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一、海德格尔几句名言

1、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2、人,诗意的安栖。

3、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

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能力存在者感知、认识、判断、利用的本源. ——海德格尔

4、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海德格尔

5、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6、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7、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二、介绍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

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1927)、《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论人道主义》(1947)、《林中路》(1950)、《形而上学导论》(1953)等。其中《林中路》所收入的一篇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被公认为他的美学代表作,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常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但他的书读起来并不像诗那么令人愉快。他独创了一整套哲学术语,喜欢作字源学的考证,文字晦涩难懂。然而从精神气质和思想精髓来看,海德格尔又确有诗人的情怀。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对美学问题越来越重视。他十分喜爱和重视荷尔德林的诗,这些诗不断地启动了他对艺术的美学沉思。然而他主要还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只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他的哲学观点的延伸和论证。他无意创造完整的美学体系,更不想解决具体的美学和艺术问题。有人认

为他没有“美学”,没有提供艺术哲学,其实他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美学。

1、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在哲学上,他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者。他把现象学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孤独的个体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即存在,但它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所谓“此在”(Dasein),即“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

2、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此在即本体,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又称此在存在的本体论或基本本体论。其突出特色,就在于竭力回避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以往的哲学都称作形而上学加以反对。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Das Seinde)和存在(Sein),它们只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他认为,形而上学思维的特色,就在于以表象的思维方式

把握存在者的“存在”,这在近代形成了主体原则,即把思维的主体当作存在者的根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为其开端。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人与世界的疏离。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完成,而最后的完成则是尼采的“意志”。这种“意志”的主体性原则,在现代就成为技术统治世界的依据。在现代的技术统治中,人和一切存在者都被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成为“在市场上可以算计出来的市场价值”。(注: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4页。)由于主体性原则把一切事物都当作对象把

握和占有,最终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性丧失的境况。海德格尔的哲学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其重大的社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他认为,艺术在这一伟大斗争中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也正是他的美学的社会主题。

四、反对传统美学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研究的问题是“艺术之谜”,用我们的话说即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传统美学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几乎从对艺术和艺术家做专门考察时起,人们便把这种考察称为审美的。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并且是asthesis的对象,即广义的感性把握的对象。今天我们称这种把握为体验。人们体验艺术的方式应当启示艺术的本质。体验不仅对艺术享受,而且对艺术创造都是标准的来源。一切皆体验。然而体验或许就是艺术在其中终结的那个因素。这终结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致它需要经过数个世纪。”(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65页。)这段话集中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

认识与批判。

1、在他看来,传统美学有以下错误:首先,它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对象,这样就把艺术作品和主体(欣赏者)置于主客体二

分对立的关系之中,于是美学就成了一门认识论。

2、第二,它把艺术品只看成是感性的,主体只能从作品得到感性认识或体验,这样就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艺术作品也就成了与真理无关只提供享乐的东西。

3、第三,它只从感性体验寻找艺术的本质,把感性体验作为艺术创造的标准。

4、第四,由于它把艺术只归结为感性体验,这势必导致艺术的缓慢终结。十分清楚,海德格尔是坚决反对传统美学的,他把迄今为止的一切美学都归结为感性体验的

美学,他反对的实质上仍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的哲学。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艺术之谜呢?他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正文的开头,进一步批判了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1、他说,一般人认为,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又靠的是作品,没有作品就谈不上是艺术家。所以“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

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都不能缺少另一方”。(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1页。)其实,“艺术家和作品,不论就其自身还是就其相互关系来说,都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这第三者即艺术,艺术家和作品就是通过艺术而获得自己的名称”。(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1页。)

2、海德格尔讲的艺术有自己特有的涵义,它是先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是先验的。这当然是神秘的、离奇的、唯心主义的。但这的确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思想,是他对艺术作品的本源所做的回答。他明确说:“艺术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43页。)

3、海德格尔认为,要研究艺术本身的本质,应当有正确的方法。他首先反对传统的经验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各种艺术作品搜集到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共性,就把这

共性当作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并非现实的艺术品的特性的集合,而且这种比较应以事先懂得何为艺术为前提,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能达到艺术的本质。他又反对柏拉图式的理念论的方法,即从更高的概念推导出艺术的方法。他认为,概念的推导是必要的,但推导也得以事先知道何为艺术为前提。他认为,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自我欺骗。他提出要找到艺术的本质只能用一种循环的方法,即艺术是什么应从作品推断,艺术作品是什么只能从艺术的本质得知。五、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的本质呢?海德格尔的考察首先从人人都熟悉的艺术作品开始。通常人们都把艺术作品看作物,一幅画可以挂在墙上,一件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可以运输,贮存,包装。不仅如此,建筑中有石质的东西,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绘画中有色彩,音乐中有声响。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确具有物的特性和物的要素,但是艺术作品中还有超出和高于物性的东西,正是它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是就连这

