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摘要:世界各国因为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的不同,对其各自国家农业的影响及发展也不一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从古至今都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那亚洲地区中的国家农业又是如何发展的?简单介绍西亚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西亚;农耕;农业

西亚农耕起源地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这指巴格达以南的两河流域,同时包括南伊朗西部的库吉斯坦。这是一个干燥地区,必须有人工灌溉,否则农业没法正常进行。

二、巴格达北部和西部是荒脊的“叙利亚草原沙漠”,其中只有沿着两河河岸或沙漠边缘地区才有人居住。

三、基尔库克的东北部和从摩苏尔沿着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到阿勒颇,这是一块草原沙丘地区,是古代亚述帝国的中心。

四、从黎巴嫩、叙利亚北部托罗斯山拱起一条新月形山地,走向东南折向扎格罗斯山侧,一直到波斯湾头。这是古代富饶的新月形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其中有著名的叙利亚盆地,丘陵内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山谷,是西亚野生小麦和大麦的原生地带,是古代西亚农业发源地区之一。其中有著名的萨威·克米·沙尼达、耶莫和哈孙纳遗址。

五、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半干燥区。这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山区以东,与地中海海岸线平行的狭长草原地区。这草原的东、西、南三面分别为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内格夫沙漠和西奈沙漠。这个半干燥区包括底格里斯河上游和幼发拉底河盆地、死海和约旦沼泽。从考古材料看,这是古代西亚另一个农业起源地区,其中有著名的那杜夫,或耶利哥遗址。

六、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高原是近东最早的农业和陶器生产中心之一,其中有著名的哈希拉尔和卡塔尔·胡约克遗址。西伊朗高原也是两河流域南部农业和陶器技术的输入地,其中有甘兹·达列赫遗址。

当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刚刚开始,约在公元前九千年代至八千年代,西亚气候比之后来还是更冷些、更千些。野生谷物只是限于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约旦河谷这条新月形山地沿边以北地带。这是一年雨水三百毫米的界线,野生品种的小麦和大麦,都在这条线以北,由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至伊朗高原的高地和干旱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农业、农村,都产生在这里。著名的遗址,如阿里·库什,穆列比特,耶利哥,卡塔尔·胡约克,都在这一带。这便是农耕起源的自然环境。

二、农耕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

二次大战后,由布雷伍德夫妇和贺威(B·Howe)主持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考古队,对北伊拉克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早期到公元前七千年代的耶莫、公元前六千年代的哈孙纳等一系列重要遗址。此外,由动物学家索列基夫妇带领的另一支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东南部边境以南,札卜河上游,伊拉克北部,发现了著名的沙尼达洞穴文化,并在

附近四公里发现了冰河期以后最早的野营居住地遗址,即著名的萨威·克米·沙尼达。一九五五年皮洛特(J·Perrot)在巴勒斯坦北部发现了恩·马拉哈即Eynan)遗址。这以后约旦的耶利哥底层,和白得哈(Be记ha)野营遗址相继发现。根据这些新材料,布雷伍德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一反过去农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传统说法,认为西亚的农业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即在托罗斯山和扎格罗斯山所构成的新月形丘陵地区。

这个论断的基本根据如下:

一、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采集一狩猎经济并向原始农耕过渡。(公元前10000年一9000年)。遗址位于北伊拉克扎格罗斯山丘陵之中,海拔四二五米,周围山岗高度为米一八OO。遗址距山涧一百码(91.44米),面积为275欠215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野营居住地遗址,其临时圆形茅舍直径为四米,经过二次重建,很粗糙也很简陋,没发现炉灶。墙基是用河卵石砌成。曾发现大量兽骨,最底层有赤鹿、羊骨,是狩猎所得的猎获物,上层有已被饲养的家羊骨和野山羊骨,说明此时狩猎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同时加强采集。发现了石磨、臼和骨镰,但没发现任何炭化谷物的痕迹,可见这些工具很大的可能是为收割野生谷物和加工用的。采集的还有橡子和蜗牛(食用)。C14定年为公元前9217士300年(最底层),基本上与其距离四公里以外的沙尼达洞穴文化的B:层年代相同,均属于公元前第十世纪后期或九世纪前期的遗址。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箭头、有棱角的刻刀、石糙、石球、石杵、石凿(刃部磨光)。没发现任何陶器或泥土塑像、纺轮,但曾发现席子或篮子的残片。骨器很多,有锥、骨片刀、骨凿、骨镰刀把(用沥青固定在镰刀上)。装饰品有小量的骨珠、动物牙珠、冻石珠、绿松石珠、天然铜珠和粘板岩垂饰。这显然是一处猎人夏天的临时野营居住地,也有称为猎人村。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包括采集和割取野生谷物为食用。根据中美洲墨西哥的材料,像这样的猎人村,往往开始少量种植,包括先从南瓜、胡椒之类种植起,但萨威·克米遗址没发现。这里的猎人冬天则回到沙尼达洞穴居住。有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二十六个个体,大多为幼婴或儿童,有一妇女是屈肢葬,随葬品有褚土、小珠、项链和石磨、石刀(燧石)等。在一墓内有用粗石砌成的小台,有的还是拱形,可能与某种崇拜有关。从野营居住地和洞穴发现的遗物来看,当时已与远方的凡湖(出产黑曜石)、基尔库克(出产沥青)和迪耶巴克尔(出产天然铜)有交换关系。

