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1 2 3 4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难题的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到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4戒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难题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IO.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1完全符合

2比较符合

3比较不符合

4完全不符合

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标准及注意事项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王才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自我效能感还被广泛用于学校环境、情绪障碍、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职业选择等领域。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3-4] 。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domain-specific)的概念,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这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3],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5]。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及评定标准】 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比如“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项目参表1。 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 【评定注意事项】 1.同其它自评量表一样,一定要让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及有关问题。 2.量表由被试自行填写,可进行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试。 3.一般来说,本量表适用于大、中学生群体。 4.必须答齐全部10题目,否则无效。 【统计指标及结果分析】 GSES为单维量量,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 【应用评价】 1.GSES题目少,操作简便,可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心理测评和有关心理学研究。 2.根据Schwarzer报告,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5和.91之间,一直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比如GSES和自尊、乐观主义有正相关关系,和焦虑、抑郁和胜利症状有负相关关系[3]。 3.根据Schwarzer对7767名成年人调查,在GSES上的平均得分为2.86。此外,男性在GSES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不同文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3]。 4.本文作者发现,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 1 自我效能感 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性质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Bandura(1986)提出的,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个体对自身 组织和实施一定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是个体对自我 能够做什么的信念,而后者主要是对自身特性的认识(Bong & Skaalvik, 2003);不仅如此,Zimmerman和Cleary(2006)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且具有情境特异性。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个体具有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施加影响(Bandura, 2006)。Bandura(2006)指出,个体具有主动性(proactive)、自我反思(self-reflecting)、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的能力。 个体在行动之前能够明确目的、设定目标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行动过程中监控和 调节他们的行为;在行动结束后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反思(Bandura, 2006)。 自我效能感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幅度(magnitude),这主要是针对任务难度而言的, 高幅度的自我效能感是与有挑战性的任务相联系,而效能感幅度比较低的个体通常选择比较简单 的任务;(2)普遍性(generality),这一特性主要是反映效能感的情境特异性(context-specific)以及任 务特异性(task-specific),普遍性水平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脱离任务或情境的限制,而普遍性水平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与特定的情境与任务相联系的,从而不能迁移到另一类情境或者任务中;(3) 强度(strength),这一特性主要通过个体在某一活动或任务上的坚持性表现出来,如果个体的自我 效能感强度水平较高,那么该个体就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持更长的时间(Bandura, 1977)。 1.2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 Bandura(1977)指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是否发起应对行为以及应对行为的坚持性,也 就是说,在面临困难的情境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认为这一情境超出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回 避该情境;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从而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 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对行为以及情境的选择,而且也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决策过程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Bandura, 1993)。 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通常以一种乐观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习惯以一种悲观的方式思考;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此看作提升自己能力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多地将此看作对他们能力的威胁。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的坚持性、面对失败时的恢复力以及对于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为他们设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持

