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读书报告

燃烧学读书报告
燃烧学读书报告

燃烧学读书报告

一、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燃料和氧化剂两种组份在空间激烈地发生放热化学反应的过程叫做燃烧。它常常伴随着发热、发光过程,即所谓“火”的现象。

这个化学反应在许多场合下是氧化反应,被氧化剂所氧化(发光、发热)的物质称为燃料。把含有活泼氧原子(或类似于氧原子)的组份称为氧化剂。反应所生成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另外,把能够进行燃烧的燃料和氧化剂的气态混合物称为可燃混合物或可燃混合气。

火焰是在气相状态下发生的燃烧的外部表现。火焰除了具有发热、发光的特征外,还具有电离、自行传播等特征。

由于发光、发热,从而使火焰具有热和辐射的现象。火焰的辐射一部分来源于热辐脉另一部分来源于化学发光辐队再一部分来自炽热固态烟粒和碳粒的辐射。热辐射来自火焰中一些化学性能稳定的燃烧产物的光谱带,如H2O、CO2以及各种碳氢化合物等。这类辐射的波长处于0.75微米~0.1mm之间。最强的光谱带是红外区,它由燃烧的主要产物CO2和H2O形成。化学发光辐射是一种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辐射,这种发光是由于不连续辐射光谱带发射的结果,它来自电子激发态的各种组分,例如CH、OH、CC等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存在于火焰区中,它是在化学反应瞬时产生的。普遍认为,火焰中存在有固态烟粒和碳粒发射出的连续光谱,它将使火焰辐射增强。

必须强调,在燃烧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的炉膛中,火焰和完全燃烧产物的辐射主要来自CO2、H2O、烟粒和飞灰颗粒。

火焰具有电离特性。一般在碳氢化合物燃料和空气的燃烧火焰中,特别在层流火焰中的气体具有较高的电离度。某些试验发现,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会发生弯曲、变长或变短,着火、熄火条件会发生变化。

火焰具有自转播的特征。火焰一旦产久,就不断地向周围传播直到整个反应系统反应终止。按火焰自行传播这个特点来看有两类火:一类是缓燃火焰(或称正常火焰),其火焰按稳定的、缓慢的速度传播(大约0.2—1m/s),另—类是爆震火焰,其传播速度极快,达超音速(大约几千m/s)。正常火焰是通过导热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或由于扩散作用将自由原子、自由基传递到未燃混合气中产生链式反应),而引起的反应加速,从而使火焰前沿不断向未燃混合气体中推进。爆展火焰是一种微波,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火焰前沿不断推向未燃混合气。

燃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的综合过程,它包括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扩散过程,预热、着火过程以及燃烧、燃烬过程。

按燃料与氧化剂在进入反应区以前有无接触划分,火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种反应物的分子在着火前已经接触,其火焰称为预混火焰;另一类是两种反应物在着火前末接触,火焰决定于混合、扩散因素,称为扩散火焰。例如气体燃料和氧化剂分别送入燃烧室时的燃烧。

按火焰状态可分为移动火馅和驻定火焰。移动火焰即火焰位置在空间是移动的。驻定火焰即火焰位置在空间是固定的。

按流体力学特性分,有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工业火焰绝大部分属于湍流火焰。

按两种反应物初始物理状态分,有均相火焰(气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 和多相火焰或异相火焰(液体或固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的燃烧)。

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比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要复杂,因为前者的燃烧过程和火焰传播发生在多相介质中。

燃烧学是由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以及一定程度的数学有机组成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激烈化学反应及其物理准备过程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的边缘科学。

燃烧学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燃烧理论的研究,主要研究燃烧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现象。如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机理,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熄火、火焰传播及火焰稳定、扩散火焰、液滴、碳粒着火等燃烧机理。另一方面是燃烧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燃烧基本理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各种实际燃烧问题。例如对现有燃烧方法进行分析和改进,对新的燃烧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燃料利用范围和利用率等。由于燃烧过程的复杂性,无论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目前实验研究仍然对它们起着突出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燃烧科学的主要研究方面已不向于过去一个时期那样比较着重于有关航空和宇航的燃烧问题。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正在大力开展民用工业燃烧设备的研究。例如尽量节约燃油,尽可能改成烧煤,同时还要研究降低对大气污染的各种燃烧设备。此外,还正在大力开展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的研究。

二、基本方程

分子输运的基本定律是指在不考虑交叉输运现象时,由于速度梯度引起的动量交换,由于温度梯度引起的热量交换,以及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质量交换所遵循的定律。也就是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导热定律,以及费克扩散定律。

牛顿(Newton)粘性定律

两个无限宽和无限长的不可渗透的乎板,它们相距δ距离,中间充满等温的流体B。坐标及位置如图1所示。如果下平板

图1 牛顿粘性定律

固定不动,上平板以定常速度u

∞运动,由实验发现流体的速度由上平板处的

u

∞变到下平

板处的零。这表明流速快的一层和流速慢的一层之间有剪切力。流速慢的一层对流速快的一层有阻力。单位面积上剪切力的大小和速度梯度/u y

??成正比。即:

u

y τμ?=-? (1)