高于物性的东西也离不开物的因素,实际上,物的因素是艺术作品的承担者和基础,任何其它因素都依此而成立。所以,必须首先弄清作品的物性,才能揭示作品的本质,而为了弄清物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弄清究竟什么是物。

什么是物呢?通常人们把什么都叫作物,其中包括显明自身的东西,如路上的石头,田野里的土块;也包括不显明自身的东西,如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总之,凡是非纯无的东西都可以叫作物。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也是一物。但是,这种用法是不正确的。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称作物,人显然不等于物,就连动物和植物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物,因为它们有比物更多的特性。海德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物应当是纯然之物,它只有物的特性而没有其它特性,这只能是无生命的自然物。作为艺术作品承担者的物就应当是这种物。海德格尔在这里追问纯然之物,也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实体问题。他列举出西方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对物的三种思考和解释:(1)物是其

特性的承担者;(2)物是感知多样性的统一体;(3)物是成形的质料。他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西方历史上所有这些解释都没能揭示出物的本质,传统哲学对物的思考是失败的,因为它所思考和解释的都只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不过,上述第三种解释在美学中有很大影响,是有启发性的。所谓物是成形的质料,是从形式与质科的关系上,是把人造的器具当作物。器具是人造的,它既是物又高于物,与艺术作品较为接近,处于自然物和艺术品之间,我们不妨进一步研究器具的本性,这对解决物的本性和艺术品的本性或许是有益的。于是,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的一幅画,对农妇的农鞋这一器具的本性作了分析。

海德格尔认为,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于其有用性中。农妇穿上农鞋下田劳作,农鞋才成其为农鞋。她在劳作时越少想到它,甚至不感觉到它,它作为农鞋才更真实。但是,有用性的基础却在可靠性,即器具的真实存在。没有可靠性,也就没有有用性。一件器具可以用旧报废,失去有用性。正是可靠性,

才使农妇通过器具进入大地无声的召唤中去,使她确认自己的世界。器具的可靠性给这个单纯的世界以安全,并保证大地不断充实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农妇只看到有用性,她下田时穿上农鞋,晚上睡觉又把它脱掉,节日里更把它置于一旁,她不注意和思考农鞋的可靠性,看不到器具的真实存在本身。而凡高的画则不同。画面上只是一双普普通通的鞋,无法辨认出究竟是放在什么地方,只有一个不确定的空间,鞋子上甚至连田野里的泥土也没有粘带一点。总之,看不到农鞋的有用性。但是,它却揭示了农鞋这一器具的真实存在,使我们知道了农妇的农鞋究竟是什么。那么,人们能从凡高的这幅画上看到什么呢?海德格尔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从农鞋露出内里的那黑洞中,突现出劳动步履的艰辛。那硬梆梆、沉甸甸的农鞋里,凝聚着她在寒风料峭中缓慢穿行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坚韧。鞋面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鞋底下有伴着夜幕降临时田野小径孤漠的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的谷物对

她的宁静馈赠,以及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令她无法阐释的无可奈何。通过这器具牵引出为了面包的稳固而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分娩时阵痛的颤抖和死亡逼近的战栗。这器具归属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在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中,器具自身才得以居于自身之中”。(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18页。)

总之,海德格尔从这幅画上看到了农妇的世界,农妇那充满劳作、焦虑、辛酸和喜悦的生活和命运。海德格尔认为,通过凡高的这幅画,“器具的器具存在才第一次真正露出了真相”。(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0页。)“农鞋这一存在者在它的存在的无遮蔽上凸现出来了”。(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1页。)按照古希腊人的说法,存在者的无遮蔽即是真理,那么艺术中的真理便产生了。由此,他给艺

术下了一个定义:“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Die Kunst ist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1页。)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海德格尔所谓

的“真理”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存在自身的显现。所谓“置入”也不是指“放进去”,真理不是艺术家放进作品中去的,而是存在自动显现自己。“自行置入”是指一种状态,德文词sich setzen 的本义是“坐”,真理就稳坐在作品里,呆在那里,而且它不出来进去,也永不会消失。海德格尔大讲真理,却很少谈美。这是他的美学的特点之一。根据希腊词源的诠释,他认为,美与存在与真都是无遮蔽性,三者是一回事。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后记》中,他说:“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时,美就出现。显现,作为艺术作品中真理的这种存在的显现,作为作品的显现,这就是美。”(注: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67页。)海德格尔的艺术定义是别开生面的,它与模仿论或再现论相对立,是反对传统美学的。他指出:“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从一开始就置于传统关于所有存在物的解

释之下。”(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4页。)因此它要求艺术模仿和再现现实,与现实的存在者符合一致。而艺术品不是个别存在物的再现,而是物的一般本质的显现。所以它根本不可能与现实的存在者符合一致。他问道:有什么东西能与希腊神殿相符呢?凡高的画难道是因为画了一双现

实存在的鞋才成为艺术品的吗?荷尔德林

的诗《莱茵河》不是现实莱茵河的描绘,难道它就不是诗吗?他回答:绝对不是。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应当从存在者的角度去把握,而应当从存在者的存在去把握。艺术作品有自己的特点。“艺术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

