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 第2部分: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 第2部分: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 第2部分: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项目计划号:20180789-T-80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2019年12月30日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

第2部分:验收规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国家标准委2019年12月6日的《关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的通知》下达的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80789-T-801。本标准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1.2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2019年1月,成立了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器标准化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等组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编制组。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系统验收规范》DZB 15-2016的支撑背景。该标准是在研制过程中,基准站建设的验收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研讨反过来又深化和完善了基准站建设的验收内容,形成了标准与基准站建设验收互动支持、相互推动提升的过程,因此,该标准具有充实可靠的技术背景。本次国家标准的编制组的主体成员与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系统验收规范》DZB 15-2016的标准编制组成员基本是一致,都是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验收工程的技术骨干。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编制依据和原则等,并讨论了标准内容编写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

编制组成立后,开展了标准相关技术内容的调研工作,广泛查询的标准制定对象相关标准,以及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验收要求、测试方法、验收提交检查的文件等方面。

在国家标准初稿起草时,根据该国家标准的定位,对原标准的内容进行以下主要增

补和调整: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技术规范》BD 440013-2017中的基准站验收内容用来充实和完善原工程标准;细化和充实基准站验收方法的内容;将基准站的验收北斗的信号由来的验收北斗区域(北斗2号)信号改为验收北斗区域(北斗2号)和全球(北斗3号)系统的信号;增加了英文缩略语;对原标准按国家标准的编写格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化修改和对接。经过对原标准进行修改,形成了标准初稿,国家标准初稿的主要内容由以下标准主体架构的内容组成:

(1)基准站功能和性能要求;

(2)基准站验收分类;

(3)基准站验收流程;

(4)基准站现场、远程验收测试;

(5)基准站验收测试方法;

(6)验收提交检查的文件。

对以上各项要求内容,编写组力求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保障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的质量。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编制组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形成了内部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9年11月,编制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标准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兵器标准化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航天503所、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公司等单位的13名专家和代表。会议对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并明确了以下内容:(1)本标准范围:包括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功能、性能、验收分类、验收测试方法、验收提交检查文件等内容;

(2)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进一步的提炼,对于技术内涵反映不充分的术语充实内涵;

(3)验收要求:增加相关章节,参照测试大纲,编写基准站测试与验收要求,应包括单站设备验收测试及基准站单站入网联试和验收,细化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验收准则等内容。

会后,编制组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完善了标准材料,又经多次修改,形成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标准的对外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北斗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朱联军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400065) 中文摘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本文中,对北斗系统的系统架构、信号结构、信号检测、关键技术以及取上述其他系统的区别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中文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架构;信号结构;信号检测;关键技术 The design of Beidou system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 zhulianju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 Abstract: As a global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the 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is being developed by our country and it can run independently. The GP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Russia's GLONASS, the European 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he Beidou system said consist the world's top four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will introduce the Beidou system’s archite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signal, the signal’s detection,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 different with the other’s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the other of the above key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to do a certain degree of Key words:System’s architecture; signal’s structure; signal’s detection; 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key technologies 0.引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一代北斗导航系统已于2003年建成并开通运行,目前在建设的是第二代北斗导航系统。第二代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不同于GPS,北斗的指挥机和终端之间可以双向交流。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武警指挥中心和四川武警部队运用“北斗”进行了上百次交流,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独有的报文功能发送了50多万条的短信,使外界在地震灾区各项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了解到灾区的具体信息,为抗震救灾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截止目前,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已发射了16颗导航卫星,服务范围基本涵盖了我国及亚太周边地区。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服务范围涵盖全球的新一代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一种,他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北斗卫星行为系统的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 0m;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 1微秒,相当于30m。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

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可见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部分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钟与卫星星载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坐标x、y、z外,还要引进一个Δt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未知数,然后用4个方程将这4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个卫星的信号。 工作原理1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可接收到可用于授时的准确至纳秒级的时间信息;用于预报未来几个月内卫星所处概略位置的预报星历;用于计算定位时所需卫星坐标的广播星历,精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各个卫星不同,随时变化);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信息,如卫星状况等。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对码的量测就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由于含有接收机卫星钟的误差及大气传播误差,故称为伪距。对0A码测得的伪距称为UA码伪距,精

