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论中国人原初美意识的起源--兼与陈良运先生商榷

论中国人原初美意识的起源--兼与陈良运先生商榷
倪祥保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人的原初美意识既不源于日本学者所谓的"食美学",也不源于陈良运先生所确认的明显带有男性视角的"性美学",而是源于人类在自身形成进程中一般以视觉为主的原始审美活动.这个观点,可以从人类最初出现审美活动的历史情景中得到很好的说明,能够在对汉字"美"较为正确的形义分析中找到有力的论据,还可以在古今中外很多美学家的有关论述中得到相关支持,因而对探讨并认知人类原初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普遍意义.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倪祥保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J], 陈吉猛
2.周族起源于成都平原说\r——兼与沈长云先生商榷 [J], 王云飞
3.中国诗学意象论略——兼与陈良运先生商榷 [J], 周延良
4.语文难道仅仅教技能吗?——兼与陈良琨、陈良璜两位先生商榷 [J], 肖明华
5.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J], 陈吉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的历程章节概括

美的历程章节概括摘要:一、美的历程概述二、美的起源与发展三、美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四、美的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五、美的历程的意义与影响正文:【美的历程概述】《美的历程》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专著,作者李泽厚。
全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剖析了美的起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旨在揭示美的历程的内在规律,为现代美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启示。
【美的起源与发展】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模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美的意识逐渐形成,美的范畴也逐渐丰富。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经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美的历程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美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在美的历程中,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点,但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中国古代美学追求“意境”,强调“形神兼备”,注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同时,中国古代美学还注重道德与美的统一,强调美善结合,倡导人们通过审美活动提升道德品质。
【美的历程中的重要阶段】美的历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兴起,强调“以形写神”,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这一时期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美的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美的历程的意义与影响】《美的历程》作为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专著,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把握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讲_美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 但是,在这种实用性 的活动中,原始人加 工的石器,作的壁画 尽管质朴、古拙,是 为了教给人们狩猎的 技巧或表示狩猎成功 的庆贺,但慢慢地已 不仅仅只是为了使用, 已有了审美意识的萌 芽,可以发现他们最 初的对美的事物的追 求。
西班牙著名壁画《受伤的野牛》
原始岩画,象的形式,生动生活,恰是 贝尔所说“有意味的形式”。
B 美的本意是羊人为美,人戴着羊的面 具跳舞,美起源于图腾崇拜。
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 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 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 崇拜阶段。
萧兵先生解释“美”的最初含义时就极力主张 美的本意应是“羊人为美”,他说:“美的原来含 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是正面而立的 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 祭师或酋长),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 大为美’。”
第一章:美学学科的 诞生和发展
第一节 从美字到美学
一 从美字的本意看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
美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1、关于“美”字本源意义的不同意见
A 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羊大滋味美,因此美 起源于味觉。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 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问题:
“美” 的这种解释来自于《说文解字》,但“美”字 最早是在甲骨文里出现的,许慎在汉代是没有见过甲骨文的,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以重见天日, 为世人所知的,许慎主要是根据篆文而不是根据甲骨文来解 释“美”的,他生活的时代里美字产生的年代也已经有两三 千年的历史了,他对美的原初意义的解释也只是一种推测。 所以我们把许慎对“美”字的解释作为证据来断定“美”字 的意义就是“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不 是搬出许慎来就万事大吉了。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从 20 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 80 年代的美学热,在中国培养了一支庞大的美学队伍。
