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

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庄子》概说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

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庄子对于死生大限的突破是一种观念性的突破。《庄子》写道:“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内篇・德充符》)意思是死生的观念界限被超越,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既对死生的不同情感界限也就不存在了。庄子理想人格中这种超脱世俗事物和规范的生活态度,蕴藏和体现着一种安宁恬静的“定”的心境。如《庄子》中写道:“死生存亡,穷打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不知能归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庄子・内篇・德充符》)可见,庄子的“游乎尘垢之外”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精神过程:当一个人理性的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他个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无限之时,胸襟就会变得宽广起来,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这里有道德的人不是指一般的道德,而是智慧充实、有完美的世界观,视宇宙、自然、社会为一整体,并能将这种统一世界观用于人生的人。能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世,得丧祸福,贫富也就无足萦怀了,世俗的纷扰也就化成心境的宁静。所以,庄子的这种超脱,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过哲学升华的自我意识的特殊表现。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该因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

其次,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内容是对一种绝对超越世俗的、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具有理想的性质。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层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部活动的价值性基础,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对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动力,而庄子思想中色彩最鲜明感人、最能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内容就是他对自由的深切渴望和热烈追求。这一自由境界的情态,《庄子》中是这样描述的:“若夫

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子,一龙一蛇,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山木》)这种自由是超越时空局限的、无条件的、绝对而又永恒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现实性的自由,而是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庄子把人不自由的原因从本质上归结为对心灵的束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自于外,而是源自于内,源自于个体精神的自我束缚,即心存“桎梏”、怀有“心结”的结果。所以,庄子认为个体生命的自由,不能靠对外在必然性规律的积极认识、支配和改造而获得,而因充分意识到必然的不可抗拒性,从而对之采取不执的态度,即在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因此,庄子所谓的“解其桎梏”(《大宗师》)乃心灵的自我解脱,其自由也只能是精神上的自由。正是由于对自由的深度理解和热切渴望,《庄子》全书布满了种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形象。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毫无生人之累的绝对自由,在现实世界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中显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庄子的理想人格形象却在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却在心灵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庄子的自由观具有鲜明的个体性、自我性、内在体验性,只能以某种感性直观的形式来显现,无法在现实世界中予以证成。因此,这种理想的自由只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绝对理想性质的心灵自由观。

三、我的观点

关于庄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毫无疑问,中国文化史上不能缺少这样一位空前绝后、飘摇不俗的至圣人。作为道家杰出的代表,他对整个中国的哲学、政治、历史、诗词、美学、艺术、医学、养生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行文恣意诡谲,渗透着深远的人生智慧,通透、练达,直指生命的真理。庄子的思想绝非简单、粗鄙,事实上其每一个方面都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但由于文化偏见,很多人提到庄子就把他和“消极无为”联系在一起,甚而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种逃避世间、完全消极的出世学说。但其实,他着重探讨人在顺应自然实现物化的过程中能够追寻个体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所设

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在现实中,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能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感染,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对当今社会来说,物欲的充盈、享乐的泛滥以及对名利的追逐,让人们的心智蒙上了灰尘,因看不清世界的本源而像飞蛾扑火般冲入泥沼中不能自拔。庄子的思想就在时刻警醒着世人,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更重要,世界本就是浑然一体的,一切顺应自然就好,以一种超功利的的心态,坦荡真诚的心胸去面对一切,世界自然不会这么污浊不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受名利所困的人们能够暂时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从而放松身心,找回自我。

结语

庄子及其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的,当然,庄子思想也并非是完美无暇,今天看来也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他在传统文化中不可撼动的位置依靠的是自身价值,庄子被后世作为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象征,借以争取自由逍遥生活来抵抗高压的坚强盾牌。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5] 刘文朝.庄子的人生哲学探微[J].传统文化,2005.

[6] 肖云恩.忘情之情―庄子的“真情”思想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7] 俞香云.庄子的闲适思想及其历史价位[J].襄樊学院学报,2011.

