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首剂双负荷量(各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起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TIA(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患者97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治疗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之后阿司匹林100mg/d-1+氯吡格雷75mg/d-1治疗29天;47例);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之后100mg/d-1治疗29天;50例)。
采用NINSS 评分标准,评价急性脑梗死入组时病情,并按照有效和无效评价临床疗效;TIA有效标准为治疗后半月内无复发。
观察治疗后第7天、30天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并探讨血清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89.36%,对照组有效率7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30天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中TIA全部有效,对照组两例无效。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皮疹等副反应。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首剂双负荷量(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较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可有效阻止卒中进展,改善预后,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抑制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标签:急性脑梗死;TI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国内外已有较多临床试验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梗死/TIA的疗效,但截至目前对其应用时机、疗程和剂量,以及安全性,甚至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等均未达成共识。
因而,进一步研究两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为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起病≤24小时脑梗死/TIA的患者,共97例;年龄18-80岁;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TIA发作2次以上。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
方法:计划人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人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
随访3~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
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
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
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
结论:长期应用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标签: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事件是临床上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要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减少死亡率,防止血栓形成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小板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包括抗血小板药在内的综合措施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为此我们设计了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进行预防缺血性事件的临床试验,对早期和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在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观察该药的副作用,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诊治的确定为新近的缺血性卒中,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由动脉血栓性原因引起,起病<6个月,CT排除出血性卒中或无关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的透壁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起病<35d。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
急性轻型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且症状较轻的类型,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对于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仍存在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包括症状缓解速度、症状缓解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影响;2. 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风险、消化道不适等常见并发症;3. 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轻型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比较其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势和劣势;4. 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促进急性轻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改善。
2. 正文2.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研究结果科学可靠的关键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我们进行了严格的病例选择。
我们在多家医院中选择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我们对入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病史记录,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我们采用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患者和医生均不知道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以避免主观干预和结果偏差。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它们常被联合使用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对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它们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血小板易于异常聚集,因此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其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一项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梗、脑卒中、心绞痛等。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大规模临床实践的验证,证实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显著效果。
3. 减少血栓形成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因此阻止血栓形成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维持血管通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 出血风险尽管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特别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其他疾病的共病情况较多,出血风险更加需要重视。
在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必要时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者联合其他药物进行出血风险的管理。
2. 肾功能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时需要特别关注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持续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肾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
3. 药物相互作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属于常用药物,与其他药物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多药联合使用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经根皮,与C2退变相关。
由于机械压迫化学免疫介质将会刺激引起的炎性反应,从而激惹皮神经,出现患侧头部疼痛[5]o 因此,采用定点介入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定点介入疗法是采用可控制软组织慢性炎症的特效药物配方及独特的定点穿刺技术,使药物准确地介入到所需治疗的病变部位,以达到消除慢性炎症并进而达到解除疼痛的治疗方法⑹。
配方中使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盐酸青藤碱,该成分对环氧化酶活性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前列腺素e2的合成,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7'810同时配合使用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可作用于神经节、神经突触部位,有效阻断细神经纤维、粗神经纤维。
但应注意利多卡因的浓度,浓度过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差,反而加重疼痛。
因此,应采用低浓度利多卡因注射液缓解患者不适感,从而消除炎症,有效缓解肌肉痉挛,降低疼痛。
两药联用达到消除软组织炎症,解除疼痛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及ROM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RO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充分证实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联合定点介入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与相关报道相一致⑼。
综上所述,颈源性头痛患者釆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定点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且不会产生激素封闭治疗引起的诸如向心性肥胖、皮肤多毛、诱发胃溃疡、高血压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1]姚旭,林咸明.基于颈源性头痛病因“项四穴”进针点解剖位置微调•针刺研究,2016,41(4):351-355.[2]褚慧玲,胡丙成•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16,36(1):29-32.[3]严伟,杨立强,郭玉娜,等.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17,46(12):1621-1623.[4]史传岗,徐小青•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脉冲射频与C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 27⑸:432-435.[5]刘顶鼎,刘冬,郭建生,等.茸麻汤药效部位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血浆及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中NF-k B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2):2893-2896.[6]李蕴麟•风湿与骨关节病定点介入疗法〃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2011:6.[7]李红,刘方铭,孙小清.针刀松解“项七针”及肌肉附着点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中医学报,2016,3X5):667-669.[8]刘京杰,郭玉娜,王琦,等.红外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刊,2016, 51(4):47-49.[9]王玉山.复方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注射治疗颈源性偏头痛88例临床观察•颈腰痛杂志,200&29⑹:594-595.[收稿日期:2018-12-05]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毗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张继业安萍【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毗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评价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评价万桂霞【摘要】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式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其治疗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单一治疗方式下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进行比较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较好,且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22【总页数】2页(P4153-4154)【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血栓;效果分析【作者】万桂霞【作者单位】泗洪县人民医院,江苏泗洪 22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2脑血栓主要是由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疾病类型。
