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鉴别图谱(含功效、来源、术语等)

常用中药的鉴别图谱(含功效、来源、术语等)
常用中药的鉴别图谱(含功效、来源、术语等)

一、矿物类

二、根及根茎类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中药鉴定学口诀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趣味记忆、分类复习及分章要点自测 一、中药鉴定学趣味记忆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这26味中药即:吴茱萸、厚朴、巴戟天、防己、防风、辛夷、栀子、杞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党参、玄参、麦冬。 2、伞形科的13味药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 通过这句话可以把教材里伞形科的13味药(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白芷、藁本、川芎)全都记住。 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香气,分泌组织是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除川芎含有草酸钙晶体外),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3、菊科13种药材 “木香2术冬菊红,茵陈青,北公牛紫。”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蒿、青蒿、北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4、药用部位为块茎的药材 即“两天三泻胡半白”。该句可这样拆: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快禁(块茎),两天泻了三回,胡子都白了一半。” 5、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的药材 “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即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抢)活、威灵仙、丹参。 6、含有油室的药 “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7、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8、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9、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10、何首乌有云锦状花纹,我们可以联想到“乌云”。 11、商陆有罗盘纹,联想到“商人用罗盘,不然没方向”。 12、银柴胡有珍珠盘,联想到“银色的珍珠盘”。 13、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14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 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15、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16、山东(鲁)、河南(豫)主产金银花,不妨想想“路遇(鲁豫)金银,好爽啊!” 17、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18、含有分泌细胞的红花,想到“分红”。 19、藿香含有间隙腺毛,会想到“物理学家…霍金(间)?”。 20、白芍为毛茛科植物,想到“白毛女”,并据此推断赤勺也是毛茛科植物 21、维管束无限外韧型的是双子叶植物,想到《神雕侠侣》中的“陆无双”。 22、呋喃香豆素:包括补骨脂内酯(呋补谐音“互补”)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 考点1 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 ~ 4 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 (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5.银柴胡: “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 “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 “芦头” (根茎)、“芦碗” (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 (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 (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 “菊花心”。气微, 味甜而特殊。 11.黄芪: 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 (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 (根上端)、“归身” (主根)、“归尾” (支根)、“全归” (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 (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 ①松贝: “怀中抱月” (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 梢粗糙, 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5.羌活: “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

中药鉴定常用术语 二划 二甲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二桠,每桠长出一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 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如曼陀罗。 刀削痕指药材在产地采收时用刀除去无用部分或除去粗皮及边材后留下的痕迹。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九眼独活。 三划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三岔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四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的角具二个侧枝者。 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小子指小的花苞。 小托盘指掌叶覆盘子果实上的宿存萼,形如托盘而得称。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马头指海马头部与体轴略呈直角,管状长嘴如马头外伸,上有冠状突起似马缨,故称马头。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马牙边指罗角药材自底外边向上高约3cm处有环形的凹凸不平,排列较齐的收边带,称马牙边。 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称马牙柱。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具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马尿臭天麻块茎折断后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因略似马尿,故称为马尿臭。 子仁指种子药材中的种仁,包括子叶或胚乳和细小的胚。 子眼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又指植物性药材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疏松均匀,习称子眼清楚。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四划 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云头鸡腿指云头状白术根茎上细下粗呈鸡腿状,俗称云头鸡腿。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常用中药的鉴别及彩图(史上最全解析带记忆技巧)

常用中药的鉴别及彩图(史上最全解析带记忆技巧) 总共203味中药一、根及根茎类双子叶和单子叶双子叶:有栓皮,形成层,木部射线明显单子叶:有内皮层,维管束散在,无射线单子叶根:有髓部单子叶根茎:无髓部双子叶根:无髓部双子叶根茎:有髓部记忆:单跟随块根入药:太子参,麦冬,何首乌,草乌,百部,天冬,地黄,郁金记忆:太子花百黄金吃二乌冬块茎入药:延胡索、白及、半夏、天麻、天南星、三棱、泽泻记忆:唬几下,两天三泻,快禁。金毛狗脊:蚌壳蕨科特征:金黄色绒毛,近边缘1~4mm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特征: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细辛:马兜铃科大黄:蓼科特征: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嚼之黏牙,有砂粒感虎杖:蓼科特征:皮部和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何首乌:蓼科,块根入药特征: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性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怀牛膝:苋科,主产河南特征:外周散有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川牛膝:苋科,主产四川。特征: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状。商陆:商陆科特征: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罗盘纹太子参:石竹科,块根入药威灵仙:毛茛科川乌:毛茛科草乌:毛茛科,块根入药特征:钉角附子:毛茛科常有加工品:黑顺片、盐

