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突变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突变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突变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形成是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引发的。

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也被认为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重点探讨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模式和相关的基因突变,并针对这些因素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模式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模式可以分为非BRCA1/2基因相关和BRCA1/2基因相关两类。

1. 非BRCA1/2基因相关乳腺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并没有直接的家族遗传病史,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家族中出现乳腺癌的聚集现象。

这种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模式被称为非BRCA1/2基因相关。

在这种模式下,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但风险相对较低。

2. BRCA1/2基因相关乳腺癌相比之下,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家族遗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种基因突变被认为是造成乳腺癌的高风险因素,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非携带者高出许多。

二、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除了BRCA1和BRCA2基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1. TP53基因T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抑癌蛋白,对细胞的生长及恶化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TP53基因的突变能够明显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2. PTEN基因PTE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肿瘤抑制因子,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PTEN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该基因的突变能够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3. CHEK2基因CHEK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起着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作用。

人们发现,CHEK2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三、家族遗传与基因突变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对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1. 乳腺癌的家族遗传风险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女性家庭中有乳腺癌患者,那么她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而如果她同时具备家族中多个亲属患有乳腺癌的情况,风险进一步加大。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汀两医药 2 1 00年 5月 第 4 5卷 第 5期 J n i dc1 oma, a 0 0 V 1 5 N . i i u 1M v2 1 . o. 。 o a Me a J 4 5
乳腺 癌 易 感 基 因 】 乳腺 肿 瘤 ; R A; 关键 B C 疾病 易感 性 ; 族 性 ; 家 外显 率
的实 际风险 尚不清 楚 31 高外 显 率 易 感 基 因 B C . R A1和 B C 2基 因是 RA 由连锁 分析 和定位 克 隆鉴定 的 T 5 P 3被认为是 合理
的候选 基 因 ,并且 由基 因突 变筛查 鉴定 为一种 高风 险 的乳 腺癌 基 因
f 遗传 基 因模 型 )确认 了 B C 1和 B C 2是乳 腺 RA R A 癌 高外显 染色 体 的显 性基 因 2 乳腺癌 易感基 因的鉴定 策略
染 色体连 锁分析 、候选 基 因突变筛 查及 关联 分
析 这 3种 实验设 计原 理是 遗传性 乳腺 癌易感 基 因作 为分子 证 明的方 法 1 8 9 0年 末 . 色体 连锁 图 和其 染
标 记 的设 置被 完全利 用 于基 因组 的研究 利用 巨大 的乳 腺癌 系谱 .全基 因组 的连锁 分析被 应用 于研 究
稀 有 的 中外 显率 易感皋 因和普 通 的低外显 率 易感基
因。
如 P E S K 1 C H1 基 因的成 因[ 19 T N、T 1 和 D 等 3 9 0年 . J 。 乳 腺癌病 理分 子机制 新 的研 究 .提供 了易 患乳腺 癌 .
的候 选基 因 从 生物学 角度 看 . R A1和 B C 2两 B C RA
本 大小 进行 统计 的优选 方法 , 以一直研 究至今 。 所
1 流行 病学观 察和 离析分 析

