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顿长篇小说《来生再见》的复调叙事解读

合集下载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融时代命运于小人物的书写之中——关于何顿长篇小说《幸福街》

融时代命运于小人物的书写之中——关于何顿长篇小说《幸福街》

C二三:,= '三£走亠Jl时代命运于小人物的书写之中—关于何顿氏篇小说《幸需街》◎王春林摘要:作为一部人物群像式的长篇小说,何顿的《幸福街》所真切书写的,就是1950年代初叶,在新的时间开启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代与社会变迁小说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为作家不仅把时代和社会的巨大变迁非常巧妙地嵌入到了一批普通民众人生命运的书写之中,而且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水乳交融程度关键词:时代命运;社会变迁;人物群像放眼当下时代的中国文坛,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活跃着那么多可谓是海量的作家,但严格来说,大约可以被划分为这样不同的三类。

一类作家,是创作实绩与自己的声名大致相符,另一类作家,是获得的声誉明显大于口己的创作实绩,还有一类作家,则是创作实绩突岀地超过了自己的声名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这里所具体关注的湖南作家何顿,就毫无疑问属于最后那一类创作实绩远远超过了所获得世俗名声的实力派作家。

从1990年代初期,-直到2010年前后,在相继发表了包括《我们像葵花)《就这么冋事》《生活无罪》等一系列以作家的出生地长沙为故事背景的小说作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何顿的小说创作开始发生某种重大的题材变化。

他的关注点,由充满鲜活气息的城市现实生活,逐渐转移向那些已然逝去日久的既往历史岁月。

具体来说,作家忽然对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发生了极其浓烈的探究表现兴趣。

这样也就相继有了《湖南骡子》《来生再见》《黄埔四期》这样三部姑且可以被命名为“抗日三部曲”的长篇小说。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部既带有鲜明史诗性特点也带有深切反思色彩的.以当年的国军抗战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績埔四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一直到现在都无法出版单行本,但依照我个人的一种理解与判断,《黄埔四期》应该是一部具有文学史意义的重要作品。

我相信,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我的这种判断.应该可以得到未来文学史的充分证实。

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达标名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达标名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达标名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对下面文段表达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他任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职后,所读名画、杰作,数以万计,其爱好更及陶瓷、雕塑,目力洞悉古今中外,发表了不少具独到思考的论文与著作,而他始终未脱离画家生涯,深深体验着作为学者的心路历程。

我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一部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合作的《中国绘画史》。

(吴冠中《苹果颂一感郑为著˂中国绘画史〉出版》)A.吴冠中说“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暗含对郑为没有及时、认真写出此书的委婉批评之意。

B.吴冠中认为《中国绘画史》不是郑为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由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C.吴冠中认为《中国绘画史》的写作应以郑为个人为主,同时还要吸收采纳史学、文艺评论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D.吴冠中认为郑为凭自己的才情阅历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部集史学家、艺评家、画家之长于一体的《中国绘画史》。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

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

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意象”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郑燮《题画》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在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柳州市柳江中学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柳州市柳江中学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柳州市柳江中学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时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但我嫌其笼统,不如我的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

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

此种态度,能彻底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确实很伟大,最值得令人称赞。

而且他们能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

第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而所区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名曰“郑重”。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奧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

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

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

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

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

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

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超然客公众号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2024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2024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饭圈,粉丝圈子的简称。

“粉丝”一词的英文单词为“fans”,其中的fan音译为“饭”,粉丝群体组成的圈子就叫“饭圈”。

“饭圈”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粉丝之间的情感团结环节。

情感团结指的是具有相似品味偏好的行动者基于情感而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状态。

其中的参与者将由此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量、集体性的身份认同、联系个人与集体的符号以及维护集体符号的道德正义感等。

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供给,也重塑了人们彼此交换信息、产生互动的方式。

在数字平台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接纳与自身观念更为相近的信息或与自身品味相似的成员;部分智能算法也倾向于为用户推荐同质化的信息资源,从而加剧了其互动连接过程的选择性。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选择性,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样前所未有地缩短了,更具选择性的粉丝聚集效应也因此产生。

钟爱相同偶像的粉丝们不仅可以线下相会,也可以在线上时刻联络,完成共同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快乐。

这样的连接过程既使得其中的个体找到了心灵归属,也为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

在粉丝聚集并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其共同体还将探索出各种规范性策略,包括特定的身份标签与组织结构等,以实现共同认可的追星目标。

同样地,由于数字技术的选择性,特定的策略一旦为粉丝情感所接纳,就能得到精准的传播,从而加强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团结。

具体而言,在身份标签方面,粉丝群体所建构的标签主要用于自我呈现、分享信息和组织行动。

例如,不同偶像的粉丝有着各自专属的身份名称,如易烊千玺的粉丝自称“千纸鹤”、迪丽热巴的粉丝自称“爱丽丝”等。

另外,不同的追星行动也可能被赋予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如给自己的偶像手绘图画被称作“绘饭”,为自己的偶像设立集资数额叫“插旗”,而达到了特定的目标金额则叫“拔旗”等。

