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试题

骨质疏松试题
骨质疏松试题

姓名: 分数:

外二科骨质疏松测试题

1、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

A: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B:骨硬度和弹性 C:骨长度和骨质量

D:骨矿密度和骨长度

2、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A:骨密度 B:骨强度 C:骨长度 D:骨质量

3、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

A:男性儿童和老年妇女 B:青年和男性成人 C:儿童及妇女

D: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内。

A:1-2年 B:3-4年 C:5-10年 D:6-15年

5、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A:55岁 B:70岁 C:80岁 D:60岁

6、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A:椎体骨折 B:髋部骨折 C: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 D:腕部骨折

7、()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A: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 B:畸形、疼痛、反常活动 C:畸形、疼痛、弹性固定 D:高热、寒战、腹痛

8、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而存活者中约()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A:30% 60% B: 50% 20% C:50% 50% D: 20% 50%

9、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

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cm。

A:1-3 B:3~6 C:5-10 D:10-20

10、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高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A: 50% B:40% C:30% D20%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1. 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2. 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体长缩短,驼背及发生骨折。 3. 按严重程度分: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包括低骨量、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依 次程度增加。 4. 现代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发性骨 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因年龄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致。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OMP )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药物诱发如长期大剂量的肝素、免疫抑制剂、抗癫痫病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伴有遗传疾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骨质疏松症往往也列为此类 现代医学的研究 1. 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因为衰老、体内性激素减少、药物和某些疾病等因素导致骨 吸收和骨形成平衡失调,骨矿物质和有机质等比例丢失,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进而引发骨折,为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总的来说,是由遗传、激素、营养、失用、年龄、生活习惯及免疫学等方面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2. 诊断与治疗:① 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骨量的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及骨转化生化指标等,其中以骨量测定最为重要。临床上采用采用BMD 测量作为诊断、与测量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临床上测量BMD 的方法有双能X 线吸收测定法 (DXA )、外周双能X 线吸收测定法(pDXA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及定量骨超声(QUS)等,其中DXA 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②治疗:除了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还是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防止骨丢失,增加骨量。1.骨吸收抑制剂,常见的有二膦酸盐、雌激素类药物和降钙素等。此类药物对已经丢失骨量的恢复的作用不明显,雌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2.骨形成促进剂,常见的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 等。这些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基质分泌和矿化,增加骨量。目前公认的骨形成促进剂是甲状旁腺激素。3.骨矿化促进剂,钙剂和维生素D 等,这类药物科促进骨基质矿化,减少矿物质流失单独使用钙剂是没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必须配合骨形成促进剂或骨吸抑制剂。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观结构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保健消耗较大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起病隐袭,一旦发现,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随年龄增加,骨丢失和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椎骨、腕部和髋部多见。髋部骨折最为严重,多需手术处理,且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慢性呼吸道阻塞疾病及糖尿病等,导致医疗费用和死亡率增加,一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独立,年平均生活质量下降。女性由于峰骨量较低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较男性为高。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寿命的延长,女性绝经后生存年限约占一生的1/3,据估计,从1990-2025,欧洲50岁以上妇女将增加30%-40%。男性预计增加更快,可达50%。在同一时期内,北美预期将增加83%。亚非绝对增加数将为更为明显。在1990年全世界仅髋部骨折达130-170万,预期到2025年为200万,甚至更多[1]。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当前研究最活跃的课题之一。建立理想的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是对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新药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和影响药物作用因素的基础。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遗传、营养、生活习惯、激素、运动、机械负荷和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对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Rodgers等指出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有三个特点:(1)方便性(Convenience):动物购来容易,价格低廉,实验操作易行。(2)关联性(Relevance):与人体条件比较相似,得到的信息能转化为人体的规律。(3)适宜性(Appropriateness):为研究某一特定问题,最好用特定的动物模型模拟人体[2]。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涉及动物的选择和复制的方法等方面,本文就此将国内外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复制骨质疏松模型的动物选择 用于骨质疏松症模型动物模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模型应与人类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及组织行为相似,但某些动物模型在各个方面完全与人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一致是很困难的,因此动物模型侧重与表现其某一阶段、某些症状或一些病理生理变化,作为观察特定阶段和指征的病理模型。美国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指南(美国-FDA)认为目前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模拟人类骨质疏松的所有特征。已有报道用小鼠,大鼠、兔、羊、猴等复制骨质疏松模型[3]。灵

