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湾》的“复调”叙事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记录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概述 (4)二、双重叙事进程的基本概念 (5)1. 双重叙事的概念界定 (6)2. 双重叙事的结构分析 (7)三、双重叙事进程的类型 (8)1. 主题式双重叙事 (9)2. 人物式双重叙事 (10)3. 情节式双重叙事 (11)四、双重叙事进程的相互关系 (12)1. 叙事间的关联方式 (13)2. 叙事间的冲突与协调 (14)五、双重叙事进程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15)1. 叙事学角度的应用 (17)2. 文学批评方法的拓展 (18)六、双重叙事进程对读者的影响 (19)1. 读者认知与理解的改变 (20)2. 读者情感与态度的波动 (22)七、双重叙事进程的创作与接受 (23)1. 双重叙事在文学创作中的挑战 (24)2. 双重叙事在文学接受中的价值 (26)八、结论 (27)1.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的总结 (2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9)一、内容概括《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一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叙事学中的重要议题——双重叙事进程。
作者详细分析了叙事文本如何通过两个平行的故事线索展开,以实现深度表现和多层次解读。
作者首先界定了双重叙事进程的概念,指出它不同于传统的单线叙事,而是包含了多个情节线索、角色发展以及主题层次的交织。
这种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双重叙事进程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这些案例涵盖了文学、电影、戏剧等多个领域,充分证明了双重叙事进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作者还探讨了双重叙事进程中叙事者与受叙者的关系,他们如何通过叙事互动影响彼此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推动叙事的发展和变化。
在分析过程中,作者不仅关注了叙事结构的技巧和效果,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这使得书中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复调”——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为例

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第41卷第5:期/2013年9月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01.41No.5/September,2013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复调"——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为例杜丽丽(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一-J.州730000)内容摘要: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
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结构的复调;《法国中尉的女人》;《水之乡》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13)05一0129—07“复调”(polyphony)是音乐学的概念,指“同时说主体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对话式的艺术语言,区别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旋律),它们尽管完全合于传统小说中的独自性艺术语言;第三个层次是叙在一起,但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1】70。
巴赫金(M.述学的层次,与前两个层次相对应,在叙事声音上,M.Bakhtin)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巴赫金将双声语(double-voiced discourse)视为复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ProblemsofDos-小说的基本话语形式②。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虽是针toye vs ky’S Art”,1929)一文中,首次用复调来描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而提出的,根据他后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并来的论断,复调的语言和风格还是较具典范性和普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遍性的。
本文借鉴其复调理论分析英国当代最重要(Problems ol Dos toe vs ky0Poetics)中进一步发展了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postmodernist metafic—复调理论。
复调式叙述

二)复调式叙事结构“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
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米兰·昆德拉(M.Kundera)认为:“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声部的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占主导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只起简单的陪衬作用。
