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

(完整版)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
(完整版)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

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一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概念部分

【易错题】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

1、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A、Na2CO3

B、KHCO3

C、Al2O3

D、NaHSO4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两点:

(1)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例如B选项:HCO3-+H+=H2O+CO2↑;HCO3-+OH-=H2O +CO32-

(2)Al2O3是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这是在初高中知识衔接讲解物质分类提到的。反应方程式到高二学,现在了解:Al2O3+

6H+=3H2O+2Al3+;Al2O3+2OH-=2AlO2-+H2O。以后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将拓展为一个小专题,现在就要注意积累。

答案:BC

2、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2O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Na2O

B、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

C、用Na2O2漂白过的织物、麦杆等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D、Na2O2放入饱和NaOH溶液中,放出大量的O2,并有白色固体析出

解析:

A选项应中Na2O2久置于空气中会变成Na2CO3;B选项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是氧化还原中的歧化反应;C选项Na2O2由于强氧化性而漂白物质,漂白之后不会再变色;D选项饱和NaOH溶液中放入Na2O2,由于Na2O2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O2,水少了,溶质NaOH增多了,会有白色固体NaOH析出。其中C选项可漂白的物质也应总结成小专题,现阶段学过的有:活性炭,吸附褪色,物理变化;Na2O2、HClO由于强氧化性褪色,化学变化。以后注意继续补充。

答案:D

3、经过下列试验,溶液仍为澄清透明的是()

A、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B、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C、C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

D、少量的CO2通入CaCl2溶液中

解析:

A选项会发生化学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生成的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2CO3,而且通过反应溶剂水少了,溶质的质量增加了,所以肯定有NaHCO3固体析出。B、C选项重点考查弱酸的酸式盐和碱的反应,B选项反应生成Na2CO3和水,溶液仍澄清透明,C选项反应生成有CaCO3沉淀。D选项很多同学误认为反应,其实不发生反应,因为CO2通入水中只能得到极少极少碳酸根,难以与钙离子生成沉淀,或者认为如果反应,碳酸制备了盐酸,弱酸制备强酸,不合理,且生成的CaCO3在盐酸中不能存在。

答案:BD

4、用金属钠制取Na2O通常采用下法:2NaNO2+6Na=4Na2O+N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不采用Na在氧气中燃烧获得Na2O的原因

是。

(2)上述方法的优点

是。

解析:

在评价一种制备方法优缺点时,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反应原理可行,其次在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从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三角度分析,包括原料来源广泛、无污染、实验条件容易达到等方面。

答案:

(1)N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Na2O2,不生成Na2O;

(2)生成的氮气将生成的氧化钠与空气隔绝,防止了外界环境的干扰,生成的氧化钠不会变质。

5、下列各反应的反应式或离子方程式中,能够说明次氯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A、次氯酸光照下分解:2HClO2HCl+O2↑

B、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Ca(ClO)

+CO2+H2O====CaCO3↓+2HClO

2

C、次氯酸与氢氧化钠中和:HClO+NaOH====NaClO+H2O

D、次氯酸与H2SO3作用:HClO+H2SO3====H2SO4+HCl

解析:

A选项证明次氯酸不稳定;B选项证明次氯酸酸性弱于碳酸,是弱电解质;C选项证明次氯酸有酸性;D选项证明次氯酸有氧化性。

答案:B

6、G、W、X、Y、Z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未配平):

①G→W+NaCl②W+H2O X+H2↑

③Y+NaOH→G+W+H2O④Z+NaOH→W+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的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W、G、Z、Y、X

B、G、Y、W、Z、X

C、G、Y、Z、W、X

D、Z、X、G、Y、W

解析:

题目告知几种物质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说明其中氯元素皆正价。①G→W+NaCl,氯的化合价有降低为-1价,则必有升高,即氯的化合价W>G;②

W+H2O X+H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元素的化合价就要升高,即X>W ③Y+NaOH→G+W+H2O,结合氯气与NaOH的反应,可得出这是歧化反应,Y 中氯的化合价必处于G、W之间,结合①可得:W>Y>G ④与③同理。本题重点考查对氧化还原得失电子的灵活应用。

答案:B

二、基本概念

1、下列物质,用酒精灯加热时能分解生成酸酐(即酸性氧化物)的是()

A、KClO3

B、Cu(OH)2

C、CaCO3

D、NH4HCO3

解析:

本题中四个选项加热都可以分解,A选项分解生成KCl和氧气;B选项代表不溶性碱受热皆可分解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此时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皆为碱性氧化物;C选项代表不溶性碳酸盐受热皆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CO2,CO2是酸性氧化物,是碳酸的酸酐,但此时加热需要800摄氏度以上,酒精灯温度最高只能500度左右;D选项代表铵盐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即可分解,生成NH3、CO2和H2O。本题容易错在对反应条件的选择。

答案:D

2、怎样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2)盐溶液里一定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答案:

(1)不正确,如果此物质是纯净物,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但是若该物质是混合物,例如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则该物质不是氧化物。

(2)不正确,例如铵盐(如NH4NO3)溶液中就没有金属阳离子。

3、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熔融NaCl

解析:

A选项ClO3-原子团中的氯不会出氯离子,BCD中都有-1价的氯,但是

BD是盐,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会出自由移动的Cl-,而C选项HCl是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无离子存在,只有在溶液中水的作用下,才会电离出氯离子。

答案:BD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被氧化,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解析:

A选项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是同种元素被氧化还原,例如氯气与水的反应;B 选项非金属单质也可以是还原剂,如氢气;C选项也可以被氧化,如氯离子变氯气;D选项如Fe3+被还原可得到Fe2+。

答案:B D

5、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0

若某溶液中有Fe2+,I-,Cl-共存,要除去I-而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通过三个反应,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可得出氧化性强弱顺序为:KMnO4> Cl2> FeCl3> I2,还原性顺序为:I->Fe2+>Cl-。除去I-,就是将I-氧化成碘单质,而不影响Fe2+和Cl-即两者不被氧化,可加入的试剂选择相对只能氧化I-的弱氧化剂FeCl3。

