1997-2017年全国 及各省份碳排放量面板数据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19EXPERIENCE区域治理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池州市青阳县生态环境分局 孙磊摘要:自从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型产业、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发长,产业规模日益增大,产生了大量的能量消耗,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最近几十年内已成为全球温度迅速上升的主要元凶。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这已被世界公认。
本文围绕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为核心,对我国各省区历年碳排放量状况进行对比,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碳排放减排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省区;对策中图分类号:TK4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019-0003目前,国际社会针对这一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各工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了规定。
本文从省区尺度入手,认为若想真正提高减排质量,就要明确各省区碳排放现状及成因,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减排措施,真正实现科学减排的目的。
一、我国碳排放量状况经专业结构研究推算后得出,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100亿吨,同比增长了2.3%,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据30%。
通过这一个数据便可发现,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不乐观。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发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2019年GDP增长6.3%,可见2018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11吨。
按照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6%左右的指标要求,2019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多达1.07吨,增长速度在2.47%之内。
在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的状况下,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6.3%,在原增加基础上减少了3.91吨(如图1所示)。
二、我国各省市区碳排放现状(一)平均碳排放系数通过平均碳排放系数,便可了解各区域不同能源结构下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综合效应。
(如图2所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省、内蒙古、河北省、安徽省、上海等省市平均排放系数偏高。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_基于省域面板数据_许广月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许广月,宋德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选用1990—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西部地区不存在该曲线。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及其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域达到人均碳排放拐点的时间进行了情景分析,并刻画出具体的时间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0)05-0037-11一、引言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从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被认为是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庄贵阳,2007),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一个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呼吁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脱钩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系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已宣布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我国而言,深入研究该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国内外学者用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开创性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了两者间的关系。
例如,Selden and Song (1994)、Galeottia and Lanza (2005)认为存在CO 2的Kuznets 曲线(简写为CKC ),但是Agras and Chapman (1999),Richmond and Kaufmann (2006)、Roca and Hntara (2001)、Azomahou ,Laisney and Van (2006)、He and Richard (2009)等均发现并不存在CKC ;而Marzio Galeotti et.al.(2006)对CKC 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OECD 国家存在CKC 。
0043.中国2017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全市)(一)

2372 3199
31024 42967
48737 20850
乌海市
994
39260
21324
赤峰市
1244
27977
43553
通辽市
1810
44173
48026
鄂尔多斯市
3446
43368
30726
呼伦贝尔市
4131
21731
14352
巴彦淖尔市
2034
18735
25151
乌兰察布市
818
23563
中国2017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全市)(一)
城市
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二氧化硫 1工54业05氮氧化物
北京市
8494
3799
73249
天津市
18107
42323
河北省 石家庄市
8430
36633
61180 196572
唐山市
9388
119808
50750
秦皇岛市
2310
18923
63901
邯郸市
2743
58914
31174
邢台市
5843
23663
19168
保定市
6514
8413
22557
张家口市
1977
14634
35178
承德市 沧州市
1363 3124
35048 12562
18653 14361
廊坊市
2018
11311
6431
衡水市
615
2040
山西省
29416
太原市
3739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加速”降低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

卿放权交易是否“加进降低了卿放量和碳强度?姬新龙,杨钊(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兰州730020)内容提要: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经济手段,我国的碳交易即将从“试点”走向“全国”,“十四五”时期不仅是全面碳交易时代更是碳减排的关键阶段。
为了更好发挥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作用,本文以六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及其政策运行为“经验”,基于2000至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动态DID和PSM-DID模型对其实际减排效果进行对比实证。
结果发现:(1)我国当前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呈地域分布差异的特征,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呈两极分化之势;(2)碳交易政策的实施有显著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能够“加速”降低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且减排效果逐年增加没有时滞性;(3)与非试点地区相比,碳交易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试点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政府环境规制的力度。
基于上述“试点”地区的经验,碳排放权交易全国推广后的一至四年将是发挥减排作用的关键阶段,各省区要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全面公开减排信息,因地制宜地优化碳交易配套制度体系。
关键词:碳交易政策;PSM-DID模型;碳排放;减排差异中图分类号:F8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1)02-0046-10一、问题的提出为了控制碳排放并实现碳减排目标,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碳减排的政策及措施,包括去产能、节能减排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信贷等。
