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

学期论文

题目:从《木兰辞》与动画《花木兰》

看中美文化差异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学号:0912156158

姓名:许乔

摘要........................................................ - 3 - 引言........................................................ - 4 -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思想上的差异 ................................ - 4 -

1、性格上的差异............................................... - 4 -

1.1、贤淑女子的典范......................................... - 4 -

1.2、突破传统的“另类”..................................... - 4 -

2、从军理由上的差异........................................... - 5 -

2.1、忠孝两全的神话传说..................................... - 5 -

2.2、追寻自我价值的奋斗史................................... - 5 -

3、情感观念上的差异........................................... - 5 -

3.1、传统婚姻观的压抑....................................... - 5 -

3.2、人权开放的自由婚恋..................................... - 5 -

二、《木兰辞》与《花木兰》体现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 6 -

1、中国的传统与美国的自由..................................... - 6 -

2、中国传统的家族至上与美国的个人至上......................... - 6 -

3、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等级思想与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 - 6 -

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 7 -

四、结论...................................................... - 8 - 参考文献...................................................... - 9 -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塑造了木兰这么一位女英雄形象。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杀敌。战后,立下奇功的她却辞官不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千百年来,这个勤劳,孝顺,勇敢的木兰的形象在中国深入人心。1998年,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根据《木兰辞》,拍出了其第36部动画片《花木兰》,创造了票房佳绩,一举夺得“全美电影票房榜”冠军,但在中国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所创作的木兰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是一个追求自由,探索自我价值,富有强烈女权主义意识的人,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木兰,因此激发不起我们的文化认同感。本文试从古乐府《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着手作比较,通过对两者的形象分析,来寻找中美传统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寻找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木兰辞;花木兰;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引言

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英雄一直作为民族骄傲牢牢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隐姓埋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代父从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虽然对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们都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我们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古乐府《木兰辞》时,那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巾帼英雄形象立刻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花木兰几经沙场,出生入死,乔装隐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都在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原则和民族灵魂。

1998年,迪斯尼首次将中国传统人物搬上银幕,这就是后来轰动美国,创下过亿票房的动画片《花木兰》,它在中国古代传说《木兰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巧妙地将美国追寻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东方神话传说相结合,通过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探索以及中国元素的制作还原,刻画出了一个极具美国价值观的西方花木兰形象。

动画片《花木兰》体现的是西方的现代精神理念,如花木兰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断地突破自我,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退缩。她成了一位挑战自我,力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时代女性。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花木兰》播出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它获得了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接受,不仅是在中美两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它所塑造的西式花木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思想上的差异

1、性格上的差异

1.1、贤淑女子的典范

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的性格。从诗中可以看到,花木兰

是一个行为举止都非常规范的古代贤淑女子,她像其他普通人家的女孩子那样在

家里纺织、耕作、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弟弟一起和谐而平静地生活着。诗中的花

木兰是安详的、灵巧的,也是勤劳的。

1.2、突破传统的“另类”

美国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却完全偏离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在影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处处惹祸、使家人很难堪的半疯半癫的可笑人物,她的身上带着

