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一、什么是中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到“中草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合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这些都是属于“中草药”的范畴。

1.中药

中药一般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药物,包括我国医药经典著作中有记载并为中医使用的传统药物。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指可以供中医使用的原料药材,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中药材主要是在药材市场流通,少量在药店出售。

市售中药材的种类一般是以品种计算,然而许多中药材不是一种来源,而是多种来源,如中药材黄芪来源于两种药用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龙胆来源于四种药用植物:条叶龙胆、粗糙龙胆、三花龙胆和坚龙胆。

饮片是指将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后制成的片、丝、块、段状药材,以方便煎汤饮服。药店出售的多是饮片。饮片一般用于中药汤剂的配伍,但也可以单独使用。

中成药是指按照一定的中药处方,经过药厂生产而成的丸、散、膏、丹以及片剂、针剂等药品。其使用的处方一般称为成方制剂。许多中成药是按照传统方剂制成的。如人参大补丸、银翘解毒丸、六一散、大活络丹等。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都来自中药材。

2.草药

“草药”是指民间习惯用药,又称民间药,一般没有收入传统医药典籍。但许多草药经过人们不断地开发利用,也可以逐渐变成中药,如刺五加,绞股蓝等。

3.民族药

除了民间药即草药外,还有另外一类药物,就是民族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民族外,还有55个民族,其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4%~6%,居住的土地面积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55%~60%。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学。

为了彰显这些民族宝贵的医药财富,人们把除了汉民族意外的药物称为民族药,而不称其为少数民族药。严格说来,中药也是民族药(汉药)。

我国的民族药目前已经知道有8000多种,其中以藏药(藏族药)、蒙药(蒙古族药)、维药(维吾尔族药)、彝药(彝族药)、傣药(傣族药)、苗药(苗族药)、壮药(壮族药)、朝族药(朝鲜族药)开发应用的较多,并且有许多已经成为人们广为知道的药品。

二、中草药的分类

1. 按照药用部位分

(1)根和根茎类根和根茎是两种不同的器官,由于许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因此人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根类中草药是指带根或带少许根茎或地上茎的药材,例如:人参、桔梗等。

根茎类中草药是指以变态的地下茎,包括根状茎、鳞茎、块茎和球茎做药材,以根状茎比较常见。例如:玉竹,百合,天麻,荸荠等。

(2)茎木类茎木类中草药是茎类中草药和木类中草药的总称。茎木类主要为木本植物的树干(如苏木)、茎藤(如大血藤)、茎枝(如桂枝)、茎翅(如鬼箭羽)和茎髓(如通草)等。

(3)皮类皮类中草药是指植物的树干皮或枝皮作为中草药。例如:黄柏皮,杜仲皮,牡丹皮等。

(4)叶类叶类中草药一般是指以完整、成熟的干燥叶片作为中草药。例如:侧柏叶,大青叶,番泻叶等。

(5)花类花类中草药是指以花、花蕾、花序或花的一部分作为中草药。例如槐花,槐米,菊花,番红花,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果实、种子类中草药是指以成熟或不成熟的果实和种子作为中草药。例如:五味子,砂仁,苦杏仁,决明子,白果等。

(7)全草类全草类中草药一般是指以草本植物地上干枯茎或肉质茎作中草药。例如:益母草,蒲公英,麻黄等。

(8)菌藻地衣类以藻类、真菌类和地衣类作为中草药。例如:海藻,海带,冬虫夏草,灵芝,松萝等。

(9)树脂类树脂是指植物体的分泌物,以其作为中草药。例如:安息香,没药等。

2, 按照中药功效分

(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大多是湿性药物,带有辛味,有发汗作用,多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怕冷、发热、头痛、无汗等症状。如麻黄,紫苏,防风,生姜,葱白等。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大多是寒性药物。有发汗或透发的作用。适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发热较高,头痛、无汗、稍微有些怕冷等症状。如薄荷,蝉蜕,桑叶,菊花,木贼等。

以上两种药物统称为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又称为辛温解表药,发散风热药又称为辛凉解表药。

(3)祛风湿药祛风湿药多辛味而苦,大都有祛风湿、止疼痛的作用,其中有些药物还有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的作用。如五加皮,威灵仙,苍耳,桑枝,乌梢蛇等。

(4)清热药清热药都是寒凉性的药物,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火、燥湿、凉血、解毒、退虚热等功效。一样的药性与功效,主治病症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清热降火药:石膏,芦根,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

②清热燥湿药:黄岑,黄连,黄柏,龙胆,白鲜皮等。

③清热凉血药: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④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多,大约有30~40种。如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马齿苋,白头翁,山豆根,马勃,白花蛇舌草,绿豆等。

⑤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

(5)泻下药泻下药均为寒凉性药物。有些带苦味如大黄,有些带咸味如芒硝。主要功效为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不通,除上述两种外,再如番泻叶,芦荟,巴豆等。

(6)消化药消化药又称消导药,多是平性或湿性,味甘或辛的药物。有健运脾胃、促进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腹饱胀、发闷、恶心、呕吐等症。如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7)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多为辛温香燥,气味芳香,有健胃、化湿的功效。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果等。