附子、白附片白芍:毛茛科,主产浙江特征: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断面射线放射状,不易折断赤芍:毛茛科,多野生特征:表面棕褐色,粗糙,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易折断黄连:毛茛科特征:鸡爪状,有过桥鸡爪状——味连(鸡爪味道好)过桥长——雅连(长的看起来优雅)过桥短——云连黄连:味连,形如鸡爪,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升麻:毛茛科防己:防己科特征:断面粉性,有排列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延胡索:罂粟科,块茎入药板蓝根:十字花科菘蓝(大青叶同一来源植物)特征:根头略膨大,味微甜后苦涩,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地榆:蔷薇科苦参:豆科特征: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味极苦。葛根:豆科特征:纤维性强,味微甜。甘草:豆科特征: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有裂隙,显菊花心。味甜而特殊。黄芪:豆科特征: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嚼之微有豆腥味。远志:远志科人参:五加科,主产东北特征: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芦头:根茎芦碗:茎痕艼:不定根籽海(林下山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园参——园子里束缚的栽培人参,栽培的叫园参。西洋参:五加科三七:五加科,主产云南主根:“三七”,支根:“筋条”,根茎:“剪口”,须根:“绒根”特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火试: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3.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 4.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后,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增厚并栓化,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 5.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习称“佛指甲”。 6.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7.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 8.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 9.解理(面):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10.云锦花纹: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形如云朵状的花纹。 11.绿皮层:指栓内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而显绿色。 12.木类药材: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部分入药。 13.花托:是花梗顶端稍膨大的部分,花各部分着生其上,花托形状因植物种类而异。 14.甜大芸:肉苁蓉鲜品。 15.生理灰分:植物体内的无机盐习称“生理灰分”。 16.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的菌丝组织体。 17.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 18.罗盘纹:商陆的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俗称“罗盘纹”。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21.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22.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23.性状鉴别: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多系栽培,以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采收质量佳。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麻袋撞至表面光滑即可。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铜皮:指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①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科植物高良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血三七” ⑤科植物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附注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但据当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本品有止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等省区。、、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生药学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学生用)

1.(骨)钉指三伏季节采的一种鹿茸上中段部位生出的骨质突起,因呈钉状而称骨钉。 2.GAP 3.TLC 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称凹肚脐或肚脐眼。 5.包金头——指毛知母的根茎呈扁长形,微弯曲,一端残留有浅黄色的叶基,习称“包金头”。 6.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 7.边材指茎木类药材中木材的周边颜色较浅部分。 8.变色 9.槟榔纹—— 10.菜花胆指熊胆仁呈黄绿色,质地酥脆者,称菜花胆。 11.槽子木香指川木香根部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个体,称槽子木香。 12.草药——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13.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 车轮,如木通等。 14.齿轮纹指羚羊角的骨塞横截面四周呈锯齿状与其外的角质层密合,习称齿轮纹。 15.错入组织——指种子的外胚乳不规则地嵌入内胚乳而形成有特殊花纹的错入组织,如肉豆蔻;或者部 分种皮连同外胚乳嵌入内胚乳而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 16.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17.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 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18.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19.单门指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胆黄指产生于胆囊中的牛黄,称胆黄。 21.胆仁指干燥的胆汁,如熊胆。 22.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挡门子 23.道地药材——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 量优良的生药。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4.等面叶—— 25.钉角泛指药材表面具瘤状突起的支根,呈圆锥形而尖似角,称钉角,如川乌、附子等。 26.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27.发汗又称出汗。对有些因个大不易干燥或欲使色泽变深、质变柔软的中药,将它们堆积后经一段 时间热闷而使其发酵,此过程称发汗或出汗。 28.法制 29.分隔纤维 30.枫斗——指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形,烘干,习称“耳环石斛”或“枫 斗”。 31.逢子必炒 32.凤尾橘络——指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果皮的内长维管束群整理成条状或压成砖块状,习 称“凤尾橘络”。 33.复合维管束 34.疙瘩丁指根类药材表面散生的不规则皮孔样横向突起,称疙瘩丁,如白芷 35.疙瘩须又称珍珠须。指山参须根上生长的长圆、方圆不等的小疣状突起,如疙瘩,状似珍珠,称 疙瘩须或珍珠须。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21.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2. 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确保应用中品种的准确性。 23. 性状鉴别: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看、摸、嗅、尝等方法,去观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1.螺旋纹:是指人参横纹呈连续的螺纹状,故称“螺旋纹。 2.跑纹:是指人参在生长过程中被人移动,其纹往往扩散到体的下部或腿上,俗称“跑纹。 3.三节芦:指人参同一芦头上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节芦’’是野生参的主要特征之一。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1.黄马褂:指高丽参主干残留的棕黄色栓皮。俗称“黄马褂。,’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0.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21.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22.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23.凤尾:指峨嵋野连顶端常留有做成的标记叶柄3~6枚,形似“风尾。”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6.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27.金钗:指金钗石斛,茎扁平,色金黄,两端较细,形似髻发上的“金钗。” 28.双花:指建泽泻,长成两个相连的根茎,习称“双花。” 29.花子:指白术瘤状疙瘩积聚于主体,占表面面积30%以上者,称“花子。”