复调叙事结构中,电影的各条线索,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的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
”[2]巴赫金(1895~1975)最早借用术语“复调”一词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叙事特征。
复调式叙事区别于传统叙事方式的关键之处是作者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相互的观察逐步接近真相。
在电影方面,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就是典型的多声部复调叙事:武士究竟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案件当事人强盗、樵夫、和尚、武士妻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凶杀案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真相。
他们的视角和剧中人物是平行的,因为导演没有采取全知全能的俯瞰视角,而是通过人物本身各自的叙述来逐步逼近真相,这样的叙事效果是在几个平行推进的叙述中出现差异的地方构造了一个多面棱镜,一层层一面面地折射出人性的弱点,而人性的虚妄、欺骗、私欲也正是影片所要拷问和探询的价值所在。
《孔雀》就是在这样独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错的三段故事中展开的,姐姐的故事中有哥哥、弟弟;哥哥的故事中有姐姐、弟弟;弟弟的故事中也有姐姐、哥哥。
他们在各自的故事里自我展现,然后又在别人的故事里被展现,就如编剧李樯所说:“我觉得人与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观赏。
”[3]虽然三段故事有些交错但又各成一体,三个主人公分别在弟弟自叙式画外音的串连中讲述各自的人生故事。
他们相互交锋、对话、彼此阐明、解释,探询的都是关于人生命运这个玄密而又深奥的主题;从而展示的是三种迥然相异的人格形态,用三个独立的故事叙述,既各自得到充分展示,又达到了很好的互文效果,三种人格形态的塑造也层次化了、立体化了。
解析《海浪》的复调特征

解析《海浪》的复调特征一、伍尔芙和《海浪》1.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思维快捷,虽然饱受病魔煎熬,但是精神的失控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弗吉尼亚大胆地在小说上进行创新。
她不拘惯例和俗套,用轻松的笔调和平实的文字微微诉说自己对文学和人生的感受。
弗吉尼亚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弗吉尼亚的小说中透露着激烈的女权主义观点,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在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独特性。
2.《海浪》及其文本研究。
在长篇小说《海浪》中,伍尔芙把人的一生的全部岁月浓缩到一天的时间结构里。
她把一天从日出到日落分割成九个时间片断。
在每个片断的开头,都伴随着太阳的位置和海浪的起伏。
小说中的六个人物童年时住在海滨的同一所房子里,他们拥有共同的家庭教师。
他们早期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并在一生中保留下美好的忆念。
他们在各段时间里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分别叙述各自的所思所感,断续地描绘出六个人物从童年到暮年的一生,小说的中间还插叙了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对第七个人物波西弗的怀念。
他们有过两次的聚会:第一次是在一家餐馆中与波西弗一起吃饭,另一次是进入中年后在汉普顿宫中见面碰头。
这六个人物的个人生活虽然只有偶然的披露,但他们的独白却揭示了各自的个性。
例如在最后一段独白中,迈入老年的伯纳德回忆了自己和朋友们的一生,感到自己正在流入他人的意识,认为他们六个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海浪》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彩的散文诗,伴随着太阳与海浪的升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
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名的人物在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时产生的内心感悟与独白。
其中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儿童时期、学生和青春时期、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
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生态意识、性别与身份解读以及艺术理论,很少从复调特征出发对其进行探究。
笔者尝试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特征理论对小说《海浪》进行解读,从全新的视角阐释小说的无穷张力。
“复调式叙事范式 跳跃性叙事时空”-最新资料

“复调式叙事范式跳跃性叙事时空”一、引言福克纳先后创作了《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作品,在作家所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米尔格特对其创作特征做了中肯的评价:“上世纪30年代,他的艺术创作的两大目标:一是探。
”因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他被誉为最伟大的实验主义者;因此要全面理解他的小说,就必须从叙事技巧入手。
然而与另两部小说等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八月之光》写作手法更为传统或更易阅读,但它“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二、复调式叙事范式《八月之光》的结构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的特点。
