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逻辑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
它通过对照或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比喻的含义。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二、隐喻的特点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它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隐喻的类别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来暗示抽象概念。
2. 比喻隐喻:通过类比的手法来暗示新的含义。
3. 链接隐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新的含义。
4. 概念隐喻:通过对一种概念的暗示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含义。
四、隐喻的运用方法1. 隐喻常常通过对比或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通过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4. 隐喻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表现的效果。
五、隐喻和比喻的区别1.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它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
2. 比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新的含义。
3. 隐喻常常使用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而比喻直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比较。
4. 隐喻更加抽象和深奥,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而比喻更加具体和直接,常常运用在日常语言中。
六、隐喻的典型例子1.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比喻了女主角的哀怨和自身命运的坎坷。
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比喻了他的伟大和威严的形象。
3. 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你是我的太阳”比喻了爱人的伟大和光芒。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红花会谢,绿叶将长”比喻了人生的美好和曲折。
隐喻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体现论文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
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隐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及科学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充分展示了其美学和实用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一、隐喻的概念及其特征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被各个学派普遍接受的隐喻概念,理论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隐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一)、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隐喻是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
隐喻的类别包含理论认为,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
喻体与本体不是同一范畴,但属于包含两者的另一范畴。
在该范畴中,喻体是典型例证,类别的显著特征被赋予本体。
跨文化研究表明,恰当的隐喻其本体和喻体属于同一属性类别。
研究表明,类别包含理论符合已知的隐喻理解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化和推理的工具。
隐喻可分为属层和种层两种。
前者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后者则恰恰相反。
(二)、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任何语言的词汇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
隐喻化是增强语言表达力,保持语言系统开放性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隐喻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另外,新出现的事物在现有语言资源中没有适宜的词来表示,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描述。
第二,隐喻富有表现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狗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作者:郭培培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大量隐喻,体现出他永不妥协的坚韧精神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束定芳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划分出隐喻意义的四种结构和十二种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
本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入手,对《老人与海》中的隐喻进行研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关键词:《老人与海》隐喻语义结构语义特征一.引言《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所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小说因语言简洁有力,故事简单易懂,寓意发人深省,所以小说自出版后备受关注。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一部象征性小说,海明威运用大量隐喻来体现他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使我们对这位与命运搏斗而耗尽一生的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曾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
”我们可从这段话中看出,有大量的隐喻意义隐含在小说中。
二.隐喻的主要隐喻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1.矛盾性隐喻的矛盾性是指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中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性。
海明威用具有某些特征的事物与主人公内心活动这两种不同的概念造成前后矛盾,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冲突。
I'm being towed by a fish and I'm the towing bitt. (Hemingway, 1989:36)上例中,I与towing bitt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作者将两者等同,便形成一种逻辑和语义上的矛盾与冲突。
而towing bitt栩栩如生的映射出老人深陷困境时的场景。
2.临时性隐喻语义的临时性是指其隐喻创造性及隐喻变化特征。
新词汇的隐喻的意义并不是原来焦点词义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临时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3安 军 郭贵春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
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
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
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
(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
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
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
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
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
”(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
