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是由第一鳃裂的外胚层部分未能完

全关闭所形成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外耳至下颌角之间的肿物或瘘管,可发生于出生后的任何阶段,以儿童多见,可为无症状的先天性瘘管,也可为耳前或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少数伴有胀感,有时因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炎症时肿胀加重,甚至破溃流脓,无感染者检查可见皮肤正常,触诊质软,有囊性感,界清,深部粘连处不能移动,穿刺可抽出囊液,切开引流后一般形成不愈合的瘘管。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不难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做碘油造影、CT、MRI 等辅助检查,近年来CT 扫描已成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CT 及MRI :显示畸形为囊性或窦、瘘性病变。高分辨率CT 可准确显示病变与外耳道及中耳的关系。MRI 可确定病变,尤其是位于腮腺区病变的范围。这对于临床治疗特别是手术计划的制订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需与多种疾病及其他鳃沟瘘管相鉴别,发生在颈耳特定部位、舌骨平面以上、胸锁乳突肌前、下颌角附近或耳部有瘘口,颈部和耳部顽固的持续性或间歇性溢液,耳下反复

肿胀、感染、疼痛等,首先考虑本病,如无鼓膜穿孔、听力正常,可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有瘘口或仅摘除囊肿仍复发者,可与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相鉴别,另外,还需与外耳道疖肿、颈部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腮腺病变等相鉴别,发生部位、瘘管与外耳道的关系、瘘管内容为皮脂样物等可与第二、三、四鳃沟瘘管相鉴别。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胚胎发生学应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少数无上皮衬里者又称为假性囊肿(pseudocyst)。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复杂的胚胎发育特点,口腔颌面部好发囊肿,其中颌骨为人类骨骼中最好发囊肿的部位。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口腔颌面部囊肿一般可分为颌骨囊肿和软组织囊肿两大类,其中颌骨囊肿又可根据其组织来源不同而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2005年WHO对牙源性肿瘤的新分类中未包含牙源性囊肿,除将以往的牙源性角化囊肿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并归类为牙源性良性肿瘤外,其余未作改动。因此,本章在未改动1992年WHO 有关颌骨上皮性囊肿分类的基础上(牙源性角化囊肿除外),将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囊肿分类如下: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 一、颌骨上皮性囊肿(epithelial cysts of the jaws) (一)发育性(developmental) 1.牙源性(odontogenic) (1)婴儿“龈囊肿”(Epstein珠)[“gingival cysts”of infants(Epstein pearls)] (2 ) 含牙(滤泡)囊肿[dentigerous(follicular)cyst] (3 ) 萌出囊肿(eruption cyst) (4)发育性根侧囊肿(1ateral periodontal cyst) (5)成人龈囊肿(gingival cyst of adults) (6)腺牙源性囊肿(glandular odontogenic cyst) 2.非牙源性(non-odontogenic) (1)鼻腭管(切牙管)囊肿[nasopalaline duct(incisive canal) cyst] (2)鼻唇(鼻牙槽)囊肿[nasolabial(nasoalveolar)cyst] (二)炎症性(inflammatory) (1)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 (2)根尖侧囊肿(apical and lateral cyst) (3)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 (4)牙旁(炎症性根侧,下颔感染性颊)囊肿[paradental(inflmmatory collateral,mandibular infected buccal)cyst] 二、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 (1)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dermoid or epidermoid cyst) (2) 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 (3)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 (4) 畸胎样囊肿(teratoid cyst) (5) 黏液囊肿(mucocele)

鳃裂囊肿术后并发症

鳃裂囊肿术后并发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刚刚生下来就会出现裂囊肿这种疾病,其实这种疾病是一种发育畸形,所以在给孩子治疗的时候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为在小的时候孩子的皮肤愈合功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这种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孩子很可能会以后出现大舌头,那么鳃裂囊肿手术有风险吗? 腮裂囊肿腮裂囊肿属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在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有5对腮弓,腮弓间的凹陷称为腮裂。腮弓发育不全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畸形。若腮裂口愈合而腮裂不愈合则发生腮裂囊肿,若腮裂口及腮裂均未消失则将形成腮瘘。鳃裂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先天未闭合者,称原发性鳃裂瘘。前者有外口无内口,后者内外口均有。 腮裂囊肿生长缓慢,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50岁。以30岁左右多见,主要症状为颈侧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大小不定,可缓慢生长,常合并有瘘管,继发感染常发热,疼痛,瘘管有脓性分泌物和粘液流出。鳃裂囊肿上皮可癌变。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皆为出现在颈部或面侧的隆起性软性肿块,前者较小(约蚕豆大小),发生在舌骨水平的颈中线,能随吞咽上下活动;后者常较大(约鸡蛋大小)多见于颈侧部的动脉三角区,常有波动感。 若作穿刺抽吸时,可见有黄绿色或棕色的、清亮的、含或不

含胆固醇的液体。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也可含一些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鳃裂癌或鳃源性癌极少见,可能来自鳃组织的上皮根治的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如遗留残存组织,可导致复发。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鳃裂囊肿为良性肿物,非手术治疗无效,一旦诊断确立,应予手术治疗,更不宜使用民间一些不明成份的药物内服外敷,少数并发感染者可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治疗。 鳃裂襄肿和瘘均须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以病儿一岁以后为宜。如有急性感染或脓肿形成,须引流脓肿。控制感染感后择期手术。术中要注意熟悉并仔细瓣认紧靠襄肿或病变邻近的重要血管神经,分离应紧靠襄肿或瘘管壁进行。防止副损伤,追踪瘘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妥善处理残漏,以免复发。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伤口长期不愈,有粘液性分泌物外溢,示残瘤瘘管,常需择期再次手术。舌下神经损伤了可致病侧知萎缩,伸舌偏向病侧。副神经损伤致肩功能障碍。 祝你早日康复追问:我想问的是我现在已经做完手术3个月了,外表看刀口已经完全愈合,为什么触摸耳垂就会下巴发麻,而且耳朵及周围会疼痛厉害。