巴赫金指出,一是复调小说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具个性的声音和意识的多元以及受到充分尊重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不是一群在作者那逐渐显现出来的统一意识所照耀的统一的客观世界里的任务和命运;他们由于某一事物而聚集在一起,但同时保留着他们的独特个性”。
根据他的观点,复调小说中“各个不同的声音在作品中仍然保留着各自的独立并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存在于一个文本中的“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使得小说具有了结构和主题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二是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式想象力”并不试图解决作品中意义上的矛盾冲突和结构上的断裂,并不试图为作品提供主题思想上的统一;反之它在相互矛盾的个体之间造成了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关系通过人物间不同的主体不同声音的并列对位而实现的。
该作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最长的一部,由乔?克里斯莫斯、盖尔?盖尔和莉娜?格罗夫为中心的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由平行双线结构展开:一条主线叙述农村姑娘莉娜与情人伯奇相恋怀孕后遭到遗弃,徒步来到了杰弗逊镇寻找孩子的父亲。
她的故事主要出现在首尾两章,篇幅不多但构成其框架;另一条主线是关于乔,他出生后因为怀疑有黑人血统即被抛弃在孤儿院门口,终其一生寻找“身份”无果,最后杀死了情人伯顿小姐而惨遭私刑处死。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钟瑛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6)002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状元人物,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鼎盛时期的作品.它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对话性、对位性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海浪》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其叙述上的复调特征、结构布局在宏观上的对位和内涵上的未完成性.这三个方面的复调特征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显示出创新性、先锋性与现代性.【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钟瑛
【作者单位】光谷豹澥一小,武汉 430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 [J], 李凤亮
2.以"平视"创作思维为根基建构复调世界--解读《罪与罚》的复调特征 [J], 王怀平
3.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 [J], 石亚兵;唐开福
4.复调视角下《奇异博士》的美学特征解读 [J], 孙晓倩
5.海浪预报知识讲座——第二讲海浪要素及其特征 [J], 许富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复调式小说由来-复调式叙述

论复调式小说由来:复调式叙述摘要:本文对复调式小说的由来进行了解读。
复调式小说艺术效果巴赫金对话小说用的是复调结构,它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小说叙事学的概念,这是因为,巴赫金对陀恩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美学语境,他从小说语言人手,关注的却是小说语言的人文精神。
巴赫金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一再地阐述自己的美学主张,认为“人”是“审美观察的中心”。
即“人”是“艺术观察的形式。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艺术形式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他创造出了复调小说这一全新的小说艺术模式。
而他又特别强调,复调小说是对入进行艺术观察的全新形式。
要知道,对话关系这一现象。
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渗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渗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
在这里,巴赫金把“对话性”确立为复调小说的本质,而他同时指出对话性既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
因此。
在他的理论中。
人类生活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对话性对应于陀恩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对话性,日常言谈中语言的对话性对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的对话性,而在复调小说中,前者便是“大型对话”,后者便是“微型对话”。
所谓“大型对话”,其实就是巴赫金所发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世界的结构整体。
其结构模式就像一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平等自由相处的对话世界,它反映的是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关系。
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上,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实现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变革”,“把作者对主人公的确定的最终的评价,变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内容”。
