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

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尽相同。

1. 系统性

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sense)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

用原义(original sense)更为科学和准确。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

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

as War”的基础上形成的:

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

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

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隐喻语大都是这样在母喻语义范畴(parent domain)内孕育而生的(Cooper 1986:131-2)

2. 生成能力

系统性说明了隐喻(尤其是母喻)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一个喻体可以生成X个隐喻概念,因为喻体在自己原始意义的范畴内(original domain)所具备的语义特征都有可能被转移到

属于另一语义范畴的某个词项上。这种潜在的生成能力使得一个稳定隐喻(established met aphor)可以不断地生成新隐喻或隐喻性语言。例如:围绕着“war”这一喻体,有关“argum ent”的隐喻概念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win the argument(win the war),abandon an argu ment to one's opponent(abandon a city to the enemy),engaged in an argument(engag ed in a battle)等等。

库珀认为这种生成能力是区别隐喻语与多义词的重要依据。多义词各意义之间一般缺乏联系,没有系统性,而隐喻语同一母义所生成的各引申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更换了同一本

体的母喻体,这一本体的隐喻性用法也会整个发生变化。仍以“argument”为例。当人们把争论喻作建筑物时,即“Argument as Building”,就会把与建筑物相关的语义特征纳入对“争论”的描定过程。请看以下几个例句:

We need some facts or the argument will fall apart.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

This argument needs more foundation.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 pse.(谷化琳1995)

生成力在隐喻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隐喻语的意义一旦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就可以心照不宣地运用同一种思维模式进行交际。这种默契而稳定的运用思维的模式正是生成

和理解隐喻的前提。

3. 对默契感的依赖性

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是推导隐喻(尤其是新颖隐喻)含义的重要依据。而理解隐喻语在很大

程度上则依赖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intimacy)。越亲近者,其运用思维的模式就与发话者

的越贴近,因而越容易理解隐喻语。这种由于经验和运用思维的模式的相近或相同而建立起

来的默契感对隐喻语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隐喻时,人们主要靠两个不同性质

的概念相互作用,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探得喻底(相似点),而理解某一隐喻语的含义则往

往受到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或相同的知识结构的支配。即便民族不同,只要某种价值观相同,就能在某个同一形象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例如:英汉语言都以金钱喻时间(Time as Mon ey),由此产生了许多相近的隐喻语:waste time(浪费时间),save time(节省时间),inves t a lot of time(投入大量的时间),spend one's time(花时间),worth your time(时间花

得值得)等等。人们理解类似这种带有普遍价值观的隐喻时,无须施展想象力,亦无须探求母义或喻底便可推导出其语义指向。由此可见,默契感作用于释喻过程是隐喻的“张力” (胡壮麟1997)减弱、消失,直至蜕变为常规词汇的重要原因。可是,对新颖的隐喻而言,默契感固然重要,但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则更为重要。请看下面的例子:

She says consumers would be a little like information“cowboys”,rounding up sheep data from computer based

archives…To prevent getting trampled by a stampede of data,viewers will rely on programmed electronic selectors that could go out into th e info corral and rope in the subjects the viewer wants.

在这个连贯比喻(extended metaphor)里,母喻Consumers as Cowboys中的本体与喻体相互

作用,生成了数个内容有联系的子喻,母喻和子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若母喻脱离了语境,那么这一系列子喻则无所依托,子喻就会因缺乏本体和母喻体而变得晦涩难解。此外,交际双方的切入角度不同,理解也必将南辕北辙。宋代苏轼在《日喻》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默契的切入角度的重要性:“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有目者以形喻日,而眇者受之以声;有目者以光喻日,而眇着却纳之以形。两

人从不同的角度把喻体特征投射于本体,因而导致交际失败。可见,比喻若非约定俗成,其形、义结合则因人而异,喻义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理据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隐喻语虽说在产生之际也带有主观、随意性,但一经反复使用,便约定俗成,已进入或正在进入词汇系统;“张力”渐渐弱了,而喻义则趋于稳定,独立性也随之增强。