腹腔镜治疗小儿肠系膜囊肿和大网膜囊肿

腹腔镜治疗小儿肠系膜囊肿和大网膜囊肿 发表时间:2013-07-30T10:58:43.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穆仙清1 刘鑫2 [导读] 对于靠近肠管或与肠管粘连的情况由于切除囊肿后, 常常引起该段肠管的血运障碍, 须同时切除肠管后进行吻合术。 穆仙清1 刘鑫2 (1沈阳市儿童医院 110000;2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110000)【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114-02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腹腔镜诊疗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通过一般检查和腹腔镜探查确诊为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并使用腹腔镜进行单纯囊肿摘除或囊肿加部分小肠切除术的11例小儿病例.结果采用腹腔镜探查可以最终确诊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11例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单纯囊肿摘除或囊肿加部分小肠切除术,术中无死亡, 术后观察情况良好.病理报告显示肠源性囊肿6例,结肠系膜浆液性囊肿4例,囊状淋巴管瘤1例。结论腹腔镜的应用对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最终确诊和治疗均有满意的效果。【关键词】腹腔镜大网膜囊肿肠系膜囊肿【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colie Omentsl and Me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 by Laparoscopic Resection. Methods 11 patients ,who were with mesenterie and oment aleysts comfirmed diagnosis by general check and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and conducted with single cysts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r bowls and cysts Laparoscopic Resection were analysed retrospetively. Result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could be used to confirm diagnosis with Gastrocolie Omentsl and Me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 .All of 11cases who were Laparoscopic Resection were no death during operating and good condition after Resection . the phasology reports showed 6cases of entericcyst, 4 cases of mesocolon serous cyst and 1 case of cystic lymphangioma. Conclusions effect was satisfied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colie Omentsl and Mesenteric Cysts in Children by laparoscopy. 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患儿11例,使用腹腔镜进行单纯囊肿摘除或囊肿加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共11例,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1岁~10岁,平均5.3岁.患者具有腹痛逐渐加重并伴有腹胀等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腹部触诊可摸到肿块,无压痛或轻压痛,有一定活动度。X线检查可见腹部有密度增高的肿块阴影, 位于胃肠道以外,肠管受压移位;B 超检查可发现腹水征,部分发现囊性包块, 边界清楚。6例腹腔穿刺为咖啡样液体。 2.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前留置尿管, 部分留胃管, 在脐周作一1cm切口,置观察镜, 腹压保持在8-10mmHg左右,进行腹腔镜探查。根据腹腔内囊肿部位、大小、性质决定辅助操作孔的设置,一般在病变相应腹壁处作2~3个辅助操作孔, 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术中先行囊肿穿刺,以吸引出部分囊液, 并使囊肿壁保持原有形状,从容易分离处入手,尽量完整分离囊肿和完整取出,对于靠近肠管或与肠管发生粘连的囊肿行囊肿加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术中电凝止血彻底,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创口缝合。 3.结果 腹腔镜探查见2例大网膜囊肿和9例肠系膜囊肿,其中5例肠系膜囊肿破裂。囊肿多为单发,2例为多发,最小囊肿为2×2.5×3cm3, 最大为7×8×11cm3,位置分别为肝胃韧带2例,空肠系膜2 例,横结肠系膜4例,回肠系膜2例, 回盲肠系膜2例。囊液为淡黄或褐色.术中抽出腹水100~500ml。手术进展顺利,无转剖腹手术。术后观察情况良好,术后12~24h后拔除尿管、胃管, 可下床活动, 进流质食物。病理报告显示肠源性囊肿6例,结肠系膜浆液性节肿4例,囊状淋巴管瘤1例.术后6个月至2年随访,腹部切口愈合好,无囊肿复发。 二、讨论 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主要是肠系膜和大网膜膜淋巴组织阻塞、异位、畸形而成,是一种小儿腹部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10岁以内儿童发病率约为1/ 12425~34325[1]。由于逐渐增大的囊肿可产生压迫、出血、破裂情况而引起肠梗阻、穿孔、腹膜炎、肠扭转和恶变并发症,应进行早期治疗[2]。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X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率较高,文献报道B超诊断符合率可达91%[3],但腹腔镜探查术能够直接观察腹腔内病变的特点,取得病检的证据、对病变的变化准确的评估,并立刻判定是否进行手术和需要选择的术式,特别是实验室检查和多种影像诊断技术检查难以确诊时,更可以弥补这些检查方法的不足。本次报道的11个病例中大部分虽然通过一般检查和X及B超初步诊断为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最终都是通过腹腔镜探查后确定了囊肿的发病范围、形状等病变特点。 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以往以剖腹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出现, 其以精确的微创操作、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各方面。本次报道的11例病例治疗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具有满意的疗效。由于有报道单纯囊肿切开吸引,复发率偏高,囊肿腹壁造袋外引流手术, 术后有可能形成窦道,因此手术术式应采用囊肿切除术[4]。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完整摘除囊肿,并防止囊内液体污染腹腔。对于靠近肠管或与肠管粘连的情况由于切除囊肿后, 常常引起该段肠管的血运障碍, 须同时切除肠管后进行吻合术。对于囊肿已经发生破裂的情况应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腹腔镜诊治小肠系膜囊肿和大网膜囊肿会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Kurtz RJ, Heimann TM, Beck AR, et al. Mesenteric and retroperitoneal cysts [J] . Ann Surg,1986,203( 12):109-112. [2]周明,杨洪海.小儿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8例临床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09,4(2):53-54. [3] Senocak ME, Gundogu H, Buyukpamukcu N, et al. Mesenteric and omental cysts in children [J] .Turk J Paediatric,1994,36(4) : 295-298. [4] 邢墨儒,黄筵庭.肠系膜囊肿.普外临床,1996,11(1):57-59.