沙尼达洞B1层已出现饲养羊,还出土石磨、篮子和石叶镰刀。

沙尼达洞穴和萨威·克米遗址发现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从长期洞穴居之后走到野营居住地的转变,以及这个转变是怎样开始的?而野营居的开始也就为原始农耕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西亚这个考古发现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打开了我们探讨农耕起源的眼界。当前我国在这一段(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考古正是薄弱环节。要解决我国农业起源问题,似乎应该在寻找洞穴居后期与其周围临时野营居住地的相结合上下功夫。

二.原始农耕时期(公元前9000——7000年)。

这个时期在北伊拉克发现克里木·萨希尔遗址和姆列发特遗址。

克里木·萨希尔是一处山丘顶部遗址,像萨威·克米一样也是临时的野营居住地。茅舍底基的卵石被拆乱,可能搬迁重建过。没发见家畜和谷物种子,但有石叶镰刀、石磨。还有燧石手镯和装饰品、细石器。第一次出现烘焙过的泥塑像。姆列发特的年代可能要晚于克里木·萨希尔,石器有砍砸器、细石器、石磨、石叶镰刀(锯齿刃部有磨光痕迹),此外还有石杵。但未见植物或动物遗存。进一步发掘,可证明姆列发特可能是处于从克里木·萨希尔到耶莫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虽然这二处遗址目前均未发现谷物的证据,但布雷伍德以如下理由推断

此时已出现原始农耕,即少量种植阶段:一、有燧石镰刀,刃部磨光;二、有石磨和磨刀石、白、杵;三、石凿(以及薅草耙残片);哈蒙德还补充一条理由即还有泥塑女像,可能是崇拜丰收女神的象征。这个推断是有道理。虽然,西亚的原始农耕期尚未发现确凿证据,但与中美洲相比,也就是说从中美洲的发现也可以推断西亚应有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期待西亚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展,并且坚信将来总能得到材料来证实。

三.乡村农业期(公元前7000年开始)

由于西亚的原始农耕期未能得到确切证据,所以现在一般考古学家都比较慎重地把公元前七千年代开始的西亚乡村农业期,作为原始农耕的开始年代。这一时期著名的遗址是一九五O年布雷伍德发现的耶莫遗址。此外还有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和安那托利亚的卡塔尔·胡约克遗址。这三个遗址以耶莫最小,面积为一·二至一·六公顷(3一4亩),稍大的是耶利哥,遗址为四公顷(10英亩),胡约克最大为一二·八公顷(32亩)。

耶莫遗址位于北伊拉克摩苏尔以东,距离基尔库克三五里。C14定年公元前六七五O 年。至少有八个文化层,布雷伍德曾估计持续时间为400年,似乎短一些。发现二十一座永久性房子,临时的茅舍被放弃了,代之而起的是长方形的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为五——六尺,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房子是用干砖和石头为地基而建造的,墙上和地上均涂有胶泥,但没有彩画。估计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种植二种小麦和大麦、扁豆和豌豆,但种子近乎野生品种。已经驯养山羊和狗,多半还有猪和牛、羊,而小羚羊和野猪还是猎获物。虽然此时已从事农业种植,但采集仍很重要。

石器质料主要是燧石,还有来自凡湖的黑曜石等。工具有砍砸器、磨光手斧、锌、凿、石球,基本上是石叶工艺。此外还有石磨、石叶镰刀、木匠用的调色板,细石器有三角形、矩形、新月形等;还有尖状器和箭头,骨器有锥、环、骨片刀等,装饰品有珠、耳环,还出现女塑像和动物泥像。