二、隐喻语的分类

隐喻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概念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话者通过能指把原所指的某一特征投射于另一个属性相近的新所指。任何语言都具备这种无法估量的生成潜力,它赋予隐喻极高的语用价值,使之成为所有辞格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构词、交际手段。通过喻化而生成的词语总要经过一个形象由新变旧、“张力”由强变弱乃至消失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根据形象的生动程度、“张力”的强弱来区分隐喻。较常见的是把隐喻分为dead,cliched ,stock,recent,original或者分为stone dead,dead,three quarters dead,half-dead,live (Fowler,见Cooper 1986:119)。而库珀则不赞成以“dead”一词作为隐喻划分的标志。他把概念喻化的现象统称为Metaphorical Talk。这一命名可使隐喻性语言的研究摆脱静态观的束缚而进入动态。隐喻动态观对隐喻语翻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见徐莉娜1999)为讨论方便起见,笔者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张力”把隐喻语分为完全词化的隐喻、半词化隐喻和隐喻性习语三大类。

1. 词化的隐喻

词化的隐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喻化手段给新事物、新概念命名的词汇。如英语的th e eye of a needle,the foot of a mountain,Milky Way,goose flesh,spaceship,汉语的“河床、雀斑、鸡眼、鼻梁、指针”。另一种是经过反复使用,“张力”减弱或消失,喻义凝固,由隐喻蜕变为常规词的词汇,如英语的skin-deep,snow-white,goose-egg,movie sta r,star players,汉语的“靠山、公仆、杏眼、樱桃嘴、锻炼、酝酿”等等。

英、汉词化了的隐喻都具备结构稳定,“张力”弱,所指较明确,独立性较强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它们一般都是合成词或词组,结构相对稳定,特定组合中的各语素已成为一个不可切分的语言单位。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中的语素相互制约性强,合成的语素一旦分离,意

义就会发生变化。尤其在现代汉语里,词化了的隐喻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不自由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在英语里,有时也有直接以单个词作喻体的情况,但这种隐喻性词汇离不开特定语域,而且本体须十分明确、不言而喻,如计算机用语中的menu、window、virus。从“张力”上看,作为喻体的能指与原所指脱离了关系,转而与新的所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某一特定概念的直接载体。新的表达方式一旦为特定语言社会所接受,便作为常规词汇储存于人们的知识结构中,所以在常规语境中,词化了的隐喻一般不诱发受话者的想像力,这就是所谓的“张力”减弱、消失的情况。

“张力”的减弱或消失只是因为激发联想的因素处于不活跃状态,新所指和原所指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换言之,受话者不再依赖喻体与原所指之间的关系来探测喻底,不再通过对喻底的理解来接受新所指。诱发联想的因素是否活跃与语境有关。这里所说的语境不仅指微观的,而且也指宏观的,所以常规语境也包括了交际目的、场合、对象等要素。一旦语境发生变异,诱发联想的因素就可能再次活跃起来。这也是库珀不赞成以“dead”一词为隐喻划分标志的原因。在双语交际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译者因望文生义而误落陷阱,这不能不说与诱发联想的因素复活有关。以“skin deep”一词为例。一次考试中,在不查辞典的情况下,学生几乎都把“Beauty is but skin deep .”译成“美是内在的”,把“Ugly is o nly skin deep.”译成“败絮其中”。实际上,英语的“肤深”与汉语的“肤浅”的差别只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围绕同一概念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英汉语都以皮肤厚度设喻:“肤浅”的意思是“如皮肤一样浅薄”,“肤深”的意思是“只有一层皮的深度”。这两个比喻可以说是貌离神合、殊途同归,但学生在母语喻化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得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2. 半词化隐喻