(8)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大都是性平或性寒味甘淡或带苦味的药物。有利尿作用,用于小便不爽、小便短小黄赤、尿道刺痛、黄疸、湿疹、咳嗽多痰、水肿等症。如茵陈,车前子,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9)化痰止咳药凡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又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温燥化痰药如:胆南星,白芥子,皂荚,桔梗,旋覆花等;二是清湿热类化痰药如:贝母,胖大海,天竺黄,昆布等;三是止咳平喘药如:甜杏仁,款冬花,苏子,银杏叶,洋金

花等。

(10)理气药凡是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清除气滞、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如陈皮,橘络,枳壳,荔枝壳,玫瑰花等。

(11)活血化瘀药凡是能使血液流行通畅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一般具有辛味或苦味。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胸胁痛、痈肿疮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不通、关节肿痛、风湿痛等症。如红花,月季花,益母草,丹参,穿山甲等。

(12)止血药凡能制止人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由于治疗作用不同,分别有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作用。止血药种类非常多,如三七,大蓟,小蓟,仙鹤草,地榆等。

(13)补气药是指治疗气虚的药物。中医认为“气虚”是指人体本身元气的虚弱,即人体各个器官活动能力衰退。如体力衰弱、讲话气短、走路气急、四肢无力、疲乏困倦、食欲不振等症。如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红枣等。

(14)补血药是指治疗血虚的药物。中医认为“血虚”的症状有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月经不调等。如地黄,何首乌,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15)补阳药又称壮阳药。具有补肾壮阳、补精益气、强壮筋骨等作用。适用于阳虚硬气的肢冷长寒、阳痿、遗精、腰酸膝软、小便频数、遗尿、老年人气虚气喘等症。如肉苁蓉,鹿茸,锁阳,葫芦巴,韭菜子等。

(16)补阴药又称滋阴药或养阴药,具有滋阴、生津作用。适用于阴虚引起的身体虚弱、津液缺乏、口渴、舌红、舌苔少、头晕、眼花、眼睛干涩、盗汗等症。如沙参,玉竹,百合,枸杞,鳖甲等。

(17)镇咳安神药镇咳安神药就是具有镇静、安神、催眠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失眠、健忘、心悸、头晕、烦躁不安、胸闷忧郁等症。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等。

(18)收敛固涩药收敛固涩药一般性温、平,有收敛的作用。用于固表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固精缩尿、收涩止带、收敛止血等作用。用于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肠滑脱肛、久咳不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日久,失血崩漏等症。如五味子,乌梅,莲子,金樱子,鸡冠花等。

(19)祛寒药祛寒药也称为温理药,是温热性药物。有温里、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身体内部受寒引起的胃肠冷痛、呕吐、泄泻等症。如肉桂,干姜,胡椒,小茴香,吴茱萸等。

三、中草药的药性

中草药所以能够有医疗作用,必须从中草药本身的特性——“药性”说起。

中草药的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而其中最为人们注意的是“四气五味”。

1.“四气”

“四气”是指中药有寒凉温热之分,又可以称为“四性”。其中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寒和凉两种药性相近,但凉冷于寒;温和热两种药性相近,但温次于热。这些药性是我国古代长期用药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出来的。

关于“四气”我们先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有一个人,出门遇到大雨,衣服鞋袜都被淋透,因此受了凉,手足发冷,面色苍白、全身发冷,浑身没劲,这就是寒性的病症。患者喝了一碗热姜汤,身上开始变暖,也出了汗,感到轻松,身体特舒服了。这说明生姜的药性就是温性的。再如有一个人,有发热、出汗、口渴、想喝冷开水,心情烦躁,医院医生给他用了生石膏等药后,热性症状解除,这说明生石膏是一种寒凉性的药物。

下面我们从中医理论上对“四气”做一个比较通俗的介绍。

寒性、凉性的药性中医认为是属阴性,它们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清热除蒸、泄热通肠、清热利尿、消化痰热、清肝息风等作用。因此寒凉性药物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吐血衄血、阴虚发热、热结便秘、痰热喘咳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寒凉性药物中的清热药多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及促进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辛凉解表药多具有解热及抗感染作用;安神药多有镇静、抗惊厥和降血压的作用;寒凉滋阴药多有抗菌、解热、消痰、镇咳等作用。

温性、热性的药物,中医认为是属阳性。它们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肺化饮、温阳利水、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因此温热药多用于治疗寒伤脾胃、脘腹冷痛、疝气冷痛、寒痰喘咳、阴寒水肿、肾阳不足、阳痿不孕、四肢厥冷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温热药中的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促进体表循环及抗菌、抗病毒作用;温里祛寒药有强心、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通过暖胃和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及镇痛、止呕、止呃、抗菌等作用;补气助阳药也大多是温热性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免疫功能及蛋白质、核糖苷酸的合成和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再如鹿茸,淫羊藿等助阳药大多能够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促进骨折或骨质的愈合、增强心肌工作能力,升高血压、兴奋子宫及兴奋性功能。

2.“五味”

