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 第八章_开环聚合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满分版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满分版 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线形缩聚(Linear Poly-codensation):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如用2-2或2官能度体系的单体作原料,随着聚合度逐步增加,最后形成高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所谓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聚合反应。线型缩聚形成的聚合物为线形缩聚物,如涤纶、系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尼龙等。量在一万以 上的化合物。 体形缩聚 (Tri-dimensional Poly-condensation):参加反应的单体,单体(Monomer):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如聚氯反应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三乙烯的单体为氯乙烯。至少 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 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 单元。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为。 单体单元(Monomer Unit):结构单元与原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 和各种原子的个数完全相同,这种结构单元 又称为单体单元。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聚氯乙烯的结构单元为氯 乙烯。 聚合度(DP、X n)(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Xn表示;以结构单 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表示。聚合物是由 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聚合物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of Polymer):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 数均分子量(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数目平 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Ni :相应分子 所占的数量分数。 重均分子量(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重量平 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Wi :相应的 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数。 粘均分子量(Viscosity-average Molecular Weight):用粘度法测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完整版)高分子化学潘祖仁答案(第五版)..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 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往往转变成结构单元的形式,进入大分子链,高分子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在烯类加聚物中,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相同,与单体的元素组成也相同,但电子结构却有变化。在缩聚物中,不采用单体单元术语,因为缩聚时部分原子缩合成低分子副产物析出,结构单元的元素组成不再与单体相同。如果用2种单体缩聚成缩聚物,则由2种结构单元构成重复单元。 聚合物是指由许多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键接而成的分子量高达104-106的同系物的混合物。 聚合度是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DP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 X表示。 n 2. 举例说明低聚物、齐聚物、聚合物、高聚物、高分子、大分子诸名词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高分子多半是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的聚合物。聚合物(polymer)可以看作是高分子(macromolecule)的同义词,也曾使用large or big molecule 的术语。从另一角度考虑,大分子可以看作1条大分子链,而聚合物则是许多大分子的聚集体。根据分子量或聚合度大小的不同,聚合物中又有低聚物和高聚物之分,但两者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低聚物的分子量在几千以下,而高聚物的分子量总要在万以上。多数场合,聚合物就代表高聚物,不再标明“高”字。 齐聚物指聚合度只有几~几十的聚合物,属于低聚物的范畴。低聚物的含义更广泛一些。 3. 写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涤纶、尼龙-66、聚丁二烯和天然橡胶的结构式(重复单元)。选择其常用 分子量,计算聚合度。 聚合物结构式(重复单元) 聚氯乙烯-[-CH2CHCl-]- n 聚苯乙烯-[-CH2CH(C6H5)-]n

第六章离子聚合

第六章离子聚合 一、名称解释 1. 阳离子聚合:增长活性中心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的连锁聚合。 2. 活性聚合:当单体转化率达到100%时,聚合仍不终止,形成具有反应活性聚合物(活性聚合物)的聚合叫活性聚合。 3. 化学计量聚合:阴离子的活性聚合由于其聚合度可由单体和引发剂的浓度定量计算确定,因此也称为化学计量聚合。 4. 开环聚合:环状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开环,形成线形聚合物的聚合反应。 5. Ziegler-Natta引发剂:Zigler-Natta引发剂是一大类引发体系的统称,通常有两个组份构成:主 引发剂是Ⅳ~Ⅷ族过渡金属化合物。共引发剂是Ⅰ~Ⅲ族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6. 配位聚合:单体与引发剂经过配位方式进行的聚合反应。具体的说,采用具有配位(或络合)能力的引发剂、链增长(有时包括引发)都是单体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络合)并活化,然手插入烷基—金属键中。配位聚合又有络合引发聚合或插入聚合之称。 7. 定向聚合:任何聚合过程(包括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配位聚合)或任何聚合方法(如本体、悬浮、乳液和溶液等),只要它是经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为主,都是定向聚合。定向聚 合等同于立构规整聚合。 二、选择题 1. 下列单体中哪一种最容易进行阳离子聚合反应---------------------------------------------( B ) A.CH2=CH2B.CH2=CHOCH3C.CH2=CHCl D.CH2=CHNO2 2.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B ) A.正碳离子盐B.有机碱金属C.质子酸D.Lewis酸 3. 四氢呋喃可以进行下列哪种聚合---------------------------------------------------------( C ) A.自由基聚合B.阴离子聚合C.阳离子聚合D.配位聚合 4. 在无终止的阴离子聚合中,阴离子无终止的原因是(C ) A 阴离子本身比较稳定 B 阴离子无双基终止而是单基终止 C 从活性链上脱出负氢离子困难 D 活化能低,在低温下聚合 5. 合成聚合物的几种方法中,能获得最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是( A ) A 阴离子聚合 B 阳离子聚合 C 自由基聚合D自由基共聚合 6. 能引发苯乙烯阴离子活性聚合,并且聚合度等于两倍的动力学链长的是(D) A. BuLi B. AIBN C. AlCl3+H2O D. 萘+钠 7. 制备分子量分别较窄的聚苯乙烯,应该选择(B) A阳离子聚合B阴离子聚合反应C配位聚合反应D自由基聚合反应