答案:C

6、下列粒子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A、Na+

B、Al3+

C、Cu2+

D、Fe2+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单质还原性越弱,即失电子越难,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得电子越容易。

答案:C

7、关于离子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B、因为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相等,所以溶液呈电中性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

D、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不能导电的物质是非电解质

解析:

B选项前半句应改为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量相等;C选项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于离子浓度,强电解质溶液很稀,导电能力照样较差;D选项在熔化或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两种情况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答案:A

-

高一上学期化学错题集锦及分析二

化学计算部分

一、基本概念计算

1、溶液浓度

例题1:

密度为1.45g·cm-3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直至沉淀完全为止,已知沉淀物的质量与原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则原硫酸溶液的浓度为()

A、29. 6%

B、42.1%

C、14.8mol/L

D、6.22mol/L

例题1:

H2SO4+BaCl2=BaSO4↓+2HCl

w(H2SO4)=m(H2SO4)/m(H2SO4溶液)=m(H2SO4)/m(BaSO4)=98/233=0.421 C=1000ρw/M=1.45 g/mL×1000 mL×0.421/98 g/mol=6.22 mol/L

答案:BD

2、溶解度计算

例题2:

t℃时,将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无晶体析出;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3g,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时析出晶体质量应为()

A、等于3g

B、大于或等于3g

C、小于或等于3g

D、无法确定

解析:

不饱和溶液(蒸发10g水)=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

3g晶体)=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晶体)=饱和溶液++++++++ 第二步溶液由不饱和(也可能饱和)蒸发10g水变为饱和时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能溶解的溶质大于或等于3g。

答案:B

3、溶液稀释

例题3:

密度为0.91g/cm3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即质量分数为25%),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例题4:

将质量分数分别为5X%和X%的硫酸等体积混合后,其质量分数为()

A、大于3X%

B、等于3X%

C、小于3X%

D、无法确定

例题5:

质量分数相同的浓氨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各取等体积分别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氨水质量分数为a%,所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b%,问a与b关系。这三道题均为溶液稀释问题中的等体积混合与等质量混合所得溶液浓度比较问题。

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若溶液密度>1(水的密度),如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则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若溶液密度<1,如氨水,则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②若溶液密度>1,则(与水或与同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浓度:等体积>等质量;

若溶液密度<1,则(与水或与同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浓度:等体积<等质量;

③对于同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均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所以物质的量浓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必然越大。

答案:C、A、b>a

二、化学计算方法

(一)守恒法

例题6:

体积比是3:2:1、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溶液中Cl-浓度比是()

A、3:2:1

B、1:2:3

C、1:1:1

D、3:4:3

三种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则Cl-的浓度之比为1:2:3,与溶液体积无关。

例题7:

在S+2KNO3+3C=3CO2+K2S+N2↑的反应中,若有32g S被还原,则被S

氧化的C质量是()

A、36g

B、24g

C、12g

D、6g

根据电子守恒,1 mol S 被还原必有0.5 molC被S氧化,即32g S 能氧化6gC。

答案:D

注意:

该反应中被KNO3氧化的C不能计算在内。

例题8:

在150℃时,加热高氯酸铵发生分解反应:2NH4ClO4 N2↑+Cl2↑+2O2↑+4H2O↑其气态生成物组成的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40.75

B、29.375

C、14.69

D、无法计算

M=m总/n总

假设有2mol NH4ClO4分解,根据质量守恒

m总=2×M (NH4ClO4)=2×117.5g=235g

n总=8 mol

∴M=235g/8mol =29.375 g/mol

答案:B

注意:

本题分析时要从平均分子质量的基本概念入手,根据生成物均为气态产物,善用假设,再利用质量守恒从而将题解出。

例题9:

将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5.38g,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中Na+的浓度为0.4mol/L,若将等质量的该混合物加热至恒重,计算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该混合物加热至恒重后为Na2CO3,根据原子守恒,Na原子物质的量等于0.04mol,所以Na2CO3固体物质的量必为0.02mol即2.12g。

答案:2.12g

例题10:

某混合溶液中含有0.2 mol Na+、0.25 mol Mg2+、0.4 mol Cl-,另一种离子为SO42-,则SO42-为()

A、0.1 mol

B、0.3 mol

C、0.5 mol

D、0.15 mol

根据电荷守恒,n(正电荷总数)=n(负电荷总数)

0.2mol×1+0.25mol×2=0.4mol×1+2x

Na+Mg2+Cl-SO42-

x=0.15mol

答案:D

例题11:

现有一定质量露置于空气中的KOH样品,测得其含KOH为90%,K2CO3为8%,H2O为2%,现向里加1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问把溶液蒸干可得晶体多少g?

本题看似复杂,计算量大,实际只要抓住最终固体为NaCl,根据Cl元素守恒:n(NaCl)=n(HCl)=100 g×14.6%/36.5 g/mol=0.4mol

m(NaCl)=58.5 g/mol×0.4mol=23.4g

答案:23.4g

例题12:

有某种浓度的盐酸,将一定量的该盐酸分成三等份A、B、C。往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往B中滴加少许AgNO3溶液,过滤后保留原溶液,C保持原样,现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以上三种溶液至中性,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 A、V B、V 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 A=V C>V B

B、V A

C、V A>V C>V B

D、V A=V B=V C

根据H+守恒,消耗等浓度的NaOH体积必为1:1:1。

答案:D

2、极限法

例题13:

向10g不纯净的碳酸钙(杂质可能是①SiO2 ②MgCO3③Na2CO3 ④KHCO3

中的一种)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并将所产生的CO2全部收集,体积为2.22L(标准状况),则这种杂质可能是()

A、②

B、④

C、①或③

D、①或④

本题利用平均值的思想,采用假设法。假设10g均为CaCO3,与过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2体积恰好为2.24L>2.22L;假设10g均为杂质,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的CO2必小于2.22L,则①③满足题意。

答案:C

例题14:

常温下,向20升真空容器内通入a mol H2S和b mol SO2(a和b都是正整数,且a≤5,b≤5)。反应(2H2S+SO2=3S+H2O)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约是()

A、24.5g/L

B、14.4g/L

C、8g/L

D、5.1g/L

由于容器体积固定,气体密度最大即气体质量最大,即气体物质的量与式量的乘积最大。

假设H2S剩余:

2H2S+SO2=3S+H2O

2b b

n(H2S)剩余=(a-2b)mol

ρ=m/V=〔(a-2b)×34 〕/20 g/L

a=5、b=1时ρ达到最大值5.1g/L

假设SO2剩余:

2H2S + SO2 = 3S+H2O

a0.5a

n(SO2)剩余=(b-0.5a)mol

ρ=m/V=〔(b-0.5a)×64 〕/20g/L

a=1、b=5时ρ达到最大值14.4g/L

答案:B

3、差量法

例题15:

二硫化碳(CS2,液态)能够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若将0.228g CS2在448mLO2(标准状况)中充分燃烧后,所得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CS2(l)+3O2(g)=CO2(g)+2SO2(g)

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根据阿伏加得罗定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最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仍为448mL。

答案:D

例题16:

将过量的铁粉投入到H2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把溶液过滤,称得滤渣的质量跟投入铁粉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和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设与酸反应的Fe的物质的量为a mol ,与CuSO4溶液反应的Fe为b mol。

滤渣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等,则析出的铜的质量与消耗的铁的质量相等,即:

m(Cu)=m(Fe)

64b=56(a+b)

a:b=1:7

根据题意:

Fe ~2H+Fe ~Cu

a2a b b

C(H+):C(CuSO4)=n(H+):n(Cu2+)=2a:b=2:7

例题17:

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和铜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发现前后质量相等,求碳酸氢钠质量分数。

设混合物中NaHCO3物质的量为a,Cu物质的量为b。

2NaHCO3~H2O~CO2△m=m(CO2+H2O)

Cu~CuO△m=m(O)

根据题意:m(CO2+H2O)=m(O)

31a=16b

NaHCO3%=84a/(84a+64b)=21/52×100% = 40.38%

例题18:

88.5gNa和K混合物投入水中,完全反应后将气体还原氧化铜,反应后称量固体质量减轻24g,求钠和钾的物质的量之比。

CuO ~Cu ~H2 ~2M

1mol1mol2mol△m=16g

xmol△m=24g

∴x=3mol

混合金属平均式量=88.5g/3mol=29.5g/mol

设混合金属中Na物质的量为a mol,K物质的量为bmol,

23a+39b=29.5(a+b)

a:b=19:13

4、观察法:

例题19:

由CO2、H2、CO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中CO2、H2、CO的体积比是()

A、29:8:13

B、21:1:14

C、13:8:29

D、26:16:17

CO与N2的式量相等,所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中CO的存在不影响混合气体的密度。则题目简化为CO2和H2的二元混合气。根据阿伏加得罗定律推论,CO2和H2的平均式量为28,利用十字交叉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混合气体中CO2与H2的体积比为13:8,CO为任意比。

答案:CD

注意:

三元混合物的题目必然存在内在联系,解题时要注意观察化学式的组成、式量、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等信息,找出联系,简化解题步骤。

例题20:

120℃时,将0.2gH2和2.8gC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O2充分燃烧后,立即将所

得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粉末,固体质量将增加()

A、2.8g

B、3.0g

C、7.2g

D、无法确定

根据关系式,H2和CO在先被氧化再被Na2O2吸收的过程中先得氧,再失去等量的氧,所以固体增加的就是H2和CO的质量。

答案:B

高一化学期中检测质量分析总结

高一化学期中检测质量分析总结本次期中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这两章的内容有如下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关于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数与量的关系存在困难,而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又贯穿之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基于这两章内容的以上特点,确立了本次期中考试的考察内容。 学生刚进入高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所以本次出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基础。本着简单题70%,中等题20%,难题10%的原则进行选题,意在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和优生得高分,以保证本次考试的区分度。全组化学教师对试卷初稿进行审查和讨论,在此基本上进行修改从而确

定最终试卷。 考试结果与预期结果比较相符。本次考试反应出学生做的较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年级及格率达到72.6%,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说明试卷出题合理,区分度明显。部分班级及格率接近60%,应注重基础。 2、22 3、224班进步大,与221、222、228班等班平均成绩接近(十月份月考相差7分),且223班、224班及格率也显著提高。 3、227、229班基础扎实,学风好,人平均分以64.25和64.37名利普通班一、二名,期望这两个班继续努力,保持优势。230班同学虽基础欠缺,后期进入该班的17位同学,基础更差,但该班同学学习热情高,发言积极,各学习小组争相上台汇报探究和习题结果,这次考试中平均分名列普通班第三,提出表扬。 4、四个实验班中,231班同学基础稍薄弱,尖子生少,但同学们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听课认真,探究积极,此次考试以平均分81分的成绩列全年级第一。 当然此次考试也反应出学生学习阶段存在如下问题,针对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1、本次考试中试题难度不大,但是全年级仅17位同学上90分,培优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说明实验班学生综合能力有

二次根式单元 易错题难题提高题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 B .2= C .(2 6 = D == 2.,a ==b a 、b 可以表示为 ( ) A . 10 a b + B . 10 -b a C . 10 ab D . b a 3.) 5=( ) A .5+ B .5+ C .5+ D .4.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 B = C 3=- D 2= 5.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6 23 212 6()b a b a b a ---?= B .(3xy )2÷(xy )=3xy C = D .2x ?3x 5=6x 6 6.化简 ) A B C D 7.已知a 满足2018a -a ,则a -2 0182=( ) A .0 B .1 C .2 018 D .2 019 8.如果a ,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0= B .a 1= C .a 1≤ D .a=0a=1或 9.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2 B 5=- C x D 6=- 10.2的结果是( ) A .±3 B .﹣3 C .3 D .9 二、填空题 11.若m m 3﹣m 2﹣2017m +2015=_____.