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4页。)传统美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是从存在者的角度

去把握艺术作品的本质的。

六、世界和大地

艺术作品不是物,也不是器具,不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那么它的价值何在呢?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他说:艺术作品有两大特征,即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显现。在他看来,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两大特征上面。

“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哲学

特有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相当费解。一般来说,在早期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所谓“世界”是指人存在于世界

之中(inder,Welt-sein),即个人的生存世界,后来他把这个概念加以丰富,发展为包括民族发展的历史在内的生存世界。在晚期,他更把这个生存世界的结构概括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合一。总之,“世界”不能离开人的生存,不能从主体与客体对立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世界”是人与生存环境全部联系的总和,凡与人的生存无关

的一切都不是世界。他说:“世界从来不是立于我们面前让我们观看的对象”,“一块石头没有世界,植物与动物也没有世界”,“但农妇却有一个世界”。(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30页。)所谓“大地”,原文是地球(Erde),海德格尔时常用的就是这个意义,但又不限于此。有时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阳光、海浪等等。有时指艺术作品的承担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色彩、语言、音响等等。严格说,他所谓的大地实指无生命的纯物。由于“大地”这个概念具有形象比喻的性质,所以,读海德格尔的书,有时应分别情况来理解,有时又需要综合地来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排除了器具的有用性,这就揭示了器具的本质,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世界,向我们昭示着真理。凡高的画正因为不是农鞋有用性的描写,不是模仿和再现,才使我们注意到农鞋的存在本身,农妇的世界才显现出来,才使我们从艺术形

象上看到了农妇生存的真相和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艺术的特征和价值,海德格尔又极富想象力地为我们举了一个古希腊神殿的

例子。你看,古希腊神殿这一艺术作品,它屹立在大地之上。它向我们敞开了一个世界,这里有神的形象,成为一个神圣的领域。它伸向天空,向四面八方开放,它的围地和条条道路通向远方,同时它又把有关联的一切聚拢于自身,构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有诞生和死亡,灾难和祝福,胜利和耻辱,坚韧和衰退,于是这神殿便成为人类存在的命运形象(Die Gestalt des Geschickes)。正是由于神殿的创造,正是在神殿的世界里,古希腊民族才为实现其自身的使命而回归自身,团结在一起。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民族的象征,是人类存在本质的形象表达,它不仅揭示个人的生存和命运,而且揭示民族的、人类的历史和命运,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然而希腊神殿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屹立在大地之上的。海德格尔说:“神殿作品屹立于此,它敞开一个世界,同时又使这个世界回

归于大地。如此大地自身才显现为一个家园般的基础。”(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8页。)由于大地的支撑、保护,大地就成为神殿的一部分,大地在神殿敞开的世界中得到了显现,因此“大地是显现和保护之地”,(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31页。)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通过世界而伸出,“作品使大地进入世界的敞开之中,并使它保持于此。作品使大地成为大地”。(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32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敞开,是开放性;大地的本质是自我归闭,是封闭性。世界和大地的对立是一种抗争,这是敞开与封闭,澄明和遮蔽的斗争。作品就是这种抗争的承担者,而真理就发生在这种对立与抗争之中。在斗争中,存在者整体显现出来,这显现就是美,也就是真理发生的一种方式。总之,由于艺术具有建立世界和显现

大地两大特征,因此艺术便具有揭示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真理的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海德格尔还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见解,其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首先,他认为,艺术是真理的发生。这就意味着作品总是言说,而言说就是诗,因此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诗,艺术本质上是诗意的。所谓诗意的就是不同凡俗的,富有创造性的。他说,艺术打开了敞开之地,这里的万物不同于日常之物,因为言说是这样一种言说,它准备了可说的,而把不可说的带进了世界。他把“艺术是诗意的”称作一大发现。

第二,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艺术高于技术,艺术家高于工匠,但对于伟大的艺术和作品,艺术家无足轻重。他反对把创造看作天才的主体活动。在他看来,艺术创造活动就是“汲取”,艺术家几乎像一条在创作中毁掉自身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创造,它还是一种保存,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创造性保存。艺术的真理不

