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

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
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

2007年7月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 rnal of Party C ollege of S ichuan P rovi n ce C o mm ittee of CCP Ju l 1,2007No 13

[收稿日期]2007-05-11

[作者简介]李先伦(1979-),男,山东青岛即墨人,硕士,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政建设与政治文明。

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

李先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49)

[关键词] 抗战时期;三大政治思潮;启示

[摘 要]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政治思潮的形成有下列原因,首先,它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它是抗战时期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必然反映;再次,它是抗战时期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抗战时期三大政治思潮主要包括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和中间党派的中间路线。三大政治思潮是其各自内部发展和嬗变的产物,他们各自的内在性质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中图分类号]D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7)03-0098-04

一、三大政治思潮并立的原因

(一)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政治思潮的交锋,是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漫长历程。这中间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是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它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要。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戊戌维新时期。这时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初步引入中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运用到改造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这次改革虽然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思想上却首次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民主启蒙。第二个阶段是晚清宪政时期。这个时期晚清政府开始隐约意识到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引起的强烈反响,并且试图一定程度的适应民主潮流,对政治制度进行初步的具有较大保守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在宪政改革上过于保守,它已经严重滞后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这时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已经开始形成两个不同的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第三个阶段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这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得到深入全面的传播,并在制度上得到较全面的实施。但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足够的执政经验,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封建军阀所窃取。在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主回潮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近代以来最繁荣的时期,这就是第四个阶段)))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传播和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且也比较深入地贯彻到中国民众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开始形成各种不同的民主党派,他们尽管在具体纲领和方针上有些不同,但无疑都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深入传播和发展的产物。

(二)抗战时期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必然反映

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向。这种多极化发展趋势反映到思想上,就进一步表现为思想的多极化,从而为三大政治思潮的交锋奠定了经济基础。

抗战时期中国主要有三种大的经济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国民党政府所极力扶持的经济势力。抗战时期,在国民党战时经济体制扶持下,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起来。如在/实行计划经济0、/统制银行业务0,[1]/金融交通以及对外贸易,亦为经济计划中之要端0[2]等政策支持以及国民政府行政保护下,官僚资本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主导经济力量。其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抗战时期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鉴于抗战需要对工商业采取一定优惠政策,给予民族工商业以奖金协助、材料购买、技术员工招募等各种方便。在这种种有利措施的推动和鼓舞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抗战时期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再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经济,在抗战时期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中共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克服了种种不利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宏观上实行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

98

主主义经济原则,具体上实施/减租减息0、/劳动互助0等政策,使新民主主义经济在种种恶劣条件下仍然得到了重大发展。可见,在抗战时期,中国国内存在着的三大经济势力反映到思想上是该时期逐渐形成三大政治思潮的重要条件。

(三)抗战时期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也与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多极化有很大关系。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多极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同盟这三大党派并立的局面,他们都积极的发表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和各自的政治主张,从而导致了思想上三大政治思潮的产生。

中国的政治格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在抗战时期大致形成了三大派具有实力的政治力量: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而中国民主同盟则在政治上与他们并驾齐驱。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此一跃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在经过不断的政治高压、经济膨胀和思想控制后,国民党在中国的地位开始巩固。抗战时期,国民党仍然是中国实力最强的政党。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国民党抛出了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思潮。中共自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确立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此后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与国民党在政治和军队上的不断交锋,到抗战时期中共也逐渐由一个幼稚的小党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党,并且在思想上逐渐也趋于成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潮。除国共之外,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也开始崛起。中间势力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代表,既对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十分不满,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同时又对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感到恐惧,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的高压和经济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感到不满。一部分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代表,开始对国民党专制独裁进行抨击。到抗战时期,这部分势力的发展日趋成熟,逐渐成为独立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势力,并且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政党)))中国民主同盟。它虽然没有自己的军队,但在政治上却十分活跃,提出了著名的/中间路线0。可见,正是抗战时期政治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使这三大党派有了相互并立的可能,从而进一步促使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产生了三大政治思潮。

