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其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护病求本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的基本任务: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既病防变、控制病情;病后调护、促进康复;积极养护、以防复发;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辩证施护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思想,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从宏观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小儿食指络脉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二节为命关,根据络脉在三关的显露部位,判断邪气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临床意义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再将诊疗经过掺,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六腑: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胃气下降,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液。大肠,主传话糟粕,主津。膀胱,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奇恒之腑: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活动主感觉活动

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反克木土水火金

春多温病夏多泄泻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专柜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1)疾病的原因(2)疾病的部位(3)疾病的性质(4)正邪关系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血同源(精可化血,血以养精)津血同源(津能生血,血可化津)。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奴精气

疫厉: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已与流行的特点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判断依据: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切诊: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包括按诊和脉诊。

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是指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寸关尺分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侯肺脾命门

试述常见异常脉象及其临床意义。(P43)

①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亦可见内伤久病。

②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③迟脉:脉来迟慢,1息不足4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④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重按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⑤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实证。

数脉:脉来快数,1息6至(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

情志护理基本方法: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

42.中医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P80

常用的治法有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八种治法。

43.方剂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P80

每一首方剂的组方基本结构,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严密组成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4、何谓五液、五味、五色、五化、五官、五体、五志?(P5)

①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

②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③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④五化:指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长阶段。

⑤五官:指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

⑥五体:指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⑥五志:指喜、怒、悲、思、恐五种情志变化。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62.各常用穴位应怎样定位?主要治哪些病?怎样操作? P294

(1)尺泽

定位:肘微屈,在横轴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急性吐泻、肘臂痛、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简要定位法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端所至凹陷处)。主治:头痛、牙痛、头颈强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wai斜。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

主治:感冒、头痛、面瘫及眼、耳、鼻、口齿、咽喉、颈、项、肩、臂部病症,中暑、发热、多汗、无汗、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痛经、闭经、滞产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曲池

定位:屈肘呈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主治:发热、咽喉疼痛、上肢头疼痛、麻木、瘫痪、高血压、皮肤瘙痒、湿疹、瘰疬、癫狂。

操作:屈肘时,直刺1~1.5寸。可灸。

(5)足三里

定位:在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疾、乳腺炎、高血压、失眠、休克、昏厥、瘫痪、下肢疼痛等。本穴有强健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0.5~1.5寸。可灸。

(6)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主治:肠鸣、腹泻、泄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闭经、带下、滞产、遗尿、尿潴留、子宫脱垂、遗精、阳痿、外阴部瘙痒、下肢瘫痪、失眠、湿疹、荨麻疹。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7)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哮喘、神经衰弱、休克、无脉症、高血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8)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感冒、发热、耳鸣、耳聋、偏头痛以及项、胁肋与上肢病症。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九)大椎(P298)

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热证、中暑、癫狂病、感冒、咳嗽、哮喘、荨麻疹、头痛项强、肩背痛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十)百会(P298)

部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约当两侧耳尖连线中点的头顶正中。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癔症、精神病、癫痫、昏厥、子宫脱垂。

操作:向前或向后平刺0.5-1寸。可灸

(十一)人中(P299)

定位:鼻中隔直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主治:休克、中暑、昏厥、面瘫、癫狂病、癔症、小儿惊风、急性腰扭伤、晕车、晕船。

操作:针尖稍向上,斜刺0.5寸,或用指甲按压。

(十二)神阙(P299)

定位:脐窝正中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脱肛、水肿及其他虚脱症候。

操作:禁刺,可灸。

(十三)印堂(P299)

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鼻尖直上

主治:前额痛、鼻炎、眩晕、面神经麻痹、小儿惊风。

操作: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十四)太阳(P299)

定位:眉梢和外眦的中点,向后约一寸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牙痛、目赤肿痛。

操作:直刺或向后斜刺0.3-0.5寸。禁灸

(十五)十宣(P299)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离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中风、中暑、咽喉肿痛等。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67.简述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P359

食物有气味之偏,并有阴阳之偏,故饮食调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三因”制宜,灵活选食:①因时制宜:春季宜食用辛凉疏散的食物;夏季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秋季宜食用平补或温补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热属性的食物。②因地制宜:东南地区气温偏高,湿气重,宜食清淡、渗湿的食物;西北地区气温偏低,燥气盛,宜食温热、生津、润燥食物。③因人制宜:老人气血、阴阳虚弱,宜进不起助阳或养血滋阴之品。

(2)审证求因,协调配食:只有审证求因,协调配食,才能达到护病就本地目的。

中医特色护理-起居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生活起居护理 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 特色护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士根据患者个体在生活起居护理方面予以专业的指导,并精心照料的过程 1.起居有常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人体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保肝,夏保心,秋保肺,冬保肾,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季阳气生发,但气候变化较大,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春季应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顺应肝气的疏泄条达,做到使体内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季阳气升

