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一、系统简介

高铁防灾安全监测体系是实现对风速、降雨量、降雪量、地震、异物侵限等危及列车安全运行的自然灾害因素实时监测,对监测数据的分散式采集、综合分析,集中管理、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动态,与调度指挥、牵引供电、列控系统、综合维修和应急救援等系统互相连通,构成对列车运输安全的保障体系。

高铁防灾安全监控报警系统主要由大风、雪深、降雨量、异物侵限、地震等监侧子系统构成。系统主要由现场传感设备层、基站层、铁路局数据中心层设备和防灾终端层构成。

现场层为数据采集层,主要完成对风、雨、雪、异物侵限、地震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

基站层为基站防灾监控单元,主要承担对采集、解析、处理、数据的汇集传输。铁路局层接收传输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将结果发送到调度中心防灾终端。调度中心及其它业务防灾终端主要完成各监测信息的显示、报警以及行车建议的生成。

二、系统结构

按照结构进行划分,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主要由基站PLC监控单元层、现场传感器数据采集层、铁路局数据处理中心层和用户监控终端层四个层次部分构成,其结构图如图所示。

牵引供电系统

牵引供电系统

三、设计方案

西宁到敦煌地理环境以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干旱区为特色。黄土高原灾害类型很多,如旱灾、水土流失、暴雨、滑坡、地裂缝及地震等等,但暴雨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的降雨量很少,主要是风沙灾害与昼夜温差大。因此,西宁到敦煌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大风天气、温度对轨道的影响、沙尘暴、地裂缝、落石、地面沉降以及水土冲击流失的监控。

管辖

1.系统设计思路

1)西宁到敦煌的行车路线主要经过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座主要城市,同时距离

兰州非常的近。因此考虑在这六座城市设立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调度所,放置

防灾服务器和防灾终端。

2)在兰州设置总调度中心,负责统筹各站段的防灾安全监测数据,对全局内的列

车进行总体调度,必要时可接管下属站段的调度权,保证行车安全。

3)铁路沿途设置监控单元,并针对各路段主要自然灾害的不同,监控单元的密度

设置不同,以充分利用GSM-R的4MHz带宽。比如在风灾密集地区多设置风

速计,地质脆弱地区多设置强震仪,防止出现较大的监控盲区,出现安全事故。

4)传输网要能传送音频、视频和数据业务,采用MPTP/SDH技术,底层采用SDH

光纤环路,双以太网冗余,在环路交叉处配置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以使环间信

息共享。并留传统电缆作为降级传输保险。

2.系统总体构成

1)用户层

用户为调度人员,防灾调度所包括防灾服务器、终端设备。本路段设置六个调度所,每个调度所下分多个综合维修段,调度所防灾服务器为整个调度所管辖范围内线路服务。报警信息包括本调度台信息和相邻调度台信息。

2)区域处理层

按综合维修段范围设置,设于各个维修段内,每个维修段设置多个监控单元。主要负责实时接收各监控处理层传来的各种信息,对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分析、处理、显示和打印。根据列车管制规则提供限速、停运等预案信息。同时上报调度所用户层。

3)监控处理层

采集现场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短期存储,再通过网络上传至综合维修段的区域处理层;对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还要通过继电接点条件与就近的列控中心接口,迅速发出停车信息;对现场监测设备状态信息进行监测管理,实现故障报警、故障诊断。监控处理层一般设在铁路沿线GSM-R基站机房内,有利于设备用房、供电、通信传输等设置。按照就近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对基站间隔范围内(约3km)轨旁灾害监测单元(风速风向计、落物监测等)进行控制区划分与配置。

3.监控单元

1)风监测单元

由于在本路段为风灾多发区段,防止横风吹翻列车,需要在车站及大风区间等适当

位置的光纤直放站铁塔或接触网立柱上、大桥、距轨道面4-6m处设置风速风向计、通信接口设备。

2)雨量监测系统

本路段属于少雨路段,对雨量检测要求不高,主要是防止大雨对路面的冲击作用以及带来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安装在无遮掩、宽敞的场所,高度在距轨道面1-4m处。