二、三大政治思潮及其发展特点

(一)三大党派的政治思潮

11国民党政治思潮:法西斯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曾比较明确地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到了抗战时期,法西斯主义思潮在国民党内部日益泛滥,最终在国民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抗战时期三大政治思潮之一。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是一种/舶来品0,是国民党为加强自身专制统治而

从德意照搬的。抗战爆发后,法西斯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三民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向国民党统治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中国要强大也应该推行法西斯主义,宣称/中国必放弃惰性的民主,实行正义的独裁0。而且法西斯主义鼓吹者也以德意作为佐证,认为/力的团结,铁的组织,烈火一样的领袖权威0,是使/德国和意大利鼓动起来,凝集起来造成伟大力量的关键0。[3]第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性和专制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打击地方军阀和共产党的不断挑战。如指出/执行三民主义的中国国民党,要注射法西斯蒂的新血液,才有生路0。[4]/普及于大部中国共祸,没有法西斯蒂的阶级协作主义,便无法消除一般深入人心的阶级仇恨0。[5]因而,他们要借助法西斯主义/扫荡国内动荡不安0,并以此/更生国家的灵魂0./发扬我们中国的固有道统0,[6]以达到/复兴民族0的目的。可见,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思想是极其专制和独裁的。

法西斯主义在国民党内的初步泛滥是在/九一八0前后。1931年5月5日,蒋介石在国民会议开幕词中将法西斯主义作为国民党立国的政治理论。他首先对法西斯主义进行鼓吹,指出/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论,本朝象主义之精神,依国家机体学说为根据,以工团组织为运用,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非以目前福利为准则,统治权乃与社会并存,而无先后,操之者即系进化阶段中统治最有效能者,国家主权,既为神圣纵横发展,遑恤其他。0[7]因此,/今日举国所要求者0,即为/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0。[8]同时,蒋介石又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进行了攻击。指出共产主义之政治理论/尤不适于中国产业落后情形及中国固有道德,中国亦无需乎此。0[9]而自由民治主义之政治理论,则/本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附以天赋人权之学说,持主权属于全民之论,动以个人自由为重。0[10]最后,国民会议接受蒋的意见,并将法西斯主义作为国民党治理国家的政治理论,以便从意识形态与法理上巩固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这样,在蒋介石的鼓吹和授意下,国统区掀起了一股法西斯主义的狂澜。国民党的一些报刊明目张胆宣传法西斯主义,如5法西斯蒂与中国革命6、5法西斯蒂在中国的社会基础6、5青年法西斯蒂6、5国民党与法西斯蒂运动6、5法西斯主义国家观6等。[11]1932年12月,5德意志与中日两国之外交关系6一文甚至提出了联德之必要性。认为/德国是非帝国主义国家,与我地位平等。无压迫他国之势;德国战后受条约的束缚,赔款负重,对中国表同情,且在德俄关系中,德国需要中国0。[12]可见,法西斯理论已经成为国民党的/救国0武器。

21共产党政治思潮:新民主主义

抗战时期的另一重要思潮就是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这其中也经历了一个由共产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过程。直到抗战时期,随着中共经验的增加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逐步成熟,中共才真正实现了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到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其主要标志是毛泽东5新民主主义论6 99

的产生。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5新民主主义论6,使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思潮。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应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0, /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0。[13]并进一步指出/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0。[14]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定义,指出/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0。[15]他还进一步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和考察。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上,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0。[16]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上,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0,[17]而/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0。[18]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上,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0。[19]在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分别考察的基础上,毛泽东最后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0。[20]可见,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系统理论。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共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另一方面标志着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已经开始成为抗战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潮。

31中间党派政治思潮:中间路线

抗战时期,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也发展到顶峰,开始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潮。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在抗战时期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异,开始向/中间路线0过渡。