(整理)先天性疾病ICD-10编码.

16300 Q00.000 无脑畸形 16301 Q00.100 颅脊柱裂 16302 Q00.200 枕骨裂脑露畸形 16303 Q01.000 额部脑膨出 16304 Q01.100 鼻根部脑膨出 16305 Q01.200 枕部脑膨出 16306 Q01.800 特指部位脑膨出 16307 Q01.801 先天性枕骨大孔疝 16308 Q01.900 脑膨出 16309 Q01.901 先天性脑疝 16310 Q02.x00 小头畸形 16311 Q03.000 西尔维于斯导水管畸形16312 Q03.001 西尔维于斯导水管狭窄16313 Q03.100 第四脑室正中孔闭锁 16314 Q03.101 第四脑室外侧孔闭锁 16315 Q03.102 先天性第四脑室闭锁性脑积水16316 Q03.800 特指的先天性脑积水 16317 Q03.900 先天性脑积水 16318 Q04.000 胼胝体先天性畸形 16319 Q04.100 无嗅脑畸形

16320 Q04.200 前脑无裂畸形16321 Q04.300 脑特指短缺畸形16322 Q04.301 大脑皮层发育不全16323 Q04.302 巨脑回 16324 Q04.303 脑发育不全 16325 Q04.304 脑回小 16326 Q04.305 无脑回 16327 Q04.306 朱伯特综合征16328 Q04.400 视神经中隔发育不良16329 Q04.500 巨脑 16330 Q04.600 先天性大脑囊肿16331 Q04.601 脑穿通畸形 16332 Q04.602 脑裂畸形 16333 Q04.603 先天性第三脑室囊肿16334 Q04.604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16335 Q04.800 脑特指先天性畸形16336 Q04.801 先天性巨大硬脊膜囊16337 Q04.802 先天性脑灰质异位症16338 Q04.803 先天性脑透明隔异常16339 Q04.900 先天性脑畸形16340 Q04.901 先天性脑萎缩

鳃裂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是一种医学名词,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的鳃弓疾病,可能是以囊肿(cyst)、廔管(fistula)或是窦道(sinus)的方式表现。一般相信鳃裂囊肿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鳃裂残存物退化不完全所致,理论上可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对鳃裂囊肿,事实上第五对是不存在的,临床上只有第一至四对鳃裂囊肿,其中又以第二对最常见. 鳃裂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者为中份,多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颈根区者多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其中来自第三鳃裂者,因第三咽囊在胚胎时形成胸腺咽管,故亦称胸腺咽管囊肿.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第二鳃裂来源的鳃裂囊肿;其次为第一鳃裂来源;第三,四鳃裂来源比较少见.鳃裂囊肿可以恶变,形成鳃裂癌.。 在妊娠期第三、四周时,鳃弓开始成长,直到第六至八周演化完成,而鳃弓之间的裂缝就叫做鳃裂。第一鳃弓和鳃裂会形成外耳道及中耳,所以第一对鳃裂囊肿会发生在耳后、耳道或是腮腺附近;第二对鳃裂囊肿是罕见的鳃裂囊肿中最常见的,发生的部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主要症状为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后颈部突然肿大,初期合并红肿热痛的感觉。第三、四对鳃裂囊肿更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颈部和锁骨附近,常常和喉部有廔管相通,使得手术更为困难。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多见于外耳道前后及下方、腮腺区及下颌角附近,最远达舌骨水平以上。因为胚胎时第一鳃裂在此位置,第一鳃裂形成外耳道等,因此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与外耳道关系密切。虽然面神经是第二鳃弓组成部分,但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也常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第二鳃裂囊肿和瘘按其胚胎发生学,可在耳后下方至胸锁关节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出现。一般可有三种情况。第一为囊肿形式,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后下方、颌下、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或深面及颈中部的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多在感染后或偶尔发现而就诊,病史简单;第二为只有一个外瘘口或只有一个内瘘口的不完全性瘘,瘘管与囊肿连;第三为完全性瘘即颈侧皮肤瘘口和向内通向咽旁扁桃体隐窝上方的内瘘口。完全性瘘及不完全性瘘的内瘘口肯定位于咽例扁桃体窝,而外口可在耳后到胸锁关节颈部皮肤任何部位出现。这是因为胚胎时第二鳃弓迅速发育向尾端伸长覆盖第三、四鳃弓和二、三、四鳃沟的缘故,而扁桃体是第二鳃裂裂遗迹。第三鳃弓形成颈动脉鞘,颈内动脉等。梨状隐窝是第三咽囊遗迹。第四鳃弓形成喉上神经内支,左侧形成主动脉弓,右形成锁骨下动脉等。第二、三、四鳃囊肿及瘘与颈动脉鞘,颈总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也说明各鳃裂瘘有各自走行途径和内瘘口 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完全切除,如果只是部分切除,很容易因为感染发炎而复发,虽然明白这个重点,不过医师有时仍然会遇到复发的病例,主要的原因就是鳃裂囊肿的管道非常复杂,无法完全切除。 对鳃裂囊肿和瘘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其发生于人体暴露部位,皮肤切口除和皮纹一致外还应尽量小而隐蔽。对于瘘管较长者可以做两次横切口。手术选择应本无明显炎症期。对于瘘管术前一天可注入亚甲兰便于术中识别,