[8] 华晓露.《庄子》中的“和”体现的人生哲学浅探[J].北方文学,2010.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 前言 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我眼中的庄子,是一位飘逸的学者、智慧的隐士、淡然的哲人,早在战国时期的他就提出了人之生死皆自然使然、精神自由至上等一系列高深远见的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文化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在生死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任然回归于现实, 二、庄子逍遥游论浅析

庄子论文

摘要:庄子原无意于文学理论、文学技巧的发明,然而哲学与文学的共通之处让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凡根植于哲学的文学,其内涵便更深入、更透彻。 关键词:庄子文学创作自然 中国思想在先秦诸子的纵横捭阖里开启了光辉灿烂的史页,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分出南北,统领支配整个历史思潮的大局,在我个人看来,儒家兴盛是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其过于严肃,道家所开辟出来的理境实远在儒家之上,如果没有道家的滋润,不知要减去多少活活泼泼的生机、悠远跳脱的空灵,其间,庄周的成就,又非语约的老子可以望其项背。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说他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因此到了魏晋时代,庄子的思想才繁荣起来。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的欣赏和崇拜。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庄子》的影响深远而悠长,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只能从切身体会感受到庄子哲学对文学创作的悠远影响,哲学与文学本有其共通之处,哲人们的思考来自宇宙万物的引发,他们燃烧自己,企图在瞬息万化中找出“真理”,找出“永恒”,诗人、文学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庄子哲学被转换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已是众所皆知之事实,然而,谈论起庄子对此的影响,仍不免予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错觉。因此,我尝试着把庄子与其不期而遇之妙处,加以粗浅解说,当然,孟浪与不成熟,不敢覆缶,只求姑妄言之,姑亡听之耳。 (一)纯任自然 “自然”,是道家哲学的精华,亦是庄子文学的特色,是以由此发展出来的文学创作理论便首重“自然”二字,认为文学的创作,非勉强可得,一切在“妙造自然”而已。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创作的妙道与灵思皆不可把捉,虽说似有章法条理可循,但硬循着章法条理,泰半的作者难免落入陈腔滥调的窠臼中,哪谈得上出新意、创新局呢?而文学贵在“收百世之阙文,采干载之遗韵”,要“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这便仰仗“神”了,这并非纯靠“学养”所能获致。浅显地说:是仰仗作者“天赋的文学才能”,自然得之,无以假借。 (二)言无言 何谓言无言?庄子之意:不言者上乘,既言者下乘;盖妙道在神遇,不在称说,但不言他人何以知之?故不得已强为之说,是所说皆姑妄说耳,听者取其言外之意,则弃其言可也。换言之,语言文字都只不过是引出意的媒介,当任务已达成,便可抛掉,但世俗之人每每抱媒介,不去追求意义,好比水中捞月、守株待兔,真是不可与之言呀!为什么呢?因为“即器求道”虽是至理,但道实非器,朱子《四书集注》有句话,适与此不谋而合,他说:“学者不可厌末而求本,亦非谓本即末,但学其末,本在是矣。”故庄子又日: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 正文 庄子和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

庄子论文

读《庄子》,品庄子 还记得高中时期我们学过的《逍遥游》、《秋水》吗?还记得那气势磅礴、纵横恣肆的文章,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的寓言吗? 他是一只大鹏,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他是一棵大树,在清风凄唳的夜色中独自看守着月亮;他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而舞,快乐逍遥…… 他,就是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字子休,战国宋国的蒙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建构者。其思想在中国哲学、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被人称为“旷放灵魂的隐士”。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老子关心政治,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我喜欢一个人在夜晚静静地读《庄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即便是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的哲学现在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定位,更不用说我了。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能有所感悟。不得不说,它能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走近庄子,虽然只是管中窥豹,虽然只能粗浅地了解一点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但能聆听到圣人的教诲,将是今人不尽的福祉!,《庄子》看起来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主张逍遥。其实,庄子的逍遥是在极不逍遥的境况下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至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庄子认为“圣人生,大盗起”,人类是因了自己的智慧才使世间变得如此荒谬。,“智慧”乃是罪恶的根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死,大盗乃止”,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浑厚纯朴的混沌,具备了智慧却失去了天性,这是混沌的悲剧。逍遥不是书斋中沉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庄子如同一个精神探险者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智慧与勇气,帮助自己走出了困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以自己的不逍遥给予后人一条到达逍遥的捷径。他如同一盏长明灯,光照万年,给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以光明、温暖、力量和勇气。 《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它让我第一次静下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生死这个问题看起来很遥远,实则离我们很近。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记得曾经听到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的确,无论在活着的这个过程中你是功名显赫亦或穷困潦倒,死后依旧化作一坯黄土。生与死不过是人体形态的转化罢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对待死亡,那么,那些为了名利而苟活并且遗臭万年的人也就不会存在了。 也许有点儿人会问:庄子就是叫我们不用怕死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庄子并不是要求我们轻视生命。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中度过。在这个匆忙的过程中,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心存畏惧。在当今社会,自杀率年年攀升,人们的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失恋了,失业了,考砸了……一系列题都可以直接导致那些人走上楼顶或者打开药瓶。那些轻生的人,请扪心自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以“自由无为”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无为、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自由无为 庄子的自由无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摆 脱世俗的束缚与压力,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他认为,只有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庄子通过各种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等,表达了他对自由无为的追求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困扰,追求物质财富和社 会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庄子的自由无为思想提醒我们,人生并不仅仅是功名利禄的追逐,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只有摆脱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二、自然观 庄子的自然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万 物自然而然地运行,没有人为的干预。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提出了“道”的概念,即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机。庄子的自然观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未来。

