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だろう为例

合集下载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①卞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摘要]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

“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而发展出指令类功能。

而“少来(了)”以指令类功能为主,反对、禁止等否定义更凸显,其情感义是进一步估推出来的。

文章发现主观化阶段、功能扩展方向的不同是两者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又来了”;“少来(了)”;话语分析;主观性;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24)02-0102-11零、引言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存在不少话语否定现象。

李先银(2017)指出:“话语否定是互动交际中说话人对话语环境中的刺激根据个人情理系统和情感系统做出的否定性反应或评价。

”实际上,除了话语标记,一些习语同样具有话语否定功能,现代汉语的“又来了”和“少来(了)”便是如此。

“又来了”表达了言者对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出现产生的厌烦、责怪等情感。

“少来(了)”表示言者不希望对方这样说或者做,是一种祈使性的否定表达。

②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经常用于对话中,有一定的定型性,表达否定的话语功能,可以归为习语中的准固定语。

③之所以不将其视为话语标记,是因为它们还具有一定的实义,整体删除会影响话语意义。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又来了”和“少来(了)”的性质和功能。

关于“又来了”,郑娟曼(2010)将其看成责怪义构式。

李昕(2015)将其看成行为否定类简省句;刘禀诚(2016)认为具有贬抑性的构式“又来了”是语法化和语用化的产物。

关于“少来(了)”,姚占龙(2014)认为“少”的祈使否定用法是根据不过量准则从表数量多少的“一般隐含义”推出①[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编号:202106210175)资助。

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以汉语超预期话语标记为例

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以汉语超预期话语标记为例

1 引言
话语标记是人类语言特有的, 它使言谈 自 然并合乎语境, 是语言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具体表现形
式, 对语篇衔接也具有重要作用。话语标记分散在语法属性不同的多种语言单位之中, 表现形式和语用
功能间的对应关系歧异而复杂: 同一类甚至同一个话语标记可能 同时具有多种语用功能 ; 反之, 同一小 类话语标记可能具有多种来源和构造方式。本文以汉语超预期话语标记为例探讨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 非排他性 。以往学者对“ 不料” 肖治野 20 ; ( 03 刘平 20 ) 谁知( ” 杨伟萍 20 ; 0 8 和“ 道) ( 03 张富翠 20 ; 0 9董
秀芳 20 ; 明 21) 07胡德 01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对本研究很有启发 。
2 超预期话语标记及其成员
21 超预期话语标记的界定 .
廖秋忠(928) 19 :0将逻辑关系连接成分分为顺接、 逆接和反接三种, 在逆接连接成分中谈到意外类
连接成分。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表示从上文所提供的情况或计划来看 , 下文所发生的事件出乎意 料或出乎常理 , 岂料”“ 如“ 、谁知”“ 、哪里知道” ; 等 另一类表示正当上文提到的事件进行之时 , 另一事件
能到语篇功能的语法化过程。该语法化过程导致此类话语标记共时层面上语法性质的差异和功能层次的叠
加, 并最终表现为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
关键词 话语标记 语法化 多源性 非排他性 中图分类号 H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98 (020—0 5—0 61 4421)3 24 9
料( ) 到 想( ) 到 知( ) 道 + + ( ) + + + ( ) +
表 l 趟 坝 期 话 语 标 记 的 组 合 格 局

当代语境中“极致”的性质、语义及其演化动因

当代语境中“极致”的性质、语义及其演化动因

2020年第4期(总第111期)No.42020General Serial No.411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当代语境中“极致”的性质、语义及其演化动因陈红燕(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上海202234;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合肥030621)摘要:当代汉语中,“极量语义范畴”语义显赫,使用频率高、范围广。

作为极量语义范畴“极X”词族的特殊成员,“极致”在当代汉语中体现了性质多兼、临界模糊、语义磨蚀、语用铺张等多个特征,这既是因范畴显赫,得以在功能驱动下语义先行、高频使用的结果,也是核心语素“极”语义感染的结果。

当代语境是“极致”性质、语义变化迅速的根本动因。

关键词:极量;显赫范畴;性质多兼;临界模糊;当代语境中图分类号:H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21-9256(2222)24-2112-13DOI编码:1244095/ki.oce.2222.24.211一、前言当代汉语中,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极量语义不断强化,使之成为“显赫范畴”(mighty category”1。

极量语义范畴中,"极X”词族是一个典型“宿主范畴”(host category”2,该词族以极性义语素“极”为核心,构成“极其”、“极端”等极性语义词。

作为“极X”词族的特殊成员,“极致”一词在语言库藏“物尽其用原则”驱动下呈现出“越常用,越显赫;越显赫,越常用”的马太效应(刘丹青2217:1),从而在当代语境中扩展、分化出多个新特征。