高分子化学习题以及答案【武汉工程大】

一、填空题 1.尼龙66的重复单元是。 2.聚丙烯的立体异构包括、和无规立构。 3.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的聚合的引发剂。 4.自由基聚合中双基终止包括终止和偶合终止。 5.聚氯乙烯的自由基聚合过程中控制聚合度的方法是。 6.苯醌可以作为聚合以及聚合的阻聚剂。 7.竞聚率是指。 8.邻苯二甲酸和甘油的摩尔比为1.50 : 0.98,缩聚体系的平均官能度为;邻苯二甲酸酐与等物质量的甘油缩聚,体系的平均官能度为(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9.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中,交联和支化反应会使分子量而聚合物的热降解会使分子量。 10.1953年德国K.Ziegler以为引发剂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制得了少支链的高结晶度的聚乙烯。 11.己内酰胺以NaOH作引发剂制备尼龙-6 的聚合机理是。 二、选择题 1.一对单体共聚时,r1=1,r2=1,其共聚行为是()? A、理想共聚; B、交替共聚; C、恒比点共聚; D、非理想共 聚。 2.两对单体可以共聚的是()。 A、Q和e值相近; B、Q值相近而e值相差大; C、Q值和e值均相差大; D、Q值相差大而e值相近。 3.能采用阳离子、阴离子与自由基聚合的单体是()? A、MMA; B、St; C、异丁烯; D、丙烯腈。 4.在高分子合成中,容易制得有实用价值的嵌段共聚物的是()? A、配位阴离子聚合; B、阴离子活性聚合; C、自由基共聚合; D、阳离子聚合。 5.乳液聚合的第二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是()? A、胶束的消失; B、单体液滴的消失; C、聚合速度的增加; D、乳胶粒的形成。 6.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中,使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速率同时提高,可 采用()聚合方法? A、乳液聚合; B、悬浮聚合; C、溶液聚合; D、本体聚合。 7.在缩聚反应的实施方法中对于单体官能团配比等物质量和单体纯 度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缩聚是()。 A、熔融缩聚; B、溶液缩聚; C、界面缩聚; D、固相缩聚。 8.合成高分子量的聚丙烯可以使用以下()催化剂? A、H2O+SnCl4; B、NaOH; C、TiCl3+AlEt3; D、偶氮二异丁腈。 9.阳离子聚合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哪种方式来描述()? A、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B、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C 快引发,慢增长,无转移,无终止;D、慢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10.下面哪种组合可以制备无支链高分子线形缩聚物()

开环聚合

第八章 开环聚合 8.1 概述 高分子化学中,以环状单体通过开环聚合来合成聚合物,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聚合过程中,增长链通过不断地打开环状结构,形成高聚物: 以环醚为例,环氧乙烷经开环聚合反应,得到一种聚醚,即聚氧化乙烯。这在工业上已得到应用。 能够进行开环聚合的单体很多,如环状烯烃,以及内酯、内酰胺、环醚、环硅氧烷等环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开环聚合既具有某些加成聚合的特征,也具有缩合聚合的特征。由开环聚合得到的聚合物,重复单元与环状单体开裂时的结构相同,这与加成聚合相似;而聚合物主链中往往含有醚键、酯键、酰胺键等,与缩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常具有相同的结构,只是无小分子放出。开环聚合与缩聚反应相比,还具有聚合条件温和、能够自动保持官能团等物质的量等特点,因此开环聚合所得聚合物的平均分子质量,通常要比缩聚物高得多。有些单体如乳酸,采用缩聚反应无法得到高分子质量的聚合物;而采用乳交酯的开环聚合,就能够获得高分子质量的聚乳酸。但是,与缩聚反应相比,开环聚合可供选择的单体较少,例如二元酸与二元醇能够通过缩聚获得聚酯;而开环聚合,只有相当于α,ω-羟基酸的环内酯可供选择。聚酰胺的情况也是如此。另外,有些环状单体合成困难,因此由开环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品种受到限制。开环聚合就机理而言,有些属于逐步聚合,有些属于连锁聚合。 8.1.1 聚合范围及单体可聚性 如前所述,环醚、环酯、环酰胺、环硅氧烷等能够进行开环聚合。此外,环胺、环硫化物、环烯烃、以及N-羧基-α-氨基酸酐等同样也能进行开环聚合。 环状单体能否转变为聚合物,取决于聚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情况,与环状单体和线形聚合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Dainton 以环烷烃作为环状单体的母体,研究了环大小与聚合能力的关系。表6-1列出了环烷烃在假想开环聚合时的自由能变化ΔG lc 0、焓变ΔH lc 0、及熵变ΔS lc 0。 R X [ R X ]n n [ CH 2 CH 2 O ]n n H 2C CH 2O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开环聚合)【圣才出品】

