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第一部分

(一道解析几何题) (本题15分)已知曲线C 是到点)8

3

,21(-

P 和到直线 8

5

-=y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l 是过点Q (-1,0)的直线,

M 是C 上(不在l 上)的动点;A 、B 在l 上,x MB l MA ⊥⊥,

轴(如图)。

(Ⅰ)求曲线C 的方程;

(Ⅱ)求出直线l 的方程,使得|

|||2

QA QB 为常数。

(Ⅰ)解:设()N x y ,为C 上的点,由题设得:

22

135288x y y ????++-=+ ? ?????

.化简,得曲线C 的方程为21()2y x x =+. (Ⅱ)解法一:设22x x M x ??+ ???

,,直线:l y kx k =+,则

()B x kx k +,,从而2

||1|1|QB k x =++.

在Rt QMA △中,因为

222||(1)14x QM x ??=++ ???

, 2

222

(1)2||1x x k MA k ??+- ???=+. 所以22

2

2

2

2(1)||||||(2)4(1)x QA QM MA kx k +=-=++ . 2|1||2|||21x kx QA k

+?+=+,

222||2(1)11

2||||QB k k x QA k x k

+++=?+.

当2k =时,

2

||55||

QB QA =,从而所求直线l 方程为220x y -+=. A

B O

Q y

x

l M

说明:解法一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二用对数性质(换底公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

典型例题二

例2 设0>>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

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

证明:b a a b b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

∵0>>b a ,∴.0,1>->b a b

a

∴1)(>-b

a b

a . ∴a

b b a b a b a .1>

又∵0>a b b a , ∴.a b b a b a b a >.

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

典型例题三

例3 对于任意实数a 、b ,求证

444

()22

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4

(

)2

a b +,展开后很复杂。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2

2

2a b ab +≥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可得到证明。

证明:∵ 222a b ab +≥(当且仅当22

a 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4

4

4

4

2

22

():2()()a b a b a b ++≥+,

即:

44222

()22

a b a b ++≥ (1) 又:∵ 22

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2

2

2

2

2

():2()()a b a b a b ++≥+

∵c b a >>

∴0,0>->->-c b b a c a

c b c a b a ---1

,

11φ>0 ∴c b b a -+

-11>c a -1成立 ∴a

c c b b a -+

-+-111>0成立 证明二:(综合法书写过程) ∵c b a >> ∴0,0>->->-c b b a c a

b a -1>

c a -1 c b -1>0 ∴c b b a -+

-11>c a -1成立 ∴a

c c b b a -+

-+-111>0成立 说明:学会分析法入手,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但有时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在一起应用,混合应用时,应用语言叙述清楚.

典型例题六

例6 若0,0a b >>,且2c a b >+,求证:

分析 这个不等式从形式上不易看出其规律性,与我们掌握的定理和重要的结论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来寻找证明途径.但用“分析”法证不等式,要有严格的格式,即每一步推出的都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直到推出的条件是明显成立的(已知条件或某些定理等).

证明:为要证22.c c ab a c c ab --<<+-

只需证22c ab a c c ab --<-<-,

即证

2a c c ab -<-,

也就是2

2

()a c c ab -<-, 即证2

2a ac ab -<-, 即证2()ac a a b >+, ∵0,2,0a c a b b >>+>,

∴2

a b

c ab +>

≥,故2c ab >即有20c ab ->, 又 由2c a b >+可得2()ac a a b >+成立, ∴ 所求不等式22c c ab a c c ab -

-<<+-成立.

说明:此题考查了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在题目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的,要注意在书写时,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即使在一个题目中是边分析边说明也应该注意不要弄混.

典型例题七

例7 若233=+b a ,求证2≤+b a .

分析:本题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宜用反证法.

证法一:假设2>+b a ,则)(2))((2

2

2

2

3

3

b ab a b ab a b a b a +->+-+=+,

而23

3=+b a ,故1)(2

2<+-b ab a .

∴ab b a ab 212

2≥+>+.从而1

2<+<+ab b a .

∴4222)(2

22<+<++=+ab ab b a b a .

∴2<+b a .

这与假设矛盾,故2≤+b a . 证法二:假设2>+b a ,则b a ->2,

故3333)2(2b b b a +->+=,即261282b b +->,即0)1(2

<-b ,

这不可能.从而2≤+b a .

证法三:假设2>+b a ,则8)(3)(3

33>+++=+b a ab b a b a .

由233=+b a ,得6)(3>+b a ab ,故2)(>+b a ab .

又2))((2

233=+-+=+b ab a b a b a ,

∴))(()(2

2b ab a b a b a ab +-+>+.

∴ab b ab a <+-22,即0)(2

<-b a .

这不可能,故2≤+b a .

说明:本题三种方法均采用反证法,有的推至与已知矛盾,有的推至与已知事实矛盾.

一般说来,结论中出现“至少”“至多”“唯一”等字句,或结论以否定语句出现,或结论肯定“过头”时,都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例8 设x 、y 为正数,求证

33322y x y x +>+.

分析: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可试用分析法.

证明:要证33322y x y x +>+,只需证2

33322)()(y x y x +>+, 即证6

336642246233y y x x y y x y x x ++>+++,

化简得334224233y x y x y x >+,0)323(2

222>+-y xy x y x .

∵033442

2

∴03232

2>+-y xy x .

∴0)323(2

222>+-y xy x y x .

∴原不等式成立.

说明:1.本题证明易出现以下错误证法:

xy y x 222≥+,3

2

32333

32y x y x ≥

+,然后分

(1)1>>y x ;(2)1<x 且10<y 且10<

2.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要求相邻两步的关系是B A ?,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充分条件,当然相互为充要条件也可以.

典型例题九

例9 已知212

2≤+≤y x ,求证

32

1

22≤+-≤y xy x . 分析:联想三角函数知识,进行三角换元,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进行证明. 证明:从条件看,可用三角代换,但需要引入半径参数r .

∵212

2≤+≤y x ,

∴可设θ=cos r x ,θ=sin r y ,其中π≤θ≤≤≤2021,

r . ∴)2sin 2

1

1(cos sin 22222θ-

=θθ-=+-r r r y xy x . 由232sin 21121≤θ-≤,故2222

3

)2sin 211(21r r r ≤θ-≤. 而21212≥r ,32

3

2≤r ,故32122≤+-≤y xy x .

说明:1.三角代换是最常见的变量代换,当条件为2

2

2

r y x =+或2

2

2

r y x ≤+或122

22=±b

y a x 时,均可

用三角代换.2.用换元法一定要注意新元的范围,否则所证不等式的变量和取值的变化会影响其结果的正确性.

例10 设n 是正整数,求证

121211121<+++++≤n n n Λ. 分析:要求一个n 项分式n

n n 21

2111+

++++Λ的范围,它的和又求不出来,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观察每一项的范围,再求整体的范围.