RNAi技术在乳腺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NAi技术在乳腺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 R A 在 乳 腺 癌 基 因 治 疗 中的 研 究 N i
的 研 究 提供 了强 大 的 武 器 ,也 为 乳 腺 癌 基 因 治 疗 增 添 了 新 的 活 力 。 现对 R i 乳 腺 癌 基 因治 疗 中 的 研 究 现 状 与 进 展 方 NA 在
面 作一 综述 。
1 RNAj 述 概
11 a i 机 制 . NA 的 l 目前 对 于 R q i 生 的 可 能 机 制 初步 达 成 共识 ,认 为病 ZA 发 毒 基 因 、 工转 入 基 因 、 座子 等 外 源 性 基 因随 机 整 合 到 宿主 人 转
细胞 基 因 组 内 并 利 用 宿 主 细 胞进 行 转 录 时 , 产 生 双 链 RNA 常 (s NA) dR 。宿 主 细 胞 对 这 些 dRNA会 产生 反 应 ,即 dR s s NA
乳 腺 癌 是 当前 发 病 率 较 高 的女 性 恶性 肿瘤 ,严 重 威 胁女 性 的身 体 健 康 。 传统 治 疗 以手 术 治 疗为 主 , 以化 疗 、 疗 。 辅 放 而 化 疗 和 放 疗 对 肿 瘤 非特 异 性 、 感性 差 , 作 用 大 。 因 此乳 腺 敏 副
癌 的 基 因 治 疗 受 到 充分 重 视 。 19 9 8年 KNA 干 扰 ( RNAne— itr f ec , e neRNA ) 发 现 I, 别 是 在 哺 乳 动 物 细 胞 应 用 小 干 扰 r i的 ”特
21 . RNA 在 抑 制 乳 腺 癌 细 胞 端 粒 酶 活 性 研 究 中 的 应用 i
端 粒酶 的活 化 使 细 胞 具 有 无 限 增 生 的能 力 是 恶 性 肿 瘤 的 普 遍 现 象 。端 粒 酶 的 异 常 表达 与 恶性 肿瘤 的 发 生 、 展 、 后 发 预 密 切相 关 ,其催 化亚 基 h E T RT 基 因是 合成 端 粒 酶 全 酶 的 限 速 因素 。Hoi w 等 建 了端 粒酶 逆转 录酶 (T RT) 端 ra a k 构 hE 和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个外 显 子 , 内含 子 ,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2 0 。位 于人 染 色 9个 相 850

[ 关键词 】 乳腺肿瘤 ; 瘤转移抑制基因 ; h e 综述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77 9 3 . [ 文献标识码 ]A 同源性 , 表明 B MS 是相对保守的 J R 1 。另外 , 通过序列 比对 发现 , 人类还存在与 B MS 同源性较高的其他序列 , R I 近来也有 发现其同源蛋白的报道 , 表明很可能存在—个 B MS 家族 。 R 1 J
移灶 中 MS 表 达 的差 异 , 现 在 乳 腺 癌 合 并 脑 转 移 患 者 中 , G 发
V U 1E ede n和 TM s等 J D P 、 .ahr i IP 。其 中 B MS R 1是 2 0 0 0年 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H r e es y医学 中心 We h h l 研究组 发现 c
移 潜 能 降低 5 % ~9 % , 前 者 比例 基 本 接 近 。 Sa 0 0 与 t k等 r
从 18 9 8年 Seg te 在小 鼠的黑 素瘤细胞 系 K 7 5中发 现 13 第一 个 肿 瘤 转 移 抑 制 基 因 N 3( o— eat i c n 3 M2 nnm ts t l e2 ac o gn ) ee 至今 , 已经发现了 1 2个肿瘤转 移抑制基 因具有在体 内
2 B MS 肿 瘤 R 1与 2 1 B MS 乳 腺 癌 B MS . R 1与 R 1对 乳 腺 癌 的 转 移 抑 制 作 用

综述 , 开桂 彭
审校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 而癌 细胞 的转移往往是 导 致患者死亡的直接 原 因。 因此 对癌转 移 的分 子机制 的研 究 能够为癌症预 后 与治疗 提 供很好 的分 子标记 和 治疗 方法 。 随着 肿 瘤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深 入 , 瘤 转 移 抑 制 基 因 肿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许多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基因表达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1.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根据乳腺癌基因表达的模式和特征将其分类的方法。

目前,乳腺癌主要被分为四种分子分型:激素受体阳性(H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ER2+)、三阴性(Triple negative)以及基底样(Basal-like)。

这些分子分型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基因表达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基因转录产物的表达水平。

众多研究表明,乳腺癌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因为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较高。

相比之下,HER2阳性和三阴性的乳腺癌往往预后较差,因为它们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3. 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时,常用的方法包括PCR、DNA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

PCR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DNA芯片技术利用微阵列上固定的探针探测样本中的mRNA,从而获得基因表达谱。

高通量测序则是将RNA序列通过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扫描,从而揭示出基因的表达模式。