第8章开环聚合 (一)思考题 1.举出不能开环聚合的3种六元环。为什么三氧六环却能开环聚合? 答:(1)三、四元环容易开环聚合,五、六元环能否开环与环中的杂原子有关,不能开环聚合的六元环如 (2)三氧六环能够开环聚合是由于六元环的键角与上述六元环不同,容易开环聚合。 2.环烷烃开环倾向大致为:三、四元环>八元环>七、五元环,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环烷烃的开环倾向可以用聚合自由焓来衡量,自由焓越大,开环聚合倾向越大,不同环烷烃的聚合自由焓如表8-1所示,因此环烷烃开环倾向大致为三、四元环>八元环>七、五元环。 表8-1 3.下列单体选用哪一引发体系进行聚合?写出综合聚合反应式。 表8-2

单体 答:(1)环氧乙烷用CH3ONa作为引发剂,阴离子聚合反应式如下 (2)丁氧环用BF3+H2O为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反应式如下 (3)乙烯亚胺用H2SO4、BF3+H2O作为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反应如下 (4)二甲基二氯硅烷可以水解,预聚成六元环三聚体或八元环四聚体,阳离子聚合反应式如下 (5)三聚甲醛用H2SO4、BF3+H2O作为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反应如下 4.以辛基酚为起始剂,甲醇钾为引发剂,环氧乙烷进行开环聚合,简述其聚合机理。辛基酚用量对聚合速率、聚合度、聚合度分布有何影响? 答:(1)开环聚合机理

引发:烷氧阴离子进攻环氧乙烷中的碳原子,形成单加成物。 交换:环氧乙烷单加成物ROCH2CH2O-与C8H17C6H4-交换。 增长:C8H17C6H4O-进攻环氧乙烷中的碳原子,开环聚合成线形聚合物。 (2)当起始剂RXH全部换成RX以后,才同步增长,产物分子量分布窄,反映出快引发、慢增长的活性阴离子聚合特征。辛基酚用量越大,聚合速率、聚合度越大,聚合度分布越宽。 5.以甲醇钾为引发剂聚合得到的聚环氧乙烷分子量可以高达3万~4万,但在同样条件下,聚环氧丙烷的分子量却只有3000~4000,为什么?说明两者聚合机理有何不同。 答:(1)聚环氧丙烷分子量低是由于环氧丙烷分子中甲基上的氢原子容易被夺取而转移,转移后形成的单体活性种很快转变成活性较低的烯丙醇-钠离子对,致使分子量降低。 (2)两者都是阴离子聚合,但是在环氧丙烷的聚合过程中向单体的链转移反应比聚环氧乙烷显著得多,使分子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变宽。 6.丁氧环、四氢呋喃开环聚合时需选用阳离子引发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聚合时却多用阴离子引发剂,而丁硫环则既可阳离子聚合,也可阴离子聚合,为什么? 答:上述引发剂的选用原因如下: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精品(五)---聚合方法(精)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精品(五) ----聚合方法 学校名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名称:化学纺织工程系 时间:2017年1月10日

1、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Process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四种。 2、离子聚合实施方法(Process of Ionic Polymerization):主要有溶液聚合,淤浆聚合。 3、逐步聚合实施方法(Process of Step-polymerization):主要有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聚合 4、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加入少量引发剂(或不加)的聚合。 5、悬浮聚合(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悬浮聚合一般是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四部分组成。 6、溶液聚合(Solution Polymerization):是指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的聚合。 7、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而进行的聚合,体系由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组成。 8、分散剂(Dispersant):分散剂大致可分为两类,(1)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作用机理主要是吸咐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人用,同时还使表面(或界面)张力降低,有利于液滴分散。(2)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作用机理是细粉吸咐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的作用。 9、乳化剂(Emulsifier):常用的乳化剂是水溶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作用有:(1)降低表面张力,使单体乳化成微小液滴,(2)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凝聚,使乳液稳定,(3)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超过某一临界浓度之后,乳化剂分子聚集成胶束,成为引发聚合的场所。 10、胶束(Micelle):当乳化剂浓度超过临界浓度(CMC)以后,一部分乳化剂分子聚集在一起,乳化剂的疏水基团伸身胶束回部,亲水基伸向水层的一种状态。 11、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Value of 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