3)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异物侵限监测传感器应设置于沿线公跨铁桥梁以及设有防护网的隧道口、高边坡处。监控单元设置于沿线GSM-R基站、牵引变电所处。

4.传输系统

本段路线传输系统采用SDH环网,保证其冗余性,并在此基础上加设E1电缆线,为发生重大通信断路事件后的传输提供降级传输方式。调度所通过FAS接口连接GSM-R,并在相应站段设置DXC,使环间信息共享。

宏电M2M 无线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简介

C Connecting ti Machine M hi
2010年07月15日
Hongdian, the power of m2m communications

提纲
Connecting Machine
第 部分 第一部分
物联网概念与M2M体系
第二部分

宏电物联网业务策略与M2M平台
第三部分
宏电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概述
第四部分

系统平台与产品介绍
第五部分
宏电发展历程与发展理念
2010年12月21日
Page: 2

物联网概念
Connecting Machine
通俗地说 物联网是让一切物品连上网络 通俗地说,物联网是让 切物品连上网络, 让万物“有思想”、“有觉悟”,物品之间 让万物“有思想”、“有觉悟”, 物品之间 可以直接对话和自动反应 这样人们可以在 可以直接对话和自动反应,这样人们可以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地了解到任何物 品的状况 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品的状况,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ITU物联网的阐释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体的阶段,而万物的连接就形成 了物联网。 中国移动对物联网的定义是“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 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 。 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
2010年12月21日 Page: 3

物联网M2M体系
Connecting Machine
2010年12月21日
Page: 4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牢基础、做实工作、做优特色、做响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争创“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的目标,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各项民政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民政服务管理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为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实施“”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项目。 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实施“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项目。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争创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织开展2-3次应急指挥系统操作演练,提升应急水平。切实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丰富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害信息员培训。 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修订完

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规范低保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20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10元。推动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基金。 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病种和救助范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优化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继续做好14周岁以下先心病儿童救助工作。 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敬老院管理标准体系。维修改造敬老院床

T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考试试题及答案

T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一套架构于传输网络之上的集成系统,合武防灾系统中监测内容是:风监测、雨监测、异物监测。 2. 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备主要由室外风速风向计、雨量计、异物侵限等监测设备,通信基站内的监控单元,中心的监控数据处理设备,以及防灾调度终端、工务终端、维护终端等组成。 3. 因自然环境或突发事件造成异物侵限,经过排除障碍,不影响行车时,行车调度人员可用进行临时行车的控制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监测设备得到修复,调度人员可进行调度复原。 4. 在异物轨旁控制器里有电网故障、上行临时行车、下行临时行车、现场恢复、四个指示灯,正常情况下指示灯状态是全部不亮。 5. 在异物轨旁控制器有现场测试1(或实验1)、现场测试2(或实验2)、现场恢复三个钥匙,用于现场测试系统完整性。 6. 在现场测试过程中,扭动完现场测试1(或实验1)、现场测试 2(或实验2)两把钥匙后,需要再扳回到原来位置,否则无法进行调度恢复。 7. 在风雨监测点的数据远程传输单元内有两个开关电源给两个传感器供电,两个电源输出电压是直流24V。如果电源正常则电源指示灯绿灯常亮。 8.目前上海局合武使用的风雨传感器实现采集冗余功能,传感器名称为维沙拉