证明:由),,2,1(2n k n k n n Λ=>+≥,得

n

k n n 1

121<+≤. 当1=k 时,

n n n 11121<+≤; 当2=k 时,n

n n 1

2121<+≤

……

当n k =时,

n

n n n 1121<+≤. ∴1212111221=<+++++≤=n

n n n n n n Λ. 说明: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放缩要适应,否则会走入困境.例如证明

4

7

12111222<+++n Λ.由k k k

1

1112

--<,如果从第3项开始放缩,正好可证明;如果从第2项放缩,可得小于2.当放缩方式不同,结果也在变化.

2、放缩法一般包括:用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第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已知0>>b a ,求证:b

b a ab b a a b a 8)(28)(22-<

-+<-. 分析:欲证不等式看起来较为“复杂”,宜将它化为较“简单”的形式,因而用分析法证明较好.

证明:欲证b b a ab b a a b a 8)(28)(2

2-<

-+<-, 只须证b

b a ab b a a b a 4)(24)(2

2-<

-+<-. 即要证2

2

22)(2???

? ??-<-

即要证

b

b a b a a

b a 22-<

-<-.

即要证

b

b a a

b a 212+<

<+,

即要证

b

b a a

b a +<

<+2.

即要证121+<

<+

b

a a

b ,即

b

a

a b <

<1. 即要证

b

a

a b <<1 (*) ∵0>>b a ,∴(*)显然成立,

故b

b a ab b a a b a 8)(28)(22-<

-+<- 说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实质上是寻求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分析法通常采用“欲证——只要证——即证——已知”的格式.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如果x ,y ,z R ∈,求证:3

32332332888y x z x z y z y x z y x ++≥++.

分析:注意到不等式左边各字母在项中的分布处于分离状态,而右边却结合在一起,因而要寻求一个熟知

的不等式具有这种转换功能(保持两边项数相同),由0)()()(2

22≥-+-+-a c c b b a ,易得

ca bc ab c b a ++≥++222,此式的外形特征符合要求,因此,我们用如下的结合法证明.

证明:∵2

42424888)()()(z y x z y x ++=++

3

32332332y x z x z y z y x ++=.

∴3

32332332888y x z x z y z y x z y x ++≥++.

说明:分析时也可以认为是连续应用基本不等式ab b a 222≥+而得到的.左右两边都是三项,实质上是

ca bc ab c b a ++≥++222公式的连续使用.

如果原题限定x ,y ,z +∈R ,则不等式可作如下变形:)1

11(333888z

y x z y x z y x ++

≥++进一步可得到:z y x y

x z z x y z y x 111335335335++≥++.

显然其证明过程仍然可套用原题的思路,但比原题要难,因为发现思路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已知10<

4

1

分析:此命题的形式为否定式,宜采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不成立,则a c c b b a )1()1()1(---,,三数都大于

4

1

,从这个结论出发,进一步去导出矛盾. 证明:假设a c c b b a )1()1()1(---,,三数都大于4

1

, 即41)1(>

-b a ,41)1(>-c b ,4

1)1(>-a c . 又∵10<

∴21)1(>-b a ,21)1(>-c b ,2

1

)1(>-a c . ∴2

3

)1()1()1(>-+-+-a c c b b a ①

又∵21)1(b a b a +-≤-,21)1(c b c b +-≤-,2

1)1(a

c a c +-≤-.

以上三式相加,即得:

2

3

)1()1()1(≤

?-+?-+?-a c c b b a ② 显然①与②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命题获证.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命题中有“至多”、“至少”、“都”等字样,通常情况下要用反证法,反证法的关键在于“归谬”,同时,在反证法的证明过程中,也贯穿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想.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a 、b 、c 都是正数,求证:??

?

??-++≤???

??-+33322abc c b a ab b a .

分析:用分析法去找一找证题的突破口.要证原不等式,只需证332abc c ab -≤-,即只需证

332abc ab c ≥+.把ab 2变为ab ab +,问题就解决了.或有分析法的途径,也很容易用综合法的形

式写出证明过程.

证法一:要证??

?

??-++≤-???

??+33322abc c b a ab b a , 只需证332abc c b a ab b a -++≤-+,

即332abc c ab -≤-,移项,得332abc ab c ≥+. 由a 、b 、c 为正数,得332abc ab ab c ab c ≥++=+.

∴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a 、b 、c 为正数,

3333abc ab ab c ab ab c =?≥++∴.

即332abc ab c ≥+,故332abc c ab -≤-.

332abc c b a ab b a -++≤-+∴,

??

?

??-++≤-??? ??+∴33322abc c b a ab b a . 说明:题中给出的

2

b

a +,a

b ,3

c b a ++,3abc ,只因为a 、b 、c 都是正数,形式同算术平均数

与几何平均数定理一样,不加分析就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来求证,问题就不好解决了.

原不等式中是用“不大于”连结,应该知道取等号的条件,本题当且仅当ab c =时取“=”号.证明不等式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仅仅是一个手段或形式问题,我们必须掌握证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是证明

332abc ab c ≥+.

典型例题十五

例15 已知0>a ,0>b ,且1=-b a .求证:1)1

)(1(10<+-<

b

b a a a . 分析:记)1

)(1(10b

b a a a M +-<

=,欲证10<

1tan sec 22=θ-θ来进行.

证明:令θ=2sec a ,θ=2tan b ,且2

<

θ<, 则)tan 1

(tan )sec 1(sec sec 1)1)(1(12

θ+θ?θ-θθ=+-b

b a a a ∵20π

<θ<,∴1sin 0<θ<,即1)1)(1(10<+-

b a a a 成立. 说明:换元的思想随处可见,这里用的是三角代换法,这种代换如能将其几何意义挖掘出来,对代换实质

的认识将会深刻得多,常用的换元法有:(1)若1≤x ,可设R x ∈αα=,sin ;(2)若12

2=+y x ,可设

α=cos x ,α=sin y ,R ∈α;(3)若122≤+y x ,可设α=cos r x ,α=sin r y ,且1≤r .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已知x 是不等于1的正数,n 是正整数,求证n n n

n

x x x ?>+++1

2

)1)(1(.

分析:从求证的不等式看,左边是两项式的积,且各项均为正,右边有2的因子,因此可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

证明:∵x 是不等于1的正数, ∴021>>+x x ,

∴n n n x x 2)1(>+. ①

又021>>+n

n x x . ②

将式①,②两边分别相乘得

n n n n n x x x x ??>++22)1)(1(,

∴n

n n n x x x ?>+++12)1)(1(.

说明:本题看起来很复杂,但根据题中特点,选择综合法求证非常顺利.由特点选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这里因为1≠x ,所以等号不成立,又因为①,②两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所以可利用不等式的同向乘性证得结果.这也是今后解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已知,x ,y ,z +∈R ,且1=++z y x ,求证3≤++

z y x .

分析:从本题结构和特点看,使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难以奏效.为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不妨先用分析法一试,待思路清晰后,再决定证题方法.