仅保存在作品中,它还经过鉴赏、评论、诠释得以保存。艺术不仅在外在意义上拥有历史,它还在时代的变迁中改变历史、矫正历史,在建立历史的意义上,艺术就是历史。

在提出以上一些看法之后,海德格尔重新审视了“艺术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这个

艺术定义。他认为,这个定义很容易引起歧义,似乎真理设定了主体与客体。因此,他把这个定义发展为一个新的艺术定义,即“人民历史性生存的创造和保存就是艺术”。(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64页。)显然,这是一个高度肯定了艺术价值的定义。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列。从哲学基础上看,海德格尔的美学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许多美学观点,如艺术先于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是一条通道等,在柏拉图、普洛丁、容格等人那里也是可以找得到的。他的存在哲学试图取消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与对立,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哲学的玄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 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即“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前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是彻底断裂式的思想变化,而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海德格尔的问题没有变,仍然是存在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的境域。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终极本体。只有存在本身才使那种摆脱了任何限制的自由成为现实,而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只是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都是受限制的、处于“遮蔽”状态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无法实现绝对的自由。也就是说,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谈不上解决自由的问题。任何存在者都只是一种受限制的存在,只有“存在”本身才是没有限制的真正本体意义上(也就是他所谓的存在意义)的自由存在。他于是从“存在”的无限性推出了“自由”的绝对性。 但是,“存在”这一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本体的假设必然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也就是说,那种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实体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没有任何外在限制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存在,而关系就是属性,也就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那么,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和没有任何本质的存在,而没有本质及属性就是不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时空总是关系的时空,任何的存在总是一定关系中的时空存在,关系既时空,关系外的存在也必然是时空外的存在,而时空之外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没有联系就没有本质,也就没有物的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物的自由了。这显然是一种存在和自由的悖论。 何况,关系既差异,差异也就是关系。那种自我同一的绝对本体,因为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它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差异,那么,内在的本体就是外在的现象,没有任何差异的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是自身绝对同一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片树叶。一方面,绝无限制的存在就是世界本身,另一方面,存在和世界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差异。这就是绝对本体的悖论。这或许是绝对本体论者所不愿看见的,然而,这却是一个逻辑事实。本体与外在世界的区别于是就变得毫无意义。 海德格尔否定了在他之前几千年哲学的本体(存在),但他忽略了这一点,既当他把在他之前的存在(本体)存在者化的时候,也就是把存在者存在(本体)化。从这个作为自己逻辑前提的悖论出发,海德格而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所苦苦追寻的“存在”究竟在那儿,他最后只能承认,自己所有的工作只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存在的路”。 因此,绝对自由赖以为基础的绝对本体“存在”,只是一个逻辑的虚构,以此虚无本体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诡辩——自由就是虚无,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无。绝对的自由的大厦因此也就轰然倒塌。 而且,作为最抽象的思辨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这一个迂回曲折的关于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思想,也似乎没有超过最感性的经验哲学家休谟多少。早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187年以前的1740年,休谟就在自己的《人性论》中认为,任何的存在者,无论如何自由自在地发展,无论如何自己决定自己,但由于受制于自己的存在(内在必然的本质),因而这种自由发展本质上都是不自由的。他说:“每一个物体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一种绝对的必然性,而事物不仅无法把自己改变成一个天使、灵魂或者是任何的超自然的存在,甚至不能丝毫偏离他自己正在运行于其中的、被精确设计的路线。”[①]他认为这种受制于必然性的物体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限制”,根本无自由可言,那么,他所谓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 《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林中路》《路标》 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使形而上学-存在论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局面。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则探索了通往存在的不同道路。 结构: 一、存在问题 二、此在的世界 三、此在的沉沦 四、向死而在 五、海德格尔与老庄 一、存在问题 《存在与时间》(1927) 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代表是《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的出发点,也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接受过来的思想,就是要破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深入到主体客体分化之前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里去解决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 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1)玫瑰花、牡丹花……“花”; (2)花、草、树、木……“植物”; (3)植物、动物……“生物”; (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 (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 作为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科学思维方式看起来似乎越向上抽象越接近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归根结底封闭于主观性之中。而且存在是不可能通过无限的抽象获得的,不仅如此,存在与存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抽象到最高的层面才会抽象出存在,实际上最高层次的存在物与最低层次的存在物都“存在”。 在的遗忘 存在是什么=存在物是什么 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存在(Sein,Being) 存在:Being-to be Sein-zu sein 存在=去存在 =生成的境域 =生生不已的源泉 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们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始终处在“去存在”(zu sein,to be)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两回事:我们始终存在着,存在在我们的行动中存在出来,显现了出来。因此,此在是存在的“澄明”或“林中空地”(Lichtung)。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 一 “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1) 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2) “器具之器具存在”在这一幅画中达到它的无蔽状态,即“器具之本质存在的充实”3)充分显露出来,这种充实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Verl?sslichkeit)。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的根据,“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给这单朴的世界带来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4)那么,这种“可靠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农妇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他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在农妇这里,物本身并不显露出来,因为它已被有用性所遮蔽。5)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讲的“上手状态”:“每一场所先行上到手头的状态是上手事物的存在,它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具有熟悉而不触目的性质。”6)可是,在我们对作品的观照中却不是这样,当人远离了现实于目前的、感性上手的事物即“意义”的“世界”,而沉入那种“非意义”中去,沉入那人与物交相一体的整体中去,器具的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实了。但是这里所说的“非意义”并不是“没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大地”。因此,“可靠性”指的是器具不断地沉潜于大地、向大地的归属性。在这种归属中,农妇才得以把握她的世界及大地的意义。世界与大地在这里得以呈现它们自己:世界是显露出的意义领域,而大地则是凭借可靠性得以归属之“非意义”所在。在如此这般对这幅画的分析中,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中的特征得以向世人开放: “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促迫

