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其深化方向

浅析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其深化方向
浅析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其深化方向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讨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讨

目录

内容摘要------------------------------------------------2 正文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3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4

三、政策探讨---------------------------------------------6

四、小结-------------------------------------------------8 参考文献-------------------------------------------------10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讨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

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

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

浅谈中国当前易学现状

浅谈中国当前的易学现状 作者:林烽 在易学界,几乎每位大师的背后都会有一些不好的故事,或多或少但总能在网上搜索到一些负面的信息。是树大招风,还是确有此事?我想事情的真相未必是传说中的那样,这也许是易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学易者的水平良莠不齐,素质也各有高低,有些人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甚至在文章说只是学术探讨,而非人身攻击,但在文章中却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明摆着就是对人进行攻击。这样的人,无非就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别人都是错的而已。 易学属于文类,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但如今的易学界仍然摆脱不了这样的现状。我想,这类“相轻”的学易者,大概是伤官旺,喜欢去伤别人的名誉——正官,从而来凸显和表现自己,反倒是恰恰暴露出自己是没有学术水平的人,为什么呢?伤官需要用印来抑制和克制,印主学问、学术,没有印制,那么伤官的特性就显露无疑,喜欢攻击别人,喜欢吹牛,吹嘘自己是某世界易学会长等等,过份的吹嘘自己反倒显得自己没有学术水平,一个真正的易学家首先应该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为目的,其次才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伤官不仅喜欢吹捧,小心眼,而且嫉妒心还重,见不得别人比他厉害;而正印恰恰相反,心胸宽广,心地慈善,正印为学术学问,为车为房,为载体,为人生的舞台,也是一个人的承载平台,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会有多大,而伤官仅局限于在自己的范围空间内,以自己作为演员,所以这样人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接触范围,除非是伤官配印或者伤官伤尽。有些易学家,出名之后开始赚钱了就不注重学术研究了,反正已经出名了也有钱赚了,还深研什么易学,我想这样的人大抵是财星坏印,以朝看钱为目的,太重视钱财了,印就得不到发展,一个人如果太重视钱财,也就会变得名声不好,印为学术为荣誉,财破印就是太重视钱财而导致没有荣誉,为了钱而没有名声,当然我指的是大多数的情况,但是也有特殊的财破印不为忌的,比如身弱印旺又见财破印但这里的印一定要比财强很多,否者就是真的财破印了,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钱难以生存,但是财太旺却阻碍了易学发展,如果适当的有些财来刺激下日主,我想这也会提高日主学习的积极性,毕竟有利益可言,但是财太旺就不好直接盯在钱上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财为养命之源,为给你提供钱财的人,如果八字中印旺而见财,印就是财星的财,印旺就是给你送钱的人有钱,也就说给你送钱来的人都是有钱的人,所以你也就会变得更有钱,更加有名气。 总结下,易学界的现状目前就是一盘散沙,学术水平低下,不是相互攻击就是贪财坏印为了钱不思进取,真正搞学术和实践的人不多,所以要想提高学术水平,还是需要大家相互团结和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易学的发展,为什么

心得体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最新)

心得体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最新) 中国创新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从国内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速成长,创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和创新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了发展新机遇,也推动了全球生产格局的深刻调整。经济和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干扰。我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红利面临更多挑战。积极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国际经济、科技和贸易形势,加速我国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日益开放,创新环境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技管理和科研活动得到恢复和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系统化、自上而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教兴国”战略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06年后,“创新型国家”建设快速推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发展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深入,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成为改革的核心任务。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原始创新能力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受制于人,创新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创新政策尚待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开放,促进创新政策转型,任务更重也更加迫切。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提升科学技术供给质量,优化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化解“卡脖子”问题,要“增投入”与“转方式”并重。“增投入”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转方式”就是政府要从科技管理者向创新治理者转型。政府支持重心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科研项目选择要更加体现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要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防止科技创新领域的计划经济思维再生。

浅谈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议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编整知识点之一,值得学习!下载后此处可编辑删除! 浅谈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议 一、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工程大国而非工程强国 从总体上,可以充分肯定地说,我国已经是工程大国。目前我国 几乎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和最多的工程量,如有最大量的建 设工地,有最大量的年在建和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每年消耗最大 量的建筑材料,拿钢铁和水泥这两种最主要的建材来说,2004年我们就消耗了世界钢铁的27%,消耗世界水泥总量的40%以上,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水泥产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产量更是达到了近1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预计今后的需求,将占全球一半以上。此外,在一些具体的工程 领域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工程量上的世界第一位置,例如,在 当今世界拥有的40多万座水坝中,我国有86000多座,居世界第一;又如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 工程,近20多年来快速发展,截至2003年,我国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领域已建成隧道近万座,总延长达到6000多公里,目前每年仍新增300公里,建成规模及数量已名列前茅,因此目前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国。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在建工程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许多工程规 模大、周期长,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像西气东输、南 水北调、三峡工程等,更是举世瞩目。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 像我国这样同时在建这么多的大型工程。甚至我们的工程技术人 员的总数(1000万) 和工程师总数(210万)也位居世界首位。从这些方面足见我们是世界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另外,从工程在国内