味就是药的滋味。五味是指中草药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味(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药物(如甘草,黄芪)都有甘味。

酸,就是有酸味的药物,如山楂等,

苦,就是有苦味的药,如黄连。

咸,就是有咸味的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淡味。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明显的滋味,因此习惯上还是称无味。

药味由于不同的五种滋味,故也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我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对五味做了精确的判断和说明。

辛味药物有发散解表,行气消胀,活血散瘀的作用,中医用来治疗外感表症及气滞胀满,淤血阻塞引起的疾病。

中草药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特性就是“有毒无毒”。大多数中草药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但这并不等于中草药没有毒副作用或毒性。事实上,许多中草药多有一定的毒性,即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而且有些中草药毒性还非常大,极小剂量就会使人致死。这点请读者一定注意,切不可以掉以轻心。我们再以后各论中会对每种中草药的毒性加以说明。

四、中草药的养生保健作用

中草药既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品,又可以作为保健食品,这是因为它们可以起到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特别在我国古代一直把某些中草药作为食疗品。

食疗品严格说就是保健食品,他是建立在中医“食疗同源”理论的基础上。

中医一直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把某些中草药作为食品、药膳,可起到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

1.提高人体免疫力

许多中草药如人参,西洋参,枸杞,黄芪等可以作为保健食品,其保健作用首先表现在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黄芪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再如,刺五加可以增强人体的双向调节功能。古代本草记载,刺五加可以“阳人使阴,阴人使阳”,用现代词语解释,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的血压升高时,服用刺五加可以降低血压,而当一个人血压偏低,不正常时,服用刺五加可以升高人的血压。

2.调节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周围液体环境(如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他能供给细胞代谢原料,接受细胞代谢产物,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特性的变化往往受到某些物质的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有正常生命活动。而许多中草药就有调节人体内环境的作用,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如中草药芫荽,香葱,生姜等可以调节人体温度,使体温保持正常。

3.调整机体的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形式。他是指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体内物质转化过程,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人体的物质代谢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平衡或转化交换受阻,而许多中草药可以调整机体物质代谢,以保持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平衡。如增加DNA的合成,降低血液粘度,抗凝血与使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五、中草药的药膳与食疗

1. 药膳

“药膳”是将食物和中草药结合,经过烹调,做成色、香、味、形俱佳,而且有益于健康,有利于康复和益寿延年效果的食物。它以传统烹调方法,寓中草药于食物中,寓性于味。药膳可以增强人们的抗病能力和提高人体免疫力。

药膳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来制作的,不仅可以做补汤,还可以制成糕点、面食、粥品、茶饮和糖果等。

人们在选择药膳之前,要对中药曹彩的温、热、寒、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其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人们对药材的药性不了解,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强身的作用,还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从中医学来看,“药膳”也可以说是一种中草药,只不过其主要是为了养生保健,而没有明显的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国古代就有“医食同源”之说。远在周朝时,宫廷医生中就有“食医”,也就是以药膳的方式来养生和保健的医生。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多个药膳坊。秦汉时期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还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中草药,如大枣,山药,核桃,百合,生姜等。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记载了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牛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人们仍在使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科目,也有众多的药膳方。唐代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宋代王怀隐等编辑《太平圣惠方》记载了许多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书中的方剂,药膳方就占了70%左右。书中阐述了“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的观点。

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收载了许多药膳方,如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例。明代高濂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也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

清代药膳专著逐渐增多。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记载了药用食物300余种。袁枚

的《随园食单》记载了许多药膳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养生随笔》中,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等。

药膳有以下特点:

(1)药膳中使用的中草药必须安全目前人们发现,可以作为药膳食品的中草药不过几百种。但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必须是食药两用和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作为药膳最为可靠(详见附录)。

在做每一种药膳时,要根据人们不同体质进行制作,这是药膳和食疗的精髓,也是和现代营养学不同的独特之处。

(2)药膳不是普通食物药膳既不是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食物,它强调中药和食物合理调配,在药物或食物的配伍组方上,按药物食物的性质,有目的地进行选择调配组合,而不是随意的凑合。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的一类膳食。

(3)药膳不是药药膳只能起到养身防病、保健调理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绝不可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材简单叠加,而是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做成的一种既有一定的药物功效,又可以增加食品美味,用以防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2. 食疗

食疗是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辅助治疗疾病的方法。我国中医一直认为“医食同疗”、“药食同源”,认为食物和人的疾病及食用的药物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就说过:“反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说明食疗先用,这实际上既起到治疗作用,又有保健功能。但同时也指出食疗不愈时,必须及时用药,否则会贻误时机,使病情恶化。

食疗是以治疗疾病为主,因此不是食品,而是药品,只不过在药品中加入我们入场食用的物质。由于以治疗疾病为主,不太顾及食味,也不强调色、香、味,其目的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疗方中,汪汪不加盐等调料。

中医食疗经过历代医学家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许多食疗理论,借以说明饮食的医疗作用。