1.1构建地基增强系统 地基增强系统是基于BD/GPS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通过在一定区域布设若干个GNSS连续运行参考基站(CORS),对区域GNSS定位误差进行整体建模,通过无线数据通讯网络向用户播发定位增强信息,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且定位精度分布均匀、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地基增强系统辅助空间卫星,可以显著或成倍提高定位和授时精度,可使终端的定位精度提高到米级以内。 地基增强系统由参考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参考站网络,数据传输系统与定位导航数据播放系统共同完成通信传输。 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是动态的、连续的空间数据参考框架,可快速、高精度的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它也是区域规划、管理、决策的基础。 1.1.1建设原则 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将坚持“技术先进、高效可靠、经济实用和易于扩展”的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系统建设中,应先行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全盘考虑系统建设目标。根据总体规划指导和要求,进行项目的分期建设的设计和实施,避免不合理的建设投入。 2)先进性 系统拟采用的BDS/GPS技术融合了网络RTK技术和PPP技术的各自优势,充分借鉴了网络RTK和PPP技术的工作模式,因而其技术本身可具备以下优势:

(1)北斗为主,兼容GPS、GLONASS系统。具有BDS独立组网进行高精度定位增强的能力,同时提供CGR三系统、CG双系统、CR双系统、GR双系统等4种组合定位增强模式,实现 GEO/IGSO(高轨)卫星与MEO(GPS/GLONASS中圆轨道)卫星联合解算技术。 (2)区域网络RTK与广域PPP技术融合统一,区域CORS网内和网外用户采用同一套数据处理软件,相同的数据处理模式,实现区域增强与广域增强服务自动无缝切换,具有近海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能力。 (3)坐标同时兼容CGCS2000和WGS 84坐标系统。 (4)现有的GPS B 级点可以结合IGS 站点,实现CJK-CORS监测系统中的基准点的坐标联测的起算点。 3)可靠性 (1)系统设计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以及个BDS/GPS定位技术的可靠性。从系统设备部署、基准站布网分布、系统软件自适应性及可靠性、合理高效的备份机制等方面,保证系统全天候、稳定正常运行; (2)系统设计以北斗信号为主,兼容GPS、GLONASS信号,对于GPS定位技术而言存在更多的冗余性,有利于提高定位的精度与可靠性。对于北斗三星GPS CORS系统监测,其在扩展时间可用性的同时,能有效地缩短初始化时间。 (3)全方位的完好性监测方法和预警技术。对导航星座、CORS基站、大气扰动、网络环境、硬件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面向系统决策层、系统管理员和终端用户各自不同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系统完好性参数化模型,实时发布完好性差分数据、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提升系统服务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3)资源集约利用 (1)利用一带一路周边现有的基站站可利用的设施,在其基础上扩展CORS 监测系统,尽量避免重复投资。 (2)在确保系统性能指标和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采用合理、节省的方法设计系统,尽可能节约工程建设总费用。 4.易用可扩展 (1)系统设计要保证系统建成后易用性,包括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用户应用的易用性,用户端实现简单培训后即可操作作业,管理端进行短期培训实习后

竣工编制说明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竣工资料编制说明 竣工资料是建设项目批准的设计文件,依据施工规范客观真实的反映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资料,也是评价工程质量、鉴定实施结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结。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于2013年6月11日开工,2013年11月20日全部完工。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做为质量管理、评定及资料整编的实施依据,古浪县国土资源局对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各类竣工资料进行分类编制,以达到控制工程质检内容,并及时跟踪反馈质量状况的目的。本套资料共由八大部分组成:工程决算汇总、招投标文件、施工管理文件、质检资料、现场原始资料、施工往来文件、施工日记和竣工图纸。 第一部分:工程决算汇总 主要包括:工程决算书、财务决算书、已完工程量汇总表。 第二部分:招投标文件 主要包括: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协议书、施工组织设计。 第三部分:施工管理文件 主要包括:开工申请报告、进场通知、开工令等开工资料,