9.两个风雨传感器一高一低安装的目的是:防止数据采集时相互干扰。 10.风雨传感器A和B风速采集原理是:超声波式。 11. 异物监测点报警级别分为:一级报警、两级报警。系统监测到双电网同时中断时,在终端发出一级报警;系统监测到单电网中断时,向终端发出二级报警。 12. 当发生一级报警时,如果在道路可临时通行但异物设备未修复好的情况下,经工务人员同意可由行车调度人员进行上、下行临时行车操作。 13. 在大雨发生报警降级或解除时,工务人员需要到现场确认符合条件,然后通过工务终端通知调度终端进行报警确认。如果升级报警, 调度终端不需要工务通知,直接可以进行“报警确认”操作。 14. 异物二级报警不需要调度人员进行处理,工务需要确认然后现场修复系统。 15. 当上、下行临时行车命令都下达后,若维护人员现场修复电网,并扭动现场恢复按钮后,行度终端监控界面相应指示灯亮。表示现场工务人员已经确认使系统恢复,是行调终端“调度恢复”按钮变为可用的一个条件。 16. 大风数值>30m/s时对应的报警级别一级报警;风速达到 20m/s<风速<=30m/s时对应的报警级别二级报警,此阈值由路局文件提供,可以通过配置文件配置。 17. 风监测点单套采集中断报警,则可判断为该套传感器对应的电源通道故障或传感器故障。

任务2国内外高速铁路安全与防灾系统概述.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新课内容】 任务1 高速铁路安全与防灾系统概述 高速铁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巨系统,其运行安全涉及到各个环节,从合理安排列车运行图和司乘人员,到运营设备、线路的状态检测与维修保养和环境安全监控预警,以及调度指挥和运行控制等。高速铁路安全与防灾安全技术是用于全面监测各种可能对安全行车产生危害的自然灾害,通过建立实时监控网络、及时采取预防与防护措施,达到减少灾害损失、最终保证行车安全的目。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外高速铁路,把安全技术作为高速铁路的先导型核心技术加以系统研究。针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运营条件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安全保障措施,并通过实际运用对安全对策予以不断完善和提高。 一、国内外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概述 1.日本 日本是一个台风、暴雨、地震、滑坡及大雪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铁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据统计,日本铁路大约有1/3的行车事故是由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日本铁路的行车安全,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往往导致重大行车事故,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因此,日本铁路部门非常重视对自然灾害的研究、防治工作,自新干线建成运营以来,经过40余年的不断研究和开发,已经从简单的观测、报警、防护逐步构建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防灾监控系统,加强了对地震、强风、暴雨和大雪等自然灾害的检测,确保日本铁路的安全运营。按照灾害信息的种类和系统功能划分,日本铁路的安全防灾监控系统分为灾害预测系统和灾害检测系统。前者是根据监测数据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通过采取灾害前的预警措施和行车规定,保障行车安全;后者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灾害,通过检测判断,阻止列车进入灾害区段,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日本铁路制定了灾害情况下相应的行车安全规则,以及降低灾害对行车影响的措施,并已经研究及开发了很多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控系统,如地震紧急检测报警系统(UREDAS)、防灾管理控制系统、气象信息系统(MICOS)、河流信息系统。 1996年东海道新干线还开发使用了轨温监测系统。目前,日本新干线采用的是综合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它是COSMOS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它通过设置在沿线的雨量计、风向风速仪、水位计和相应地点的地震仪等观测装置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沿线灾害检测装置,以及轨温及异物入侵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大型建筑物和车站灾害监测设备,沿线防护开关和防护电话等,将沿线的各类灾害信息全部送到中央调度控制室并严密监视线路的状态,一旦发生灾害,系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T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维护手册

目录 1 系统整体结构 (1) 2 监测设备(现场层设备) (2) 2.1 气象监测设备 (2) 2.2 异物现场监测设备 (12) 3 基站监控单元设备 (17) 3.1 监控主机 (19) 3.2 UPS (23) 3.3 UPS切换器 (28) 3.4 继电器及电源组合 (30) 3.5 长线收发器 (33) 3.6 监控单元供电 (34) 3.7 监控单元防雷 (38) 4 问题处理 (40) 4.1 网络中断 (40) 4.2 气象数据异常或无数据 (41) 4.3 异物网黄色(或红色)报警 (42) 4.4 电源故障 (46) 4.5 防雷器故障 (55) 4.6 监控主机故障 (56)

5 日常维护 (57) 5.1 远程试验 (59) 5.2 现场试验 (60) 5.3 巡检 (62) 6 T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工程信息表(见第二册) (66)