其中影响最大和波及范围较广的是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试点的碳交易试点项目,虽然这七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两年后的2013年底才先后开始正式运行,但截至2020年8月,这些地区的碳配额累计交易总量已经达到4.06亿吨,交易金额超过90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节约利用各类生产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市场化举措,是市场机制与绿色低碳理念最紧密结合的政策机制之一。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碳排放强度下降形势及安徽江苏两低碳发展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碳排放强度下降形势及安徽、江苏两省低碳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全委对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要求,为科学研判全年经济形势及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情况,配合气候司谋划好2018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培育绿色低碳增长新动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由中心徐华清副主任带队的调研组于10月19-20日赴安徽、江苏两省开展调研。
调研组与当地发展改革、统计、能源等相关部门代表,及合肥、淮北、宣城、六安、黄山、镇江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现将形势分析及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济运行及低碳发展形势初步分析,前三季度我国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约为 4.8%。
调研发现,安徽、江苏两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两省均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安徽部分指标可能低于预期目标,两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指标继续向好,落实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国家低碳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全国碳排放强度同比持续下降。
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2016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8%,降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煤、油、气消费量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前三季度煤、油、气消费量同比增长率等数据,初步分析,前三季度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回升,同比增长约2.8%,其中煤炭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0.7%,石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1%,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4%。
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约为4.8%,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同比增长约为1.7%。
预计通过努力,全年碳排放强度同比可望下降5%左右。
二是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
前三季度,安徽和江苏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8.3%和7.2%,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安徽与年度增长目标基本一致,江苏处于年度增长目标区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低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与预期目标持平。
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作者:杨晓军陈浩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在结合STIRPAT模型和简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建立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模型,利用中国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呈现地区间差异,全国和东部地区两者呈现倒N型关系,与中部地区两者呈现N型关系,与西部地区两者虽呈现倒N型关系,但统计上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化;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作者简介:杨晓军,男,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湖北武汉 430073);陈浩,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3)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032-06 收稿日期:2012-10-26一、引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据统计,1949年城镇化率为10.64%,2010年城镇化率为49.95%,年均增长率为2.56%,估计今后中国城镇化还将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1](P28-39)。
城镇化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
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的能源消费特征是增长速度快和能源需求刚性。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一般同步进行,工业化发展体现为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化发展会增加能源消费速度;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中会伴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剧对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
从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为辅,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较低。
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4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比为68%,石油消费量占比为19%,天然气占比为4.4%,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8.6%。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空间统计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入廊有偿使用费测算模型。
为疏导电力电缆入廊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在有偿使用费测算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电力电缆入廊有偿使用费的补偿模型,并对原有线路迁改、新建线路等电气部分新增费用提出资金疏导策略。
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电力公司对电力管线入廊的积极性,推动电力管线入廊工作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2]张丽,鲁斌,夏凉.高压电缆线路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协调规划[J].华东电力,2011(8):1304-1307.[3]刘禹,李鑫.基于PPP 的城市综合管廊投资与收益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2):10-14.[4]杜娅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 模式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6(10):58-61.[5]崔启明,张宏,韦翔.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式探讨[J].建筑经济,2016(9):11-15.[6]谭忠盛,陈雪莹,王秀英,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16(10):1177-1189.[7]王曦,祝付玲.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197-203.[8]方圆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地方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EB/OL]./xinwen/2015-12/09/content_5021816.htm.2015-12-09.[9]陈寿标.共同沟投资模式与费用分摊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10]王建.