这就是牛顿粕性定律。T 是单位面积上的剪切力,u 是动力粘性系数(也称动力粘度),/u y ??是速度梯度。也称剪切速率。负号表示动量传递与速度u 增加的方向相反。

因为

v μρ= (2)

牛顿粘性定律常可写为:

()u u v v y y

ρτρ??=-=-?? (3) 这就给出了剪切力与动量梯度间的关系。

傅立叶(Fourler )导热定律

在相距σ的两个平行乎板之间,充满一种静止流体,上板温度为T ∞,下根温度为W T ,且了W T T ∞> (图2)。因沿y 方向上

图2 傅立叶导热定律

各层之间的温度不同,由于温差,各层之间产生了热量交换。热量将从温度高的一层流向温度低的一层。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热流量是与温度梯度成正比的,即:

T q y λ?=-? (4)

这就是侮立叶导热定律。q 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热流量,λ是导热系数,

T y

??是温度梯度,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增加的方向相反。

因为p a c λρ=,a 称为热扩散系数,,p c ρ分别为密度、定压比热容。当,p c ρ为常数时,傅立叶导热定律又可写为:

()p c T q a

y ρ?=-? (5)

费克(Fick )扩散定律

在相距为σ的两个多孔的平行平板之间,充满一种静止的等温流体B 。另一种与B 温度相同的流体A 从—边渗入(渗入浓度为A C ∞),而从另一边渗出(渗出浓度为AW C )。而且A C ∞>AW C ,横坐标代表A 的浓度。这样在B 中不同的层上,A 的浓度不问。由于浓度差存在,而产生扩散。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流体A 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在B 中流体A 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即: A A AB J D y ρ?=-? (6) 这就是费克扩散定律。A J 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A 扩散造成的物质流量,AB D 是A 在B 中的扩散系数。

图3 费克扩散定律

在考虑两种组份以上的多组份混合物的扩散问题时,常常把第i 种组份考虑为一种组份,而把第i 种组份以外的所有组份作为另一种组分j ,这样近似的按照双组分扩散问题处理,因此扩散方程可写为:

i i ij J D y ρ?=-? (7)

这时,扩散系数ij D 和各组份的成份及其浓度有关,因此在具体计算时,往往还要进一步地简化。

若把混合气看成理想气体,还可以把扩散方程表示成压力梯度或质量百分数的形式,即:

i i i ij M J D RT y

ρ?=-? (8) 以及: i i ij Y J D y ρ?=-? (9)

(9)是经常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可以把扩散方程表示为麦克斯韦-斯蒂芬(Maxwell-stefen)形式,即:

(ln )i i ij

i J D Y y

ρ?=-? (10) 或者: (ln )i ij i V D Y y

?=-? (11) 其中i V 是组份i 相对于混合气的扩散速度。

对于扩散速度,则有必要搞清下面几个有关速度概念。假定多组份气体处于流动状态,那么多组份气体整体相对于空间静止坐标系(或称实验室坐标系)有一个宏观流动速度v ,而i 组份气体相对于混合气整体有一个扩散速度i V ,同时i 组份气体相对于空间静止坐标系也有一个流动速度Vi 。这三个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i i V v v ≡- (12)

因此又可以得到混合气体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物质流是:

q v ρ= (13) i 组分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物质流是:

i i i q v ρ= (14)

i 组分相对于混合气整体的扩散物质流是:

i i J V ρ= (15)

同时还有关系式:

i i i q J Y v ρ=+ (16)

(16)中右端第二项称为混合气整体流所携带的I 组分的物质流。

因为混合气整体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物质流等于各组分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物质流分量之和。即:

i

i q q =∑ (17)

所以还有:

i i i

v Y v =∑ (18) 对(18)两边求和并利用(17)和(13)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0i i i i

i i i i

J q Y v q v Y ρρ=-=-=∑∑∑∑ (19) 在推导中利用了1i

i

Y =∑。(19)说明,在多组分混合气中,通过一个微元表面,各组份扩散的物质流之和为零。但是一定要注意,各组份扩散物质流的矢量和为零,而不是各组份扩散速度的矢量和为零。

可见多组份气体的导热问题不同于单组份气体的导热定律所报述的那样,它除了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热流之外,还应当有扩散的物质流所携带的焓值。即对普通的傅立叶导热定律应进行修正,以适用于多组份气体的导热问题,而成为修正的傅立叶与热定律: i i i

i q T YV h λρ=-?+∑ (20)

其中i h 为i 组份的焓,它应当包括显焓和生成焓两部分:

0,,0

T

i i p i h h c dT =+? (21)

0,i h 为i 组份的生成焓,,p i c 为i 组份的定压比热容。

连续方程

单一成分无化学反应的连续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内,三绍、非定常、可压缩气体的质量方程可表示为

(22)

(22)式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流出与流入的质量差与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质量的改变量之和等于零。

(23)

多种成分进行化学反应的质量方程

斯蒂芬(Stefan)假设。这是斯蒂芬1871年提出的著名的多种成分连续介质模型。该假设认为;(1)在多种成分的混合气体中,各种成分都连续地充满整个空间,没有空隙和不连续的地方;(2)在多成分的混合气体中,每一种成分都跟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规律。