六、中草药的真伪识别

我国中草药种类繁多,产区广泛,应用历史悠久,有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然而由于中草药种类繁多,历代本草书记载不同,地区用语、使用习惯不同,加上混用品、习用品的使用,民间药的大量开发利用以及中草药外观形态常常相似等因素,中草药常常会出现“一名多物”(同名异物)和“一物多名”(同物异名)现象。例如:白头翁这一名称,就有20余种植物都称作“白头翁”,造成“一名多物”,而正品白头翁是毛茛科白头翁的根,其他如菊科鼠曲草的全草、大丁草的根、唇形科筋骨草的全草、蔷薇科委陵菜、翻白草的根、毛茛科野棉花、打破碗花花的根都叫做白头翁。再如中草药连钱草则有活血丹,金钱草,金钱薄荷,落地金钱,肺风草,十八缺等名称,这就是“一物多名”。正是由于中草药有“同名异物”和“异物同名”现象,因此中草药常常出现混用品、习用品。

另一方面,由于采挖药材人员对中草药不熟悉,误将某种植物作中草药采收,造成伪品出现。但这仅是伪品出现的少数情况,更多的是某些不法分子出于利益驱使,有意制造伪品,使市场上一些名贵药材及紧缺药材出现大量伪品。因此,读者在购买和采集中草药时,一定要学会辨别真伪。

要想买到货真的中草药,学习一些识别中草药真伪的只是,还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1.混用品、习用品和伪品

混用品是指各地将本地区的相似药用植物作为同一种药材使用的中草药。例如中草药枸杞正品为宁夏枸杞,但同属植物甘枸杞、西北枸杞在西北地区也作为枸杞使用。

习用品是指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而把不同的原植物作为同一种中草药使用的。如中草药紫花地丁正品为堇菜科的紫花地丁,而东北地区则把东北堇菜,华南地区把戟叶堇菜作紫花地丁使用。

伪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地方药品标准》规定或不是民间习惯使用的中草药种类而言。他们一般没有该种中草药的治疗效果。有些伪品根本就不是中草药,而是人为加工的产品。伪品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误种误采由于缺乏认识中草药和鉴别中草药的知识,将非正品中草药当做正品种植、养殖、采收或销售。如将水防风作防风种植,将圆也蜀葵作为黄芪采挖等。

(2)以假充真一些不法分子有意将非正品中草药冒充正品药材出售或以某种非药用植物(动物)冒充正品,或干脆人工制作伪品。例如把黄花草木樨当做黄芪出售,将淀粉作成价格昂贵的冬虫夏草,以小生晒人参冒充西洋参,以马铃薯伪作天麻等。

2. 中草药真伪鉴别方法

中草药的真伪鉴别有许多种方法,包括传统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理化方鉴别法和现代技术鉴别方法。

传统鉴别也称为性状鉴别方法,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进行鉴别。主要依据中草药的性状特征,通过看、摸、闻、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别。这些性状特征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横断面、气、味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术语形象生动,而且往往编成口诀,易懂、易于记忆,是很好的鉴别方法。但是由于是根据经验进行鉴别,往往需要师传口授,并且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读者如果对某一种和某些种中草药情有独钟,则可以通过多次实践而熟练。

七、中草药的价格信息

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中草药作为保健食品和食疗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中草药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销售中草药的渠道,出售的中草药价格有了很大的差异。建议人们在选购中草药时,应该很好地掌握价格信息。

中草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又因为每年使用和消耗中草药的数量波动很大,中草药的产量又会受到季节和栽培面积的影响,流通渠道又多种多样,因此价格波动很大,各地的价格也大不相同。例如,北五味子2006年由于产量减少,每千克达到120~180元,而在2006年,每千克为50~80元。

目前我国国内的药材价格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产地价格中草药原产地的价格为产地价格。由于是本地出产,因此价格一般较低,而且在真伪和质量上能够保证,但是由于种植和采收中草药一般多在山区和偏远地区,城市居民难以去购买。

(2)药材市场价格药材市场是我国中草药商品流动的主渠道,大多数药厂和药店会到药材市场采购。我国传统的四大药材市场为:河北省安国药市、河南省百泉药市、安徽省毫州药市、江西省樟树药市。除此以外,还有成都荷花池药市、广西玉林药市、哈尔滨三棵树药市等。这些药材市场中的中草药既有批发,也有零售,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监督体系还不完善,往往会有伪品出售。

(3)药店价格药店是市民购买中草药的主要场所。药店出售的中草药大多数已经加工成饮片,因此价格比整体药材(药材界称为“个子货”)要贵一些,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药店经销的中草药一般不会出现伪品,但价格可以因为进货渠道及地方产地等原因,在不同城市价格差别较大。例如北方药店经营的北方药材就会比南方药店便宜。读者到各地旅游时,不妨到当地药店购买地产药材。

(4)商场和超市价格进入商场药店专柜和超市的中草药,一般都注重包装,因此中草药的价格不菲,和药店的中草药价格相差甚多。如黄芪饮片在药店一般每千克为40~50元,但在商店和超市,作成小包装出售,每50克就售10元,相当于每千克200元。再如玫瑰花药店每千克28元,但在超市精包装后,每50克售价5元,相当于每千克100元。