单位工程鉴定书,分部工程验收签证。 第四部分:质检资料 主要包括:质量保证资料(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原材料质量检验报告),质检评定资料(项目划分表,单项、单位、分部、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验收申请、自检、竣工、管理工作报告、施工月报。 第五部分:复测资料 第六部分:施工往来文件 主要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往来文件。 第七部分:施工日记 第八部分:竣工图纸 主要报告:项目工程竣工图纸 资料装定按八大部分资料顺序共分为三册装订,其中第一、二、三部分资料装订为一册;第四部分资料装订为第二册(第二册分为2个分册,其中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分部工程、管道安装分部工程分为1分册;闸阀井、排水井、出水池分部工程分为2分册);第五、六、七、八部分分为第三册。为了查阅方便,每册资料前装有资料编制说明、目录表。册内不同部分资料用彩页纸隔开。 本套资料在编制过程中,按照建设及监理单位下发的整编制文件的通知进行编制,资料内容详细、真实准确的反应了工程施工内容和

卫星通信与导航大作业(二) 题目:北斗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班级:021212 学号:02121128 姓名:文威威 目录 目录 I 第一章北斗系统概述 1 第一节北斗系统工作原理 1 第二节北斗系统组成 1 第三节北斗系统功能 2 第二章北斗系统授时技术及应用 3 第一节北斗系统授时原理 3 第二节北斗系统授时应用 3 第二章北斗系统导航定位技术及应用 5 第一节北斗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基本原理 5 第二节北斗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 5 第三章北斗系统短报文通信技术及应用 7 第一节北斗系统短报文通信概述 7 第二节北斗系统短报文通信应用 7 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8 第1章北斗系统概述 第1节北斗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是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没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国在2003年正式开通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北斗一代,成为继GPS、GLONASS之后,能够独立提供服务的三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北斗一号系统定位采用三球交会测量原理进行定位,地面控制中心根据用户设备主动发送的定位申请信号,结合大地高程数据解算出用户所在位置的坐标。 北斗二号系统定位将采用多颗卫星组成卫星阵列,用户设备根据接收到的4颗以上卫星的星历数据解算出所在位置的坐标,实现无源定位。 第2节北斗系统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导航通信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其中,导航通信卫星主要执行地面控制中心和用户终端间信号传递的中继服务;地面控制中心主要负责信号的发送、接收、信息处理以及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用户终端是直接由用户使用的设备,主要用于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经卫星转发的出站信号以及经卫星转发向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服务申请。 第3节北斗系统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等三大主要功能。 快速定位:确定用户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 报文通信:为用户之间提供双向数字报文通信服务,电文最长可达120个汉字。 精密授时:根据不同的精度需求,为用户提供单向和双向两种授时功能,供用户进行时间同步。 第二章北斗系统授时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北斗系统授时原理

xxxx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 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其工作原理如下: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

GNSS星基增强系统综述 摘要:自GPS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以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民用 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论证和建设自己的卫星 导航定位系统,比如,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中国的北斗卫星 导航定位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也于2012年底正式运行,并到2020年将能够提供全球服务。由各国卫星导航系统所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广泛应用于位置服务、道路铁路、航空航天、农业、测绘、授时同步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民用航空领域,其优势 更加突出[1]。 在状态空间域差分技术中广域精密定位技术主要以载波观测量为主,可以达 到分米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但其需要解算模糊度参数,因此初始化时间长, 且在卫星机动条件下,其解算的卫星星历及星钟差分改正数精度较低;而广域差 分技术,主要以伪距观测量为主,定位精度只有1-3m,但其模型简单,解算速度快,不需要初始化时间,且能够提供完备性信息,因此在民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关键词:星基增强、卫星导航、广域差分 1 意义 当前中国民航正在实施民航强国战略,要求加快建设现代空中交通服务系统。到2020年,中国民航运输机队规模将达到4000架,通用航空机队规模将达到5000架,航空器年起降架次将超过1500万,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700亿吨公里以上,旅客运输量将超过7亿人次。中国是一个多地形国家,机场环境差异较大,依靠传统的仪表着陆系统、测距仪等陆基导航设备无法对飞机的安全起降做出充 分的保证,且其设备投资巨大,维护费用较高。当前国际民用航空领域正在从陆 基导航向星基导航(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增强系统)过渡。但我国目前在主要航路 和终端、进近仍以陆基导航为主要设备源,因此,基于中国民航运输航空运行需 求和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中国民航在其制定的导航技术发展战略的中期(2021年~2030年)将稳步推进从陆基导航向星基导航过渡,并建议开展星基增强系统(Satl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2 研究现状 2.1 算法研究现状 最早的广域差分系统算法是由斯坦福大学的Parkinson提出,其通过已知精确坐标的监测站对导航卫星的实时监测,将站钟、星钟和星历放在一起进行最小二 乘估计,但这种方法的计算效率较慢;后来Enge P对该算法进行了优化,先将站 钟通过时间传递分离出来,然后再对星历及星钟进行统一解算;1999年斯坦福大 学与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作小组对上述方法进一步改进,采用站间单差的方 法消除星钟误差来解算星历误差,再利用解算的星历误差来估计星钟误差[2],目 前大部分的广域增强系统算法都是采用这种矢量差分的方法。2004年德国地学研 究中心对上述几种算法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上述几种算法是等效的,其实质都 是星历与星钟的统一解算[3]。 国外目前对于GPS广域差分系统的研究较多,而对于BDS广域差分系统的研 究则还没有,国内目前对于GPS广域差分系统的算法的研究基本与国外一致,其