4. 预后与分子分型的综合分析近年来,许多研究利用大规模数据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

这些研究结果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可以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5.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基于分子分型和基因表达谱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无效。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BRCA2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BRCA2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BRCA2的研究进展邹晓;李振凤;程广;邱文生;宫磊;苏天慧;赵辉;慕强【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乳腺癌是多因素、多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家族遗传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研究发现5%-1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性.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BRCA1、BRCA2是迄今为止研究较为确切的与乳腺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易感基因,国内外学者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年(卷),期】2011(043)004【总页数】4页(P286-289)【作者】邹晓;李振凤;程广;邱文生;宫磊;苏天慧;赵辉;慕强【作者单位】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青岛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

乳腺癌是多因素、多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家族遗传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研究发现5%~1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性。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BRCA1、BRCA2是迄今为止研究较为确切的与乳腺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易感基因,国内外学者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1 BRCA1、BRCA2的定位及结构1990年,Hall等[1]通过对23个乳腺癌家族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研究发现,染色体17q21与早发性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BRMS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BRMS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1号染 色体 导人人 乳腺 癌细 胞 MD -3 A MB4 5中, 发现 癌转
移潜能降低 7 % ~ 0 , 0 9 % 而肿 瘤本 身生 长不 受影 响。并利 用差异显示 法 比较高转移乳腺 MD — -3 A MB4 5细胞 和 1 号染 1 色体转 染的 MD — -3 A MB4 5细胞 , 发现了一种新的癌转移抑制 基因, 将稳定转 染该 基 因 的具有 转移 能力 的人乳 腺 癌 细胞 M A MB4 5注入小 鼠乳腺脂肪垫 ( D — - 3 人乳腺 的同源 器官 ) 仍 , 可形成 继续 生长并能发生局部侵袭 的肿瘤 , 但其转移 到肺和 淋巴结 的能力明显降低 。因此该 基 因被 确定 为新 的癌 转移 抑制 基 因, 命名 为乳 腺 癌 转 移 抑 制 基 因 ( R 1 。 被 B MS ) B MS 基 因定位于染色体 1q 一一 ” e N R 1 ” q ,D A全 长为 1 8 l 5 4
被发现 的 , 因此对 乳 腺癌 的转 移抑 制作 用是 明确 的。Cek ie 等 研究表 明 ,R 1 B MS 转染乳腺癌 细胞后 , 其转移潜 能降低
5 % ~ 0 。 有 研 究 发 现 , 染 了 B M 1的 癌 细 胞 生 长 和 0 9% 转 R S
b, p 其中最大的开放读 码框 为 7 1b ( 第 12到第 82个 4 p 从 2 6
及其与乳腺癌 的关 系综述如 下。
1 B M S 、 E 2基 因 的 发 现 、 R 1 I R- t 结构 及 生 物 学 特 性
跨膜 酪 氨 酸 激 酶 活 性 的 生 长 因子 受 体。 由 胞 外 结 构 域
(C 、 E D) 跨膜结构 域 和细胞 内结构 域 (C 三部 分组 成 , ID) 胞 外结 构域主要是 由 2个 配体 结构域 ( L 与 2个 富含半 胱 R D) 氨酸区构成 。HE 一 体无 活 性 , 须形 成二 聚体 才 能 R 2单 必 产生 活 化 信 号。H R2异 质 二 聚 体 大 大 减 弱 了 E F 与 E - GR eb a l的偶 联 , 减少 了 E F G R在 细胞 内吞过 程 中的降解 , 促进 E F G R循环 回到细 胞膜 , E F 使 G R在 细 胞膜 过度 表 达 , 加速

乳腺癌化疗敏感基因研究进展

乳腺癌化疗敏感基因研究进展

tmo e s n o e ma o [ ] Ci x t ts ,2 0 u rcl i bn r w J . l E p Me s i 0 5,2 r n aa s 2 ( ) 9— 6 1 :3 4 .
9 And e F, C b o l , As iH , e . Ex r s in o h mo i e r e p r a ig u N s ta 1 p e so f c e k n e e — t r r dit e st f me a t t ea s n p te t t xla y n d o p e c s t i o t a i r lp e i a in s wi a i r o e s h e s c h
维普资讯