根据上述假设,k种成分中的任意一种成分i的质量方程与单一成分(无化学反应)的质量方程相类似。第i种成分的质量方程为

(24)

表示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第i

种成分流出与流入的质量差。表示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第i种成分质量的改变量。

进行化学反应的混合气体内,第I种成分的质量方程可表示为

(25)式(25)的物理意义为: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第j种成分的质量改变量与净流出(或净流入)质量之和应等于成分i的净质量生成率。

进行化学反应的混合气体的质量方程

把用式(25)表示的各种成分的质量方程总合起来,即为混合气体的质量方程,即

则得进行化学反应的混合气体的质量方程:

(26)对比(24)和(26)式可以发现.伴随有化学反应的混合气体的质量方程与单一成分无化学反应气体的质量方程在形式上是相似的。

用相对密度表达的质量方程

(1/)i DY S Dt

表示第i 种成分随混合气体流动过程中相对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ln 1(1/)i i i D Y DY S Dt Y Dt

=代表第i 种成分随混合气体流动过程中相对密度的相对变化率; (1/)i i

R S ρ代表由于化学反应引起微元体内第i 种成分质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 1()(1/)i Di i

div Y V S Y ρρ表示第i 种成分随混合气体流动过程中,由于扩散引起微元体内第i 种成分质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

计算扩散速度的公式

在质量方程内,引入了扩散速度对于多种成分的混合气体,扩散速度的计算公式很复杂,下面只讨论两种成分互扩散的扩散速度公式。

计算互扩散过程的扩散速度公式为:

动量守恒方程

根据气体动力学知识,忽略质量力、无粘性理想流体的三维、非定常流的动量方程可表达为:

如用向量表达式,则动量方程形式为:

ρ是微元体的质量密度,在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为:

作用于微元休上的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积力,如重力、电磁力纳另一类

是表面力,如压力,粘性力等。单位体积上的体积力为,微元体三个方向所受体积

力分别为:

表面力中的压力是垂直于微元体中的面元素的,而拈性力(亦称剪切力)是与面元素平行的。由于微元面具有方向,而作用于微元面上的力也具有方向,它们的方向在一般情况下另不相同比因而不可能用矢量既表示清楚面积力的大小和方向,又表示清楚其作用的面元素的

方向。所以应力是张量。应力张量为:

应力张量的各分量在上式矩阵中的位置不是随意的,行对应于每一坐标方向所施加的

力。当即时构成对称张量。此对称性要求对于微元体三袖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

微元体个面元素上应力分析

应力作用在微元体各前表面(b,d,f)三个方向上的合力为:

当微元体有加速度时,作用于微元体各前表面(b,d,f)与各后表面(a,c,e)的应力不等,其关系为:

这里假设应力是坐标的连续函数并存在各阶偏导数,而我们只取一阶泰勒展开式近似。因此在x方向上微元体的净力将有三个微分项,即:

用体积dxdydz 去除各项,就得到单位微元体在x 方向上的净力:

同理:可得到 y,z 方向上的净力:

因此表面力合力向量:

牛顿定律可写为:

再通过牛顿流体粘性定律,将ij τ与ij ε联系起来,就得到了动量守恒方程的最终形式。

其中μ是粘性系数。应用上述关系,可得到三个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方程分别为:

对于稳定流动,以上方程可简化为:

能量守恒方程

一般表达式

对于一维定常无粘性助理想混合气体,无外力作用下的能量方程可表达为:

式中ρ为混合气体的密度;u为单位质量混合气体朗总内能;v为x方向混合气体的流速;g为单位时间内流过微元体单位面积上的总热流;ρu为单位容积混合气体的总内能。

可以理解方程的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微元体单位体积内净传入的热量等于净流出的能量以及对外做功所消耗的能量之和。因而,微元体内混合气的能量贮备守恒。

用总焓表示的能量方程

h 代表单位质量混合气体的总焓。总焓等于混合气的总内能与流动

功之和。

上式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经过微元单位面积上净传入热量Δq 后,使微元体内混合气的总焓增加Δh 。例如,对于球对称的流动问题,总径向质量通量为M ,传入球壳的热量为Δq ,则球壳内混台气体的总焓将增加Δh 。

对于一维流动问题,假设混合气内有k 种成分。当能量交换是由热传导和扩散所引起时,则总热流通量可用下述关系式表达:

λ 为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i h 为第i 种成分的总熔;Di v 为第i 种成分在x 方向上的扩散速度;i i Di h v ρ为由于扩散造成的能量通量。公式中的负号说明传导热流通量与扩散能量通量是反方向进行的。

单位体积内混合气的总焓等于各种成分总焓之和:

三、着火和熄火,火焰稳定的理论

着火过程和方式

凡是在干分之几秒内完成的高速化学反应统称为爆炸。如果是处于燃烧过程中的预备阶段,则称为着火。爆炸和着火可以说是一回事。但是,爆炸的概念却远不限于燃烧过程,它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例如,氯和氢激烈的放热反应、固体和液体炸药的爆炸等等。爆炸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的自动加速和具有极高的反应速率,整个过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是瞬时完成的。

