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浅析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摘要】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因

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趋利

避害,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其疗效,减少副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从合理用药的

几个方面简述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及常见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

应用,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质量稳定、疗效温和可靠、剂量易控,很多患者

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临床

上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非常普遍,同类药物并开,诊断和用药不符,药物之间相互

拮抗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效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用药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中成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1.1中成药所致的消化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是中成药制剂特别是口服药物出现最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血、严重者导致肝

功能异常、肝损害等。如:复方青黛丸致便血,穿琥宁注射液致腹痛、腹泻,壮

骨关节丸、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猪苓菌多糖注射液致肝损害。

1.2中成药所致的肝肾损害:泌尿系统主要症状为:尿急、尿频、尿少及双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药物有清开灵注射液、蝮蛇抗栓酶

注射液、藻酸双酯钠注射液。另据报道无肝炎病史病人,在服用壮骨关节丸、消

银片、雷公藤制剂、复方青黛丸胶囊等中成药后,制药源性肝炎[6]。

1.3中成药所致的变态反应:此为临床上最常见,发病率也最高,其临床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以发热、皮肤过敏最常见,多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疹面皮肤潮红、瘙痒、压之可退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还可表

现为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休克[1-5]。

1.4中成药所致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症状为: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穿琥宁注射液引起血小板下降,雷公藤多苷引起粒细胞减少,银杏叶片

引起虹膜出血,六神丸、藻酸双酯钠注射液引起过敏性紫癜。

1.5中成药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下出血和四肢震颤[7,8]、心律

失常、水肿等[3,9]。

2、中成药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2.1药物方面

2.1.1药物本身的毒性:一些中成药有效成分本身具有毒性,如雷公腾片中的

雷公藤甙,藿香正气胶囊中的生半夏,大活络丸中的乌头碱等。

2.1.2中药材的质量问题:由于药材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条

件影响,其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种药材差别就更大。但目前由于

管理上的不严和急功近利等原因,使中药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成药

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也有个别不法药商受利益驱使,不惜以假充真,给

病人造成极大的危害。

2.1.3中药炮制方法和制剂生产工艺未标准化:中药炮制方法不正确不仅使作

用降低,而且可增加毒性。由于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未做标准化要求,质量标准很

不完善,无法对所有成分均做出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

安全性。

2.1.4配伍不当引起药品变质: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与其它药品配伍时

容易引起药品pH值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变化,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2.2病人方面

2.2.1病人的个体差异: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存在的差异,使个体对药

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各不相同。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多含有各种蛋白质和杂质,过敏体质的病人在用药后极易产生过敏反应,这也是中成药致变态反应性疾

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2.2传统的观念与偏见:一些人持有“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及

中成药低毒的相对优势被人为地歧化为“安全”的观念,使其毒副作用逐步被人们

淡忘,导致在用中成药时随便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造成药物滥用。

2.2.3擅自用药:有些病人仅依靠“久病成医”经验或持有中药“无毒”的偏见,

在既不懂药理,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不知药物其配伍禁忌的情况下,擅

自购药使用,往往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

3、不良反应的对应措施

3.1加强质量控制:实行原材料生产质量标准化,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化,饮片生产机械化,仓储养护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并重视炮制方法和制剂

生产工艺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生产企业中推广GMP认证,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使药品质量不断提高。

3.2加强安全用药的科普宣传:对群众进行安全用药重要性的广泛宣传,使广大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观念,使病人主动与医

师合作,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合理使用中成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为病人着想,做到“辨证明,识证准,用药巧”,合理使用中草药。对中成药的安全性要有足够的重视,必须纠正超过常规剂量的“重剂取效”做法。另外还要注意研究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品的配伍

禁忌,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

3.4加强不良反应监控:应加强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中成药的功能主治、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以保证中成药用药。

4、中西医结合

目前,为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配伍治疗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比较

普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表现在:

4.1减轻不良反应:很多西药药品成分单一,剂量容易控制,但不良反应较大,配伍使用有效中药可获得良好效果,如抗肿瘤药容易引起骨髓抑制,使用中药女

贞子等可有效减轻毒性反应。

4.2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如黄芩、金银花等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合用提高抗菌能力。但同时很多中西药不能配伍使用。虽然随着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