各参建单位资料员: 你们好! 首先欢迎参加陕西美鑫铝镁合金配套动力站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为了达到本工程达标投产的目标,请大家严格按照陕西美鑫动力站的有关资料编制相关规定进行归档立卷工作,如果移交的案卷不合格我们将不予接收,这样势必会影响工程款结算,所以请大家务必重视。 祝合作愉快! 附件:1、工程资料形成中应注意的问题 ?附件1: 竣工资料形成中应注意的问题 1、资料整理移交原则是哪个单位形成的资料由哪个单位自行整理移交。 2、为便于资料归类,材料报审要求同种材料在一起报审(即:钢材、水泥….分别填写报审单,不应将钢材、水泥在一张报审单上上报),不要混报。 3、施工单位所用报审表统一采用监理提供的报审表,一定要用对,要注意什么事用什么表,不能用错,属于多用表格的可将不要的字扛掉(如:报施工计划就将调试扛掉。《施工/调试进度计划报审表》) 4、工程资料质量要求:在运转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洁。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重要文字材料,图纸资料必须原件归档,不得使用复印件,形成的档案材料所用纸张大小必须是A4幅(210×297mm),大于A4的纸张要折叠成A4幅面。工程中使用的各种表格必须为铅印或激光打印机打印件,不得使用复印件或普通色带打印机打印件(如表式为复印件,数据虽用合格书写材料书写也不能作为原件)。形成的图表、文字材料要求做到布局合理,整齐美观,文字不得涂改,页面设置:竖向左侧(装订边)25mm,右侧20mm,以便装订后不影响查看页面信息。

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必须用合格书写材料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复写纸等书写,只能用碳素笔和黑墨水书写,且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图面整洁,不得使用涂改液。 5、形成的资料要求各项内容填写全,不要空项,如没有发生的项目可写“无”或划“/”。签字处一律手签,并采用可识别字体。 6、为使资料统一规范,凡报审资料中涉及有附件的,要求将所附资料全称写上(即附件:1、××××)。如果工程联系单是对某个问题的回复,事由请写明对××××号×××单的回复意见,有附图的要求附图有标题栏(具体格式见:施工附图标题栏格式)。 7、不经过报审的施工记录为了保证其原始性,要求将表格打印后,记录内容用手填写(指:钢材、水泥跟踪记录、砼测温养护记录等等),但填写时必须工整,不得有涂改。 8、形成的文字性材料(如:施工组织、方案、措施等等)封面格式一般要求有:编制、审核、批准、日期、单位落款、公章等内容,并且排版合理。 9、提供的资质材料要求复印清晰,并加盖资质单位公章。 10、施工中要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过程照像,尤其是隐蔽工程,竣工后向档案室移交6张6寸的竣工照片、电子照片各一套(要有:时间、地点、事由、摄影人等文字说明)。 11、竣工资料要求以PDF格式扫描并刻光盘一份移交。 ? 工程竣工资料管理归档规定 1 总则 1.1本规定适用于陕西美鑫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美鑫公司)铝镁合金配套动力站项目工程,对工程建设中文件包的建立、实施、审查验收、移交归档等管理,旨在保证各种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质量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工程质量与质量责任的可追溯性,促进

卫星通信与导航大作业(二)题目:北斗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姓名:李景 班级: 021212 学号:02121149