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001・3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强。
这就是说,相对而言,处于上层的概念比其下层概念更抽象,处于下层的概念比其上层概念更具体。
换言之,在类型层级的结构中,任何概念类型的属性、特征与关联均由处在其下层的亚类型(sub 2type )所继承。
“继承”主要是指语义方面的延续与保留,而这种意义上的继承性充分保证了类型层级的建构绝非是以一种任意化的方式进行的。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亚类型是否继承了上层类型的语义内涵,从而呈现出其相应的超类型(super 2type )关键性的原特征。
事实上,隐喻构造就是把本来属于不同超类型的语义场放置在同一超类型之下,使得两个原本互不相交的语义场之间产生交集。
类型层级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主要形态:(1)分类的类型层级(taxonom ic hierarchy of types ),表现为“属于……的一种或一类”以及“是……的一个例子或实例”两种形式。
举例来说,如果X 属于Y 的一种或一类,那么,X 就是Y 的亚类型,而Y 则是X 的超类型。
分类关系具有传递性,这种特殊性质构成分类类型层级的基础。
由于将所有的分类概念囊括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之中,因此,分类类型层级呈现为庞大的概念结构系统。
隐喻正是由于违背了由概念分类层级所编码和制定的、在常规意义上可接受的分类结合而产生的。
(2)部分-整体关系的类型层级(mereol ogical hierarchy of types ),即语义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单向包含、依赖关系与双向类比、映射关系的统一。
在这种类型层级结构中,概念由“属于……的一个部分”或“作为……的整体”这样的双重关系而获得界定与理解。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样具有传递性,这种传递性构成了部分-整体关系类型层级的基础。
不仅作为隐喻特例的提喻(synecdoche )直接基于部分-整体关系的转换,而且作为隐喻相似性的类比关系也是通过部分-整体层级的映射而建构起来的。
3.隐喻意义映射是概念类型层级的调整与再分布 概念的类型层级结构及其转换功能有效地解释了不同意义系统之间相似性的产生基础与类比映射的结构关系。
更重要的是,对于超类型的确定可以把语义场相关的相似性与不相关的相似性区分开来。
以一个典型的科学隐喻“原子是微缩的太阳系”为例:原子与太阳系被纳入到同一个超类型即“中心力场系统”(central force syste m )语义场之中,共同继承了该超类型语义内涵的相关元特征。
超类型语义特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出一种限制性作用,使得否定性的隐喻映射关系无法在超类型的层次上获得合理性表征,而只有那些肯定性的映射关系才能成为一种有理由的选择,因此该科学隐喻的意向性能够得到适当的确定性评价。
(Mon 2tuschi,p.281)这实质上意味着,在该科学隐喻产生之前,原子与太阳系在概念类型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原子类属于“简单对象”的超类型,太阳系则类属于“复杂系统”的超类型;但是,该隐喻一旦产生并在科学共同体中获得广泛认可之后,原子就从“简单对象”超类型之下转入“复杂系统”超类型之下,使得原有的概念类型层级在结构与分布上发生了变化,该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被纳入到同一语义场即“中心力场系统”之中,由此呈现出同构性(aut omor phis m )和同态性(is omor phis m )的对称结构。
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原有范畴分布与逻辑分类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的事实,意味着认知主体超越了传统知识局限,对于世界本质结构的逻辑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4.隐喻构造是分类逻辑重组的结果 隐喻所包含的概念分叉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特征,能够牵动类型层级结构的全局,从而造成整个逻辑分类系统的重新分化组合。
这鲜明地反映出,概念的类型层级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隐喻所造成的语义场互动与整合中作动力学式的调整与演化。
其表现就在于,认知主体对于世界构造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动,对于一种新的隐喻言说的理解和接受总是在适时地改造重塑认知主体的相关知识和信念。
因此,隐喻的构造必然依赖于语用语境所限定的概念类型层级的结构方式及其重组,结果是导致了原有概念分类范畴之间界限的模糊与融合,为概念的类型层级增添了新的关联与内涵。
也就是说,隐喻为原有的逻辑分类框架“引入了更高层次或更为抽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通常是被忽略掉的”(W ay,p.187)。
在这样的情形中,原初的分・101・隐喻的逻辑特征类学逻辑自然而又必然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可见,隐喻的构造隐含着深层次的、潜在的概念类型层级的重组。
但是,这种牵涉不同语义场内容的分类逻辑重组是通过隐喻表层结构的极端简单性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隐喻的产生是以一种简单的语形构造引发出创造性的语义突变,从而对固有的逻辑分类系统进行改造,对固有的逻辑规则进行质疑和重塑。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隐喻视为分类逻辑的动力学引擎:由于隐喻的存在,分类逻辑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的框架,而是获得了不断调适自身的能动性。
二、隐喻本质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从人类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来看,包含着推断性模态词的判断性陈述在早期阶段已经出现了,此后逐渐发展出“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 )的观念。
可能世界观念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另外一种不同于它们实际所是状况的情态。
也就是说,事物可能会具有无数种不同的存在方式:除了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所是的存在方式之外,还可能会具有其他许多种可能的存在方式。
这些作为可能性的存在方式同样具有某种实体性意义,与现实世界的概念相对而言,可以称之为“可能世界”的实体。
可能世界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于已知世界现实性逻辑的一种超越,即对于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具有认知意义的内容的一种追求、描摹和把握。
1.隐喻的本质在于可能世界的仿本对应(coun terpart correspondence) 以可能世界观念为依托的语义学认为,任何一种实在都以某种特定形式表征着一个逻辑空间,该逻辑空间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即可能世界。
我们所存在的现实世界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其他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可能的相关物。
隐喻的语形标志“是”所表征的类比性,实质上就是对于可能世界之间仿本对应关系的表达。
所谓仿本,即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处于相类似的概念层次或在意义结构上相类似,或具有相似属性、特征等,因而可能产生类比关系的比照对象或配对对象。
在这种意义上,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也就是可能世界之间原本与仿本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关联即仿本对应关系的确立。
2.隐喻连接词“是”展现了可能世界仿本对应的逻辑意义 隐喻意义无论是否能够还原为字面意义,都符合可能世界的语义逻辑。
在字面的意义上,世界W 中任何形式为“x 是y ”的句子为真,当且仅当在W 中x 在形式和数量上等同于y 。
同样,在世界W 中,任何一个形式为“x 是y ”或者潜在地蕴涵着“x 是y ”的语义单位的隐喻句子为真,当且仅当在W 中存在情态S 和T,x 在其所属情态T 中是y 在其所属情态S 中的仿本对应物。
在这里,“情态”(situati on )即逻辑空间的部分,也就是可能世界的一种亚类型,包含某些具有特定属性的个体,而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
因此,可能世界或情态实际上表征着不同的语义场或语境,从而限定着不同的仿本对应的可能性。
“我们通常在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量化,将注意力限定在那些以某种方式类似于我们自己所处世界的仿本对应物上,并将其称之为对于可接近世界的限定。
与此同时,我们通常在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对可能的个体进行量化,并且将注意力限定在那些以某种方式类似于一些给定的现实世界的个体上,我把它称之为对于那个个体的‘仿本’的限定。
”(Le wis,p.234)对于隐喻而言,这里所涉及到的可接近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构成隐喻基础的类比关系。
这就意味着,当且仅当S 类似于T 或S 与T 是可比拟的,情态S 才有可能从情态T 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