一切燃烧过程都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炸阶段(即着火阶段),它是一种过渡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燃烧阶段,它是稳定的过程。可燃混合物的着火过程发生在燃烧之前,是燃烧的准备阶段。为了使燃烧过程顺利进行,一定需要使可燃混合气体先行营火,然后再转入正常的燃烧。所以说着火是燃烧的必经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过程。

可燃混合气体的着火方式有两种广种称为自燃着火,通常简称自燃,另一种叫做强迫营火,简称点燃或点火。

把一定体积的混合气预热到某一温度,在该温度下,混合气的反应速率即自动加速,急剧增大直到着火,这种现象称为自燃。着火以后.可燃混合气所释放的能量已能使燃挠过程自行继续下去,而不需要外部再供给能量。

强迫着火是在可燃混合气内的某一处用点火热源点着相邻一层混合气,而后燃烧波自动地传播到混合气的其余部分。因此,强迫着火是火焰的局部引发以及相继的火焰传播。点火热源可以是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体和点火火焰等。

根据化学动力学的观点,着火机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热自燃机理;另一种是链式自燃机理。

所谓热自燃机理是在利用外部热源加热的条件下,使反应混合气达到一定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可燃混合气发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大于器壁所散失的热量,从而便混合气

的温度升高,这又促使混合气的反应速率和放热速率增大,这种相互促进的结果,导致极快的反应速率而达到着火。

所谓链自燃机理是由于镊的分支使活化中心迅速增殖,从而使反应速率剧烈升高而导致着火。在这种情况下.温度的增高固然能促使反应速率加快,但即使在等温情况下亦会由于活化中心浓度的迅速增大而造成自发着火。

实际燃烧过程中.不可能有纯粹的热自燃或链自燃存在。事实上,它们是同时存在而且是相互促进酌。可熙混合气的自行加热不仅加强了热活化,而且亦加强了每个链反应的基元反应。低温时链反应可使系统逐渐加热,加强了分子的热活化。所以,自燃现象就不可能用单一的一种自燃理论来解释,有些持征是用热自燃机理来说明,而有些则需要用铁式机理来解释。一般来说,在高温下,热自燃是着火的主要原因,而在低温时支链反应是着火的主要因素。

热自燃理论

在可燃混气进行反应过程中,不断有热量放出,同时亦存在场过各种途径向外散热,如通过固体壁传导,以及反应物本身带走等。如果产生热量不足于或等于散热量,那末反应的速率逐渐降低或稳定在某定位进行。相反产生热热量超过散热量,则剩余热

量给自身加温,使反应速率不断增加,最后达到很高速率而着火。

我们研究一个容器,其容积为V ,表面积为S,其中充满可燃均匀混气,其起始温度为

T0(在t=t0时),亦即是容器壁面温度T0。

由于着重研究反应过程中热量变化,认为反应中压力不变,且忽略辐射散热、粘性

消耗以及体积力,认为混气在容器中是静止的,故平均流速v0=0,这样,能量方程即简化为:

此式中反应速率W是温度的指数函数,并且是非线性方程,所以求解非常困难。但从工程的观点来看,将问题作一定简化而迅速得到定性结论,并与试验结果相符,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强迫着火

强迫着火或点燃(引燃)一般系指用炽热的高温物体引燃火焰,如电火花、炽热物体表面或火焰稳定器后面旋涡中的高温燃烧产物等等,使混合气的一小部分着火,形成局部的火焰核心;然后这个火焰核心再把邻近的混合气点燃。这样逐层依次地引起火焰助传播,从而使整个混合气燃烧起来。

强迫着火和自燃着火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因为都是化学反应急剧加速的结果,但在具体进行过程中却有如下的不同之处:首先,点燃的加速仅在混合气的局部(点火源附近)内进行,而自燃则在整个可燃混合气中进行;第二,自燃必需使全部可燃混合气在一定的环境温度T0的包围下,由于反应的自动加速,使全部可燃混合气温度逐步提高到自燃温度而引起。但点燃就不同,全部混合气处于较冷的状态。为了保证火焰能在较冷的混合气流中传报,点火温度一般要比自燃温度高得多;第三,可燃混合气能否点燃,不仅取决于炽热物体附面层内局部混合气能否着火,而且还取决于火焰能否在混合气流中进行传播,故点燃过程要比自

燃过程复杂得多。

点燃过程如同自燃过程,亦有点火温度、点火延迟期和点火浓度极限。但是、影响它们的因素要比自燃过程更为复杂。除了可燃混合气的化学性质、浓度、温度、压力外,点火方法、点火能和混合气流动酌性质亦可影响点火,而且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工程上较为常用的点火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

1.炽热物体点火:常用金属板、柱、丝或球作为电阻,通以电流使其炽热;亦有用热 辐射加热耐火砖或陶瓷棒等,形成各种炽热物体,在可燃混合气中进行点火。

2.电火花或电弧点火:利用两电级空隙间放电产生火花,使这部分混合气温度升高.产生着火。这种方式大都用于流速较低、易燃的混合气中,如一般的汽油发动机。它比较简单易行,但由于能量比较小,故其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对于温度较低、流速(或流量)较大的混合气,直接用电火花来点燃是不可靠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有时先利用它点燃一小股易燃气流,然后再借以点高速大流量的气流。