三、人性观 庄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的本性应该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庄子反对人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不受社会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追求外界的认可和赞许。庄子的人性观提醒我们,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追求内心的善良与真实,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自由无为思想提醒我们,人生并不仅仅是功名利禄的追逐,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他的自然观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的人性观提醒我们,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环境保护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庄子的哲学思想以自由无为、自然观和人性观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保护环境,追求真实与自由的人生。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 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庄子》概说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影 响深远。庄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生活的态 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本文将探索庄子在其著作《庄子》中的哲 学思想,以及其对于人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一、自然与道 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 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宇宙是自然而无欲的,人们应该追求 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宁静和平衡的境地。这 一思想与他强调追求道的理念相呼应。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普遍规律。他倡导人们追求道的境地,即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融入自然的统一之中。 二、无为而治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 来对待事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和顺应。他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 并不需要过度干预和行动,而是要顺其自然地适应和接受。他以自然 界的运行规律为例,认为宇宙运行自有其规律,人们不需要过度干涉,顺其自然即可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和谐。 三、自由心境

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认识到个体的内心是一个自由 的天地,可以超越世俗的琐事和困扰,达到宁静的境地。他强调了放 弃为名、利和权力的追逐,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自我修养和提升。他 认为通过内心的净化和提升,个体能够远离纷扰和烦恼,获得真正的 自由和幸福。 四、相对主义 庄子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价值都是相对的,不能仅仅依靠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来决定。他以鱼和熊掌的故事 为例,指出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开放 的心态和思维模式,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和陷入狭隘的观念中。 五、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庄子提出了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苦短,一切荣辱得失都是虚妄的。他鼓励人们要宽容他人,不要过于计较和 争斗,而是要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以蝴蝶梦的故事为例,强 调了人们要超越生死和得失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综上所述,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追求道、顺从天理、保持内心宁静和超越物欲的生活方式。他的思想对于人们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于: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和谐,顺其自然地处理事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减少对外界物质 欲望的追逐;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宽容他人,平和地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 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借鉴。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 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 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 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 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 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 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 图掌控一切。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 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

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 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 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 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 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 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 了争斗和矛盾。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 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 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 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借鉴庄子的思想,每个人都 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实,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更加和谐与美好的 成长。庄子的哲学思想,从古代到当代,仍然是一盏指引人们前进的 明灯。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以道为中心,主要分为道论和德论两个部分。庄子的道论包括“逍遥”境界和“齐物”之法。“逍遥”境界是一种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齐物”是进入逍遥境界的方法和途径。与道论紧密联系的是庄子的德论,德是道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庄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的德论以安命思想为中心,以“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为其两翼。庄子的其他思想观念,诸如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政治观、处世观、养生观等,都是在庄子道论和德论在不同方面的投射。 逍遥境界中的无己、无功、无名,齐物之法中的心斋、坐忘,都涉及人己之关系。庄子德论中的安命思想,以“用心若镜”“与物为春”为安命之法,更应该成为处理人己关系的准则。 庄子认为,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并不消极去承受,而是“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用心若镜”,镜子是被动的,它无法选择走向自己的物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显现在镜子中,大到风云变幻,山川河流,小到人物花草,鸟兽鱼虫。面对来者镜子只是客观的反

映,面对去者镜子不会挽留。静止的水面也具有和镜子同样的功能。“用心若镜”也就是心如止水。“与物为春”,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用心若镜”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应对外在世界的冲击,“与物为春”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面对冰封的外在世界。“用心若镜”是由外入内,“与物为春”是由内向外。这一内一外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庄子的处世哲学。