第六章 开环聚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六章 开环聚合 习题参考答案 1. 试讨论环状单体环的大小与开环聚合反应倾向的关系。 解答: 环状单体能否转变为聚合物,取决于聚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情况,与环状单体和线形聚合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以环烷烃为例,由液态的环烷烃(I )转变为无定型的聚合物(c ): 聚合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 ΔG lc 0 =ΔH lc 0 — T ΔS lc 0≤ 0 由表6-1可以看出,除六元环外,其他环烷烃的ΔG lc 0均小于0,开环聚合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除六元环烷烃外,其他环烷烃的聚合可行性为:三元环,四元环>八元环>五元环,七元环。对于三元环、四元环来讲,ΔH lc 0是决定ΔG lc 0的主要因素,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而对于五元环、六元环和七元环来说,ΔH lc 0和ΔS lc 0对ΔG lc 0的贡献都重要。随着环节数的增加,熵变对自由能变化的贡献增大,十二元环以上的环状单体,熵变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仅是通过热力学分析的结果,事实上环烷烃的开环聚合通常难于进行,主要是因为环烷烃的结构中不存在容易被引发物种进攻的键,这是动力学原因。其他的环状单体如内酰胺、内酯、环醚等杂环单体与环烷烃不同,由于杂原子的存在提供了可接受引发物种亲核或亲电进攻的部位,从而能够进行开环聚合。 2. 氧化丙烯的负离子聚合通常仅能得到低分子量的聚合物,试讨论原因。 解答: 在氧化丙烯的负离子开环聚合过程中,由于存在副反应如交换反应、向单体的转移反应等,使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仅能得到低聚物。具体原因如下: (CH 2)n x x n (CH 2)[](l) (c)

第六章 离子聚合.doc

第六章离子聚合 思考题 6.1试从单体结构来解释丙烯腈和异丁烯离子聚合行为的差异,选用何种引发剂?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能否进行离子聚合,为什么? 答丙烯腈中氰基为吸电子基团,同时与双键形成丌-丌共轭,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减弱,有利于阴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阴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丙烯腈能够进行阴离子聚合。进行阴离子聚合时,可选用碱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烷基化合物、碱金属烷氧化合物等作为引发剂。 异丁烯中两个甲基为推电子基团,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阳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异丁烯能够进行阳离子聚合。进行阳离子聚合时,通常采用质子酸、lewis酸及其相应的共引发剂进行引发。 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不能进行离子聚合,因为没有强烈的推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 思考题6.2下列单体选用哪一引发剂才能聚合?指出聚合机理类型。 答苯乙烯三种机理均可,可以选用表中5种引发剂的任一种。 偏二腈乙烯,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引发。 异丁烯,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丁基乙烯基醚,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CH2=C(CH3)CO2CH3,阴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 引发;自由基聚合选用(C6H5CO)2O2作引发剂。 思考题6.3下列引发剂可以引发哪些单体聚合?选择一种单体作代表,写出引发反应式。 (1)KNH2(2)A1C13+HCl (3)SnCl4+C2H5Cl (4)CH3ONa 答(1) KNH2是一类高活性的阴离子引发剂,可以引发大多数阴离子聚合的单体进行聚合。如引发苯乙烯进行聚合 (2) A1C13活性高,用微量水作共引发剂即可。A1C13+HCl配合时,C1-亲核性过强,易与阳离子共价终止,因此很少采用。 (3) SnCl4+C2H5Cl以引发异丁烯、乙烯基烷基醚及共轭烯烃进行阳离子聚合 (4) CH3ONa可以引发高活性和较高活性的单体进行阴离子聚合。高活性单体如硝基乙烯、偏二氰乙烯。较高活性单体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以及环氧烷烃(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的开环聚合。 思考题6.4在离子聚合中,活性种离子和反离子之间的结合可能有几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受哪些因素影响?不同形式对单体的聚合机理、活性和定向能力有何影响? 答离子聚合中,活性种离子近旁总伴有反离子。它们之间的结合,可以是共价键、离子对,乃至自由离子,彼此处于平衡之中。如下所示,结合形式和活性种的数量受溶剂性质、温度及反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Bδ-Aδ+,?B-A+ ?B-║A+ ?B- + A+ 极化共价键紧密接触溶剂隔离自由离子

第六章 离子聚合

第六章离子聚合 思考题试从单体结构来解释丙烯腈和异丁烯离子聚合行为的差异,选用何种引发剂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能否进行离子聚合,为什么 答丙烯腈中氰基为吸电子基团,同时与双键形成丌-丌共轭,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减弱,有利于阴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阴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丙烯腈能够进行阴离子聚合。进行阴离子聚合时,可选用碱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烷基化合物、碱金属烷氧化合物等作为引发剂。 异丁烯中两个甲基为推电子基团,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阳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异丁烯能够进行阳离子聚合。进行阳离子聚合时,通常采用质子酸、lewis酸及其相应的共引发剂进行引发。 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不能进行离子聚合,因为没有强烈的推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 思考题下列单体选用哪一引发剂才能聚合指出聚合机理类型。 答苯乙烯三种机理均可,可以选用表中5种引发剂的任一种。 偏二腈乙烯,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引发。 异丁烯,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丁基乙烯基醚,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CH2=C(CH3)CO2CH3,阴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引发;自由基聚合选用(C6H5CO)2O2作引发剂。 思考题下列引发剂可以引发哪些单体聚合选择一种单体作代表,写出引发反应式。 (1)KNH2 (2)A1C13+HCl (3)SnCl4+C2H5Cl (4)CH3ONa 答 (1) KNH2是一类高活性的阴离子引发剂,可以引发大多数阴离子聚合的单体进行聚