证明:要证3≤++z y x ,

只需证3)(2≤+++++

yz xz xy z y x ,

只需证1≤+

+

yz xz xy .

∵x ,y ,z +∈R ,

∴xy y x 2≥+,xz z x 2≥+,yz z y 2≥+, ∴)(2)(2yz xz xy z y x ++≥++,

∴1≤++yz xz xy 成立.

∴3≤++

z y x .

说明:此题若一味地用分析法去做,难以得到结果.在题中得到只需证

1≤+

+yz xz xy 后,思路已

较清晰,这时改用综合法,是一种好的做法.通过此例可以看出,用分析法寻求不等式的证明途径时,有时还要与比较法、综合法等结合运用,决不可把某种方法看成是孤立的.

典型例题十八

例18 求证21312112

22<++++

n Λ.

分析:此题的难度在于,所求证不等式的左端有多项和且难以合并,右边只有一项.注意到这是一个严格不等式,为了左边的合并需要考查左边的式子是否有规律,这只需从

21

n

下手考查即可. 证明:∵

)2(111)1(11112≥--=-

n n n n n n , ∴ΛΛ+???

??-+??? ??-+<++++

3121211111312112

22n 212111<-=??

? ??--+n n n . 说明:此题证明过程并不复杂,但思路难寻.本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解不等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放缩法.这类题目灵活多样,需要巧妙变形,问题才能化隐为显,这里变形的这一步极为关键.

典型例题十九

例19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C A 2≤+,求证4442b c a ≤+. 分析:因为涉及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故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转化. 证明:∵B B C A 2≤-π=+,∴2

1

cos 3≤π≥

B B ,. 由余弦定理得ac c a B ac c a b -+≥-+=22222cos 2 ∴ac b c a +≤+222,

∴2

2222442)(c a c a c a -+=+

=)2)(2(222

2ac c a ac c a -+++

说明:三角形中最常使用的两个定理就是正弦和余弦定理,另外还有面积公式C ab S sin 2

1

=

.本题应用知识较为丰富,变形较多.这种综合、变形能力需要读者在平时解题时体会和总结,证明不等式的能力和直觉需要长期培养.

第二部分

本题主要考查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满分15分.

21.(本题满分15分)已知椭圆1C :22

221(0)y x a b a b

+=>>的右顶点

(1,0)A ,过1C 的焦点且垂直长轴的弦长为1.

(I )求椭圆1C 的方程;

(II )设点P 在抛物线2C :2

()y x h h =+∈R 上,2C 在点P 处

的切线与1C 交于点,M N .当线段AP 的中点与MN 的中 点的横坐标相等时,求h 的最小值.

解析:(I )由题意得212,,1

21b a b b a

=?=??

∴??=?=???所求的椭圆方程为2

214y x +=,

(II )不妨设2

1122(,),(,),(,),M x y N x y P t t h +则 抛物线2C 在点P 处的切线斜率为2x t

y t ='

=,

直线MN :2

2y tx t h =-+,代入椭圆1C 得:

2224(2)40x tx t h +-+-=,

即()2

2

2224

14()()40t x

t t h x t h +--+--=,

422

1162(2)40t h t h ???=-++-+>??,

因线段MN 的中点与线段PA 的中点的横坐标相等则:

2122

()122(1)2x x t t h t t +-+==+1112h t t t t ?=---+≥Q 或1

2t t

+≤- 1h ∴≥或3h ≤-;

当3h ≤-时,422

1

162(2)40t h t h ???=-++-+>??不成立;

因此1h ≥,当1h =时,得1t =-,代入422

1162(2)40t h t h ???=-++-+>??成立,

因此h 的最小值为1.

典型例题一

例1 比较33

+x 与x 3的大小,其中R x ∈. 解:x x 3)3(2

-+

332+-=x x ,

3)23

(])23(3[222+-+-=x x ,

43)23(2+-=x ,

04

3

>≥, ∴ x x 332

>+.

说明:由例1可以看出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是:①b a b a >?>-0; ②b a b a =?=-0;③b a b a

典型例题二

例2 比较16+x 与2

4x x +的大小,其中R x ∈ 解:)()1(2

4

6

x x x +-+

1246+--=x x x , )1()1(224---=x x x , )1)(1(42--=x x , )1)(1)(1(222+--=x x x , )1()1(222+-=x x ,

∴ 当1±=x 时,2

4

6

1x x x +=+; 当1±≠x 时,.12

4

6

x x x +>+

说明:两个实数比较大小,通常用作差法来进行,其一般步骤是:第一步:作差;第二步:变形,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变形手段;第三步:定号,贵州省是能确定是大于0,还是等于0,还是小于0.最后得结论.概括为“三步,—结论”,这里的“变形”一步最为关键.

典型例题三

例3

R x ∈,比较)12)(1(2++

+x x x 与)2

1

(+x (12++x x )的大小. 分析:直接作差需要将)12)(1(2

+++x x x 与)2

1(+x (12++x x )展开,过程复杂,式子冗长,可否考

虑根据两个式子特点,予以变形,再作差.

解:∵)12)(1(2

++

+x x

x =)1(+x (12

2+-+x

x x ) )1(2)1)(1(2+-+++=x x

x x x ,

)1(2

1

)1)(1(22++-+++=x x x x x ,

∴ )1)(2

1()12)(1(22

+++-+++x x x x x x

02

1

)1(21)1(212>=+-++=x x x x . 则有R x ∈时,)12)(1(2

+++x x x >)2

1(+x (12++x x )恒成立.

说明:有的确问题直接作差不容易判断其符号,这时可根据两式的特点考虑先变形,到比较易于判断符号时,再作差,予以比较,如此例就是先变形后,再作差.

典型例题四

1)(>b

a b

a -∴即1>a

b b a b a b a ,

又0>a

b

b a Θ,a

b

a

a

b a b a >∴

说明:求商法的基本步骤是:①求商,②变形,③与1比大小从而确定两个数的大小.

典型例题七

例7 实数d c b a 、、、满足条件:①d c b a <<,;②()()0>--c b c a ;③()()0<--d b d a ,则有( )

A .b d

c a <<< B .

d b a c <<<

C .d b c a <<<

D .b d a c <<<

(天津市2001年南开中学期末试题)

分析:先由条件②③分析出b a 、与d c 、的关系,根据条件利用①用数轴数形结合比出大小. 解:∵()()0>--c b c a ,∴b a 、与c 同侧 ∵()()0<--d b d a ,∴b a 、与d 异侧 ∵d c b a <<,

∴把d c b a 、、、标在数轴上,只有下面一种情况 由此得出b d

a c <<<,∴此题选D .

说明:比较大小时可以借助于数轴,利用推出的一些结论在数轴上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这样容易看出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尤其是比较的个数较多时适用.