“clichéd”、“stock”、“three quarters dead”、“half dead”的隐喻都属于半词化的隐喻,即已为一定的语言社会普遍接受的比喻性语言(conventional or established metaphor)。半词化隐喻虽已不再新颖,但仍是极为有效的传递思想的媒介。这类隐喻与完全词化的隐喻有一定的差别。请看以下汉语的例子。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半词化隐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素组合的自由性。半词化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组合较自由、随意。在母喻作用下,一个本体可以有多种喻体;反之,一个喻体也可以有多个本体。再者,同一个概念、同一个喻体也可以由不同的语素组合生成不同形式的隐喻或隐喻性语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和“一刻千金”。

(2)与临时或新颖的隐喻相比,半词化隐喻的语用意义也有赖于相互作用和语境分析,但其喻义已约定俗成,相对稳定、明确,多数在辞典上被注明“引申义”以区别于直接义。与完全词化的隐喻不同,半词化的隐喻离不开本体。本体如果不出现在隐喻所在的语言语境中,也必会存在于交际语境中。没有本体与关键词的相互作用,关键词就只能停留在直接义的层面上,如:“clog”在“The infohighway becomes cloggd.”中为比喻义,而在“The pipe has become clogged.”中为直接义。有时,喻体可以脱离语境,只剩下表示喻体行为、性状的词与本体相互作用,激发喻义,如动词性隐喻。(见徐莉娜1996)

(3)不少半词化隐喻约定俗成后便成为一种特定语言集团的共同认知模式,并具备了母喻特征,成为子喻生成的理据。母喻与子喻之间的纽带是联想。在母喻义的制约下,一个本体能与多个喻体多维度地建立起联系,如:waste time,save time,invest time。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隐喻语系列。母喻义只有依赖语境才能帮助子喻义生成,所以不论从相互作用还是从生成性来看,这类隐喻只能以境表意、借境含意,其诱发联想的因素比完全词化的隐喻更为活跃。

3. 隐喻性习语

Idiom通常译为习语,概括面很广,所指范围不十分固定。它不仅涉及到词组,而且还涉及

到单词和句子的特殊用法,基本上以习惯用语为主,也包括部分谚语和俗语。从其概括面上看,它相当于汉语的熟语。《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P.6)就没有“习语”这一词项,从它对熟语的解释来看,熟语与idiom大致对等,其定义是“为一般人所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为讨论方便起见,本文仍采用“习语”这一译名,但本研究只限于隐喻性的习语,简称“习语”,包括英语成语、俗语和汉语的成语、惯用语。

英、汉习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意义完整,结构凝固,字面不可直接解读。但是,英语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即语言使用的习惯性,在习语组合方式上没有明确的或定性的要求,而汉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及组合方式上的定型性,所以汉语成语一般由4个语素组成,惯用语大多数由3个语素组成。(见陈光磊1996:1-5)

隐喻性习语像完全词化的隐喻一样,结构、喻义稳定。喻体本身就是各语素的组合体,它也与原所指脱离了联系,而直接负载了新义。不同的是习语的整体意不能从其组成语素的字面意义来理解或推导。此外,习语对其组成语素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旦关键语素变了,整个意思也随之而变,或变成非习语性词组,或变成另一习语;而对完全词化的隐喻来说只要形象不变,可允许非喻体性的个别语素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望文猜义,推导出整体含义。如:legs of a table,legs of a bed。请比较习语的语素变更后的情况:

上表显示出一字之差即可改变习语的含义。A组是常规复合词与习语的比较;B组是习语与习语的比较。习语对组合形式的高要求由此可见一斑。

习语主要取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对半词化的隐喻来说,母喻是子喻形成的理据,而就习语而言,这种文化渊源才是习语形、义结合的理据。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习语形、义结合十分牢靠,形变义则变。因此,人们对这种特殊含义的固定载体越熟悉,联想活动越弱,形象则越僵化,越趋于概念化,如“white elephant”,“sidekick”;“找茬儿”、“倒栽葱”、“耳边风”。有时,可以靠调整语素来重现形象的生命力。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人们作文说话“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陈望道1979:3)“言随意遣”就是为应合情境所采用的语辞调整。语辞调整可以翻新习语,激活习语的联想因素。