耶莫文化的下三层因为没有陶器,所以又称前陶新石器;在上五层才出现陶器,又称有陶新石器。这里的陶器一出现就是采陶,红底彩以橘黄的斜点线为典型纹饰,在近东考古学上又称“耶莫陶”。陶器可能出现于公元前六一00年左右,因为没有发现原始陶器,故学术界认为耶莫的彩陶技术可能是来自东边伊朗的古兰文化。

在耶莫这个永久性的乡村附近,依然存在临时性的野营居住地(又称猎人村)。例如在克孟萨德的萨拉伯就是一处耶莫的野营住地。耶莫文化大约在公元前6000以后结束。这个文化不仅分布于中河谷之间,而且可能沿着基尔库克低地边缘传播开去。

总之,西亚农业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显然不是平原,不是大河沿岸的平原,而是海拔千米左右的丘陵地区;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靠雨水灌溉,不是潮湿或润湿地区而是半干燥地带。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2)高原为主的地形 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 (3)炎热干燥的气候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以阿拉伯人

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 (2)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储量占世界的1/2,产量占世界1/4,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大浅多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A油田油管地中海、红海沿岸 C波斯湾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xxxx与xx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一、彩陶与xx和xx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距今约7000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西亚知识点总结

西亚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亚知识点总结 一.西亚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位置 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 三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 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 海 2.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 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非阿拉伯国家(8个)连成一片阿富汗、伊朗、土 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和河流⑴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 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里海低地。 ⑵河流稀少 1.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3.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是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两河汇合后形成的流域地区,两河共同的特点是洪水期含沙量大,历史上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4.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415米) 位置:位于死海(内陆湖泊)——约旦地沟的最低部,在以色列与约旦交界处 成因:断裂陷落而成,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死海是地表最低的地方,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400米,平均深度301米。死海海水盐份高达30%,是世界上盐度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彩陶与中国和西亚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 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 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 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 (距今约7000 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西亚知识点总结

西亚知识点总结 一.西亚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位置 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⑵海陆位置(两洋五海三洲)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三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注意]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土耳其海峡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海上交通要道]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海 2.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非阿拉伯国家(8个)连成一片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和河流⑴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

西亚地理简介

西亚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西南部。大致位于北纬10—40度,东经30—70度之间,中低纬,热带与北温带。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 西洋。东临巴基斯坦,北临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 临埃及。 重要经纬线:北回归线穿过。 范围: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 阿富汗等国家。 2.地形组成:以高原为主,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两河流域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分布:高原主要分布在北部与西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两河流 域。 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低。 突出地貌特征:风成地貌为主,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 3.气候类型及分布: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温带大陆气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部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气候特点: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 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 成因: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 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 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 4.主要河湖:死海:世界最低地,世界最咸的湖,属于断陷湖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补给类型:冰雪融水补给 水文水系特征: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5.自然带类型:热带沙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垂直自然带 6.突出自然资源: 石油:储量占世界2/3,产量占世界1/3,所产石油99%供出口。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带。 太阳能:热带沙漠气候,光照时间长、光照强。 7.自然灾害: (1)地震:成因:小亚细亚高原及伊朗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小亚细亚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 (2)旱灾:成因:气候干旱,终年降水稀少。 二.人文环境特征 1.人口增长类型:过渡性快速增长型,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水平。 人口问题: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世界重要劳务进口市场)。 人口分布及成因: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原因主要是气候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 (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 城市内部结构:由于宗教信仰原因,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多以清真寺为城市中心。 3.农业地域类型:畜牧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灌溉农业)为主,兼有环地中海园艺 业。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产业。 主要农产: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柑橘、烟草、咖啡、椰枣、油橄榄、鱼、石榴; 牲畜:紫羔羊,安卡拉山羊、骆驼。 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

世界历史——上古西亚诸国

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 第一节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 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明显。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文字进一步

高二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涵盖所有高考知识点

西亚和北非 一.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位置 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 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⑵海陆位置(两洋五海三洲)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 四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注意]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海上交通要道]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海 2.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非阿拉伯国家(8个)连成一片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北非包括:西撒哈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西亚读图识记] ①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②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③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④4.北回归线 [北非读图识记]①五国;②北回归线;③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二.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和河流 ⑴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 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里海低地。 ⑵河流稀少 1.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2.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km)6-10月定期泛滥(中、上游热带草原气候) 3.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地与三角洲) 两河流域是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两河汇合后形成的流域地区,两河共同的特点是洪水期含沙量大,历史上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尼罗河是世界最长河流,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每年会定期泛滥,泛滥之后两岸留下的肥沃土壤成为农业耕作的最佳场所。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4.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415米) 位置:位于死海(内陆湖泊)——约旦地沟的最低部,在以色列与约旦交界处