目录 一.北斗系统简介 (3) 二.北斗系统组成 (3) (1)空间段 (3) (2)地面段 (4) (3)用户段 (4) 三.北斗系统工作原理 (4) 四.北斗卫星的应用 (5) 1.国防应用 (5) 2.电力应用 (6) 3.灾害救援 (6) 4.农田监测 (7) 5.海洋渔业 (7) 6.自动测报气象 (8) 五.结语 (8)

一.北斗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设和发展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定位、导航、授时的需求,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共同合作,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北斗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开放、自主、兼容、渐进。 开放是指将为用户免费提供高质量的开放服务,欢迎全世界的用户使用北斗系统。自主是指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兼容是指致力于实现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使用户利用互操作信号获得更好的服务。渐进是指北斗系统将依据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建设。 二.北斗系统组成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控制段、用户段组成。 1.空间段 全球系统空间段由5颗GEO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8.75°、80°、110.5°、140°和160°。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 MEO 卫星和 3 颗 IGSO卫星组成。其中,MEO卫星轨道高度21500km,位于 3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IGSO卫星轨道高度 36000km,位于3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预) 2014.08.1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以下简称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静态测量、后处理动态测量、RTK测量的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标志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4857.5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 12267-1990 船用导航设备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2858-1991 地面无线电导航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868—1995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船用无线电设备和海上导航设备通用要求、测试方法和要求的测试结果 ?GB/T 16611—1996 数传电台通用规范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9391—2003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GB/T 20512 GPS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输出格式

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精确定位的关键技术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基础性定位导航系统,无论从国家的军事安全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考虑,都使得我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北斗系统的组建正在一步步完善,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北斗系统及其相关产品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提高国民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于北斗卫星精确定位相关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北斗精确定位中的伪距定位和载波相位数据中周跳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主要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在精确定位中,利用伪距定位技术对接收机的位置作初始定位,首先分析了北斗伪距定位的原理,研究了伪距定位的相关算法,用最小二乘定位解算法对接收机的位置定位,又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定位算法做位置解算,两种方法均有线性误差存在。(2)北斗定位系统的解算模型具有非线性特点,研究了无迹卡尔曼滤波方法,验证了其定位解算的结果较好,优势明显。 对于定位中存在的噪声特性未知或者不确定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性的无迹卡尔曼算法来解算,在传统的滤波定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噪声估计器对接收机定位过程中的噪声做出实时估计,具有很好的定位效果,且有较强的和收敛性。(3)对于北斗卫星系统载波相位数据中存在的周跳问题,首先对传统的经典探测方法做出了验证,探讨了经典方法对不同类型周跳的探测性能。 对三频载波相位中存在的组合周跳探测特性作了研究,和一般的单频双频数据的探测方法相比较,三频数据组合探测周跳的方法在探测范围上的选择性更大,且探测的准确度也更高。(4)本文采用伪距相位与三频相位GF-IF法联合探测的方法,后者方法能够消除载波观测数据中电离层和伪距带来的误差,根据两种方

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 建 设 方 案 贵州迪辰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建设背景 (4) 第二章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7) 2.1、什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7) 2.2、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8) 2.3、北斗卫星工作原理图 (8) 2.3、北斗GPS卫星导航技术指标 (9) 第二章系统设计原则 (10) 第三章系统总体设计 (11) 3.1系统架构 (11) 3.2 技术架构 (12) 3.3 平台运行环境配置 (13) 3.4 服务端程序平台 (13) 3.5 GPS数据接入公安内网 (14) 3.6 北斗GPS监控客户端功能设计 (14) 3.7系统安全 (19) 第四章项目实施 (21) 4.1实施进度 (21) 4.2实施和验收方法 (21) 4.2.1项目的实施 (21) 4.2.2项目的验收 (21) 4.3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 (22) 4.3.1项目责任制 (22) 4.3.2项目质量控制 (22) 第五章运行维护体系 (23) 5.1系统的维护 (23) 第六章经费预算 (24) 6.1 硬件配置及费用预算 (24)

6.2 软件系统费用预算 (24)