典型例题八

例8 已知①11≤+≤-b a ;②31≤-≤b a ,求:b a -3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是给代数式的字母的范围,求另外代数式的范围.分为两步来进行:(1)利用待定系数法将代数式b a -3用b a +和b a -表示.(2)利用不等式性质及题目条件确定b a -3的范围.

解:设:b y x a y x b a y b a x b a )()()()(3-++=-++=- 由①+②×2得:231)(2)(21?+≤-++≤+-b a b a

即:731≤-≤b a .

说明:此题的一种典型错误做法,如下:

,31,11≤-≤≤+≤-b a b a Θ420≤≤∴a ,即:20≤≤a

即:02≤≤-b

此解法的错误原因是因为a 与b 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当b a +取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时,b a -不一定能取到最值,所以用以上方法可能扩大变量的范围.

避免出错的方法是通过待定系数法“整体代入”,见解题过程.

典型例题九

例9 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若2

2

bc ac >,则.b a >

(2)若b a >,则

.11b

a < (3)若0,<

b a ,则.b

c

a c <

(4)若d c b a >>,,则.d b c a ->- (5)若c a b a >>>,0,则.2

bc a > (6)若+∈>N m b a ,,则.m m

b a > 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解:(1)?≠?>02

22c bc ac b a bc ac c >???

???>>22201,是真命题.

(2)可用赋值法:2,3-==b a ,有b

a 1

1>,是假命题. 也可这样说明:

ab

a

b b a -=

-11, ∵ b a >,只能确定0<-a b ,

但ab 的符号无法确定,从而b a 11-的符号确定不了,所以b

a 1

1<无法得到,实际上有:

(3)与(2)类似,由?/

c a c c b a

???

<>011,从而b c

a c

b a

(4)取特殊值:.3,2,1,5-====d c b a 有d b c a -<-,∴ 是假命题.

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可相加,但同向不等式相减不一定成立.只有异向不等式可相减,即

.,d b c a d c b a ->-?<>

(5)bc a bc ab b c a ab a a b a >??

?

??

??>???>>>????>>>2

2

000, ∴是真命题.

(6)定理4成立的条件为必须是正数. 举反例:

2,4,3=-==m b a ,则有.m m b a <

说明: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性质定理成立的条件.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通过举反例.

典型例题十

例10 求证:.0,01

1,

<>?>>b a b

a b a 分析:把已知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差数的正负,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完成推理. 证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得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若d c b a >>,,则下面不等式中成立的一个是( ) (A )c b d

a +>+ (B )bd ac > (C )d

b

c a > (D )b c a

d -<-

解:由不等式的性质知:(A )、(B )、(C )成立的条件都不充分,所以选(D ),其实(D ) 正是异向不等式相减的结果.

说明:本的解法都是不等式性质的基本应用,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要逐条掌握准确,以便灵活应用.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若11<β<α<-,则下面各式中恒成立的是( ). (A )02<β-α<- (B )12-<β-α<- (C )01<β-α<- (D )11<β-α<-

分析 本题考查是否能正确使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进行变形,应看到,已知条件中含有两个内容,即

11<α<-,11<β<-和β<α,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得11<β-<-,0<β-α,继而得到

22<β-α<-且0<β-α,故02<β-α<-,因此选A .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若c b a >>,则一定成立的不等式是( ) A .c b c a

> B .ac ab > C .c b c a ->- D .

c

b a 111<< 分析:A 错,当0,=>

c b a 时有c b c a =;同样B 错;D 没有考虑各数取零和正负号的关系,所以

也不对.

故选C ,因为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任意数(此题是c -),原不等式成立. 说明:这类题可以采用特例法:令0=c 即得C 成立.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0

分析:要证明的式子中,左右均为二项差,其中都有一项是两字母积的形式,因此在证明时,对两项积要注意性质的使用,对两项差的证明要注意使用同向加性或异向减性来处理.

证明:,>,>,>bc ac c b a ∴0Θ.<bc ac --∴ 又,<e f ∴由同向加性可得:bc e ac f --<.

说明:此题还可采用异向减性来处理:.<,>,<bc e ac f bc ac e f --∴做这类题过程并不复杂,关键是记准性质,并能正确地应用.

典型例题十五

例15已知集合{}{},,2||145|A 2A y y x x B x x x R I

∈-==--==,<0

,求:B A ?. 分析:要求B A ?,需要先求集合

A 和

B ,从已知来看,A 的范围容易求,B 的元素由A y ∈可以推

算,但在推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解:,01452

R I x x =<--且Θ

说明:本题中的条件R I

=,意在明确集合A 中的元素为R ,若去掉此条件,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比如,72<<-x 的实数和72<<-x 的整数显然是有区别的.另外,这里集合B 的元素是通过集合A 的元

素求出的,解题时,一定要看清.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设a 和b 都是非零实数,求不等式b a >和

b

a 1

1>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 分析:本题是求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因此,这两个不等式不能分开来讨论.如果分开讨论,则b a >成立的条件就是b a >本身;而

b

a 1

1>成立的条件则是a 与b 同号,且b a <,但这个条件只是b

a 1

1>的一个充分条件,并且与第一个不等式b a >是矛盾的.所以必须研究这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显然,应该从求它们同时成立的必要条件入手.

解:先求b a >,b a 11>同时成立的必要条件,即当b a >,b

a 1

1>同时成立时,a 与b 应具备什么条件.

由?????>>b a b a 11,,得???

??>->-.0,

0ab

a b b a

(完整版)函数图象变换及经典例题练习

函数图象变换 1、平移变换(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y=f(x)h 左移→y=f(x+h); y=f(x)h 右移→y=f(x -h); y=f(x)h 上移→y=f(x)+h; y=f(x)h 下移→y=f(x)-h. 2、对称变换: y=f(x) 轴x →y= -f(x); y=f(x) 轴y →y=f(-x); y=f(x) 原点 →y= -f(-x). y=f(x) a x =→直线y=f(2a -x); y=f(x) x y =→直线y=f -1(x); 3、翻折变换: (1)函数|()|y f x =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像的x 轴下方部分沿x 轴翻折到x 轴上方, 去掉原x 轴下方部分,并保留()y f x =的x 轴上方部分即可得到; (2)函数(||)y f x =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像右边沿y 轴翻折到y 轴左边替代原y 轴左 边部分并保留()y f x =在y 轴右边部分即可得到. 4、伸缩变换: y=f(x)ω?→x y=f(ωx ); y=f(x)ω ?→y y=ωf(x). 经典题型:作已知函数的图像、知式选图或知图选式、图像应用 例1.函数1 11--=x y 的图象是( ) 答案B 例2.如图所示,)(),(),(),(4321x f x f x f x f 是定义在]1,0[上的四个函数,其中满足性质:“对]1,0[中任意的1x 和2x ,)]()([2 1)2(2121x f x f x x f +≤+恒成立”的只有( ) 答案A