02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思考

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思考 余育国 我对存在主义的兴趣由来已久。当我接触到“存在主义”一词时,我没有对存在主义有什么深入地了解,但我还是被这一词语震撼了,在心灵深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追究原因,综合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处,那就是我对哲学与人生的全部所思所想,完全可以用“存在主义”一词来概括。尽管我心中的存在主义或许不是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我还是觉得能够这样做。然后,我就一边回忆我个人的思想历程,一边阅读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这里面有很多苦恼,也有很多感悟。上完吕老师的课,通过读书和思考,最终得到的还有情感上的超越与心灵上的豁达,有时感到似乎解开了自己的思想纽扣。下面,我就分两个部分,谈点我到存在主义及其人生体验的看法。 一、哲学思考:对主客二分的消解 主观与客观的分离,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存在与思想的分离,物质与精神的分离,是西方哲学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分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其导致的后果是,不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不是二者的关系问题,但在很多时候,已被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有一个后果是,尽管有些哲学自称是一元论,而实际摆脱不了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用二元论的思想去批判二元论,成为一个不彻底的一元论。我已认识到这是一个陈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庸俗的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极端思维方式。因此,我想努力摆脱,并作过一些尝试。例如,几年前,我就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感兴趣,还想在他的基础上,做一些关于统一论的研究。但限于学识没能如愿。在一次听取河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院长邢铁的一次讲演之后,我很受启发。为了将二元论彻底粉碎,他借用了一个佛教故事。问什么是哲学认识的最高境界,一个老和尚说,在哲学认识上有三种境界,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三才是最高境界。我终有所悟。第一个是一个庸俗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境界,第二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唯心主义境界,其三是既认识到前两个境界的局限,又实现了超越和统一。下来后,我再以这个故事为指引,探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发现它与这则佛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困惑我的问题部分得以解决。存在主义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使我对当代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实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一定程度的升华。 第一个概念是“原在”,它不是普通的存在,而是存在与逻各斯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整体、综合,然后再局部、分析,最后实现超越,实现高层次的整体、综合。海德格尔为了摆脱主客二分,摆脱所有属于现当代哲学的影响,回到哲学分析的源头,着力对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逻格斯与原在的关系进行重新探讨(这种探讨是整体思维的再次运用,不是回归,而是高层次的综合)。海德格尔通过分析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残篇》第一节和第二节,得出结论:赫拉克利的逻格斯意味着“那正在收拢着的被收拢性,即原本的收拢”。这一具有强烈现象学存在论的理解将逻格斯的理解与原在的含义贯通了起来。他说: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正是由于作为“现象”的技术蔽而不显,使得通常关于技术的诸多议论远离技术的本质,对技术的本质视而不见。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就在于使技术这种“现象”澄明起来。技术作为“现象”的深藏不露,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近代,这个通过科技的繁荣而使形而上学极度发达的时代,技术正是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在起作用。 “技术这个名称本质上应被理解成‘完成了的形而上学’” 正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这个维度规定了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走向。 技术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质疑技术中立论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超越存在者的层面,直追存在本身。如果他真的把运思的焦点对准了“技术”,那么,技术就不是在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技术,技术就一定承担着让存在者的存在得以开显的决定性角色,也就是说,技术必定要作为真理发生的方式,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开显。 通常人们都说,技术是今天最显著的现象,因为我们在这儿那儿到处都碰到技术的东西,技术占据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空间。然而,这里说的“现象”绝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在这个技术支配一切的时代,技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象”反而可能是最不显著的。在时下关于技术的众多谈论甚至争论中,人们关于技术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海德格尔称为流俗的技术概念:它把技术看成是工具,看成是人的行为。由于共同的禀承这种工具论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观,海德格尔称那些表面上对立的双方——盲目的推动技术者和无助的反抗技术者——始终是一回事。说他们是一回事并不是说他们持有相同的观点,也不只是说他们有着某种共同“语言”,而是说,他们对于他们共同持有的技术观完全缺乏反思,特别是,在他们双方或多或少持有的技术中立的看法中,这种反思被完全消解和完全放弃了。 人们为何会持有技术中立观,以及为何会放弃对工具论和人类学的技术观的反思呢?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在我们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技术的东西中,哪一样都是人们为着某种用途和目的而制造的工具,无论这些工具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正确的东西又往往与真理相混同。然而,正确的东西并不等于真理。正确的东西总是活跃在某种开显之中,它是同处一个平面上的存在者之间的某种对位和错位,为着成为正确的东西恰恰并不需要使这种无蔽向我们显现出来。因此,在正确的东西那里,事情的本质尚未揭示出来,毋宁说,在正确的东西那里,真理恰恰被遮蔽起来。 因为工具论的技术观是正确的,人们就因此不再追问“工具”和“手段”是怎么一回事,把它们看成自明的东西,这就错失了“真理”──那使得正确性得以成为正确性的东西。因此,为了由正确性深入到真理,我们就得进一步追问“工具”和“手段”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从工具论(instrumental)的技术概念入手。通常的工具论总是带有“工具”与“目的”相分离的性质,以致人们常常把工具论也就看成是工具中立论。工具与目的相分离之后,工具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而且不受制于目的,相反,它仿佛自己可以选择和决定目的,