骨质疏松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28卷 第5期 2011年 10月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Journal of Biom edical Engineering Vol.28 No.5October 2011 骨质疏松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黄廷生1v 综述 何成奇2 审校 1(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元628017)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都610041) 摘 要: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物理治疗的角度对脉冲电磁场(P EM F s)、体外冲击波(ESW)、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L IPU S)以及综合疗法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以指导临床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并寻找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研究找出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寻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综合疗法中图分类号 R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515(2011)05-1057-04 The Update Progress of Physical Treatment for O steoporosis Huang Tingsheng 1 He Chengqi 2 1(Dep artment of R ehabilitation ,the Fir st Pe op le .s H osp ital of Gu angy uan,Gu an gyu an 628017,China)2(S ic huan Pr ou ince E mph asis L aboratof y of P hysical M e dicine &Reh abilitation ,We st China H osp ital, Sichu an Univ er sity ,Che ngd u 610041,China) Abstract:T r eatments fo r osteo po rosis have many var ieties,and the r ole,character istics o f them ar e also different.T his paper investig ates fro m the perspect ive of physical therapy pulsed electro magnetic fields (P EM F s),sho ck wave ,and 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 und (LIP U S)therapy.T hen co mpr ehensive analy sis of their mechanism of ac -tion,clinical applicatio n of new advances for mo re reasonable choice for clinical tr eatment and further tr end o f r e -search are discussed.T hr 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we find out the str eng ths,w eaknesses,and t he best met ho d o f treatment in or der to achieve better thera peutic effect. Key words:O steo po ro sis;Pulsed electr omagnetic fields (PEM F s);Ext racor po real sho ck w av e (ESW );L ow -intens-i ty pulsed ultr aso und (L IPU S);Compr ehensive tr eatment v 通讯作者。E -mail:hts55222@https://www.360docs.net/doc/ef215735.html,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伴随增龄衰老或医学原因引起的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据预测,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13亿,骨质疏松症患者(包括骨量减少)共有8400万,占总人口的616%。美国2005年超过200万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直接经济花费为170亿美元[1-5]。 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主要采取药物疗法,如双磷酸盐、钙剂、维生素D 、降钙素、雌激素等,能有效 提升骨量,从而减少骨折危险性。然而药物治疗存 在不少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使用物理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对安全,应受到重视,现就此作一综述。 1 脉冲电磁场 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 omagnetic fields,PEMFs)由美国著名矫形外科专家Bassett 提出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PEMFs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得到日益重视。 1.1 缓解疼痛 刘战立等[6]对8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每次40min,1次/d,每周治疗5次,共30次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在78例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中,疼痛消失或缓解75例,总有效率为9612%,提示低频脉冲电磁场能缓解原发

骨质疏松骨指标

骨质疏松模型做起来并不困难,关键要看观察的指标与方法。比如:可做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应有血清学的骨代谢指标如:反应成骨活性的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反映骨吸收的尿脱氧吡啶啉、酸性磷酸酶5b,血钙、磷、肌苷等等。 组织学上要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骨生物力学指标等等。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Bone histomorphometry),是对骨组织进行定量描述的一门技术, 目前主要通过对显微镜下骨组织二维平面的测量,根据体视学原理,推测或转换获得三维 参数〔1〕。其基本原理为Cavalieri原理和Delesse原理。Cavalieri原理由17世纪意大 利数学家Cavalieri提出,其含义是将物体等距做数个切面,各切面的面积之和(∑a)与 切面之间距离(d)的乘积,即可求得物体的绝对体积,用公式表示为:V=∑a?d。Delesse原理由19世纪法国地质学家Delesse提出,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原理 之一,用它可求得面积分数(面积密度AA)和体积分数(体积密度VV),用公式表示 为:AA=∑A/∑AO=VV(∑A为切面内特征物面积之和,∑AO为切面内参照面积之和)。 体视学在材料学、地质学中开展较早,称“定量金相”。1968年,国际体视学会成立,开 始并迅速普遍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通过1973年3月(加拿大)、1976年3月(法国)、1980年3月(美国)3次骨组织测量学国际学术会的召开,为该方法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打下了基础〔2〕。1988年,中国体视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体视学会正式成立,体视 学的方法开始在国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骨组织计量学用于骨科在国内仅10余年时间。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用于骨质疏松的研究,而在骨折愈合中则较少,二者尽管有许多相 同的地方,却也存在明显不同,对此尚需进一步探讨。