例3、利用函数x x f 2)(=的图象,作出下列各函数的图象: (1))1(-x f ;(2)|)(|x f ;(3)1)(-x f ;(4))(x f -;(5).|1)(|-x f 例4已知0>a ,且≠a 1,函数x a y =与)(log x y a -=的图象只能是图中的( ) 答案B 例5函数)(x f y =与函数)(x g y =的图象如右上,则函数)(x f y =·)(x g 的图象是( ) 答案A 例6 已知函数y =f (x )的周期为2,当x ∈[-1,1]时f (x )=x 2,那么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函数y =|lg x |的图象的交点共有( ). A .10个 B .9个 C .8个 D .1个 解析:画出两个函数图象可看出交点有10个.答案 A

2016届高考数学经典例题集锦:数列(含答案)

数列题目精选精编 【典型例题】 (一)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1. 研究通项的性质 例题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 111,3(2)n n n a a a n --==+≥. (1)求32,a a ; (2)证明: 312n n a -= . 解:(1)2 1231,314,3413a a a =∴=+==+= . (2)证明:由已知1 13 --=-n n n a a ,故)()()(12211a a a a a a a n n n n n -++-+-=--- 1 2 1313 3 312n n n a ---+=++++= , 所以证得31 2n n a -= . 例题2.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为11,1,21(1)n n n S a a S n +==+≥ (Ⅰ)求{}n a 的通项公式; (Ⅱ)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其前n 项和为n T ,且315T =,又112233,,a b a b a b +++成等比数列,求n T . 解:(Ⅰ)由121n n a S +=+可得121(2)n n a S n -=+≥, 两式相减得:112,3(2)n n n n n a a a a a n ++-==≥, 又21213a S =+=∴213a a = 故{}n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1 3 n n a -= (Ⅱ)设{}n b 的公差为d ,由315T =得,可得12315b b b ++=,可得25b = 故可设135,5b d b d =-=+,又1231,3,9a a a ===, 由题意可得2 (51)(59)(53)d d -+++=+,解得122,10d d == ∵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0d > ∴2d = ∴2(1) 3222n n n T n n n -=+ ?=+ 例题3. 已知数列{}n a 的前三项与数列{}n b 的前三项对应相同,且2 12322...a a a +++ 128n n a n -+=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数列{} n n b b -+1是等差数列. ⑴求数列{}n a 与{}n b 的通项公式; ⑵是否存在N k * ∈,使得(0,1)k k b a -∈,请说明理由. 点拨:(1)2112322...28n n a a a a n -++++=左边相当于是数列{}12n n a -前n 项和的形式,可以联想到已知n S 求n a 的方法,当2n ≥时,1n n n S S a --=. (2)把k k a b -看作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k k a b -的取值情况. 解:(1)已知212322a a a +++ (1) 2n n a -+8n =(n ∈*N )① 2n ≥时,212322a a a +++ (2) 128(1)n n a n --+=-(n ∈*N )②

新编【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本例题习题改编(含答案)

A A ' B B ' C C ' 2 3 新编人教版精品教学资料 2015版人教A 版必修2课本例题习题改编 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伍海军 597917478@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429042.html, 1.原题(必修2第15页练习第4题)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想象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说出它的名称. 改编 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 ) (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不要求写画法); (Ⅱ)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 (Ⅲ)设异面直线AA '与BC '所成的角为θ,求cos θ. 解:(Ⅰ)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23-2所示. (Ⅱ)这个几何体是直三棱柱. 由于底面ABC ?的高为1,所以2 2 112AB =+=. 故所求全面积22ABC BB C C ABB A S S S S ''''?=++ 1 221322328622 =???+?+??=+2(cm ). 这个几何体的体积121332 ABC V S BB ?'=?=???=3 (cm ) (Ⅲ)因为//AA BB '',所以AA '与BC '所成的角是B BC ''∠. 俯视图 A 正视图 侧视图 A ' B B 'A B C A B C A ' B ' C ' 1 2 3 11 3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2 P P 正视图 侧视图 O O O ' O ' 2 2 22 2 2 2 俯视图 P O O ' 在Rt BB C ''?中,22223213BC BB B C ''''=+=+=,故33 cos 1313 13BB BC θ'= =='. 2.原题(必修2第28页例3)如图,已知几何 体的三视图,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改编1 如图,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 ). (Ⅰ)画出它的直观图(不要求写画法); (Ⅱ)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Ⅰ)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 (Ⅱ)这个几何体是一个简单组合体,它的下部是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1cm ,高为2cm ),它的上部 是一个圆锥(底面半径为1cm ,母线长为2cm ,高为 3cm ). 所以所求表面积2 1212127S ππππ=?+??+??=2 (cm ), 所求体积221 3 1213233 V ππππ=??+???=+ 3(cm ). 3.原题(必修2第30页习题1.3B 组第三题)分别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两直角边所在直线为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围成三个几何体,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并探讨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改编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其三边分为c b a ,,,(c b a >>).分别以三角形的a 边,b 边,c 边所在直线为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围成三个几何体,其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321,,S S S 和 321,,V V V ,则它们的关系为 ( ) A .321S S S >>, 321V V V >> B .321S S S <<, 321V V V << C .321S S S >>, 321V V V == D .321S S S <<, 321V V V == 解:a a bc V c b a bc S 211)(31),)(( ππ=+=,22223 1 ,bc V c ac S πππ=+= , c b V b ab S 23233 1 ,πππ=+=, 选B. 4.原题(必修2第32页图像)改编 如图几何体是圆柱挖去一个同底等高的圆锥所得,现用一个竖直的平面截这个几何体,所得截面可能是: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题

-- -- 集 合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如U =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即韦恩图、Ve nn 图)、数轴 典型例题 1. 集合(){}0,=+=y x y x A ,(){}2,=-=y x y x B ,则=B A 2. 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等于 3. 设(){}R b b x b x x A ∈=++++=,0122,求A 中所有元素之和. 4. 已知集合{}24,3,22++=a a A ,{}a a a B --+=2,24,7,02,且{}7,3=B A ,求a 的值. 5. 已知(){}011=+-=x m x A ,{}0322=--=x x x B ,若B A ?,则m 的值为 6. 已知{}121-≤≤+=m x m x A ,{}52≤≤-=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 设全集{}32,3,22-+=a a S ,{}2,12-=a A ,{}5=A C S ,求a 的值. 8. 若{}Z n n x x A ∈==,2,{}Z n n x x B ∈-==,22,试问B A ,是否相等. 9. 已知(){}a x y y x M +==,,(){}2,22=+=y x y x N ,求使得φ=N M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设集合{}R x x x x A ∈=+=,042,(){}R x R a a x a x x B ∈∈=-+++=,,01122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1. 设R U =,集合{}R x a ax x x A ∈=+-+=,03442,(){}R x a x a x x B ∈=+--=,0122,{}R x a ax x x C ∈=-+=,0222,若C B A ,,中至少一个不是空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 设集合(){}01,2=--=x y y x A ,(){} 05224,2=+-+=y x x y x B ,(){==y y x C ,}b kx +,是否存在N b k ∈,,使得()φ=C B A ?若存在,请求出b 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综合题:高一数学函数经典习题及答案