12.计算(π-3)02-2 11(223)-4 --22 --() 的结果为_____. 13.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对角线AC 为边作第二个正方形ACEF ,再以对角线AE 为边作第二个正方形AEGH ,如此下去……. ⑴记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1a =,按上述方法所作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 234,,,,n a a a a ,请求出234,,a a a 的值; ⑵根据以上规律写出n a 的表达式. 14.已知()230m m --≤,若整数a 满足52m a +=,则a =__________. 15.为了简洁、明确的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许多数学家进行了探索,期间经历了400余年,直至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开始使用“ ”表示算数平 方根.我国使用根号是由李善兰(1811-1882年)译西方数学书时引用的,她在《代数备旨》中把图1所示题目翻译为: 22164?a x a x +=则图2所示题目(字母代表正数)翻译为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为_______________. 16.化简二次根式2a 1 a +- _____. 17.已知:5+2 2可用含x 2=_____. 18.已知实数m 、n 、p 满足等式 33352m n m n m n p m n p -+--+----,则p =__________. 19.4102541025-+++=_______.

高一必数学错题集完整版

高一必数学错题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1、设集合M={x|x2-x<0},N={x||x|<2},则…( ) A.M∩N= B.M∩N=M C.M∪N=M D.M∪N=R 参考答案与解析:解:M={x|0<J<1},N={x|-2<x<2},M N. ∴M∩N=M,M∪N=N. 答案:B 主要考察知识点:集合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A. {x|x+3=3} B. {(x, y)| y2=-x2, x、y∈R} C. {x|x2≤0} D. {x|x2-x+1=0} 参考答案与解析:解析:空集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答案:D

3、下列说法:①空集没有子集;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③任何集合最少有两个不同子集;④{x|x2+1=0,x∈R};⑤{3n-1|n∈Z}={3n+2|n∈Z}.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参考答案与解析:解析:空集、子集、真子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要明确空集是除了它自身之外的任何一个集合的真子集,当然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根据集合的含义、性质和运算法则逐一判断真假. 空集也有子集,是它本身,所以①不正确;空集不是它自身的真子集,所以②也是不正确的;空集就只有一个子集,所以③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④是正确的;设A={3n-1|n∈Z},B={3n+2|n∈Z},则A={3n-1|n∈Z}={3(k+1)- 1|(k+1)∈Z}={3k+2|k∈Z}=B={3n+2|n∈Z},所以⑤也是正确的.因此,选C.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集合 4、函数f(x)=-1的定义域是( ) A.x≤1或x≥-3 B.(-∞,1)∪[-3,+∞) C.-3≤x≤1 D.[-3,1]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 A .632a a a ÷= B .325()a a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二次根式的加法和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计算. 【详解】 解:A 、a 6÷a 3=a 3,故不对; B 、(a 3)2=a 6,故不对; C 、和不是同类二次根式,因而不能合并; D 、符合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正确. 故选D .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2 B .a≥﹣2 C .a <﹣2 D .a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易得a +2≥0,解不等式a +2≥0,即得答案. 【详解】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a +2≥0,解得a ≥-2.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关于二次根式定义的题目,应熟练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已知实数a 满足2006a a -=,那么22006a -的值是( ) A .2005 B .2006 C .2007 D .200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然后去绝对值符号化简,再两边平方求

出22006a -的值. 【详解】 ∵a-2007≥0, ∴a ≥2007, ∴2006a a -=可化为a 2006a -+=, 2006=, ∴a-2007=20062, ∴22006a -=2007.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意义、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 B 1 b =(a >0,b >0)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a≥0,b≥0 a≥0,b >0)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A 、 B 1b (a >0,b >0),故原题计算正确; C ,故原题计算错误; D 3 2

高中数学易错题举例解析

高中数学易错题举例解析 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题目,求解的思路不难,但解题时,对某些特殊情形的讨论,却很容易被忽略。也就是在转化过程中,没有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会经常出现错误。本文通过几个例子,剖析致错原因,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加强思维的严密性训练。 ● 忽视等价性变形,导致错误。 ??? x >0 y >0 ? ??? x + y >0 xy >0 ,但 ??? x >1 y >2 与 ??? x + y >3 xy >2 不等价。 【例1】已知f(x) = a x + x b ,若,6)2(3,0)1(3≤≤≤≤-f f 求)3(f 的范围。 错误解法 由条件得?? ? ??≤+≤≤+≤-62230 3b a b a ②① ②×2-① 156≤≤a ③ ①×2-②得 32 338-≤≤- b ④ ③+④得 .3 43 )3(310,34333310≤≤≤+≤f b a 即 错误分析 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 b x ax x f + =)(,其值是同时受b a 和制约的。当a 取最大(小)值时,b 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 正确解法 由题意有?? ? ??+=+=22)2()1(b a f b a f , 解得: )],2()1(2[3 2 )],1()2(2[31f f b f f a -=-= ).1(9 5 )2(91633)3(f f b a f -=+=∴ 把)1(f 和)2(f 的范围代入得 .3 37)3(316≤≤f 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

高三一模化学试题质量分析

高三一模化学试题质量分析 本次化学考试主要考查高考主要内容,试题覆盖面较大,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重视实验、注重能力,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体来讲,试题比较符合高考方向,对后续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但试题难度较大。 考试的人数为3277人,客观题占分为42分,主观题占58分,满分为100分,平均成绩35.14分,难度系数0.35,区分度0.39;最高分为89分,优秀率为0.0006%(2人),及格率0.064%(211人),零分率为0.150%(49人)。由此可见,本次试题的难度过大,绝大多数学生化学成绩很低。 具体各题分析如下: 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是化学高考中常采用的一种题型,它具有构思新颖,涉及化学主干知识点面广。不仅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查考生化学学科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能力。题型结构及测试范围:同于高考;第Ⅰ卷选择题第7—13题, 一、考查内容 7题关于有机物的说法 8题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 9题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 10题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知识 11题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及单质、化合物性质、用途的知识 12题化学中图像题 13题原电池中燃料电池

