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3年10月23日12:09 来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年第09期作者:高显钧魏虹白裕兵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摘要: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补硒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综述我国典型地区富硒农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富硒农业作了简单的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富硒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硒资源,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硒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状态。根据我国13省份普查显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36μg,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0μg标准,更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补充50-250μg的量。如南京市居民硒摄入量为30.74μg/d、沈阳市居民硒摄入量为27.79μg/d、山东省人硒摄入量为45.6μg/d、青海省人均摄入量为25.9μg/d[1]。但个别地域硒资源相对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地区有:湖北恩施、陕西紫阳、贵州开阳、青海平安、江西宜春、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成都等(附表)。在我国居民对食品的营养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

1富硒产品介绍

富硒产品可分为天然富硒产品与人工转化的富硒产品。天然富硒食品是利用富硒地区丰富的硒资源自然生长的富硒食品,如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的富硒茶、安徽石台县的富硒矿泉水等。人工转化的富硒产品,是利用生物具有转化性富硒能力,可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主要通过:给植物根部施硒肥、叶面喷硒提高植物含硒量;通过饲料中加入硒,使动物产品的有机硒含量加大;通过培养微生物使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直接在食品中添加硒化合物等途径。由于硒是一种具有副作用的营养素,安全范围较窄,人工转化的富硒农产品,所生产的产品硒含量控制技术难度高、投资大,对环境存在潜在的污染,因而更适宜开发以富硒土壤资源为载体,生产绿色、无公害的天然富硒农产品。

2富硒农业开发现状

2.1发展规模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富硒产业发展的热潮,据国家统计局所属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富硒农产品行业深度研究与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富硒农产品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2.1亿元,到2011年达到138.5亿元,每年以9.3%-13.1%的速度递增,预计2015年将达到200亿元。资料显示,全国已约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拥有富硒大米品牌达25个左右;富硒果品品牌15个以上;富硒蔬菜及深加工产品品牌100多个;富硒茶品牌19个;富硒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品牌达60多个。已有硒产品开发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生产硒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多家;有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及若干企业标准。

2.2技术水平

恩施、安康等大面积富硒地区对富硒产品的开发层次较高。其传统的富硒粮食、富硒粮油产品、富硒肉禽产品、富硒干鲜果、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食用菌等富硒产品已经是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含量高的硒蛋白片、富硒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硒矿粉和硒复混生物有机肥、富硒营养剂、硒藻类、富硒中药材、富硒保健品也具有了较大的规模。

北京、上海等地依托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富硒保健品开发较多。如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富硒蛋白片、上海某公司生产的富硒灵芝孢子粉、广州某公司代销国外品牌的富硒酵母片、江苏无锡的黄金搭档等。

恩施、安康地区对富硒产品的基础科学研究较为系统。1989年恩施市就已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生物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合作进行硒资源开发利用。如恩施市近年来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编制硒资源开发规划书,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合作建立硒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和开展高硒区资源详查,与总后勤部军需所合作开发大豆硒蛋白,与上海、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合作开展硒矿粉应用推广、蔬菜基地建设、土壤补硒试验等合作项目。该市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大型学术会议,如“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会议),TEMA14大会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微量元素研究交流大会汇,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大会将“世界硒都”的名誉颁给恩施。

但富硒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不大,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大面积富硒地区,如恩施、安康等地。

2.3典型地区发展

湖北恩施是国内富硒土壤面积大,土壤含硒量高,富硒产品开发最早的地方。其富硒产品多种多样,有富硒有机绿茶、富硒低毒烟叶、富硒山野菜、富硒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富硒干(鲜)果业、硒畜禽产品、

富硒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硒矿粉和硒复混生物有机肥、富硒中药材及中间体提取物等;茶叶、蔬菜、药材、烟叶等富硒产业已成为全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湖北省的重点产业集群。其中6 000hm2富硒大米,在市场上与泰国米同价,产品销往北京、武汉等城市;16000hm2茶园为“恩施富硒茶”原产地保护基地;6 000hm2魔芋的深加工产品和薇菜、蕨莱、蘑菇等富硒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恩施市在富硒特色农业、富硒绿色食品、饮品、药品(保健品)、生物医药工业、无机硒工业和康复疗养健康旅游产业等领域亦加大硒资源开发利用力度。2012年恩施州富硒产业总产值达88亿元,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工业企业约30家[2]。