大 学 生 职 业 决 策 自 我 效 能 量 表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是帮助您了解在选择未来职业时所出现的困难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给您进行职业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您更好地做出决定。 请您仔细阅读指导语,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在专门设计的答题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基本信息,并在每题最适合自己情况的选项上打“√”。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下列每一种说法,并表明你对完成每一项任务有多大的信心。请在答卷纸相应的代号上打“√”。 完全没有信心有一点信心有一些信心比较有信心完全有信心 1 2 3 4 5 例题:你有多大信心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如果你完全没有信心,请在 1 上打“√”;如果你有一点信心,请在 2 上打“√”;如果你有一些信心,请在 3 上打“√”;如果你比较有信心,请在4 上打“√”;如果你完全有信心,请在5 上打“√”。 你有多大信心能够 1.列出几个你感兴趣的职业或工作。 / 2.查找你感兴趣职业或工作的信息。 3.选择一个适合你个人前途的职业或工作。 4.为你的职业或工作目标制定下一个近期和长期计划。 5.即使你灰心丧气时,仍坚持为你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6.确定你理想的职业或工作是什么。 7.查找有关聘用你所在系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的信息。 8.从你正在考虑的可能的职业或工作中挑选一个职业或工作。 9.确定你需要采取的行动步骤,以便成功地获得你已选择的职业或工作。 10.判断一种职业或工作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11.了解某一职业或工作的发展前景。 — 12.选择一个适合你喜爱的生活方式的职业或工作。 13.作出职业决定,不会担心是对还是错。 14.获取老师或辅导员的求职推荐信。 你有多大信心能够 15.解决找工作时遇到的经济困难。 16.确定你最有能力的职业或工作。 17.找老师询问与你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和工作的情况。 18.选择你的父母不同意的职业或工作。 19.获得与你未来职业或工作目标有关的工作经验。 20.当你的父母或朋友要你从事你力不能及的职业或工作时,违背他们的意愿。 " 21.描述你想要从事职业的工作事务。 22.找到并利用人才交流中心,参加人才交流会。 23.解决与男或女朋友求职时的各种冲突。 24.为了实现你的职业目标,列出你愿意或不愿意失去什么。 25.查明目前或未来某种职业或工作的就业趋势。 26.选择一个适合你兴趣的职业或工作。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解释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量表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A=0.87,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为 r=0.82(n=401,p<0.001)。GSES只有一个维度。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每个描述后有四个选项,请根据真实情况,在最符合您情况的一项上打√。 完尚多完 全算数全 不正正正

正确确确 确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 记分方法 完全不正确 1 尚算正确 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1引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就业率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而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如何,怎样提高职业决策能力”等问题则是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和对职业的态度,它能影响人们在职业选择行为的主动性,影响人们达到职业目标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研究还发现,具有高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个体,拥有较高的职业抱负和更多的职业探索行为,在求职中更加积极主动,较少职业犹豫性。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于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职业决策 乔普森(Jep son, D. )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是个人以有意识的态度、行动、思考来选择学校或职业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种反应,通过这个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合适的职业决策,这个过程中又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个人的决策会受到父母、朋友以及职业咨询人员的影响。【14】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共27道题目,A完全正确B多数正确C还算正确D完全不正确 表1个人教学效能感测试题 1、我能根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6、某个学生完成作业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8、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注意力集中() 9、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10、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处理好关系() 11、要是我学生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对于那些“刺头儿”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13、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 14、如果一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15、如果班上某学生变得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16、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17、我和学生接触少() 表2 一般教育效能感测试题 1、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3、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家庭和社会决定的,教育很难改变() 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于家长的影响() 5、一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主要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 6、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就没有规矩,那么他在学校也变不好() 7、考虑所有因素,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8、即使一个教师有能力,也有热情,他也很难同时改变许多差生() 9、好学生你一教他就会,差生再教也没用()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量表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量表 这是一份无记名的调查问卷,您的真实回答将给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依据。请按每个题目与您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5种答案中选择一个,并在相应的选项上进行选择,答案无对错之分,对每道题要仔细阅读题目才可做答,但不必过多思索,每道题到要回答,否则整个问卷成为废卷,对您的回答我们只做研究之用,也会对您的回答保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 1.年龄 [填空题] [必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别 [填空题] [必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级 [填空题] [必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科 [单选题] [必答题] ○文科 ○理科 5.现在我还不清楚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6.我不清楚我以后的就业背景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7.学校提供了足够职业指导和服务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8.我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9.我找工作的时候都是听别人的意见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10.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不确定 ○基本符合 ○完全符合 11.我对我要从事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清楚 [单选题] [必答题] ○完全不符合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就业率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而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如何,怎样提高职业决策能力”等问题则是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X围和对职业的态度,它能影响人们在职业选择行为的主动性,影响人们达到职业目标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研究还发现,具有高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个体,拥有较高的职业抱负和更多的职业探索行为,在求职中更加积极主动,较少职业犹豫性。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于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2.2职业决策 乔普森(Jep son, D. )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是个人以有意识的态度、行动、思考来选择学校或职业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种反应,通过这个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合适的职业决策,这个过程中又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个人的决策会受到父母、朋友以及职业咨询人员的影响。【14】 2.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育学的价值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育学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产生一定的效能感,效能感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所谓教师的效能感,即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因为涉及到对学生的指导、期待等行为的进行,最终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下面,江西省敏试教育的小编就和大家了解一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分类、影响。 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1.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预期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等。 2.一般教育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预期相一致。 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阿什顿(Ashton,1985)和吉布森(Gibson,1984)等人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论制定的教学效能感量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结果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浅析