习语翻新即习语变体。它是利用已有的习语,临时改变其意义、色彩或结构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段。翻新习语包括习语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语境要素的调整,即外部要素的调整。内部结构调整的手段有习语内部语素的增、删、易位(例句从略)和内部语素的临时抽换两种。内部语素抽换是仿拟辞格(parody)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改变习语内部的一两个语素以适应“题旨情境”,表达新的意思。例如:

dead sea apple→dead sea fruit

call a spade a spade→call a cold a cold

fall into love→walk into love

水落石出→水落油出

旁征博引→旁征博访

两全齐美→三全齐美

仿拟成语是生成新成语的一种手段。原习语的含义是生成子习语的母义。子习语大多数都是为适应“题旨情境”而采用的临时变体,但有一些经反复使用已成为固定习语。以下固定习语都是在母习语语基础上生成的:bury the hatchet→dig up the hatchet(同源反义),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ostrich policy(同源同义),铁饭碗→金饭碗(同源同义)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隐喻语的生命力在于“张力”。影响“张力”的因素有形、义结合的稳定程度和语境要素。完全词化的隐喻和隐喻性习语形、义结合紧密,在常规语境中都可以独立于本体的作用之外,直接传递信息,但其“张力”明显弱于在含有限制喻义要素的语境中的同一隐喻语。半词化隐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其“张力”也较大。“张力”的另一个具

体表现就是生成潜力。联想是维系母喻和子喻的纽带。没有联想,隐喻或新喻义的生成便无从谈起。因此,隐喻语几乎都有活力,只是活力往往因语境而异。

该文通过对张力与语境、系统与生成、源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研究

探讨了隐喻语的翻译问题。

语境分析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贴近原文的第一步。只有通过

语境分析,才能判断某隐喻语的张力程度及如何采用与源语张力程度相

近或相当的表达方式。语境因素的刺激是张力恢复的关键。译者既要注

意到张力恢复的效果,又要注意到译文形象与语境和谐作用的效果及读

者的反应。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只能以后者为重,使进入译文的

形象与上下文浑然一体,而且又具有可推导性。在翻译隐喻时以“死”

喻、“活”喻作为形象取舍的依据是不妥当的。认为词语语义已“死”

而草率地采用一成不变的译法是隐喻语翻译的一大忌。

在引进新的语言形式时,往往能引起一个比较对应的隐喻概念系

统,因为隐喻是人脑的经验系统、概念系统和语言形象系统相互作用的

产物。目的语能接受源语的母喻,就容易接受同一母喻在源语中的其他

子喻,或者能在这一母喻范畴内自我生成新子喻。尽管语言、文化不同,

但母喻相同,各子喻之间的语义和语境特征的等值度就较高,可译度较

大。在对应空缺的情况下,隐喻语的直译可减少双语交际的困难,有利

于促进文化交流。

由于目的语文化先入为主,在某一形象中注入了特定的意义。母语

的运思模式成了对异化词语的推理依据。这就是具有文化局限性的隐喻

语的排异性。排异性越强的隐喻语,联想意义的抵牾越强,译者为调整

所付出的努力越大,异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意义、效果损失现象常见

于习语翻译。习语变体的价值经常在于借助原习语的反衬,烘托出他那

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增加语言表现力。习语变体的理据是原习语。张

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语境和对原习语的了解。不少习语在目的语

中难以保留形象。变体习语一经意译,联想意义往往受到双倍损失。

总之,隐喻语的翻译不能根据喻义的凝固程度、形象和结构方式的

对应程度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翻译模式,而只能从语用角度出发,综合

考虑隐喻语的诸特征及张力、形象、语符组合方式等,对其进行动态技

术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语用价值。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6211487.html,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 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3安 军 郭贵春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 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 ? 001?3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愤怒的概念隐喻

