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1. 纳米颗粒聚集的基本概念和原因纳米颗粒聚集指的是纳米级颗粒在空间中自发地相互靠近形成聚集体或聚集结构的行为。
在材料力学中,纳米颗粒聚集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材料体系中,包括粉体、颗粒填充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加工和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聚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范德华力:纳米颗粒之间的吸引范德华力使得颗粒相互靠近,范德华力主要来源于离子间相互吸引力、极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氢键等。
(2)静电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的纳米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排斥,而不同电荷的颗粒之间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吸引。
(3)包络作用:纳米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形成覆盖层,使颗粒之间出现包络作用,促进聚集的发生。
(4)扩散:纳米颗粒由于热力学作用以及外加力的作用,会发生不受控制的扩散运动,最终导致颗粒相互接触和聚集。
2. 纳米颗粒聚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纳米颗粒聚集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关键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1)力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程度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
(2)电子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现象会导致电子的隧穿效应和载流子的限域效应,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能。
(3)热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会导致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热学性能。
(4)光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会对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吸光度、折射率和发光性能等。
3.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了研究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原位观察技术:利用原位观察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可以实时观察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揭示聚集机理。
(2)X射线衍射: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获得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等信息,从而探究纳米颗粒的排列和聚集形态。
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解决方案

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解决方案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纳米二氧化硅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容易团聚,导致其性能下降。
因此,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问题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有效方案。
一种常用的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方法是表面修饰。
通过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引入有机官能团或聚合物链,可以增加其表面的亲水性或疏水性,从而减少纳米颗粒之间的吸引力,降低团聚的倾向。
例如,可以使用有机硅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修饰,将有机官能团引入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从而增强其分散性。
此外,通过控制修饰剂的含量和修饰时间,还可以调控纳米二氧化硅的团聚程度。
使用表面活性剂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方法。
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纳米颗粒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少团聚。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磺酸钠(SO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等。
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成电双层,增加纳米颗粒之间的排斥力,防止团聚的发生。
调节溶剂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方法。
溶剂的性质对纳米颗粒的分散状态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而非极性溶剂则容易引起纳米颗粒的团聚。
因此,在溶剂选择和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合适的极性溶剂或混合溶剂,以提高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利用超声波处理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方法。
超声波振荡引起的微观涡流和局部高温等效应,可以破坏纳米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表面张力,使其分散在溶液中。
超声波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分散纳米二氧化硅,还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形貌。
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的方案主要包括表面修饰、使用表面活性剂、调节溶剂体系和超声波处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分散效果。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集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集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集是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结构。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纳米材料,它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和应用潜力。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聚集行为主要是受到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排斥力、疏水相互作用力等。