从一卷答题情况看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是选择题答题速度慢,知识点掌握不熟练,做题方法不得当,思路不清晰。 非选择题分析 一、试题分析: 26题:基本上遵循常规模式,试题类型,基本上没有创新。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可以作答,正确率也比较高。空白试卷10.71%。但是满分较少1.98%。分数具体统计情况 试题特点分析,本题重点考察的内容:

1、盖斯定律的计算 2、吸热放热反应的判断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4、平衡常数的计算 5、条件对于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7题(1)对比操作I前后的物质,可以判断VOSO4、K2SO4是易溶易电离的盐,而二氧化硅是难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因此滤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操作I的目的是从混合物中分离滤渣和溶液,说明I是过滤; (2)加入碱,碱能中和硫酸,减小硫酸浓度,使R2(SO4)n(水层)+ 2nHA(有机层)2RA n(有机层)+ nH2SO4(水层)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钒的萃取率;加入X试剂的目的是得到有机萃取剂HA,因此需要使R 2(SO4)n (水层)+ 2nHA(有机层)2RA n(有机层)+ nH2SO4(水层)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因此X为硫酸;(3)加入氨水使溶液的pH至1.7~1.8之间时,首先氨水与酸中和生成铵根离子,接着铵根离子与钒酸根离子结合生成钒酸铵沉淀,NH3·H2O+VO3- =NH4VO3↓+OH-; (4)读表,pH至1.7~1.8之间时,钒沉淀率最高,达到98.8%;根据钒沉淀率和溶液pH之间关系,若钒沉淀率为93.1%,则溶液pH=2.0,则c(H+)=10—2mol/L,由于常温下水的离子积为1.0×10—14,c(OH-)=K w/ c(H+)=10—12mol/L,若不产生Fe(OH)3沉淀,则Q c

二次根式易错题难题

二次根式易错题难题 1、当 时, 有意义 2、计算: 3、计算: 4、计算: (a >0,b >0,c >0) 5、计算: = = 6、 7、 则 2006个3 2006个4 8、 9、观察以下各式: 利用以上规律计算: 10、已知 一、选择题 11、若32+x 有意义,则 ( ) A 、 B 、 C 、 D 、 12、化简 的结果是 ( ) A 、0 B 、2a -4 C 、4 D 、4-2a 13、能使等式 成立的条件是 ( ) A 、x ≥0 B 、x ≥3 C 、x >3 D 、x >3或x <0 14、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 A 、 x 8 B 、b a 25 C 、2294b a + D 、 15、已知 ,那么 的值是 ( ) A 、1 B 、-1 C 、±1 D 、4 16、如果 ,则 a 和 b 的关系是 ( ) A 、a ≤b B 、a b 17、已知xy >0,化简二次根式 的正确结果为 ( ) A 、 B 、 C 、 D 、 18、如图,Rt △AMC 中,∠C=90°, ∠AMC=30°,AM ∥BN ,MN=2 cm , BC=1cm ,则AC 的长度为 ( ) A 、2 3cm B 、3cm C 、 D 、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 ①2的平方根是 ;② 是同类二次根式; ③ 互为倒数;④ A 、1 B 、2 C 、3 D 、4 20、下列四个算式,其中一定成立的是 ( ) ① ; ② ;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 三、解答题 21、求 有意义的条件(5分) 22、已知 = a -1() = 2232)(= c b a 2 382)(= += += +222222444333443343,,= +22444333 = +-2006 2005 ) 12() 12(() = +??? ??++++++++120062005200613412311 21 2 3 - ≥x 23-≤x 32 - ≥x 32-≤x 2 )2(2-+-a a 3 3 -= -x x x x 2 y 5 1 =+x x x x 1-121 22-=+-?-b ab a b a 2 x y x - y y -y -y --3 M A N B C cm 323a a 2.05与21 212+-与3223--的绝对值是1 122 2+=+a a )(a a =2 ) (0>?=ab b a ab 11)1)(1(-?+=-+x x x x 1 1 +-x x 2 1 4422-+-+-= x x x y

高一化学学科试卷分析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化学学科试卷分析 灵璧一中高一化学学科组 一、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 本次期中考试共分Ⅰ、Ⅱ两卷,Ⅰ卷1—16题为选择题,分值48分,Ⅱ卷17、18为填空题,19题为推断题,20题为实验题,21题为计算题,分值52分,共计100分。 2、试卷评价 试卷有一定的区分度,试卷总体难度稍偏难,抽样分析难度系数在0.6左右。试卷能结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运用的考查,较好体现在新课标的三维能力考查的要求。整套试卷无难题、怪题、偏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但试卷中基础偏易题相对较少,试卷适合对将来选修化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太适合将来不选修化学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培养。 二、试卷分析 1、整体分析