关于电火花点火的机理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着火的热理论,它是把电火花看作为一外加的高温热源,由于它的存在,位靠近它的局部混合气温度升高(由于导热和对流作用),以至达到着火临界工况面被点燃,然后再借火馅的传播使整个容器内混合气着火燃烧;另 一种则是着火的电理论,它认为混合气着火是由于靠近火花部分的气体被电离,形成活化中心,提供了产生链反应的条件,链反应的结果,使混合气着火燃烧。实验表明,以上两种机理并不矛盾,是同时存在的。一般来说.在低压力时电离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当压力提高后,尤其是高于50一100mmHg 后,则主要是热的作用。

3.火焰点火:所谓火焰点火就是先用其他方法将燃烧室中易燃的混合气点燃,形成一股稳定的小火焰,并以它作为热源去点燃较难着火的混合气(例如温度较低、流速较大的混合气)。在工程燃烧设备中,如锅炉、燃气轮机燃烧室中,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点火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具有较大的点火能量。

综上所述,不论是采用哪一种点火方法,其基本原理都是使混合气局部受到外来的热作用而使之着火燃烧。

火焰的稳定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有许多,在实际燃烧设备中,相应这些影响因素的情况如燃科与氧化剂供应的速度有变化,外界气流速度的改变,燃烧设备本身温度的变化以及传热情况的变化等等,都可能使正在燃烧的火焰摇摆不稳,或者是火焰向预混末燃混气中倒传过去,或者是火馅被吹熄。因此,保持火焰在燃烷设备中的稳定,即令是短时间严峻条件的出现亦不致于熄灭,是燃烧设备的重要目标之一。

焰峰稳定不动的条件是:

L S v

焰峰在长玻璃管内传播时,焰峰表面基本上与气流方向垂真。但在本生灯灯口看到的层流火焰并不是垂直于气流,而是与管口接近平行的平面火焰。而且,此时本生灯混气供应的流速远比焰峰正交速度来得大。

灯口切面积A 正好是圆锥形火焰表面积垂直投影,若设圆锥形火焰表面之根部角为θ,

则可得到结论:

“在气流速度较小的情况下,会出现与气流方向相垂直的稳定火焰而在较大的气流速度下,则出现与气流方向成一斜角的稳定火焰。”

为了使火焰稳定,必需要实现气流速度和燃烧速度相等的条件,一般工业用燃烧设备中住校都是气流速度大干燃烧速度.故为了使火焰能够稳定,可以来用下列原则;第一,在自由火炬边界层中实现火焰的稳定,如常用的自出射流火炬即属此类型;第二,引入外界能源稳定火焰,例如用电火花点火,煤料火炬中应用重油辅助喷嘴等;第三,利用空气动力回流特性来稳定火焰,例如旋转射流,绕非流线型物体流动等;第四,利用热流循环来稳定火焰,例如利用炉壁、炉拱等辐射。

四、煤燃烧的理论和燃烧试验的方法

煤的基本性质

煤是内多种有机可燃质、不可燃的无机矿物质(灰质与灰分)及水分混合而成的

煤中的可燃质是多种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台物的混合物。主要包括碳(c)、氢(H)、氧(O)、氮(N)t硫(s)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勺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时放出热量。故称煤中的c、H、O、N、s及其化合物为可燃质。

碳是煤中的主要可燃成分。1kg碳完全燃烧释放约33858kJ热量:碳元素的着火点很高。一般煤中的碳含量越高,着火越困难。煤中的碳以与氢、氧、氮、硫组成有机化合物的状态存在。煤的形成年代愈长,碳元素含量愈高。

氢是煤中仅次于碳的可燃成分。1kg氢完全燃烧时释放约1254M瞻热。煤中含氢量约2%—8%,碳化程度越高,含氢量越低。含碳氢化合物多的煤易着火,但含重碳氢化合物多的煤在供氧不足的燃烧过程中燃烧不充分,易形成炭黑,既造成燃烧损失,又污染大气。

煤中氮含量约为1%—2%。在高温下氮与O发生反应,产生No或N(),排人大气后,在光的作用下产生有害气体。

硫是燃料中最有害的可燃元素。硫在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气体,这些气体与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对燃烧装置金属表面有严重腐蚀作用的亚硫酸和硫酸蒸气。与纵排入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我国煤的含硫量大约为O.5%—3%,有少数煤超过3%。煤中的疏常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存在于有机物中的有机硫黄铁矿硫和硫酸盐硫

机械学院检索报告

检索报告 级院系专业学号 姓名

说明 利用所学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结合自己的专业,从多方面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完成该课题的综合检索报告。(此页不打印) 一、数据库选择要求 1.中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2.外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3.搜索引擎(google、百度等)及本专业免费资源站点 二、条目解释 1.“检索年限”:范围限定在最近十年以内,各种数据库(检索工具)尽量选用同等年 限,以便之后根据检索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各类数据库(检索工具)的认识。2.“检索词”:在写出检索词的同时需注明检索词的性质,即检索项,如:题名、主题、 关键词、摘要、作者、作者单位、来源、全文、参考文献、基金等。(注意:数据库不同,检索项的表达方式不同) 3.“逻辑检索表达式”:运用布尔逻辑运算符来表达检索词与检索词之间逻辑关系。如: 要查找儿童教育方面的文献,逻辑检索表达式可表示为“题名=教育and 儿童” 或“关键词=教育并且儿童”。 4.每个数据库检索完毕后,记录检索结果数,每个数据库要求列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 年限的文献信息5条,格式请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不足规定条数的请注明原因)。 三、其它要求 1.每一种检索系统的检索报告如不够填写,可自行补充页数。 2.综合检索报告交打印版,交报告,并现场答题。(打印请使用A4纸,内文采用宋体5 号字;综合检索报告将存档,请注意排版整洁,并自行留底) 3.检索报告分为两个部分:检索课题概括、检索过程记录.