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

1.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 1.基原鉴定,即中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生物分类学鉴定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正确的学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应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作为鉴别的依据,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的特点,性状鉴别主要是观察完整的药材及饮片。 3.,显微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主要是利用显微观察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及细胞内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以鉴定真品、类似品或用品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生药、破碎生药、粉末生药,以及用粉末、生药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药成分制剂的鉴定。显微鉴定是一种专门技术,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切片的制作技术,显微鉴定也是鉴定中成药丸散片丹和制定品质标准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4.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定特征的药材。 常用的现代中药鉴别方法: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等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别的方法中来,大大的丰富了中药鉴别方法,形成了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别体系。 1.色谱法。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中国药典,并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中药鉴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上述的层析法,根据色谱法的分离方法可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鉴定常用术语

药材鉴定常用术语: 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 二甲子:指人参种子播种后第三年,地上茎分出的两枚掌状复叶,称~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一年生出的一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含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云头鹤颈:白术的根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又称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凤眼圈:指防风断面皮部浅色,疏松,径向裂隙较多,木质部浅黄色,有放射纹,形如凤眼。 天丁:为皂角刺的别名。指皂荚茎上的棘刺。 巴掌:指人参播种后第三年生出的1枚掌状5出复叶,称巴掌。 毛笔头:指辛夷花蕾未开放时的形状,因似毛笔头,外被长柔毛而得名。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防己等。 玉带束腰:特指山慈菇假球茎外的1~2圈明显的金黄色环纹,因似带束腰而得名。 龙头凤尾:指峨媚野连单枝药材的根茎较细,结节密集,弯曲如虾,称龙头凤尾。又指石斛商品中加工后的枫斗呈弹簧条形,头尾伸直而中间弯曲者。 玉带腰箍:毛慈菇(山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白术腿:指白术上端的一段木质地上茎。因较细部分如仙鹤脖颈,又称“鹤颈”。 皮松肉紧:指某些根类药材的横断面皮部疏松而木部较为紧实。如黄芪、党参。 边条参:是栽培人参的一种,生长年限较长,一般是8~9年,其中倒栽2~3次,并整形下须,使成人形。其特点是芦长、身长、腿长,体型较美。 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吐丝:菟丝子经加热煮沸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吐脂:又称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所含f3-桉油醇成分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当门子。 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叶基维管束,形如扫帚,故称扭帚头,如防风、禹州漏芦等。 朱砂点:指苍术药材横切面上见到的棕红色或橙黄色分泌组织,习称朱砂点。 灯台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三桠,每桠着生一枚掌状复叶、名为灯台子,一般自第五年以后才有。 竹节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环节疏生似竹节状的根茎,称竹节羌。 红小辫: 指天麻茎顶端的红棕色干枯残留芽苞,因其较长皱缩似辫状,古称红小辫。 羊角:指玄参药材弯曲,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弯曲似羊角状,称羊角或角参。 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观音坐莲:指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平放时能端正稳坐,置桌面上不倒,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而得名。过桥:指黄连的部分节间平滑如杆且较长,习称“”。 串珠状:根茎类药材状似串起来的珠子,如甘遂。 伯眉:指扁豆种子一端具白色隆起的珠柄,形似眉睫而略弯曲,称白眉。 岗纹:泽泻的块茎表面呈环形纹理突起。 岗纹:特指泽泻块茎表面节上的环形突起,称岗纹。 怀中抱月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条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类圆柱形,粗细尚匀的条状者。 沙眼:根类药材表皮上中央部分凹陷的圆形突起,如银柴胡。 肚脐眼:天麻根茎一端的圆形凹陷疤痕。