1系统整体结构 TFZh型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以下简称“防灾系统”)总体结构由现场层设备、基站层设备、中心设备与应用设备四层组成: ◆现场层设备:用于现场灾害信息采集,主要由各种灾害信息采集 传感器(风速、雨量)和异物监测设备组成。 ◆基站层设备:用于现场采集设备的处理,主要由监控单元组成。 ◆中心层设备:用于对实时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转发等工作,主 要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组成。 ◆应用层设备:用于对灾害数据的显示与统计工作,是人机界面的 接口,主要由各种应用终端组成。 系统整体结构图如下:

2监测设备(现场层设备) 防灾监控系统监测设备包括:风雨传感器、数据远程传输单元、双电网传感器、轨旁控制器及传输电缆。 2.1气象监测设备 2.1.1风雨传感器及数据远程传输单元的安装 风雨现场监测设备是由风速风向传感器、数据远程传输单元和传输线缆组成。风速风向传感器使用专用托架,使用M16的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接触网支柱上,如下图所示:

社区防灾减灾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社区防灾减灾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1.加大应急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捐款为补充,建立城市应急救助专项基金,为应急救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出台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以落实基金的来源,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在各项工程建设中,无论投资主体是谁,都要按照国家要求,把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纳入工程设计,将所需资金纳入工程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灾害防治工程的投入到位。通过配置现代化应急救援设备以及先进的特种救生设备和检测设备,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强大的设施设备支持。 2.加强应急设施设备的有效配置 要在认真分析城市灾害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系统、高效的原则,用新思维新理念对各类应急设备进行系统配置。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已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堵塞漏洞,予以重点配备,特别是要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情况的应急能力建设。同时,要统筹协调城市通信、移动指挥设备、检验检测设备、抢险救灾设备等各种现有应急设施,合理配置到防灾救灾工作中,提升整体应急能力。要将人防设施和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场所和人防工事,将之逐步改造或建设成公众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指引标志,开设疏散通道,配

备应急物资及水、电、卫生等设施。在建设公共市政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时考虑应急需求,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3.强化应急设备的科学管理 城市综合减灾体系是城市安全的“神经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伞”。要通过对现有各减灾系统的信息、设施、救援、保障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构筑起一个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反应快速、指挥顺畅、行动协调、救援及时、保障有力的城市综合减灾体系,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起可靠的安全屏障。要实现城市防灾和减灾的综合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应急设备的日常管理、快速调用、轮换更新以及余缺调剂、保障供给等工作制度,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和完善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库,将现有单位、企业所持有的生活、生产、抢险等应急设施进行网上在线管理,减少因物资储备底数不清造成的灾时不够使用、平时沉淀浪费的现象。城市政府要统筹规划掌握各级、各类、各业务部门包括防化、消毒、生活、医疗器械、救援抢险等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实物储备;强化与生产企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部门的协议储备,通过科学、规范的应急物资供应和设备储备模式,切实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加强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救援演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应急设施设备的效用。逐步探索紧急与非紧急一体化的路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与非应急管理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连接,并通过相应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6386200.html,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化系统探讨 作者:林映侗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出现 也屡见不鲜。自然灾害波及的范围较广,影响的领域多,灾害影响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特征也越发的明显。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灾情的影响,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相关的应急指挥中心,做好防汛、防火、抗震救灾等重大救援工作,减少因灾害带来的相关损失。本文将立足于灾害的特点,分析防灾减灾的应急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应急智能化系统方式。 关键词: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智能化探讨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地震的影响,同时,我国沿海城市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上人为造成的灾害,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防灾减灾,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控制以及救援,减少灾情发生时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灾害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 灾情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自然灾害受大自然的影响很大,人为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本身造成的。例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洪水等,人为灾害中的火灾,地震在发生的时候不受人为的控制,但在日常生活中火灾可以被人类所预防[1]。自然灾害给人类思想 认知上认为是不受人为的控制,是大自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但事实上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在对自然大肆开发,工程建筑的选址不合理都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此外,洪水所造成的灾情也是掺杂着人为因素在内,洪水带来的灾情除了其本身威力巨大外,还与人类不能及时进行泄洪治理有关。由此看来,自然灾害也可以视为人为灾害的一种。 二、人类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灾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伤,人类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灾情的共性,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灾情的科学管理,同时能够给政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面对灾情的到来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灾情给社会发展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对灾情的后续分析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只是将灾情进行单个的分析,没有将灾害中的共性进行综合的探讨,导致灾害管理部门

国外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简介.