与此同时,中国学人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也渐渐高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体系性建设成了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美字初义的阐释就成了学人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从现有美字研究的着述看,根据其着眼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其一,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美字字义。
这类着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讨美字的原初意义,虽然这对研究其美学意义具有奠基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为了解决美字如何提升为美的问题,如李圃《古文字诂林》,郑红、陈勇《释美》等。
其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涉及对美字的解读。
这类着述的重点也不是为了专门研究美字的美学意义,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美字的初义。
如《生殖崇拜文化论》《巫、舞、美三位一体新证》等便是这样的文献。
其三,在中国美学中牵扯到美字如何演变为审美的问题。
这类着述虽然是在学人们的美学自觉意识中展开,但它们也不是美字研究的专门文献,如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张法《中国美学史》,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等。
其四,围绕美字原初意义,从各个角度展开对美字的美学意义所做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专门研究。
这类着述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强烈的美学自觉意识,探讨的也大都是美字如何走向审美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文献的出版时间为逻辑顺序,而不采用以六书为顺序的呈现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至少有三大缺陷难以回避:一是不能直观地将美字研究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二是弱化了中国学者美学意识的自觉性,容易使人误以为中国学者对美字的研究就滞留在文字训诂上;三是以六书为的叙述方式并不能全面涵盖美字研究的所有文献。
因此,本综述以时间为序,将研究粗分为 80 年代、90 年代和 2000 年至今三个阶段。
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可能会打断美字研究承继性的逻辑连贯,但毕竟能够做一种较客观的呈现。
《美字的起源和原意》阅读题及答案

《美字的起源和原意》阅读题及答案《美字的起源和原意》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迄今为止,对“美”字的起源和原意价廉物美并无明确的解说。
一般根据后汉许慎《说文解字》,采用“羊大则美”的说法。
“羊大”之所以为美,是由于其好吃。
不过,《说文》紧接着便说,“美与善同意”。
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看,“美”原来含义或许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祭司或首长),他执掌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显示神秘和权威。
美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
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猜测性。
哲学美学感兴趣的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本能如何与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互交融渗透?也就是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涵如何交融渗透?原始图腾舞蹈清楚的显示了这两者交叉汇合的最初形式。
原始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的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也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
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又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因为巫术图腾活动把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分散的、零碎的、个别的事例、过程、因素集中地组织、构造起来了,所以,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更为重要和直接。
这当然不只是审美,但它有审美的因素和方面,那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也就是动物性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这里便与“羊大则美”的含义相联系起来了。
如果说“羊人为美”是社会性的建立规范和它向自然感性的沉积,那么“羊大则美”便是自然性的塑造陶冶和它向人的生成。
前者是理性存积在感性中;后者是感性中有理性。
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逐渐形成。
这一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行程。
春秋时代大量的关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论述,可以看做是这种历史行程成果的理论记录。
因为把味、声、色区别为五类,并与各种社会性的内容、因素相联系相包容,实际是在理论上去建立和论证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结构,这具有很重要的哲学意义。
汉字源流:「羊大」为「美」?非也,「人戴角羽饰物」曰「美」

汉字源流:「羊大」为「美」?非也,「人戴角羽饰物」曰「美」一、「羊大」为「美」?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曾告诉我,古人视「肥羊」为「美味」,所以,汉字「美」——上「羊」下「大」,正是以「大肥羊」会「美味」之意。
今天山西、陕西等北方方言碰到好吃的东西还会说「美得很」。