道越来越多,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中西药配伍的实验数据以

及配伍使用的效果对照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报道的极少,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

中没有科学的依据,即便认为是滥用,也没有理论或文献根据。因此加强配伍疗

效和不良反应观察,增加配伍基础研究,在目前中西药配伍越来越多的形势下,

显得更加迫切。

5、合理应用

一些人对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缺乏了解,他们把中成药视为西药一般对症处理,违反了“辨证施治”的原则。用药不当导致平衡失调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近年来

众多的中成药保健品源源问世,它们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外,还有滋补强壮、

健脑益智作用。但是切不可以认为补药无害多多益善。例如盲目补进人参、鹿茸

易导致阴阳失调,无病添病。如何正确合理地服用补药呢?中医认为应注意以下

3点:首先应确定是否有虚证,该不该补进“虚者补之”;其次要区别患者属于哪

一种虚证,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最后再根据虚证的类型选择适宜

的补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补进,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陈庆梅,陈明富.输注清开灵后出现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37(11):864.

[2] 张晓敏.双黄连粉针剂致小儿过敏反应2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8,7(6):306.

[3] 贾传春,王秀娟.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3.

[4] 刘宗昌,王德才.刺五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68.

[5] 高天,王文莉.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74.

[6] 郭丽珠.中成药致肝损害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88.

[7] 刘乃忠.脉络宁致皮下出血例报告[J].首都医药,1997,4(4):25.

[8] 张林,邹永光.静滴脉络宁出现四肢震颤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8,19(5):317.

[9] 尹伟.大剂量应用甘草甜素片致全身浮肿[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317.

中成药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用药安全的一些认识,来了解一下

中成药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用药安全的一些认识,来了解一 下 一.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1.分型:按照不良反应常用分型分为以下两类(1)型中药不良反应:指由药物药理作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常与剂量相关,由于可以预知预测,虽然临床发生率高。但由于提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预后较好。此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组织结合、排泄、转化等因素有关。有少数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2)型中药不良反应:指与该药药理作用、用药剂量无关的特殊反应。因为这种不良反应难以预知预测,发生率虽然低,但后果往往严重。本类型不良反应与异常体质有关,涉及遗传、免疫等因素,中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制药过程中的添加剂、赋形制、增溶剂、复方煎煮中产生的新化合物等也可引发。 2.临床表现:从中成药给药途径来看,注射剂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与口服中成药相比,其不良反应较多;而口服及外用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安全,而且多为可逆性的不良反应。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涉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院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1) 免疫系统: 过敏反应是中成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出现皮肤损害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或紫癜等,严重者表现为重症药疹、全身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2) 消化系统:中成药导致的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苦、纳呆,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严重者表现为药物性肝炎。3)呼吸系统:中成药导致的呼吸系统损害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喉头水肿等,严重者出现哮喘、呼吸麻痹等。4) 泌尿系统:中成药导致的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腰痛、尿少、尿频、蛋白尿血尿等,严重者出现急性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5)心血管系统:中成药导致的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下降成升高、心率加快或减慢、房性或室性早博,房颤等。6).血液系统:中成药导致的心血管系统损害要表现为白细胞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患 者不良反应报告。结果: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 最高,其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不良 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 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 方案是否合理。结论: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 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 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成药主要将中草药加工浓缩制成方剂,相较于常规中草药,中成药配方已 固定,无需煎煮,随时可服用,方便携带,异味小,可准确控制剂量,见效快, 且效果更好。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中成药使用率明显提升,不良反应随之上升,中成药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表明[1-2],中成药合理用药涉及方面较多,包括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合并用 药等,一旦以上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本研 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现报 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19 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57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5±5.3)岁。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 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1) 1. 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2) 3. 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 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3) 5.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 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4)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 主讲:周雪梅 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一)药物不良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 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反应性、致癌作用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既可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中成药。广义的不良反应概念也应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伤害。 二、不良反应分类 (一)病因学分类 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 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苦杏仁,当大剂量服用时,脑部首先受到损害,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致死的原因。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 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

