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完整版)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完整版)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仅供参考!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

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仅供参考!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 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2018)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②衣食所安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君谓计将安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多歧路,今安在 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比至陈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③ 备: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犹得备晨炊 本:本在冀州之南此之谓失其本心 奔:屠乃奔倚其下猛浪若奔 毕:吾与汝毕力平险群响毕绝录毕,走送之 薄: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厚积薄发 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兵:①可汗大点兵▲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而两狼并驱如故▲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似曾相识燕归来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袒右,称大楚 出:奋袖出臂不复出焉皆出酒食不敢出一言以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君谓计将安出 辞:辞去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 次: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策:①束手无策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执策而临之 ④策之不以其道 诚:①帝感其诚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宜开张圣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乘: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从: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⑥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⑨赠从弟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讲解学习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或递进,有争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溪深而鱼肥。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 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 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 言和而色夷。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而死于安乐也。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 ②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 word可编辑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8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4.(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二、(中考改编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动>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童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愧忙、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追古伤今、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离愁别恨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运用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 7、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等。 8、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著名诗人的特色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汉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 分类例证: (一)咏物类 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实用文档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一、“以”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 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彰其咎 F、以告先帝之灵 G、故为之文以志 H、以激怒其众

I、以知天地之广大 J、将以攻宋 K、杀之以应陈涉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②面山而居。 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学而不思则罔 (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三、“之”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初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三语文总复习材料 文言文知识清单 一、七上文言文 1、《世说新语》二则 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2、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会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咏雪》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赏之情。同时,谢道温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 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2、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主讲人却未对两人的咏雪诗句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作者在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2.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元芳:聪慧机智 友人:无信无礼 2、《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章主旨:《论语》一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这里所选的十二章,主要内容是谈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以及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三、六、八、十一章) 写作特点:用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世观点,既简洁,又富于哲理,体现出个人风格。 3、《诫子书》 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精心整理版-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一、“以”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 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彰其咎 F、以告先帝之灵 G、故为之文以志 H、以激怒其众 I、以知天地之广大 J、将以攻宋 K、杀之以应陈涉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中学考试8个文言虚词地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 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③夺而杀尉。④登轼而望之 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例:既而风定天清 (4)“而或”: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 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然后”“就” 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 C、表并列“又”“并且” 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4、与臣而将四矣()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 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 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 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往来而不绝者() 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然而前者,起坐而喧哗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 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 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 16、施:加。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三、重点实词 1、欲:想要,喜欢。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0、蹴:用脚踢。 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13、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14、奉:侍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