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合集下载

BRCA1、XRCC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进展

BRCA1、XRCC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进展

·综述·2012年11月第9卷第33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BRCA1是最先被识别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其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在DNA 损伤应答、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遗传性乳腺癌和部分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病与BRCA1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2]。

XRCC1是一重要的DNA 损伤修复基因,在DNA 碱基切除修复和单链断裂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3]。

BR -CA1、XRCC1编码区的多态性改变很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对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基因多态性人群中个体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差异性称为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主要包括DNA 位点多态性与长度多态性。

等位基因在特定位点DNA 序列间的差异称作位点多态性,包括点突变(颠换和转换)、单个碱基的缺失、置换和插入。

人群中正常个体基因组DNA 单碱基序列差异的分布频率在1%以上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SNP 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一项新的遗传标记。

造成基因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复等位基因与共显性。

2BRCA1基因2.1BRCA1结构与功能BRCA1是最先被识别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之一,共含24个外显子,并编码1863个大分子多功能蛋白。

体内超过75%的BRCA1蛋白均与BARD1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这种结合保证BRCA 在体内的稳定存在[4]。

BRCA1蛋白产物含多个重要功能区:氨基端的环指区、11外显子1280至1524氨基酸之间的“SQ ”丛等。

正是使得这些功能区,使得BRCA1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并在多种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包括DNA 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和转录调控等[5-6]。

2.2BRCA1基因多态性BRCA1具有482个经报导的基因多态性改变,具有人群频率信息共308个,其中包括7个同义氨基酸和17个非同义氨基酸改变(NCBI ,dbSNP ,2007/3)。

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di 0 99jsn10 — 192 1.1 0 o: . 6 /i .0 0 8 7 . 01. 8 13 .s 0 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乳腺 癌
Co r l to sbe we n FGFR2 Ge e Po y o ph s nd S c ptbiiV O e s nc r r ea in t e n l m r im a us e i lt fBr a tCa e
因频 率分别为 27 (75 %) 1 8 (97 %)6 例( 2 5 , 3例 4. 9 、9 例 3 . 5 、3 1. %)与对照组 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 . 2 。结论 :G R 基 因第二 6 P 08 ) - 0 FF2 内含 子 S Pr2 85 2与E N 9 18 s R阳性乳腺癌 的发生有显著关 系, 同时验证 了用本 方法检 测大批量人群标本 的S P N 操作 简便 , 检测耗 时短 , 结果特异且 费用较为低 廉 , 适合于进行 大规模样品的 S P快速测定。 N 关键词 荧光 定量 P R 单核苷酸 多态性 C
ZHAO n - n , ANG n YAO iLI a -, Ho g me g ZH Bi, Hu, o I SONG n q n W ANG n LU Xio-i, Xi i Ya — u , Xi, I a xa CAO —h n Xu c e
C r s o d n et: A Xuc e ; - i c c o r p n e c C O —h n emal x @me mal o c e o : d i m. . c a Frt e at n f ra t a c rTa j dc l nv ri n e o p a a dIsi t, ini 3 0 6 。 i i pr sD me t e s C n e, ini Me i iest Ca c r s i l n tue Ta j 0 0 0 Chn oB n aU y H t n t n a A src O jcie T n e t aete rl in hp b t e h bo ls go hfco (GF ) e e p l r bta t bet : o iv si t h ea o s i ewe n te f rba t rwt a tr F R2 g n oy — v g t i 2 mo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死于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环境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遗传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BRCA基因突变BRCA1和BRCA2基因是目前被最广泛研究的两个与乳腺癌有密切关联的基因。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据研究显示,最初发现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以犹太人为主的族群中最为常见。

目前已经确定的BRCA1和BRCA2基因变异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嵌入缺失等。

这些基因突变的存在会极大增加个体患上乳腺癌的风险,携带者的患乳腺癌的概率可高达60%至80%。

二、其他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除了BRCA1和BRCA2基因外,一些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也被发现。

例如,CHEK2碱基转换突变、ATM基因突变和PALB2基因突变等,都被证实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CHEK2 碱基转换突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突变。

携带这种突变的女性会增加25%的乳腺癌风险,而男性则会增加3倍以上的患乳腺癌的风险。

ATM突变则是另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携带了这种突变的女性也会出现显著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最近又发现PALB2基因与乳腺癌密切相关,PALB2基因突变位于BRCA基因的下游,也会使乳腺癌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三、完整基因组测序的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完整基因组测序可以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多个基因以及复杂遗传变异模式,为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完整基因组测序技术是最能够观察到遗传变异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而且可以揭示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包括单碱基多态性(SNP)、基因拷贝数变异、基因组结构变异等。