第七节 国外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简介 世界各国在建设高速铁路之初,均把“安全”作为高速铁路的先导核心技术加以系统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通过实现基础设施高标准、技术装备高质量、运行管理自动化和安全监控实时化,来保证高速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以日本、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高速铁路,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及运营方式不同,各自采用了不同特点的防灾安全保障措施。 一、日 本 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国家,台风、暴雨、大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新干线自1964年10月开业至今,保持着无一乘客伤亡的优异成绩。每天运行列车750列,运送旅客75万人次以上,列车晚点平均小于1 min,首先应归功于日臻完善的防灾安全保障体系。 (一)沿线灾害监测及管制措施 1.地震监测及运行管制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在沿线(大部分在变电所)设置加速度报警检测仪及显示用地震仪外,东北、上越、长野新干线还沿海岸线设置地震监测系统,以便提前检测到40 Gal以上的地震波。东海道和山阳新干线由于距东海及关东地震区很近,则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地震P波早期监测警报系统(UrEDAS)”,利用沿线地震报警仪(设定40 Gal)和M(震级)—△(距震中心距)图,对运行管制区域进行判断和管制。图6.7.1为日本地震信息系统示意图,图6.7.2、图6.7.3为发生地震时的列车运行管制范围和过程。表6.7.1。表6.7.3为发生地震时的列车运行管制规则。 图6.7.1 日本地震信息系统示意图

图6.7.2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范围 图6.7.3 日本地震发生时的处理过程框图 2.风速监测和运行管制 在易发生强风及突然大风的高架桥、河川等地安装风向风速仪,其信息在中央调度所的显示盘上或CRT上显示(Cathod Ray Tube是调度员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电脑互相交换情报的人。机装置)。日本对列车运行进行管制的风速值,全部为瞬时风速值。管制标准各地区不尽相同,在设置了挡风墙的地段,对强风进行运行管制的标准可适当放宽。 表6.7.1 地震发生时列车运行规则(东海道新干线) 行 车 规 则 地震强度 停 车 限 速 运 行 甲 在规定的区间停车 在规定的区间限速70 km/h以下,特例30 km/h以下 乙 在规定的区间停车 在规定的区间限速70 km/h以下,特例30 km/h以下 丙 / 在规定的区间限速70 km/h以下,特例30 km/h以下 丁 / / 注:(1)“地震强度”是UrEDAS早期监测系统判定的地震烈度。 (2)“特例”是指下列情况之一:

铁路防灾系统

-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暂行)(初稿) 1.总则 1.1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保证客运专线列车安全、高速运行的重要基础装备之一。行车调度员根据风雨雪天气、地震灾害、异物侵限等安全环境的实时监测报警、预警信息以及铁道部、铁路局的相关规章制度,指挥列车安全运行;工务维护部门按照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的相关灾害信息,开展基础设施的巡检、抢险及维修养护工作。 1.2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以及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集成系统,并预留轨温监测子系统的接入条件。 1.3客运专线铁路应根据沿线的气象、地质条件以及线路环境、运营速度,选用相应的子系统,合理构建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1.4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与客运专线同步设计、安装、调试及开通运用。 1.5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备应布设于铁路用地界内,现场监测设备的安装不得侵入客运专线的建筑限界。 1.6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设备故障时,不应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