高分子化学 逐步聚合

第2章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课时安排】 2.1 缩聚反应1学时 2.2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机理1学时 2.3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30分钟 2.4 缩聚物的聚合度1学时 2.5 分子量分布15分钟 2.6 逐步聚合施方法和重要线性逐步聚合物30分钟 2.7 体型缩聚15分钟 习题讲解1学时 总计6学时 【掌握内容】 1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2官能团的等活性 3 比较线型、体型逐步聚合、连锁聚合 4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聚合度的控制 5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的控制 6逐步聚合施方法 【熟悉内容】 1.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 2. 逐步聚合产品合成工艺 3 统计学方法计算凝胶点 【了解内容】 1.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的分子量分布 【教学难点】 1.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2. 控制线性逐步聚合相对分子质量方法 3. 控制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 【教学目标】 1 掌握逐步聚合反应分类、官能团的等活性、线型与体型逐步聚合、连锁聚合与体型逐步聚合、反应程度与转化率、当量系数与过量分率、结构预聚物与无规预聚物等基本概念 2 掌握线性逐步聚合相对分子质量控制方法及其计算 3掌握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控制方法及其计算 4能正确书写重要逐步聚合产品合成反应式 5掌握四种逐步聚合方法的区别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2.1 缩聚反应 概述 正如在第一章绪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聚合反应按机理分类包括链式聚合和逐步聚合。在逐步聚合中,高分子链的增长具有逐步的特性。缩(合)聚(合)反应和某些非缩聚(类似加聚的)反应属于逐步聚合。 绝大多数缩聚反应都是典型的逐步聚合反应。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酚醛树脂、脲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开环聚合)【圣才出品】

第8章开环聚合 8.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开环聚合 环状单体σ-键断裂而后开环、形成线形聚合物的反应,称为开环聚合。 2.开环聚合单体的种类 绝大多数的开环聚合单体都是杂环化合物,包括环醚、环缩醛、环酯、环酰胺(内酰胺)、环硅氧烷、环硫醚等。许多半无机和无机高分子也由开环聚合来合成。 3.开环聚合的特点 (1)链式聚合反应: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 (2)可在高分子主链结构中引入多种功能基:酯、醚、酰胺等; (3)聚合反应前后的体积收缩比乙烯基单体聚合小。 4.环状单体开环聚合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 (1)热力学因素 ①环大小对环张力的影响 键的变形程度愈大,环的张力能和聚合热也愈大,环的稳定性愈低,愈易开环聚合。 不同大小环烷烃的热力学稳定性次序大致如下 3、4<<5、7~11<12以上、6 环烷烃在热力学上容易开环的程度可简化为3、4>8>7、5。

②取代基对开环聚合能力的影响 环上取代基的存在不利于开环聚合。原因是环上侧基间距大,而线形大分子的侧基间距小,斥力或内能较大。 (2)动力学因素 环烷烃的键极性小,不易受引发活性种进攻而开环。杂环化合物环中的杂原子容易被亲核或亲电活性种进攻,只要热力学上有利于开环,动力学上就比环烷烃更易开环聚合。 5.聚合机理 多数开环聚合属于连锁离子聚合机理,但阴离子活性种往往是氧阴离子、硫阴离子、胺阴离子,阳离子活性种是三级氧鎓离子或锍离子。 二、阴离子开环聚合 1.三元环醚 (1)三元环醚易开环的原因 三元环醚张力大,热力学上很有开环倾向。加上C-O键是极性键,富电子的氧原子易受阳离子进攻,缺电子的碳原子易受阴离子进攻,因此,酸(阳离子)、碱(阴离子)甚至中性(水)条件均可使C-O键断裂开环。在动力学上,三元环醚也极易聚合。 (2)引发剂 环氧烷烃开环聚合常用的阴离子引发剂有碱金属的烷氧化物(如醇钠)、氢氧化物、氨基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氧化物等。 (3)开环聚合分子量差异性原因 环氧乙烷阴离子开环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可达(3~4)×106,而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物的分子量仅3000~4000,原因是环氧丙烷分子中甲基上的氢原子容易被夺取而转移,转移后