满分有3人,90-99有92人,80-89有187人,70-79有260人,60-69有320人,不及格有1249人,从及格以上来看符合正态分布,数据合理。 从考试情况来看,第4、9、11、12、13和20题得分率较低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概念辨析以及重要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掌握。涉及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电解质溶液等。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第4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知道溶液、胶体和浊液的 区别和联系,知道肢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还要了解胶体中胶粒概念。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很好,主要是学生不了解胶粒 的概念,误以为1molNaCl中有1mol胶粒。 第9题和第11题: 命题意图:考查物质的量相关概念。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学生审题不清,误把原子数看成分子数做题导致 错误较多。对于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质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 很好掌握标准状况和气体与22.4的关系。 第12题和第13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电解质的概念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溶液中的离子共存,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判断离子方程式,以及运用离子共存条件判断溶液中的离子 共存情况。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太好,经分析和调查后主要问 题在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第18题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溶液配制的填空题。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为载体,涉及具体考点有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的判断、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等。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1、回答言语不够严谨,如在第(2)小题中很多学生都回答出了量筒,但没有指明量筒的规格,导致失分;2、第(4)小题得分情况很不好,不理解溶液配制的具体顺序;3、误差分析中仰视与俯视导致的误差容易颠倒。 相应措施:训练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化学用语要规范,不丢三拉四。 第19题 命题意图:本题为离子推断题。重点考察通过物质之间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来 推断离子,特别突出常见反应的考察。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1、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氢氧化镁不知道写沉 淀符号。2、离子共存条件不熟练,不会根据现象判断何种离子在反应。3、离子 检验不熟悉,检验氯离子时只知道加入硝酸银而不知道加入硝酸来检验。 相应措施:离子共存和离子检验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应进行专题讲练,使学 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20题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探究的过程与实验顺序。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学生对物质探究不熟悉,心生胆怯。对化学反应 实验装置看不懂,不知道各种装置的作用,不会从对比实验中得出结论,还有审 题不清,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高一数学必修一易错题集锦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易错题集锦答案 1. 已知集合M={y |y =x 2 +1,x∈R },N={y|y =x +1,x∈R },则M∩N=( ) 解:M={y |y =x 2 +1,x∈R }={y |y ≥1}, N={y|y=x +1,x∈R }={y|y∈R }. ∴M∩N={y |y ≥1}∩{y|(y∈R)}={y |y ≥1}, 注: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 |y =x 2+1}、{y |y =x 2 +1,x ∈R }、{(x ,y )|y =x 2 +1,x ∈R },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2 .已知A={x |x 2-3x +2=0},B={x |ax -2=0}且A∪B=A,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C . 解:∵A∪B=A ∴B A 又A={x |x 2-3x +2=0}={1,2}∴B=或{}{}21或∴C={0,1,2} 3 。已知m ∈A,n ∈B, 且集合A={}Z a a x x ∈=,2|,B={}Z a a x x ∈+=,12|,又C={}Z a a x x ∈+=,14|,则有:m +n ∈ (填A,B,C 中的一个) 解:∵m ∈A, ∴设m =2a 1,a 1∈Z , 又∵n B ∈,∴n =2a 2+1,a 2∈ Z , ∴m +n =2(a 1+a 2)+1,而a 1+a 2∈ Z , ∴m +n ∈B 。 4 已知集合A={x|x 2-3x -10≤0},集合B={x|p +1≤x≤2p-1}.若B 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解:①当B≠时,即p +1≤2p-1p≥2.由B A 得:-2≤p+1且2p -1≤5. 由-3≤p≤3.∴ 2≤p≤3 ②当B=时,即p +1>2p -1p <2. 由①、②得:p≤3. 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 B 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5 已知集合A={a,a +b,a +2b},B={a,ac,ac 2 }.若A=B ,求c 的值. 分析:要解决c 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 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若a +b=ac 且a +2b=ac 2,消去b 得:a +ac 2 -2ac=0, a=0时,集合B 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 ∴c 2 -2c +1=0,即c=1,但c=1时,B 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 (2)若a +b=ac 2且a +2b=ac ,消去b 得:2ac 2 -ac -a=0, ∵a≠0,∴2c 2 -c -1=0, 即(c -1)(2c +1)=0,又c≠1,故c=- 21. 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 6 设A 是实数集,满足若a∈A,则 a -11∈A ,1≠a 且1?A. ⑴若2∈A,则A 中至少还有几个元素?求出这几个元素⑵A 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请说明理由. ⑶若a∈A,证明:1- a 1∈A.⑷求证:集合A 中至少含有三个不同的元素.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结构 1、选择题:103'+102'=50' 2、填空题:291'+62'=41' 3、计算题:19'=9' 二、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简单计算; 3、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21题,22题。 总的来说,这套试题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习题难度不大,但缺乏对学生实验的考查。考试情况分析整套试卷难度不是太大,试题有梯度,覆盖了本学期全部的主干知识,同时对能力的考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样一来对学生增加了一些难度。针对本次考试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如下几个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落实。如同位素、元素周期律、物质的存在形式,化学键、电子式、元素符号和名称,离

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等有关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基础,要主意落实。 2、重视教材中的习题的功能。如试卷中计算题的第一题是书中的作业题,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有的化学方程式写错、有的被还原的硫酸误认为参加反应的硫酸,物质的量弄浓度已比较模糊等,本来此题考查了几个知识点,而且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些教师没引起重视,看不起它并从外找很多题来训练,让学生走入题海。 3、培养学生规范做题,严谨表述。如电子式的书写、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鉴别题型答题的要点、简答题的表达、计算过程要带单位等。 4、加强实验教学。实验题得分不高的原因很多,可能最关键的问题是实验做得过少,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不多,导致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缺乏。望个校尤其是我们的化学教师要克服一些困难,尽可能多的做实验,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师不要背叛了化学。 5、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了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点在每堂课中都要充分体现。该卷中 11、 14、 16、