强烈的恶搞性质,她让小狗拖着米袋到处乱跑、她把女诫的训条写在胳膊上、她

把媒婆和相亲的场面弄得乱七八糟、她在军营里丑态百出。这种“傻大姐”式的

女子形象完全突破了“笑莫露齿,动莫摇裙”的中国古代女子的行为规范,使花

木兰一转身变成了唐·吉诃德式的疯癫可笑的人物。

2、从军理由上的差异

2.1、忠孝两全的神话传说

《木兰辞》中有这样的描述,“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见木兰当初从军,是因为她实在不忍心让年事已高的父亲披上盔甲上战场。她的这一举动实属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对家庭做出的牺牲,也体现了中国千百年以来所推崇的“百善孝为先”的美德。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伦理规范的体现,即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因此,《木兰辞》成为中国孝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2.2、追寻自我价值的奋斗史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孝”的概念。父母把子女养到成年,子女就搬出去独自居住。父母年老之后,并不依靠子女的照顾,而是选择养老院。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而是作为个体来被对待的。动画片中的木兰,相亲屡屡受挫,觉得让家族丢尽了颜面。而她身上又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她希望能够从军立功,荣归故里,为家族争光。因此她从军的动机是想摆脱当时遭人嘲笑的境地,通过上战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影片中,导演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木兰是如何勤奋刻苦地训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军队里最优秀的士兵。影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在战场上,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她十分的沮散。木须龙劝她说,毕竟是为了父亲才沦落到这种地步的。木兰却回答说,“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从木兰的回答,我们看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潜意识,就是要在相亲失败后,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完全体现了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观。在影片中,木兰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打败了敌军,救出了被劫持的皇帝,她的个人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了,而这也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

3、情感观念上的差异

3.1、传统婚姻观的压抑

《木兰辞》中对于花木兰的感情生活没有多少涉及,只粗浅地写出了花木兰对于她军旅伙伴的友爱之情:“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描写,花木兰从军后虽然日日与男人相伴,但她的从军为的是精忠报国,而不是儿女私情,所以尽管花木兰生活在男人当中,但她的名节无伤,仍然是一个可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名声良好的女子,仍然是大家眼里的淑女。

3.2、人权开放的自由婚恋

而美国动画片里的花木兰全然没有了中国式的闺秀形象,她个性张狂地在军营里高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真心歌唱?”这个性张狂的她不会像中国女子那样对感情含而不露、对爱情讳莫如深、将终身大事理所当然地交给了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美国式的花木兰要主动地对自己的首领表达感情,她要在首领面前眨着她细长的眼睛,传递着她的爱慕之情。即使在花木兰荣归故里,向老父献上了皇上赏赐的宝剑等物时,母亲还是很直白地说道:“带回宝剑有什么用,要是能带回来一个男人就更好了!”这说明母亲最盼望的不是花木兰当不当英雄,而是在军营里把自己嫁出去,所以当李翔出现在花家时,花家人欣然接收了他并为之欢庆,这显然是与中国的婚姻习俗相违背的。

二、《木兰辞》与《花木兰》体现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美国迪斯尼是把“美国木兰”放到中国背景中,有意误读了原来话语, 给原作中的精神实质“忠”“孝”赋予现代的意义阐释。同一主题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解读,揭示了中美的文化差异。本文认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传统与美国的自由

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她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及佛家的传统思想。儒家的孔孟思想发扬了“仁者爱人”,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报应”,整个社会孕育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文化传统和体系。而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没有本土文化,其文化基本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没有什么封建思想束缚人们的观念。因此,美国动画片中的花木兰不明礼教,她无视这个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女子应该具备的美德,内心非常叛逆,完全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

2、中国传统的家族至上与美国的个人至上

中西伦理思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伦理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而西方的伦理思想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实现自我价值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家族观念淡薄,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这种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了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花木兰是整个战争的主角,她个人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而这样的安排恰恰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

3、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等级思想与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

自古以来,等级观念在中国就根深蒂固。在美国,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使平等的思想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等级观念淡薄,但是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依然存在的。然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这个平等的权利有了更深刻地体现。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等级思想相差甚远。美国动画电影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跨出了一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改编加工,对一个东方典型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成功,这是文化融合和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冲突也因此凸现了出来,美国文化对东方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言,因为中美文化差异的存在,具体说就是中美价值观念差异的存在,才产生了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家族和国家的成员,家族和国家的身份成了中国人进入社会的身份证,也成了他们一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美国人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属于任何人而只属于他们自己。因此在《独立宣言》的扉页上写着:“人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形成了美国人以“爱与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理念,以“幽默、自由”为表象的文化价值观。友好、随和、外向、积极成了美国人性格的主要特征;厌恶权威、崇尚个人平等成了每个美国人正常的心态;张扬个性、实现每个人的个人价值成了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正是产生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基本要素。

