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艺术价值浅谈

中国京剧艺术价值浅谈
中国京剧艺术价值浅谈

中国京剧艺术价值浅谈

电气工程学院吴开宇2010302540009

2008年12月,看似很平常的一则京剧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消息,出人意料地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摘自【天涯论坛】)。抛开引入样板戏是否合适的争论不谈,对传统京剧艺术价值的看法,也在网民中形成了壁垒分明的阵营。

京剧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独立孕育诞生的,而是从其它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各种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很快就在京城红极一时,继而成了风糜全国的剧种(摘自百度文库)。其实,欣赏京剧如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一样,在开始时也是不太习惯难以领悟、上手的;但只要放下成见,多多聆听,它回馈给你的丰富的艺术享受是难以言传的。

京剧为何称之为国宝?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京剧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地方剧种;而如上所述,京剧恰好是依附在观众欣赏审美认可下发展,进而成长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剧种。它把散落在民间口头传承的那些稀有珍贵艺术,用在剧目发展上,浩瀚丰富的剧目通过艺人世代承传为中华民族文化保存了相当部分非物质文化珍品,如古典祭祀音乐、舞曲、哀乐,及至难以保存的各种古声韵、方言等耐人寻味的音乐、语言艺术,使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光泽耀目的艺术瑰宝,堪称为我国语言声韵学唯一的活体语音、曲目宝库(摘自【中国京剧艺

术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这在许多戏曲剧种已经失传或消亡的状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其次,京剧集唱腔、念白、舞蹈、步法、乐曲、杂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从夸张到抽象,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经过了长期磨砺,被认为是“表现完美的艺术追求”),以高度综合的各种高超艺术手段折服世人,体现了形与神、虚与实、“言在物外,意在神中”的民族审美意趣与美学境界;这是其他艺术类别无法比拟的。事实上,当代音乐剧的出现,较之京剧落后了三百余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京剧成为了一部承载了数千年历史传统、文化风情的大百科全书。

再次,京剧负载着培养人们素质道德的功能,被誉为“高台教育”,表演的剧目不仅以故事情节取胜,突出更多的是忠孝气节和仁、义、礼、智、信,在树人、叙事中用鲜明的态度,明确表达褒与贬,爱与憎的强烈主张,代表了大部分劳苦百姓的强烈祈求和诉愿。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 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

名。“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一提起中国的国粹京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的肯定是一个勾画着五彩脸谱,着华丽戏服的人物形象和咿咿呀呀的唱腔,而给最先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脸谱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尤其 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五官的形状、轮廓相似,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从前年幼只觉得新奇,原来人物的脸还可以这样表达,不像人又最像人,后来才理解,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进行艺术夸张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韵,即精神境界的追求。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比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等等。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

京剧艺术简介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 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看?京剧现状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瑰宝,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京剧是国宝,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自从徽班进京,京剧就开始形成。在清末,就出现了谭鑫培、杨小楼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以后又出现了以四大花旦、四小花旦、马派、谭派〃〃〃〃〃〃等一系列流派,使京剧艺术走入了成熟期、鼎盛期。以后一直为国人喜爱,中国也为有这样的艺术而骄傲。 京剧艺术更是给了我们独特的美的享受。京剧完美表现追求意境美的主张,它贯穿在一切表演手段中;无论哭、笑,还是辱骂,无论是鞭笞,还是杖打,即便是顶风冒雨,或者是临死挣扎必须是以‘唯美’的创作标准,演员必须把内心的真实体验,赋予形体外在的表现美。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哭与笑?要求哭;要哭得美,笑;要笑得艺术,它决不是生活中的真哭,真笑。而京剧艺术正是运用这个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智慧,才升华了艺术表现的伟大价值。它与历史同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京剧演出盛况直至六十年代末,京剧它一直是百姓喜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主流艺术。这魅力无穷的京剧艺术能像魔幻一般叫世人着迷,那是京剧它有一张极尽民族表情的面孔,它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磨砺被证实的就是那种完美表现的艺术追求。京剧正是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震惊了世界,是中国的?国粹?传到世界各地。 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 随着90年出生的一代人开始占据文化领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中国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年轻人对流行的音乐电影更感兴趣,京剧这被称为?国粹?的艺术已经被我们渐渐淡忘。 从过去的万人空巷到现如今的鲜有人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当代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文化间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那犹如高空明月京剧就显得没那么接地气了。 二是创作人才匮乏。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虽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表演人才队伍,但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创作人才,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京剧需要领头人,需要像梅兰芳、谭鑫培那样的大师,二反观目前京剧界的现状,大师们基本上都已老态龙钟甚至故去,各个流派青黄不接,早在2012年张学津先生去世时,大家就曾言世上再无马派,而最近戏剧界更是哀伤连连,四月底,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爱子、梅派艺术当