这样,主人公不再是作者的奴隶,它取得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权利。
而在确立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的同时巴赫金同时也确立了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他认为主人公是复调小说里“大型对话中平等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真理’。
索尔·贝娄小说叙事时间的复调性探析

贝娄的三部代表作品中叙事时间的复调特征表现及其对 声音的同时呈现,完美结合。
复 调这一概念源自 于音乐术语, 在作曲中是指不同 也对小说叙事与构成形式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声部的旋律不同,但不是多旋律的混杂,而是通过和声 成为现代小说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复调小说理
对位结构成多声部的交响式的织体,改变了以 往声部单 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小说的复调性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
式,在其独特的叙事模式中,对时间的处理是不可忽视 中围绕共同的中心主题,恰当灵活地运用多种文体进行 的亮点与特色。本文在复调理论的视角下,探析索尔 ・ 作品思想表达的作用。
二 、复调 理论
表达,正如在表现音乐主旨时,复调音乐中两种或更多 从最初的术语借用,逐渐发展到概念内涵的对应与 扩充 ,复调小说理论经过了巴赫金 、热奈特和昆德拉的 不断丰富与深化,不但适用于对小说主题内容的分析,
T o t a l No . 2 0
索 尔 ● 贝娄 小 说 叙 事 时 间 的复 调 性 探 析
刘 娜
( 北京 工 商大 学 嘉华 学 院 ,北 京
[ 摘
1 0 1 1 1 8 )
要 ] 索尔 ・贝娄 的小说创作 具有与众 不 同的独特叙 事 艺术风格 ,而对 时间 的处理是其 叙述模 式
一
、
引言
旋律的线性结构¨ “ 嗍 。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 家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过程中,
索尔 ・ 贝 娄是二战后美国当代杰出的犹太作家, 他 首先将复调概念引入到对小说创作的分析中,认为小说 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着重于描绘社会现实, 中存在着多个彼此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反映着不 同 关注个体在当 代社会中的发展与 命运, 深入探讨当前社 的价值和意识,从而形成了小说的复调。在巴赫金的界 会现实中存在的精神危机 ,富于深刻的哲理与思辨。《 纽 定中,小说中存在的复调特性是指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 约时报书评》将其誉为美国当代首席小说家,他荣获三 人物与作者之间思想和意识的彼此独立与对话关系,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海湾》的“复调”叙事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
《在海湾》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后期完成的一篇中短篇小说,该小说独特的多重视角叙述具有热奈特意义上的“复调”叙事特征,全面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在小说创作上高超的叙述技巧,能够代表和反映她的小说在叙述上具有的典型的“复调”特征。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在海湾》视角转移复调
“复调”一词源于音乐术语“复调音乐”,指“一种多声部音乐,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1]“复调”概念最先由俄国文艺学家米克哈伊·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时引入小说理论中,主要指“小说中作者和作品人物所形成的‘声音’的错杂和意识的纷陈。
”[2]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阐述了小说的“复调性”的含义:“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
[3]后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受到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重要人物热拉尔·热奈特的注意,并为后者所发展。
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热奈特分析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指出普氏“毫无顾忌地、好像未加留意地同时运用三种聚焦方式,任意地从主人公的意识转入叙述者的意识,轮流地停留在各式各样人物的意识之中”,“《追忆》较好地说明了一种中间状态,一种复
数状态,类似于恰好于同年,1913年,由《春祭》(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创作的芭蕾舞剧)所开创并流行一时的复调性体系。
”
[4]“热奈特是把因叙述视点的转移造成的叙事体式上的变异称为‘复调’,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艺术形式,切入的角度是叙述方式中的语式变异”。
[5]
《在海湾》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后期完成的一篇中短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其具有转折意义的小说《序曲》的姊妹篇,因为在内容上它承袭了《序曲》中相同的人物群;在形式上,它保持了《序曲》的结构特点。
但是,相比《序曲》在评论界的备受关注,《在海湾》显得较受冷落。
希特·柯诺(heather curnow)在他写的曼斯菲尔德评传《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书中对《在海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海湾》“是各种主题的合成,具有曼斯菲尔德最优秀作品的大多数特点。