正是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背景之下,中美两个民族的成员在做出个人选择的时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具体到花木兰这个人物的身上,中国的花木兰出征是为了忠孝报国,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誉,因此《木兰诗》所要表达的正是传统的忠孝主题,“替爷征”是花木兰孝行的表现,而追随可汗杀敌报国又是花木兰忠心的表现,此时的花木兰既是花氏家族的孝心女儿,又是中华民族的忠心战士,她正是传统的忠孝主题里经常出现的人物。

而在美国人心目中,他们完全没有忠与孝的理念,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自我形象”的体现。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功,这已成为美国文学和电影中固定的模式,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式英雄的标志之一。所以动画片《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象就是一个追求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女性,这一点,通过影片主题歌“Be a man”就可以看得出来,主题歌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后既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男子汉”,又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正是花木兰内心深处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白,也是花木兰对于男权所代表的勇敢、坚毅等强势的向往。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自我重塑的要求,美国花木兰才替父从军,去追求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这种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木兰应征参战、保家卫国的初衷,也使花木兰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女英雄而变成为一个调皮捣蛋的邻家女孩。

可以说,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唐人街上所流行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中最具知名度的是关公与花木兰,而真正吸引美国人的正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这一核心情节。在强调个性的美国人的心目中,一个女子女扮男装,就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表现,花木兰的性别转换所产生的传奇色彩正对应了美国文化中的自我实现的时代潮流,所以迪斯尼对这一古老传说情有独钟。而在迪斯尼的创作理念中,“爱与自我实现”也是迪斯尼的核心理念,迪斯尼正是以动画这种表现手段,给美国人带来天真与梦想,带来美国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并用色彩斑斓的动画手段营造出一种美丽而浪漫的“美国形象”。所以,动画片《花木兰》中所倡导的就是“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美国精神,通过花木兰这个原本弱势的人物的成长,来表达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美国梦想。

四、结论

《木兰辞》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木兰既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巾帼英雄,又是对“镜贴花黄”的普通女孩。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古代《木兰辞》所叙述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仅仅是借助于中国的符号而编织出来的美国童话。影片除了保留替父从军这个基本情节外,人物形象及主题涵义都发生了变异,表现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花木兰》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其精湛娴熟的动画技术,在恰当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合乎其理的植入美国新型文化元素与价值观,不但使花木兰的传统形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而且适时地迎合了美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圆满地诠释了中国古典传奇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同时,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和各个方面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相融相通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吐故纳新,其非彼非此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表现了当今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没有高下之分,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各民族文化之间平等对话,使各民族文化展现其真本的勃勃生机与独特风貌。排斥美国文化,无视中美文化差异是愚昧的;不顾一切的拥抱美国文化,贬低中国文化是不可救药的愚蠢。我们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致力于加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使中国文化在发展中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高莉.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文化差异[J].怀化学院学报,2006(03).

[3]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4]葛苏 <木兰诗>:忠孝两全的神话现代语文,2008(5)

[5]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木兰》[ J ] .南昌高专学报,2009(05).

[6]郑伟玲“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变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5)

[7]霍燃; 许帆国外动画的中国情节——中西合璧的《花木兰》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5)