京剧的艺术特征

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式。写意性的实质其实就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是一种’`貌离神合”的戏剧境界。美国人史达克·扬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如果用裘盛戎的话讲就是’I以神传真”。 虚拟性是指京剧的舞台是一个时空高度自由的表演空间。西方戏剧要求严格攀写生活,不能自如进行时空变化,所以它的舞台局限性很强。京剧舞台由于采用虚拟手段,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时空转换,做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可以表示百里、千里行程.几声更鼓敲过,可以表示从白天转入黑夜或是从黑夜转为白天,一个唱段可以度过春夏秋冬,骑马可不必有真马,坐轿未必有真轿;同一张椅子,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床铺,还可以是山坡、城墙。这种虚拟型的戏剧手段是很受外国人推崇的。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时,日本戏剧家神田就说:“京剧与日本戏剧不一样,完全不用布景,也不用各种道具,只有一桌二椅,这是中国戏剧十分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满,那只是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 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1840 ---- 1883年间。1883 ---- 1917年间。1917年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 徽秦合流 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诞生的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关键词】京剧昆曲地方戏时代花雅之争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 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 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 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 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 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①。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 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 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 文化格局。秦汉以来迄至明清,中央集权的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7152936.html,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李学峰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所以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乐器伴奏,以及一些优秀京剧演绎人才等等,特别提出了一些京剧艺术表演改革发展的道路,希望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 一、京剧的简介 (一)表现方式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是唱、做、念、打。“唱”是指歌唱、演唱技巧,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念”指的是音乐本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表演的身体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受到严格的训练。“打”是指武术的技巧动作,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京剧表演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同时京剧也借用道具和不同的妆容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等等。同时,京剧还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细腻性。同时,京剧艺术的舞蹈表演非常强调组织性。京剧艺术的美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伴奏的乐器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京剧表演中的一切动作与演唱都是随着这两大乐器的节奏所进行的,所以乐器的作用在京剧伴奏中是举足轻重的。 (三)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在1927年时,北京举办了京剧优秀人才评选,其中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赢得“四大名旦”的称号。他们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尚小云的俏丽刚健、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种流派”,创造了京剧阶段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术表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和“武术大师”。 (四)京剧脸谱