“愤怒”习语与概念隐喻 “愤怒”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人人都有伤心动怒的时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情感比较抽象,我们在表达时往往借助于其它具体的手段。例如,在表达生气时,人们除了直接说“I am angry”外,还可以运用“do a slow burn”“blow one’s top”等隐喻形式。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它常常根据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下面就对表“愤怒”的英语习语进行分析。 (一)“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 根据Lakoff & K?vecses 的理解,生理效果的文化模型,尤其是强调“热量”的部分,构成了阐述愤怒的最为普遍的基础,即“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 。这一核心隐喻又可分为将“热”使用于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两类。在英语中,当中心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固体时,得到次概念隐喻“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 ;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液体时,得到次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Anger is the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首先,我们来看“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这一中心概念隐喻,与此概念隐喻相关的英语习语有: (1)He gets very hot under the collar if people disagree with him. 别人要是和他有分歧,他就很生气。① (2)Dad gets all hot and bothered if someone parks in his parking space. 如果有人把车停在爸爸的车位上,他就变得焦躁不安。 (3)I tried to be patient with her, but she was so irritating in that meeting. I just lost my cool. 我对他尽量忍耐,可是在那次会上她实在太恼人了,我不禁心头起火。 在概念隐喻“愤怒是热”中,“热”是源域,“愤怒”是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是以隐喻概念或实体性对应为基础的。人们通过这一概念隐喻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愤怒”。 其次,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固体时得到次隐喻“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在英语中表达此概念隐喻的习语有: (4)It makes me do a slow burn when it takes longer to check out at the grocery store than it took to shop. 在小杂货店交钱花的时间比购物花的时间都要长,让我渐渐有些生气。 (5)The bishop was breathing fire over the press release. 主教对几天前的新闻发布恼火万方。(6)It was only a suggestion, Rob. There is no need to blow a fuse. 这只不过是个建议而已,犯不上大发雷霆。 上文(4)、(5)、(6)中的三个习语的语义都是“愤怒”,这里是用源域“fire”来理解目标域“anger”,即“anger”的语义产生来源于“fire”的概念含义。 最后,我们来看概念隐喻“愤怒是热”使用于液体时的情形。人们常用容器这一实体来表达情感,容器这个概念经验的形成,是人们自出生起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通常把自己的躯体理解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承载着喜怒哀惧。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于液体时,它与概念隐喻“身体是情感的容器”(The body is a container for the emotions)结合便产生了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中的热的液体”(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此时,英语中表达此概念隐喻的习语就有: (7)When I saw the rude way she talked to him it made my blood boil. 我看到她对他说话时的那种粗野态度,不禁火冒三丈。 (8)Public anger reached boiling point when troops were called in to control protesters. 当军警