”[6]2003年3月16日,美国学者汉普尔(patricia hampl)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发表文章《在黑暗中吹哨》(whistling in the dark),评介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札记》(the katherine mansfield notebooks),其中把《在海湾》与《序曲》并列,说“现在的读者更喜欢她的《序曲》和《在海湾》”。
[7]由此可见,《在海湾》与《序曲》一样,有其本身的艺术魅力。
其魅力何在?细读《在海湾》可以发现,小说中独特的多重视角叙述具有热奈特意义上的“复调”叙事特征。
该小说全面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在小说创作上高超的叙述技巧,能够代表和反映她的小说在叙述上具有的典型的“复调”特
征。
《在海湾》的叙述中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中心视角。
叙述视角总是通过不同人称及不同话语形式的不断变换而在叙述者及各
个主人公之间来回转换,以多重性的视角叙述使小说架构为一个有机整体。
小说在叙述上使用了多种话语形式,除叙述者的外视角客观叙述外,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及自由间接引语不断变换使用,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使小说的叙述视角不断转换,呈现出双声性或多声性。
以小说第三部分为例。
这一部分描写早晨斯坦利离家去上班前的情景。
全家人都在为他一个人忙碌,为他摆好早餐,准备鞋子,找手杖,叫马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为此,孩子们的早餐也吃得不安宁。
脾气急躁且心存不满的小姨贝莉尔盼着姐夫早点离开家,因为他一个人使大家都感到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煎熬。
贝莉尔把内心的怨气撒在孩子们身上。
小女孩凯赛娅吃早餐的样子给了她抒发内心怨气的机会:
“呦,凯塞娅!怎么搞得这样乱七八糟的呀?”贝莉尔叫了起来,真不知拿她怎么办才好。
(126)[8]
这一句中,引号内的直接引语引导读者从贝莉尔的视角观察凯塞娅吃饭的样子,而引号外的导语从叙述者的外视角(“贝莉尔叫了起来”)悄悄转入人物凯塞娅的视角。
“真不知拿她怎么办才好”表面为叙述者对贝莉尔的评论,而实际上似乎是凯塞娅对姨妈贝莉尔的感受。
凯塞娅小心地回应一句“我吗,贝莉尔姨妈?”(126)
却不敢胆大妄为,与姨妈辩驳。
凯塞娅虽不满姨妈的挑剔,但却不敢顶嘴,这种敢怒不敢言的心理通过自由直接引语表达出来:凯塞娅两眼直盯着她。
我又怎么啦?只不过在麦片粥的中间先挖了一条小河,后又把它填平了,这会儿正在吃掉河的两岸。
其实我每天早晨都是这个吃法,过去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的。
“你怎么不象伊莎贝尔和罗蒂那样规规矩矩地吃饭呢?”请看大人有多么不公平。
(126)
这两段引句中,第一句(凯塞娅两眼直盯着她)为叙述者的外视角叙述,引号内的直接引语为贝莉尔的视角,其它黑体部分都是自由直接引语,表达凯塞娅的内心独白,使读者能直接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成人世界,了解她对于成人世界的不解与困惑。
这些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的变换使用,再加上叙述者的外视角叙述,使得叙述视角在人物贝莉尔、凯塞娅和叙述者之间不断转换,形成一种多声性。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视角转换更加频繁:
他一把拿起圆顶礼帽,急忙走出屋里,飞快地走下花园小径。
确实,马车在那里等着,而贝莉尔倚在打开的门旁,不知道在对谁笑,好象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似的。
女人就是没心没肺!你给她们作牛做马是份内事,而她们对管好你的手杖这点小事也不放在心上,她们还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凯利扬鞭挥马,又缓缓前进了。
“再见,斯坦利。
”贝莉尔用甜美愉快的声音说。
说声再见是再
也容易不过的事。
她站在那里,懒洋洋地,用手遮着眼帘。
最讨厌的是斯坦利为了摆摆样子,也非喊一声再见不可。
接着他看见她转过身去,连蹦带跳地跑回屋去。
他走掉了,她打心眼里高兴。
确实,她高兴级啦。
她迅速走进起居间,大声叫道,“他走了!”琳达从她的屋子里喊道,“贝莉尔,斯坦利走了吗?”费尔菲尔德老太太出来了,手里抱着穿了一件小绒衣的男婴孩。
“走了?”
“走啦”
哦,大家都松了口气。
屋里没有这位先生就是两个样子。
她们彼此招呼的声音都两样了:既热情又亲切,好象她们共同分享着什么秘密。
贝莉尔走到桌子那边。
“妈妈,再喝一杯茶吧,茶还热哪。
”她只是想要庆祝一下她们现在可以随心所欲了。
没有男人来打扰她们,整个美好的一天就属于她们自己了。
(127)
上述引文包含了直接引语(引号内的部分)、自由直接引语(黑体部分)、自由间接引语(划线的部分)和言语行为叙述体(非黑体部分)。
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展示人物的内视角,言语行为叙述体体现叙述者的外视角,而自由间接引语将人物话语与叙述话语融合成一个整体,既反映人物的主体意识,又反映叙述者的隐性评论,是两种声音的“和声”,因而具有双声性。
同时,自由间接引语这种话语形式也表现出明显的视角越界现象。
在视角越界现象中有一种是从第三人称外视角侵入全知视角[9]。
上述引文中,大量自由间接引语夹杂在言语行为叙述体的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中,
而自由间接引语所体现的全知视角使叙述者便断从第三人称外视角侵入全知视角。
这样,叙述视角在人物的内视角、叙述者的外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频繁转换,呈现出一种多重性的叙述视角,恰符合热耐特对“叙述语式的复调”的范式规定。
曼斯菲尔德在后期创作的《在海湾》这一中短篇小说全面体现了她在小说创作上高超的叙述技巧,能够反映和代表她的小说在叙述上具有的典型的“复调”特征。
她小说中多重视角叙述符合热奈特式的“叙述语式的复调”。
这种“复调”式的叙事模式体现了现代小说的典型特征,使小说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