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 概述: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耳科疾病。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痕迹。是常见耳科疾病之一。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具分支,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若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临床表现: 耳前瘘管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挤压时有少量白色粘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红肿疼痛。反复感染破溃后可形成瘢痕。 (1)无症状,或挤出少许粘液、皮脂样物。 (2)感染时,局部肿痛,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脓 瘘或瘢痕。

病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形成耳 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引起的。这种病可以单独 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但是,也有少 数人可能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 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耳前瘘管一般 开口于耳前,轻的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瘘 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 绕到耳后而造成耳后感染。 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时,常规的处理方法是 控制炎症,局部痊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感染时 瘘管口周围红肿、疼痛或脓肿形成溶破。一次发 炎后,瘘管可反复发炎化脓,反复溃破。管腔也 会向深部发展,少数感染可延伸到外耳道或乳突 部,易误诊为乳突炎。反复感染者,局部可发生 长期不愈的瘘管或遗留下疤痕,病人是非常痛苦 的。

术前护理: 1.术前一日洗澡、洗头,避免感冒 2.术日备皮:将术耳周围头发梳至距耳廓约3-5cm, 清洁耳廓,外耳廓及其之内的皮肤,女患儿将头发梳向健侧,并固定。 3.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试及术前静点抗炎。 4.遵医嘱,禁食水6小时,术前嘱患儿排空膀胱。 5.准备好病历及相关检查结果 6.患儿推入手术室后,备好术后麻醉床单位,准备好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及负压吸引器装置。 术后护理: 1.全麻未清醒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氧、血压、面色及口唇颜色等)。 3.术后六小时试饮水,无恶心呕吐给予半流质或软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硬性食物,以免因咳嗽打喷嚏及咀嚼时牵拉伤口引起疼痛和出血。避免进食致敏性的食物以杜绝过敏反应和影响伤口愈合。 4.患儿清醒后避免头部剧烈活动,给予半卧位或健侧卧位。避免局部受压,术耳加压包扎松紧合适。并注

肠系膜肿块的CT诊断

堕盎墼塾堂童查2002堡塑!}堂塑l!塑957 图l横结肠系膜纤维瘤.边界清.密度均匀,cT值37—46}Iu,离肠管较近.因腹部外伤.cT 偶然发现图2回晒系膜淋巴管瘤,边界清.密度不均,cT值lo~26HL,被肠管部分包绕 肠系膜模糊图3回肠系膜血管外歧细胞肉瘤,平扣呈均匀低桁崖.增强为不均匀强化.fT 值10~65Hu.肠管擎紧密包绕,肠系膜模棚圈4回肠系膜平滑肌肉瘤.呈单t文陛肿坡 边舁清,密度不均,大小9咖×6cm,肠管紧密包绕图5回肠系膜非翟奇盒淋巴瘤,早‘二叫 治”征.伴腹膜后淋巴肿块.箭头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圉6州肠系膜非霍由金淋巴埔,肠系 膜增厚.肠管不紧密包绕.箭头不细线影图7同肠系膜霍奇金病,呈多个均质软组纵肿 块.伴腹膜腑淋巴肿蚨.肠管小紧密包绕圈8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瘤.伴钙化.cT值37~“3Hu.腑瞥不紧密包绕图9回脑系膜炎性假瘤.尢小5cmx3唧的均质实l生肿块,边缘毛糙。粗长条索,系膜明显模糊(箭j,乙状结肠肠壁增厚(箭头)围Io盘腔部j?j腹膜非霍商盘淋巴瘤.乜绕压迫髂蚪恤管.致下肢肿胀.可见细线影(箭头) 染陛囊肿壁厚,密度不均,强化明显,cT值略高,需与脂肪瘤、局限性积液、胰外假性囊肿、淋巴管瘤等鉴别。 淋巴管瘤:多见于小儿,本组年龄最小者9岁,是一种发育畸形,囊内衬覆内皮细胞,属真性囊肿。易侵犯小肠系膜(困系膜的淋巴网丰高)。本组3例均发生在回肠系膜根部。有单纯性、海绵状、囊性3种,其中囊性多见,常有分房,体积较大。本组3例均较大,1例有分房,cT呈单发、圆形、囊壁菲薄、边界清晰的均质水样密度肿块,颇似囊肿。l例cT值为10一26Hu,另1例为38IIu(台并感染),两者与肠管紧贴,肠系膜明显模糊,切面呈蜂窝状,内有淡黄色淋巴液(后者并有脓肿),属海绵状;l例为囊性,脓肿形成,cT值增高至38—42HU,故合并感染或出血者cT值可升高,且密度不均匀,诊断时应注意与f『}【管痈、脂肪瘤、淋巴管肉瘤鉴别。 炎性假瘤:细菌或其他病圉所致慢性局限忭腹膜炎,由于炎性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在肠系膜上引起非特异性炎性似瘤。镜下见大量增生的结缔组织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cT平扫呈局限不规则的液性(厚壁)或软组织密度实性肿块,边缘模糊毛糙,周围有粗长索条影,较僵直,粗细不均,肠系膜明显模糊,偶见气体或钙化影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l。本组2例发生在右下腹,l例在脐下部,均呈软组织密度影。手术见回肠系膜炎性肿块,内有少量脓液,侵及乙状结肠浆膜,肠壁明显水肿增厚,回肠正常。病理诊断为回肠系膜炎性肉芽舯。本病cT表现颇似肠 系膜类癌,但本组病例结合发热、自细胞增高、无内