特征一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常态化、普及化。

如(1)当霸气的舞蹈中融合着些许武术,当极具中国风元素的腾龙金柱矗立在舞台中央,极致的舞美让观众期待不已。

(人民网,2212年3月8日)(2)这需要无处不在的超宽带、零等待、扱致体验的网络支持。

(《人民日报》,2216年6月14日)(3)麦昆的作晶中充满了荆棘、骷髅、鸟的黑暗意象,但又表达着扱致艳丽的美……(人民网,2212年2月26日)二是存在大量临界使用现象。

关于日语基础阶段教材中三种语气词“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语义描述的调查分析

关于日语基础阶段教材中三种语气词“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语义描述的调查分析

work. The writer also proposes some personal views on how to effectively teach them in teaching. Key words "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Japanese textbooks at basic stage;applications in teaching
外语翻译
关于日语基础阶段教材中三种语气词“らしい”“よう だ”“そうだ”语义描述的调查分析①
刘雯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8-0180-04
摘 要 本文选取了《新大学日语标准教程》《实用日语教 程》《新大学日本语》等 7 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作为考察对象,以揭示教材中所解释的“らしい” “ようだ”“そうだ”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教材发现:①“ら しい”“ようだ”“そうだ”零碎地分散在教材中;②“らしい” “ようだ”“そうだ”的导入顺序不恰当;③未明确区分“らし い”的传闻和推量用法;④关于“らしい”的语义解释具有不 当之处;⑤混同了“ようだ”的推量和委婉用法;⑥未系统介 绍三种语气词的语义关联和区别。针对以上问题点,本文认 为需在明确三种语气词的语义关联和区别的情况下合理导 入“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 框架。并且就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教授三种语气词提出 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 日语基础阶段 教材 教学中的应用
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从语言学本体论角度分析“らし い ”“ よ う だ ”“ そ う だ ”,如 寺 村(1984)、中 畠(1990、1991、 1992)、菊地(2000)、日本语记述文法研究会(2003),还有从 汉日对比分析角度,分析“好像”与“らしい”“ようだ”“そう だ”语义的对称与不对称,如费燕(1995)、邢志强(2000)、中 畠(2013),以及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日语学习者关于三种 语气词的习得状况,如小寺(1998)、川冈(2007)。

「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习得研究r——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

「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习得研究r——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

「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习得研究r——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
江小容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2)3
【摘要】日语助动词「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如何区别使用是学习者一大难点.文章以中国部分院校的青年日语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习得困难的原因既与日语教科书编写有关也与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有关.因此,教师不应完全拘泥于教材的编写,就应该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来提升自身的习得能力和教学水平.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江小容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3
【相关文献】
1.关于日语基础阶段教材中三种语气词“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语义描述的调查分析 [J], 刘雯
2.根据调查分析现代日语中的推量表达——以「らしい」、「(し)そうだ」、「ようだ」为例 [J], 王景辉
3.“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7)”ようだ·らしい」与“好像·似乎” [J], 李光赫;张建伟
4.日语中「らしい」「ようだ」「そうだ」的区别 [J], 韦红雁
5.「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3) 「ようだ」「らしい」的区别 [J], 李光赫;张北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与文化根源-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与文化根源-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与文化根源-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省略现象在日语表达中比较常见,尤其在日常生活会话中省略经常被使用,以至有人将省略现象称为日语的三大特点之一。

了解日语省略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深层次理解。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日语的省略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汇总,并结合《新编日语(修订版)》(周平、陈晓芬着),对各种省略现象实例进行分析,进而透过语言现象探寻其文化根源。

一、省略现象例析(一)主语的省略(1)だんだん寒くなりましたね。

/天气渐渐转冷了吧!(2)降ってきたかな。

/下雨了吧!(3)何も(お口に合うものは)ございませんが、召し上がって下さい。

/没有什么(合您胃口的)东西,请吃吧!(4)爱してる。

/我爱你。

(5)好きだ。

/我喜欢你。

例(1)(2)是比较常见的主语省略。

例(1)中应该是省略了主语如「天気」或者「気温」等。

例(2)中应该是省略了主语「雨」。

例(3)(4)(5)是人称代词省略。

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很少使用「私」「あなた」这样的人称代词,这是因为在日语尤其是日语日常口语对话中,经常会把作为主语的人称代词省略掉。