常用中药鉴别(附歌诀及图谱)

常用中药鉴别(附歌诀及图谱)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效,因此,中药鉴别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辨药为本草之原始,为古代医药之起源。李时珍:“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诚所谓至理名言。所以辨识药材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人参 顶有芦头盘节状,味苦带甘气清香; 假货商陆味淡麻,断面还有同心环。 三七 体有瘤凸质坚实,击碎面平皮木离; 皮部散生棕色点,味苦有甘尝后知。

天麻 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 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 巴戟天 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

伪品肉薄木心粗,虎刺易断勿受骗。 白前 根茎细长节明显,折断中空似鹅管; 节上须根弯而细,勿与白薇相混乱。 当归 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 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黄连 黄连有节外皮粗,节间膨大似连珠; 须根丛生硬刺手,断面色黄味极苦。 番红花 柱头如线番红花,泡水膨胀似喇叭; 气香味苦红棕色,染水发黄不会假。 八角茴香 果实八瓣似星芒,瓣端纯尖鸟嘴样; 若还不识真八角,再尝气味甜而香。

沙苑子 形似扁肾沙苑子,一边凹入具种脐; 种皮泡水易除去,嚼之微有豆腥气。 鸦胆子 鸦胆椭圆网纹凸,外皮棕里内有核; 核内种子黄白色,种仁味苦独特臭。 泽兰

单叶对生叶柄短,叶腋开花茎四方; 叶背密生小腺点,莫与佩兰相混乱。 鸡骨草 藤茎从生鸡骨草,主根粗壮皮粗糙; 小叶矩形约十对,叶背疏生巾伏生。 金钱白花蛇 蛇身缠卷成圆盘,蛇背黑环间白环; 黑白宽度三比一,闻之气腥味微咸。