其实,「羊大」为「美」说法最早来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中「甘、美」是互训的(今天看起来是「循环解释」)。
《说文》释「美」为「甘也」,释「甘」则「美也」,在古文中,「甘」即「甘甜、味美」的意思,许慎认为作为「六畜」之「羊」是美味的食物,所以有「甘美」之意。
同时他认为「美」与「善」同意。
《說文》:「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段玉裁注:「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
」《说文》:甘,美也。
从口含一。
古代的学者多从「羊大」则「美」之说,如::•宋代徐铉注《说文》: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段玉裁认为「美」的本义为「甘」,引申则表示一切美好的事物:《说文注》:甘者、五味之一。
而五味之美皆曰甘。
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
「羊大为美」看起来这个说法好像无懈可击,合情合理,但真的正确吗?二、「人戴角羽」曰「美」许慎看到的文字是小篆和少量战国文字,但是,在殷商和西周甲骨文、金文中,「美」字形体各异,并非都是从「羊」从「大」:甲骨文字形1——从「大」上有「二羊、四角」:甲骨文字形2——从「羊」从「夫」:殷商和西周的金文「美」:其实,「美」的造字意图是「头戴角饰」或「头饰」的男性,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头戴角羽」为美反映了一种存古的审美标准。
【注1】图引自【注2】古文字学家王献唐认为,「男戴羽饰」为「美」,「女戴羽饰」为「每」:注3其实,有些「美」金文字形中的「男人」戴的是「鹿角」:今天,很多少数民族仍保留头戴角羽头饰的习俗,那为什么要用「大」表示「男性」呢?很简单,要避免「同形」,如果用「人」的话,「美」就与「羌」字同形无法区别了:,所以,只有用「大」或者「夫」加「羊角」来造「美」字,避免与「羌」字同形。
大学美育课件:中国艺术美-书法美

入输容击输
此入,此入
处文
处文
输本
输本
入内
入文
文单
文本
本击
本内
内此
文容
容处
本,
,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单
入
容击
文
,此
本
单处
内
击输
容
此入
,
处文
单
输本
这 里 输 入 标 题
壹 第一节 中国书法美
二、书法的演变 (四)隋唐两代
隋唐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在这一时期, 书法被列为“书学”,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同隋唐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密不可分 的。唐代的书法名家人才辈出,如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 南、诸遂良、薛稷;被称为“颜肥柳瘦”的柳公权、颜真卿; 以草书为名的张旭和怀素等等。这些书法大家,将新的书法 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它以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 础,构成了线条流畅、结构平衡、均匀有度 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需按照文字特点 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 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壹 第一节 中国书法美
一、书法概述
(二)书法的起源 中国的书法艺术起源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从刻画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 人的优秀遗迹,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埋下了 铺垫。
壹 第一节 中国书法美
击单 此击 处此 输处 入输 此入 处文 输本 入内 文单 本击 内此 容处 ,输
入 文 本 内 容 , 单
击单入内单
此击文容击
处此本,此
“美”的本义源于味觉:羊大为美

“美”的本义源于味觉:羊大为美“美”字之本义“美”的本义是味觉的香,由香引申出视觉的舒畅。
或者说,因为香而美滋滋的样子。
《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
”甘字的篆字就是口字里面有一小横,象征口中的味觉。
羊(资料图图源网络)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解释道:“美:甘也。
甘部曰:美也。
甘者,五味之一。
而五味之美皆曰甘。
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
从羊大。
羊大则肥美。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周礼》:膳用六牲,始养之,曰六畜,将用之曰六牲。
马牛羊豕犬鸡也。
膳之言善也。
羊者,祥也。
故美从羊。
此说从羊之意。
美与善同意。
”是对许慎原义的进一步解释阐发,主要有三点:一、大羊的味道鲜香,只要味道好便称甘,引申凡是好的都谓之美,但没有说明是味觉还是视觉。
二、羊是六畜之一,是用来供应食用的,也是用来做祭品的。
羊有吉祥的意义,所以美字从羊。
三、美字和善字同意。
可知古代善和美两个字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
孔子从审美角度对“善”“美”明确区分在孔子之前,对于“善”和“美”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感情的丰富与表达能力的增强,人们对于美与善才逐渐有了区分。
老子《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将美与善两个概念分别开来,并分别有其对立面。
但难以感知其具体所指。
老子是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相对的。
并不是从感知与审美角度来说明的。
在审美方面对两者进行明确区分的,是孔子。
孔子对于《韶》和《武》的评价最能说明孔子对于善与美的看法。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和《武》都是雅乐,故有可比性,也最容易体会出孔子对于音乐评价的思想。
首先,可以知道孔子对于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和“善”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成语便出自这里。
这样,“善”和“美”作为美学审美中的两个概念便被孔子正式提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摘要】从“美”的字形结构出发探讨美的原初义及审美意识的起源,是当代
颇具研究价值的创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
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先民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
悟。