而且,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意时,也从来不会使用完整的句式。

比如例(4)(5)这两个句子的完整表达应该是「わたしはあなたを爱してる」,「わたしはあなたが好きだ」。

此外,主语的省略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具有指向性动词的存在而省略主语日语中有一类指向性非常强的动词,一般在句子中常作为表现心理状态的谓语出现在句尾,往往能据此推测出说话者是谁,所以可以省略作为主语的人称代词[1].「思う」是非常典型的指向性动词,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6)李さんはアメリカへ行くと思います。

/我想小李想要去美国。

(7)自分の将来を思うと、心配なことばかりだ。

/我想起自己的将来,心里满是担心。

除了「思う」之外,像「考える」「感じる」「信じる」「困る」「望む」「気がする」「感じがする」「気持ちがする」等动词或短语也有同样的用法,当这些词出现在句尾作谓语时,其主语必定是「わたし」(我)。

浅谈日语词汇多义性现象

浅谈日语词汇多义性现象

浅谈日语词汇多义性现象作者:李龙飞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11期【摘要】语言的的多义性是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语言学对于这一现象已经有过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认知语言科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日语研究学界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其的解释。

其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特点以及范畴化理论、隐喻理论,在解答这种现象时,展现出与以往的语言学不同的说服力。

本文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日语词汇的多义性产生的认知基础与机制。

【关键词】认知特点;范畴化;隐喻理论;日语1.研究的方向语言是一套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由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语素开始,按人类约定俗成的组合规律依次组合为更大更复杂的语言符号——词、短语、句、语篇。

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层次来说,传统的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我们不可能把这些研究对象一一囊括到本次研究当中,也不具有可行性。

综合各种条件和情况,本文选择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在认知语言学这个框架内,简要地考察日语词汇体系的多义性现象。

词汇是一个语言中词语的集合体,语言的丛林就是以词汇为基础的,词汇就像是语言这座大厦的砖瓦和地基。

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词汇的多义性应该说是语言的多义性的基础和最直接的体现。

2.日语词汇多义性分析2.1范畴化与日语多义性在语言学里,范畴化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把非语言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的过程。

范畴理论对词汇的多义性有着很强的解释能力。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的认知世界,人们往往根据客观事物具有的相同的特征,将其划分为同一个范畴之中,但同一范畴的成员并不一定存在着共享的相同特征,成员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成员间的地位并不相等。

人类这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通常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放到一个范畴,并用一个相同的词汇来指代,例如一个动词构成一个范畴,但其可能具有多个义项,有中心义和边缘义之分。

从语言层面浅析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从语言层面浅析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探讨,详细地从词的误译、句子结构的误译、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对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汉翻译语法解析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对应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外语言功底,对日语和汉语都要非常精通。

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译。

笔者主要结合日语的一些特点从对词的误译、对句子结构的误译和对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1.对词的误译许多人认为,日语中有汉字,似乎为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

反而容易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误导,下面主要从同形词语的误译、多义词的误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同形词语的误译日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字形相同的词,一般把这些词称为同形词,其中虽有如“教室、学校、社会、外国、銀行”等词形相同且意义也相同的词,但是还有许多如“高校、娘、丈夫、汽車、新聞”等词形虽然相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

有的译者在翻译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和汉语意义一样,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この問題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

误译:希望这个问题你们检讨一下。

“检讨”在汉语中是“自我批评”之意,若如上所译,就变成了一种指责语气,会使对方不愉快。

正译:希望贵方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2多义词理解失误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关联的词,它们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义项比较多,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多义词,重要的是要时刻结合语境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

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因为会遇到来自辞典等各方面的干扰。

如:「人が認めないことをすれば、どんないい事をしても罪人さ、だから世の中に罪人ほどあてにならないものはない。

」(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只要别人不同情,即使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是个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4期2009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

V01.32No.4

July2009

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圮乃弓"为例张兴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要: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可以发生主观化,表现出主观性,还可以发生交互主观化,表现出交互主观性。日语助动词“圮乃j”在其用法派生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交互主观化的特征。现代日语中“圮乃j”所具有的4种用法可以看作是在交互主观化的作用下依次派生出来的。关键词:日语;交互主观化;交互主观性;圮弓弓中图分类号:H3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09)0443021-05

IntersubjectificationintheUsagesofDarouinJapanese

ZHANGXing

(DepartmentofEurasianLanguages,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Luoyang,HenanProv.,471003,China)Abstract:FormsinlanguagenotonlyrepresentsubjectivitythlDughsubjecfit:ication,butalsoundergo

intersubjectlilcationto

conveyintersubjectivity.Darou,amodemJapaneseauxiliaryverb。showsclearcourseofintersubjectificafioninthederivation0fitsfourusages.