M 丨学校管理X 本文为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红心工作室》(编号:1921)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浅析 李?雯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职业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重要心理变量。该文从人口学因素、个体因素、外部因素三方面归纳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分析了通过加强、降低影响因素从而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对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届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迈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毕业生生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职业决策,进而产生焦虑、挫折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他年级学生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决策,职业心理学和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其职业决策的重要变量。本文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毕业生职业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决策。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完成职业决策各项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研究发现,提升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能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提高职业决策的主动性、努力程度和信心。如何有效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键在于把握其影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界因素。 1、人口学因素 (1)性别。国内研究普遍发现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女大学生。男生在面对职业决策产生的困难时,相对女生更具有解决问题的魄力和决心,在面对职业决策与家人或其他社会关系的冲突时,女生较容易妥协。此外,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职业形象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文化下女性的角色定位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较大的影响。 (2)年级。大一和大四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高,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较低。大一学生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后,刚进入大学校园是信心满满的。另外在刚进入大学时获得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是较高的,因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对于大二更强。大四的学生在毕业年面临就业,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和主动性增强,相对于大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更为清晰,但是当面对困难时容易感到更重的情绪和心理压力。总体来说,大四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高。 (3)生源地。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较明显的差异。由于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不同,家庭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差异,城镇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决策更为果断,对自己能找到满意工作、或利用家庭资源找到不错工作的信心更强。而农村学生很清楚地感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但相对独立和努力的他们在面对就业困难时更为坚定。随着现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城乡学生在家庭经济和信息获取上的差异逐步缩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将趋于平衡。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专业(理科、文科等)、是否独生子女等其他人口统计因素也被众多研究证实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影响,但影响差异和程度未得到统一的论证。 2、个体内在因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属于职业心理范畴,与许多个体内在因素关系密切,如自尊水平、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心理授权、专业承诺等。 (1)主动性人格。众多研究中,人格特质,尤其是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被广泛研究和证实。主动性人格是个体主动采取行动来影响其所处环境的一种稳定倾向。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高分者会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活动,善于获取职业信息,能够准确识别和把握能展现自我的机会,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从而达到目标,因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而低分者容易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安排,更多的是被推着往前走,而不是主动寻求改变,因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弱。 (2)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价值的基本评价和评估,是一种总体的评价,包括自尊、情绪稳定性、一般自我效能和控制点四方面。众多学者对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还是4个子部分都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完成职业决策的一系列任务,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把握解决和应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心理压力相对较小,职业自我效能感相应较高。 (3)归因风格。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分析,是对影响或解释自己行为的因素形成结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归因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在职业决策中的努力会取得成功,愿意相信自身能力,付出积极努力,因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强;消极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冬季水平和成就期望相对较低,对职业的探索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显示出较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4)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反映了个体利用和控制情绪的综合能力,是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掌控、利用这些情绪知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已有研究指出,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在职业信息的获取、职业目标的筛选、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的效能感。如果大学生感知情绪的能力较高,在职业决策中就可以及时感知和调控自我情绪,降低职业决策的 103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6月下旬刊

