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浅谈音乐的美在建筑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上饶二中毛莉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建筑是空间艺术,人们可以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建筑艺术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展示建筑艺术中“音乐韵味”,将更有利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把握和理解。对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相似性,我将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重复与节奏的形式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教材中古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而节奏同样是音乐与建筑的共通之处。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之所以那样和谐、一致,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建筑物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所以,在欣赏古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颐和园的长廊;北京故宫等建筑时,可以更好切入相对位的交响乐主题旋律,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艺术重复与节奏的理解。

二、统一与均衡的相似性

一个城市就是一部伟大的建筑音乐华章。成功的建筑设计,必然是在主题与形象方面极致追求“统一与均衡”的。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二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当教材分析宫殿建筑时,代表作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群之一。她成功地展示了伟大建筑追求统一与均衡极致精神,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

沿长达七华里的中轴线展开,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有前奏、有渐强、有高潮、有收束,几百所殿宇高低错落,有主体、有陪衬、有烘托,雄伟壮观的空间序列俨然一组“巨大的交响乐”。建筑布局高度的统一和均衡,与交响乐中的统一和均衡是一致的。这是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旋律,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三、个性与符号的相似性

好的建筑与好的音乐都必然地十分具有个性,而这样的个性就必然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来表达的。把握好其中的个性符号,是深层次理解建筑与音乐的关键。

音乐的符号就是音符,音乐的个性是每一部音乐通过音符想要表达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表达音乐主题情感的旋律就是这个音乐的个性符号。建筑的符号是线、面、体。这些符号与音符一样,同样有三个层次的指向,第一层次为形状本身,第二层次是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指向的功能语义,第三个层次就是最终塑造的形体内外空间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最能表达建筑情感的“线、面、体”的组合就是这个建筑的个性符号。教材例举的万里那长城蜿蜒于群山之巅雄壮的身躯;金字塔那高大而又有力的三角侧面;悉尼歌剧院那线条流畅柔美的贝形曲线等等。这些伟大的建筑都有着伟大的个性。教学中采用与主题情感音乐对位法比较,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四、借鉴与结合的相似性

古今中外,建筑与音乐的相互借鉴、相互结合的事例十分丰富。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如: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九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

建筑直接结合音乐元素的做法也很多。这种设计方法是直接利用建筑结构、建筑外围环境结合声学原理将音乐引入建筑中,其实整个建筑就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乐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回音建筑。教材中分析的我国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塔,河南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特别是北京明清两代建筑的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由于回音壁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它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非常引人入胜。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高歌,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怀。教材介绍外国的古代建筑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乐性”的塔建筑,如意大利比萨教堂的钟塔。塔的顶层装有七只音阶钟,能发出“do、re、ml、fa、sol、la、sl”七个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乐塔”。每当比萨大教堂举行仪式时,比萨塔上的音阶钟叮当敲响,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一座古老的庙宇里有一“音乐楼梯”。当踏着楼梯前进或用木头轻轻敲击时,它便会发出不同的音高,这架楼梯是利用不同材质的花岗石反复加工,按规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来的。世上不仅有音乐塔、音乐梯,而且还有能奏乐的桥。日本丰田市有座31米长的人行音乐桥,

桥上两侧栏杆装有109块音响栏板,行人只要按顺序敲打栏板,就能在桥上奏出一首法国民谣,敲另一侧能奏出一曲动听的日本民歌。所以欣赏这些建筑艺术作品时,介绍音乐元素的核心设计思想,对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有很大的作用。

建筑与音乐就仿佛是月亮与它水中的倒影一样,一个是超越实用”的物质存在,一个是空灵飘渺的精神产物,两者虽然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归属不同性质的学科,但是两者有着共同的美学法则及相似的语义结构,因此建筑师如果能够多了解一点音乐知识。一定能够从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而在高中美术建筑艺术教学中巧妙地展示建筑艺术中“音乐韵味”,更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感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

音乐感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句曾经被无数的艺术家和哲人推崇过的至理名言。歌德曾经说过:“我在我的文件中发现一部手稿,在那里我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现在想来也真的不无道理,由建筑传达的情绪,确实与音乐的效果近似。”所以雨果在惊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时,也不禁这样评价:简直是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通感,一直都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就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一、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共通性 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而建筑则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两者都通过某些相通的艺术规律在创造着美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两者都通过某种符号系统对作品所代表的精神意义进行解读。符号对人们来说是既平常又抽象的,我们生存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符号,皮尔斯曾说:”尽管我们不能说宇宙的构成是符号,但无疑宇宙中渗透着符号。”按照皮尔斯的符号理论,符号都可