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中,且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男性要略高于女性[1]。
该病常在患者安静的状态下发病,且相较于其他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较为缓慢,多呈阶梯状分布[2]。
临床上,该病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的障碍。
且该病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其他慢性疾病。
本次研究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所有患者均满足脑血栓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59~67(66.4±2.3)岁,对照组男 26 例,女 17 例,年龄为 61~76(68.2±3.7)岁。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是水杨酸类药物和血小板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在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治疗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
1.1 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小板活性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1.2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特别是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3 延缓疾病进展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延缓冠心病的疾病进展,减少心肌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1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
老年患者本身就存在出血风险较高的因素,因此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需要慎重权衡利弊。
2.2 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而氯吡格雷则可能导致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2.3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存在过敏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过敏情况,必要时及时停药。
2.4 肾功能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更容易出现此类不良反应。
3. 如何减少不良反应3.1 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2 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脂质过氧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 145 ·交通医学 2019 年第 33 卷第 2 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9,Vol.33.No.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变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1-2]。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脑组织缺血缺氧使患者出现意识和肢体活动障碍,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3-4]。临床上主要以溶栓、降低血小板凝聚等治疗为主,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较单种药物可显著提高疗效。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脂质过氧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52~73岁,平均61.08±6.49岁;合并症:高血压17例,高血脂15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3例;吸烟史21例,饮酒史18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51~74岁,平均61.73±6.55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高血脂12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1例;吸烟史19例,饮酒史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内科学》 [5]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并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发病时间在48 h内;(3)患者家属已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脑出血者;(2)入院前2周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3)有出血倾向者;(4)对治疗药物过敏者;(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6)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改善微循环、预防脑水肿等治疗,合并基础疾病者根据合并症指南推荐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舒泰神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 mg/次,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
果。方法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均贯彻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实验组则采取氯
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
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实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 且不良反应少,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适合在医疗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系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 是因一条或多条脑血
管缺血导致局部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
死率, 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1]。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治疗侧重于抗血小板凝集, 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2]。氯吡格雷与
阿司匹林均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两者在缺血性脑血
管病中的联合应用效果, 本院特对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
成效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例, 均符合《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诊断标
准[3], 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合
并出血性疾病者及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过敏者。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
龄45~71岁, 平均年龄(55.6±6.5)岁。参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
照组及实验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贯彻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药物、自由基清除剂、他
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
上给予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000542)治疗,
口服100 mg/次, 1次/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J20080078)治疗, 100 mg/次, 1次/d。两组均连续治
疗3个月, 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4]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对治疗效果
拟定评估, 治愈:患者NDS评分减少幅度≥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
者NDS评分减少幅度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NDS评分
减少幅度18%~45%;无效:患者NDS评分减少幅度≤17%或有所增加。 总有
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
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急性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损害, 通常可
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两种。老年人是本病的多发群体, 临床普遍
认为其病理机制与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他因素相关。本病具有较高的
发病率、病残率与病死率, 临床根据其病理机制认为恢复缺血区域、保护缺血
脑组织、恢复闭塞血管以及减少并发症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研究表明, 血
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会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 血管内皮细胞则会分泌抑制血
小板的前列环素, 二者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5]。当发生脑血管疾病时,
患者血液中的前列环素生成会明显减少, 导致二者平衡会被打破, 血栓素A2
的释放会增加, 增加血小板聚集, 故目前临床上多侧重于抗血小板凝集。
有研究发现, 抗血小板聚集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途
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来实现。阿司匹林又
名乙酰水杨酸, 其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 进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
达到抗血小板凝集的功效。氯吡格雷亦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
是一种非竞争性ADP受体P2Y1阻断剂, 通过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相
结合, 导致纤维蛋白不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 进而达到抑
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同时, 研究还发现氯吡格雷对其他诱导血小板聚集的
因素亦有明显抑制作用, 故有学者提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能从不同方面联
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 将二者联合应用具有累加效应。此外, 两种药
物经动物实验与体外实验发现, 并无明显突变效果, 安全性较高。在本次研究
中尝试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治疗, 并与单纯使用氯吡格
雷的效果进行比照,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可见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收效明
显, 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具有较高安全性。
另外作者在检索文献中发现, 有报道称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有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化、复发等现象, 但在本次研究中均未出现此类病例。
作者认为可能与观察样本较少有关, 亦可能与未及时处理并发症相关, 该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 且不良
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适合在医疗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 李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医
学信息, 2015, 28(16):144.
[2] 范金英.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7):144-145.
[3] 赵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分析.当代医学, 2014,
20(15):146-147.
[4] 胡建荣.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2):17-18.
[5] 刘际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中
国当代医药, 2014, 21(1):105-106.
[6] 周红平, 王杰.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
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