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叙事特征及内容特征

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叙事特征及内容特征 评论界一般认为余华的先锋创作时期始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止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其间与余华齐名的马原、格非、苏童等作家的作品被视为先锋文学。余华针对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段时期的写作和先锋文学的关系说道:“应该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我成功的第一部作品, 在当时, 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它代表了新的文学形式,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先锋文学。”当时的评论家如年轻的陈晓明曾撰写《无边的挑战》研究先锋文学, 认为中国先锋文学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得不走上形式主义革命的冒险道路”的无奈之举, 而其中的具有艺术抱负的“年轻一代作家改写了小说的定义, 并且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顺理成章, 陈晓明在该书的正文中用叙事革命的冒险迁徙、临界叙述、多形式话语、空缺与重复、过剩与匮乏以及象征精神救赎与逃逸的破裂与见证、超越与认同、幻想与逃亡、无望的救赎、历史的颓败来概括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指出其为“挑战”当时依然严密的文学制度化体系的一次艺术革命。 但是余华本人对艺术革命的说辞却不认同, 他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它的先锋性很值得怀疑。”1989年9月28日《羊城晚报》的一篇访谈中谈到余华“一再向记者表示, 在文章中千万不要说他是先锋派”[3]。余华对先锋文学的怀疑和否定基于他对文学的认识和对自己创作的认识, 他不 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形式的革命, 而只是文学真实的表达而已:“就我个人而言, 我写下这一部分作品的理由是我对真实性概念的重新认识。”余华自称其创作是真实的表达, 即真实的隐喻:“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 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由于这种真实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的真实概念, 所以其创作的特征就必须从其表达真实的隐喻方式 来认识, 而不能从单纯的形式革命论及。 但无论是余华重新认识的真实性, 还是先锋文本的隐喻, 都有激烈反对的声音。例如, 何平对余华所言之真实以及先锋文学的抨击:“说到底, 所谓文学就是对现实的重建, 如果不是劫持, 那么我们在怎样的意义上去在纸上书写‘文学'的现实——‘虚伪中的现实'呢?可不可以说是身体记忆和现实的误差, 或者是文学的魅力是不是因为误差滋生的未知、未完成的迷幻?文字和身体记忆的误差 和不确定?也正是从这里, 我看到了, 先锋文学使‘现实'获得解放的绝处逢生, 以及先锋文学走向对‘现实'肆意妄为之后的末路。” 可见, 从余华本人对先锋性的怀疑以及何平对余华文学观念连同整个先锋派 的怀疑来看, 将余华先锋时期隐喻创作的特征阐释清楚是非常必要的。 一、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 余华先锋时期小说的形式特征在语言上被陈晓明概括为能指词和所指意义脱节, 因而在叙述意指上产生了一种追踪那永远不可企及的终极的确定状态的“埃舍尔圆圈”;在叙事结构上属于故事向感觉敞开, 从而表现为现实的感觉和幻觉再和梦境中的想象混合一体的存在彻底感觉化和真实飘忽不定的感觉之流;在叙事时间上, 以语感化的时间侵吞故事里事件发展程序的时间, 而把生活世界的时空弄得面目全非。陈晓明虽然着力去刻画余华文本的形式特征, 但是终因年轻而不能号准余华先锋时期隐喻创作的真正脉搏。 首先, 余华隐喻创作的语言是内涵明晰的不确定语言。这个不确定不是所指不确定, 而是相对于日常语言的不确定。余华认为, 日常语言是含义已经被确定的语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论性暗示食物隐喻及其基本分类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0引论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恋人、配偶或性伴侣叫做蜜糖、甜心等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异性(包括他们/她们身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食物。这类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本文把这种特殊的隐喻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此后缩写为SSFM )。例如: (1)For so many years /I was good enough to eat:the world looked at me /and its mouth watered. (Sommer &Weiss,2001:36) 该诗句中的主人公是位妇女,现已年老色衰,她把自己比喻为可以吃的食物。 下列另外一个例子: (2)“我是你的生日蛋糕,你吃我吧,你吃———”她闭上眼睛,呓语般地喃喃着。 (杨东明《最后的拍拖》)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把自己比喻为男主人公的生日蛋糕并请他“吃”了她。 尽管SSFM 在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并几乎涵盖了文学作品的各种表现形式,但长久以来并未引起语言学家们的足够关注。一些学者如福来科纳(1975)、莱考夫(1987)、康尼汉(1999)等曾在各自的研究著作中对其有所涉及,但是他们的分析研究或太过笼统或太过含糊,因而无法对该语言现象做出全面而且令人满意的解析。如:一、他们的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准确的关于SSFM 的定义;二、没有关于SSFM 的恰当分类;三、没有研究总结SSFM 的主要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动因;四、几乎没有关于SSFM 生成机制的研究。本文拟对这类隐喻做一些初步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定义及基本分类。 