城市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费分摊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8(4):66-67.[11]田强,薛国州,田建波,郑立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经济效益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z2):373-377.[12]王曦,祝付玲.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197-203.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空间统计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辛玲,付志刚,刘莹(湖南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沙410205)[摘要]进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可以为制定合理科学、针对性强的节能减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耦合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中国流通经济(2022年2月,第36卷第2期)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February 2022,Vol.36,No.2)收稿日期:2021-10-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类制度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及技术政策优化”(5207009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战略新兴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测度及高质量发展研究”(L19BJY028);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辽宁绿色产业技术效率困境解构机理研究”(2022LSLYBKT-018)作者简介:李晓梅(1974—),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销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评价与创新管理;崔靓(1998—),男,河南省济源市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销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
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耦合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一、引言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业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通过融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现代数字物流体系;二是在物流行业中结合物流大数据平台、物流云、智能物流等,推动我国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变革。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业增添了新动力,使得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物流产业增加值为4156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李晓梅,崔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销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摘要:数字化时代物流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及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因交通运输排放二氧化碳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如何有效协调三者平衡发展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2018年的数据,构建数字物流、区域经济、碳环境治理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首先测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耦合协调度,其次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再次以耦合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将人均可支配收入替换为人均GDP 进行稳健性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2,130 372,040 375,354 375,300 379,000 377,200 379,400 358,600 338,500 330,200 325,300 290,300 255,800 218,000 178,400 156,500 142,900 131,400 121,100 114,900 115,400
725,920 748,480 734,129 751,900 768,900 714,500 724,600 647,000 577,800 554,400 529,000 486,700 459,100 374,200 328,600 284,400 251,500 237,300 222,800 211,300 212,100
370,550 362,360 351,327 350,400 343,100 318,200 291,300 261,900 251,500 225,000 197,700 175,800 156,700 153,800 168,000 112,800 127,000 118,700 113,200 105,800 109,500
数据来 源:Wind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479,180 456,730 472,111 484,500 482,000 461,000 455,100 446,300 406,900 371,400 362,200 317,900 279,600 250,200 236,700 220,700 205,500 213,000 184,500 190,600 200,700
指标: 碳排 放量:分部 门:总消耗 时间: 199712:201712
日期\板块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2017-12 2016-12 2015-12 2014-12 2013-12 2012-12 2011-12 2010-12 2009-12 2008-12 2007-12 2006-12 2005-12 2004-12 2003-12 2002-12 2001-12 2000-12 1999-12 1998-12 1997-12
736,330 723,990 704,107 704,500 694,300 656,200 633,300 580,300 515,600 496,600 468,700 440,900 396,100 311,600 250,800 220,100 191,600 199,400 194,000 186,600 183,900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203,970 201,000 207,598 222,600 222,300 229,500 233,900 202,100 185,700 179,400 170,500 158,900 143,400 112,300 134,300 92,200 89,100 83,000 84,000 83,300 98,600
487,990 449,490 440,164 475,700 488,200 466,000 438,800 406,500 375,400 370,900 344,900 320,100 290,000 267,900 251,700 221,400 184,200 148,000 145,600 147,500 148,700
268,660 269,340 265,487 269,100 256,800 269,200 247,400 218,300 203,200 197,300 187,400 179,000 158,100 140,200 129,600 117,900 121,100 125,300 122,100 124,200 129,100
84,970 89,330 92,172 92,500 93,400 97,200 94,400 103,000 100,400 99,200 102,900 96,700 92,100 88,100 82,000 77,900 77,400 68,200 66,600 63,300 61,900
140,910 146,560 151,917 155,400 157,000 158,000 152,000 136,600 122,300 110,200 103,400 95,500 89,000 78,300 66,200 65,100 60,400 58,200 53,000 51,800 51,400
9,339,000 9,217,150 9,265,100 9,438,400 9,534,200 9,080,500 8,741,600 7,904,500 7,333,700 6,761,000 6,546,300 6,008,700 5,401,100 4,680,400 4,085,600 3,472,100 3,250,100 3,003,400
639,280 589,760 584,699 582,200 576,200 621,600 598,200 477,400 445,300 411,400 340,000 290,700 240,500 207,300 149,300 127,100 115,800 105,500 97,300 92,400 97,000
190,480 188,140 188,560 187,700 201,200 194,800 200,200 187,100 179,100 178,200 174,800 165,200 158,900 148,700 137,000 128,400 122,500 118,000 115,600 104,400 1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