[8]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浅谈中美关系之文化差异

浅谈中美关系之经济对话 2010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这次战略对话中美双方着重讨论了中美双边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战略对话在设计能源、环境、科技、海关、卫生、执法等众多领域达成26项具体成果,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经济对话达成了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深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美之间的差异,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话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就美国而言,在谈全球合作时,除中国外找不到一个同等级别的全球参与者。不管是俄罗斯、欧盟或者日本,都只是区域参与者,美国没有其他的候选人。但是,目前中国还不是一个全球力量,中美目前缺少战略互信,在很多领域都缺乏共同利益。” 对于未来的合作,中美双方各有诉求。第一,中方想要追求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如果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和关税能有所减少”;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2014-05-23 来源:未知作者:8029 点击: 8875 次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石投资副总经理王玲:迎来更可靠的5000点 我们对2016年股市充满了信心,牛市将再现。不仅如此,曾经给人们带来伤痛的5000点,或许会再次被突破,只是这次,我们迎来的可能是更加牢靠的5000点,而不是危机四伏的5000点。 首先,2016年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整体来说经济会有一个企稳复苏的迹象;其次,资金面和政策面。目前政府还是把股市像10年前的房市一样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资本市场强有力支持,种种中央的信号表明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2016年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或者十三五掘金,其中梳理三条主线,就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消费。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2016年结构化明显 整个的市场风险已经得到相当的释放,从机会上来讲,支持市场的一些重要基本面的因素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前瞻性的看,2016年可能这个市场将会表现出愈益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为系统性的机会,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发生,市场将更多的表现出这种慢牛行情的可能性更大。 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 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因为利率在降低,对收益率优良的资产越来越稀缺,2016年股市仍然是一个平衡,区间在3000点到4000点。从布局来看,2016年要关注新股热和并购热,行业方面,新兴产业的市值我们认为2020年会超越传统产业,其中看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美丽产业。 菁英时代副总裁罗志鹏:2016年市场更为理性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

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

1.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mericans are very strong. 2.美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In America, innovation often is encouraged and people often do something nobody has done. 3.美国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创造的教学形式. American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form of creation. 4. 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China's family structure is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happy family is four generations. 5.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The Chinese marriage is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Chinese people treat marriage as a serious moral problem, propensity or a third people involvement is considered highly unethical. 6.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The traditional manner, parent-child hierarchical remains entrenched in the Chinese mind. 7.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elp others or accept others help is embarrassing thing in America. However, help others is a virtue. 8. 在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上: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On the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cooperation, Americans cherish personal freedom and don't want to be limited. Personal interest obedience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cooperation were advocated in China. 9.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The education purpose of American family is to help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finally make children become a "social person". The education aim of Chinese family is to make children become a person with ability, and hope they can have ambition in the future, have a good career, life can be spent in prosperity. (You are very handsome! 或赞扬你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人一般很谦虚地说:I do not think so! 或说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Thank you !; 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美国人见面,通常打招呼道: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American culture: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 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经营)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 Its core is individualism: self-first, personal need first, 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 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 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sm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的 American citizens emphasize on achievements and respect heroes. They have great sense in their hearts to praise success and heroes.Personal achievements are one of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Americans mind.Americans have very strong senses of success.Success is the pursuit of most Americans,it is their attractive future and the incentives for moving forward.They believe that one's personal value is equivalent to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career.Some high achievers in their career such as entrepreneurs,scientists,artists and all kinds of super starts became modern heroes.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how they strived have becom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social culture value and the real life text book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centive:Serving to induce or motivate: American society has great movements within itself. These movements are shown in two aspects:movements amongst locations and movements inside the society.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more open and have more freedom.Developed transport and the tradition of adventure and sporty makes a lot of American migrat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from downtown to uptown; and from north to the southern sunny land,from one city to another.Unlike European countries,the social classes in America is not so stable.Further more,with the advoc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movements upwards along the social ladder have become possible.Many people living in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论中美文化差异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从历史地理、传统思想、认知系统、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中关文化差异的成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论文目录 一、论文摘要,论文关键词。 二、轮中美文化的差异正文。中美文化差异现象。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致谢词。 四、参考文献。

论中美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 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 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事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使跨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展开,这是我们这些语言学习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语言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几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来提高语言学习者对于其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其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与日俱增,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说过:“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查知。”{1}自陌生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就中西文化中几点差异的表现进行阐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1.1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明确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2直接性与间接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很生气,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则会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又比如有些中国名家文章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

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需要崇拜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习惯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西方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而西方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五、礼仪文化的异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