庄子哲学思考研究

庄子哲学思考研究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考深受世人注目。本文将针对庄子的哲学思维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一、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他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无形无物的,超越了一切个体存在。在庄子看来,个体的幸福与成就源于与道的合一,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庄子提出了“自由游泳”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超越凡俗的社会规范和期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通过讲述自然界、人与事物的互动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应当摆脱世俗的追求,通过顺应自然、追求真实自我的生活方式,达到真正的幸福。 二、庄子的理论体系 1. 人性观点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平等的。他反对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主张人人平等,在人性面前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2. 道的观点

庄子将“道”看作超越个体存在的普遍原理。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组成,道是无形无物的,无法凭借思维而捉摸得到。他主张通过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使自己与道合一,从而达到内心的自在与平静。 3. 无为而治的观点 庄子认为,世界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即以自然的力量来引导与维持秩序。他主张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他通过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作用来阐述这一观点,如水的自然流动、鸟的飞行等。 三、庄子哲学思考的当代意义 1. 追求内心的自在与平静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外部因素所困扰,追求功利与名利。而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2. 尊重自然与追求自由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在当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自由而不是被囿于物质的束缚。 3.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意义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 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章暗指读书人,为

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庄子的思想主张]庄子思想5篇

[庄子的思想主张]庄子思想5篇 一:[庄子思想]给庄子的一封信 给庄子的一封信 那时候,英雄迭起,你安然选择了精神的遨游;百家争鸣,你的思想在浩瀚的经典中熠熠生辉。 直到此时,两千多年后的我捧读着你的灵魂和你无边的思想。 不禁被你丰富的想象所吸引。万物似乎都由你创造,故事因你而发生。我不解,如此普通的你,如何会有这些奇特的想象,会有这些令人捉摸不透的话语。“北海有鱼,其名为鲲。” 不禁被你怪异的思维所困惑。你追求着自由,赞美着万物之大,却又摒弃这自由,却又不屑于如此的久远和庞大。 不禁被你异于常人的行为方式所打动。社会大变革,天下分裂,兵马四起。有人说乱世出英雄,而你却从一开始便选择了能够永恒的思想。你评论着天下,却又不屑于去涉足。始终令人羡慕地守护着内心的宁静。 两千多年前的你,定是一袭布衣。任凭人家声名显赫,荣华富贵,你不妒,不愿,不屑。无事一身轻,你专注于道家学术,哪管人间喧嚣?你将所思所想,用心血化为一部旷世奇书——《庄子》,你又开始孜孜不倦的传授学识与世人,与你一起领悟道的境界。你一定想不到,这一部经典,一传就传了几千年,你奇妙自由又玄幻莫测的思想,至今还被人研习着。 我赞你,你不流连于世事的洒脱,你说放下就放下的勇敢,你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心灵安息之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庄子,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个庄子。人毕竟不能像永不停歇的太阳永恒的转动,偶尔困倦也该为自己找一份无拘无束的自由,也得找回当初一切静止,物我两忘的感觉。人们知道,当自己累了,《庄子》便能给人最好的慰藉。 我亦弃你,我不知道你对于世事的不屑是因为心中淡漠,还是用情太深之后的无奈。我不知道你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否是因为你对现实看透而选择了逃避?我不知道你的不作为意在何处?我不知道世上能有几人能达到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共性鲜亮、独具特色的思想家。他决然不与宋君合作的态度,他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异乎常人的举动,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情和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不只一般的生活是无聊的,即便南面为君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及各级官吏,其生活也是无聊的,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自在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抱负。在本文中,笔者试就庄子追求生命自在的哲学特质作粗浅分析。 一、追求生命自在的最基本的范畴 “道”是《庄子》中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在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承继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行受,可得而不行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①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确定性,制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描述道的幽隐安静,“无形”描述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安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确定性;