1.7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具有抗雷电及电气化铁路电磁干 - 2 - 扰的能力。 1.8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构建应支持兼容子系统的接入及其所引起的系统容量、功能等方面的平滑扩展。 1.9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现场设备应满足无人值守的要求,具有较完善的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功能。 2.引用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61-200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GB/T 19531.1-2004)《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国际电联2Mbps 接口通信标准》(ITU—TG.703、G.70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IEC61000-4-1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GA267);《外壳防护等级》(GB420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IEC60068-2-14:1984);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 《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铁运…2008?73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德国、法国、日本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简介

德国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简介 德国高速铁路属客、货混运型,且隧道约占线路长度的1/3。因此,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成为德国高速铁路安全保障的重点。德铁制定了非常严格有效的防范措施。例如:禁止无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货物列车或装有危险货物的列车驶入隧道;尽可能减少客、贷列车在隧道内交会,并要求限速运行;专门制造了两列隧道救援列车,随车带有医疗卫生救助设备,并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消防、救援队,当出现意外事故时,能及时进行抢救。 此外,在高速新线上也采用了新型防灾报警系统MAS90,除可监督线路装备的运用状况外,还可识别和及时报告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以及移动设备发生破损的情况。该警报系统在全线南、北、中段设有中央控制单元(SZE),相互连通;每个SZE又连接若干设在沿线总站信号楼内的各种报警和记录单元(MRE),并与之进行信息和命令交换。MRE接受安装在沿线的探测报警仪器采集的信息。这些探测报警仪器主要有:HOA903型热轴探测器;LSMA隧道气流报警器(在长度大于1.5km的隧道内安装);WMA风测量仪(在所有桥梁上安装);BMA火灾报警仪;沿线设置防护开关;隧道口坍方报警信号装置(EMA);隧道两端及隧道内每1000m(早期600m)设置应急电话(NR),仅需扳动手柄就可打开电话箱,紧急呼叫的信息具有绝对优先权。德国的计算机辅助列车监控(或称行车调度LZB)系统,可起到安全调度功能。 图为德国新建高速铁路防灾报警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德国新建高速铁路防灾报警系统配置图 探测设备:HOA—热轴探测设备;WMA—风力测量报警设备;LSMA—气流报警设备; BMA—火灾报警设备;EMA—塌方报警设备;Whz—道岔加热设备。 处理设备:ZSE—集中控制单元;MRE—报警显示和记录装置。

视频防灾减灾系统设计方案

第1章视频防灾减灾系统设计方案 1.1项目背景 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目前在防灾减灾指挥室中心(涿州市气象局),通过网络专线,计划建设主会议室1个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以及15个乡镇防灾减灾分中心,共计16个点的高清视频防灾减灾系统,实现音视频交流、会议、培训、考试、实时传输移动点音视频资料等功能,后期将要扩容到覆盖全系统的视频防灾减灾系统。 1.2项目建成目标 未来将建设成为覆盖全国分支机构的视频防灾减灾系统。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视频会议系统是以涿州市气象局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为中心,使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与各乡镇召开视频防灾减灾会议,它以服务于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 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管理为宗旨,基于内部网络,能够提供视频会议、业务交流等多 媒体信息服务。 ?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与其他分支机构的视频会议。 ?具备丰富的远程会议控制。 ?实现4M带宽下HD1080P\25帧\秒视频效果,达到22K双声道立体声音频效果。 ?高清双流培训,满足在高清视频会议时发送高清的PC内容,实现双路动态高清视频效果。 ?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简便。 ?系统具备优秀的QoS策略和安全策略。 ?可以和会议室的多媒体设备结合。 本次将要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无论在网络上、技术上、设备上、环境上都是可行的,并且要有良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各会场之间通过视频防灾减灾设备,能够进行视频、音频等信息的互通,达到以更高效率的通讯传输目的,达到提高网络资源 的利用率和办公效率的目的。 这样,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基于系统内部IP网络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将提供一个会议、交流的手段,为节省大量的差旅费用,提高办公效率。而高清视频会议系 统的各项应用是涿州市气象局远程视频会议防灾减灾系统全体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3系统预期收益 建设完成后的该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会议模式丰富,功能强大,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并且提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暂行) (初稿) 1.总则 1.1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保证客运专线列车安全、高速运行的重要基础装备之一。行车调度员根据风雨雪天气、地震灾害、异物侵限等安全环境的实时监测报警、预警信息以及铁道部、铁路局的相关规章制度,指挥列车安全运行;工务维护部门按照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的相关灾害信息,开展基础设施的巡检、抢险及维修养护工作。 1.2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以及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集成系统,并预留轨温监测子系统的接入条件。 1.3 客运专线铁路应根据沿线的气象、地质条件以及线路环境、运营速度,选用相应的子系统,合理构建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1.4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与客运专线同步设计、安装、调试及开通运用。 1.5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备应布设于铁路用地界内,现场监测设备的安装不得侵入客运专线的建筑限界。 1.6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设备故障时,不应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