中药鉴定术语

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2.罗盘纹根类药材断面的多轮环状花纹,形似罗盘纹理,如商陆。 3.珍珠盘某些根类药材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如银柴胡。 4.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5.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的细密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甘草。 6.疙瘩丁:指白芷药材外皮的皮孔样横向突起。 7.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8.蚯蚓头药材根头部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部,如防风。 9.狮子盘头某些根及根茎药材头部臌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似狮子头部,如党参。 10.金包头知母根茎一端有密集浅黄色茎叶残痕,形似金包头部。 11.鹦哥嘴天麻一端残留的棕红色干枯的芽,形似鹦哥嘴。 12.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13.过桥(过江枝) 黄连的根茎有一段较细长,但部分节间很长,光滑如茎杆,称“过桥”或“过江枝”。 14.起霜:指苍朮折断放置稍久后折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为苍朮醇和β-桉油醇的混合物),又称为“白毛”。 一般认为生“白毛”的苍朮质量较佳。 15.火炬头:款冬花的花头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外表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习 称火炬头。 16.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17.钉头:指赭石上有圆形乳头状凸起。 18.怀中抱月松贝的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紧抱小鳞片,小鳞片只露一部分如新月形。 19.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20.铁线纹:指野山参主根上端外皮呈深色的环纹。为野山参的鉴别要点。 21珍珠点:指野山参须根上生有的小瘤状突起,又称“珍珠疙瘩”。 22.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针状结晶(习称“马牙柱”)。 23. 乌金衣:指牛黄表面的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有时可见。 24. 挂甲:又称透甲。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 25..虎牙:指砍茸脑骨后端的一对弧形骨,习称虎牙。 26.莲花: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2个分枝,称莲花。 27.血片、蛋黄片: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下部的切片习称“骨片”。 28. 当门子:为麝香仁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的习称,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 29.握之合把:指羚羊角基部有1O~20个隆起环节光滑自然用手握之,各间隙约为一指所容,具有舒适感,俗称“握之合把”。 30. 金井玉栏:指根及根茎类药材断面,中心木部呈淡黄色(金井),皮部黄白色(玉栏)。黄芪、吉梗。 31.连珠斑:专指蕲蛇白色腹部上杂有多数黑色类圆形斑点。又称念珠斑。 32.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 3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34.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一、药材性状 “习称” 1.“云锦花纹何首乌 2.“罗盘纹商陆 3.“珍珠盘银柴胡 4.“车轮纹防己 5.“菊花心甘草、黄芪 6.“疙瘩丁白芷 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 12.“过桥黄连13.“起霜茅苍术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石16.“怀中抱月松贝 17.“通天眼羚羊角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 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3、菊花心,指根和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首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片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红棕色的干枯芽苞。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均有栅栏组织的叶子。 11、气孔指数:叶单位面积上气孔数占表皮细胞数与气孔数之和的百分比。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方晶。 13、嵌晶纤维 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16、乌金衣,牛黄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17、当门子,麝香仁野生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 20、镜口胶面,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色或黑色有光泽。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白色状结晶,习称起霜 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常呈颗粒状突起 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皮,折断面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白皮,合欢皮 23、芦头,人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生药在白色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入组织,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入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片上每平方毫米中脉岛的数目。 27、栅表比,叶片的一个表皮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目。 28、子实体,真菌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29、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特征。 30、过桥,黄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31、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许多密集的环纹。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绒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来源】马兜铃科。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 【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何首乌 【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牛膝、川牛膝 【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 【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称“珍珠盘”。 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 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二、生草乌 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称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连的根茎--云连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节间平滑,称“过桥”,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过桥”长。 3.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 防己 【性状】断面富粉性,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 【产地】浙江,为“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苦参 【来源】豆科苦参干燥根。 【性状】外皮多破裂反卷,味极苦。 葛根、粉葛 【来源】葛根—豆科野葛干燥根 粉葛—豆科甘葛藤干燥根 【性状】葛根—纤维性;粉葛—富粉性。 山豆根 【来源】豆科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 【来源】防己科蝙蝠葛干燥根茎。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云锦花纹】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金井玉栏】又称金心玉栏。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黄芪。【芦碗】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如山参。【油头】指川木香药材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怀中抱月】指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习称怀中抱月。【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孢,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蚯蚓头】指药材的根头部由叶柄脱落后留下的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因似虹蝴的头颈部而习称虹划头,如防风等。【吐脂(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金包头】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钉角】生川乌顶端周围有锥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罗盘纹】特指商陆根横切面由于三生构造形成的同心性多环维管束,干燥后木质部隆起,韧皮部凹馅,呈多个凹凸不平的环层,形似罗盘。【竹节环纹】天麻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鸡肠风】巴戟天药材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心具形似病鸡之肠。【过桥】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如桥悬两岸,又称“过江枝”、“蚂蜂腰”。【凹肚脐(肚脐眼)】指天麻底部圆脐状的凹疤痕,是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白颈】指蚯蚓头部第14~16环节,颜色呈黄白,为生殖环带。【方胜纹】指在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大斑纹17~24个,其斑纹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形似古代书生的方胜帽形状。【连珠斑】专指蕲蛇白色腹部上杂有多数黑色类圆形斑点,又称“念珠斑”。【佛指甲】指蕲蛇尾部渐细,末端呈扁三角形,角质而硬,形如佛之指甲。【挂甲】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又称“透甲”。【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二杠、大挺、门庄、三岔】梅花鹿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条痕】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划刻时所留下的痕迹。 3.“珍珠盘”银柴胡6.“疙瘩丁”白芷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 浙八味:浙贝母、玄参、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四大南药:阳春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