骨质疏松症 课题讲稿

病因 1.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2.继发性 ①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②妊娠、哺乳。③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④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⑤肝脏病。⑥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⑦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⑧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⑨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⑩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2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状旁腺激素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标记物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应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这些生化测量指标包括: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Ⅰ型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1.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导致 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2.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体长缩短,驼背及发生骨折。 3.按严重程度分: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包括低骨量、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 骨折。依次程度增加。 4.现代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因年龄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致。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MP)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药物诱发如长期大剂量的肝素、免疫抑制剂、抗癫痫病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伴有遗传疾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骨质疏松症往往也列为此类 现代医学的研究 1.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因为衰老、体内性激素减少、药物和某些疾病等因素 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失调,骨矿物质和有机质等比例丢失,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进而引发骨折,为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总的来说,是由遗传、激素、营养、失用、年龄、生活习惯及免疫学等方面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2.诊断与治疗:①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骨量的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转化生化指标等,其中以骨量测定最为重要。临床上采用采用BMD测量作为诊断、与测量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临床上测量BMD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及定量骨超声(QUS)等,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②治疗:除了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还是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防止骨丢失,增加骨量。1.骨吸收抑制剂,常见的有二膦酸盐、雌激素类药物和降钙素等。此类药物对已经丢失骨量的恢复的作用不明显,雌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2.骨形成促进剂,常见的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等。这些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基质分泌和矿化,增加骨量。目前公认的骨形成促进剂是甲状旁腺激素。3.骨矿化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2-16 21:03:22 /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个人分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专题 查看( 340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1.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一般认为,钙吸收率为53%的乳制品是补钙最佳食品。以牛乳最好,其次是乳酪、黄油和酸奶等。但有些人讨厌牛奶味道或引起腹泻。讨厌牛奶味道者可试将脱脂乳粉或奶酪粉撒到咖哩、汉堡、煎鸡蛋或稀粥等食品上;或把牛奶倒入酱汤内混合食用。引起腹泻者可少量多餐,且餐后喝温牛奶,或向奶油汤中加入牛奶,使身体对乳糖逐渐习惯,或改喝酸奶和豆奶。另外,晒干的沙丁鱼50克中含有700毫克钙,鲹科鱼、鲐鲅鱼及瑕虎鱼等都富含钙,在体内的吸收率达38%,可作为很好的钙源,但应注意的是这些海鱼含盐分多,应尽量把盐洗掉,痛风患者要少吃。 2.菜肴应荤素结合、低盐为佳:植物性食品与动物性食品含有的营养成分种类不同,营养成分的状态、可吸收性也不相同,菜肴荤素搭配可使摄入的营养成分更均衡。但注意的是,菠菜、蕹菜、竹笋和茭白等含草酸高,草酸可影响钙吸收,在烹饪时宜先在开水中焯一下,使部分草酸溶于水而降低草酸含量。低盐饮食可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减少钙从尿中的排出,并可避免因其他疾病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3.不吸烟和少饮酒:吸烟对骨质影响可能与烟草中的烟碱有关,烟碱能增加骨吸收,抑制骨形成。若每天吸20支烟,25~30年后骨量就会下降8 %~1 0 %。酒精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影响性激素分泌、干扰维生素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有关。适量的饮酒可减少骨量的丢失,而过量饮酒则会增加骨量的丢失。在各类酒中,啤酒和蒸馏酒致骨质疏松的作用最明显,而葡萄酒作用不明显。 4.减少咖啡、浓茶及富磷食物的摄入:动物肝脏、碳酸饮料、可口可乐等含磷较高,高磷摄入可导致中等程度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调节激素持续性紊乱,可加速骨质的丢失。过多摄咖啡者骨量减少速度快(但如钙摄取充分,则不受咖啡的影响)。大量喝茶或喝浓茶,会使尿钙排泄增加,还可引起消化道中的钙、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难以吸收,因此饮茶要适量。 5.不随意用药:某些药物如强的松、肝素、甲氨蝶呤、甲状腺素、苯妥英钠等对骨代谢有不良影响,用药时要权衡利弊。 6.加强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运动是骨重建的决定性因素,负荷运动可增加骨量,可预防骨丢失,还可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及其不良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1. 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 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 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有以下因素者属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积极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