陕西安康主要的富硒产品有富硒茶、矿富硒魔芋、富硒粮油产品、富硒肉禽产品、富硒干鲜果、富硒方便食品、富硒食用菌、富硒食醋、酱油等。据报道全市已初步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28万hm2,发展富硒产品加工企业127家,2011年富硒产业产值达59亿元,已有52家企业的67种产品获准使用陕西省富硒产品专用标志[3]。

青海平安县正在打造“高原生态硒都”,截至2011年底,平安县已经认证油菜、西葫芦、番茄3个无公害富硒农产品,认定无公害富硒茄子、富硒大蒜生产基地面积达390 hm2;富硒产业园已有12家企业人驻。如今,不仅在省内外,甚至在日本的超市里都能看到贴有“高原硒都”、“河湟硒谷”、“硒干线”“硒の溯”、“硒の奇”、“久丰禾”等富硒农产品商标的产品。2011年在上海食品博览会、全国糖酒食品博览会上与无锡、宁夏、山东、山西等地签订富硒大蒜系列产品供销合同740万元,每公斤黑蒜价格可高达320元。平安县亦积极开发富硒青稞面、豆面、扁豆面、黑大麦面、莜麦面以及各种特色富硒深加工食品。

江西丰城欲打造“中国生态硒谷”,以富硒种、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走廊。已栽种富硒有机大米300hm2,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带动辐射2000hm2富硒有机大米生产;已形成700hm2富硒茶园,并将建立富硒有机雷竹70hm2笋生产基地,富硒特色果品种植基地200hm2,存笼富硒蛋鸡已达40万羽,富硒种鸭11万羽等。2011年,丰城市富硒产业产值达10.47亿元,辐射周边近4万户农户,带动农民增收2.2亿元。

贵州开阳县在2004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富硒产品之乡”,已形成以富硒大米、菜籽油、富硒猪、富硒绿茶、山鸡、奶牛、果蔬为主的传统富硒产业;富硒畜禽肉类、皮蛋加工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目前,该县已建成69个无公害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60个种植、养殖专业协会,128个畜禽养殖小区,35家规模化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富硒米、油、肉和茶叶等10个品牌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和“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10年,该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亿元。

其它富硒土壤面积较小的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开发了各种富硒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如青海平安县的富硒紫皮大蒜,山西朔州富硒芥米,贵州六盘水水城县生产富硒萝卜干,河北邯郸市富硒冬枣,河北牟平县的富硒苹果、富硒花生,安徽桐城紫云英富硒蛋白粉;江苏富硒紫砂杯,温州富硒炊具等。

3富硒特色农业发展SWOT分析

3.1S——优势分析

富硒农业是特色农业,其产品品质高,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天然富硒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生产方式、生产资料投入基本相同,却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富硒产品种类广,技术基本成熟,能够拉长产业链,具有较大产业带动作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相结合,各产业联动的格局。

3.2W——劣势分析

我国富硒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以粗加工为主。例如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陈绪敖指出,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尚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新技术和知识传播速度慢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没有被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富硒食品生产表现出规模产量虽然不小,但名特优质产品欠缺;初级加工和粗糙加工多而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和落后设备的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少;产品品牌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符合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产品少[4]。

全社会富硒意识和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浓厚,需要广泛宣传、学习富硒知识,充分认识富硒资源的重要价值。发展富硒食品产业的理念、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3.3O——机会分析

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要求的提高,富硒食物需求将持续增长,富硒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富硒产业是资源型产业,富硒地区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可形成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如果较先地占领市场,树立品牌,会具有较高经济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3.4T——挑战分析

国内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同构化竞争的挑战。以富硒大米为例,生产地区众多,如安徽巢湖、江苏洪泽湖、河南唐河县、黑龙江鸡东县、浙江绍兴、南京市六合区、重庆江津、江苏连云港等。据网站检索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拥有富硒大米品牌达25个。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其区别,因而初级富硒农产品的开发面临同构化竞争的挑战。

食品质量安全的挑战。由于硒食用量的安全范围较窄,各地区富硒农产品含硒量不同,天然硒与人工硒并存,硒含量各自不同,因此必须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较为完善的标准及管理规模体系,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富硒食品产业赢得市场竞争和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关键所在。