鳃裂瘘管相关知识

鳃裂瘘管相关知识 【概述】 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鳃裂瘘管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鳃沟与鳃囊间的隔膜破裂;②鳃沟闭合不完全;③鳃器官上皮残留;④鳃器官发育异常;⑤颈窦未闭合。以上一种或几种因素可同时存在。 【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较易作出诊断。第一鳃裂瘘管伴有耳内流脓,易误诊为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应注意二者的鉴别。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和下1/3交界处,周围有外瘘口,扁桃体窝、梨关窝、食道上端有内瘘口,沿外瘘口向上触诊,可触及有坚实条索状物通向高处。经瘘口行X线碘油造影,可明确诊断。应与颈部结核性瘘管、放线菌病性瘘管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非手术疗法可用碘油、三氯醋酸等烧灼瘘管、电灼瘘管以及用盐酸奎宁、25%水杨酸钠冲洗瘘管,这些方法主要用于不适合或暂缓手术治疗病人的临时性处置。 (二)手术切除是根治鳃裂瘘管的方法。其手术方法: 1.切口在外瘘口周围做梭形切口(图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用组织钳抓住瘘口,沿瘘管的周围向深部分离至

颈动脉窦处,再于颈动脉窦处做横切口,将已游离的瘘管下半部分经此切口中拖出(图2)。 图1鳃裂瘘管切除术切口 图2由第二切口拖出瘘管下半部 2.切除瘘管将胸锁乳突肌向外牵拉,暴露颈动脉三角,再沿瘘口的上半部分向深部分离,直到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图3)。若为第三、四鳃裂瘘管,应沿瘘管的走行分离至梨状窝或食管上段。切除瘘管,如与咽腔相通,应立即缝合。

图3继续沿瘘管解剖直达扁桃体窝 3.逐层缝合伤口,并置引流管(图4)。 图4缝合伤口与置引流管 【病理改变】 囊肿或瘘管内为复层鳞状上皮,偶见其他上皮成分,上皮层外为结缔组织包膜,术中容易分离。囊腔内含有脱落上皮、粘液及脓液,常有胆固醇结晶。 分类根据鳃裂瘘管的胚胎发育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第一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少见。其外瘘口多位于下颌角的后下方,靠近胸锁乳突肌上端的前缘、舌骨以上平面的颈侧皮肤上,内瘘口位于外耳道的软骨部或耳廓的前方或后方、鼓室及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1例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1例 发表时间:2013-03-05T11:15:56.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刘慧楠赵志梅[导读] 临床上囊肿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 较大者可压迫周围脏器出现临床症状, 如下尿路刺激症状、会阴及下腹部不适, 可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甚至表现为盆腔肿块[2]等。 刘慧楠赵志梅(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吉林延吉 133000) 【中图分类号】R5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61-01 患者,男,48岁,因无明显诱因下中上腹不适、反酸嗳气2年,消化不良、消瘦,加重7天。既往25年前因胰腺破裂行胰腺修补术。查体:腹平坦,无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腹部超声示上腹部软组织肿块——考虑胰腺来源。 腹部CT示:胃小网膜囊区科技卵圆形肿块,大小约3.2×2.5cm,边缘光滑,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印象:腹腔(小网膜囊区)占位。 术中见:肝胃韧带后方小网膜囊内靠近腹腔干处触及3×2.5cm大小的囊实性肿物,质地中等,界限清楚,有完整包膜。腹腔内广泛粘连,大部分小肠及其系膜、大网膜及横结肠管组织与腹壁紧密粘连。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 图1 动脉期图2静脉期 讨论 苗勒管(Mulle)也称肾旁管,是泌尿生殖脊的一部分,苗勒管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女性分化为生殖器官子宫与阴道, 而男性则在胚胎第3个月开始逐渐退化。若苗勒氏抑制物分泌不足或延迟可使其退化不全形成苗勒管囊肿[1]。 苗勒氏管囊肿多见于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好发于骨盆,尤其多见于膀胱及前列腺后方,也可发生于腹膜后肾脏下方。临床上囊肿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 较大者可压迫周围脏器出现临床症状, 如下尿路刺激症状、会阴及下腹部不适, 可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甚至表现为盆腔肿块[2]等。 苗勒氏管囊肿CT多表现为双侧精囊腺之间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因,界限清晰,边缘光整,部分囊壁科技细小钙化灶[3]。本病例术前考虑为后腹膜占位,该病灶CT值较高,考虑因伴有慢性炎症造成,病理证实囊肿内为棕红色胶东样物质。 苗勒氏管囊肿MRI图像分别呈长T1, 长T2信号。囊液在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或结石可引起囊肿内有出血,在T1加权象上囊液可显示为高信号[4]。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很少见, 所以对腹膜后的囊性肿瘤,应想到苗勒管源性可能,对囊肿与周围脏器关系尽量明确, 以利手术。 参考文献 [1] Min or TX, Yeh BM, HorvaiA E, et a.l Symptomatic perirenal serous cysts of Mullerian origin minicking renal cysts on CT. Am J Roentmgenol, 2004,183:1393. [2] Lajvard i A, Theodorescu D, Older RA. A mullerian duct cyst presenting as a large complex pelvic mass [J]. JU rol, 1997, 157:958-959. [3] 徐怡,王小宁,吴宏飞,等. 苗勒管囊肿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0):1013-1015期. [4] 时惠平,张挽时,鲁晓燕,等.MRI诊断苗勒氏囊肿[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4,4:197-198.