高分子化学逐步聚合习题

P.53 3. 要合成分子链中有以下特征基团的聚合物,应选用哪类单体,并通过何种反应聚合而成? ⑴—NH —CO —; ⑵—NH —O —CO —; ⑶—NH —CO —HN —; ⑷—OCH 2CH 2O — 解答:⑴用氨基酸或内酰胺进行均缩聚或开环聚合,或用二元胺和二元酸进行混缩聚或共缩聚均可得。 ⑵ 用二异氰酸酯和二元醇经聚加成反应可得。 ⑶ 用二异氰酸酯和二元胺经聚加成反应可得。 ⑷ 乙二醇缩聚、环氧乙烷开环聚合等均可得。 P.54 4. 讨论下列两组反应物进行缩聚或环化反应的可能性(m =2~8)。 ⑴()C O O H CH N H m 22; ⑵()()COOH CH HOOC +OH CH HO m 222 ⑴ m =3、4时易形成环,其余主要进行缩聚反应,形成线型聚合物。 ⑵ 该体系不易成环,主要生成线型聚合物 5. 用碱滴定法和红外光谱法均测得21.3g 聚己二酰己二胺试样中含有2.50×10-3mol 羧 基。计算该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520。计算时须作什么假定?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其可靠性?如该假定不可靠,如何由实验来测定正确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因为 ∑ ∑=i i n N m M , g .m i 321=∑, 8520=n M , 3-10×52=8520 321==∑ ∑..M m N n i i 通过计算说明,聚己二酰己二胺试样中羧基数与聚己二酰己二胺大分子数相等。因此,每个聚己二酰己二胺大分子链平均只含一个羧基。 计算时需做如下假定:官能团等物质的量投料,官能团等物质的量反应。没有环化等其它副反应。 可用气相渗透压法或蒸气法等准确测量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直接测量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并检验此假设的可靠性。 6.在外加酸条件下等摩尔二元醇和二元酸进行缩聚。试证明P 从0.98到0.99所需时间与从开始至P=0.98所需的时间相近。 在外加酸催化的聚酯化合成反应中存在 1'0+=t c k X n 98.0=P 时,50=n X ,所需反应时间 01'49c k t = 99.0=P 时,100=n X ,所需反应时间 02'99c k t = 所以t 2≈2t 1 , 因此P 由0.98到0.99所需时间与开始至P =0.98所需的时间相近。 7.等摩尔二元酸与二元胺缩聚,平衡常数为1000,在封闭体系中反应,问反应程度和聚合度能达到多少?如果羧基起始浓度为4mol/L ,要使聚合度达到200,需要将小分子水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Chap.1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 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往往转变成结构单元的形式,进入大分子链,高分子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在烯类加聚物中,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相同,与单体的元素组成也相同,但电子结构却有变化。在缩聚物中,不采用单体单元术语,因为缩聚时部分原子缩合成低分子副产物析出,结构单元的元素组成不再与单体相同。如果用2种单体缩聚成缩聚物,则由2种结构单元构成重复单元。 聚合物是指由许多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键接而成的分子量高达104-106的同系物的混合物。 聚合度是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 X表示。均值,以DP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 n 2.举例说明低聚物、齐聚物、聚合物、高聚物、高分子、大分子诸名词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高分子多半是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的聚合物。聚合物(polymer)可以看作是高分子(macromolecule)的同义词,也曾使用large or big molecule的术语。 从另一角度考虑,大分子可以看作1条大分子链,而聚合物则是许多大分子的聚集体。 根据分子量或聚合度大小的不同,聚合物中又有低聚物和高聚物之分,但两者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低聚物的分子量在几千以下,而高聚物的分子量总要在万以上。多数场合,聚合物就代表高聚物,不再标明“高”字。 齐聚物指聚合度只有几~几十的聚合物,属于低聚物的范畴。低聚物的含义更广泛一些。 3.写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涤纶、尼龙-66、聚丁二烯和天然橡胶的结构式(重复单元)。选择其常用分子量,计算聚合度。 聚合物结构式(重复单元) 聚氯乙烯-[-CH2CHCl-]- n 聚苯乙烯-[-CH2CH(C6H5)-]n 涤纶-[-OCH2CH2O?OCC6H4CO-]n 尼龙66(聚酰胺-66)-[-NH(CH2)6NH?CO(CH2)4CO-]n 聚丁二烯-[-CH2CH=CHCH2 -]n 天然橡胶-[CH2CH=C(CH3)CH2-]n 聚合物分子量/万结构单元分子 DP=n 特征 量/万