不难发现,粉丝们通过在数字平台中传播这些具有加密属性的标签,既实现了对潜在圈内伙伴的精准识别,又增加了其共同体的独特性与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顿长篇小说《来生再见》的复调叙事解读作者:彭茜彭在钦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摘要:何顿新作《来生再见》运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复调叙事手法,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物的对日抗战史。

其复调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常态叙述视角的运用,通过不断转移小说的叙事视角达到展示各人物意识活动的目的,实现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

二是以多文本的方式构成现实与虚构的复调冲突。

最后在宏大的叙事空间幅度和时间跨度背后,传达出作家自身对历史的追思与现实的反思。

关键词:来生再见;复调叙事;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反思历史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01-02复调小说理论最早见于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他指出复调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

”这些声音各自独立自主,不由作者绝对控制安排,人物意识不囿于作者的单纯表达,而是与作者一样平等的客体。

童庆炳进一步阐释复调叙事:“在这里,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叙述者声音与主人公声音的对立而表现出来。

这样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

”《来生再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复调文本,作品是湘籍作家何顿为抗日将士谱写的一首生命挽歌,并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作品以黄抗日的一生为主线,用平淡的语言再现那个战火硝烟时代下普通老兵的抗战史,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具体生动的生命史中看到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作品运用了非常态的叙事视角,多时空交叉呈现的复调叙事方法,蕴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时代的审视。

一、叙事视角的复调卢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事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

”这里所说的角度问题指的就是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发展,并从侧面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而在复调小说中由于所有人物声音和意识之间的平等性导致需通过不断转移小说的叙事视角达到展示各人物意识活动的目的,实现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

然而这种转移又始终以作者与主人公的思考与意识为中心进行。

于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在复调小说中变得十分微妙,“复调小说作者将传统小说中原本属于作者视野中心的主人公及其生活驱逐到视野边缘,并使其背转身来面向自己,赋予他一种视野即主人公视野,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网取世界,使他对周围的世界与生活,包括创造他的作者,采取一种主体性的态度。

这样,留在作者视野中的就不再是主人公的客体形象,而是他对世界的主观反应,即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来生再见》中小说按照“我爹”的历史经验来叙述,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完全由作者所控制,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意识。

意识的不可控性使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保持平行的互动关系。

《来生再见》中就叙述者来说是有着双重叙述身份的“我”——黄抗日的儿子,而叙述视角除却“我”的视角外还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来生再见》全篇小说由主、副两条线索贯穿,主线是“我”带领“我爹”重走当年湖南抗日战争遗址路线,并穿插“我爹”抗战结束后的生平事迹;副线则是以“我爹”文革时期交代的材料和历史资料为依据创作小说《来生再见》。

在文本中为体现叙述线的不同由两种不同字体的叙事文本平行叙述,两条叙述线既独立成篇又相辅相成。

而这两条叙述线之中又有着同一个叙述者:“我”。

在主线上,“我”既是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小说中黄抗日故事的叙述者。

于是,“我”的身份就包含双层叙述,构成一种复调叙事,使得文本的叙述更有层次感。

这种双重身份使“我”区别于文本中其他角色的存在,永远比故事中其他的人物更“透明”,不仅可以参与故事的发展,又可以随时离开文本对读者予以说明和评价。

而在副线部分,“我”的叙述隐藏在如上帝般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之上。

“我”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着黄抗日等人的抗战经历,俯视着故事文本中发生的一切。

在“我”所创作的小说世界中,“我”自由的穿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不但了解日军的攻击路线与作战计划,也掌握国军的一切动向。

“我”无所不知,甚至可随意进出任何人物的内心世界窥探隐私,人物的思想活动及其命运都由“我”所掌握。

全方位的讲述人物的命运和事情的发展,在局部又不断转移叙述角度,使叙述得以完整明晰。

叙述视角的多重重叠与转化使得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声音展开对话,形成叙事声音互相矛盾的复调状态。

对同一件事情,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造成两种叙述声音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意识的冲突。

在副线部分有这样一个场景:衡阳保卫战中,已晋升为排长的田矮子在日军发动攻击时动员衡阳学生兵参加战斗,而学生兵个个慌成一团,不敢打仗。

愤怒的田矮子直接打死了一个学生兵达到震慑衡阳学生兵的目的。

而在主线部分中,身为当事人的田矮子却持不同看法:“我还常常梦见龙连长骂人,梦见龙连长一枪把那个害怕的衡阳学生兵打死在地上。

”事后,“我爹”提出质疑:明明是田矮子亲手枪毙的衡阳学生兵,为什么却将责任推到龙连长头上。

而“我”因未曾参与事件全程,只能从“我”的角度去发表看法,“我琢磨这事曾经折磨过他,致使他六十多年后,一看见您,便向您提及此事。

”田矮子由于多年往事与命运的折磨,已将记忆中自己感到良心不安的片段抹去。

于是在副线的小说部分中田矮子杀死衡阳学生的事实由于主线中当事人的否定,“我”的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成为真假难辨的谜题。