【关键词】“美”字;六书;审美意识;起源
一、引言
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学者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逐渐高
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
人们首思的问题就是阐释“美”字初义。“美”字的“六书”类型及本义研究对文字学
界来讲,只是一个古文字“美”的解读问题;对美学界来说,则是一种终极原理问
题。古今文字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产生了种种观点,各有长短。美学
家对“何谓美?美缘何而来?”的追问亦穷其一生,仍在阐释。本文试图从文字学
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以
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二、“美”字“六书”及本义反映的美意识
中国美学史上,首次释“美”的是《尔雅·释言》:“暀暀、皇皇、藐藐、穆穆、
休、嘉、珍、褘、懿、鑠,美也。”但这种诠释方法是描述式而非概括性定义式,
即只是对美的现象的罗列,而没对“美”自身的本义、本质作概括性归纳。首次概
括性定义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
也。美與善同意。”[1]且不说许慎是否理解美的本质,但他认为“美”是一个会意
字,只有“羊大”才“甘”,才“善”。唐徐铉注“从羊从大”为“羊大则美,故从大。”
他支持许慎观点,并提出依据:羊,大则肥,肥则甘,甘则美。如此,“美”字作
为一个会意字的性质被首次明确确定下。
(一)作为“会意”理解“羊大为美”
许慎、徐铉等古文字家将“美”看作会意字,释为“从羊从大”、“羊大则美”,
显然是简单地把“美”的本义理解为味觉感受,即美味。而该观点也被现代人采用,
如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曾讨论过古字“美”的形成及
“原初意义”。他据《说文解字》中“美”的释义,提出“美”字所含的四项“最原初的
意识”,并进而断定:“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或美观念是始于味觉美,‘美’字
的最早含义就是味觉的美的感受。”[2]笠原首先从字形结构和“原初意识”两面分
析,方法有启示义,但结论待商榷。他虽从一个立体的多元感知系统去理解“美”,
但解释的所有内容都是关于功利价值、经济价值、日常生活感受等,但这些如何
转化为审美价值,并不能从“羊大”的“美”字构形中得出。
如今,很多人早已接受汉语“美”的词源学解释:羊大则美。美,意味着肥大
的羊肉给人甘甜可口的味道。人们普遍把“美”判作一个会意字,认为“美”字中的
“羊”是“主给膳”的牛羊之“羊”,而“羊大”即“大羊”、“肥羊”,所以“美”的字义应
该是“羊大”产生的由“肥”而“甘”推论出来。但从审美发生的角度看,把美感产生
确定于“味”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甘苦酸辛咸的五味只是一种生理感
觉,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味”要成为一种美感必须产生一种味感体验的形式感
——即“滋味”“味外味”。而此味觉体验更是一种休闲、奢华的味觉境界,在先民
那里不可能存在,即先民对饮食的感觉仅是一种生理、功利的感觉而非美感。
(二)作为“象形”理解“羊人为美”
作为象形字,“美”字形体所摹写的符号意义已显示出,先民以装饰为美、以
舞人为美,由此开始自发追求美的形式:他们的审美意识的直接源头之一是舞蹈。
或说,中国古代先民最初的美意识间接源于巫术活动。
1.装饰之美:
随着近代大量殷墟甲骨文字的出现与研究,古文字学界对传统中许慎等以
“会意”解析“美”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的观点提出了极大的质疑。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文字学家商承祚就认为“美”是一个象形字,王献唐不同意他的“ 象
角敧之形”的观点,提出另一种象形说—“美”字本义论:美在头上之装饰(毛羽)。
[3]184他认为“美”字的上部本来应该是从“毛羽”而不是从“羊”,从“羊”是后事。
2.巫舞之美
受上述观点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末,文字学家康殷认为“美”字就象头上
戴羽毛装饰或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4]即“美”是一个象形字,而美的本质在于乐
舞声色的感官美。美学家韩玉涛对“美”的本义作了“美即乐舞”的想象性阐述,认
为“美”形体像一个执掌巫术仪式的“大人”戴着羊角以显示神秘与权威。也就是
说,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可能与舞、巫最早是同一字,“美”
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密切关连,具有某种社会性。
(三)作为“形声”理解“羊人为美”
一些文字学者发现,考察“美”中“羊”和“大”空间位置,认定“美”不可能是一
个“会意”字,相反,根据文字空间位置的安排原理、规律,它应是一个“形声”字。
而50 多年前著名文字学家马叙伦先生早已指出:“美”为“媄”的初文,为“从大、
音羋”,因“羋”与“羊”字形近而讹变为“羊”,且“羋”的古音与嬍、媄同属微部,因
此,“美”原应是一个形声字。[5]他把“美”的“六书”类型理解为“形声”,从而把“美”
本义解释为“女色之美、美女之美”目前缺乏依据。但试图从“形声”角度理解“美
“字的“六书”类型,是我们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起源的新视角。
从人类文化学看,人类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从人类物质生活的生存、生命的物
质层次开始萌芽、发展的,最后才从精神层面发展提升非功利的审美意识。显然
“女色之美、美女之美”属于后者,不可能是最早审美意识的初态。
三、结语
20 世纪以来,文字学家、美学家们出于研究目的,对“美”字“六书”类型和
本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总倾向是,利用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献资料,对许慎、
徐铉、段玉裁等文字学家们“羊大则美”、“美在味觉”的“会意论”传统观念以质疑
和颠覆,人们试图从更广阔的生活视野、美学视野去理解“美”字的造字本义,这
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从探索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感悟。最原初的美是我
们今天所追求的美的真正本源,美的真理本就是一个不断被揭示澄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日本,1979,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王献唐:释每、美[C],李圃.古文字诂林第四册,[A],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
[5]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