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符号自身,它是第一位,同时也是单一的;第二层次则是它所指的与另一个事物有关联的事物,实质上也就是符号,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但是与第一层次相比,它是一个双重关系;第三层次是符号与其所代表的内容及其解释,其中符号的解释是主体,这是一个三重关系,是最深层次,亦可作为符合的全部。音乐的符号就是音符,我们平时最常见五线谱乐谱上那些蹦蹦跳跳的蝌蚪状的符号就是最典型的一种,用皮尔斯的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话,这些蝌蚪状的图案就是符号自身,而第二层次则是它指向了某一个音高的声音,第三个层次则是所指向的声音所代表的精神含义。而建筑也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符号分解,从形体的角度来分解,建筑均由这三类基本符号组成,线、面、体;这些符号与音符一样,同样有三个层次的指向,第一层次为形状本身,第二层次是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指向的功能语义,第三个层次就是最终塑造的形体内外空间所要表达的情感。 2两者都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总结了,所谓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无论何种艺术它的审美性及它所呈现的最终形式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而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不光具有这个特点,而且和双生子具有心灵感应一样,时代的变迁在两者身上产生的变化几乎是同步。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出两者之间那种奇妙的对应。 3两者都体现出了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时间的神秘感总是让历代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们感到无比的困惑。时间总是呈螺旋形的态势上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学案

高一美术鉴赏学科课堂导学案

从环境层面: 从文化层面: 民居:我爱我家——亲切的民居建筑 1、特点: 2、为什么呢? 从历史层面: 从环境层面: 从文化层面: 环节五、补充查漏补缺 由5号主持人回顾上一环节公布得分情况,,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补充对一个知识点加5分) 环节六、拓展 联系实际,拓展课题进行练习,巩固学习目标。 设计题:(2分/空,共32分)做题要求:确认——“A”否认——“B ” 主题:餐厅设计风格:欧式风格要求:华丽典雅大气温馨 从建筑风格、装饰造型、菜品类型、餐具、服务员服饰等方面着手 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微派建筑地中海建筑 ()()()()() 贵族室内装饰中式古典田园装饰个性演绎高雅简约()()()()()西餐(主食甜点奶茶)西餐餐具()()中餐(主菜面点粥)中餐餐具()() 中餐服务员西餐服务员 ()()