(5)农贸市场价格农贸市场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中草药出售。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出售当地的中草药,价格便宜,一般不容易出售伪品,这些出售药材的人多是采药者自采自销,在林区的农贸市场最为常见。第二种情况是药材商贩,出售的大多是异地中草药和人们不熟悉的中草药。这些药材往往价格较高,甚至以假乱真,出售假药,如用茉莉花冒充罗汉果花,并且以8元一两出售;再如中草药一口钟,在药店每千克20元,但在农贸市场卖到8元一两,合160元1千克,更有甚者,在南方一些城市,竟卖到8元一粒。综上所述,建议读者在购买中草药时,特别是在农贸市场购买时一定要谨慎。如果不注意,不但花钱冤枉,还可能出现服用不当,出现医疗事故。

八、中草药的保存

家庭中保存中草药主要是防止霉变和虫害。许多中草药购买或采集后,虽然已经干燥,但在贮藏时,药材还会吸收水分,必须放在干燥的地方,如果长时间不用,最好经常检查和晾晒。有些药材虽然是在干燥条件下保存,但由于在药材内部还有虫卵生存,时间一久还会出现虫蛀现象。如黄芪,桔梗多有此现象。最好把他们放在密封的容器和塑料袋内。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一、最佳选择题 1. 中医理论认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 的是( ) A. 感冒B. 咳嗽 C. 风寒犯肺 D. 鼻痒喷嚏 E. 恶寒发热 2. 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属于阴阳的( ) A. 相互交感 B. 对立制约 C. 互根互用 D. 消长平衡 E. 相互转化 3. 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 A. 营气 B. 宗气 C. 元气 D. 卫气 E. 真气 4. 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维脉 5. 某男,20岁。身体偏热,多动、好兴奋,其体质类型应辨为( )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瘀血质 D. 痰湿质 E. 阴阳平和质 7. 中医诊断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纲领是( ) A. 阴阳 B. 表里 C. 寒热 D. 虚实 E. 气血 8. 根据常见病辩证论治的理论,时行感冒的治法是( ) A. 辛温解表 B. 辛凉解表 C. 清热解毒 D. 益气解表 E. 清热凉血 9. 可参考哮喘证辩证论治的西医疾病是( ) A. 上呼吸道感染 B. 多种神经症 C. 慢性肾脏疾病 D. 肺源性心脏病 E. 胃食管反流病 10. 某男,62岁。患胸痹5年,胸痛胸闷,唇舌紫暗,脉涩。其证当属于 A. 寒凝心脉 B. 痰瘀痹阻

C. 气虚血瘀 D. 心肾阳虚 E. 气滞血瘀 11. 某女,35 岁。胃痛胀满,嗳腐恶食。矢气后痛减,医生辨为饮食停滞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 A. 良附丸 B. 保和丸 C. 左金丸 D. 四神丸 E. 健脾丸 12. 某女,55岁。头痛10年,久治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紫,脉细涩。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 A. 补阳还五汤 B. 川穹茶调散 C. 通窍活血汤 D. 羚羊钩藤汤 E. 龙胆泻肝汤 13. 某女,49 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胸闷嗳气善太息。舌苔薄腻,脉弦。医生诊断为郁证,其中医证候是( ) A. 气滞血瘀 B. 肝阳上亢 C. 心脾两虚 D. 痰气郁结 E. 肝气郁结 14. 某男,28 岁。患痤疮,症见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时有脓包。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 A. 二陈汤 B. 枇杷清肺饮 C. 茵陈蒿汤 D. 防风通圣散 E. 桃红四物汤 15. 某男,6岁,厌食,面色萎黄,神疲多汗,大便稀薄,夹有未消化食物,形体偏瘦,肢倦乏力。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 A. 消乳丸 B. 归脾丸 C. 四物汤 D. 清宁丸 E. 异功散 16. 某男,26 岁。患鼻渊。症见鼻塞,涕黄稠而量多,嗅觉差,伴头痛,发热,汗出,胸闷,咳嗽,痰多。证属风热蕴肺,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 A. 鼻炎片 B. 藿胆片 C. 青果丸 D. 铁笛丸 E. 清咽丸 17. 具有清心安神功效的藏药方剂是( ) A. 洁白丸 B. 仁青常觉 C. 志嘎汗散 D. 八味沉香散 E. 七十味珍珠丸 18. 蒙药理论为,一个独立的药味以两个元素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形成苦味的主要元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综合知识》试卷