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 如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用量1~3g,其不良反应不严重,仅少量患者用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但仍有极少数的高敏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头痛、水肿、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骨髓严重抑制等。 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 (1)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2)变态反应亦称药物过敏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 (二)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 2.器质性改变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三、常见中成药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 (一)维C银翘片 1.不良反应 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表现为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全身性损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间质性肾炎;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 2.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3岁,因发热,咽喉痛口服该药,3次日,每次3片,服药3天后,体温未降反而上升至39℃,伴厌食、上腹部不适。前往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报告显示:谷丙转氨酶364UL,谷草转氨酶265UL,γ一谷氨酰转肽酶189UL,碱性磷酸酶259UL,总胆汁酸58.8μmo1L,乳酸脱氢酶407UL,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 3.用药指导 (1)提示维C银翘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得同时服用与本品成分相似的其他

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摘要】探讨和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增强对中成药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促进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分例外,长期以来,人们对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比较重视,而对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了解甚少,近年来中成药不良反应报道有所增加,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例如:最近报道剌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目前,中成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以下就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合理应用中成药作一些探讨。 1 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中西药合用中西药合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不仅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也是如此。我院脑病科2008年住院患者用药中经统计,中西合用现象达80%以上,中西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会,有些反应尚不能预测,因而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1.2 配伍不合理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加工工艺复杂,尽量单独应用,不要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否则有些药物因pH值及金属离子的改变,而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或形成金属络合物,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例如:临床上遇一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配伍中药丹参注射液产生盐析作用而出现沉淀,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 用药时间过长有些中成药特别是含有毒性成分的,长时间服用可造成蓄积作用,可造成蓄积中毒,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朱砂安神丸,可以降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1.4 中药注射液滴注速度过快中药注射剂在滴注过程中速度过快,可引起局部血管剌激性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由于单位时间内输进体内的致敏物质含量或热原增加达到一定量时,易发生过敏反应及热原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控制滴速。

中成药合理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中成药合理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观察我院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情况,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表现,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统计的近2年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102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进行总结。结果在102例不良反应中中成药联合用药率较高,同时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由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可发生在患者的各个系统,其中最为严重的属于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随着中成药在临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中成药的组成,按照使用说明书合理使用,并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中成药;合理使用;不良反应;科学合理 近年来,中成药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中成药在我国历经多个朝代,经过多个医药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是研究其发生、临床特征、防治措施的重要方法,是ADR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临床安全用药和ADR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近2年我院使用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02例,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所有患者均确定为使用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联合用药、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 2.1 102例不良反应中联合用药情况共有80例患者为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占78.4%,其中一种药物应用60例,占总例数的58.8%;两种药物联合应用15例,占总例数的14.7%;三种药物联合应用5例,占总例数的4.9%。 2.2 102例患者的给药途径分布情况静脉给药70例,占总例数的68.6%;肌肉注射20例,占总例数的19.6%;口服药物10例,9.8%;其他2例,2.0%。 2.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分类①皮肤及附件损害50例,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皮疹、瘙痒、潮红等;②消化系统损害28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浅析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浅析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摘要】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因 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趋利 避害,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其疗效,减少副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从合理用药的 几个方面简述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及常见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 应用,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质量稳定、疗效温和可靠、剂量易控,很多患者 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临床 上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非常普遍,同类药物并开,诊断和用药不符,药物之间相互 拮抗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效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用药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中成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1.1中成药所致的消化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是中成药制剂特别是口服药物出现最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血、严重者导致肝 功能异常、肝损害等。如:复方青黛丸致便血,穿琥宁注射液致腹痛、腹泻,壮 骨关节丸、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猪苓菌多糖注射液致肝损害。 1.2中成药所致的肝肾损害:泌尿系统主要症状为:尿急、尿频、尿少及双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药物有清开灵注射液、蝮蛇抗栓酶 注射液、藻酸双酯钠注射液。另据报道无肝炎病史病人,在服用壮骨关节丸、消 银片、雷公藤制剂、复方青黛丸胶囊等中成药后,制药源性肝炎[6]。 1.3中成药所致的变态反应:此为临床上最常见,发病率也最高,其临床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以发热、皮肤过敏最常见,多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疹面皮肤潮红、瘙痒、压之可退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还可表 现为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休克[1-5]。 1.4中成药所致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症状为: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穿琥宁注射液引起血小板下降,雷公藤多苷引起粒细胞减少,银杏叶片 引起虹膜出血,六神丸、藻酸双酯钠注射液引起过敏性紫癜。 1.5中成药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下出血和四肢震颤[7,8]、心律 失常、水肿等[3,9]。 2、中成药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2.1药物方面 2.1.1药物本身的毒性:一些中成药有效成分本身具有毒性,如雷公腾片中的 雷公藤甙,藿香正气胶囊中的生半夏,大活络丸中的乌头碱等。 2.1.2中药材的质量问题:由于药材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条 件影响,其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种药材差别就更大。但目前由于 管理上的不严和急功近利等原因,使中药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成药 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也有个别不法药商受利益驱使,不惜以假充真,给 病人造成极大的危害。