二次根式易错题难题

二次根式易错题难题 1、当a 时, 有意义 2、计算: 3、计算: 4、计算: (a >0,b >0,c >0) 5、计算: = = 6、 7、 则 2006个3 2006个4 8、 9、观察以下各式: 利用以上规律计算: 10、已知 一、选择题 11、若32+x 有意义,则 ( ) A 、 B 、 C 、 D 、 12、化简 的结果是 ( ) A 、0 B 、2a -4 C 、4 D 、4-2a 13、能使等式 成立的条件是 ( ) A 、x ≥0 B 、x ≥3 C 、x >3 D 、x >3或x <0 14、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 A 、x 8 B 、b a 25 C 、2294b a + D 、 15、已知 ,那么 的值是 ( ) A 、1 B 、 -1 C 、±1 D 、4 16、如果 ,则a 和b 的关系是 ( ) A 、a ≤b B 、a b 17、已知xy >0,化简二次根式 的正确结果为 ( ) A 、 B 、 C 、 D 、 18、如图,Rt △AMC 中,∠C=90°, ∠AMC=30°,AM ∥BN ,MN=2 cm , BC=1cm ,则AC 的长度为 ( ) A 、23cm B 、3cm C 、3.2cm D 、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 ①2的平方根是 ;② 是同类二次根式; ③ 互为倒数;④ A 、1 B 、2 C 、3 D 、4 20、下列四个算式,其中一定成立的是 ( ) ① ; ② ;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 三、解答题 21、求 有意义的条件(5分) 22、已知 求3x +4y 的值 23、化简625①- ②627- 24、在实数范围内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① ② ③ ④ 25、已知实数a 满足 ,求a -20052的值 26设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a 、b ,面积为S ①已知 ;②已知S= cm 2,b = cm,求 a 27、①已知 ; ②已知x = 求x 2-4x -6的值 28、已知Rt △ABC 中,∠ACB=90°,AC=22cm , BC=10cm ,求AB 上的高CD 长度 29、计算: 30、已知 ,求① ;② 的值 ()=-231)(a -1()= 2232)(=c b a 2382)(= +=+=+222222444333443343,,= +22444333 = +-20062005)12()12(()= +??? ??++++++++12006200520061341 231 121 23 -≥x 23 -≤x 32-≥x 3 2-≤x 2)2(2-+-a a 33-=-x x x x 2 y 51 =+x x x x 1-12122-=+-?-b ab a b a 2x y x -y y -y -y --3M A N B cm 323 a a 2.05与21212+-与3223--的绝对值是11222+=+a a )(a a =2)(0>?=a b b a ab 11)1)(1(-?+=-+x x x x 11+-x x 214422-+-+-=x x x y 3322+-x x 752-x 44-x 44+x a a a =-+-200620057250S cm b cm a ,求,1022==C A B D ()()()()121123131302-+-+---+

(完整)高一化学试卷分析

高一化学试卷分析 徐双泉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有一定的区分度,试卷总体难度稍偏难,抽样分析难度系数在0.6左右。试卷能结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运用的考查,较好体现在新课标的三维能力考查的要求。但试卷中基础偏易题相对较少,试卷适合对将来选修化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太适合将来不选修化学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试卷中第二大题得分率0.37,第五大题得分率0.42,得分率相对较低。另外第一大题中4、5、8,第二大题中14、15、16、20,第三大题中21(Ⅱ),22题(3)、(4),第四大题25小题,第五大题26题都是得分较低的题目。 学生答题主要错误: 1、概念理解不透,学习方法停留在接收知识的层次上。如4小题,大多学生选的是B、溶液,对分散系中胶体实质掌握不牢。14小题,四种基本反应相互关系理解不清。 2、审题不细心,答题不严密。如第8小题,对“浓度”没有能注意,24小题Ⅱ(1)忽略电子转移和方向的表示,22题(4)忽视“灼烧”两字,出现了 A、试管的错误答案。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如20题,不能判断酸和金属的过量,21题Ⅱ,离子方程的书写,22题(3)溴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23题,物质的量的有关换算。26题,对反应的过程不能完全理解,造成无法计算。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变为学习方法的传授。对概念的分析产生要分析到位,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少包办对概念的讲授;对重点知识如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相互换算,课堂上要以练代讲。本次考查中反馈出很多学生的“双基”功夫较差,教师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语言是否就一定是很规范的?规范性的表达只有依靠规范性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 2、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教师要克服本校实验条件差,课时紧等困难,多让学生实验。重视研究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但事实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观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根据教师自己来决定教学的起点、难度、进度。教学的标高是高考考纲,教学的起点、难度、进度、内容等一切都要由学生的现状决定。 3、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大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强化和落实力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的培养。对待双基,要一个一个地进行过手训练,只有双基抓好了,才能谈得上能力提升,两者顺序不能颠倒。 4、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重视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教材,课本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料,但从阅卷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必要再一次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有些问题反映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大纲的研究不够深入。

高中数学易错题集锦

高中数学易错题集锦 指导教师:任宝安 参加学生:路栋胡思敏 李梅张大山 ?【例1②×2①×2③+b a 和 993)3(f ∴3 3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 ●忽视隐含条件,导致结果错误。 【例2】解下列各题 (1) 设βα、是方程0622=++-k kx x 的两个实根,则22)1()1(-+-βα的最小值是 思路分析本例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设了3个陷阱,很容易上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6,2+==+k k αββα 有的学生一看到4 49 - ,常受选择答案(A )的诱惑,盲从附和,这正是思维缺乏反思性的体现。如

果能以反思性的态度考察各个选择答案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从中选出正确答案。 原方程有两个实根βα、 ∴0)6k (4k 42≥+-=??.3k 2k ≥-≤或 当3≥k 时,22)1()1(-+-βα的最小值是8; 当2-≤k 时,22)1()1(-+-βα的最小值是18 这时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只有(B )正确。 (2)已知(x+2)2+=1,求x 2+y 2的取值范围。 错解∴当分析∴ x 2 【例3错解)2的最小 值是分析2 1 ,第二 原式 由ab ∴原式≥2×17+4=2(当且仅当a=b=2时,等号成立), ∴(a+a 1)2+(b+b 1 )2的最小值是。 ●不进行分类讨论,导致错误 【例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2+=n n S ,求.n a 错误解法.222)12()12(1111----=-=+-+=-=n n n n n n n n S S a 错误分析显然,当1=n 时,1231111=≠==-S a 。 错误原因:没有注意公式1--=n n n S S a 成立的条件是。

高一化学月考质量分析

高一化学月考质量分析 一、对本次试卷的分析 本次试卷总体上较全面的考查了本阶段所学内容,非选择题部分比较容易,,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整个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学生感觉比较容易 二、学生成绩的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815人,全年级的成绩分布如下: 90分以上 1名 80----89 32名 70----79 171名 60----69 204名 及格率为50%,情况比预想的要差,从各班情况来看,除个别班级外,差异不是很大,说明整个年级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虽然试卷客观上比较荣翻译,但如此多的低分表明:在化学学科方面,掉队同学有增多的趋势。 三、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除试题中一道题偏难外,错误最多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对不少学生对这些一知半解,或平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不应有的错误。 其次是重要知识的掌握不够到位。课堂上强调的知识学生答题情况仍不是很好,示课堂听课的效率有待提高。再次是一些基本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灵活,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粒子数目几个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不清楚、等不少学生不能将具体题目与之相联系。 四、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 本月以来,备课组针对第一章内容较抽象、难学的特点,一方面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慢慢加深难度的做法,从学生的成绩来看,反映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还有待加强。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准备作好以下工作:在进行新课学习的同时继续巩固本章知识的掌握,突出真正的重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尤其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这一点,;尽可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作好平时的形成性检测。