《中药综合知识》试卷 出卷人:周娜班级:12中药(5)班座号:58号 第一部分:填空题(共10题) 1.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颜色为淡红色,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颜色为白色。 2. 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其中使药有二种意义。其一为引经药,其二为调和药。 3. 桑叶的处方用名又叫冬桑叶、霜桑叶。 4. 二地丁为蒲公英、紫花地丁的处方并开药名。 5. 持戥时,应左手持戥杆,右手取药。 6. 一般药每剂重量误差不得超过±3% ,细料药品或毒性中药的误差不得超过±1% 。 7. 罂粟壳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8g 。对麻醉药品的处方保留三年备查。 8.出现笔误处方的原因有一:医生开具处方时书写错误,二:转抄方时错误。 9.调配时,对体积松泡的品种如灯芯草等应先称,对粘度大的药品如熟地黄等可后称。 10. 调配完毕必须经第二人复核,复核人员应是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 第二部分:最佳选择题(共40题) 1.下列药物与甘草并无配伍禁忌的是(C)。 A.海藻 B.甘遂 C.细辛 D.芫花 2.下列属于淫羊藿处方用名的是(B)。 A.伏龙肝 B.仙灵脾 C.过路黄 D.100号 3.下列并开药名错误的是(A)。 A.二冬(天门冬、麦门冬) B.二术(白术、苍术) C.二母(知母、贝母) D.二活(羌活、独活) 4. (B)是调剂工作中第一个关键环节。 A.调配 B.审方 C.复核 D.审计 5. 计价时不能使用以下什么颜色的笔?(C) A.蓝色钢笔 B.黑色钢笔 C.红色笔 D.圆珠笔 6.对麻醉处方要求连续使用不得超过(D)天。 A.3 B.5 C.2 D.7 7.砒霜用量为(C)。 A.0.03-0.06g B.0.05-0.1g C.0.002-0.114g D.0.015-0.03g 8.下列处方正文不包括的是(A) A.病因 B.药品名称 C.药品数量 D.用法用量 9.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食品的中药知识

食品的中药知识 中医药知识:葱 俗话说"无葱不炒菜",生活中,这个葱虽然是调味品,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还真是不能小看。按中医的说法,葱能够发汗解表,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大葱加姜和红糖煮汤喝可以治疗早期的感冒;再有这个葱还具有健胃的功效,经常吃葱可以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再有,大葱还是杀菌的能手,尤其是大葱中所含有的葱素可以杀灭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细菌,从而能够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这个大葱还能保护血管,减少血栓的发生,所以说,体力活动较少,大脑过度疲劳,再就是容易患心血管病的这些脑力工作者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大葱。 中医药知识:莴笋 提起莴笋,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好吃的蔬菜又脆又爽口,其实莴笋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中医认为,莴笋能够利五脏、通血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李时珍就有用莴笋加酒,煎水服用来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现代医学表明,莴笋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促进人体的肠壁蠕动,可以治疗便秘;另外,莴笋中还含有铁、钙,如果儿童经常吃莴笋的话,对换牙、长牙是很有好处的。还有在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吃莴笋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莴笋叶,因为莴笋叶子里的维生素含量要比莴笋茎高出5到6倍,而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更是高出15倍之多。 中药知识:黄瓜 说起黄瓜,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黄瓜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所以常吃可以生津止渴,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用黄瓜汁擦在皮肤上,或者把黄瓜切成片贴在脸上,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润肤和舒展皱纹的功效。再有,就是黄瓜中含有维生素B1,对改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黄瓜还具有安神和辅助治疗失眠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维质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出和降低胆固醇也很有好处,所以常吃黄瓜还可以减肥。 中医药知识:甘草 中草药在古代被人们称做是"本草",而甘草则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下面就说一说甘草。早在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直到现在,甘草仍然是中医的常用药。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主要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还有缓和药性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有机酸等一些成分,具有解毒、利尿、抗炎症、抗过敏的作用。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题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题(一) 一、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其中只有一个选项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考生须在5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答案[D] 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会导致 A.实寒证 B.阴阳亡失 C.虚寒证 D.实热证 E.阴阳两虚 答案[E] 3.脾虚病人,面见青色按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属于 A.火来乘土 B.土来侮木 C.木来乘土 D.火来乘水 E.水来乘火 答案[C] 4.心主神志指的是 A.调节情绪平衡 B.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调节血液代谢正常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5.脾主统血的功能与气的哪项功能有关 A.推动作用 B.气化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 答案[D] 6.下列脏腑中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A.胆 B.脑 C.胃 D.髓 E.脉 答案[A] 7.卫气行于 A.肾中 B.脉内 c.脉外 D.膻中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8.积聚于“膻中”的气是 A.精气 B.元气 C.宗气 D.卫气 E.营气 答案[C] 9.走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太阴肺经答案[E] 10.六淫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的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A] 11.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病邪是 A.燥 B.暑 C.火 D.寒 E.风 答案[C] 12.劳则 A.气逆 B.气下 C.气结 D.气耗 E.气乱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常用中药各炮制品功效用法