发,饮食上应多吃辛甘发散为阳之品,以顺应肝之疏泄,如葱、大枣、花生等,不宜多吃酸味食物,以免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易于向外发泄,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休,以避炎热,消除疲劳。在衣着方面,应选用麻纱、丝绸等易散热、透汗、舒适、凉爽的面料。汗出后及时沐浴更衣,以免受凉。居室宜阴凉、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保持空气新鲜。夏季应多食清心泻火,清热解暑之品,如苦瓜、菊花、茶、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等,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冰水、生冷瓜果等,以免寒凉太过伤及脾胃。忌食肥腻、辛辣、燥热等品,以免助阳化火,酿生湿热,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秋季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冷热多变,稍不留意便易感受外邪,旧病也易复发。秋天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有意识地让人体逐渐适应向寒冷季节转换的环境变化。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燥邪伤人,易伤肺气,耗人阴津,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梨、苹果、甘蔗、荸荠等,以润肺生津。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盛极,阳气潜伏,宜“早卧晚起,必待目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精。在衣着方面,要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营养物质最易蓄积的时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补。日常生活中应心平气和,情绪安静、愉快,避免情志过激,最忌恐惧、惊吓和烦躁,以免影响阳气潜藏。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doc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下面内容由我为您整理归纳,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1,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诊断时,中医充分运用了诊断的全息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推断病因。在治疗与调理时,中医强调了对证治疗,对证治疗即是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清空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相应的,中医治疗遵循证异治异、证同治同的原则。 ,2,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 ,3,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

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4,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另外一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中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些都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心身保健预防医学观点相符。 ,5,调动本能正气:中医养生是靠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内,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进而达到整个身心平衡和谐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时候是邪不能干扰破坏正气所维持的稳态。医生治好病意味着医生是标,病人是本,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邪气只是服了,而不是没了。也即是医生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对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服务的设计应遵循八结合原则 自我调养与养生馆服务相结合:中医讲“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又讲“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客户的身体要恢复并保持健康,光靠养生馆技师和专家的调理是不够的,客户自我的调养,无论是“起居有常”还是“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情志条畅”等都非常关键。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愈加提高,很多人都想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养生方法的选择,以及有哪些养生的基本原则都不清楚,从而盲目地选择了一些健身的方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那么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 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

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诚如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所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所以,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 因人施养 因人施养,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景岳全书·中兴论》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2010-2011-2《养生学概论》 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 A、脸部 B、胸部 C、腰腹部 D、肩部 E、腿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 ABCD )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心理因素 E、行为因素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要保持身体健康,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如果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这说明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调摄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起居与疾病的关系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所以又称为“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所谓四时阴阳,是指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也包括了四时的主气: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旺盛,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其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防止阴精耗损,影响人体阴气内守的秘藏之积。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是提示人们要顺从四时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的防病强身目的。如果不能顺应四时阴阳,即所谓“逆之则灾害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劳逸结合是健康的源泉,经常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益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增强新陈代谢,健脑强神。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劳动还能陶冶情操,开阔胸怀,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普遍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或称节律)。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相适应,人体自身的生命节律,具有顺应宇宙规律协调各种功能,保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防御疾病发生的作用。所以人体的起居动静与四时昼夜阴阳之气相适应,就有益于健康。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 体自然规律是对疾病护理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中医护理强调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入手,制订出不同的护理方法。如春夏季节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以积蓄阴精。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护理和指导养生。 2.平衡阴阳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 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护理疾病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

最新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卧起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唐代王焘亦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热甚则血脉壅塞,头眩目疼,舌干口燥,苦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复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复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有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数数进之,必须伤软,不宜伤硬,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可见,王焘对虚劳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已论述行十分系统和深刻。清代徐灵胎对中暑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也作了论述,他说:“盛夏之时,病人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处,必至时时汗出。虽无可迁移之处,亦必择一席之地处之,否则神丹不救。”说明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意义。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温度以18~20℃为宜。但阳虚证、寒证病人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病人可略低些。湿度一般保持在50~60%,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病人,湿度宜胝;燥证病人,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病人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节饮食 《医学心悟》:”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饮食非宜,疾病蜂起。”《内经》中更把节食提到养生的第一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的不断增长。《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疔)。”每餐饮食过饱,使血液集中于胃肠,就会导致脑部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现象,因而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糖尿病等。并且,饮食过量,摄取营养太多,热量过剩,也会容易肥胖,而肥胖又引起多种疾病。 节制饮食,并不是不吃饱,不吃好,而是应对饮食的量、味、冷、热、软、硬、荤、素等加以适当限制。适当节制饮食,主要是减少主食摄入量,而对有利于防止组织器官衰老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及其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瘦肉等都可酌量增加,而富含脂肪及高糖的食物也应减少食用。《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慎风寒