就这样,何顿通过复调叙事手法,让叙述者在多个叙述视角下发出多种声音,扩大了小说的内在张力,使小说文本达到艺术的新高度。

《来生再见》叙事视角的选择,体现何顿自身的思考和态度,读者在不同的视角下阅读文本,获悉故事的进展。

何顿在设置双重身份叙述者的同时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的叙事手法,使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鲜活,将读者带到那个硝烟四起的抗战年代,满目疮痍的文革时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

二、叙述方式的复调如上文所说,《来生再见》由现实和虚构两部分的叙述构成,副线部分以创作小说的方式讲述故事,使得整个文本成为小说中的小说,带有元小说叙述的意味。

在元小说的创作中传统小说文本的完整性被打破,多个文本散落在各个区域之中。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宣称:“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来生再见》中多处引用《湖南省志》、《湖南文史资料》等历史文献对小说文本的书写进行解释与补充,从侧面揭露了日军在安乡会战和常德会战的残酷暴行并详细记录了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中国军与日军为争夺据点展开激烈搏战的过程。

而黄抗日在文革时期所写的交代材料报告中,详细地解释了有关他被黄家镇治安队俘获的前后所有经过,这份报告成为黄抗日一生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主线部分中黄抗日文革时期命运坎坷的导火线。

这种叙述手法的选择使历史与小说形成一种互文性的表达。

复调小说中会引用多种文本,然而这些文本的发声都是在表达同一个主题,传达同一个声音。

使小说的话语空间得以扩充,多种文本提供的线索彼此互补,共同达到复调叙述的目的。

这些文本共同服务于整个小说文本的创作,构建同一个故事,增加小说文本的说服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发散性思维。

复调小说在结构上摒弃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块,以开放性兼包容性的特点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杂糅的多声部中去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事物作出判断。

依照《来生再见》文本中的两种不同字体,将两条叙述线分开来看,可以得到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本:黄抗日抗战以来经历的故事和“我”创作的抗日小说故事。

两个故事之间交叉互补,主叙述线上的讲述影响副线叙述上的创作,如2003年我和爹在讨论战争时“爹回忆着常德会战的前前后后,说到了田将军把两只冰冷的脚插到他裤裆里取暖的细节。

”这也就为副线部分创作的小说提供依据和素材。

而副线部分的情节也与主线部分相照应,被日军俘虏的田将军在临死之前,神经错乱,向黄抗日哭喊:“我要回去,我要妈妈……”这与主线部分我大哥的母亲桂花死前说的话一模一样。

情节的设置将主副两条叙述线连贯起来,叙述又从副线部分转移到主线情节之上。

小说在主副两条叙述线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上进行。

两条叙述线的平行发展,讲述了三个游走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故事,叙事的结构被打乱,呈现出复调式的叙事结构。

三、叙述时空的复调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终极悖论时期要求小说家不再将时间问题局限在普鲁斯特式的个人回忆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为一种集体时间之谜,一种欧洲的时间,让欧洲回顾它的过去,进行总结,抓住它的历史,就像一位老人一眼就看全自己经历的一生。

所以要超越个体生活的时间限制,在它的空间中,引入多个历史时期。

”在《来生再见》一书中,主线部分多用一般现在时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并常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讲述“我爹”的生平。

在这一部分小说的连续性叙述方式被打破,通过多时空并置的手法讲述黄抗日的历史生命进程,展现小说内部多价值内容的共时性结构。

而在副线部分故事的讲述则以过去现在时的方式进行,是按小说的时空顺序进行叙述的循环渐进的线性结构。

何顿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时间顺序和历史线性方式的创作手法,作为跨越维度的时间掌握者采用时空交叉呈现的叙事手法,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复调叙事。

超越认知的时间维度造就多维的叙述空间。

原有的时间顺序被打乱,空间的转换也变得灵活自如。

为区分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小说部分用小号字体叙述黄抗日等国军官兵的抗战史。

主线部分则讲述“我爹”在内战、文革和现在的故事。

双线叙述将故事分成现实与历史两个版块。

主线部分中,“我”不断点明叙事时间。

小说开头,以“我爹”的生日开始,简单介绍“我爹”抗战以来的生活经历,而镇档案室中“爹”文革时期的交代材料则成为“我”虚构小说的参考依据。

于是时间便从21世纪初退回到1943年11月的冬天,黄抗日等人坚守安乡抵抗日军的场景。

而在小说部分正常讲述时何顿又经常跳回到现在的时间点进行叙述。

这种对时间顺序的不规则记叙为复调小说所偏爱。

抹去历史时间与现实时间的明确界限,形成多维的复调时空观念,将现实叙述与小说叙事融合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黄抗日的活动并不止步于一个空间和时间,叙事在讲述“我爹”生活现状的同时,又引入发生在内战和文革时期的故事,将李香桃(我母亲)、黄阿狗(我伯父)、桂花(我大哥的母亲)、游击队杨队长等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何顿在小说的书写中将历史、真实与虚构三个时空并置在一起,产生多时空效果,增大了叙述的可能,也提高了叙事的真实性。

多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共存”,使读者肆意的穿梭在时空的轮回中,历经虚构与现实的转换。

而在这宏大的叙事空间幅度和时间跨度的背后蕴含的是何顿自身对历史的追思与现实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