高分子化学教案逐步聚合copolymerization

第七章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课时安排】 7.1 概述1学时 7.2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机理1学时20分钟 7.3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1学时30分钟 7.4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聚合度的控制2学时 7.5 重要线性逐步聚合物1学时 7.6 体型逐步聚合2学时 7.7 逐步共聚反应30分钟 7.8 逐步聚合施方法20分钟 总计10学时 【掌握内容】 1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2官能团的等活性 3 比较线型、体型逐步聚合、连锁聚合 4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聚合度的控制 5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的控制 6逐步聚合施方法 【熟悉内容】 1.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 2. 逐步聚合产品合成工艺 3 统计学方法计算凝胶点 【了解内容】 1. 线型逐步聚合反应的分子量分布 【教学难点】 1.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2. 控制线性逐步聚合相对分子质量方法 3. 控制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 【教学目标】 1掌握逐步聚合反应分类、官能团的等活性、线型与体型逐步聚合、连锁聚合与体型逐步聚合、反应程度与转化率、当量系数与过量分率、结构预聚物与无规预聚物等基本概念 2掌握线性逐步聚合相对分子质量控制方法及其计算 3掌握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控制方法及其计算 4能正确书写重要逐步聚合产品合成反应式 5掌握四种逐步聚合方法的区别 7.1 概述 【教学内容】 7.1.1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7.1.2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 【授课时间】1学时 【教学重点】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 掌握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2区别单体的官能团与官能度 3 能正确命名逐步聚合物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 7.1.1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1.按反应机理 缩合聚合:多次缩合反应,有小分子析出(典型逐步聚合,重点研究) nH2N(CH2)6NH2+nHCOOC(CH2)8COOH H [ NH(CH2)6NHOC(CH2)8CO ]n OH+ (2n-1)H2O 逐步加聚: 多次官能团间加成, 无小分子析出 nHO-R1-OH+nO=C=N-R2-N=C=O nHO-R1-O- CO-NH-R2-N=C=O …….. HO-R1-O [CO-NH-R2-NH-CO-O-R1-O] CO-NH-R2-NCO(聚氨酯) 2. 按反应动力学 平衡反应:K<103聚酯(K≈4) 不平衡反应: K>103聚碳酸酯 3. 按产物链结构 线型缩聚: 单体f=2 线型结构,可溶解,可熔融尼龙 体型缩聚: 单体f=3 体型(支化或网状)结构,不溶解,不熔融环氧树脂 4. 按所含特征官能团: 聚醚化, 聚酯化, 聚酰胺化….. 5. 按反应单体种类 homopolycondensation:aRb→ N(CH2)5COOH→ 2 mixing polycondensation:aRa+bR’b→ H2N(CH2)6NH2+HOOC(CH2)4COOH→ co-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7.1.2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 一单体的官能团与官能度 官能团:参与反应并表征反应类型的原子(团) 官能度:单体分子中反应点的数目叫做单体功能度(f ), 一般就等于单体所含功能基的数目。二单体种类 1两功能基相同并可相互反应:如二元醇聚合生成聚醚 2两功能基相同, 但相互不能反应,聚合反应只能在不同单体间进行:如二元胺和二元羧酸聚合生成聚酰胺 3两功能基不同并可相互反应:如羟基酸聚合生成聚酯 三单体的反应能力 1 官能团种类 2 官能团位置 3 单体设计 【作业】p213 1-3

第六章 离子聚合

第六章离子聚合 思考题6.1试从单体结构来解释丙烯腈和异丁烯离子聚合行为的差异,选用何种引发剂?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能否进行离子聚合,为什么? 答丙烯腈中氰基为吸电子基团,同时与双键形成丌-丌共轭,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减弱,有利于阴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阴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丙烯腈能够进行阴离子聚合。进行阴离子聚合时,可选用碱金属、碱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烷基化合物、碱金属烷氧化合物等作为引发剂。 异丁烯中两个甲基为推电子基团,能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并使所形成的碳阳离子的电子云密度分散而稳定,因此异丁烯能够进行阳离子聚合。进行阳离子聚合时,通常采用质子酸、lewis酸及其相应的共引发剂进行引发。 丙烯酸、烯丙醇、丙烯酰胺、氯乙烯不能进行离子聚合,因为没有强烈的推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 思考题6.2下列单体选用哪一引发剂才能聚合?指出聚合机理类型。 答苯乙烯三种机理均可,可以选用表中5种引发剂的任一种。 偏二腈乙烯,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引发。 异丁烯,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丁基乙烯基醚,阳离子聚合,选用SnCl4+ H2O或BF3+H2O。 CH2=C(CH3)CO2CH3,阴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选用Na+萘或n-C4H9Li引发;自由基聚合选用(C6H5CO)2O2作引发剂。 思考题6.3下列引发剂可以引发哪些单体聚合?选择一种单体作代表,写出引发反应式。 (1)KNH2(2)A1C13+HCl (3)SnCl4+C2H5Cl (4)CH3ONa 答(1) KNH2是一类高活性的阴离子引发剂,可以引发大多数阴离子聚合的单体进行聚合。如引发苯乙烯进行聚合 (2) A1C13活性高,用微量水作共引发剂即可。A1C13+HCl配合时,C1-亲核性过强,易与阳离子共价终止,因此很少采用。 (3) SnCl4+C2H5Cl以引发异丁烯、乙烯基烷基醚及共轭烯烃进行阳离子聚合 (4) CH3ONa可以引发高活性和较高活性的单体进行阴离子聚合。高活性单体如硝基乙烯、偏二氰乙烯。较高活性单体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以及环氧烷烃(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的开环聚合。 思考题6.4在离子聚合中,活性种离子和反离子之间的结合可能有几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受哪些因素影响?不同形式对单体的聚合机理、活性和定向能力有何影响? 答离子聚合中,活性种离子近旁总伴有反离子。它们之间的结合,可以是共价键、离子对,乃至自由离子,彼此处于平衡之中。如下所示,结合形式和活性种的数量受溶剂性质、温度及反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Bδ-Aδ+,?B-A+ ?B-║A+ ?B- + A+ 极化共价键紧密接触溶剂隔离自由离子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复习内容)