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 宣肺平喘(宜炙用), 利水消肿 Sig:1.5~9g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 称苏叶,梗称苏梗。叶长于发表散寒,梗 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用法:5~9g,不宜久煎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荆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 用法:15~60g。内服宜生用。入汤剂宜打 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 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 Sig:3~9g,外用适量。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来源: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 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Sig: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 目多用白菊花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 根 Sig: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 炙用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Sig:3~12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 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 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 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 者。大黄炭多用于血症。 番泻叶:泻下导滞。 性能特点: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 水消胀,治热结便秘、水肿胀满;少量用除 积滞、助消化,治食积胀满、消化不良。 Sig:缓下1.5~3g,攻下:5~9g, 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大戟:泻下逐饮: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消肿散结: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品种鉴别: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性强,泻 水逐饮力峻。反甘草。 红大戟源于茜草科,毒性弱,以消肿散结力 佳。体虚及孕妇忌服。 防己:【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习称汉防己。 【功效】1.祛风湿、止痛:特点——长于治 风湿痹痛偏热者. 2.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脚气肿痛,腹水等。 Sig:5~9g。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木防己包括三 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 中防己和广防己。 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 痹痛宜用。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与广防己, 因含马兜铃酸,能损害肾功能,故内服宜慎, 不能过量或久服,肾病患者忌服。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Sig:10~30g。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Sig:9~15g,大剂量30~120g。 消积宜炒焦用,回乳宜大量用,疏肝宜生用。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Sig:9~15g,大量用30g。 消失导滞宜用焦山楂。 神曲:消食和胃。 Sig:6~15g, 消食宜炒焦用。 - 1 -

中药学综合知识

中药学综合知识 1.因配伍禁忌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是【D】 2.因功效相悖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是【C】 A.参芪丸与柏子养心丸 B.脑立清丸与六味地黄丸 C.金贵肾气丸与牛黄解毒丸 D.妙济丸与利胆排石片 E.天麻丸与大活络丸 解析: 利胆中成药药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等都含有郁金,若与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等含有丁香的中成药同时使用,就要注意十九畏 3.因配伍禁忌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是【A】 4.因证候禁忌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是【E】 A.川贝枇杷露与天麻丸 B.附子理中丸与参茸卫生丸 C.七厘散与血府逐瘀丸 D.当归补血汤与牵正散 E.牛黄解毒片与附子理中丸 解析: 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等均含有附子;而止咳化痰的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半夏依据

配伍禁忌原则若将上诉两组合用;附子、乌头与川贝、半夏当属相反禁忌 5.因配伍禁忌而不宜使用【E】 6.因功效相悖而不宜使用【D】 A.益母草颗粒与妇血康颗粒 B.妇科千金片与当归四物汤 C.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 D.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片 E.祛痰止咳颗粒与通宣理肺丸 7.影响药物吸收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E】 8.影响药物分布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C】 9.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D】 10.影响药物排泄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A】 A.红灵散与吲哚美辛 B.苓桂甘枣汤与心得安 C.女金丹与阿米卡星 D.千柏鼻炎片与异烟肼 E.麻仁丸与利福平 11.地榆与乳酶生联用会【C】 12.大黄与利福平联用会【A】 13.乌梅与阿司匹林联用会【A】 14.石膏与四环素联用会【A】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知识点小结 功效小结 安胎: 行气安胎: 紫蘇,砂仁 清热安胎: 黃芩 补肝腎安胎: 桑寄生, 莬絲子, 杜仲, 續斷 清热止血安胎: 苎麻根 温經止血安胎: 艾叶 透疹: 荊芥蟬蛻(透疹止痒) 牛蒡子(宣肺透疹) 葛根升麻(發表透疹) 紫草(透發紫黑斑疹) 用量小结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 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 ,醋制 羚羊角——煎服1-3g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石膏——煎服15-60g ,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细辛——煎服2-5g ;入丸散剂0.5-1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用法小结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番泻叶、沉香、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 生牡蛎、生石膏、生磁石、生珍珠母、生龙骨、生石决明、生龟板、生鳖甲、 水牛角、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 3.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飞滑石、蒲黄(花粉)、五灵脂、 旋覆花 、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4.不入煎剂 血竭、苏合香、琥珀、冰片、麝香、蟾酥、青黛、芦荟、芒硝、巴豆、馬錢 子、 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鹿茸、 朱砂、牛黄 潤腸通便: 決明子(清热潤腸通便) 火麻仁(潤腸通便) 郁李仁 柏子仁, 桃仁, 瓜萎仁, 蘇子, 杏仁 厚补(消积)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藏医药基础知识: 五元学说:土水火风空 三因学说:隆(风)、赤巴(火)、培根(水)。 治疗方法:18法。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引吐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滴鼻法利尿法外治法 藏药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三化味:甘(甘和咸)治疗赤巴和隆,酸(酸)治疗隆和培根,苦(苦辛涩)治疗赤巴和培根。 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锐 重腻治疗轻糙的隆病,凉钝治疗热锐的赤巴病,轻糙热锐治疗重柔寒钝的培根病。常用方剂: 1.七味珍珠丸:开窍醒神镇惊熄风活血通络 2.二十五味松石丸:疏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3.二十五味珊瑚丸: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化瘀止痛 4.六味安消散: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5.仁青芒觉:解毒消炎降水通淋去腐生肌利尿消肿滋补强身。 6.仁青常觉: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活血消肿止痛。 7.坐珠达西:舒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8.气味红花殊胜丸:清热消炎保肝利胆退黄止痛 9.五味岩精丸:清肝泻热利胆退黄 10.二十五味鬼臼丸:祛风镇痛调经止血补气养血 11.洁白丸:健脾和胃止痛止呕 12.大月晶丸:消炎解毒和胃制酸消食化痞 13.十三位鹏鸟丸:消炎止痛疏通经络开窍醒神 14.三十五位沉香丸:清瘟泻热宽胸易肺祛风通痹 15.十三位冥丸:清热解毒理气通淋治疗前列腺炎 16.降脂丸:清血除脂用于高血脂症 17.二十九味能消散:驱寒除痞消食调肝益肾 18.十一味金色玩:清热解毒化瘀用于胆囊炎 19.十味黑冰片丸:温胃消食破积利胆 20.八味沉香散:功能宁心安神 21.志嘎汗散:清热解毒消炎。用于小儿流感脑炎。 蒙医药基础知识: 三根: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水) 七素:精华血肉脂骨髓红(白精) 三秽:稠稀汗