抗战以前,尤其是二十年代末,一批曾经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具有初步的组织活动。其中以罗隆基、胡适等人所发起的/人权运动0为典型。1929年5月胡适针对国民政府/保障民权0命令,提出/在今日如果真要保障人权,如果真要确立法治基础,第一件事应谈制定一个中华民的宪法。至少,也应该制定所谓训政时期的约法。0[21]要求以法治来代替/训政0,掀起/人权运动0。其实质是要以西方的民主制度来改造国民党以/训政0为名的一党专制。这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追求民主、法治和人权为目标。

抗战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也日益达到成熟阶段。这时倡导自由主义思潮的中间势力,已经开始由分散的小团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于国共之外的第三大党)))中国民主同盟,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中间路线0或/第三条道路0,主张/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0[22]这

套中间路线同时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多地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多地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0[23]/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0。[24]而针对如何站在国共两党中间这个问题,中间路线则指出/应有一个全国适用的土地改革办法,使耕者有其田之理想由和平方法得以实现。0[25]同时还/主张根本铲降官僚资本,务使工商业依国家所定的全盘计划得由个人努力以发展之。0[26]此外,中间势力还为中间路线的合法性提供了大量论据,指出/在今天中国的客观条件下,只有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客观上才足以代表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整个国家的真实利益0。[27]/目前的政局是,国民党既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能用武力消灭国民党;

而国际形势也不许可有一个完全右倾的国民党政权或完全左倾的共产党政权。0[28]因此,/在这种客观形势之下,唯一可能的正确的道路,就是恢复中间性的政协路线。0[29]这是因为/政协路线在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0,/在今天的中国,也只有这样的路线才是真正的民主路线0。[30]可见,抗战时期,中间势力所形成的中间路线已经不是早期那种单纯的自由主义思潮。中间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间势力的思潮已经逐渐由自由主义转变到中间路线,实现了政治思潮的转变。

(二)三大思潮的特点分析

11三大政治思潮是其各自内部发展和嬗变的产物。

抗战时期,三大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在各自原来思潮的基础上进行嬗变而产生的。首先,国民党政治思潮主要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的发展过程。在南京国民政府最初建立之时,国民党曾将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作为立党和立国的政治思潮。在此思潮指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基本上是推行以党治国的方针。但到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中期以后,随着广大群众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不满,国民党便将以党治国的三民主义进一步专制化,形成了了法西斯主义思潮,企图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其次,共产党政治思潮主要经历了从共产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在抗战以前,共产党只是初步将共产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还未完全将共产主义理论中国化。到抗战时期,中共则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的中国化,主要标志就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产生。再次,中间党派政治思潮主要经历了由自由主义到中间路线的发展过程。抗战以前,中间党派和团体所信奉的主要是欧美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崇尚的主要是西方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直到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吸取了苏联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优点,才进一步形成了中间路线。可见,这三大思潮的产生是其各自内部不断发展和嬗变的产物。

21三大政治思潮各自的内在性质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抗战时期,三大政治思潮在内在性质和特点上各有不同,这些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100

政治命运。首先,从国民党政治思潮来看,其法西斯主义内在的专制性和残忍性决定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已经具有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意识。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在专制性方面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感,而其残忍性又更加使人民痛恨,因此,其最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从中间党派的政治思潮来看,其中间路线所具有的空想性和软弱性使其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中间路线在理论上希望将欧美自由主义的政治和苏联的经济相结合,这就使其思想具有十分浓厚的空想色彩。同时,在实践中中间路线又是十分脆弱的,希望用和平改良而不是采取革命,这两者决定了最终是要失败的。再次,从共产党的政治思潮来看,新民主主义思潮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使它最终取得了胜利。新民主主义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既借鉴了国际共产主义理论,又对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在实践上新民主主义又是一套革命理论,它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主张用革命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思想,这种科学性和现实性使新民主主义思潮最终取得胜利。