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该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因此,预防重于治疗。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老年性骨质疏松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骨质进一步丢失,要保护好脆弱的骨质,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 1、适当体育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能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力,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流血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人参加运动要注意掌握好运动量,运动太多、太少都不适宜;并且要注意安全,运动的时间应该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其次要选择好运动的场地,应以熟悉的环境为宜,不要选择同时有青年人在进行剧烈活动的场所,以免受到冲撞而造成损害。 2、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所必需的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平衡,利于骨矿物质沉积,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老年人饮食中钙量常常不足,这与食量减少,食欲差,消化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注意富钙食品的摄入,如牛奶、鸡蛋既能提供优质蛋白,又含有丰富的钙、磷。其他还有绿色蔬菜、豆类及豆制品、鱼虾、海产植物、贝类等。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对防治骨质疏松也很重要。 3、防止跌倒:老年人的骨骼因为疏松而变得脆弱,但只要保护得好,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1.概念: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 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得全身性骨骼疾病、 2.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体长缩短,驼背及发生骨折。 3.按严重程度分:骨质疏松得发生程度包括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性骨 折。依次程度增加。 4.现代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因年龄所致得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致。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OMP)与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药物诱发如长期大剂量得肝素、免疫抑制剂、抗癫痫病药、糖皮质激素得应用。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伴有遗传疾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期与妊娠期得骨质疏松症往往也列为此类 现代医学得研究 1.发病机制:主要机制就是因为衰老、体内性激素减少、药物与某些疾病等因素 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失调,骨矿物质与有机质等比例丢失,导致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进而引发骨折,为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总得来说,就是由遗传、激素、营养、失用、年龄、生活习惯及免疫学等方面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得结果。 2.诊断与治疗:①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骨量得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转化生化指标等,其中以骨量测定最为重要。临床上采用采用BMD测量作为诊断、与测量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得最佳定量指标。临床上测量BMD得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及定量骨超声(QUS)等,其中DXA测量值就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得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得“金标准”。②治疗:除了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还就是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得功能,防止骨丢失,增加骨量。1。骨吸收抑制剂,常见得有二膦酸盐、雌激素类药物与降钙素等。此类药物对已经丢失骨量得恢复得作用不明显,雌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子宫内膜癌得危险、2、骨形成促进剂,常见得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等。这些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基质分泌与矿化,增加骨量、目前公认得骨形成促进剂就是甲状旁腺激素。3。骨矿化促进剂,钙剂与维生素D等,这类药物科促进骨基质矿化,减少矿物质流失、单独使用钙剂就是没有治疗骨质疏松症得作用,必须配合骨形成促进剂或骨吸抑制剂、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自1963年英国Charnley成功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人工髋关节手术已在全球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因假体松动而致该手术远期失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1]。目前的研究表明,除感染因素外。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上段的不匹配是导致早期假体松动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国内临床所用的髋关节假体多是根据西方人设计的。而人类的股骨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年龄、性别、民族、地域、遗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影响[2,3]。薛文东等对480根国人成人尸体股骨进行研究测量显示国人股骨几何参数与白种人乃至韩国人有显著性差异[4]。为了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多数学者认为有必要对假体进行个体化设计。本文通过对股骨头的生物力学、解剖形态、血供等方面的综述。为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股骨头的生物力学 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普遍生物学法则。作为人体中主要的负重关节,在骨骼系统中没有任何区域比股骨上段更能展现生物力学规律了。股骨头承受的力有压应力和剪应力,由于人体髋关节面软骨摩擦系数很小(0.002),可以忽略,所以股骨头主要承受压力的作用。髋关节为球面关节。通过头臼软骨面相互接触传导压力。负重区是股骨头上半球与髋臼半球形臼之间的重叠部分。是股骨头上一个椭圆形区域,前后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80°,内外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40°。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可见到髋臼软骨下硬化带。此为负重区的象征,硬化带和股骨头的中心呈65°夹角,但随着髋关节的运动。股骨头的负重区不断发生变化。关节软骨具有弹性,可以将作用于股骨头的应力分散到各作用点。静立时,作用于股骨头端的压应力约为体重的2.75倍,常速行走时,通过髋关节的压应力可高达体重的6倍以上。 1892年提出的Wolf定律。活力对机械应力总是以对它最有利的结构反应产生形态改变来适应的,高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形成方向转化。低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吸收方向转化。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在一定应力刺激环境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应力应变增加时,骨应力刺激骨应变量增加。骨代谢中的骨形成成分增加。反之。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人体总是通过应力环境的改变,自动调节骨代谢。这是一种生物力学机制。这种现象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认可。它强调的是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即一方面骨结构决定其运动和负重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功能又要求相应的骨结构去实现,其中一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另一方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维持 其统一性[5-6]。对此。有些学者认为。股骨颈骨折后发生的股骨头坏死并非是一种缺血性坏死,而是一种应力性骨折,强调生物力学因素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认为[7],骨强度除与骨量有关外,还与骨内部结构质量有关,且认为在骨强度的影响因素中“质量”比“骨量”因素更重要。并有学者认为影响骨质的因素有四:骨构筑、骨矿化、有机基质及微损伤状况[8]。 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然就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英国的人口统计学调查显示股骨头骨折发生率并不完全与人口的老龄化成正比。一些学者从生物力学的方面阐述了髋关节骨折机制,认为患者多有摔伤史→髋部受到冲击应力→保护性反应不充分→周围的“减震装置”吸收不充分→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 剩余的冲击应力→髋关节骨折。并认为髋关节骨折多发于老龄人,是由于老龄