高中区域地理 第三章 世界地理分区 《第三节 西亚和北非》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 1 - 【预习案1】 [读图训练] 1、标出图中的经度和纬度,仔细观察经过的地方。 2、A 欧 洲, B 亚 洲, C 非 洲; ① 大西洋 洋, ② 印度洋 洋, ③ 地中海 海,④ 黑 海,⑤ 里 海,⑥ 阿拉伯 海,⑦ 红 海,⑧ 波斯 海湾;⑨ 阿拉伯 半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半岛; 3、a 霍尔木兹 海峡,b 曼德 海峡,c 土耳其 海峡,d 直布罗陀 海峡,e 苏伊士 运河; 4、D 两河(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E 尼罗河 谷地和三角洲,F 地中海沿岸 平原,G 伊朗 高原,H 阿拉伯 高原; 课 题 第三章 世界地理分区 《第三节 西亚和北非》导学案 学 科 地 理 课 时 6 页 数 6 设 计 者 冉 娇 使用时间 班 级 考纲要求 1.掌握西亚、北非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埃及的地理特征。 重难点 重点:1.西亚和北非的位置;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等主要区域特征; 2.以波斯湾为中心的油气资源; 2.埃及的地理特征; 难点:3. 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a b c e d

5、O 尼罗河河,P 底格里斯河,Q 幼发拉底河。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一)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oN-42o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oN以南的低纬地区 2.海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两洋指大西洋和印度洋。三洲是指亚洲、非洲和欧洲。五海是指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实为内陆湖)。 3.海上交通要道 (1)土耳其海峡: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海 (二)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 北非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 二、区域特征 (一)地形 1.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

世界历史—— 中古东欧诸国

第八章中古东欧诸国 第一节拜占廷 一、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社会经济状况。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又名拜占廷帝国。在西罗马崩溃后,它继续保持了政治、经济上的繁荣,成为东地中海的一个强国。 当西罗马城乡经济衰落,奴隶制陷入绝路之时,拜占廷的经济却依然得到发展。拜占廷农业的基础是隶农制,帝国的埃及、小亚、色雷斯地区,农业经济发达,为城市提供粮食和手工业原料。拜占廷的农村,隶农占人口中的多数,是农业上的主要生产者。在奴隶主的庄园中,部分奴隶转化为隶农,他们被分与一小块土地,自行经营,身份上成为丰自由人。但帝国政府却颁布法令,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不准随便离开土地,也无权处理自己的财产,这种生产者实际上成为被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 由于帝国赋税的压迫和官吏的侵夺,一些自由小农不得不投靠大地主以求庇护,自由农民变成了依附隶农。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隶农制十分普遍,奴隶制的田庄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不占主要地位。隶农制的急剧发展,大大缓和了拜占廷的奴隶制危机。 拜占廷的城市始终保持繁荣,并且农村有着贸易关系,君士坦丁堡是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它的手工业以奢侈品生产为最重要,其中尤以丝织业最负盛名。其次是金属工业,主要制造金银餐具及镶嵌金银的器皿,供上层使用,军火制造业也较重要,它受国家控制,私人不得经营。 君士坦丁堡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自己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大都会。由于拜占廷的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奴隶制危机不如西罗马深刻,国库充实,国力强盛,因而能够克服暂时危机,继续存在下去。 二、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527-565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征服西方已经丧失的土地,恢复罗马帝国,为实现这个目标,他首先采取措施巩固帝国内部,他即位之初就着手编纂法典。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编成《法学汇纂》50卷,收辑历代法学家的论文。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法学家指南)阐明法学原理,最后又将查士丁尼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为《新法典》。 查士丁尼时代汇集整理的全部罗马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从十二世纪起,这部法典成为西欧各国研究和制订法律的基础。 拜占廷在行政区划上分两大郡、七大州和六十个行省,由皇帝派官吏行使地方统治权。查士丁尼时期,帝国政治非常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大小官员滥用职权,对人民进行敲诈勒索。查士丁尼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教