第一鳃裂瘘管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鳃裂瘘管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 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Howie等定义鳃裂囊肿为,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1P3 与下颌三 角后缘之间区域的一种病变,囊肿内衬以多层排列的鳞状上皮,其下有淋巴组织。但是很多研究者发现本病可以在其它位置发生,所以Golledge 等提出用发病部位和组织学两个因素来界定鳃 裂囊肿,认为此病可以发生在中线以外颈部的任何位置;囊肿内 衬以鳞状上皮或矮柱状上皮,较少见角化; 上皮下是淋巴组织,可以形成淋巴滤泡,也可以是弥散的淋巴组织。我们还发现有的标本囊壁上有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结构。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位于舌骨之上,管道经下颌骨表面穿腮腺组织(在面神经表面或深侧) ,上端开口于外耳道。瘘管的外瘘 多位于下颌角与外耳道之间。虽然面神经是第二鳃弓组成部分,但在胚胎时第二鳃弓发育迅速,向上覆盖第一鳃弓区域,所以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由于第一鳃裂囊肿较少见,且大多位于腮腺深叶,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故易误诊。临床工作中只要发现上述情况者要考虑本病可能。同时要注意和结核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颈部脂肪瘤、淋巴瘤、神经纤维瘤、腮腺肿瘤和异位涎腺瘤等鉴别。怀疑本病时,可行CT、MRI 和P

或者局部碘油造影检查,对于诊断本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MRI 可以显示肿物的形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诊断价值较大。影像学检查的典型表现是,上颈部和P或腮腺区囊性肿物,MRI 检查T2 可为高密度成像。 另一个对本病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是超声波,可见颈侧部的一个内部无分隔的圆形低回声的囊性肿块,同时无增强和运动,有学者把此特点归于囊内细胞分泌物的堆积和胆固醇均匀分布。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而借助病理检查也可与先天性耳前瘘管等鉴别。一般来说,鳃裂囊肿和瘘的囊壁和管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形成淋巴滤泡、淋巴窦,其周围常有增大的淋巴结,故当患者并发感染时,引起囊肿和瘘管骤然增大;而且鳃裂 囊肿和瘘的囊壁和管壁的鳞状上皮一般不会角化,官腔内很少有角化物,与耳前瘘管的病理表现不同。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因 为上述原因在临床中易于误诊,提高本病的认识有利于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规培资料大全-耳鼻喉科练习14

耳鼻喉科练习 一 . 单选题(共55题,每题1分) 1 . Ohngren界限是指: A . 通过同侧外眦和下颌角平面 B . 通过同侧内眦和下颌角斜面 C . 以瞳孔为中心作一假想的垂直平面 D . 通过同侧瞳孔和下颌角平面 E . 通过中鼻甲下缘作一假想平面 2 .对化脓性迷路炎的认识,错误的是: A . 化脓菌侵入内耳,导致迷路发生弥漫性化脓性病变 B . 内耳结构和功能完全破坏,不可恢复 C . 可进一步引起颅内感染 D . 化脓性迷路炎治疗不彻底,可形成隐匿性迷路炎。后者可于感染活跃时引起颅内并发症 E . 瘘管试验强阳性 3 .小儿吸气性呼吸困难可见于 A . 哮喘 B . 急性咽炎 C . 肺炎 D . 急性喉炎 E . 气管炎 4 .鼻腔的易出血区位于 A . 鼻中隔后下方 B . 下鼻道外侧壁 C . 鼻中隔前下方 D . 中鼻道 E . 鼻咽部 5 .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界处的结构称: A . 鼻背 B . 鼻唇沟 C . 鼻根 D . 鼻梁 E . 鼻翼 6 .喉癌伴颈淋巴转移,治疗转移性淋巴结的首选方法是 A . 放射治疗 B . 放射治疗+局部切除 C .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D . 颈淋巴廓清术 E . 生物学治疗 7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断依据哪项是错误的 A . 鼻塞和反复鼻出血 B . 临床诊断依据组织活检 C . 动脉造影及X线片 D . 肿瘤有蒂或无蒂 E . 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 8 .鼻窦粘膜囊肿最常见于: A . 上颌窦 B . 额窦 C . 筛窦 D . 蝶窦 E . 无差别 9 .扁桃体术后护理哪项是错误的 A . 半坐位24小时 B . 注意术后出血 C . 及时漱口 D . 无出血时鼓励患者进食 E . 必要时做颈部冷敷 10 .正常情况下,食管镜检查成年男性,送入镜管23cm(距切齿距离)可见主动脉弓压迫食管所致的搏动,其方位应是: A . 食管的前壁 B . 食管的后壁 C . 食管的左侧壁 D . 食管的右侧壁 E . 以上均不是 11 .中鼻甲骨属下面哪一个骨的结构: A . 蝶骨 B . 筛骨 C . 颞骨 D . 上颌骨 E . 鼻骨 12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手术治疗原则是: A . 切除囊肿及瘘,留置引流,促进愈合 B . 切除囊肿、瘘及相关的舌骨和舌根组织 C . 切除囊肿、瘘管近舌根部处,结扎闭合舌盲孔 D . 清除囊壁和瘘管,缝合切口 E . 上述都不是 13 .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时是用: A . 7~9号针头