怎样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不能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来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这是不对的。 在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改革经常是一体两面的,甚至是一体多面。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为保障的,很多改革措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同时也十分注意借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地进行。 (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 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只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发展,社会只要稳定,生产就会继续,财富就要增加,社会就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发展中所出现的的许多新问题不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实际上还是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慢慢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的。 (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对这个制度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这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

中国政府体制复习指南

《中国政府体制》复习指南(参考要点) 第一章现代政府与中国政府体制 1.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什么?主权在民。 2.中国国家机构由哪些机关组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批准权由哪个机关拥有?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2.请简要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职权。 举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举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职权: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3.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制宪和修宪机关是哪个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5.分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是哪个机关?人大常委会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地位 一方面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来看(略)。另一方面,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来看(略)。 7.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议案的有哪些机关或个人?委员长会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 8.根据法律,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法案和议案,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的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9.某街道办事处向其所在的市辖区人大代表颁发“街道办事处工作作风监督员”聘书有无必要?为什么? 无必要,提示:因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均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市辖区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工作自然具有监督权。 街道办事处向市辖区人大代表发“街道办事处工作作风监督员”聘书暗含着不发聘书就不能监督的意思,好像区人大代表的监督权是由街道办事处确认的。街道办事处属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市辖区人大代表既可以向街道办事处直接提出批评建议,也可以对其上级区政府提出批评建议,其监督权受法律保护。 10.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在什么机关担任职务?行政部门、司法部门。 第三章选举制度 1.主持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是哪个机构?村民选举委员会 2.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12年3月14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其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有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到: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在什么地方?温家宝总理表示,深知改革的难度,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中国有13亿人口,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轻易的事情。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奋斗一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旺盛生命力日益显现。然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那么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呢? 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最后选择。在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分崩离析,就不可能实现发展和进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任何其他政治组织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政治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避免因政治体制改革而引发政治震荡和社会混乱。可以说,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同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性质不同,各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完全一样。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西方政治体制运行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具体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国情,盲目引进西方模式和西方经验,只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入歧途。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 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从其基础性条件培育着手,在基础性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反而容易引发政治危机,妨碍民主政治的发展。比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经济高度发展之前,难有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公民文化是一种以民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文化,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公民文化为底蕴,而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民主都是渐进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民主化进程也是在经济发展之后才开始的。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实行增量改革,审慎行事。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2019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划措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划措施 一、总体思路 围绕项目部的总体布局和促进科技的改革,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建设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改革支撑项目部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部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建筑市场为导向,产值化为目标,项目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项目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项目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部实现平稳发展。 二、规划措施 1、加强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为副组长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

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项目部实际,不断完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配制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部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 建立完善的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外部技术人才到我部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项目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加快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科技协同创新

科技广场2012.12 0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最近,中央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目标,召开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即科技创新大会,将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实现九江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沿江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科技协同创新为九江赶超发展注入新动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发挥科技魅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结合实际,立足长远,不断提高科技进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科技协同创新 ToDeepenReformof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asaTurningPoint,ComprehensivelyImplement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 何文祥陈宣文 He Wenxiang Chen Xuanwen (九江市科学技术局,江西九江332000) (Jiujiang Burea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xi Jiujiang332000) 摘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中,重点是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提高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本文结合科技工作职能,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协同创新为目的,建设创新型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2)12-0110-04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 large span innovative organizational model,which takes value-added knowledge as the core,and is to achieve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enterprises,govern-ment,knowledge production institutions(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ions),intermediaries and users.Amo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innovation system,the emphasis is the innovation sys-tem,which explores a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for China to improve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through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combines with 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work,i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ful-ly implement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ilds an innovative regional,and realize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Keywords:Refor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10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与路径选择