[医疗药品管控]常用中成药不良反应

(医疗药品管理)常用中成 药不良反应

八珍颗粒 【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俩亏之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袋/次,2次/日。 【注意事项】 忌过劳、寒凉,慎房事。体实有热者忌服。贮藏方法: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八正合剂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15-20ml,壹日3次。用时摇匀。【注意事项】 本品允许有少量沉淀,用时摇匀。 板蓝根颗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壹次1-2袋,壹日3-4次。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于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于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于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且有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及年老体虚者应于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鼻窦炎口服液 【功能主治】 通利鼻窍。用于鼻塞不通,流黄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10ml,壹日3次,20日为壹疗程。鼻咽清毒颗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热毒蕴结鼻咽,鼻咽肿痛,以及鼻咽部慢性炎症,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物增多等症。 【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20克,壹日2次。30天为壹疗程。鼻炎康片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过敏性鼻炎等。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1次4片,1日3次。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器及高空作业。 鼻炎片 【功能主治】 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 【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2片,壹日3次。 鼻渊通窍颗粒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用于急鼻渊(急性鼻窦炎)属外邪犯肺证,证见:前额或颧骨部压痛,鼻赛时作,流涕粘白或粘黄,或头痛,或发热,苔薄黄或白,脉浮。。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壹次15g,,壹日3次。 【注意事项】 需于医生指导下用药;脾虚腹胀者慎用;服药期间勿食辛、辣等食物 补肾益脑片 【功能主治】 补骨益气,养血生精,用于气血俩虚,肾虚精亏,心悸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腰腿酸软,耳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成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保存,深受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重视,中国现有的中成药有8 000余种,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也相继出现。随着中成药的普及,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两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性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标签: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很多患者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适当或滥用中成药,以至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不仅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严重地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性评价。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辨证地选择药物的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近年来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逐年成倍增长[1-2],合理使用中成药,并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意义重大,本文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分析。 1 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1.1 药物的自身因素 药物本身具有两重性,中成药也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其即可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3]。某些中成药还含有毒性成分,如朱砂、蟾酥、川乌、马兜铃、细辛等,过量或长期使用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还有中成药包装说明不清晰,或中药被农药、化肥污染变质,假冒伪劣品种混杂也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2 不合理用药 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在剂量方面要求不严格,随意增加药量或长期服用造成蓄积,导致患者超剂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用,如马兜铃、关木通、鸦胆子等超量或长期服用很容易出现肝肾方面的副作用甚至会造成成瘾性[3],超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3 辨证不准确 使用中成药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比如最常见的咳嗽有外感风寒咳嗽、内伤痰饮咳嗽、肺逆咳嗽、肺燥咳嗽等。只有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如果不分寒热虚实,药证不符,轻则与病无益,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在综合医院使用中成药的大部分是西医,存在着以药名套用病名的现象,不良反应在所难免。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 1.引言 介绍中成药的概念、历史及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成药的分类 描述中成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3.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领域 3.1 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 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2 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 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3 心血管系统疾病 根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4 神经系统疾病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5 泌尿系统疾病 根据泌尿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6 妇科疾病 根据妇科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7 皮肤科疾病 根据皮肤科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8 其他疾病 根据其他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4.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4.1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成药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4.2 禁忌症