一检索课题概况 (25分) (一)检索课题名称(中英文题名) 1. 中文题名:硬质合金涂层刀具 2. 英文题名:Cemented carbide coating tools (二)检索课题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机械加工工业朝着高精度、高速切削、干式切削技术以及降低成 本等方向发展,人们对硬质舍金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涂层硬质舍金具有高硬度和 优良的耐磨性,延长了刀具的寿命。当前硬质合金刀具涂层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 象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刀具的发展呈现涂层成分多元化、涂层结构多层化、涂层 基体梯度化和涂层工艺灵活化的趋势。涂层刀具后处理技术包括热处理、磁化处理及 深冷处理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更新型的后处理技术将带来涂层刀具的又一次变 革。 (二)总体检索思路 1.简单介绍对检索课题要求的分析: 工科,国类中文,国外英文,近五年, 文献种类:图书资料、中文期刊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文献及网络资源的检索。 2.本检索课题主要针对硬质合金涂层刀具研究现状最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查找硬质合金涂层刀具问题的相关前沿资料。针对检索需求,准备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读秀、Apabi、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 等工具进行资料查找,以完成课题检索任务。 3.关键词:硬质合金涂层刀具 4.检索策略:(检索式可自行添加) S1=硬质合金 S2=涂层刀具 S3=硬质合金and涂层刀具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读书报告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工程材料读书报告

工程材料读书报告-工业陶瓷 【摘要】:工业陶瓷不同于传统陶瓷,具有坚硬、耐磨、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抗锈蚀等优良性能,将其用作化学工业的基本设备热交换器,可以提高其工作温度和降低其用于冷却时的热损耗,大幅度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工业陶瓷制作的泵、反应器,不存在酸碱腐蚀问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比不锈钢便宜的多。 由于工业陶瓷的优良性能,在化工行业中大有取代现用钢铁管件、管材和反应器的趋势。虽然工业陶瓷还存在脆(无韧性)、质量不稳定、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差等缺点,但是随着粉体工程学的发展,其机械强度和韧性肯定可以得到提高。 关键词:粉体工程学机械稳定性初级阶段 简介:工业陶瓷,即工业生产用及工业产品用陶瓷。 工业陶瓷的分类: 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1)、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2)、化工陶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3)、化学瓷: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瓷坩埚、蒸发皿,燃烧舟,研体等;(4)、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5)、耐火材料:用于各种高温工业窑炉的耐火材料;(6)、特种陶瓷: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种类和应用: 1. 氧化钙陶瓷(calcia ceramics) 氧化钙陶瓷(calcia ceramics)是指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陶瓷。 性质:氧化钙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密度为3.08~3.40g/cm,熔点为2570℃,具有热力学稳定性,能在高温(2000℃)下使用,与高活性金属熔体的反应小,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 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 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 1??? ??=ψR H E 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 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 (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12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读书报告 院系:文学院 专业:08级汉语言文学 姓名:常林利 学号:081010126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报告 一、书名: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二、著者:徐大明 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四、页数:268 五、内容概要: 社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引动论和方法,开辟了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本书分章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 六、读书心得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中也发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由徐大明主编的《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讲授了社会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

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集理论与实例于一体的教程,而且,注意到了内容上的循序渐进。 这本书在开头主要侧重的是理论性的东西,简要的介绍了社会语言学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社会语言学是一门以“研究社会中的语言”为主旨的语言学科。是研究社会与语言共变的一门学科。讲解了社会科学的特性:系统性、因果论、普遍性、开放性、实证性、客观性。并且明确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让对没有一点社会语言理论基础的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都注意到了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如:1.在讲解语言的变异与语言变化时,先让我们了解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相关理论,明白社会群体有共同的语言,但在现实使用中的语言,随着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的变化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即为语言变异。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如:溧水“街上话”(u)变项;应答语“行/成”变项;“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等理解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及特点。2.在讲互动社会语言于语言接触时,先是让我们了解互动理论,理解会话策略、现出语法、社会语用学涉及的理论方法。了解社会文化接触和汉语的发展,语码选择的因素,理解语码的混合、混用和转用。接着,再通过具体例子如: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中的语码转换;马来西亚柔佛州客家人的语言转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社区语言等了解语码转换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与社会密不可分。3.在言语社区理论、城市语言调查章