第一章建设背景 1. 概述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日益增多,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和合理调度,警用车辆的指挥和安全管理已成为公安、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用于交通管理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设备,由调度中心向车辆驾驶员发出调度命令,驾驶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出车辆所在的大概位置,而在生疏地带或在夜间则无法确认自己的方位甚至迷路。因此,从调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其应用受到限制。北斗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能力。通过车载GPS接收机使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通过车载电台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便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体位置,并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目前,用于公安、交通系统的主要是车辆GPS定位与无线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指挥管理系统。 2. 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 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主要是由车载GPS自主定位,结合无线通信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已经研制成功的如车辆全球定位报警系统,警用GPS 指挥系统等。分别用于城市公共汽车调度管理,风景旅游区车船报警与调度,海关、公安、海防等部门对车船的调度与监控。监控中心部分的主要功能有:?数据跟踪功能。将移动车辆的实时位置以贞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来。如车号、经度、速度、航向、时间、日期等

项目计划号:20180784-T-80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 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2019年12月30日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国家标准委2019年12月6日的《关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的通知》下达的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80784-T-801。本标准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1.2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2019年1月,成立了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器标准化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等组成的GB/T ××××-20××《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编制组。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建设规范》DZB 16-2016的支撑背景。该标准是在研制过程中,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研讨反过来又深化和完善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内容,形成了标准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互动支持、相互推动提升的过程,因此,该标准具有充实可靠的技术背景。本次国家标准的编制组的主体成员与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建设规范》DZB 16-2016的标准编制组成员基本是一致,都是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工程的技术骨干。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编制依据和原则等,并讨论了标准内容编写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 编制组成立后,开展了标准相关技术内容的调研工作,广泛查询的标准制定对象相关标准,以及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核心业务软件、信息安全防护平台等方面。

项目计划号:20180786-T-80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 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2019年12月30日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国家标准委2019年12月6日的《关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的通知》下达的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80786-T-801。本标准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1.2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2019年1月,成立了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器标准化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等组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技术要求》编制组。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资格评定要求》BD440016-2017的支撑背景。该标准是在研制过程中,基准站入网技术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研讨反过来又深化和完善了基准站入网技术内容,形成了标准与基准站入网技术互动支持、相互推动提升的过程,因此,该标准具有充实可靠的技术背景。本次国家标准的编制组的主体成员与重大专项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资格评定要求》BD440016-2017的标准编制组成员基本是一致,都是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工程的技术骨干。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编制依据和原则等,并讨论了标准内容编写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 编制组成立后,开展了标准相关技术内容的调研工作,广泛查询的标准制定对象相关标准,以及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入网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入网基准站运维能力要求、入网基准站安全保密要求、入网管理流程、入网申请及评定步骤、入网检查及测试要求等方面。

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 提名者:中国测绘学会 提名意见: “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项目是由北京卫星导航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鸿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项目组织了国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单位、建设单位、终端生产和应用单位,经过了由科研到关键技术攻关最终到工程应用转化的过程。项目突破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分米级服务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导航、广域增强、精密定位”集成一体的体系架构、成套理论方法,研制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系统”,实现了北斗系统性能大幅提升,使北斗系统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分米级空间信号精度。研制了从SoC 芯片、板卡到应用终端的系列北斗高精度装备,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并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直接经济效益逾33亿元,军事和社会效益巨大项目成果对提升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规模化产业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和军民融合系统,是服务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名片。为提升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满足泛在高精度定位需求、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在国家863计划、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部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异质导航业务一体化融合、广域实时高精度多元误差修正、性能提升平台研制及终端应用等存在的“限”、“杂”、“容”等难题,突破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了“北斗性能提升与星基广域增强系统”,取代了原导航业务处理系统,大幅提升北斗系统性能;研制了系列北斗高精度用户终端核心器件及装备,开拓了在电力、通信、交通、农业、反恐维稳、海洋权益维护、精确打击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和国防效益。 主要创新点如下:

火电工程竣工资料编制说明

1 总则 1.0.1 为加强火电建设工程竣工技术资料规范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确保火电厂主体工程的功能和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及各项附属机械、辅助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工程质量,体现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形成验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内火电施工的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火电机组达标投产考核标准》、《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等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法规规范标准编制。 1.0.3 火电施工竣工技术资料是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实体状况、工程建设质量最真实、最全面、最原始的记录。它对工程投产后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建等方面工作都是所必须的可靠依据。它对不断地总结和积累诸如设计、制造、施工、调试和生产运行的经验,不断地提高其水平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和规范施工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保障电力设备长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