禁忌使用中成药的情况。 5.中成药的用法与用量 详细介绍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和常见规范。 6.中成药的质量控制 6.1 药材质量控制 描述中成药所使用的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6.2 中成药制剂质量控制 描述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7.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 7.1 个体化治疗 强调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7.2 综合分析 强调综合分析病情、病因和治疗原则。 7.3 注意合用禁忌 提醒医生注意中成药的合用和禁忌情况。 7.4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 强调医生要了解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组方制剂,经药品加工工艺制成的治疗疾病的 药品。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疗效,但也存在不合理使 用的问题。因此,合理使用中成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将从 评价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标准、必要性、方法以及避免滥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标准应该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疾病情况和个体差异的 基础上,选择具有临床证据支持的、适用于当前病情的中成药,并在监测 指标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 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确保药物的使用能够对疾病产生积极 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临床病情需要。中成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保护和调 护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二是病情个体化管理的需要。中成药是基于中医 理论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的,对于慢性疾病的个体化管理具有 重要意义;三是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中成药在患者西 医药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时可作为辅助治疗,发挥协同作用。 为了实现中成药合理使用,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明确适应症与禁忌证。制定中成药使用指南,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 使用;二是选择合理的剂型和规格。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中成药剂型和规格,确保药效与用药安全;三是严格控制用药时间与 疗程。根据病情和用药反应,合理设置用药时间和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导致疗效不佳;四是合理调整剂量。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用药反应,调整 剂量,确保疗效及安全性。

同时,为了避免中成药的滥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避免 盲目使用。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不应只依靠症状进行 判断,还应结合患者整体情况综合分析;二是避免长期使用。中成药在慢 性疾病治疗中使用可能较长,但也应及时评估疗效和安全性,避免长期使 用造成不良影响;三是避免超剂量使用。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进行调整,不宜超过推荐剂量;四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使用时 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下降;五是 避免放任自流。中成药的使用应及时监测疗效,如有必要可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是基于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需求,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选择和调整。通过制定合理的使用标准、选择 合适的剂型和规格、控制用药时间与疗程以及合理调整剂量等方法,可实 现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同时,为避免滥用,应避免盲目使用、长期使用、 超剂量使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放任自流。只有做到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 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应用现状。方法:采 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医院心内科常用口服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安神补脑液、热淋清颗粒、连花清瘟颗粒、银杏叶、心脑欣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和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天麻注射液)2 500张。结果:常用口服中成药具有补益、清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注射用中成药具有扩张血管、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常用的口服中成药以复方甘草酸苷片(22.68%)为主,注射用中成药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32.24%)为主。手册中推荐的口服中成药每日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注射用药以1 ~ 2次为主。实际每日口服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75.00%),用药疗程以10天为主(28.32%)。注射剂的常见 日给药次数和疗程分别为每日2次(34.00%)和10天(20.32%)。口服中成药不良 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胃肠道不适最常见(0.20%)。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口干、嗜睡最常见(0.20%)。结论:我院心内科常用口服 和注射用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疾病特点和患者实际需求。 关键词:心内科;普通班;口头;注射;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这与临床用药数量和品种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疑难疾病增多,以及衰老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从而出现联合用药密切相关。许多临床报告指出,医师中医药知识不足、重复用药、用药不当、用药超适应症等问题日益严重[1-3],一系列合理使用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亟待改进。本研究对心内科常用 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此外,还根据科室的疾病特点对中成药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特定科室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和方法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科普 在当今社会,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中成药被定义为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制剂工艺制成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不适症状。然而,由于中药疗效的复杂性和患者对中成药的了解程度的不同,合理使用中成药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中成药的定义和特点 中成药是指采用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草药饮片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制剂。其优势在于取材广泛、疗效确切、安全性相对较高。中成药的制剂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丸剂、散剂、口服液、贴剂等。这些不同制剂形式的中成药在治疗不同疾病和不适症状上有着不同的应用。 2. 常见疾病和不适症状的应用 中成药在常见疾病和不适症状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冒和咳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而一些中成药如感冒颗粒和川贝枇杷膏等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肠胃问题也是人们经常面临的健康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和苦