Keywords:Japanese;inter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lvlty;darou

0.引言语言的背后是作为主体的人,主体认识和理解外界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视角。对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主观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观化”现象,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给予充分关注。同时,对于语言中与听话者相关的“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现象,’不少学者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日本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日语中的“(交互)主观性”①成分。在日语中,说话者几乎都要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者的态度或感情。日语助动词“定乃弓”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语学界开始对“也乃j”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不少语言事实,并用日语“情态”理论对其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参照张兴(2004;2008),尝试从交互主观化的角度对“茫弓j”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1.(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在日常话语交际中,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还要表达“言者意义”,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本维尼斯特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沈家煊,2001)近年来,Traugott一直关注言语主体与语言形式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她通过与言语主体的关联分析了语义变化以及语义扩张现象。②其中她提到了语言变化的“单向性”(uIlidirectionality)问题,特别强调(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语言形式中含有言语主体对现实世界是如何解释的主观意义。如果无视言语主体的作用,就不能正确分析语言形式的意

收稿日期:2008—08—1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0390022)作者简介:张兴(1971一),男,江苏扬州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法学和日汉语对比。

万方数据·2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生义。具体来说,Traugott注意到在各种语法化的例子中,随着语法化的进展,语言形式的意义渐渐变为表示说话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Traugott把这样的语义变化称为“主观化”(subjectitlcation)。“所谓主观化,不是指所谈的事态或状况这一所谓‘现实世界’的性质,而是指这样一种语义学上的过程:通过发话这一交际过程渐渐地把说话者/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强制地编入言语表现的意思之中。”(1999:1)由主观化反映出来的主观性就是指说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Traugott(1989)认为,“语义一语用学上的倾向”(Semantic—pragmaticTendency)与主观化过程密切相关。在最近的研究(Traugott,1999;Traugott&Dasher,2002)中,Traugott指出,如果发生主观化,则有可能还会发生“交互主观化”(intersubjectification)现象。“所谓交互主观化,是指一个符号学上的过程: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有关说话者/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含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1999:3)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说话者必须首先意识到听话者也是拥有主观见解的一个人,要采取关注听话者主观的发话方式。因此,TraugoR认为,在发生主观化的时候,有可能也会发生交互主观化。通过交互主观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交互主观性是指说话者/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这两种机制的差异在于:主观化是指意义转而主要表达说话者/作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即意义转而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而交互主观化是指说话者/作者对听话者/读者的关注这一含义作为言语表现的意思表现出来,即意义更强烈地聚焦于听话者。发生交互主观化时,必然要发生某种程度的主观化。从历时角度来看,交互主观化过程发生较晚,而且是从主观化发展而来的。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中“let's”的语义变化。(a)Letusgo,willyou?>(b)Let'sgo,shaUwe?>(c)Let’stakeourpillsnow,Johnny.(Traugott,1999)在上例中,从(a)到(b)是主观化,从(b)到(c)是交互主观化。TraugoR指出,在“符号学的模型”(semasiologicalmodel)中,交互主观化过程也呈现出一条语义~语用上的发展轨迹:内容的>内容的/程序的>程序的非主观>主观/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以命题内成分为辖域>以命题内容为辖域>以话语为辖域(1999:5)Traugott关注交互主观化这一现象,说明在分析语言形式的意义时,不仅要关注说话者和命题内容之间认识意义上的关系,还要关注交际时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社会意义上的关系。Traugott的研究表明,说话者发话时的作用不仅仅是关注认识对象,还包括关注把认识到的事件传递给听话者这一社会意义上的作用。Traugott有关(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历时和共时平面上日汉语中旬尾形式的多义现象有很好的启发价值。