机械设计读书报告

机械设计读书报告 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机械设计是机械产品开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机械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机械设计理论的过程。从黄帝的指南车,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个个灵巧的机械,到今天的火星探测车,无一不包含机械设计理论的成果。理论是工程现象不断升华和总结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是对现代机械产品原理和机理的科学总结,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使现代机械产品满足以及判断现代机械产品是否满足设计原则的依据。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基于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形成的,现代机械设 计理论是现代机械设计的基础与核心,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仅仅是现代机械设计的手段和目的。因此,掌握机械设计理论的程度将直接反映机械设计的水平。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是相对于传统设计理论与方法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机械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机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向前推进,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手段。设计方法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从古代社会到17世纪为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阶段?由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机械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为现代设计阶段。 今天,机械设计学已成为研究机械产品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的一门学科。它以为发明创新机械提供正确有效理论和方法的机械学、为机械稳定、安静运转提供设计计算方法的机械振动学,保证机械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的机械结构强度学,延长机器寿命、降低能量消耗的摩擦学等学科为基础,探索设计过程本身的一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设计过程的科学进程和规律。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机械科学向新的境界发展,有如给它注入新的血液、新的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 本科三班 吕锦豪 08

《社会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概论》,主编:戴庆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北京民族印刷厂印刷。2004年11月第1版,200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本书共245页,正文分为九章,每章节后附有思考练习以及文献目录。正文后附有《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例选、社会语言学研究报告中的图表示例以及术语表。第一章: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第二章:语言的性别年龄变异,第三章:语言与阶级阶层,第四章:语言与行业职业,第五章:跨境语言的变异,第六章: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第七章:语言的文化变异,第八章:语言规划,第九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但是我现在只看了前两章,所以就简单来说下我对前两章的认识和看法吧。 第一章是什么是社会语言学。这一章章主要讨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兴起和发展过程、学科定位以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价值等问题。由于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性质、对象、特点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分歧。对于这些分歧,我认为并非是件坏事,一门新兴学科在走向成熟之前,大胆的猜测与探索造成不同的看法是必然的,这些分歧会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摒除不科学的成分而走向体系化,从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目前语言学界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1.社会结构决定语言结构。2.语言结构决定社会结构。

3.语言与社会不存在任何关系。 4.语言与社会的影响的是双向互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都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语言沟通的过程产生于人与人的接触中,是人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如果将语言与社会分离,就失去了语言运用环境的先决条件。换言之,人们不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试思考:语言存在的意义什么?所以我非常赞同语言学家布雷特的观点,那就是:“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第二章讲的是语言的性别年龄变异。这一章章主要讨论了在社会的特点、条件、环境影响下,语言的变异与性别年龄的差异是怎样的。语言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如:语音形式,词汇选择以及语法规则的运用。还体现在语言行为的差异,如打招呼的方式,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地位的作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然而,语言存在这年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造成年龄差异的成因有社会发展因素以及语言系统演变因素。在阅读到语言的性别差异中,我联想到自己身边的情况。相对于经济较落后地区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造成男性往往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男性有比较强的语言能力。而在大城市,女性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女性往往在语言发挥更大的语言优势,例如在绝大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女性占大多数。但是又有数据表明,在口译领域,往往出色的译员大多都是男性。这一现象说明:男性在语言方面有更高的天赋?还是受到其他一些社会因素或其他条件的影响?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