小学教师科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问卷

小学教师科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有关科学教学效能感的调查问卷,请您在适合您的选项上打“√”。您的回答对本项研究有特别的指导意义,所有资料仅作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放心、如实地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请您在相关项目上打“√”或填写相关内容) 1. 性别:A、男 B、女 2. 教龄:A、1—5年 B、6—10年 C、11—15年 D、16—20年 E、20 年以上 3.科学课(包括自然课)教龄: A、1—5年 B、6—10年 C、11—15年 D、16—20年 E、20年以上 4. 学校所在地域:A、城市(包括县城) B、乡镇 5.你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A.非常重视;B.重视 C.不重视 D.非常不重视 6. 目前的学历: A、硕士 B、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C、本科 D、专科 E、中师(或高 中、中专) F、初中 7.大学是否理科专业毕业(未读大学的不填此项): A.是 B.否 8.大学主修科学专业课程情况(非理科专业背景老师填此项): A.未主修;B主修1-3门科学课程;C.主修4-7门 9. 您参加科学课教学培训的情况: A、从未参加过 B、参加过一至二次 C、参加过三次或以上 10.高中(中师、中专)是否学习理科: A.是 B.否 11.你是否是专职科学课教师: A.是 B.否 12. 您目前的专业技术职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卷所有问题均为单选题,题后有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请在你所选的方框中打√。

再次谢谢您的合作!

自我效能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编制。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每个描述后有四个选项,请根据真实情况,在最符合您情况的一项上打√。 选项:完全不正确(1)尚算正确(2) 多数正确(3) 完全正确(4)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记分方法 完全不正确1 尚算正确2 多数正确3 完全正确4 1-10 你的自信心很低,甚至有点自卑,建议经常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是行的,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欣赏自己。 10-20 你的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找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20-30 你的自信心较高。 30-40 你的自信心非常高,但要注意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综述

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综述 1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自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以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就引起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班杜拉(1977)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在某种情境中,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预期。他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直接对活动和环境的选择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个体对成功的期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即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对于所要做的事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反之亦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带来的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是否具有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四个信息来源分别是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和情绪唤起(emotional arousal),个体以此为根据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判断。自我效能的信念是个体动机、情感和行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决定成分。 Armor 等(1976)第一次把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运用到教育学的领域当中,他们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为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业务的信念。自Armor等人提出了教师效能感以来,众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Gibson 等(1984)发现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相信自己的能力及其教学方面的相关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Ashton(1984)认为教学效能感即教师对自己能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的看法和判断。Hoover 等(1987)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准影响、帮助学生的信念。Newman 等(1989)将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否成功影响学生的学习并增强其成就感的一种知觉。Woolfolk 等(1990)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和学校教育能成功引导学生学习的一般看法与判断。Simpson(1990)认为教学效能感包含教师肯定自身能力和排斥宿命论两个方面。Hall(1992)将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俞国良等(1995)明确指出教师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知觉)和一般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及教育对学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主观判断)两个方面,而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学业、学习行为的知觉。俞国良等(2000)将教学效能感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观判断。该概念在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方面使用最为频繁也最具权威性,因此本文支持该概念。李宁等(2005)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是否能影响学生的学业及行动的知觉。张瑛鹦(2013)指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价值的知觉。 2 教学效能感测量工具 学者们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大多使用问卷法进行测量。Gibson(1984)根据教学效能感