结合Traugott的系列研究以及吴福祥(2004)、沈家煊(2004)的介绍,我们可以对交互主观化做出如下定义:④所谓交互主观化,是指意义由表示说话者/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转而表示说话者/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读者“自我”的关注。沈家煊认为,按照主观化的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2001:268)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或侧重共时,或侧重历时。同理,我们认为,交互主观化也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当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取某种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交互主观性时,是一个共时的概念;而当表现交互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经由时间演变而来时,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就共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而言,说话者可以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也可能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本文中的交互主观化是指认识意义上的,我们主要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有关历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意义,我们和Traugott的看法基本相似。下面我们利用交互主观化的概念对现代日语助动词“允弓亏”的各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万方数据第4期张兴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23·2.“拦乃弓”用法的交互主观化奥田靖雄(1984)指出,“忿弓_j”的用法在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从“推测”向“要求确认”转化的现象。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派生中的连续性。第一阶段是推测旬。第二阶段是确认性询问句,这~阶段既有推测也有询问。第三阶段是单纯的确认句,这一阶段“圮弓j”不表示推测和询问,主要表示提醒等功能。奥田靖雄对“桤弓弓”的分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有关注重“也弓弓”功能连续性的研究都是以奥田靖雄的分类为基础而展开的。田野村忠温(1990)将奥田靖雄对“桤乃j”三种用法的分类分别称为“单纯推测”“推测确认要求”“事实确认要求”。安达太郎(1997)则从句子情态结构人手,利用从“判断”层面,经过“判断·传递”的层面,最终向“传递”层面转换的方式分析了“圮乃弓”的用法。本文把“也弓弓”的这三种用法分别称为“推测”“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㈤但是,张兴(2004;2008)指出了“圮乃(j)”“℃L,土(j)”在对话中可以以光杆形式独立成句或可以作为发话始发句的现象,并把“允弓专”的这一用法称为“形式上的要求确认”。下面我们从交互主观化理论出发对这4种用法进行分析。2.1推测所谓推测,就是指说话者通过想象或推理来主观把握命题成立的可能性的一种用法。“允乃弓”不能被否定,也没有过去式,它只能表示说话者在发话时的判断。例如:(1)r圣j。丧允、C土匕幻允岛L、,、o。C于扎E毛)、奄扎④各招岛各o、j岛C土、埽遗毛)咖否芑扎智、,、定乃÷力、岛、墨,)匕各招L【来为起弓弓匕、圣④括方毛)言一)rk、岛L惫奄-j℃亨。~-J(《斜防》)表示推测的“桤乃弓”,在说话者不能判断命题内容为真,同时不存在听话者或者即使存在也假定其不具有确切信息的场合使用。表示推测的“允乃弓”,由于是由“茫乃”+“专”构成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构成时就已经是表示主观性的一种形式了。也就是说,表示推测的“也弓j”总是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性认识,是以命题为辖域的。2.2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所谓“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是指在说话者认为听话者能够对句子命题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允弓.j”在表示说话者对命题进行推测的同时,要求听话者确认说话者的推测为真的用法。“允弓弓”在表示“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时,句子命题的典型内容为听话者的内部感觉、感情、认识等说话者不能直接把握的信息。例如:(2)r括腹空L、允℃L,上弓.JI,、k、之j(《南L允来为人》)(3)rL加L偻f土o、圭、伯父芒允加岛学资老屯岛,)t\,、为尢℃亨加岛招。君I:正式I:求婚℃誊否占弓东身分匕々各I,、允to"。孑)加为℃L,土立?j(<青春D咄嗟》)由于听话者的感觉、感情、预定等是听话者能够直接把握的信息,因此当说话者用表示不能直接断定的“也乃弓”向听话者发话时,根据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听话者自然会进行确认,告诉对方确切的情况。可以说,“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是一种惯用化的、语用意义上的用法。因此,表示“要求对推测内容进行确认”的“茫乃弓”是以命题为辖域,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性认识,同时也因具有指向听话者的功能从而引起交互主观化的现象,成为同时具有以话语为辖域的一种形式,具有交互主观性。2.3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所谓“要求对认识内容进行确认”,是指说话者把听话者所知道的、能认识到的、能假定的、能够想象的信息提示给听话者,要求听话者通过确认来形成和自己同样认识的用法。例如:(4)r招之、‘二扎素敝旮夕…y至L占主?JEp/fj芑尢力。言一)允。r奄j℃亨招j艺偻毛)同意L允。恐L加I.匕t毛)酒落允柄刃夕-p、y允一)允。(《/,p哆工/fo森》)(5)r‘二④埸所℃揉,)允毛)oe土一加允圭I)I:L、他④埸所℃揉一)允屯刃2二区别L一【拈<允℃寸。一‘二‘二忙斑叙力。南否翌L占立J(《南L允来否人>)(6)r宅)与弓尢室内c:移亨扣土。芷,)r南各惫、春忙巷,)允岛凉I),)L、允扁老雪力下加岛掘I)加之L,r解涑Lr生墨加之岛世rrf耋L、、办尢旮、‘=C耋允土』哲尢【o、弓扣C于I:毛)o、加者k、℃L上?j(《/,儿哆工/f∞森》)从例(4)中的“同意L/允”可以看出,作为问句的“定弓j”具有要求听话者同意、赞成的意思。例(5)中的命题内容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来说都是已有信息。例(6)中的命题都是说话者在现场得出的判断。使用“桤乃弓”的目的是激活、唤醒听话者的已有信息或要求听话者接受、理解该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