七年级下册地理西亚知识点归纳

西亚知识结构图 一、 五海三洲之地 ①②③④⑤ 土耳其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欧洲 非洲亚洲 海洲之地 五三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之间,联系亚洲、欧洲和非洲,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西亚地理位置重要,古代丝绸之路从我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海峡和运河 沟通的海洋 土耳其海峡 地中海和黑海 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生命线) 阿拉伯海和波斯湾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和红海 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 2、气候:西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3、河流:稀少 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西亚最缺乏的资源是淡水,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畜牧业是西亚许多国家传统的经济部门。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羊羔皮,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重要出口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三、阿拉伯国家和宗教 一般把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国家为阿拉伯国家,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麦加作为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清真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 四、世界石油宝库 1、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大、埋藏浅、成本低、出油多、油质好 2、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一半以上)、产量(1/4)、输出量(3/5)最多的地区。 3、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4、输出对象:主要西欧、美国、日本 5、输出路线 石油输出线好望角 苏伊士运河 马六角海峡 马六甲海峡石油西线1西线2东线 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洋 红海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 西欧、美国 (最短)(西线) 非洲好望角 大西洋 西欧、美国(西线) 马六甲海峡 南海 太平洋 日本(东线)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上古文明第1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 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定者是( ) A、摩西 B、秦始皇 C、拿破仑 D、汉谟拉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通过对下图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地区的文明( ) A、古代希腊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是肯定______因素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死而复活的思想 D、金字塔工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金字塔 B、楔形文字 C、阿拉伯数字 D、造纸术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C、分封制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这部法典诞生的背景是( ) A、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象形文字的产生 D、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它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它的母亲河是( ) A、尼罗河 B、黄河 C、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D、印度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诞生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三星堆青铜雕像与西亚上古雕塑艺术比较

三星堆青铜雕像与西亚上古雕塑艺术比较 范小平 2011-11-22 17:18:56 来源:《四川文物》(成都)1997年05期第52~57页【作者简介】范小平德阳市文化局 在80年代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1986年出土的公元前13—14世纪左右的青铜人像群尤引人瞩目。面对82件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兽面具、青铜大小人像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人们很容易与西亚上古艺术中那些卓越的雕塑作品产生联想,艺术史家们力图从东方文化圈的内在联系中,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两河文化、腓尼基及安纳托利亚等西亚上古文化中所发现的大批雕刻、雕塑作品在其文化内涵及美术特征上确有共同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探寻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西亚上古文明在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一) 从考古意义上的时代顺序和宗教意义来看,三星堆青铜群雕的时间与西亚王国时代的雕刻、雕塑艺术的繁荣阶段大致相似,制作雕塑作品的功用及宗教意义也大致相同。 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这个遗址代表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之际的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过程。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相当于龙山文化,第二、三期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时代相似,第四期则与新繁水观音遗址相似。整个遗址从距今4700年延续到3000年左右〔1 〕。出土青铜器的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二号祭祀坑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2〕。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群雕,是距今3000年左右的产物。可以这样说,公元前

13—14世纪左右,在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已有铸造成批青铜人像的技术和历史,当时的青铜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在西亚上古文化中,已有成批制造和雕刻人像、青铜像的记载。苏美尔文化中,在苏美尔—阿卡德的奴隶制城邦遗址中,如马里遗址,就有许多神像和国王、高级官吏的雕像。马里位于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中游。法国考古学家A·帕罗曾于1935年—1938 年六次、 1951 年—1954年三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该遗址最早的属公元前4000年左右,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第二、三期。伊斯塔尔、戛马西和母神宁胡萨格等神殿遗址最为著名。其雕像大多发现于神殿之中,如《比·伊尔雕像》〔3〕。在阿卡德王国城址中,如苏萨城址中(今伊拉克北部)(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青铜头像发现,《萨尔贡一世头像》(现藏巴格达博物馆)则是其中的代表。据认为,这是阿卡德王朝奠基者的形象〔4 〕。史家们认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叙利亚乌尔加里斯特和巴勒斯坦的塔利拉特加苏勒一带已广泛使用青铜器,如在叙利亚北部特勒贾迪德发现的一批青铜人立像(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所),史家们称之为“苏勒文化”〔5〕。在古埃及第六王朝时期,由于西奈半岛马加拉谷地所产物的铜逐渐被得到广泛的利用,古王国的艺术家已能够铸造铜像,如奎贝尔教授在希拉贡波利斯发现的第六王朝佩比一世王铜像和他的儿子蒙·拉阿王子小雕像〔6〕。这是公元前2300 左右的产物。在欧贝德文化中,乌尔第一王朝第二位国王安尼帕德于公元前2550年在欧贝德建造的神庙中,有大量的青铜铸造的人物、动物的浮雕,如《狮头鹰身伊姆杜吉德神》(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欧贝德铜飞檐》(现藏伊拉克博物馆)〔7〕。西亚上古青铜雕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 世纪左右。在腓尼基文化、亚述文化中,均有大量青铜像发现。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殷商时期,中原和蜀地均有铸造青铜器的历史,而蜀地的青铜人像艺术可以与西亚同一时期的青铜艺术媲美。不过在时代上,西亚的青铜人雕艺术有的还要早于三星堆青铜文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作为东方文化圈中