8 35 ・
除的组织研 究也表 明几乎所 有 的组 织都表达 C C 4 X R ,而高表 达尤其是局灶性高表达者伴有广泛的淋 巴转移。 Bom 改 良组织学分级法直接反应 乳腺癌细胞 生长、增殖 lo
20 5 5 S v e i0, Bo e a a A, Ba e r l , e . Th l f CXC e a u e l u h r e a e iA ta 1 er eo o R4 r —
1 S t n A, F in V, Br l ut o ra d u e—Do n g rS, n e e 1 a . S ma el—d rv d  ̄ l cl e e i
8 C big u N , S h n A, Do e t M , e 1 C e ki e e t r C R4 a o l a i u e t a . h mo ne rc p o XC e p e so n b e s a c r a o e t r d c v r e f ioa e x r s i n i r a t c e a p t n a p e it e ma k r o s l t d n s i l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进展]乳腺癌的基因研究进展Ξ

郭艳丽,符生苗,邓立群摘要: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学改变的结果,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肿瘤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乳腺癌;癌基因;抑癌基因;易感基因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727(2006)02-347-03

Progressingeneticresearchofbreastcancer1GUOYan-li,FUSheng-miao,DENGLi-qun1(InstituteofTropicalBiologi2calTechniquesofHuananAgricuturalUniversity,Haikou571101,Hainan,P1R1China)Abstract: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thebreastcancerinvolvesmanykindsofgeneticchanges,andtherearemanygenevariationsinthewholecoursesuchasoncogenes,antioncogenesandsusceptibilitygenes1Thesegenesplayimportantroleinthecourseof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thebreastcancer1Keywords:Breast;Carcinoma;Oncogene;Antioncogene;Susceptibilitygene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在欧美发达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健康。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发生是因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其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癌基因癌基因(Oncogene)也称转化基因,是指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胞的肿瘤性转化有关的基因。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参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控制正常的细胞功能,称为原癌基因。当原癌基因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时,激活成为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是基因本身或其调控区发生了变异,导致基因的过表达或产物蛋白活性增强,使细胞具有恶性转化的能力而过度增殖,形成肿瘤。111 C-erbB2基因 原癌基因C-erbB2又称HER2或HER2/neu,是从化学致癌物诱导新生大鼠的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中提取DNA进行转化实验而分离鉴定出来的,属于EGFR家族成员,该家族包括四个成员,分别是erb-B1,erb-B2,erb-B3,erb-B4。C-erbB2位于人染色体17q21,编码一个由12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85kD跨膜磷酸糖蛋白,此蛋白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C-erbB2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增殖与分化。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非常低,而在肿瘤中过度表达,在乳腺癌中其主要激活方式是基因扩增,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扩增率为10%~40%,在乳腺癌早期起引发作用。刘运贤[1]等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9例乳腺癌c-erbB-2、ER、PR表达状况进行检测,得出结论:c-erbB-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其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正相关性(P<0105),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112 C-myc基因 C-myc基因是一种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的核癌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8p24,编码一种由439个氨基酸组成的62kD核内磷酸化蛋白。该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活化方式首次在Burkitt淋巴瘤中发现,可通过染色体易位而活化,在细胞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进程。该基因的激活方式主要是基因扩增、重排或过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扩增率为30%,其高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预后密切相关。JohnL1Cleve2land等研究发现,在肿瘤的生成过程中,c-Myc基因参与了肿瘤的血管新生,能够调控许多血管生长因子及微血管生长因子[2]。113 Ras基因 ras基因家族包括H-ras、K-ras和N-ras,分别定位于11、12、1号染色体短臂,其中H-ras基因是乳腺癌主要转化基因之一。ras基因含有4个编码的外显子和1个5’端非编码外显子,是目前所知最保守的一族癌基因,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以及在细胞恶性转化方面起重要作用。ras基因的激活方式主要是点突变,多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12、13和第二外显子的61位点上,这些位点对维持ras蛋白的空间构型和转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ras蛋白含188-189个氨基酸残基,分布于细胞膜内侧面,是一种小分子的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H-ras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与癌变早期有关,在细胞过度增殖及癌变早期起引发作用,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3]。乳腺癌伴有ras基因突变者转移率高,