当其中一种力的作用增强时,纳米粒之间的距离会减小,从而导致聚集现象的发生。
纳米粒子的聚集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条件来实现。
例如,改变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纳米粒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调控聚集行为。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集对其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聚集后的纳米粒会形成具有更大表面积和孔隙的结构,从而改变其吸附、催化、药物释放等性能。
此外,聚集还可以实现纳米粒的空间排列和定向组装,为相关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因此,了解和控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展更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和应用。
硅纳米畴团聚

硅纳米畴团聚
硅纳米畴团聚是指在硅材料的体系中,硅颗粒通过吸附、结晶或熔融等方式,在纳米尺度上聚集成团的现象。
这种聚集形成的硅纳米畴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如球形、片状、柱状等。
硅纳米畴的聚集程度和形态对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硅纳米畴聚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吸附力和表面能。
首先是吸附力,硅纳米颗粒在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相互吸附,尤其是在高温下,硅颗粒表面的原子会产生扩散,并与相邻颗粒发生吸附作用,从而形成团簇。
其次是表面能,硅材料的表面能对吸附和团结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硅颗粒表面能低于周围环境的表面能时,颗粒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团簇。
硅纳米畴的聚集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硅纳米畴的聚集会导致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这会降低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催化活性。
其次,硅纳米畴的聚集还会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如吸收、发射光谱以及光子学性质。
另外,硅纳米畴的形态和分布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硅纳米畴聚集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控制和调控其聚集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来改变硅颗粒的表面性质,从而减小其聚集倾向。
此外,也可以采用合适的溶剂或溶剂对硅颗粒进行分散处理,从而阻碍其聚集行为。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温度、pH值等条件来控制硅纳米畴的聚集程度和形态。
总的来说,硅纳米畴聚集是硅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一种自组织现象,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硅纳米畴聚集的程度,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纳米材料增加研磨时间解决分层团聚的原因

纳米材料增加研磨时间解决分层团聚的原因深圳市叁星飞荣机械有限公司1、继续研磨,起到更好的分散作用,也即分散剂不断在新产生的表面上覆盖,实现空间阻隔作用而起到分散作用。
2、继续研磨,可消除或减弱颗粒的表面能,表面能主要表现在颗粒的带电现象。
颗粒的破碎不管是晶体界面破碎还是穿晶破碎或是分子键的断裂,都使得物质分子的原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化,必然产生大量的电荷(即是通常所说的研磨产生大量的静电),继续研磨可使正负电荷得到更大限度的相互抵消,从而减弱颗粒的表面活性,从而减弱颗粒的团聚倾向。
3、继续研磨,可使物料颗粒纯化、球化。
物料颗粒的破碎,新生产的破裂面必然有大量的尖角和棱边,使物料钝化,球化,防止电荷在颗粒的尖角、棱边上的集中分布,可消除或减弱因电荷集中分布而使颗粒产生极性,从而防止或减弱因带极性的颗粒异极相吸而发生团聚。
4、每一种规格(直径)的珠,对某一种类物料有一个研磨“极限时间”。
这个所谓的极限时间即是指研磨到一定时间后物料细度已不再明显变小,所以做工艺试验时选定合适的珠径及测定这个“极限时间”和相对应的“极限细度”,还有助剂类型及用量,是喷墨研磨环节中的核心技术。
选定机型后,珠径、产品粒径、极限时间,助剂的造型及用量这些可变因素的最佳配置,通过工艺调试是可以整合的。
只要机器能磨细就不是机器的问题了,而工艺、配方、选珠径便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
举例,以下是用Φ0.1—0.2mm锆珠研磨氧化铝的案例:图中研磨时间8小时是它的“极限时间”,其相对应的“极限细度”为12nm,也就是说研磨时间达到8小时以后,继续研磨,细度几乎没多少改变了。
但是继续研磨多1—2个小时,对物料的稳定、减弱或消除团聚及分层是很有必要的。
在做工艺试验时,测试调整这个“极限细度”与我们产品要求的细度一致,围绕这个目的而选配合适珠径,助剂、分散剂的类型及用量,这样便可以做出最好的产品了。
纳米颗粒团聚的类型

纳米颗粒团聚的类型纳米颗粒团聚是指纳米颗粒在某种条件下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的现象。
这种团聚现象在纳米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纳米颗粒团聚可能会改变纳米材料的性质和性能,并对纳米材料的应用产生影响。
纳米颗粒团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弱团聚和强团聚。
弱团聚指的是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团聚程度较低的情况。
而强团聚则是指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导致纳米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块。
弱团聚通常是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引起的。
范德华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电子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纳米颗粒之间,这种范德华力往往比较弱,因此导致纳米颗粒之间的团聚程度较低。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纳米颗粒之间的团聚程度会增强,形成强团聚。
这可能是由于电荷相互作用、磁性相互作用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
例如,在纳米颗粒表面存在电荷差异时,它们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力,导致纳米颗粒团聚在一起。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团聚。