京剧艺术赏析

目录 1京剧服装起源---------------------------------------------------------------------------------------------------- 3 2京剧服装分类---------------------------------------------------------------------------------------------------- 3 2.1大衣-------------------------------------------------------------------------------------------------------- 3 2.1.1大衣简介----------------------------------------------------------------------------------------- 3 2.1.2范围作用----------------------------------------------------------------------------------------- 3 2.1.3大衣特点----------------------------------------------------------------------------------------- 4 2.2二衣-------------------------------------------------------------------------------------------------------- 4 2.2.1二衣简介----------------------------------------------------------------------------------------- 4 2.2.2范围作用----------------------------------------------------------------------------------------- 4 2.2.3二衣特点----------------------------------------------------------------------------------------- 5 2.3三衣-------------------------------------------------------------------------------------------------------- 5 2.3.1三衣简介----------------------------------------------------------------------------------------- 5 2.3.2范围作用----------------------------------------------------------------------------------------- 5 2.3.3三衣特点----------------------------------------------------------------------------------------- 6 2.4云肩-------------------------------------------------------------------------------------------------------- 6 3京剧服装色彩---------------------------------------------------------------------------------------------------- 6 4京剧赏析心得---------------------------------------------------------------------------------------------------- 7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京剧,在我孩提时的印象,总停留在人们给神明祝寿时,一些剧团来到镇上,搭起戏台,我的祖辈们会带着我们过去,带上几条长凳,听着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伴着唱词,伴着孩提时的我,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京剧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展示东方的神韵,展现大中华的风采.然而在当下,中国以强者的姿态立于世界的,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京剧,更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戏终人散后的苍凉与孤寂之感,曲高和寡,日渐衰微.这是国粹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症结何在?出路何在?我想以一个年轻的双眼热切地看,以一颗青春的心去思索. 当我在象牙塔里以一个求学者的身份去接近京剧时,我才深谙京剧的魅力.一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艺术,却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它以一种“水之就下,乃可成其大”的姿态,兼容并蓄,发展,演变而形 。 换的历史轨迹,就会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美。在这一方面,样板戏给出了一种思路,我们抛开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纠葛不论,它确实为京剧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能。谈到形式,我理想中的京剧应当像一首诗,中国的水墨画以意境取胜,外化到京剧,我以为“剧中有诗”是京剧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剧诗”不仅指戏曲剧本的文学语言应该有诗意,而且需要音乐、舞美、灯光、表演共同营造出富有诗意的舞台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借鉴姐妹艺术,化用流行元素是很重要的。诚然,“化用”并不容易,而且一不小心可能会使京剧失去京味儿,但是所谓不破不立,要发展,要革新,开始一段的批评和失败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舆论,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和肯定。 从京剧演员的培养和受众的发展,需要看到的是,现在京剧把很多年轻演员培养成了老艺人而不是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原来京剧中很多荒诞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包括文学上十分滞后的东西都不敢改变,中国社会是个讲资历,论辈分的社会,但是“老调老唱,老唱老调”并不可取,尽管老一辈艺术家有其独到的功力,但是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应把更多的眼光放在青年演员身上,他们才是京剧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年春晚上的相声的青黄不接,年年都是老面孔的尴尬处境,是应当引起每个文艺工作者的思索的。从京剧受众的发展,不得不说的京剧界应当要有一种思想上的转变,艺术是需要有土壤才会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只不过这土壤不能只注重让艺术“壮大”,而是让京剧变得“细致”,所以扩大受众的手段不是不加取舍的妄求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京剧,而应是加大对京剧本真精神的传达来吸引一批有欣赏水准的观众。这就好比意大利歌剧,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即便我们听不懂,却仍然可以为其中的旋律而陶醉,但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那种艺术根本就不像秧歌等热闹的形式有趣,完全就是一种无聊的事物。形成这样大反差的就是最根本的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京剧改革,最该革的就是对京剧的认识。另一个方面,年轻人在谈不喜欢京剧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不懂,普及是必要的,但就现今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校园,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认为,只要京剧还是京剧,无论过多久,它的主要观众应当还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阅历,更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淡然的心境,这些都是坐下来细细品味一段唱词所必须的。所以普及不可急功近利,不要执着于大众化,虽然京剧来源于大众,但是在现代大背景下,想在短期内形成昔日的京剧氛围是不太现实的。京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同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有其适应的时间段。王国维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京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已深深地刻上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它很难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这种时代局限性不免将其推向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历经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改革开放市场大潮的淘洗之后,京剧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许已经很难回复到当年的盛况。 最后,我们应当看到,为什么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强调传承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市场。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参考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参考范文 京剧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 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著名的“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四大徽 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戈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 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了京剧。京剧也称“皮黄”,有“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但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还 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各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优秀的演员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 的流派,如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王鸿寿,刘鸿 声等;武生俞菊笙、李春来、黄月山等;小生程继先、德?如、姜妙香等;旦角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老 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何桂山、金秀山、裘桂仙、金少山等;丑 角萧长华、傅小山等;琴师孙佑臣、梅兰田、徐兰沅等;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等。 京剧真不愧是中国的国粹啊! 京剧,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粹”! 以前我并不知道京剧的来历,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京剧是由清代时的徽调、汉调传入北京以后,演变而成的。京剧的腔调以西皮、 二黄为主,用打击、管弦乐为伴奏。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京剧表演,那些演员在台上一会儿说,一会儿唱,有时还兴味盎然的表演一番。初看京剧的人可看不惯,他们会觉得京剧很无聊。可老一辈的人就不同,就像我爷爷, 专爱看一些戏剧频道,听到那“怪里怪气”的声音就乐,百看不厌。 我刚进屋,就听到了淳厚浓郁的京剧声——原来是爷爷正热火朝天地看京剧。看爷爷津津有味地看着,样子好惬意!我也不慌不忙地 凑上去观看。嘿!看那演员有滋有味地演唱,有声有色地步法,看京 剧还真是一种享受!紧接着,出来了一个黑脸大汉,长长的胡须一直 长到腰间,黝黑的脸上流露出正直、刚烈的情感。只见他哼了一声:“大胆刁民,往哪里跑!”话一说完,他就把他给抓住了,用恶狠狠 地眼神看着他,我真感觉到有点好笑。一会儿,又出来了一个贼头 贼脑的白脸的小人,一年就知道他心怀不轨,脸上露出阴险、奸诈 的神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偷偷到别人房间里拿了一样东西藏在 口袋里,然后悄悄溜走了。突然,来了一个青衣花旦,原来她是这 屋的主人,她惊讶的发现乱糟糟的,立刻就报了官…… 京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为未来京剧的发展而做出努力! 京剧,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 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在外国 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他们常说京剧的服 装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 记得在我五六岁懂事的那年起,晚饭后爷爷经常带我去村里看京剧。那时候的我被舞台上漂亮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还有花花绿绿 的饰品被陶醉着,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听不懂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音乐是非常得优美,而且演员们那噪门是 多么的尖锐有力,我也佩服他们有一这样的好噪门。后来随着年龄 的增长,我的生活中京剧伴我左右,我家远方亲戚的一位大奶奶每 个晚上在佛国商城大门口唱京剧,我时而不时地经常去听。大奶奶 看到我喜爱上京剧,平常的日子里也教我几句。