三、三大政治思潮的启示

(一)民主的发展是必然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政治思潮的发展充分说明,民主是必然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近现代中国社会在根本上是一个由专制向民主发展的过程。到抗战时期,在中国的三大政治思潮中,仍然产生了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和中间党派的中间路线两种民主思潮。这都说明民主的发展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其次,民主的发展也是曲折的。抗战时期,在共产党和中间党派的民主思潮之外,还有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专制思潮,而且当时国民党专制政府的力量十分强大,其专制行为使民主的发展遭到很大的曲折。可见,抗战时期中国三大政治思潮的并立和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主的发展是必然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民主是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制度形式,它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多样性,是二者的辩证结合。同一性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应该具有普适性。多样性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有所变化。抗战时期中共与中间党派政治思潮的并立和发展,也充分说明民主是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首先,在民主的多样性上,抗战时期同时产生了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和中间势力的中间路线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其主要思想是要推翻统治阶级的压迫,实现广大民众尤其是工农的民主和自由,它是一种民主思潮。而中间党派的中间路线,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欧美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要求实行苏联的计划经济,这都是为了实现人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两种民主思潮的差异性说明民主是多样的。其次,在民主的同一性方面,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和中间党派的中间路线尽管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是属于

民主思潮的范畴,他们在追求民主的普遍意义和价值理念上具有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也最终使他们在反对国民党法西斯主义的战线上联合了起来。可见,中共和中间党派政治思潮的并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三)民主思想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告

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民主思想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补充和发展,才不致于被社会所淘汰。抗战时期三大思潮的发展也证实了这条规律。抗战时期,共产党、国民党和中间党派的政治思潮在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国民党由原来的三民主义进一步发展到专制的法西斯主义,这是发展方向的错误,它的专制与人民大众的民主要求相背离,因此,最终遭到失败被社会所淘汰。中间党派由原来的自由主义发展到中间路线,它仍然要求民主的,在发展方向上是正确的。

但是,自由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够,中间路线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缺点,这就决定了其最终也不能取得成功。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在发展方向上是民主的,是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主和自由;同时在发展的程度上,抗战时期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思潮对以前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已经日趋成熟。所以,中共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潮,以自己发展方向的正确和发展程度的充分,最终取得了胜利。

1参考文献2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档案[Z].南京:中国第二历

史档案馆藏.

[2]秦孝义.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

社,1983.p608.

[3]法西斯蒂与法西斯主义[J].社会主义月刊,第2卷.第

3期.

[4][5]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90.

[6]蒋介石.中国魂[N].1934-07-16.

[7][8][9][10]蒋介石.国民会议开幕词[Z].彭明.中国

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15、315、316、317.

[11]陈旭麓.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7.380.

[12]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Z].第2辑第31册.

[13][14][15]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5.

[16][17][18][19][20]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1.677、678、679、698、709.

[21]胡适.人权与约法.人权论集[C].上海:新月书店,

1930.

[22][23][24][25][26]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

[J].再生,第118期.1946.

[27][28][29]时与文,第1卷第5期.1947年4月11日.

[30]时与文,第1卷第8期.1947年5月2日.