海德格尔的物论和他的艺术理论_唐根希

第5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5 N o.1 2003年3月Journal of N 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M ar.2003 文章编号:1008-603X(2003)01-0024-04 海德格尔的物论和他的艺术理论 唐根希 (南京邮电学院宣传部,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与他的物论密切相关。对物的分析与梳理构成了海德格尔的物论,但是由 此建立的艺术理论,既缺少可操作性,也带来了主观随意性,并且,海德格尔自己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也背离了他的理论主张。关键词:物论;作品;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4-05 海德格尔于1935年写成的5艺术作品的本源6,集中表达了他对于艺术作品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是从对物的分析入手提出他的艺术理论的。因此,弄清楚他的物论,对于理解其艺术理论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海德格尔对物的分析,不足以为他的艺术理论提供一个坚实的根基;他的艺术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疑问,缺乏说服力。兹详论如下: 关于海德格尔的物论,陈嘉映在5海德格尔哲学概论6第6章第1节中作了介绍:海德格尔对/物0这一概念的外延有过两种区分。第1种区分把物分为三层:1./凡非子虚乌有,都叫物。0如数字、文辞、计划、信仰、死亡、上帝,都是某种东西。2.多数情况,我们不情愿把富有精神和生命的东西叫做/物0。因此,上帝、人、动物被排除在物的范围之外,只剩下无生命的自然物和器具。3.更狭窄的用法,把器具也排除在外,只把无生命的自然物称作/物0,是纯粹的物。第2种区分出自5艺术作品的本源6,物也是分成三类:艺术作品、器具、纯粹的物。 海德格尔对纯粹物的关注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按照陈嘉映的论述,20年代的海德格尔,以原始性排序列出了三种物:上手用具、现成事物、物。关于现成事物,海德格尔认为,传统认识论把认识当成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错误的。认识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首先烦忙于世界。只有烦 忙活动发生某种残断,世内存在者才在其纯粹外观中照面。而上手用具则是寻视首先与之打交道之物。寻视是先于认识的领会,是对世内存在者的原始揭示。至于物,那时的海德格尔尚未认真对待。 在5艺术作品的本源6一文中,海德格尔对物的分析是从批判自古希腊以来对物的三种解释开始的。这三种解释为:1.物是其特征的载体。海德格尔说:/人人都自以为知道,物是那个把诸属性聚集起来的东西。于是人们大谈物的内核。0[1](P.6)这种解释与西方语言构造相仿。说明物之属性的命题是由主词与谓词构成,这只是把自己理解事物的命题方式强加给事物本身,并不能反映物的结构。2.物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未首先并且根本地在物的显现中感觉到一种感觉的涌逼,,,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切近于我们0,因此,/对物的第一种解释仿佛使我们与物保持着距离,而且把物挪得老远;而第二种解释则过于使我们为物所纠缠了0[1](P.10)。哪里有脱离事物的抽象感觉呢? 3.物是赋有形式的质料。/给物以持久性和坚固性的东西,同样也是引起物的感性涌逼方式的东西,即色彩、声响、硬度、大小,是物的质料0,把物规定为质料,同时也就已经设定了形式。/有了质料与形式的综合,人们终于寻获了一个物的概念,它对自然物和用具物都是很适合的0[1](P.11)。把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作为自然物的概念,再与用具、艺术作品一道排排队行不行?海德格尔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0229118.html,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作者:高鹏飞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将着重点放于人,将自由引向人,在超越胡塞尔先验主体性的基础上,树立了“存在先于本质”这面大旗。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在此场中,任何事物的运动时按照规律进行的,并没有任何先验规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仍然有许多缺陷需要重视,或许这正是哲学存在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存在主义;此在;时间;语言 一、存在主义的内涵及起源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大师。那么何为存在主义?从字面上来看,重点在于存在,即存在要在存在者之前。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早这一词是出自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之口,包括有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三大类,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的学说。难能可贵的是: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也讲个性解放,也讲自由,如果限制人性,则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任何理论的诞生都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由那个时代生产方式所决定,所以马克思说:“任何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思想的精华”。随着经济、科技等等的发展,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了社会归属感和融入感,好似这个社会之外的一种存在。因此,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就是存在者“去存在”,是动词“在”。按本质来说,这种存在是无法言说的,它是一种运动,难以把握,如果能够被对象化,那就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了。举个例子,人在成为人之前,就已经有了人的存在,只不过那个时候不称其为人,后来经过进化,这种生物渐渐学会了劳动,有了自己的语言,从而有了一个名称叫做人。所以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是在存在者之前了。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和本质一致了,人就自由了。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在这里笔者觉得不能把存在和本质论混为一谈,这里的存在不涉及起源的问题,他只不过想强调单纯的存在,有这种过程和动作的发生,但前提是一定会有存在者来表现存在,所以非要就此问题进行本质论的探讨,在笔者看来他也是唯物主义的。 二、此在、自由和存在者