纳米颗粒团聚对纳米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团聚现象会导致纳米材料的表面积减小,从而降低其反应活性。
此外,团聚还可能导致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因为团聚后的纳米颗粒团块往往比单个纳米颗粒更容易破裂。
为了克服纳米颗粒团聚的问题,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表面修饰,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功能基团,使纳米颗粒带有相同的电荷,从而减小团聚的程度。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分散剂,通过在纳米颗粒之间引入分散剂分子,使纳米颗粒保持分散状态。
纳米颗粒团聚是纳米科技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以克服团聚现象对纳米材料性质和性能的影响,从而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纳米颗粒团聚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应用纳米材料,发挥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力。
纳米粉体团聚解决方法及分散技术的研究

Ke y wor : na ome e ; p ds n tr owd r runt di e s e; e i e; s re p
0 引 言
l 效应 和表 面效 应表 现得更 为 强烈 。
第2 5卷 第 5期 2 2年 9月 01 文章 编 号 :1 0 — 6 3 2 1 )0 — 3 — 3 0 2 6 7 f 0 2 5 0 8 0
D vlp n e eo me t& I n vto fMa h n r n o ain o c ie y& Elcr a r d cs etcl o u t i P
f
l
() 2 由于 纳 米 颗 粒 的 量 子 隧 道 效 应 、电 荷 转 移 和 界 面
纳 米微粒 的集合 体称 为 纳米 粉体 或超 微粉 。纳 米材 l 原 子 的相互 耦 合 ,使 纳 米颗 粒极 易通 过 界面 发生 相互 作
料 指 在 三 维 空 间 中 至 少 有 一 维 处 于 纳 米 尺 度 范 围 或 由 它 用 和 固 相 反 应 而 团 聚
而 失去 纳米 微 粒所 具备 的功 能 ,因此 ,应 用纳 米粉 体 首 { () 4 因其极 高 的表面能 和较大 的接触 界 面 ,使 晶粒生 ( ) 些纳 米粒 子 ( C C 由于水解 作用 ,表 面呈 5有 如 a O)
先必须解决其在介质中的分散性问题 。
『 长 的速 度加 快 .因而颗 粒尺 寸很难 保 持不 变 。
Absr c : Ag lm eain fna ome e o d ri ap o lm rq nd n o ntrd i hepr eso a tc noo y a p ains Th sa— ta t go rt o o n trp w e s r be fe ue y e c u e e n t oc s fn no e h lg p hcto . i r
超细粉体的团聚机理和表征及消除

ties prepared from wet-chemical precipitation撕presented.In addtion.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 nology.Key words:ultra-fineparticle;agglomeration;moehanism
46盈莲翌册20089第14第3期
1 团聚过程及产生的原因
纳米粉体的团聚是指原生的纳米粉体颗粒在制 备、分离、处理及存放过程中相互连接形成的由多个 颗粒形成的较大的颗粒团簇的现象嘲。
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团聚一般分为软团聚和硬 团聚【6~。软团聚一般认为是由于粉体表面的原子、分 子之间的静电力和库仑力所致,该种团聚可以通过 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硬团 聚除了原子、分子间的静电力和库仑力以外。还包括 液体桥力、固体桥力、化学键作用力以及氢键作用力 等闸,因此硬团聚体在粉末的加工成型过程中其结构 不易被破坏,而且将影响粉体的性能(二者结构比较
(同号时)或相互吸引(异号时)作用。对于同质颗粒, 这种静电作用恒表现为排斥力;对于不同质颗粒,静 电作用可能是排斥力作用也可能是吸引作用。视两
者表面荷电状况而异。 1.2硬团聚的成因
到目前为止。有关硬团聚的形成原因还没有一 个统一的看法。不同化学组成、不同制备方法有不同 的团聚机理.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气相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
解决措施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纳米颗粒团聚问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复合材料;超声分散;偶联剂
.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具有奇妙而光明的应用情景,而其中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已经成为纳米材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纳米复合材料”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即把纳米颗粒分散到常规的三维固体中。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有机无机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今纳米材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纳米颗粒本身极易团聚,因而获得理想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纳米颗粒分散到有机聚合物中。
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有效分散和表面修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纳米颗粒的团聚问题作一综述。
1纳米颗粒的团聚原理
1.1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所谓“纳米颗粒”是指物质颗粒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两者之一显着变化或两者都显着变化的颗粒,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颗粒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当纳米颗粒的粒径在10nm以下时,表面原子的比例迅速增加,当粒径降至1nm时,表面原子比例高达90%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颗粒的表面,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导致表面原子配位数不足和高表面能,从而使这些原子极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可见,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表现出强烈的表面效应。
1.2布朗运动
颗粒与溶剂的碰撞使得颗粒具有与周围颗粒相同的动能,因此小颗粒运动得快,纳米小颗粒在做布朗运动时彼此会经常碰撞到,由于吸引作用,它们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二次颗
粒。
二次颗粒较单一颗粒运动的速度慢,但仍有机会与其他颗粒发生碰撞,进而形成更大的团聚体,直到大到无法运动而沉降下来。