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反复感染的先天性鳃裂瘘管。 2先天性鳃裂囊肿。 【禁忌证】 1急性感染期应在炎症控制后施行手术。 2患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麻醉。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2注入示踪染料,术前自外瘘口注入亚甲蓝液或甲紫液。3切口。表浅或浅短的瘘管可沿行程做纵行切口,较长的瘘管可根据瘘口位置采用阶梯式横切口。 4逐段分离瘘管,在第1切口处分离外瘘口夹住瘘管下端,紧贴瘘管向上分离,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神经。 5切除瘘管末端,缝合内瘘口。 6清理术腔,逐层缝合切口,可放置皮下引流管。

【注意事项】 1术后使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24~48h拔除皮下引流管。 3对于反复感染或多次手术者,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行切口,沿瘘管分离。 4鳃裂瘘管有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注意暴露与辨认面神经主干及相关分支。 第四节咽侧切开术 【适应证】 1喉咽巨大良性肿瘤不能经口内径路切除者。 2仅侵及会厌或杓会厌襞的声门上区癌。 3较大的咽旁良性肿瘤,不能经口内径路切除者。 4局限于喉咽后壁、侧壁或颈段食管较小的恶性肿瘤,未侵及喉者。 5喉咽或食管上段黏膜下埋藏性异物。 【禁忌证】 患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高血压和

糖尿病等。 【操作程序及方法】 1麻醉。多采用全身麻醉,可先行气管切开或经口气管内插管麻醉。 2体位。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低于肩部平面。 3切口。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上起下颌角,下至环状软骨平面;或根据需要变通切口。 4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将胸锁乳突肌向后牵拉。5分离并切断附着于舌骨的舌骨舌肌和胸骨舌骨肌,切除同侧舌骨大角。 6分离并切断附着于患侧甲状软骨板的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分离同侧咽下缩肌或切除甲状软骨板后1/3,暴露咽壁。 7在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处切开咽侧壁,进入咽腔,暴露肿瘤。 8自良性肿瘤根部切除肿瘤。 9修补缝合咽壁,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口腔窦道、瘘管的鉴别诊断

知识点8 瘘管、窦道鉴别 诊断 学时:内容概述学习方法和建议关键词:瘘管|窦道|鉴别诊断 一、检查要点 1.瘘管窦道的部位、数目、深度、方向。 2.探查深部有无死骨、异物。 3.查看分泌物性质、颜色和量。 4.瘘管发生的时间和原因,出生时即发现者为先天性;炎症、外伤、手术后发生者为后天性或继发性。 5.必要时注入美兰染色检查,或注入碘油作X线造影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牙源性瘘管 特点是瘘管附近有病灶牙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史,瘘管口可发生在口内牙龈粘膜上,也可发生在口外面颊部或颏部皮肤上。瘘管口有脓性分泌物和肉芽组织,一旦瘘口封闭,引流不畅,迅即转为急性炎症。检查病灶牙和摄X线牙片可协助诊断。 2.颌骨骨髓炎性瘘管 (1)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特点是有急性牙源性或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病史,探查瘘管深部可触到粗糙死骨或病灶牙,瘘管口可在面部皮肤或口内粘膜上,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和肉芽组织。颌骨X线片有死骨形成。

(2)火器性颌骨骨髓炎 特点是有火器性外伤史,探查瘘管深部可触到异物和死骨,骨质有洞穿性缺损,瘘口长期不愈合。颌骨X线片可帮助诊断。 (3)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特点是有大剂量放射线治疗史,颌骨坏死病程缓慢,往往在放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始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减少;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如果继发感染,则漏出的骨面部位或瘘管长期流脓,久治不愈而且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临床上死骨分离过程可长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瘘管口分泌物和肉芽组织不多,口内粘膜有灼伤溃烂面,伤口不易治愈。 3.放线菌病性瘘管 特点是颌面部软组织肿胀变硬、瘘管口脓性分泌物多,可查见硫磺颗粒,有多个皮肤瘘管口,皮下有隧道和这些瘘管口相通。 4.结核病性瘘管 (1)颌骨结核 特点是患病部位肿胀,瘘管口周围皮肤不健康、溃疡创面久治难愈,X线片见骨质破坏稀疏。血沉快、低热、消瘦、多伴有肺结核病史。病理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2)颈淋巴结核 特点是颈淋巴结核溃破后形成的瘘口,流出干酪样物,久治难愈、血沉快、低热、纳差、消瘦,可伴有肺结核病史。病理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5)涎瘘 特点是瘘口位于腮腺部或面颊部,进食时从瘘口流出清亮涎液。多发生于外伤,手术。灌注美兰染色.注入碘油造影X线片可助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是由第一鳃裂的外胚层部分未能完 全关闭所形成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外耳至下颌角之间的肿物或瘘管,可发生于出生后的任何阶段,以儿童多见,可为无症状的先天性瘘管,也可为耳前或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少数伴有胀感,有时因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炎症时肿胀加重,甚至破溃流脓,无感染者检查可见皮肤正常,触诊质软,有囊性感,界清,深部粘连处不能移动,穿刺可抽出囊液,切开引流后一般形成不愈合的瘘管。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不难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做碘油造影、CT、MRI 等辅助检查,近年来CT 扫描已成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CT 及MRI :显示畸形为囊性或窦、瘘性病变。高分辨率CT 可准确显示病变与外耳道及中耳的关系。MRI 可确定病变,尤其是位于腮腺区病变的范围。这对于临床治疗特别是手术计划的制订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需与多种疾病及其他鳃沟瘘管相鉴别,发生在颈耳特定部位、舌骨平面以上、胸锁乳突肌前、下颌角附近或耳部有瘘口,颈部和耳部顽固的持续性或间歇性溢液,耳下反复