生物力学

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作者:邱贵兴 2009-1-7 20:50:02 针对人类直立行走的特点,人类疾病病因学的研究单纯依靠动物实验的结果来分析是不够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博士采用非生物学材料,以力学原理分析生物细胞为什么都是近似圆形的,以及为什么细胞构筑会如此安排的原因,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所以说,如果我们能迈出传统的医学范畴,客观分析人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就能远远超出传统解剖学的认知水平,认识人类,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和能量对生物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分支科学。——摘自“骨科基础科学—骨关节肌肉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力学-2003年”。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将牛顿的力学定律应用于生物体模型,以分析其特性和功能。研究对象包括,骨、软骨、生长板、韧带、半月板、滑液以及肌腱组织内部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力矩,与组织运动和变形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描述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关节稳定性、步态的病理特征和骨折愈合特点等的研究,揭示特定的病理状况;对肌腱中的力的传递过程的分析,韧带修复过程中的运动学研究,关节置换的有限元分析等是用于评价恢复正常力学状态的外科临床治疗方案的关键。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生物的力学特性(动力学特性,静力学特性,运动学特性等)。 骨科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实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电测法、光测法及计算生物力学测试中的有限元法。电测法,灵敏度与精确度高;可以用于现场测定和模拟测定,具有测试方法比较直接的优点。但它不能直观得到构件上应力分布的全貌。光测法,是一种全场性测量法,可了解到结构物内应力(或位移) 分布的全貌,获得的图像信息可长期储存。人体结构的复杂性,骨骼结构的不规则性决定了光测法仍将在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有限元方法,涉及了骨骼系统的应力分析、内外固定系统的研究,以及各种人工假体的设计与优化。目前,有限单元法在国内得到了普遍发展,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各学科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不同的力学模型,用来模拟分析各种临床实际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很有帮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限元技术的应用使计算生物力学技术与实验生物力学技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是根据临床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临床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是临床实践工作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指导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同时临床实践发展的需要也带动着生物力学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和向更深、更广度发展。 在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中,离不开各种实验模型。各种尸体模型、动物模型的设计和制备对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种在体和离体模型的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通过对一些创伤过程的模拟和再现,揭示了它们的损伤机制,同时,离体模型的生物力学实验还可以对于一些矫形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生物力学实验对于一些内固定器材,内置物的研究发明和完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Meyer (1867) 、Wolff (1869) 和Roux (1881) 时代以来,生物力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我国的生物力学是在生物力学开创者冯元桢教授(1965)推动下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以血管残余应力的研究为起点,发展到现在,研究工作已深入到生物力学的大部分领域。 吉林大学的朱庆三教授(2002),采用一套脊柱的加载装置和测试系统,进行多种离体的三维、动态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在国内的生物力学研究中,首次实现了连续加载、动态测量的全过程。同时使之完成逐级加载、静态测量。它满足离体标本三维、六个自由度的运动要求,可单独测量主动运动,也可同时测量主动运动及伴随运动,即测量脊柱的耦合运动。这套系统即可用来研究多个节段,也可进行单节段测量。而且通过调节,还能完成轴向不加载及不同程度加载等多种条件测量,通过平行布置两枚传感器后,可研究两枚以上的椎体因受剪切力后的相对运动,分析椎体脱位的可能性。并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脊柱损伤类型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关系,颈椎后伸时,黄韧带的“扣带”机制;椎板和椎体后缘间的“钳夹”机制是造成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等;另外,中央管受压是造成原始和继发性损伤程度不同的原因;成年期,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是原发病变的存在,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病理解剖)的基础上的。从而为各种颈椎手术方法和内植物、内固定物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室基础。科学的论证了手术的适应症的原则。明确了治疗方向。正确引导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