二次根式单元 易错题难题提优专项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二次根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为( ) A .12 B .30 C .8 D . 12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93=± B .8220-= C .532-= D .2(5)5-=- 3.在函数y= 2 3 x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2且x≠3 B .x≤2且x≠3 C .x≠3 D .x≤-2 4.如图,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三角形数阵,按图中数阵的排列规律,第9行从左至右第5 个数是( ) 1232567 22 310 A .210 B .41 C .52 D .51 5.实数a ,b ,c ,满足|a |+a =0,|ab |=ab ,|c |-c =0,那么化简代数式2b -|a +b |+|a -c |-222c bc b -+的结果为( ) A .2c -b B .2c -2a C .-b D .b 6.下列二次根式中,与3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18 B . 13 C 24 D 0.3 7.设0a >,0b >( 35a a b b a b =23ab a b ab ++的值是 ( ) A .2 B . 14 C . 12 D . 3158 8.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1233= B 235= C .43331= D .32252+= 9.给出下列化简①(2-)2=222-=()2221214+=3

1 2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0.下列运算一定正确的是( ) A a = B = C .222()a b a b ?=? D ()0n a m = ≥ 二、填空题 11.已知x =( )21142221x x x x -??+?= ?-+-??_________ 12.若0a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为________. 13.若m m 3﹣m 2﹣2017m +2015=_____. 14.定义:对非负实数x “四舍五入”到个位的值记为()f x z , 即:当n 为非负整数时,如果11 22 n x n -<+≤,则()f x n =z . 如:(0)(0.48)0f f ==z z ,(0.64)(1.49)1f f ==z z ,(4)(3.68)4f f ==z z , 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f =z __________;②f =z __________; + =__________. 15.3 =,且01x <<=______. 16.甲容器中装有浓度为a ,乙容器中装有浓度为b ,两个容器都倒出m kg ,把甲容器倒出的果汁混入乙容器,把乙容器倒出的果汁混入甲容器,混合后,两容器内的果汁浓度相同,则m 的值为_________. 17.把 18.=== 据上述各等式反映的规律,请写出第5个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a ,小数部分是b b -=______. 20.1 =-=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甘肃省第一次诊断考试化学分析报告 一、试卷综述 1.试卷结构 (1)选择题部分:共7小题,每题6分,共42分,在形式上采取文字、图像、表格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平衡移动、实验装备、电解 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以及AlO2-的相关反应等知识 点。 (2)填空题部分:共四大题,58分。25、26题各15分, 27、28题各14分。其中,25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等与 之相关知识,26题为有机推断题,27题为无机推断, 28题为实验题。 2.试题特点 试题以高考大纲为准,题目覆盖面较广,但大部分题目力求达到课本知识的再现,以基础题为主,从而能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学生表现 1.总体情况 答题得分情况(抽样20人)

1.优势 由试卷的得分来看,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离子检验、常见的实验操作、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简单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已然较为熟悉并能掌握其要点,例如第9题,第11题正确率均较高,填空题25题的第1、2、4小题,第27题的1、2、3小题,第28题的实验操作正确率也较高。 2.不足 选择题部分的第8、10、12题错误率较高,其中第8题很多学生将此题误认为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认为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第10题很多学生误选D,没有考虑到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要大。12题考查的是溶液酸碱性问题以及溶液中微粒之间的浓度三大守恒问题,学生对其中的有些概念模糊

甚至弄混淆。填空题第26题为有机推断题,因为有机化学才开始复习,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有机反应,致使此题得分率很低,27题(4)(6)以及28题的(1)为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3.原因分析 针对此次考试,得分率较高的也是平常复习中反复提醒的知识点,也是用PPT复习的内容,由此可见,对于我校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复复习抑或运用新的手段复习,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得分率较低的也正是学生难以明白甚至不去了解的知识点,学生懒得问。 三、拟采取措施 1.重视“双基”,培养能力,能力的考查以基础为前提,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应把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重要知识的全面掌握。 2.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化学能力的提高,在复习中,在重视教材知识的同时,还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用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问题,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3.注重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复习中时刻培养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以及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实验操作,现象的能力。

【易错题】高一数学下期中一模试卷含答案(2)

【易错题】高一数学下期中一模试卷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已知三棱锥D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128π,4,42AB BC AC ===,则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 ) A . 2732 B . 1086 3 + C . 166 3 + D . 322166 3 + 2.陀螺是汉族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称陀罗,北方叫做“打老牛”.陀螺的主体形状一般是由上面部分的圆柱和下面部分的圆锥组成.如图画出的是某陀螺模型的三视图,已知网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该陀螺模型的体积为( ) A .1073π B .32 453π+ C . 16 323 π+ D . 32 333 π+ 3.已知正四棱锥P ABCD -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球的半径为3,则该四棱锥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 A . 643 B .32 C .54 D .64 4.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AB ⊥BC ,P A =2,AB =BC =1,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6π B .5π C .4π D .3π 5.对于平面 、β、γ和直线a 、b 、m 、n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若,,,,a m a n m n αα⊥⊥??,则a α⊥ B .若//,a b b α?,则//a α C .若//,,,a b αβαγβγ==I I 则//a b D .若,,//,//a b a b ββαα??,则//βα 6.设α表示平面,a ,b 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a α//,a b b α⊥?//; ②a b //,a b αα⊥?⊥;③a α⊥,a b b α⊥??;④a α⊥,b a b α⊥?//,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