生存·时间·实践 --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生存·时间·实践--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存在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并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求将海德格尔的问题转为正面课题,探讨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并以实践人学作为解决该课题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的意义”及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 海德格尔认为,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发展,遗忘了一个重要的基本哲学问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耽搁,使几千年的本体论实际上成为“无根的本体论”。因此,他写《存在与时间》“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1)]。 “存在的意义”是个与众不同的问题。其一,在这个问题中,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则与一切“存在者”有所区别,它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但它本身却不是任何一种“存在者”。其二,在这个问题中,问之何所问,是存在的意义。由于存在本身就不同于一切存在者,因而它的意义也就有别于存在者的意义,后者可由理性概念来定义,而前者则需非理性的领悟去体会。正是基于对“存在意义”特点的分析,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海德格尔的方案包括出发点、方法、步骤、根据等方面内容。第一,要确定一个并非随意的出发点。存在与一切存在者根本有别,但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应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而不是离开存在者去玄思冥想存在。然而,天地苍茫,斗转星移,究竟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是我们自己,即“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2)],用“此在”这个术语加以称呼。为什么?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这种存在者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而具有的几层优先地位:此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当下状态,凭借着生存从万物中崛起;此在能经过领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此在能建立各门具体科学以及哲学使自己的领悟系统化理论化,等等。正因为这样,“此在”就能作为探究“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3)]第二,海德格尔认为解决“存在的意义”的方法是现象学。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走向事情本身”[(4)]。之所以用这种方法,是由于只有它才能把被人们遗忘的存在重新唤出。海德格尔认为,事物的存在与事物一并显现,人们却往往视而不见,以致于它虽昭如白日,却又被深深遮蔽;尤为严重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存也熟视无睹,忙于应付各种事务,精心处理各种关系,在生存方式中生存本身被彻底遗忘了。因此,只有用现象学的方法,直面杂多中的“一”,直面变化中的“不变”,直面事情本身,直面生存本身,才能领悟到存在,才能去探讨存在的意义。第三,海德格尔分析“存在意义”的步骤是抓住此在的“在世”。此在的生存总是“在世界之中”,没有孤立的脱离世界的此在。从都市的纸醉金迷到深山的青灯古佛,个人作为此在,都处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有一个对之有意义的周围环境,此在一向活动忙碌在这个世界中。这种忙碌首先是与“物”打交道,海德格尔称之为“烦忙”。其次是与别人打交道,称为“烦神”。无论“烦忙”还是“烦神”,都是“烦”的具体表现,“烦”则是两者的基础和得以可能的条件,从而“烦”展示着此在在世的全部本质。“在世本质上就是烦”[(5)]。第四,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讨论的根据是“时间性”。在他看来,研究此在,必须研究它的有限性,而此在的有限性就是它的时间性。按照通常的观念,时间是一种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无始无终的序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摘要:作为一位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海德格尔与现代技术世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不断的对技术进行追问,并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一一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他对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本文主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来把握其技术批判理论,同时又反过来从技术批判理论着眼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关键字:海德格尔;座架;现代技术;存在论 Heidegger's theor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e of Ontology Abstract:As a modern people who are live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em to have a natural diaphragm, he will continue to ask, and the causing of the human's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root is not modern technology’s pros and cons, but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enframing ,this disclosing of the decision, his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on his thinking of ont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eidegger's ontology theory to gras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in turn from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theory with an eye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ontological thought. Key words:Heidegger;Enframing;Modern technology ;Ontology 引言 在这个世界图象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被日益强大的现代技术所支配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样态愈来愈丰富,活动的空间愈来愈广阔。现代人沉醉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物质利益中,为技术的每一个成就而欢心鼓舞。殊不知,我们已成为技术的傀儡。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对近现代技术的批判上,他认为现代技术统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已成了现代人面临的最高危险,他洞察到:现代性的根源恰恰存在于近现代世界里最为普遍而根本的技术现象里,他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对技术先现象的一种批判,而是针对技术的“本质”进行批判,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发现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深深地遮蔽着,这种遮蔽源于人类对“存在”的遗忘。终生沉浸于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中的的海德格尔,在一种对时代早己遗忘的东西的眷恋之情的激荡下开始了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基于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