4富硒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4.1进行产业规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富硒农业产业群,引导富硒各种产业发展。建立高科技示范区、富硒原料基地、龙头十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富硒产业开发。如陕西紫阳建立硒科技示范园区,形成集技术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一心、四区”格局;江西丰城建立硒谷生态园;青海建设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

4.2完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加强科技研发与合作交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由于硒的化学特性,有机硒产品和无机硒产品的作用相差甚远,一些鱼目混珠的无机硒产品非但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过量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为此,必须加强富硒产品的品质监管。如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了《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一批富硒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2012年10月,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奠基仪式在恩施经济开发区举行,该中心

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性的富硒产品权威检测平台,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迄今唯一的国家级质检中心。恩施州《富硒食品含硒量要求》省级地方标准也将于2013年出台,运用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对富硒产品检测进入硒形态分析,提高检测水平。这些措施必将有力推动富硒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

对富硒农产品加强科技研发,将极大地提高其附加值。如浙江龙游富硒莲子白酒、富硒莲子清酒生产技术通过了国家专利认证,产品的远销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3加强富硒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富硒文化

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被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为5亿元和4.45亿元,显示了恩施富硒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富硒农产品的品牌的提升,不仅提升富硒农产品的知名度,也体现了该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并能将富硒农产品基地打造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如恩施举行“中国硒姑娘”——聚硒康形象大使选拔赛,不仅宣传富硒产品及硒健康产业也展示出恩施发展“健康之都”的全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黄剑锋,彭祚全.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G]. 2012.

[2]中国硒都网.恩施“硒”品“亮相”国际富硒食品推广交易会[Z].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4266380.html,/Contents/Chan-nel——39/2012/0611/20402/content—

—20402.html.2012—06-11.

[3]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我市《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上升为陕西省标准[Z].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ef14266380.html,/2012/1205/201212052360.html.2012—12-05.