第二章缩聚与逐步聚合 名词解释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烯类单体的加聚反应大部分属于连锁聚合。连锁聚合需活性中心,根据活性中心的不同可分为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逐步聚合(Step Polymerization):无活性中心,单体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绝大多数缩聚反应都属于逐步聚合。 加聚反应(Addition Polymerization):即加成聚合反应,烯类单体经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加聚反应无副产物。 缩聚反应(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即缩合聚合反应,单体经多次缩合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该反应常伴随着小分子的生成。 线形缩聚(Linear Poly-codensation):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如用2-2 或 2 官能度体系的单体作原料,随着聚合度逐步增加,最后形成高分子的聚合反应。线型缩聚形成的聚合物为线形缩聚物,如涤纶、尼龙等。 体形缩聚(Tri-dimensional Poly-condensation):参加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反应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三个方向增长,得到体型结构的聚合物的这类反应。 官能度(Functionality):一分子聚合反应原料中能参与反应的官能团数称为官能度。 平均官能度(Aver-Functionality) :单体混合物中每一个分子平均带有的官能团数。即单体所带有的全部官能团数除以单体总数 反应程度(Extent of Reaction):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团数的分率。 转化率(Conversion)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单体)与起始反应物(单体)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即为转化率。 凝胶化现象(Gelation Phenomena) 凝胶点(Gel Point):体型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将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不溶、不熔、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弹性凝胶的过程,即出现凝胶化现象。此时的反应程度叫凝胶点。 结构预聚物(Structural Pre-polymer):具有特定的活性端基或侧基的预聚物称为结构预聚物。结构预聚物往往是线形低聚物,它本身不能进一步聚合或交联。 问答题 1.讨论下列两组反应物进行缩聚或环化反应的可能性。(m=2-10) (1) H2N(CH2)m COOH (2) HO(CH2)2OH+HOOC(CH2)m COOH 解:(1)m=3、4时易形成环,其余主要进行缩聚反应,形成线性聚合物。 (2)该体系不易成环,主要生成线性聚合物。 2.解释下列名词 (1)均缩聚、混缩聚、共缩聚; (2)平衡缩聚和非平衡缩聚; (3)DP与X n;

第六章 开环聚合

第六章 开环聚合 习题参考答案 1. 试讨论环状单体环的大小与开环聚合反应倾向的关系。 解答: 环状单体能否转变为聚合物,取决于聚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情况,与环状单体和线形聚合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以环烷烃为例,由液态的环烷烃(I )转变为无定型的聚合物(c ): 聚合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 ΔG lc 0 =ΔH lc 0 — T ΔS lc 0≤ 0 由表6-1可以看出,除六元环外,其他环烷烃的ΔG lc 0均小于0,开环聚合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除六元环烷烃外,其他环烷烃的聚合可行性为:三元环,四元环>八元环>五元环,七元环。对于三元环、四元环来讲,ΔH lc 0是决定ΔG lc 0的主要因素,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而对于五元环、六元环和七元环来说,ΔH lc 0和ΔS lc 0对ΔG lc 0的贡献都重要。随着环节数的增加,熵变对自由能变化的贡献增大,十二元环以上的环状单体,熵变是开环聚合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仅是通过热力学分析的结果,事实上环烷烃的开环聚合通常难于进行,主要是因为环烷烃的结构中不存在容易被引发物种进攻的键,这是动力学原因。其他的环状单体如内酰胺、内酯、环醚等杂环单体与环烷烃不同,由于杂原子的存在提供了可接受引发物种亲核或亲电进攻的部位,从而能够进行开环聚合。 2. 氧化丙烯的负离子聚合通常仅能得到低分子量的聚合物,试讨论原因。 解答: 在氧化丙烯的负离子开环聚合过程中,由于存在副反应如交换反应、向单体的转移反应等,使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仅能得到低聚物。具体原因如下: 交换反应 氧化丙烯的负离子开环聚合,常在醇(常采用醇盐相应的醇)的存在下,由醇盐或氢氧化物等引发聚合。醇的存在,可以溶解引发剂,形成均相体系,同时能明显地提高聚合反应的速率,但醇可与增长链之间发生交换反应: 新生成的高分子醇也会与增长链发生类似的交换反应: 从而引起分子质量的降低及分子质量分布的变宽。 向单体的转移反应 氧化丙烯通过负离子开环聚合,仅能得到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低聚物。这是因为环氧化物对负离子增长种活性较低,同时存在着增长链向单体的转移反应。对于取代的环氧乙烷如环氧丙烷来说,向单体的转移反应尤为显著。其过程如下: (CH 2)n x x n (CH 2)[](l)(c)n R ( CH 2CH 2O ) O -Na ++ROH RO -Na + +R ( CH 2CH 2O ) OH n R ( CH 2CH 2O ) OH m +n R ( CH 2CH 2O ) O -Na +m R ( CH 2CH 2O ) O -Na + +R ( CH 2CH 2O ) OH n CH 2 CH OH +O CH 2 CH CH -Na + CH 3k tr, M CH 3CH 3 CH CH 2O +CH 2 CH O -N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