(责任编辑:田壤) 10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一讲:当代中国最高政治理念 ?1、解释党管干部、党组、民主集中制、委员会制。 ?党管干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统一任命、调配所有的干部;具体方式分部、分级、分类管理干部; ? ?党组: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由该领导机关中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组成。党组的成员不是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是由批准党组成立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并服从它的领导。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特征: ?(1)会议(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全会、政治局会议),大会的功能是动员而不是决策。 ?(2)选举(投票) ?(3)服从、纪律 ?(4)集体领导(委员会) (5)少数服从多数 ? ?委员会制:第一,委员会的成员权力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第二,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并按照多数原则作出决定; ?第三,委员会负责人有权召集或主持会议以及主持日常工作,但无权单独决定重大问题; ?第四,委员会所有成员对委员会作出的最后决定都负有共同责任。 ?2、中国共产党通过哪些方式来具体实施领导? ?1、政治决策——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委员会决议;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指示,这是目前中国的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决定。 ?2、政治录用——党管干部 ?3、利益表达——党认为是人民利益的当然代表。 ?4、利益汇集——通过党才是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上升为公共政策的有效途径。 ?5、党主军——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政府完全成为党的组织体系的一个部分 ?7、党通过国家或自身组织主导社会,社会完全成为党以及国家行政的附属物。 ?8、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掌控思想文化资源。 ? ?3、中国共产党是通过何种方式将全部的社会生活纳入国家的政治轨道的? ?第一、组织整合 ?(1)农村通过合作化运动产生人民公社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C ) A.53个B。54个C。55个D。56 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A )。 A.270多万人B。280多万人C。290多万人D。300多万人 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B)。 A.20个 B.21个 C.22个 D.23个 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C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5.特区行政长官由(B)任命。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C)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B)A. 5万元以上的 B. 10万元以上的C. 15万元以上的D. 20万元以上的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D)。 A. 年满20周岁 B. 年满22周岁 C. 年满22周岁 D. 年满23周岁 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D)A.卫戍区B.警备区C. 军分区D. 人民武装部1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D) A.任一届 B.连任两届 C. 连任三届 D. 连选连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 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 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专题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2)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3)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4)“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5)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 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 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2)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3)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4)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5.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 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 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二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题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D) A.政治运动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国家政权 2.目前在英国政坛与工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保守党 C.托利党 D.自由党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最典型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体形式是(A) A.巴黎公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苏维埃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5.政治权力诸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是(A) A.强制性 B.限度性 C.工具性 D.能动性 6.人们公认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是(C) A.孟德斯鸠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利 7.将国家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并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称为(C)。 A.复合制 B.中央集权制 C.单一制 D.地方分权制 8.政治发展被认为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派生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因此,在地理上,它主要关注的是(A) A.发展中国家 B.殖民地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9.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是(B) A.中国 B.印度 C.朝鲜 D.古巴 10.目前在美国政坛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共和党 C.民族党 D.自由党 11.日本国的政府首脑是(A) A.首相B.总理 C.天皇 D.议长 12.当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典型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D) A.政治法治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革 D.政治民主 14.“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表明了国家的(A)A.本质 B.职能 C.作用 D.地位 15.对政党进行左、中、右分类的标准是(C)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C.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D.政党是否合法 16.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B)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he West since the 1970s. It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二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争论,掌握其核心的争议焦点,熟悉其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最重要价值的诠释,从而准确的认识西方价值的本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部分与部分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核心讨论议题。 - 1 -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初步具备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了解并掌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对功利、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社群、共同善、公民美德、公民资格等价值的认识,熟知每一种价值的核心内涵及内涵的演变与差异性,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2.明确不同理论与价值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认识各理论及主要思想家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视角和方法,把握其内在关联与基本逻辑,锻炼并提高政治智慧和政治思维能力,形成对未来政治与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构思。 3.批判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尤其是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与局限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学习要求 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须在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及额外的参考文献,了解授课内容,为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上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随堂思考题;课后需小组合作选择任意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研讨,为课上的小组汇报做准备。 四、教学进度 - 1 -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核心,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它既是从事政治思想研究和政治学、历史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国家政治秩序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该丛书主编刘泽华,系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 丛书名: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主编:刘泽华 成品:16开 装帧:精装 总定价:948.00元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刘泽华主编 从先秦至现代、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 ◆读者定位 学者、政治学、历史学研究者、政治、历史爱好者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主编简介: 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从1958年起,一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 2012年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先秦士人与社会》,合著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古代史》等。在学术上提出“王权支配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引起诸多评论。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