函 数 练 习 题 一、 求函数的定义域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⑴33y x =+- ⑵y = ⑶01(21)111 y x x =+-++-2、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 x ()2的定义域为_ _ _;函数f x ()-2的定义域为________; 3、若函数(1)f x +的定义域为[]-23,,则函数(21)f x -的定义域是 ;函数1(2)f x +的定义域为 。 4、 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 [1,1]-,且函数()()()F x f x m f x m =+--的定义域存在,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二、求函数的值域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⑴223y x x =+- ()x R ∈ ⑵223y x x =+- [1,2]x ∈ ⑶311x y x -=+ ⑷311 x y x -=+ (5)x ≥ ⑸ y = ⑹ 225941x x y x +=-+ ⑺31y x x =-++ ⑻2y x x =- ⑼ y =⑽ 4y = ⑾y x =

6、已知函数222()1 x ax b f x x ++=+的值域为[1,3],求,a b 的值。 三、求函数的解析式 1、 已知函数2(1)4f x x x -=-,求函数()f x ,(21)f x +的解析式。 2、 已知()f x 是二次函数,且2(1)(1)24f x f x x x ++-=-,求()f x 的解析式。 3、已知函数()f x 满足2()()34f x f x x +-=+,则()f x = 。 4、设()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 ()(1f x x =,则当(,0)x ∈-∞时()f x =____ _ ()f x 在R 上的解析式为 5、设()f x 与()g x 的定义域是{|,1}x x R x ∈≠±且,()f x 是偶函数,()g x 是奇函数,且 1()()1 f x g x x +=-,求()f x 与()g x 的解析表达式 四、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6、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⑴ 223y x x =++ ⑵y ⑶ 261y x x =-- 7、函数()f x 在[0,)+∞上是单调递减函数,则2(1)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8、函数236 x y x -=+的递减区间是 ;函数y =的递减区间是 五、综合题 9、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 ( ) ⑴3 )5)(3(1+-+=x x x y , 52-=x y ; ⑵111-+=x x y , )1)(1(2-+=x x y ; ⑶x x f =)(, 2)(x x g = ; ⑷x x f =)(, ()g x =; ⑸21)52()(-=x x f , 52)(2-=x x f 。 A 、⑴、⑵ B 、 ⑵、⑶ C 、 ⑷ D 、 ⑶、⑸ 10、若函数()f x = 3442++-mx mx x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B 、(0,43] C 、(43,+∞) D 、[0, 4 3) 11、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04m << (B) 04m ≤≤ (C) 4m ≥ (D) 04m <≤ 12、对于11a -≤≤,不等式2(2)10x a x a +-+->恒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x << (B) 0x <或2x > (C) 1x <或3x > (D) 11x -<< 13、函数()f x = ) A 、[2,2]- B 、(2,2)- C 、(,2)(2,)-∞-+∞ D 、{2,2}- 14、函数1()(0)f x x x x =+≠是( ) A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B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C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D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

高一数学 第八章 平面向量 第一讲 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 一.【要点精讲】 1.向量的概念 ①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几何表示法AB u u u r ,a ;坐标表示法),(y x j y i x a 。 向量的模(长度),记作|AB u u u r |.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②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为0 ,其方向是任意的,规定0r 平行于任何向量。(与0的区别) ③单位向量| a |=1。④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记作a ∥b ⑤相等向量记为b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211y x y x 2121y y x x 2.向量的运算(1)向量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如图,已知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 取一点A ,作AB u u u r a ,BC u u u r b ,则向量AC 叫做a 与b 的和,记作a+b ,即 a+b AB BC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特殊情况: a b a b a+b b a a+b (1) 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C B D C B A A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推广至多个向量相加: AB BC CD PQ QR A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L ,但这时必须“首尾相连”。②向量减法: 同一个图中画出 a b a b r r r r 、 要点: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1)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两个已知向量是要共始点的,和向量是始点与已知向量的始点重合的那条对角线,而差向量是另一条对角线,方向是从减向量指向被减向量。(2)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是“首尾相接”,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就表示这些向量的和;差向量是从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3)实数与向量的积 3.两个向量共线定理: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 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得b =a 。 二.【典例解 析】 题型一: 向量及与向量相关的基本概念概念 例1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 (1)零向量没有方向 (2)b a 则, (3)单位向量都相等 (4) 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最新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后习题配套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人教A版

习题1.2(第24页)

练习(第32页) 1.答: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工人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值, 而超过这个数量时,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并非是工人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 2.解:图象如下 [8,12]是递增区间,[12,13]是递减区间,[13,18]是递增区间,[18,20]是递减区间. 3.解:该函数在[1,0]-上是减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在[2,4]上是减函数,在[4,5]上是增函数. 4.证明:设 12,x x R ∈,且12x x <, 因为 121221()()2()2() 0f x f x x x x x -=--=->, 即12()()f x f x >, 所以函数()21f x x =-+在R 上是减函数. 5.最小值. 练习(第36页)

1.解:(1)对于函数 42()23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4242()2()3()23()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42()23f x x x =+为偶函数; (2)对于函数 3()2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33()()2()(2)()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3()2f x x x =-为奇函数; (3)对于函数 21 ()x f x x +=,其定义域为(,0)(0,)-∞+∞,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 22()11 ()()x x f x f x x x -++-==-=--, 所以函数21 ()x f x x +=为奇函数; (4)对于函数 2()1f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22()()11()f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2()1f x x =+为偶函数. 2.解:()f x 是偶函数,其图象是关于y 轴对称的; ()g x 是奇函数,其图象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习题1.3(第39页) 1.解:(1) 函数在5(,)2-∞上递减;函数在5 [,)2 +∞上递增; (2)

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升腾教育高一数学 满分150分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8、设集合A=} { 12x x <<,B=} {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 2a a ≥ B } { 1a a ≤ C } { 1a a ≥ D } { 2a a ≤ 9、 满足条件M U }{1=}{ 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 11、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 +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 2 2,3,23a a +-,A={}2,b ,C U A={} 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已知集合A={x| x 2 +2x-8=0}, B={x| x 2 -5x+6=0}, C={x| x 2 -mx+m 2 -19=0}, 若B ∩C ≠Φ,A∩C=Φ,求m 的值 18、已知二次函数f (x )=2 x ax b ++,A=}{ }{ ()222x f x x ==,试求 f ()x 的解析式 19、已知集合{}1,1A =-,B=} { 2 20x x ax b -+=,若B ≠?,且A B A ?= 求实数 a , b 的值。