[4]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2,12:2620-2623.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高显钧魏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白裕兵)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2015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1) (一)地理气候环境 (1)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2)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劣势 (2) 二、第二产业的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的特色第二产业 (3) (二)特色工业发展的优势 (3) (三)特色工业发展的劣势 (3) 三、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特色的第三产业 (3) (二)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4) (三)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省市实力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部省市尤其是我省与北上广等地区的差异更是显著。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贵州地区作为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发掘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并且根据其优劣势制定一系列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促进贵州省经济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贵州地区特色产业优劣势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国民生。总值还是人均GDP都有显著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这其实只是从整体上看到的现象,事实上,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及其的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是高原山地的复杂地形,导致我省交通闭塞,以至于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我省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也许正是因为发展缓慢,未被过度开发,贵州地区的一些得天独厚条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得到发展。本文将从各个产业出发,分析贵州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特色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地理气候环境 我省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我省区域内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差较小,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大部分地区比较湿润,常年相对湿度较大。受大气环流及复杂地形等因素影响,我省范围内气候呈多样性。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特色农业的定义 特色农业是指在具有独特的资源气候条件、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的方,发展的特殊的产品以及有着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支撑的农业。 2.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由于我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有利于于多种动植物种类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培育了我省地区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我省的地形主要是高原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中国食品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中国食品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食品工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维持生存所需的初级食品,过去人们只要求吃得饱而现在要求吃得好,要求通过工业加工提供品质优良、卫生安全、营养合理、方便实惠的食品,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劳动强度、不同健康状况人的需要,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进步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一个要求食品“返本求真”的热潮正在形成。 中国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光辉业绩。2002年中国食品工业突破1万亿元的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10%左右,连续8年位居工业部门之首。2000年比上年增长10.1%,2001年增长12.7%,2002年为16.6%,2003年年增长率达到17%,中国食品工业进入高速成长期。2003年从产品来看,同比增长名列前五位的是:液体乳,增长63.27%;乳制品,增长30.87%;发酵酒精,增长26.08%;机制糖,增长25.81%;鲜冻畜禽肉,增长23.48%;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发展态势最好。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国食品添加剂产值约300亿元,约占世界食品添加剂销售额200亿美元的15%,而且保持了多年连续增长的好势头,某些产品已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的添加剂市场,纷纷进入中国,独资建立食品添加剂厂,或寻找国内基础较好的企业合资控股生产食品添加剂。因此,今后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竞争将更加激烈。 我国饮料生产2003年总产量为2374.4万吨,其中碳酸饮料666万吨,果汁及果汁饮料310.8万吨,瓶(罐)装饮用水955.9万吨。总产值813.9亿元,销售收入774.4亿元,利税总额103.6亿元,利润总额64.3亿元。我国饮料生产总产量20世纪80年代平均年增长率接近30%,10年增长了10倍,90年代则在22%以上。从我国饮料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增长率的变化是合理的。可以说,我国饮料工业的总产量在20多年来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近年的增长略有放慢,但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2003年我国经济受到了非典侵袭的影响,即使在这种不利因素的严重干扰下,我国饮料工业仍然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充分反映了我国饮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 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 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 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 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 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21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 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 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 金支持等。此外,在2021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 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 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 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 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 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21年, 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 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21 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毕业论文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本人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要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20 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 V 引言.. (1) 1特色农业产业概述 (2) 1.1相关概念 (2) 1.2特色农业研究理论基础 (3) 1.2.1比较优势理论 (3) 1.2.2竞争优势理论 (3) 1.2.3农业产业化理论 (3) 1.2.4技术创新理论 (4) 2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5) 2.1贵州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现状 (5) 2.1.1贵州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5) 2.1.2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规模 (6) 2.1.3贵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7) 2.1.4贵州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7) 2.1.5贵州特色农业对财政收入作用 (8) 2.2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9) 2.2.1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力,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9) 2.2.2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10) 2.2.3农产品加工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推进 (10) 2.3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11) 3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13) 3.1发展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的条件分析 (13) 3.1.1辣椒种植面积大 (13) 3.1.2产业链长幅宽,效益比较稳定 (13) 3.1.3贵州名椒众多,品质优势明显 (14) 3.1.4风味独特,市场前景广阔 (14) 3.2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的现状 (14) 3.2.1辣椒市场产业已经初步培育完成 (14) 3.2.2 辣椒种植规模较大,区域化格局已经形成 (15) 3.2.3辣椒品牌系列逐渐形成 (15) 3.2.4辣椒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占据国内市场一席之地 (15) 3.3贵州省特色辣椒产业发展趋势 (15) 3.3.1辣椒品种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市场 (15) 3.3.2辣椒产品质量和产业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广 (16) 3.3.3辣椒制品的深加工将是今后辣椒产业的重点 (16) 3.3.4对辣椒产业商业化运作将是今后的亮点 (16) 4贵州辣椒产业SWOT分析 (17)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铜仁市为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部署,铜仁市在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万元田,万元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按照“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菌、油茶、核桃等主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一、发展现状分析 畜牧业规模效应初显。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产业、规模先行、生态养殖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畜牧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代养户)”规模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地畜牧和特种养殖,促进了全市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248.42万头、肉牛15.90万头、肉羊78.71万只、家禽927.73万羽;创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场2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引进了温氏、华西希望、铁骑力士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顺利投产,培育肉猪代养户140户,新增肉猪10多万头。特种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鲟鱼、大闸蟹、大鲵等特色渔业处于全省前列。2014年实现畜牧