202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践指南(全文)

202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践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提高OP临床诊治达标率需医患携手共同协商诊疗过程中的细节。因此,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诊治指南的理解以及配合医生执行诊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指南从患者关切的问题出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规范流程和相关原则,组成OP 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提出OP患者实践指南推荐意见14条。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体重是OP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C) 重过低是 OP风险评估的临床危险因素之一。体重过低,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改善,给予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及适当的运动来增加体重,以增加肌肉量,降低OP风险。但是,肥胖患者膝骨关节炎和心脑血管合并症患病率明显升高,故需要将体重维持在合适的范围。

建议OP患者戒烟(1C) 吸烟是OP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和骨折风险因素,也是绝经后妇女OP 的独立危险因素。 过量或长期饮酒对OP的发生和骨折风险有关(1C) 过量饮酒(乙醇摄入量≥3单位/d为过量饮酒,1单位相当于8~10 g 乙醇)是OP临床指南指出的OP主要患病风险和骨折危险因素之一。 X线检查能判断OP的骨折(1C) X线简便价廉,尤其在椎体X线上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和压缩性骨折等征象。有下述现象者应进行X线椎体骨折(胸腰椎侧位片)的评估:较年轻时最高身高降低超过4 cm,脊柱侧弯,近期或正在长时间(≥3个月)口服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DXA测量骨密度T 值降低超过-2.5SD,以及无椎体骨折史的50岁以上人群。 骨密度检查可用于OP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1B)