1SSFM 的工作定义 在开始对SSFM 进行定义之前,必须知道SSFM 是什么。但由于 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没有现成的关于SSFM 的具体定义。我们需要确立一个SSFM 的工作定义。可以把SSFM 简单地定义为:当人们把异性,特别是他们的配偶、情人或性伴侣(包括他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比喻为可食用物质时,SSFM 就出现了。 2以目标域特点为基础的分类 我们在研究和对比所有从汉语和英语中搜集而来的语料后,总结出SSFM 中目标域的一些特点,即:在一些SSFM 中,男性(包括他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供女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男性为目标域);而在另外一些SSFM 中,女性(包括她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供男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女性为目标域)。事实上,在不同的SSFM 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对方的性目标。下面,将以目标域的特征为基础,对SSFM 进行分类。2.1目标域为男性 下面用英语中一段诗句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目标域为男性的情况: (3)“So I chewed him up, And spat him out.Delicious!” (Sharon Cameo Franz ,The Delicious Man ) 尽管女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他是某种可以食用的物质,但“I chewed him up ”(我把他嚼碎)并“spat him out ”(再把他吐出来),然后她得出一个结论:“delicious ”(味道好极了)。在这段诗句中,该男性被比喻为供该女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其实他被视为她的性目标。 汉语中也存在相似例子: (4)这一次,她特别温柔,闭着眼睛,任我的唇在她的脸上滑动,只有睫毛偶尔闪动一下,表明她正在品尝这道佳肴。 (趾环王《不容于世俗的纯美爱情:爱上我的女学生》)男主人公“我”是女主人公的一道“佳肴”———目标域为男性。2.2目标域为女性 接着我们用好莱坞影片中的一段台词,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目标域为女性的情况: (5)“Oh,peach ……You know I can eat peach for hours.”(好莱坞影片《变脸》) 在该影片中,大反派Castor 称一个性感的空姐为“peach ”(桃子,在美国俚语里面一般指年轻美丽的女人),并说道“你知道的,我可以几小时几小时的吃桃子。”在这段台词中,空姐被比喻为供男反派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其实该男性把该女性视为性目标,并向其吹嘘自己的性能力。 同样,汉语中也存在相似例子:(6)我扔下筷子,不吃了,吃朝烟。 (趾环王《不容于世俗的纯美爱情:爱上我的女学生》)女主人公朝烟是男主人公“我”的食物———目标域为女性。 3以源域特点为基础的分类 上节中我们以SSFM 中目标域的特点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基本分类,同样,我们在研究和对比所有从汉语和英语中搜集的语料后,总结出SSFM 中源域的一些特点,即:在一些SSFM 中,各种甜食(包括水果)为源域;而在另外一些SSFM 中,其他可食用物质或未指明的可食用物质为源域。3.1源域为甜食 首先,我们用一个英语语料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源域为甜食的情况: (7)In the room he rents to fuck in ……his private candy box opens for him (Sommer &Weiss,2001:385) 此处,小说中的男主角乔把他的情人比喻为一盒只有他才能享用的糖果,源域为甜食。 接下来是两个源域同样为甜食的汉语例子: (8)庄之蝶……说:“我只说柳月不懂的,柳月却也是熟透了的柿蛋!” (贾平凹《废都》) 小说中的小保姆柳月被比喻为柿子。 (9)我望着面前的胴体。那是奶油,那是蛋白,上面有两点果酱,蓓蕾一样紧实而红润。 (杨东明《最后的拍拖》)3.2源域为其它可食用物质 我们用一个英语语料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源域为其它可食用 论性暗示食物隐喻及其基本分类 张庆 (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情人、配偶或性伴侣比喻为可食用物质。这类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本文把这种特殊的隐喻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并拟对该类隐喻做一些初步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定义及基本分类。本文是以内省法为主要手段的定性研究。 【关键词】性暗示食物隐喻;定义;分类 【Abstrac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exists an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people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compare their lovers, spouses or sexual partners to edible substances.This kind of metaphor contains more or less sexual suggestion 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x.This thesis names this kind of metaphor sexually suggestive food metaphor and is an attempt to define it and make a basic categorization of it.Most parts of the study will be based on our introspections upon the issue throug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Sexually s uggestive f ood m etaphor;D efinition;C ategorization ○高校讲坛○634