渔业总产值100.68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41.36%。 茶产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八件实事”,快速提升了茶产业。2014年全市建成茶叶基地144.8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建15.8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60.6万亩,涉及115个乡镇、1223个村,带动农户16.2万户。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现有投产茶园面积83.09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461家,生产“梵净山”牌名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15个,2015年上半年实现茶叶产量3.53万吨,产值40.46亿元,销售收入38.8亿元。培育形成了“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品牌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先后在国内国际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60多个。 蔬果菌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城镇保供蔬菜和特色辣椒、夏秋蔬菜,2014年全市蔬菜播面190.3万亩,同比增长17.8%;总产量262.2万吨,同比增长15.8%;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增长15.9%。水果以本地特色品种沿河空心李、万山蜜枣、玉屏无核糯柿、印江红香柚和引进适宜的葡萄、桃、梨、柑橘新品种等为主,“沿河空心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水果面积50.48万亩,产量23.55万吨,同比增长6.12%;总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25.16%。食用菌主要有香菇、木耳、野生牛肝菌等,发展势头迅猛,打造“梵净蘑菇”品牌,2014年生产1.09亿棒,产量8.9万吨,产值7.09亿元,同比增长2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1 01 12 作者简介:曾希柏,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曾希柏 胡清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开发贵州特色农产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在对发展潜力较大的辣椒、小水果、中药材等十一种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贵州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对策和措施 1 贵州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条件与限制 1.1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3.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 (2)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之一。 (3)环境污染较轻。贵州境内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因此,环境状况也明显较优,是我国最适合种植绿色食品的地区之一。 (4)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贵州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部分地区依靠生产特色农产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1.2不利因素 (1)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较低。与全国整体水平比较,近年来贵州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2)交通条件较差。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贵州的交通条件明显较差,严重制约了鲜活特种农产品的流通。 (3)农民商品意识不强。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之一,由于山区交通条件差,严重阻碍了信息传播,使全省商品经济与周围各省(市)比较处于较落后状态,农民的商品意识差,多数农民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4)缺乏必需的技术支撑。贵州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较集中地区,由于经济、交通、信息以及观念等方面落后,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加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差。 (5)加工业和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工业较落后、市 场体系不健全。这是影响贵州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 重要的障碍之一。 2 贵州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 辣椒。辣椒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贵州辣椒的种植面积增加较快,据初步估算,全省种植面积已达6万~8万hm 2,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4左右。 小水果。贵州小水果种植面积较大,且品种较多,主要有猕猴桃、杨梅、柿子、梨,上述几种小水果产量占贵州省水果总产量的21.89%。!干果。目前贵州干果种植的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星,主产区不明显。据统计,板栗种植面积约3.33万hm 2;核桃种植面积约0.67万~ 1.33万hm 2。?竹类。贵州目前竹类面积约3.33万hm 2,主要有楠竹、杂竹及方竹等,竹笋年产量约3300t(1998年)。但分布较零散,产业化开发亦较落后,要真正形成产业,还必须大力加强开发力度。#中药材。贵州是我国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地区,部分产品在国内享受较高的声誉,且目前贵州中药材的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香羊、平坝灰鹅、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质量上乘。 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魔芋、芸豆、苡米、酒用高粱等。 3 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首先,政府部门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各部门主要领导统一认识,真正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认识特色农产品生产,并将其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农村有关工作,大力宣传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认识,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并在资金、技术、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其顺利发展。 3.2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农产品销售、防止农产品积压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农产品加工 12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 第11卷 总第51期 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1 Total No.51 2001

信阳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信阳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农业全部特征。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信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已有长足进步。 一、创汇产品绩效裴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够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是特色农业典型代表。全市出口创汇农产品项目虽少,但质量精良,绩效裴然。 1、固始柳编经济效益可观。固始柳编以三河尖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往流、桥沟、观堂、丰港、徐集等乡镇,主要产品有柳、木、藤、草及其混编工艺制品20个系列128O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3000万套(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6个国家和地区。全县柳编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年创利税2910万元,创汇2800万美元。 2、商城猪鬃制品广泛用于各工业领域。由于猪鬃是不能工厂化人工合成的天然产品,所以成为一枝独秀、长盛不衰的特色产品。商城县中原制鬃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出口猪鬃和鬃制品专业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猪鬃和鬃刷两大类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荷兰、毛里求斯、瑞典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现产值11536万元,完成销售收入9034万元,创汇876万美元,利税1020万元。 3、新县植物制品以天然、无公害见长。植物叶加工出口创汇55万美元,油茶饼加工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茶叶精加工出口创汇50万美元。 4、紫云英种子出口,以商城、固始等县为主。全市每年紫云留种10余万亩,常年收购350一400万公斤。除了畅销南方各省,而且向日本、韩国出口。全市年出口紫云英种子35O0吨,创汇455万美元。 5、潢川樱桃谷鸭产业富民效应显著。潢川华英集团,引进英国樱桃谷鸭养殖加工技术,建祖代鸭场1个,父母代种鸭场5个,父母代种鸡场2个,大型养殖基地36个,饲料厂4个,鸭加工生产线7条,鸡加工生产线1条,羽绒加X-生产线2条,具备年屠宰加工樱桃谷鸭7000万只,肉鸡2000万只,熟食10000吨,羽绒5000吨,饲料46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武汉、郑州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日、韩、英、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中东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同行业的30%。2004年,销售产值18.1亿元,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5000万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现今,华英集团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之路,已辐射带动3万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存在问题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 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 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 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 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 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 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 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 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 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 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 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 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 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