瓜腺激素片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中成药的副作用与风险 虽然中成药相对安全,但它们仍然有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中成药中 所含的草药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另过 量使用中成药也可能导致中毒和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成 药是至关重要的。 4. 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几点建议 为了合理使用中成药,以下是几点建议: - 在使用中成药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他们能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 请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来使用中成药。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 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 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中成药。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咨询医生的意见。 5. 个人观点和总结 中成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对于某些疾病和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合理使用是非常关键的,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其他风险。我 们应该尊重中医药的传统和智慧,但也要秉持科学的态度来评估和使

中成药学及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中成药学及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一、什么是中成药学 中成药学是研究中成药的组成、性质、制备、质量控制、药效、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为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药品。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 中成药由多种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组成,每种中药的药性、归经、味道等特点都不同,因此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也各有差异。了解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成药的药效和临床应用。 2.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煎煮、浸泡、蒸馏、提取、浓缩等。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因此掌握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对于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3.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是中成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成药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药材的采集、加工、贮藏条件,制备过程的操作规范,以及中成药的贮藏、运输等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 4. 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 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是中成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成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了解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和副作用。 5.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中成药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涉及到中成药的选择、用法、用量等方面的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意义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合理使用中成药对于保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成药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控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及不良反应的监控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临床使用中成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2. 辨证用药:即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是中成药应用的主要原则。传统品种中成药的药物说明书,以中医辨证用药作为适应证的居多。 3. 辨病用药:即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如部分临床应用中成药品种的药品说明书是以西医疾病(或某状态)来制定药品适应证的,对于此类中成药,可以依据西医疾病(病理状态)来用药。 4.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即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目前上市的中成药有不少品种在西医病名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适应证,对此类药物可按此原则选药。 5. 中成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使用。

6. 中成药剂量确定原则:对于明确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剂量应取偏小值。 7. 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2)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超出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和疗程的应经临床病例讨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4)加强用药监测。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联合用药基本原则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 药械科:安汉荣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由于中成药的合理用药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了临床疗效降低,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辨证用药 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的放矢正确使用;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也是中医药理论精髓所在,因此中成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指导,强化辨证用药,切不可仅以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简单用药;对症强调阴阳五行、整体辨证、动态平衡,严格把握“证”这一机体对有害因素的反应状态,以药物最佳组合的“方”调节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临床疗效作为用药的检验标准;以咳嗽咳痰为例,按辨证分型可分为痰热证、痰湿证、肺燥证、寒饮证,用药须辨证选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再如感冒,有的是风热感冒,有的是风寒感冒,二者病种类型截然不同,若相反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中医使用中成药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的,与西医的"辩病论治"有着本质区别;中医用方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因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再如高血压、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都是西医的不同系统的疾病,但若都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治疗;所以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以中医辩证为依据,不能按西医病名应用,更不能将某个中成药固定为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因为由于病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方剂,对他人也可能无效;这就是中医强调的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概述 1 中成药的定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中成药定义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1.1中成药的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剂型。 1.1.1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包括: (1)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目前,有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制成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和肠溶胶囊。 (4)丸剂:分为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和滴丸等类型。其中,蜜丸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水蜜丸,其中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吸收较快;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缓释、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滴丸可制成速效、高效滴丸。 (5)片剂: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中药材的处理过程可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6)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7)栓剂: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时,不经过胃,且无肝脏首过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优于口服,对肝和胃的刺激性和副作用小,同时适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8)丹剂:含汞,毒性较强,只能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 (9)膏剂:包括硬膏、软膏、橡皮膏等。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内治的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贴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因此,巴布剂具有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10)膜剂: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1.1.2半固体剂型 (1)煎膏剂: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缓慢的治疗作用。 (2)软膏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提取的浸膏、药油与基质制成的软膏,包括油膏剂和乳膏剂。 1.1.3液体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