肿胀、感染、疼痛等,首先考虑本病,如无鼓膜穿孔、听力正常,可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有瘘口或仅摘除囊肿仍复发者,可与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相鉴别,另外,还需与外耳道疖肿、颈部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腮腺病变等相鉴别,发生部位、瘘管与外耳道的关系、瘘管内容为皮脂样物等可与第二、三、四鳃沟瘘管相鉴别。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胚胎发生学应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定义:是一种非脓肿性的病理性囊腔,内含流体或半流体物质,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肿有上皮衬里。 少数无上皮衬里者称假性囊肿(pseudocyst)。 囊肿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囊壁 1.上皮衬里:复层鳞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 2.纤维囊壁:纤维组织、少量炎细胞 (二)囊腔:内含体液 颌骨上皮性囊肿 一、发育性(development) (一)牙源性(odontogenic) 1.婴儿龈囊肿(Epstein珠) 2.牙源性角化囊肿(始基囊肿) 3.含牙(滤泡)囊肿 4.萌出囊肿 5.发育性根侧囊肿 6.成人龈囊肿 7.腺牙源性囊肿 (二)非牙源性(non-odontogenic) 1.鼻腭管(切牙管)囊肿 2.鼻唇(鼻牙槽)囊肿 3.球状上颌囊肿 二、炎症性(inflammatory) 1.根尖囊肿 2.根尖侧囊肿 3.残余囊肿 4.牙旁囊肿 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 1.皮样和表皮样囊肿 2.鳃裂囊肿 3.甲状舌管囊肿 4.畸胎样囊肿 5.粘液囊肿 6.舌下囊肿

第一节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 定义:是指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囊肿。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 上皮来源: 1.牙板上皮剩余(或serres上皮剩余) 2.缩余釉上皮 3.Malassez上皮剩余 一、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又称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 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生长方式独特、较高的复发率而且可见于痔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约占全部颌骨囊肿的3%~12%. 2.好发于10-29岁,40-50岁之间。 3.男性较多见。 4.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常见,上颌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 5.症状不明显,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单发或多发,后者约占10%。 6.X线表现:单囊或多囊的放射透光区,边缘平滑或呈扇形。 【病理变化】 肉眼:肿物单囊或多囊,囊内含黄白发亮的角化物或干酪样物质,有时较稀薄,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 镜下: 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一致,约5-8层细胞,无上皮钉突 ②上皮表面呈波状或皱褶状,表层角化 ③棘层较薄,呈细胞内水肿 ④基底细胞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栅栏状排列,核深染远离基底 ⑤纤维囊壁较薄,含子囊和(或)牙源性上皮岛 术后需长时间随访观察原因: ①壁薄、易碎 ②沿骨小梁间呈指状生长 ③囊内含微小子囊或卫星囊 ④可能来自于口腔粘膜基底细胞的增殖 ⑤其他牙板上皮又新发囊肿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又称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痣-肋骨分叉综合症或称Gorlin综合症。患者较年轻,常有家族史,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 ②多发性皮肤痣样基底细胞癌 ③骨骼异常,特别是肋骨分叉和脊椎骨异常 ④额部和颞顶部隆起,眶距过宽和轻度下颌前凸

口腔外科学——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口腔外科学——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知识点二 囊肿位置及来源

囊肿特色 1)面部囊肿 皮脂腺囊肿 病因: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特点:中央有黑色素点,可恶变---皮脂腺癌 治疗:梭形切口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病因:胚胎时遗留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后者也可因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 特点:

触诊--面团感、坚韧有弹性 2)颈部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 位置:颈正中线,舌盲孔至胸骨切迹,舌骨上下最常见 特点:随吞咽伸舌动作移动,无粘连,可癌变。甲状舌管囊肿与异位甲状腺同时存在 内容物:可见透明或微混浊,黄色稀薄或黏稠液体。 治疗:手术切除囊肿或瘘管,应将舌骨中份一并切除。

鳃裂囊肿 第一鳃裂囊肿:下颌角以及腮腺区 第二鳃裂囊肿:肩甲舌骨肌水平以上,最多见 第三、四鳃裂囊肿:颈根区 第二鳃裂囊肿 位置: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处 特点:生长慢,无特殊不适,可有肿大缩小史(囊壁内含淋巴样组织及淋巴滤泡,呼吸道感染可变大)、可恶变 继发感染后,可伴发疼痛,放射至腮腺区 内容物:黄色或棕色,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的液体(淋巴液) 第二鳃裂瘘 鳃裂囊肿穿破形成的鳃裂瘘:不完全瘘,只有外口 先天未闭合鳃裂瘘:原发性,内外口均有 外口--常见颈中上1/3,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内口--咽侧壁 第一鳃裂瘘:外口--耳垂至下颌角的任何地方,内口--可有可无

治疗:手术切除,第二鳃裂-注意副神经,第一鳃裂,注意面神经 囊性水瘤 位置:颈部锁骨上,下颌下区或上颈部 特点:肤色正常---波动感--体位阴性--透光阳性 内容物:淋巴液透明淡黄 治疗:以硬化剂(常用平阳霉素)注射为主,可配合手术治疗 唾液腺---囊肿 病因—外渗性---80%---无衬里上皮---创伤引起 —潴留性---少见---有衬里上皮---阻塞引起 黏液囊肿---外渗性---最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 部位:下唇及舌尖腹侧 临表:半透明、淡蓝色、似水泡 内容:蛋清样黏液 治疗:1.抽净囊液后2%碘酊注射2-3min 2.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与囊肿相连的腺体必需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