高中数学函数经典复习题含答案

《函 数》复习题 一、 求函数的定义域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⑴y = ⑵y = ⑶01(21)111y x x = +-+ -2、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 x ()2的定义域为_ _ _;函数f x ()-2的定义域为________; 3、若函数(1)f x +的定义域为[]-23,,则函数(21)f x -的定义域是 ;函数 1(2)f x +的定义域为 。 4、 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 [1,1]-,且函数()()()F x f x m f x m =+--的定义域存在,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二、求函数的值域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⑴223y x x =+- ()x R ∈ ⑵223y x x =+- [1,2]x ∈ ⑶311x y x -=+ ⑷311x y x -=+ (5)x ≥ ⑸ y = ⑹ 225941x x y x +=-+ ⑺31y x x =-++ ⑻2y x x =- ⑼ y =⑽ 4y = ⑾y x =6、已知函数222()1 x ax b f x x ++=+的值域为[1,3],求,a b 的值。 三、求函数的解析式 1、 已知函数2 (1)4f x x x -=-,求函数()f x ,(21)f x +的解析式。 2、 已知()f x 是二次函数,且2(1)(1)24f x f x x x ++-=-,求()f x 的解析式。 3、已知函数()f x 满足2()()34f x f x x +-=+,则()f x = 。

4、设()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 ()(1f x x =+ ,则当(,0)x ∈-∞时()f x =____ _ ()f x 在R 上的解析式为 5、设()f x 与()g x 的定义域是{|,1}x x R x ∈≠±且,()f x 是偶函数,()g x 是奇函数,且 1()()1 f x g x x +=-,求()f x 与()g x 的解析表达式 四、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6、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⑴ 223y x x =++ ⑵y ⑶ 261y x x =-- 7、函数()f x 在[0,)+∞上是单调递减函数,则2(1)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8、函数236 x y x -=+的递减区间是 ;函数y =的递减区间是 五、综合题 9、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 ( ) ⑴3 )5)(3(1+-+=x x x y , 52-=x y ; ⑵111-+=x x y , )1)(1(2-+=x x y ; ⑶x x f =)(, 2)(x x g = ; ⑷x x f =)(, ()g x =; ⑸21)52()(-=x x f , 52)(2-=x x f 。 A 、⑴、⑵ B 、 ⑵、⑶ C 、 ⑷ D 、 ⑶、⑸ 10、若函数()f x = 3442++-mx mx x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B 、(0,43] C 、(43,+∞) D 、[0, 4 3) 11、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04m << (B) 04m ≤≤ (C) 4m ≥ (D) 04m <≤ 12、对于11a -≤≤,不等式2(2)10x a x a +-+->恒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x << (B) 0x <或2x > (C) 1x <或3x > (D) 11x -<< 13、函数()f x = ) A 、[2,2]- B 、(2,2)- C 、(,2)(2,)-∞-+∞U D 、{2,2}- 14、函数1()(0)f x x x x =+≠是( ) A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B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C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D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典型例题及详细解答

新课标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典型例题 类型一:圆的方程 例1 求过两点)4,1(A 、)2,3(B 且圆心在直线0=y 上的圆的标准方程并判断点)4,2(P 与圆的关系. 分析:欲求圆的标准方程,需求出圆心坐标的圆的半径的大小,而要判断点P 与圆的位置关系,只须看点P 与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若距离大于半径,则点在圆外;若距离等于半径,则点在圆上;若距离小于半径,则点在圆内. 解法一:(待定系数法) 设圆的标准方程为2 2 2 )()(r b y a x =-+-. ∵圆心在0=y 上,故0=b . ∴圆的方程为2 2 2 )(r y a x =+-. 又∵该圆过)4,1(A 、)2,3(B 两点. ∴?????=+-=+-2 22 24)3(16)1(r a r a 解之得:1-=a ,202 =r .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20)1(2 2 =++y x . 解法二:(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因为圆过)4,1(A 、)2,3(B 两点,所以圆心C 必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上,又因为 13 12 4-=--= AB k ,故l 的斜率为1,又AB 的中点为)3,2(,故AB 的垂直平分线l 的方程为:23-=-x y 即01=+-y x . 又知圆心在直线0=y 上,故圆心坐标为)0,1(-C ∴半径204)11(2 2= ++==AC r .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20)1(2 2 =++y x . 又点)4,2(P 到圆心)0,1(-C 的距离为 r PC d >=++==254)12(22. ∴点P 在圆外. 说明:本题利用两种方法求解了圆的方程,都围绕着求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两个关键的量,然后根据圆心与定点之间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将点换成直线又该如何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教材例题习题改编(高考必做,高考题来源)

人教A 版必修1课本例题习题改编 1.原题(必修1第七页练习第三题(3))判断下列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A={} {}|410|20,x x x N B x x m m N ++∈==∈是与的公倍数,, 改编 已知集合4x x M x N N **??=∈∈????且10,集合40x N x Z ?? =∈???? ,则( ) A .M N = B .N M ? C .20x M N x Z ?? =∈???? D .40x M N x N *?? =∈???? 解:{}20,M x x k k N *==∈, {} 40,N x x k k Z ==∈,故选D . 2.原题(必修1第十二页习题1.1B 组第一题)已知集合A={1,2},集合B 满足A ∪B={1, 2},则这样的集合B 有 个. 改编1 已知集合A 、B 满足A ∪B={1,2},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B 有多少对?请一一写出来. 解:∵A ∪B={1,2},∴集合A ,B 可以是:?,{1,2};{1},{1,2};{1},{2};{2},{1,2};{2},{1};{1,2},{1,2};{1,2},{1};{1,2},{2};{1,2},?.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B 有9对. 改编2 已知集合A 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子集个数有 个,真子集个数有 个 解:子集个数有2n 个,真子集个数有21n -个 改编3 满足条件 {}{} 1,21,2,3A =的所有集合A 的个数是 个 解:3必须在集合A 里面,A 的个数相当于2元素集合的子集个数,所以有4个. 3.原题(必修1第十三页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改编 用C(A)表示非空集合A 中的元素个数,定义 ?? ?<-≥-=*C(B) C(A)当C(A),C(B)C(B) C(A)当C(B),C(A)B A ,若 {}{} 02)ax ax)(x (x x B ,1,2A 22=+++==,且1B A =*,则由实数a 的所有可能取值构 成的集合S = . 解:由{ }2C(A)1,2A ==得,而1B A =*,故3C (B )1C (B )==或.由02)ax ax )(x (x 22=+++得02)ax (x 0ax )(x 22=++=+或. 当1C(B)=时,方程02)ax ax )(x (x 2 2 =+++只有实根0x =,这时0a =.