中医常识大全(最全的)

中医常识大全 一、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二生活常识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三、孕妇忌吃的食物 1、多吃羊肝——有损胎气 2、多吃羊肉——生孩多病 3、多吃鸭肉——生孩多疮 4、多吃雀肉——孩生雀斑 5、多吃螃蟹——极易流产 6、多吃黄鳝——生孩哑巴 7、如吃酒类——生孩弱智 8、如吃香烟——生孩痴呆 9、如吃驴肉——生孩难产 四: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润肺乌发食核桃。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中药知识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 “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 总结常用药对于后, 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 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 通—竹叶、生地。 4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5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6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 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4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4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5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6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7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8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 2.1 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2.2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2.3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3.(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3)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4)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常用中药教案

常用中药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常用中药 “常用中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几点说明 一、常用中药课程特点∶ 常用中药既是《中医学基础》的“重点”,也是“难点”。 ㈠重点∶ ⒈地位重要,“处方用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归宿和最后落实点,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⒉内容多,平均每学时讲授13--15味中药; ⒊实用。 ㈡难点----难讲、难记 ⒈药理作用尚不清楚,不容易表达清楚; ⒉药名、作用表述方法,都是新的,与前面几章不一样。 二、讲课方法∶ ㈠分类归纳∶ ⒈先讲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⒉再讲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⒊尽量进行药物之间的作用特点的对比。 ㈡重点解释∶ 主要讲解释药物的功用和主治病证。 ㈢辅助手段∶ ⒈电脑幻灯; ⒉实物标本。 三、学习方法∶ ㈠预习∶主要是先熟悉药名;

㈡听课∶特别注意每类药物的共同特点与作用; 特别处注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㈢复习方法∶ ⒈先记住药名∶每类有哪些药,某种药属于哪一类; ⒉记住各类药的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⒊记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常用中药的性能与主要适应症,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㈡具体要求∶ ⒈掌握每类药物的共同作用与适应症; ⒉掌握重点药物的功用与主治病证; ⒊了解药物的配伍关系; ⒋药物的“性味”不要记;药物的剂量,只记特大量、特小量。 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性能∶ ㈠中医阐述药物性能的依据∶ ⒈理论指导∶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⒉实践依据∶ ⑴药物的气味;(可通过口尝、鼻嗅而得) ⑵药物的天然性状:(包括:叶、花、轻、重等) ⑶服药后人体出现的反应∶热感、凉感; ⑷药物的治疗作用(含作用部位); ⑸毒性表现。

2016执业中药师考试真题: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A型题:共40小题,每题1分。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每道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一、最佳选择题 1.根据中医理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A.胸痹 B.心悸 C.气虚血瘀 D.胸肋胀满 E.胸痛彻背 【答案】C 2.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阳的是()。 A.滋润 B.兴奋 C.抑制 D.凝聚 E.收敛 【答案】B】 3.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气成是()。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E.真气 【答案】B 4.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带脉 B.督脉 C.任脉 D.冲脉 E.阴维脉 【答案】D 5.某女,22岁,身体偏寒,喜静,少动,其体质类型应辩为()。 A.偏阳质 B.气虚质 C.偏阴质 D.痰湿质 E.淤血质 【答案】C 6.根据七情内伤治病的理论,惊可导致()。 A.气上 B.气结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答案】E 7.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A.阴阳 B.表里 C.寒热 D.虚实 E.气血 【答案】C 8.执业药师在审方中发现有中成药不合理配伍,下列各组配伍中,属证候禁忌的是()。 A.二陈丸与平胃丸 B.归脾丸与养荣丸 C.金匮肾气丸与麦味地黄丸 D.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丸 E.生脉饮与六味地黄丸 【答案】D 9.某男,39岁,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辨证为内痔气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止痛如神汤 B.凉血地黄汤 C.补中益气汤 D.桃仁承气汤 E.四妙勇安汤 【答案】A 10.某男,25岁,因腹泻就诊。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未消化食物,泻后痛喊,喛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保和丸 B.参苓白术散 C.四神丸 D.葛根苓连汤 E.藿香正气散 【答案】A 11.安排饮片斗谱时,不能排于一斗或上下药斗中的是()。 A.麻黄与桂枝 B.陈皮与青皮 C.酸枣仁与远志 D.乌头与天花粉 E.板蓝根与大青叶 【答案】D 12.中药养护中西湿防潮法可采用的干燥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