四、乳腺癌遗传风险评估随着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了方便个人遗传风险评估,针对各种遗传变异的发现和应用,也有一系列的遗传风险评估工具被研发出来。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活性 的 C O M T产 生 高 水 平 的 2 一 甲氧雌 二 醇 . 可 以 抑
6 Y a g e r J D. E n d o g e n o u s st e r o g e s n s a c a r c n i o g e s n t h r o u g h m e a t b o l 。
i c a c i t v a i t o n [ J ] . J N a d C nc a e r I n s t Mo n o g r , 2 0 0 0 , ( 2 7 ) : 6 7 ~ 7 3
7 Zh u B T ,Co nn e y AH .F un c i t o na l r o l e o f st e ro en g me ab t o l i s m n i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0 0 7年第3 4卷第 8 期
COMT 基 因 多 态 性 与 乳 腺 癌 发 生 及 发 展 相 关 性 探 讨
c a nc e r : c a t e c h o l st e rog e n -3, 4 - - - q u no i ne s s a e n d og e n o u s t u mo r i ni —
i f a t o r s [ J ] . P r o c N a d A c a d S c i U S A, 1 9 9 7 , 9 4 ( 2 0 ) : 1 0 9 3 7 ~ 1 0 9 4 2 1 1 We st e r i l n d K C , G i b s o n K J , E v a n s G L , e t a 1 . e c a t e c h o l e s r t o — en g , 4 - h y d r o x y s e t r o n e , h s a i t s s u e - s p e c f i c st e r o g e n a c d o n sⅡ 】 . J

PTEN基因_S4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相关性分析

PTEN基因_S4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相关性分析
赵中华1, 朱琨2, 常东民2, 陈德强2, 孟磊2, 党诚学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 山东 滨州 2 1. 5 6 6 0 3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1 2.
【 摘要 】 初步探索 P 采用基于人群的病例 -对 T E N 基因 Ⅳ S 4 位点多态性与群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 。 方法 : 目的 : ) 照研究 , 以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方法进行基因分型 , 检测 2 P C R-R F L P 1 0 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 0例 健 康 。 结 果 :与 P 女性的 P T E N 基因 ⅣS 4 位点多态性 。 用非条件 L o i s t i c回归方法计算比值比 O R 值及9 5%C I T E N 基因 g : 校正的 O 4-/- 基因型相比 , 4+/+ 基因型显 著 降 低 乳 腺 癌 的 发 病 风 险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6 1 0, 9 5%C I 0. 3 8 0~0. 9 8 0, P= ⅣS ⅣS ) 。 结论 : 0 . 0 4 1 P T E N 基因 Ⅳ S 4 位点 Ⅳ S 4+/+ 基因型是乳腺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
( )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 2 0 1 2, 1 9 1 0 7 4 3-7 4 5
【 关键词 】 基因多态性 ; P T E N 基因 ; P C R-R F L P 乳腺肿瘤 ;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T E NⅣS 4p o l m o r h i s m s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y p
1 2 2 2 2 2 , , , , ZHA O Z h o n h u a ZHU K u n CHANG D o n m i n CHEN D e i a n L e i DANG C h e n x u e - g- g- q g ,MENG g-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范围的健康问题。

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将从乳腺癌的遗传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方向。

一、乳腺癌的遗传特征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多个家系中存在乳腺癌患者的情况。

研究表明,BRCA1和BRCA2是乳腺癌中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其他基因变异,如TP53、PTEN、ATM等,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除了这些高风险突变基因外,基因多态性也与乳腺癌的遗传相关。

例如,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的PvuII等位基因型多态性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多态性,如CYP1A1、CYP2D6等,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乳腺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女性内分泌系统相关因素。

例如,经过更长时间的经期、较晚初潮和较早绝经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未婚、不生育或晚育等因素也与乳腺癌的风险升高相关。

外源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蔬果摄入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此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也与乳腺癌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环境污染物,如有机溶剂、致癌物质等,也是乳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三、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乳腺癌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在遗传易感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个人是否真正患上乳腺癌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BRCA1和BRCA2的突变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但在与其他环境因素,如激素水平异常、食物摄入等因素相结合时,才会增加患癌风险。