概念隐喻的资料爽

最好把这文档先看完,对你们应该有好处 爽的任务:你去找方位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然后从认知角度、语用学角度、文化角度、修辞角度等分析要把政治语篇中有隐喻的你要分析的那句摘抄下来到星期六为止做完 每个人所查文献不得少于10篇(包括著作),附在文献综述的后面。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每位小组成员可以选取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研究的一个视角,查阅相关资料,写文献综述,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举例说明某一特定概念隐喻的中英差异。工作语言:英语。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 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 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 口”,“脚注”等。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 等等。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 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 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 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 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 low/high spirit Fall into depression 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认知,语言学,角度,其他论文文档]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中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多。其实这种隐喻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的修辞学传统到柏拉图的隐喻的哲学传统再到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本旺尼斯特的语义学传统,他们都在关心并研究隐喻。隐喻在以往的隐喻研究被当做是一种修辞现象。Richards的《修辞哲学》一书问世后,该书把隐喻当作是思想的传递(intercourse)。语言系统中的隐喻被当作是衍生的(derivative)。到了L 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人们把隐喻很明确地认定为建构人的认知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这时,人们把隐喻看作是由一个现象来认识另外一个现象的工具。现在,隐喻研究者们都认为隐喻其实就是一种认识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语言表面的意义特征,更是整个概念认知域(concptual domain)的特征。概念认知域又名认知模型,它是某一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者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的集合。概念隐喻有两个认知域,一个是源域,另外一个是目标域。所谓映射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认知,用源域去认知目标域,进而刺激人脑中认知这类事物的认知图式。公式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源域和目标域还有被刺激的认知图式对理解隐喻非常重要。耿占春在《隐喻》一书曾经提到事物间的相关性是隐喻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告诉我们,隐喻的基础理论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源域和目标域之所以能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关联性。事物间的相似性又构成了事物的关联性。关联是由人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的过程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两种本质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认知图式的激活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某种关联。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为“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的预料中得到了大量的验证,在现代汉语中,我国的学者也对有关“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隐喻做了详尽的探讨。但是,笔者还没有发现与“人生”这个概念相关的隐喻研究。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人们关于“人生”概念的隐喻构建和理解过程。 二、“人生”的概念隐喻 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下面从这三个角度理解“人生”的概念隐喻。 1.“人生”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利用清楚、明确的概念认知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相同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关联性。如: (1)走完一生才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 3.1 词汇层面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变成一个贬义词,意指“胆小怕事的人”“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则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否则会笑话百出,贻笑大方。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 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王晶芝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 引力。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 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 似点上来。“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所谓“互动”,是指

动词中的概念隐喻

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 葛建民赵芳芳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613712) 【作者简介】葛建民(1962.3--)男,河北省高阳县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赵芳芳(1982.9--)女,河南省济源市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摘要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关键词:动作型动词;语义冲突;隐喻性;体验动因 Abstract Motion verbs are core verbs that express the most basic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Motion verbs have universal metaphoric meanings which includes the metaphoric usages of singl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The metaphoric meanings of sigle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semantic conflicts of the irregular collocations between verbs and nouns. While those of phrasal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verbs or/and particl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ypes of motion verbs further verify the theorie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metaphoric and body-embediment is the motivation of metaphors. Key words: motion verbs; semantic conflict; metaphoric; embediment motivation 一、引言 Lakoff &Johnson 在其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的思维具有隐喻性。人类常常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已知经验域和未知经验域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具有系统性。这种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概念范畴性和不同概念域之间系统的隐喻性映射关系的理论就是概念隐喻理论。1999年Lakoff & Johnson又合作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揭示了概念隐喻产生的来源和发展机制,概念隐喻的核心直接来源于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