高中数学_经典函数试题及答案

经典函数测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函数)12(-=x f y 是偶函数,则函数)2(x f y =的对称轴是 ( ) A .0=x B .1-=x C .21= x D .2 1-=x 2.已知1,10-<<x 时,,log )(2x x f =则当0m D .12-<<-m 或13 2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经典习题

集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计5×12=60分) 1.下列集合中,结果是空集的为() (A)(B) (C)(D) 2.设集合,,则() (A)(B) (C)(D) 3.下列表示①②③④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4.满足的集合的个数为() (A)6 (B) 7 (C) 8 (D)9 5.若集合、、,满足,,则与之间的关系为() (A)(B)(C)(D) 6.下列集合中,表示方程组的解集的是() (A)(B)(C)(D) 7.设,,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 8.已知全集合,,,那么 是() (A)(B)(C)(D) 9.已知集合,则等于() (A)(B) (C)(D) 10.已知集合,,那么() (A)(B)(C)(D) 11.如图所示,,,是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B) (C)(D) 12.设全集,若,,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且(B)且 (C)且(D)且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计4×4=16分) 13.已知集合,,则集合 14.用描述法表示平面内不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点的集合为 15.设全集,,,则的值为 16.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的值为三、解答题(共计74分) 17.(本小题满分12分)若,求实数的值。 18.(本小题满分12分)设全集合,, ,求,,, 19.(本小题满分12分)设全集,集合与集合,且,求,

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 , ,且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 , ,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2.(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集合 , ,若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已知集合}31{≤≤-=x x A ,},{2A x y x y B ∈==,},2{A x a x y y C ∈+==,若满足B C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已知集合}71{<<=x x A ,集合}521{+<<+=a x a x B ,若满足 }73{<<=x x B A ,求 实数a 的值.

高中数学-经典函数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函数)12(-=x f y 是偶函数,则函数)2(x f y =的对称轴是 ( ) A .0=x B .1-=x C .21= x D .2 1-=x 2.已知1,10-<<x 时,,log )(2x x f =则当0m D .12-<<-m 或13 2 <xy a

2019人教版 高中数学 选修2-2课本例题习题改编(含答案)

2019人教版精品教学资料·高中选修数学 选修2-2课本例题习题改编 1.原题(选修2-2第十一页习题1.1B 组第一题)改编 在高台跳水中,t s 时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单位:m )是105.69.4)(2 ++-=t t t h 则t=2 s 时的速度是_______. 解:5.68.9)(+-='t t h 由导数的概念知:t=2 s 时的速度为 )/(1.135.628.9)2(s m h -=+?-=' 2.原题(选修 2-2 第十九页习题 1.2B 组第一题)改编记 21 sin 23sin ,23cos ,21cos -===c B A ,则A,B,C 的大小关系是( ) A .A B C >> B .A C B >> C . B A C >> D. C B A >> 解:时的导数值,,在分别表示,2321sin 23cos 21 cos = x x 记)2 3 sin 23(,21sin 21,),(N M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A 表示sinx 在点M 处的切线的斜率,B 表示sinx 在点N 处的切线的斜率,C 表示直线MN 的斜率, 根据正弦的图像可知A >C >B 故选B 32.5 2 1.5 1 0.5 0.5 1 1.5 2 2.5 3 54321 1 2 3 4 5 f x () = sin x () M N 3.原题(选修2-2第二十九页练习第一题)改编 如图是导函数/ ()y f x =的图象,那么函数 ()y f x =在下面哪个区间是减函数

A. 13(,)x x B. 24(,)x x C.46(,)x x D.56(,)x x 解: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就是其导函数小于零的区间,故选B 4.原题(选修2-2第三十二页习题 1.3B 组第1题(4))改编 设02 x π << ,记 s i n ln sin ,sin ,x a x b x c e === 试比较a,b,c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b c << B b a c << C c b a << D b c a << 解:先证明不等式ln x x x e << x>0 设()ln ,0f x x x x =-> 因为1 ()1,f x x '= -所以,当01x <<时,1()10, f x x '=->()f x 单调递增,()ln (1)10f x x x f =-<=-<;当1x >时1 ()10,f x x '=-<()f x 单调递减, ()l n (1)1f x x x f =-< =-<;当x=1时,显然ln11<,因此ln x x < 设(),0x g x x e x =-> ()1x g x e '=- 当0()0x g x '><时 ()(0,+g x ∴∞在)单调递减 ∴()(0)0g x g <= 即x x e < 综上:有ln x x x e <<,x>0成立 02 x π << ∴0sin 1x << ∴ sin ln sin sin x x x e << 故选A 5.原题(选修2-2第三十七页习题1.4A 组第1题)改编 用长为18 m 的钢条围成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框架,要求长方体的长与宽之比为2:1,问该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为多少时,其体积最大?最大体积是_________. 解:设长方体的宽为x m ,则长为2x m ,高??? ?? -=-=230(m)35.441218<<x x x h . 故长方体的体积为).2 30)((m 69)35.4(2)(3322<<x x x x x x V -=-= 从而2 ()181818(1).V x x x x x '=-=- 令0(X)V =',解得x =0(舍去)或x =1,因此x =1. 当0<x <1时,(X)V '>0;当1<x < 3 2 时,(X)V '<0, 故在x =1处V (x )取得极大值,并且这个极大值就是V (x )的最大值. 从而最大体积V =3(m 3 ),此时长方体的长为2 m ,高为1.5 m. 答:当长方体的长为2 m 时,宽为1 m ,高为1.5 m 时,体积最大,最大体积为3 m 3 . 6.原题(选修2-2第四十五页练习第二题)改编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变速行驶,设

高一数学集合典型例题、经典例题

《集合》常考题型 题型一、集合元素的意义+互异性 例.设集合 {0} 例.已知A ={2,4,a 3-2a 2-a +7},B ={1,a +3,a 2-2a +2,a 3+a 2+3a +7},且A ∩B ={2,5},则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A∩B={2,5},∴5∈A. ∴a 3-2a 2-a +7=5解得a =±1或a =2. ①若a =-1,则B ={1,2,5,4},则A∩B={2,4,5},与已知矛盾,舍去. ②若a =1,则B ={1,4,1,12}不成立,舍去. ③若a =2,则B ={1,5,2,25}符合题意.则A ∪B ={1,2,4,5,25}. 题型二、空集的特殊性 例.已知集合{}{}25,121A x x B x m x m =-<≤=-+≤≤-,且BA ,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例.已知集合{}R x x ax x A ∈=++=,012,{} 0≥=x x B ,且φ=B A I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①当0a =时,{|10,}{1}A x x x R =+=∈=-,此时{|0}A x x ≥=ΦI ; ②当0a ≠时,{|0}A x x ≥=ΦQ I ,A ∴=Φ或关于x 的方程2 10ax x ++=的根均为负数. (1)当A =Φ时,关于x 的方程210ax x ++=无实数根, 140a ?=-<,所以14a > . (2)当关于x 的方程210ax x ++=的根均为负数时, 12121401010a x x a x x a ???=-≥??+=-?? 140a a ?≤?????>?104a <≤.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a a ≥. 题型三、集和的运算 例.设集合S ={x |x >5或x <-1},T ={x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