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处方 1、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率也时显升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易发病. 2、本症的症状有周身骨痛,身材变矮,驼背,腰肌痉挛,易骨折. 3、骨质疏松症,易发生于身材瘦小,体重过轻,营养不均衡和吸烟饮酒及少活动的人.女性停经年龄越早,越易发病. 4、本症尤应重视早期的预防. (1)多晒太阳,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2)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并可增强和保持肌力,达到维持躯体关节的稳定性. (3)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轻多,鱼肉禽蛋则蛋白质含量丰富. (4)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尤其是跌跤容易造成前臂及股骨等处的骨折.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 [预防保健] 1、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品,例如牛奶、豆制品、虾、鱼、海带、木耳、黑芝麻。 2、戒烟限酒,少食高糖、高脂、高盐类食物。 3、适量运动、充足阳光,锻炼因人而异,防治意外发生。 4、补钙时应注意:不易空腹补钙、宜夜间补钙、补钙后多喝水、高钙食品避免与菠菜同吃。 [防病食疗] 1、虾皮豆腐汤: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葱花、姜末及料酒适量。豆腐切块,虾皮泡发,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煸香后加水烧汤。可以充分补钙,常食有效。 2、猪骨黄豆粥:猪排骨150克,黄豆50克,大米100克,盐、葱、姜、味精适量。将猪骨洗净,文火煨1小时,再将黄豆放入同煮至数沸后,再加入大米煨煮成粥,排骨黄豆煮至熟烂为宜。本方有补肾、长骨之作用。适用于婴儿、少儿及青少年旺盛长期食疗补钙。[中医防治处方] 1、补肾壮骨:左归丸、右归丸、补肾益骨膏 2、益气健脾:加味归脾汤 [健康提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疼痛、易于抽筋、骨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如您有上述症状,应及时的做相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骨质疏松症运动处方 [运动目的] (1)进行各种方式的全身运动,便全身的骨骼都受到均匀、持久的应力、足够的张力和拉力,防止废用性退化。 (2)通过运动刺激骨组织,增加血中睾酮和雌二醇的浓度,保持正常的性腺功能。 (3)加快骨形成和钙沉积的速度,减少钙的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发生。 [运动类型与方法]

骨质疏松的个案 (1)

个 案 护 理 赵芳

一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一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经验,加强对病人的整体护理,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早期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合理有效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预防各并发症的发生,精心护理,促使患者尽早恢复,早日出院。 【关键词】骨质疏松;护理

前言 骨质疏松是多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病例介绍 1.基本资料 姓名:代海燕性别:女床号:8 年龄:30 婚姻状况:已婚入院时间:2015-07-03 2.病史 主诉:左胁肋部、腰背部疼痛8月余。 3.现病史:8月前生产后发现左胁肋部、腰背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伴乏力、烦躁,身高减低(5厘米),无心慌、出汗,间断服用“碳酸钙(1片/次2次/天)、”“钙尔奇(1片/次2次/天)”“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ug/次2次/天),效果欠佳,一月前就诊于郑州中医骨伤医院就诊为“骨质疏松症”,给予“补骨丸”(6g/次2次/天)及其他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后好转,今为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门诊以“骨质疏松症”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稍差,睡眠可,进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变化。 既往史:8月前因生产行“剖腹产”术,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输血、献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岑溪市归义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七期 2012年7日

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实施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此次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讲授如何增强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 活动主题:关注健康,关爱老人。 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10:00 活动地点:XXX村 参加对象:全体居民 参加人数:150人 主办单位:归义镇卫生院公卫科 活动流程:1、主持人介绍本次讲座的主题及讲座序言,然后邀请主讲人上台。 2、老年人健康知识。 3、总结。 工作安排:1、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全村居民积极参加本次讲座。 2、做好会场安排工作。 活动负责人:XXX

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一、老年人的基本健康知识 1、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系数增加导致社会老龄化。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或年满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定为老年型社会(社会老龄化)。中国老年报报道,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于1999年10月1日>10%,已成为老年型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0%,成为超老年型社会。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体表外形改变须发—变白,脱落、稀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出现皱纹牙齿—牙龈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骨—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身高、体重—随增龄而降低耳—耳屏延长,近80岁的老人耳屏平均延长12毫米 2、器官功能下降视力、听力—下降(耳蜗与听神经变性→神经性耳聋)心脏搏出量—减少40%—50% 肺活量—减少50%—60% 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 脑—脑组织萎缩、脑沟变宽、神经细胞数减少(重量减轻、脑血流量减少、大脑耗氧量↓、脑血管阻力↑)胃—胃酸分泌量下降 3、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动作、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反应速度减慢记忆、认知功能—减弱,人格改变→生活自理能力↓ 免疫防御能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易患各种癌症。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运动反应包括对剌激的知觉,做出如何反应的决定,以及运动反应动作三个部分。老年人的反应时间一般比年轻人约慢10%—20%。运动反应时间的长短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一种表现(控制体位、姿势、平衡与移动平衡的机制受损)。 2、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由于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随增龄而减少→学习新事物困难→记忆力差(颞叶和海马结构损害)。40岁以后逐渐减退,50岁到达顶峰—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联想缓慢、记忆一老的忘不掉,新的记不住。 3、人格改变孤独、多疑、自卑、抑郁及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等。——由于生物性老化及其在家庭、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发生改变,——社会心理问题:离退休、丧偶、生活贫困、疾病、死亡等问题常常困惑老年人,使他们陷入特殊的心态。 四、老年人良好健康状态的保护一个人得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即遗传基因,二是外因,即环境因素。内因在疾病中所占的作用为20%,外因为80%,故一个人的良好健康状态的保护,可基本概括为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有专家测算,心血管病预防花1元钱,医疗费省上100元钱。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膳食营养