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对照研究

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对照研究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谷胱甘肽转移酶
多态现象 。 遗传 聚合酶链反应
Ca e Co to— u yo olmor hs o 1 r n s n r lSt d n P y p im f GS _ 1a d GSTM i e s n er 1 n Bra t Ca c C I h agMAJn QANBy n Z E GF n ,H NK x U un, , I iu , H N ag E ei Z u C n
n n e a t ewe n t e e n h ea i i t r f e s n e . s l T e e wa e ai or l t a d t ei t rc in b t e eg n sa d t er lt e r k fc o so ra t a c r Re u t : h r s an g t e c reai n h o h v s a b c s v o
af u a in f lrf i gt e eil g fbr a tc c r s r e ngs s e i l p a in, a l a no i d e e tv e e — o nd to orca y n h t o yo e s a e , c e ni u c ptb epo ulto e rydig ssa f ci epr v n i o n n
群 、 期诊 断及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措施 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 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C 、 P R)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 ( FP R L )及琼脂糖凝胶 电泳法对 15例正常人 和 10 0 0 例乳腺癌患者 G T l S r 基因、 S M1 因的多态性分 布进行检测 , GT 基 L gsc回归等方法估计基因 、基因与乳 腺癌相关危 险因素 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病 的危险度 。结果 : S r 、 S M1 oii t G T lG T

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 关键词 】 多态性 , 单核苷酸 ;乳腺肿瘤 ;M e t a 分析 ;T O X 3
A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oX3 g e n e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p o l y mo r p h i s ms a n d r i s k s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me t a — a n a l y s i s

1 25 2 ・
中国药物 与临床 2 0 1 3 年1 O月第 1 3 卷第 1 0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3 , N o . 1 0
著 ・
T O X 3 基 因单核 苷 酸 多态 与 乳腺 癌 风 险 的相关 性 Me t a 分 析
宋 彬 刘 静 史卫俊 赵和平 贾军梅 柯俊 涛 缪小平 成晓龙
【 摘
要】 目的 对多个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 的样本进行 M e t a 分析 , 探讨 T O X 3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
腺癌风险的关 系。方法 全面检索相关 文献 , 收集 2 0 0 5 年1 月至 2 0 1 1 年 3月发表的关于 T O X 3 基因r s 3 8 0 3 6 6 2 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 的病例对照研究 . 采用 S t a t a l 1 . 0统计软件包进行 Me t a分析 。 结果 最终纳入病例对 照研究 7 项, 累计病例 2 4 4 6 4例 , 对照 3 2 3 5 3例 。除了杂合子模 型( O R= I . 1 2 , 9 5 %C 1 : 0 . 9 9 — 1 . 2 7 ) , 纯合 子( O R = 1 . 3 4 , 9 5 %C I : 1 . 4 3 ~ 1 . 5 9 ) 、 显性遗传 ( O R= I . 1 6 , 9 5 %C I : 1 . 0 3 ~ 1 . 3 1 ) 、 隐性遗 传 ( O R = I . 2 5 , 9 5 %C I : 1 . 1 0 — 1 . 4 2 ) 模型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伴随着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1], 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生的本质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促使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或异常程序死亡,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一系列基因损失所致基因突变。

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及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乳腺癌易感基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易感基因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2]。

因此,研究和了解乳腺癌遗传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肿瘤易感性产生影响的基因主要有两大类[3]:其中一类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形成;还有一类是肿瘤易感基因,可以导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作用于肿瘤相关的代谢通路而导致肿瘤发生。

易感基因影响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形式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SNP是遗传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学基础。

乳腺癌遗传生物学标志的两种表现形式有:(1)外显率较高的突变基因,比如BRCA1/BRCA2的突变;(2)外显率较低的多态性基因,这些基因在人群中突变率超过1%,是一些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率关系密切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可以改变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功能,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肿瘤易感性。

抑癌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学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较多,关于代谢酶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细胞因子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待进行大量样本研究去填补空白。

1.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细胞色素最初发现于昆虫翅膀的肌肉中,因它有颜色,所以叫细胞色素。

目前已发现有多种细胞色素,如a,as,b,b。

,c,cl, p-450等。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是一类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参与了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

比如它可以把无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转变为亲电子化合物,使得亲电子化合物可以攻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并且与DNA或蛋白质形成加合物,最后导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引发癌变。

目前发现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的CYP450有CYP1A1、CYP1B1、CYP17和CYP19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关于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有部分关于CYP1A1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但结论尚不能肯定两者相关性,需要增加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对照研究。

CYP1B1是目前CYP1B家族成员,作为一种肝外酶,CYP1B1广泛存在于肺、乳腺、前列腺组织中。

CYP1B1能够介导17-雌二醇的C4羟化, 4-羟化雌激素作为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被证实。

鉴于雌激素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紧密联系,研究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CYP17是参与雌激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CYP19编码芳香化酶是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两者与乳腺癌发病易感性的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癌发生学中的研究热点。

另外尚有已知与其他肿瘤易感性相关的CYPP450,包括CYP2D6、CYP2E1、CYP2119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仍需要大量样本研究进行论证。

2.细胞因子多态性与乳腺癌细胞因子是一种由多种活细胞产生的、能调解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它又是机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人类细胞因子,通常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多种类型。