道具有制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档次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终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宰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生生者不生”②,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衰亡而消逝,道运作万物而本身却永不消逝。庄子具体地阐述“道”,向世人宣告自已体悟的宇宙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在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确定自在,就必需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二、追求生命自在的抱负手段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构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怀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抱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呈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宽广的精神领域中。“不从事于务”,即扬弃利禄、名位,权势,毁誉之俗世活动。“游乎尘垢之外”、“游乎四海之外”、“出六极之外”,心机警动超出于物质世界形相之拘限,冲破现实的藩篱而精神上达。真正的自在是“无待”的,它不依靠于任何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做无待呢?那就是“心斋”与“坐忘”。“心斋”,庄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现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生 卒年不可详考,约公元前355年(周显王14年)到公元前275年(周赧王40年)。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想象 力极为丰富,语言飘逸如风,灵活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 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 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辞去楚王的礼聘,理由是“无污我”,他尽管毕生贫困,但仍不改其志,追求自身的逍遥,“以快吾志”,充分显示了 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 在庄子看来,生命自由有着不同的等级: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就是充分地发展自然本性。怎样的发展才是自由发展?自然的本性又是如何界定?庄子用“天”“人”的对比来说明,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在天地之间率性行走,这是自然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穿牛鼻、钉马掌,就是人为的。他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好的,人为的则是坏的。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泉,而追求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赋予的。所以,只要保持自然天性并充分发展,即可获自由,无须外求也无须强求。 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能力。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是,只要它们充分地发挥了自然能力,就获得了同等的自由。《逍遥游》讲了大鹏和蓬间雀的故事,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蓬间雀“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两种鸟的能力相差悬殊,可是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喜欢做的,它们就是同样的幸福与自由。所以我们不必嘲笑蓬间雀,也不必羡慕大鹏,各有各自的能力,能自由自在尽情地发挥就足够了。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

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2)

浅谈《庄子》与自由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为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庄子思想哲学,可基本概括为:求自由、尚自然、轻名利、重生命、蔑权贵、倡无为、安时处顺、卓然独立。在读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后,我发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庄子的自由思想,从个人到社会,从外在到内涵,庄子对自由的阐述贯穿了整本书,感悟很深。 庄子的自由思想内涵丰富,我粗略把它归纳为“无君”、“无为”、“无己、无功、无名”、“不惧死”四个方面加以探讨,这是我读完《庄子》一书之后,对《庄子》自由思想最有感触的四个方面,下面就来一一进行论述。 一、庄子自由思想之“无君” 庄子自由思想的第一个体现是倡导“无君”。君主是一个封建时代约束、压迫的重要标志,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就是从否定这个社会最高的统治者开始的。《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又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意思就是说,清醒的人尚且老觉得自己身处梦境之中,感到困惑,而愚昧的人却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像君臣等级制度、尊卑制度等都是梦境中的,现实中这种君臣制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在庄子看来,梦与醒,无法分辨,君与臣也没有界限。并且他认为孔子固执浅陋极了,一直都生活在梦中,却还没有要觉醒的样子。孔子所奔走呼号的“君君,臣臣”其实都像是一个梦境,醒来之后全都是相反的,所以现实的君主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很值得怀疑。庄子认为只有无君主无臣下的社会才是快乐自由的,所以在《庄子.至乐》中,有这样一段话:“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意思是,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从容安逸的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觉得没有任何的责任义务,没有任何的政治约束才一是真正的自由快乐。 庄子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许会稍显激进,不合纲常伦理,但

《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共3篇

《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及其当代价 值共3篇 《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及其当代价值1 《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其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哲学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在当代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将从《庄子》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深入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指引。 一、《庄子》的劳动观 在《庄子》中,劳动被视为人们最基本的本性之一。在《庄子》中,鱼、鸟、兽等动物都是按照本性生活的,而人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是重要的一部分。《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有清辉而不语,五谷有菽粟而不声,政教有宪章而不写,故可以与万物随化而不变也。”这说明,人和自然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劳动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二、《庄子》的劳动态度 在《庄子》中,劳动被视为是一种可以自得其乐的行为。《庄子》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大冶之人不惧火热,田翁之人不惧寒冬。”这说明,劳动者是不畏寒暑、不怕劳苦的。而这种坚

韧不拔的精神正是《庄子》所推崇的。同时,《庄子》强调,劳动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不能低头丧气、垂头丧气。 三、《庄子》的劳动方式 在《庄子》中,劳动被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是通过享受劳动本身的过程来实现的。《庄子》反对过度追求工具或产出的想法,而强调劳动本身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享受劳动本身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放松和自由状态。《庄子》主张不要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四、《庄子》对当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纵观《庄子》,其劳动教育哲学思想与当代教育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共性。图书馆学院中的师生体验课程、户外体验课程等均突出了劳动教育,以实践和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欣赏。通过实际劳动感受到“劳动是美好的,劳动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感悟自然,树立起积极向上、勤劳向上的品质。 此外,《庄子》中不仅反对物质过度追求,还反对虚荣心的滋生。与当代教育相呼应的是,现代教育也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层面进一步强调道德、家庭、文化等方面,探究并强化学生品德教育精神,从内心深处培养出“勤劳诚实、乐观向上、宽又容人”的基本价值观和生命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对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