西亚2

(2012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图9所示国家为我国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读图完成25~26题。 9.下列与石油资源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石油工业发达,以成品油输出为主 B.同一艘油轮从该国运输石油到我国所需时间夏季长于冬季 C.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D.该国石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0.该国河流的主要特征为 A.河流众多,以外流河为主 B.大多数河流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 C.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河流水量较小,以内流河为主 【答案】D 【解析】该国为沙漠气候,河流水量较小,以内流河为主,多季节性河流。 (2012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试题一)下图为世界某海峡示意图,图中MN为昏线。读图完成5~6题。

[ 15.关于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较合理的是 A.该海峡是波斯湾的石油通往西欧、美国等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B.甲附近区域为内流区,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C、图示季节,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D.图示季节,从斯里兰卡前往该海域的海轮顺风顺水 16.下面四幅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中,最符合该区域总体状况的是 【答案】B 【解析】该区域由于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吸引了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因此选B。 29.(2012年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20分)依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目前伊朗的经济实力位居亚洲第七位。2010年伊朗

的GDP(按照汇率计算)为3276亿美元,人均4600美元。伊朗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需要进口。伊朗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与出口国。近年,石油收入占到伊朗外汇总收入的85%以上。 材料二伊朗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8)。 材料三德黑兰气候资料。 (1)归纳德黑兰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说明伊朗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8分) (3)分析H海峡对伊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4分) 【答案】(1)年降水量少(230mm), (2分)夏季干燥,冬季较湿润。(2分)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稀少;(2分)冬季受西风及经过里海的南下冷空气的影响,降水较多。(2分) (2)高原山地多,平原少;(2分)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2分)灌溉水源不足;(2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2分)。 (3)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类型,(2分)而H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伊朗

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试卷

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试卷 第Ⅰ卷(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完成下列1-3题1. 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 土地资源B: 水资源C: 生物资源D: 太阳能资源 2.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地形B: 气候C: 公路交通枢纽D: 港口 3.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 位置适中B: 资源丰富C: 气候宜人D: 经济中心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4-5小题。 4. 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 能漂向() A: 印度西海岸B: 澳大利亚西海岸C: 非洲东海岸D: 越南东海岸 5.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 征是() A: 温暖湿润B: 温和干燥C: 高温多雨D: 高温干燥 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族风情浓郁,自然资源诱人,冒险家、商贾 纷至沓而来……回答下列6-7小题。 6.这里的城市多沿河而居,街道上可见的景观有() A: 圆形穹顶的东正教堂B: 艳丽轻柔的纱丽服饰 C: 圆顶尖塔的大清真寺D: 热情奔放的土风歌舞 7.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自然资源是() A: 油气资源B: 水能资源C: 森林资源D: 水产资源 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列8-9小题。 8. 该游牧活动() A: 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 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 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 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9. 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 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10-12小题。10. 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 A: 盛行西风B: 盐度差异C: 陆地阻挡D: 水温特征 11. 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工矿业发达B: 人口数量大C: 森林覆盖率高D: 石油资源丰富 12.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 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 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 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 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13-15小题。 13. 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 A: 根系不发达B: 叶质坚硬,树皮厚C: 板状根大,树干长D: 叶面宽大, 多气孔 14. 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A: 干流流速缓慢B: 峡谷险滩广布C: 支流短小急促D: 补给以冰雪融水 为主 15. 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太阳辐射B: 洋流性质C: 距海远近D: 地形差异 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16-17小题。 16.乍得湖流域()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 17.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减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18.非洲矿产中年产值最大的是() A.铜 B.黄金 C.金刚石 D.石油 19下列关于埃及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绒棉是其居首位的出口物资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位于撒哈拉沙漠中部 C.苏伊士港位于苏伊士运河南端 D.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工农业总产值 20关于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B.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C.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 D. 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 21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埃及 B.南非 C. 尼日利亚 D. 阿尔及利亚 22.非洲地势的总特点表现为() A.东北高、西南低 B.东南高、西北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南北高、中间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