1.3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影响悬浮在溶液中的微粒普遍受到范德华力的作用,很容易发生团聚。
范德华力与颗粒直径成反比,纳米颗粒由于尺寸小,因而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作用。
常见的纳米颗粒如SiO2颗粒是由刚性、实心、极细的球状颗粒组成,生成时众多颗粒熔结在一起,形状很不规则,且纳米SiO2分子表面有很多的-OH,水分子很容易和表面的-OH生成氢键,具有亲水的强极性表面,它们之间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吸引而容易生成集结群,受力后易分开,但很容易再集结。
2分散方法
纳米颗粒在溶剂中的分散属于溶胶,如果经过较长时间胶体颗粒仍能保持分散状态,这个体系就是稳定的,我们所研究的纳米颗粒的分散属于疏水体系,始终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需要外力(如超声、搅拌等)的参与使其保持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
为了达到胶体化学意义上的稳定状态有两种途径:(1)使颗粒带上相同符号的电荷,彼此互相排斥。
(2)通过在颗粒表面吸附某种物质如高分子,阻止颗粒的相互接近,这两种机制结合起来被称为“静电空间位阻稳定作用”。
目前常采用的分散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
2.1物理分散方法物理分散方法常用的有机械分散法和超声分散法。
机械法主要是利用机械应力作用有目的地对粒子表面进行激活以改变其表面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超声分散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
利用超声波可以有效地将纳米颗粒的软团聚打开,粉体由于强烈的冲击、剪切、研磨后以更为均匀的小的团聚体分散在介质中。
超声时间对颗粒的分散性影响较大,他们把超声时间从0.5s增加到1s,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性明显改善,团聚体体积变小且分布更趋均匀,但超声时间过长时,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反而加剧,这主要由于超声波能量较高,颗粒表面形成了许多高活性点,颗粒间碰撞的机率增加,容易形成新的团聚体,因此分散性反而变差。
2.2化学分散方法化学分散方法是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的分散剂提高悬浮体的分散性而在悬浮体中加入分散剂,使其在颗粒表面吸附,可以改变颗粒表面的性质,从而改变颗粒与液相介质、颗粒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使颗粒间有较强的排斥力。
常用的分散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2.2.1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油基和亲水基两部分组成,是双亲分子,包括长链脂肪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该类分散剂的作用主要是空间位阻效应,亲水基吸附在粉体表面,疏水链伸向溶剂中。
2.2.2小分子无机电解质或无机聚合物如硅酸钠、铝酸钠、柠檬酸铵等,这类分散剂可以发生离解而带电,吸附到粉体表面可以提高颗粒表面电势,使静电斥力增大。
2.2.3聚合物类这类分散剂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其高分子长链在介质中充分伸展,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吸附层,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能有效阻止颗粒间相互聚集。
3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是否具有各种优异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物二者的界面结构即纳米颗粒的分散装态是否良好。
直接生成法是制备新型口腔纳米复合材料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主要是将纳米颗粒分散在聚合物粉体、溶液、熔体中,通过机械共混或熔融共混制得。
在实际应用中,纳米粒子极易吸附成团,成为带有若干弱枝连接界面的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很难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有机体中。
研究表明,利用表面修饰法对无机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降低其表面能可以促进颗粒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有机体中。
所谓“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就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结构和状态,从而赋予颗粒新的
机能并使其物性得到改善,实现人们对纳米颗粒表面的控制。
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多种表面修饰方法,按其原理可以分为表面物理修饰和表面化学修饰
两大类;按其工艺可分为7类:表面覆盖修饰、局部化学修饰、机械化学修饰、外膜修饰、高能量表面修饰、沉淀反应修饰。
表面物理修饰表面物理修饰
!+#
总的来说就是
通过吸附、涂敷、包裹等物理作用对微粒进行表面修
饰。
表面物理修饰主要包括溶液或熔体中聚合物沉
积、吸附改性、单体包敷聚合改性、表面活性剂覆盖
改性、外层膜改性及高能量改性等。
近年来报道较多
的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通过添加高分子表面活性
剂让其吸附在溶胶颗粒周围使粒子间存在空间位阻
力势能,从而使颗粒间势垒变大,达到防止团聚体的
目的。
无机纳米颗粒在非极性的油性溶液中分散时,
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官能团吸附到纳米微粒表面,而
非极性官能团与油性介质相融合,许多无机氧化物
(如
012
3
)有自己的零电点值,其
89
值为
3:+
,因此
根据零电点值并控制溶液的
89值,可以通过表面
活性剂吸附而获得有机化改性。
例如
012
3
的零电点
89值很低,故可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获得有机改性:一种较好的方法是通过某些无机阳离子使
012
3
表面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
然后再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即可获得憎水性
012
3
!(+#。
有人报道
!(*#
采用表面活性剂对
-12
3
;.<纳米复合粒
子进行表面处理取得成功的例子,活性剂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微泡状态,颗粒间产生相互排斥力,不发生接触,从而防止团聚体的产生,据电镜观察发现,
复合纳米颗粒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状态,出现一定数量的原生颗粒分布,无大团聚体。
表面改性使粒子表面形成了包敷膜,改善了颗粒的分散性和与基体的相容性。
由粒度分布仪测试的结果表明:纳米复合颗粒分布范围较窄,属于纳米级分布。
也有人利用聚氧乙烯醚
;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
(
=5=)作为改性剂对012
3
溶胶
;凝胶过程进行修饰,获
得了一定范围内可控结构和可控粒度的纳米材料
!(&#。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