基于多层面模型的教学效能感量表_赵守盈

1484心理科学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35(6):1484-1490 ·统计与测量· 基于多层面模型的教学效能感量表* 赵守盈**1杨建原1臧运洪2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562400) 摘要运用层面理论方法,在参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1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结合已有研究和访谈结果,设计了映射语句,根据层面元素组合,设计项目,编制了教学效能感量表。对200名中学教师进行初测收回有效问卷162份,运用SSA分析技术,对项目质量做了分析,对部分项目进行了删减,并修改了映射语句,再对530名中学教师进行正式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05份,运用SS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对量表的构想效度进行了检验,发现量表的信、效度较高,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并证明教学效能感结构为二层面雷达图结构。 关键词多层面量表模型教学效能感量表层面理论最小空间分析 1前言 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基础。心理学上的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常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和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自从教学效能感提出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结构进行研究。Armor等(1976)认为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两个因子;Rand 将教学效能感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维度;Rose等(1981)认为包含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因子;Gibson等(1984)认为包含个人和教学效能两个因子;Woolfolk等(1990)认为应包含三个因子结构即积极个人教学效能感、消极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Emmer等(1991)认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包含管理和纪律约束的个人效能、外部影响和个人教学效能三个因子;Schwarzer等(1999)认为包含四个方面:工作预期、技能水平、社会交往和工作压力的处理;Tschannen等(2001,2008)等认为应包含3个因子: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课堂管理(Class management)、学生调动(Student engage-ment),这一量表放弃了一般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所有项目都测量个人教学效能感;Richard Overbaugh 等(2008)支持四个因子的观点:技术和课程标准、生产性、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媒体使用;R.Krishnaveni (2008)认为教学效能感是由技能、对他人的关注和对自己的关注三方面组成;Heather Holden等(2011)则强调教学效能感应着重从技术手段着手,倾向于将其分为电子学习和因特网学习两方面效能。 国内学者对教学效能感的结构也做了深入研究。俞国良、辛涛等(1995,2005)构建的中文教学效能感量表,认为,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因素;侯宽(2006)提出,教学效能感包含四因子结构:教学认知效能、教学设计效能、教学操作效能和教学监控效能;孔黄生(2008)认为教学效能感包含8个因子:工作负荷、教育发展、学生因素、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人格特征、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教师效能感包含两个因子的结构(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两个因子结构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同一项目归属于不同因子;二、两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偏低;三、从广义角度看,教师教学效能感因子意思包含过于广泛;四、教师教学效能感主要从班杜拉效能感的效能预期角度进行阐述。目前常 ***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项目(批准号:FFB108037)、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 (合同编号:黔教科(2007)019号)、贵州省高层次科研人才科研条件特助项目、贵州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黔高教发[2011]28-1)和贵州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测量”建设项目的资助。 本研究所涉量表由贵州省心理学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鉴定专家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何克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文新教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 通讯作者:赵守盈。E-mail:zhaoshou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38389130.html,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我找到了三篇相关研究,其中有教师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和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的关系。 教师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家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一般学者认为教师效能感包含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后者指教师对教学作用的一般信念。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采用教师效能感量表(TES)测量教师的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测量社会支持程度,最后用SPSS10.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一定个的预测作用;(2)一般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一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教龄、职称等教师特征变量对教师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社会支持与教师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教师的中间变量之一。其中结论(1)的得出似乎合情合理,以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各方面的支持越多,我们在做学习和工作

的过程中就越有动力越有信心,结论(3)说明并不是学历越高、教龄越长、职称越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相应增长的,这与我以前的想法有些出入。就自己的观察而言,从小就觉得老教师由于教龄长、经验丰富,个人性格品质相对较为平和,周围同事和同学又对其较为尊敬,应该会在自我效能感上有别于那些教龄短的新手老师。但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却并非如此。这些想法不过是经我的主观臆断,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即使有我所认为的情况存在,可能也仅仅只是个别案例,并没有普遍的代表性。从前听过一个著名主持人,即使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是还是会经常性的做恶梦,梦到自己马上就要直播时,怎么也查不到新闻稿里的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看出,尽管一个人也许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可是面对工作时还是会没那么自信,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 教师的成就目标是教师对自己的陈很久期望和目标选择,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通过各题的自我意识来调节。成就目标一般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就回避目标,其掌握目标是指与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关的目标,成绩目标则指目标在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就,成绩接近目标则是希望成功,成就回避目标是为了避免失败。《教师个人加血效能感遇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关系的研究》中,采用《教师成就目标问卷》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和使用spss处理数据,求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成就目标之间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解释

”2 ci*

量表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 战能否采 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 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重测信度r=(p<,折半信度为r=(n=401,p

不正正正 正确确确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 的。 □ □□□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 的。 □ □□□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 的。 □ □□□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 情。 □ □□□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 况。 □ □□□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 题。 □ □□□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力。 □ □□□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 □□□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 □□□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 □□□ 记分方法完全不正确1 尚算正确2 多数正确3 完全正 确4 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 1-10你的自信心很低,甚至有点自卑,建议经常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是行的,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欣赏 10-20你的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找 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

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 (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认为,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 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1.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预期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等。以下指标可以检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1)我能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的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6)某个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8)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集中注意力。 (9)只要我努力,我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取得联系。 (10)要是我的学生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11)对于那些“刺儿头”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12)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 (13)如果一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14)如果班上某学生变得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15)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16)我和学生接触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