基于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的初探 [摘要]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以现象学作为研究途径的存在论科学 哲学,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的倾向和很强的现实性。他的思想深入了各个领域:对于哲学工作,它启发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考方向;对于科学技术,海德格尔思想对技术异化的辩证批判,具有深刻性、前瞻性和可实践性;对于建筑学,他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建筑,尤其是将现象学引入到建筑学领域,更新和拓展了人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海德格尔;现象学;科学技术;建筑哲学思想 [to] picked phenomenology of heidegger’s thought is as a research approach to the ontolog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obvious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very strong reality. his ideas into the fields, for the work of philosophy, it inspired a lot of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nk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degger’s thoughts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dialectical criticism, profundity, forward-looking and practical; to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ield, in particular, to update and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ilding, spac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heidegger; phenomenology; science and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一、从“此在”到“存在” “存在”一词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首先从它谈起。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西语中乃是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不能把它理解为在汉语语境中表实在的汉语语词“存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所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存在”与语言的一体相关性使后期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思考。在荷尔德林等诗人诗作的启示下,海德格尔发现诗是最本质的语言,对诗语的沉思会走上通向“存在”的道路而领悟“存在”的真理。因此,海德格尔后期特别关注诗以及诗性艺术,并在走向“存在之思”的道路上,建立了自己的诗论和艺术论。由此可见,其诗论和艺术论并非一般文艺学学科意义上的诗学和艺术学,而是他整个存在之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更显得使之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二、艺术与“真”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沉思是作为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直接反应和进一步思考存在之真的问题而发生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艺术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艺术作品的界定。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本源。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家创作了作品,作品也成就的艺术家,两者互为因果,就存在一个“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即它们的共同本源“艺术”。海德格尔的“艺术”亦有其特殊含义,它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世界”与“大地”这对概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收稿日期!2007-12-02 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 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 王 策 (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 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 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 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 ?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 方。#[1] 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详尽分析只是为其时间论所 做的准备性工作。这是因为,虽然存在是由此在的开展即此在对存在的领会来敞开的,但是?在隐而不彰地领会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由之出 发的视野就是时间。#[2]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才是一切存在领会的地平线,他把此在的时间结构称作?时间性#(Zeitlichkeit),指出作为此在的生存结构的操心(Sorge),其构成自身的三个环节?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中的#和?作为寓于%的存在#,就分别与时间的三维,即将来、曾在和当前相呼应。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可以满足作为生存结构基础的需要。这是因为,每一时间化过程都包含了将来、曾在和当前三种绽出样式的共同作用,只不过在领会中是未来占优先地位,在情绪中是曾在占优先地位,而在沉沦或言谈中则是当前占优先地位。所以,正是?时间性#使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实际性与沉沦能够统一,并以这种源始 的方式组建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3] 这样,存在通过此在展开,而本真的此在从其本己的未来中把自己时间化,为时间所规定,海德格尔由此演绎了一条?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存在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一方面,此在是时间性的存在,唯有此在有?显现???生成#。这一?生成#不是其固有本质的自我展现,而是指向未来的、向可能性开放的生成。换言之,此在没有先在的本质,?能在#,即向本己的可能性的存在,才是此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论文导读: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集置,现代技术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评,对于形成当代环境保护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1传统观念中的技术本质“技术术不同于技术的之本质,如果我们要寻求树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发觉,那个贯穿并且支配着每一棵树之为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平常的树木中间找到的树”[1]因此在追问技术本质中,技术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当我们仅仅追问及表象和技术的因素,那么我们将会被技术所束缚,什么也就看不出来了。按照最为原始、古老的看法,“我们问技术是什么时,我们在追问技术,尽人皆知对我们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其一曰:技术是何目的的手段。论文参考网。其二曰:技术是人的行为。论文参考网。”[2],海德格尔把传统的观念称之为“流行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行观念”不过是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从某种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在眼前讨论的东西中确定某个合适的东西,但是,这种确定要成为正确的,绝不需要揭示眼前讨论的东西的本质。”[3] 1.2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了,而成为一种解蔽的方式单纯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这样我们才会揭示技术的本质所涉及的东西,既然要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出发来寻求答案,那么工具性的东西本身是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对技术的工具性来寻找技术的本质,工具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物对其发生所用的手段,这就涉及到因果性的问题了。几百年来,哲学一直教导我们说,有四种原因:一是质料因,二是形式因,三是动力因,四是效果因,海德格尔认为,因果性与起作用是毫无关系的,我们所说的因果性只不过是招致另一种方式的东西,四因乃是联系在一起的招致方式,招致具有进入到达的启动的特征,在这种意义上,招致就是引发。海德格尔借助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招致带了什么?“对于总是从来不在场者向在场者过渡和发生的东西来说,每一种引发都是产出”[4],产出又是如何发生地呢?产出是从遮蔽状态而来进入到无比状态中的,只是因为遮蔽者进入无蔽领域,产出才会发生。即产出就是基于解蔽。从追问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工具性规定,然后到因果性,又牵涉到招致方式,最后到解蔽,那么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认为“关系大矣”[5]首先招致的四种方式是因果性的四种原因,四原因中的质料因与目的因中含有工具性的东西,工具性的东西被看作是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由招致到达产出,就来到解蔽,那么技术是工具,是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