预后不良。114 Int-2基因 Int-2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1q13,编码的产物类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nt-2基因扩增率在乳腺癌中为4%~23%。Int-2基因扩增在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比率高,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的预后良好[4]。115 bcl-2基因 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及退化与细胞调亡

743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第6卷第2期 CHINATROPICALMEDICINEVol16No12February2006

Ξ作者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11即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抗细胞调亡基因bcl-2,是一种与细胞调亡过程有关的重要的癌基因,由Tsujimoto等于1984年首先从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中分离出来。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8q2113,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存参与肿瘤发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此外还有调控月经周期的作用[5]。该基因通过基因的变更或易位,表达增强,其表达与p53、C-erbB2基因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ER、PR呈正相关[6]。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耐药性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RudinCM等认为bcl-2基因高表达引起乳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bcl-2引起细胞内谷胱苷肽及其相关产物水平增高有关[7]。籍敏,高润芳等[8]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64例随访五年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发现,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达到6516%,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程度呈正相关,认为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16 CyclinD1基因 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最主要的正调因子是一组细胞周期(Cyclin)蛋白,它们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相结合而对细胞周期一系列控制点发挥调节作用。当细胞受刺激进入周期后最早表达的是cyclinD,包括cyclinD1,cyclinD2,cyclinD3三种类型。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1q13,编码区内G、C含量较高,末端具有polyA。cyclinD1蛋白包含295个氨基酸,是一种G1期细胞周期素,在G1到S期的转变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调控细胞的分裂及增殖。cyclinD1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结合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使Rb蛋白发生磷酸化,从而使构象发生改变的Rb蛋白与转录因子E2F分离,被释放的E2F激活DNA转录酶、胸腺嘧啶激酶从而促进细胞周期[9]。cyclinD1基因表达在乳腺癌中高达7114%,其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0],且其表达状态在乳腺癌进程中有稳定保持的趋势。cyclinD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无关[11,12]。2 抑癌基因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具有与癌基因相拮抗、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的作用,其缺失或突变常引起细胞过快增殖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211 Rb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定位于13q14,全长200kb,含27个外显子,26个内含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的105kD核内磷酸蛋白。Rb具有DNA结合活性,参与某些基因的调节,有调控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其磷酸化状态为其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主要形式,非磷酸化Rb主要通过结合E2F蛋白并抑制其活性来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转化。Rb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缺失或突变,大约25%的乳腺癌存在Rb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基因结构的异常[13],Rb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级呈负相关。212 p53基因 p53基因于1979年由Lane和Crawford用免疫方法首先在SV40感染的小鼠细胞核中发现,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定位于17p1313,长16~20kb,含11个外显子,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kD磷酸化蛋白。该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p53基因分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野生型p53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细胞调亡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某些抑制细胞增殖基因的反式激活因子,可对细胞分裂进行负调控。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能够对很多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重要基因进行调控。p53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是点突变,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为17%~40%,主要分布在5~8外显子,多为错义突变。p53基因过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级、浸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预后显著相关[14],是判断乳

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15]。213 nm23基因 nm23基因是1988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teeg等用消减杂交法在K-1735鼠黑色素瘤细胞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2,编码由152个氨基酸组成的17kD核内及胞浆蛋白,

与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人类nm23基因有两个亚型,即nm23H1和nm23H2,两者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有88%的同源性。nm23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参与了微管的聚合/解聚和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nm23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大小无关[16]。nm23表达程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及预测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肿瘤远处转移的指标[17]。214 P16基因 P16(CDKN2/MTS1)基因最早由Beach等在黑素瘤患者中发现,位于人9号染色体的P21区域,全长815k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