均衡合理的营养是人体正常发育的基础,也是维持骨骼正常发育的基础。营养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和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营养素主要有钙、磷、镁、维生素D、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K、植物激素等。其中钙和维生素D最为重要! 1.钙骨骼是钙的主要储存场所。钙动态平衡的异常涉及骨骼、肠道和肾这三个主要的维持钙平衡的器官,并将导致与年龄相关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钙是维持骨量峰值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营养元素。钙剂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合并使用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为了防止骨质疏松症,维持体内钙平衡所需的钙,首先是要保证日常膳食中摄入足够的钙。目前我国钙的适宜摄入量的标准是18—50岁成年人800mg∕d,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000mg∕d。但最近的数据表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钙的最佳摄入量要高于目前的标准,将中老年人钙摄入量的标准提高为:65岁以下1000 mg∕d,65岁以上1500mg ∕d;而且,钙补充剂的具体成分相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证其吸收率在20%以上,大多数钙补充剂都能满足这个要求。通过膳食或钙剂进行钙的补充是与年龄相关的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2.维生素D 维生素D是重要的骨代谢调节激素之一,可调节骨钙的内环境稳定。维生素D对矿物质吸收和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主要刺激胃肠道内钙的吸收,提供正常骨组织所需钙化原料。提高血钙浓度,使钙在骨中沉积。 (一)、骨质疏松患者锻炼期的膳食营养安排的原则如下: 1.锻炼后注意合理膳食营养,保持膳食平衡。 2.锻炼后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但要注意钙、磷的比例,钙与磷合适的比例为(1.5:1)~ (2:1)。含钙、磷较高的食品有: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钙300mg)、乳质品、鸡蛋、豆类、粗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 3.锻炼后坚持不挑食,不偏食。每天进食1至2个水果,其中以橙、柑、西柚、奇异果较佳,因其含有丰富维生素C,有助骨骼健康。 4.坚持科学的饮食习惯,多接受日光浴。 5.锻炼后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的饮料,少吃糖及食盐,以免影响钙、磷的吸收。 6.锻炼后不宜摄入过多动物性蛋白质:因为锻炼后体内酸度增加,蛋白质过多摄入也使尿呈酸性,可增加钙的排泄。 7.在锻炼过程中,要重点随访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此类人群要增加钙强化食品的摄入,做到早期防治。(二)、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保健食品 1.枸杞子拌豆腐 【主料】豆腐250g,鲜枸杞子30g。 【功效】滋补肾阴,养血壮骨,适用于各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对伴有阳痿,夜尿多者尤为适宜。 2.蘑菇炒洋葱 【主料】蘑菇300g,洋葱100g。 【功效】抗骨质疏松,活血化淤,适用于各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对伴有冠心病者尤为适宜。 3.香菇白菜 【主料】香菇25g,白菜200g。 【功效】抗骨质疏松,滋阴养胃,适用于各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对伴有胃胀,咳嗽痰多者尤为适宜。 4.瘦肉猪血豆腐 【主料】猪血500g,豆腐300g,猪瘦肉100g,胡萝卜100。 【功效】抗骨质疏松,益气养血,适用于各型骨质疏松患者。 5.排骨豆腐虾皮汤 【主料】猪排骨250g,北豆腐400g,洋葱50g,蒜头1瓣,虾皮25 g。 【功效】强筋壮骨,润滑肌肤,滋养五脏,清热解毒,适用于各型骨质疏松患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