【机械】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学术报告

【机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的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研究生之窗讯(通讯员李相欣摄影报道)4月22日上午9点,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主讲的“A Unified Approsch to Fretting Wear Prediction Under Sliding/Impac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Frictional Heating”讲座在摩擦学研究所四楼大会议室顺利举行。 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ASME(美国机械工程协会)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的副主编、ASTM(美国试验材料学会)微动疲劳小组的主席。2003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协会机械制造工程方向的最佳论文奖;结构节点的非线性热弹性理论获得ASME颁发的布来科尔机器工具与器具奖。研究主要基于物理模型建模来考察其热弹性及动力学行为,实现加工制造及摩擦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高速/高性能加工。 讲座伊始,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讲了摩擦引起的温升和热应力的微动。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讲到这项工作为微动摩擦和疲劳测试的模拟和标准化提供了工具,并在摩擦焊接过程中得到最优。随后还讲到了预测微动疲劳强度和结构部件的剩余寿命,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并用摩擦热有关的热收缩现象和热应力断裂力学进行分析说明。 随着演讲的进行,老师和同学们都听的很仔细,并且记录了自己的疑问。在讲座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很多博士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包括在讲座过程中不理解的专业问题。Mahmoud Helmi Attia教授都给一一解答了,教授和同学们有了很好的互动。 演讲结束后,很多同学还在探讨所听到的内容。在一片讨论声,这次的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应用语言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体验式英语学习 在读了以上十篇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期刊后,对体验式的外语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体验式外语学习的好处是不言喻的,但是如何利用好也是关键。 读了《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篇期刊后,知道体验式英语学教学的特征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交际教学。 2.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强化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建构。 3. 教师是体验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引导者,总结评价者。 4.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5. 开放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方式。 同时作者强调体验式教学理论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体验式教学主要是用于应用型研究,基于课堂的真实研究,其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每一章节都要有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析;根据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情境的需要,准备需要的材料;设计活动进行体验;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课堂课后语言运用。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较,传统的英语教学是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单向的由教师传向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英语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在体验式英语教学则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交际情景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学会如何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交际教学的原则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动脑筋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入者,助学者,信息输出者和信息反馈接受收者。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转变,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在这些期刊中也提出虽然体验式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是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会更有效。第二点是缺乏合适的体验英语教材,现在大部分教材是依照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编写的。体验式英语教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三点是受课堂教学实践的限制,体验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去进行体验学习。占用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会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加强,词汇量的积累及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不利。第四是受教学设施,教学物理条件的影响;最后是受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中国课堂上实行体验式教学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职前教师,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教学氛围与学生文化体验相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跨文化背景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训练、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利用图片、照片和多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国外的艺术和风俗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Friction in Tribo-Fatigue System(摩擦-疲劳系统的摩擦学特性)和Troppy Phenomenon(波浪形损伤现象)。 主讲人:Sergei Sherbakov副教授 时间:2011年10月23日 如果单纯地从疲劳强度或者摩擦学的角度已经无法解决承受弯曲和接触应力的钢轨、曲轴等的可靠性问题。事实上,摩擦学告诉我们:为了降低磨耗,必须提高钢轨的硬度。儿断裂力学强调增加硬度是危险的——它将导致过早的疲劳损坏。很明显,我们需要在这种矛盾的要求之间采取折衷的方法,摩擦疲劳学即可以提供这种办法,同时还能考虑到零件系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学科的“摩擦疲劳学”为综合评定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应我们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擦学专家、副教授Sergei Sherbakov于2011年10月19-23日来我校访问,并做精彩学术讲座。Sergei Sherbakov现执教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担任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擦疲劳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系统摩擦-疲劳损伤力学和接触力学。在Sergei Sherbakov的访问期间,他为我们做了2个题为Friction in Tribo-Fatigue System(摩擦-疲劳系统的摩擦学特性)和Troppy Phenomenon(波浪形损伤现象)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的第一部份中,Sherbakov以流畅的英语,深入浅出的介绍关于摩擦疲劳现象中的各种问题。他首先介绍了疲劳试验的分类以及在测试设备上的创新方法;继而介绍了分析实验结果,并在试验中考虑到了不同属性的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介绍由他所建立的摩擦模型数值模型中,他从简单的圆柱上受到纯滚动摩擦模型入手,进行建模,通过建立的数值模型来分析摩擦系数对摩擦疲劳的影响,并计算了非接触载荷所引起的应力变化。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他首先介绍了从摩擦到摩擦疲劳系统的演变。而后分析了会引起摩擦疲劳bomb时的工况。简要介绍了Troppy现象的形成,给出了实验模型中所出现的Troppy现象,以及原理和与之类似的现象所导致的钢轨磨耗,计算分析应力与应变的变化,然后再与Ansys中的仿真结果相比较,并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展示了应力的变化过程。 在报告的最后,在座师生就关心及感兴趣的问题,纷纷向Sergei Sherbakov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s a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would have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is book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some issue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preview of these issues. I hope that this reading report would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ies. Here, I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teacher of this course, XiongLiqing. Ⅰ. Detail summary of this book. In this summary, I would divide the whole seven chapter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tain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 this book, the remaining parts make up another part.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basic knowledg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ubject of our study. As we all know, linguistics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which exists mainly a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Apparent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e can understanding its nature easily by what its name indicates—“contrastive”, that is to say, its nature is comparisons within and between languages. This branch of linguistics can be

摩擦学实验报告

摩擦磨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结构、测试原理及测试过程。 2、了解常用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3、了解摩擦系数与磨损量的测量。 4、测试实验用材料摩擦系数。 二、实验设备: 1、划痕实验仪。 2、销盘摩擦磨损实验机。 3、四球摩擦磨损实验机。 4、疲劳摩擦磨损实验机。 三、实验要求: 1、了解常用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结构、测试原理及测试过程。 2、熟悉并掌握常用的摩擦磨损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3、测试实验用材料摩擦系数。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设备与实验结果: MT-3000工作原理与结构 1、测试原理

MS-T3000摩擦磨损运用球-盘之间摩擦原理及微机自控技术,通过砝码或连续加载机构将负荷加至球上,作用于试样表面,同时试样固定在测试平台上,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使球摩擦涂层表面。通过传感器获取摩擦时的摩擦力信号,经放大处理,输入计算机经A/D转换将摩擦力信号通过运算得到摩擦系数变化曲线。μ=F/N μ—摩擦系数F—摩擦力 N—正压力(载荷) 通过摩擦系数曲线的变化得到材料或薄膜的摩擦性能和耐磨强度,即在特定载荷下,经过多长时间(多长距离)摩擦系数会发生变化。 2、试验机结构 1.加载方式:砝码加载; 2.加载范围: 10g~2000g、精度0.1g; 3.平台转速: 1转/min~3000转/min、精度±1转; 4.升降高度:20mm; 5.旋转半径:3mm~20mm; 6.摩擦副夹具:Φ3mm、Φ4mm 、Φ5mm、Φ6mm ; 7.摩擦副:GCr15钢球、AlO陶瓷球、ZrO陶瓷球、SiN陶瓷球; 8.测试操作:键盘操作,微机控制; 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