《医学心悟》:“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风为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肌肤腠理的机能具有调节温度和使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风寒伤人,一般均由于腠理失密。患者首先有一阵冰凉的感觉,毛发耸立,进而发展成恶风恶寒、发热疼痛或拘挛或胀痹。如果能够内气充实,腠理致密,就有抵御风寒的本钱。慎风寒是养生家的首要课程,《内经》云:“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惜精神 《医学心悟》:“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纷繁的时代,好像一切就在眼前,但得到一切又是那么难,人的欲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备受煎熬,加之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现代人便出现了比以往社会更严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恐慌、失眠。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 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02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一、A1/A2型题(50分) ()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中其华在发的是 A.肺 B.心 C.肾 D.肝 E.脾 ()3、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4、不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天气之所生 B.其气象天 C.泻而不藏 D.象于地 E.受五脏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6、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7、《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12、不属于奇恒之腑特点的是 A.地气之所生 B.藏于阴而象于地 C.藏而不泻 D.泻而不藏 E.非常重要而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脏腑 ()13、既属腑,又归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 E.胆 ()14、不属于谷食精气输布运行过程的是 A.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B.精气上输于脾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E.浊阴归六腑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一、名词解释 1、天人相应 2、形神共养 3、移情易性 4、以宣消郁 5、精神内守 6、、忌口 7、温补 8、发 物9、清补10、烊化11、吹药疗法12、熨敷疗法13、气功14、调神15、调身16、入静17、调息 二、填空题 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2、人与相应。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和于,饮食,起居,不妄。 4、秋季应以收养之道为主,人们应卧起。 5、善医者先医其,而后医其,而后医其。 6、情志相胜是以规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 7、通过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8、养生莫若养。 9、补益类食物分为、和三类。 10、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 11、清补类食物适用于或需要进行补养和调护者。 12、寒性食物易损伤,脾胃虚寒患者应慎用。 13、习惯上,在因某种原因而不宜食用某些作物时,称为。 14、外感病证宜饮食,忌。 15、煎药以为佳,忌用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 16、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17、煎药应注意火候掌握好时间。一般先用,待水沸后再改用。 18、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经一般药减少。 19、一般药,宜在进食后小时服用。 20、解表类药物应温服,服药后应并进,以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 21、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服用。 22、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应及时停药。 23、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 24、理气活血类药,易于影响胎原,孕妇慎用或禁用。 25、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药。 26、膏药,古称,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27、熨敷疗法具有、、等功用。 28、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和的协调统一,是具有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29、气功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机能为目的的锻炼法。 30、静功的特点是练功时不做肢体运动,以为主,也叫“内功”。 31、调息主要有和两种。 32、“意守”是指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把意念集中到或。 三、选择题 1、春季养生应重在 A、养阴 B、养阳明媚 C、养血 D、阴阳并养 E、上都不是 2、阴虚患者多

房事养生之几大基本原则

房事养生之几大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总是保持平衡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也必须保持阴平阳秘,和合适调,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偏阴偏阳,即阴阳偏胜偏衰的现象,人就会得病。适度的性生活,正是调和人身阴阳的重要手段。性生活既不可缺少,也不可过纵,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为准。所以圣人并不禁绝房事交合之事,贵在求得阴平阳秘,用来守护人体先天的真元精气。 古代房中书中甚至载有男女绝欲成病之事,说明健康的成年男女思求性生活是正常的,若强忍抑制,久当致病。 欲不可早 欲不可早旨在反对早婚,古代医家认为结婚年龄为男三十、女二十。若男子精未通(不满十七岁)而御女,女子未满十五岁而近男色,异日定有难以名状的疾病。 因此,我们今天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就必须注意性卫生教育,从生理、卫生、理想、道德、情操诸方面,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使之健康地走向成年。“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疴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古代著名医家李鹏飞的这句论述,应为世人的警言策语,为父母者,尤应操心之。 欲不可纵 “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古今中外,对性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主要有三种观点和流派,一是纵欲,一是禁欲,一是节欲,前二者走向极端是有害的,而“节欲”则是辨证地提出性生活的适度、节制,于人体有着重要养生意义。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这些话告诫世人,房事应该有所节制。 一、节欲保精的作用 首先,节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这在古医籍里到处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金匮要略》:“房室勿令竭乏,……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孙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乏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强壮,则健康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衰虚,多病早夭。节欲保精对于中老年尤为重要。孙思邈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泄,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从国内外长寿老人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对性生活都有严格而规律的节制,这说明了节欲保精对健康长寿有积极意义。 其次,节欲保精有益于优生,保证生下的孩子健康、聪明。孙思邈指出:“胎产之道,始求于子,求子之法,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明代万全亦说:“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张景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