高一美术鉴赏学科教案

爬着也要去旅行社——英国五日游 PK 后: 最佳表演奖() 最佳人气奖() 最佳幽默奖() 最佳潜质奖() 环节四、分析建筑风格的成因对比分析 由4号主持人回顾上一环节公布得分情况,为队员加油,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满分30分) 宫殿: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故宫 1、特点: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 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2、为什么呢? 从历史层面: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1368—1911)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环境层面: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从文化层面: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处处运用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反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庙堂: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1、特点: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造型单纯、美丽和谐、雕刻精美、形态稳重,具有特殊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 2、为什么呢? 从历史层面: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 从环境层面:希腊人的自由思想与希腊温和的气候及其开放的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地区气候温和,很适宜人居住。 从文化层面:庙堂建筑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伟大的作品则更需要虔诚之心和崇高之情来创造。宗教庙堂建筑正是凭借了信徒坚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 陵墓: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1、特点:古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他们期待这灵魂的永生和来世的再生,因此修建豪华的陵墓作为死后居住的地方,讲究“事死如事生”。 2、为什么呢? 从历史层面: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人创造了高度的古代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们发明的象形文字、以及闪烁着文明之光的金字塔、木乃伊和神庙. 从环境层面:埃及金字塔不仅仅是用来保存尸体而且是用来等待三千年后灵魂归来肉体重生,并在极乐世界得到永恒。 从文化层面: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律法则。这种法则源于强烈的宗教感情。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为达到这个目的,塑像雕造便出现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造型取正面律;另一种是注重结构,形式化。尽管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这种在同一作品中复合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做法,正是埃及美术的重要特征。 民居:我爱我家——亲切的民居建筑 1、特点:民居往往具有亲切的形状、温暖的气氛和可爱的趣味。同时民居又是产生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 2、为什么呢? 从历史层面:我国的建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环境层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50多个民族,因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风格造型各有不同,有黄土高原的窑洞,青藏高原的调房;有北京城里的四合院,上海市区的里弄住宅;有傣家的竹楼、客家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真可谓千姿百态,民居风格的多样性堪称世界民居之首。 从文化层面:民居源于它的实用性特质,融合大自然因素,使建筑美、文学绘画美、自然美融于一体,构成独具一格的民居艺术。 环节五、补充查漏补缺 由5号主持人回顾上一环节公布得分情况,,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补充对一个知识点加5分) 环节六、拓展 联系实际,拓展课题进行练习,巩固学习目标。 设计题:(2分/空,共32分)做题要求:确认——“A”否认——“B” 主题:餐厅设计风格:欧式风格要求:华丽典雅大气温馨 从建筑风格、装饰造型、菜品类型、餐具、服务员服饰等方面着手 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微派建筑地中海建筑 ( B )( A )( B )( B )( B ) 贵族室内装饰中式古典田园装饰个性演绎高雅简约( A )( B )( B )( B )( B )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学案例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课题: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单元课时: 3课时 课型: 鉴赏课 本课教学时间: 第1节 教材处理及分析: 本课为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8课,鉴于原教材的编排,建筑模块有三课时,分别为艺术特征、中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三个部分,其中本课为中外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外建筑一起介绍,主讲中外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堂建筑,知识较为不系统,时间空间跳跃性强,跨度大,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与接受。因此,采用2 课时分开分别讲解中西方建筑艺术,另一课讲园林艺术,本课主讲西方古代建筑,整合教材,建筑艺术特征贯穿其中,遵循原有的内容结构仍以宫殿、陵墓、庙堂等知识为主线,并以时间为主轴以讲解地域、时代文化及建筑艺术特征为重点的教学形式为求达到完善教育教学之目的。 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建立高层次的欣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西方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主要建筑类型产生的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对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学生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需求量较大,并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建筑知识相对匮乏,亦对

音乐与建筑

建筑与音乐第一小组

前记 ?无数哲人推崇这样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的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表现手段的艺术.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完全以声音为材料的,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以声表情。因此音乐所擅长的是抒发情感,并以此使人在精神上达到一种美的境界,是一种动态艺术。建筑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它是实用和美相结合,具有满足使用者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种功能。一般建筑都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

?建筑和音乐作为艺术的载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形式.有各自的特色,但就对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抒发是有相通处的。接近自然、走近建筑,聆听这天人合一的音乐,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建筑与音乐所要表达的灵魂和主题,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将自然与人文协调统一,达到物我两合之佳境,可以用神韵和声韵来形容建筑与音乐的美学特征。建筑与音乐美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深藏在其中的审美规律和美学意蕴却是逸韵悠长,异曲同工。

?建筑本身虽然是静止的、不动的,但它通过整体布局,空间序列的安排,获得连续流动变化的空间整体美,由形体变化呈现出流动感。好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一样,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形体高低错落,空间大小纵横。使三维空间的建筑艺术具有了四维空间的艺术魅力即音乐的表现性。就像歌德所说的: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建筑所引起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乐》时,曾从建筑中吸取音乐形象养料,他说:“建筑艺术像我们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建筑和音乐一样都有内在的有机联系,都需要节奏、变化与和谐

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展示音乐韵味生动建筑艺术 -浅谈音乐的美在建筑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上饶二中毛莉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建筑是空间艺术,人们可以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建筑艺术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展示建筑艺术中“音乐韵味”,将更有利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把握和理解。对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相似性,我将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重复与节奏的形式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教材中古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而节奏同样是音乐与建筑的共通之处。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之所以那样和谐、一致,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建筑物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所以,在欣赏古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颐和园的长廊;北京故宫等建筑时,可以更好切入相对位的交响乐主题旋律,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艺术重复与节奏的理解。 二、统一与均衡的相似性 一个城市就是一部伟大的建筑音乐华章。成功的建筑设计,必然是在主题与形象方面极致追求“统一与均衡”的。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二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当教材分析宫殿建筑时,代表作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群之一。她成功地展示了伟大建筑追求统一与均衡极致精神,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