京剧的发展现状

京剧的发展现状 一、全国京剧院团概况 2005年,文化部对全国27个省区市的37个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了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重庆市京剧团、甘肃省京剧团等省级重点京剧院团,拟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并积极与财政部沟通,设立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专项资金”。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新剧目创作及进校园演出,并资助京剧院团赴国外演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京剧院团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传统继承和艺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成绩,表演人才培养的成果开始显露,演出场次和收入有所提高。 但是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创作人才匮乏。 二、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 三、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目前各地的京剧院团,特别是京津沪之外的大多数京剧院团在地方财政支持下勉强维持生计。 四、工资和演出收入偏低。 五、市场营销能力仍然较差。虽然已经打开了一定的市场,但大多数院团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仍然不高。 二、京剧人才培养 文化部艺术司举办了两届京剧表演培训班、一届京剧导演培训班和周信芳艺术流派研习班,来自全国28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的100多位演员和导演参加培训。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等,为各京剧院团培训了一批专门人才。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也实施了多样化的京剧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近300班次。 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京剧人才培养还是面临许多问题。例如,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招生名额为50人,共有115人报名参加专业考试,招录比例为1:2.3。而同一时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报考和录取人数比例却达到了1:146。热爱京剧并有志于投身京剧表演艺术的人少了,京剧各行当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危机。同样的状况也存在于京剧编剧、导演、音乐等各个环节。 现在专业学院培养的戏曲编剧文学功底不强,韵白不精,大都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执著精神,耐不住寂寞和清贫,一窝蜂地投向影视的怀抱;部分留守的戏曲编剧也大都成为“无所不能”的编剧,无论现代戏还是古代戏,南北的剧种都能见其身影,以至于较大规模的戏剧展演上出现不同作品、同一编剧“撞车”的现象。 三、京剧剧目编排 《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自2006年开始实施,文化部重点扶持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15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如《成败萧何》、《飘逸的红纱巾》、《北风紧》等。 与此同时,各重点京剧院团加大了对优秀传统剧目的复排力度,并根据本京剧院团的流派特色,有重点、有选择地抢救了数百出传统剧目,如天津京剧院成立武戏研究室,挖掘、整理了一批鲜见舞台的武戏;沈阳京剧院积极抢救挖掘唐(韵笙)派濒危剧目等,保证了京剧艺术对传统流派的继承和发展。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此外,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也创作了47台新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106台,演出11387场 四、海外市场的拓展 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至今,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之京剧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人们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其涵盖面很广,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所有这些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戏曲代表了对整个中国艺术的总结,其原则在戏曲里得到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即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和图像表达的原始时代歌舞,但此时代的歌舞虽有摹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称为“戏曲”。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经过长期的形成,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开始形成了。隋唐五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宋金时期的杂剧,元杂剧的形成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传奇的形成是戏曲艺术的又一高潮。 清代地方戏的繁荣,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戏曲的发展,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艺术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的特点,使戏曲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使戏曲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历史发展的特性和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主要种类:昆曲、高腔、梆子腔、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上党梆子、雁剧、秦腔、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吕剧淮剧、沪剧、滑稽戏、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黄梅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 我最喜欢的是国粹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