第5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5l1 2003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M ar.2003 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与路径选择y 王金红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0当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看法并不准确。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统论述和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来看,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必须从完善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法治进程几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改革路径;应当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以实行党内民主改革为关键,首先从外围突破,为促进党内民主改革、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条件。综合性改革路径选择与渐进式改革战略相结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政治文明;改革目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03)01-0055-06 The C ardin al Goal and the R oute C hoice of C hin a.s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resent S tage WAN G Jin-hong (I 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Sou th China N orm al Univ ersity,Guangz hou510631,China) Abstract:T o br ing about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constract socialist po lit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ardinal goal of China.s political r eform in the present stage.For the sake of realizing this go al,we must apply the mult iple reform appro aches such as to per fect t he Party.s democr acy,to ex tend the basic level demo cracy,to develop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 ions and to speed up the steps of r ule by law.M eanw hile,we must select the advance g radually strategy,to make a breakthrough fr om periphr y in the first,than to promote the Party.s democracyr eform,prepare some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the co mprehensive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T he combine of multiple rout es w ith the adv ance gradually strategy is the strong g uar-anttee of China.s po litical refo rm and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tract ions. Key words:political reform;political democr acy;political civ ilizatio n;route choice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和客观要求相比,我们感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共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部署,明确把实现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今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实际,就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路径选择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自我完善0并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后,启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整个体系来看,他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改革的指导原则进 y收稿日期:2002-12-11 作者简介:王金红(1965-),男,湖北天门人,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地方治理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研究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出现,公共管理事务逐渐变得繁杂,管理机构不断的根据国家的发展,建立了行政组织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与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行政组织体制的不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有不同的形式和阶段,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备的历程 关键词:中央集权皇权相权 通过对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大致呈现:围绕皇权与相权的制约和行使而形成的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世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随着标志中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国建立,秦王朝根据历代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继承和发展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就是君主之下有若干最核心官员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作为中央领导出纳王命、主持国家政治、军事、和监察事务,组成权利中枢机构,统领分掌全国各部政务的众卿。在秦朝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职务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无统兵权,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但无调兵权、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到了汉代中央机构设置基本上都是沿袭了秦制,由于社会的发展,西汉时期中央行政事务部门不但机构名称有所改变,三公变革中,丞相府机构的到较大发展,丞相府属官众多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御史大夫地位得到较大提高不但可以劾奏不法大臣,而且奉命审理有罪官吏,虽位居副丞相的位置辅助丞相统领大局,但是御史大夫职责主要还是执法纠察,太尉则变成汉朝的最高武职和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九卿制度变革在汉代则是机构组织更加健全、分工进一步调整和细致。职能进一步完善,到了东汉时期虽然中央机构名称再一次改变,内部结构的调整,九卿归属三公管辖,尚书台成为主要中枢决策机构,分管六曹分支行政机构,虚化三公九卿的机构设置,使得分支机构大量裁减,官吏编制压缩,职能作用转变,政治地位和权势下降 三公九卿制机构各府是秦代国家中央中枢决策机构,设置分掌政治、军事、监察大权,三个机构互不统属,有明显的监督作用,但是最终决策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上,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皇帝专权集权统治的特色。九卿机构中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典客跟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有密切关系,其余都是皇帝私人或皇室服务机构,负责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廷机构与掌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外廷机构还没分出来,也是封建皇朝早期机构设置的特色。 但是三公九卿制作为在基于秦代10多年的发展,在经过汉代发展健全,为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机构不断完善成熟、发展打下基础。并为后世历代所沿袭。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组织形式的概括。三公九卿制两级机构组成以君权为核心的金字塔式中央行政体制,但是权利在君权与相权中的动态平衡,并一直在为强化皇权的核心运作。

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报告-最新范文

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报告 一、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怎样建立 目前,科技部门工作以抓科技项目为主,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立项,国家科技部的科技计划体系框架有3大类别20多种项目,省、地各级也相应建立了各自的科技计划体系,项目种类也有10—20个,而且各种项目都设定了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资金支持额度。 目前科技项目的材料要求较高,专家评估也是以看申报材料评分,行内叫“做项目”或“包装项目”,为了获得项目,企业家们不惜代价请专家“做项目(撰写材料)”,甚至还要“找人跑关系”,才能争取立项支持。本来科技项目支持的资金额度就小,一个项目争取下来,中间环节就花费不少,用于项目研发的资金就更少了,普遍存在重视争取项目,不注重实施成效。 最近,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这一精神,技术创新机制应当建立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企业科技创新,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创新。因此,以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须建立如下建议之上: 一是科技计划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化。科技部门应有计划地重点扶持关系民生、国家安全、重大基础性研究和赶超世界高新领域的项目,如重大疾病治疗、国家安全技术、航天航海等,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走向市场化,减少计划列项扶持; 二科技经费的分配上,要注重创新成果及其运用效果,对于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要像创新基金项目一样,先拨付70%,实施中加强监管,鉴

定验收通过后,再拨所剩的30%。逐步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经费,技术创新过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通过认定是先进成果或评价取得显著应用成效的,不管是否立项,都给予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认定(鉴定)及其运用效果评价机制。让企业增强成果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有技术创新成果能及时向科技部门申请认定(鉴定)或成果运用效果评价,认定先进以上和评价良好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分两块奖励,一块是奖励为科技人员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条件的企业(单位),另一块是奖励参与成果创新及其运用的科技人员。 二、在目前形势下,市、县一级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哪些地方 1、建立市场决定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科技经费要逐步增加到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的奖励上,更利于推进科技创新。 2、建立合理的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协同开展创新。 4、建立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5、建立维护技术市场秩序运作机制,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