济意义。 1.0.4 本规程适用于各地电力建设工程公司中标承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的管理,电建行业内各级技术人员、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均应执行本规程,并作为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协调做好技术资料管理的根据。 1.0.5 竣工技术资料主要由施工管理资料、施工技术记录,施工质量保证资料、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资料等文件、图表组成,应与工程建设过程同步进行并完成。竣工技术资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1.0.6 竣工技术资料的形成、收集和整理应由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形成,并保证其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达到版面清晰、字迹清楚、手写签名。 1.0.7 竣工技术资料的形成、归档过程,宜采用计算机管理,编制成纸质载体和光盘载体两种资料。各载体应编制两套原件,其中一套移交给建设单位,一套本公司自存归档。建设单位需要增加套数时,协商解决。 1.0.8 各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的编制除应执行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程、标准和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以及建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 2 术语 2.0.1 建设工程项目。 经批准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经济上实行统

北斗卫星定位车载终端技术方案 三、技术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其建设与发展则遵循开放性、自主性、兼容性、渐进性。北斗卫星定位车载终端采用了多模块化、组合式优化设计,内置高性能芯片,各模块之间的接口采用标准接口,充分利用系统平台、移动通讯网络、因特网络,将汽车行驶记录仪、卫星定位、卫星导航、油耗检测功能集于一体,通过无线数据通讯接口(GSM、GPRS、CDMA)和GPS接口,能与监控中心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和移动位置的定位,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除具有传统行驶记录仪的功能外增加了定位导航、监控跟踪、数据实时传送、油耗检测等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对车辆实时监管、调度,遇险报警远程网络监控,彻底改变了现有汽车行驶记录仪只能实地监管、事后监督的弊端;GPS/北斗2双模卫星定位模块,可以灵活配置信号处理通道工作于单GPS模式,或单北斗2模式,或GPS/北斗2混合模式;兼容目前现有的GPS单模定位,且能实现双模捕获、双模跟踪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因此,基于以上原理设计的卫星车载终端监控系统,大大超出了传统行驶记录仪的功能,具有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四、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1、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

系统采用成熟的高新科技,以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实现需要的功能,保证系统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领先水平。 2、通用性和安全性相结合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均留有相应的通信接口,系统的各个模块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在交换和共享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安全性。对每一个用户的权限有严格的认证(司机卡身份识别)体制,对每一个用户的权限进行分级控制和限定。 3、安全可靠性 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从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考虑到非法用户及病毒入侵,数据采用纠错冗余技术)、技术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系统尽可能地采用成熟的技术、商品化的软硬件产品,保证系统可靠稳定运行。 4、实用性 整个系统的操作以方使、简捷、高效为目标,多操作平台整体设计,统一操作,既充分体现快速反应的特点,又能便于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和综合管理,便于运输交通管理层及时了解各项统计信息和决策信息,便于执法部门的远程监督。 5、可扩展性 考虑到业务功能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要求系统在结构、容量、通信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具有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二)设计依据 1、多样化的完备的授权模式能够满足账户和权限管理上的各种需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3、公安部道路交通违法信息代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领域 1、交通运输重点运输监控管理、公路基础设施、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 2、海洋渔业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 3、水文监测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 4、气象监测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大气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5、森林防火定位、短报文通信; 6、通信时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 7、电力调度基于北斗的电力时间同步; 8、救灾减灾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信息快速上报、共享; 9、军工领域定位导航;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搜救、排雷定位等。 国家积极推动北斗民用化进程,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为北斗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解决了精准定位的问题,靠一个北斗终端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北斗系统的定位服务将在未来智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如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使用中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气象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灾害监测和气象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包括大气风向风速、水汽含量、海风海浪、雷电观测和预警等,极大提升气象观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发布水平,增强气象领域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海洋渔业水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现有渔船100多万艘、渔业人口2000多万,海洋渔业涉及渔民生命安全、国家海洋经济安全、海洋资源保护和海上主权维护,现已成为北斗民用规模最大的行业。北斗卫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极大地保障了渔船的出海安全,巩固和发展了渔业生产,推动了“平安渔业”建设。以赴南沙生产作业的渔船为例。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建立了“南沙渔船船位监控指挥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监控中心能随时获知渔船方位,大大方便了相关职能部门对渔业生产的管理,实现看得见的管理调度。当渔民在海上遇险时,可以通过渔船上的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向监控中心发送遇险报告,监控中心收到报告时就可以根据卫星定位确定距离遇险渔船最近的船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