细胞因子基因中非转录区域的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了一个细胞因子差异性的产生。

2.1白细胞介素类白细胞介素-4(IL-4)是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位于人类染色体5q31上,可以与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连锁。

Erdei等在对墨西哥女性中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发现-1098G/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有关,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可以改变肿瘤免疫状态,并且与基因易感性标志物有关,分析其原因认为IL-4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解雌激素的合成。

白细胞介素-6(IL-6)是介导Th2反应的一个关键因子,IL-6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15-p21,其来源广泛,产生细胞主要为单核一巨噬细胞、霍华德T细胞,其次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研究表明,IL-6可以有许多细胞产生,并且在造血、免疫细胞的激活、炎症和肿瘤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Dossrs等[8]研究发现17724G/T(rs6949149)位点的TT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关。

白细胞介素-8(IL-8)是典型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人 IL- 8 基因定位于4 号染色体的 q13-q21, 全长 3211 bp,IL- 8不仅与炎症反应相关,而且其基因的多态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Wang等对该位点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能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同时又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IL-10基因位于染色体1q31-1q32。

IL-10启动子区的-819T/G(rs1800871)、-592A/G(rs1800872)、 -1082A/G(rs1800896)多态性研究成为热点。

Gerger等研究表明-592G/C位点与乳腺癌的转移有着密切联系,对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分析证实-592AA基因型可以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而1082AA低表达基因型与乳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2.2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Garwell在1975年发现的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出血坏死的物质,故名肿瘤坏死因子。

TNF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通常两种形式存在,即TNF-α和TNF-β,在乳腺癌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

TNF-α是一种碱性蛋白,以三聚体形式作用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并在炎症反应、损伤及肿瘤发生发展中方面发挥多种调节作用。

TNF-α基因族含有多个多态性位点,Sirotkovic等通过实时定量 PCR SNP 分析发现,TNF-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均有基因多态性表达,但两者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Mestiri等发现TNF-a-308 G/A(rs1800629)多态性与乳腺癌有着密切联系,并与乳腺癌预后相关。

Gaudet 等研究发现TNF 启动子区域 (rs361525) 的SNP 变异片段有可能导致患乳腺癌风险增加,而TNF2308 (rs1800629)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无关。

TNF-β信号途径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倍受关注。

TNF-β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早期对TNF-β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并不能肯定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地域、种族不同有关。

在Qi等的一篇Meta分析文章中提到,研究结果显示白种人中TGF-B1-869 C/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

3.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多态性DNA分子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基础,环境致癌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造成机体细胞DNA损伤,基因的突变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DNA修复基因是指参与修复内外环境因素所致的DNA损伤的基因。

DNA修复基因的突变直接影响DNA修复能力,造成DNA修复能力的低下或缺陷,致使体内DNA损伤不断积累,直到DNA损伤不能及时有效地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升高,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

所以说DNA 修复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

DNA修复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屏障,分为直接修复、切除修复、单连断裂修复、双链断裂修复(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DSBR)、损伤跨越修复等。

切除修复又分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

和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的DNA修复基因有XRCC1、XPD、XRCC3、RAD51、NBS1等。

目前,已经发现几十种修复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序列中碱基变异可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或导致转录mRNA剪接的改变,从而影响所表达的蛋白质功能。

因此DNA修复基因SNP 是导致DNA修复能力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XRCC1基因即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位于染色体19q13.2,包含17个外显子,在碱基的切除修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XRCC1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多。

Duell等对美国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非洲裔美国女性中Arg399Gln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相关。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A(XPA)的主要作用是识别损伤DNA,它位于9号染色体(9q23.3),相对分子量31000kD。

XPA最初也是从研究着色性干皮病(xerodema pigmentosum, XP)发现的, Cleaver首先发现该病是由于患者对紫外线造成的核苷酸损伤切除修复缺陷所致。

到目前已有7组互补型及一种XP变异型被发现,与之相对应的基因分别被命名为XPA 、XPB、XPC、XPD、XPE、XPF、XPG和XPV。

HAN等]发现XPA在乳腺癌患者中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

总之,基因多态性与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对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腺癌发病机制,通过对高危人群易感性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有效预防,并且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个有效途径,为早日实现乳腺癌的彻底治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1. FAN L, STRASSER-WEIPPL K, Li J J, 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J]. Lancet Oncol, 2014, 15(7):e279-e289. DOI: 10.1016/S1470-2045(13) 70567-9.2. MAVADDAT N, ANTONIOU AC, EASTON DF,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breast cancer [J]. Mol Oncol, 2010, 4(3): 174-191.3. Yoshida K , Miki Y. Role of BRCA1 and BRCA2 as regulators of DNA repair, transcription, and cell cycle in response to DNA danmage[J].Cancer Sci, 2004,95(11):866-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