1.7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具有抗雷电及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的 能力。 1.8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构建应支持兼容子系统的接入及其所引起的系统容量、功能等方面的平滑扩展。 1.9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现场设备应满足无人值守的要求,具有较完善的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功能。 2.引用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QX/T61-2007 )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 GB/T 19531.1-2004 )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6-88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T 9813-2000 );《国际电联 2Mbps 接口通信标准》( ITU -TG.703 、 G.704 );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IEC61000-4-12 );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 GA267 ); 《外壳防护等级》( GB420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IEC60068-2-14:1984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 GB2887-2000 );《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 39号); 《CTCS-3 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 (铁运〔2008 〕 73号) 《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技术规范( V1.0 )》(科技运〔2008 〕151 号) 除上述标准和规范外,在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备制造、软件编

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

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1) 内容摘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平台。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管理、技术的角度对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应急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上百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500亿元左右,占我国GDP 的6%。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政府承担着实施应急通讯、应急分析、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和紧急救助的任务,为了能够科学、准确地应对突发事件,政府急需建设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建立该系统,对提高政府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

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目前,以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建设安全高效的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我国将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对于应急管理的投资将会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各级政府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各级政府正在加紧建设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广西南宁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应急联动中心。“非典”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扬州、成都、重庆等地也建设了应急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省市在电子政务深度应用方面的工作重点。从整体上讲,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在得到各个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诸多的因素,我国城市联动系统自身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与国外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误区

系统科学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运用

系统方法论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应用 张铁柱(防灾减灾工程2015205104) 摘要:通过对系统方法论的学习,结合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 阐述了如何将系统方法论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系统方法论;防灾减灾工程;实际问题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和原则主要有: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五个方面。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方法论。 系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实践。系统科学方法起源于通讯工程以及运筹学等学科,它在使用模拟方法、进行复杂计算以及大量数据处理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并和人、财、物的管理相结合,能出色地处理规划、计划、预算技术、预测技术等复杂问题。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而诞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现在它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系统工程作为一门工程技术,与一般工程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系统工程是从系统角度去考察研究工程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析、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因此在研究系统方法论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研究一切系统的基本观点(原理)。

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实力,减轻灾害损失 杨德宏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特点为:种类多、频率高、地域广、损失大。最主要的是旱涝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灾害、畜禽疫病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近50年来,每年由气象、旱涝、地震、地质、海洋、疫病、农业、林业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平均每年因这些灾害死亡数万人。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铁路、公路、电力、通信、农业、林业等产生了严重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了8级地震,给人民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国家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范了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学术研究,深入分析自然灾害形成的机理,客观探讨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本文借鉴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一、国内外防灾减灾技术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重视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

尤其是联合国1989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灾十年”之后,世界各国积极研发防救灾技术,注重应用科技手段提高防灾能力,但发展却不平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较落后,相应防灾减灾能力亦较弱。 近年来,美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含金量日益加大。在气象监测方面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天气服务系统,对干旱、洪水、龙卷风等气象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测。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建立了三个全国性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多个强震台网,台站、台网在种类、密度和精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台网数据处理是全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己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记录,每年可记录到3万个地震事件。在抗震方面,吸收了受灾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发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采纳了几十项的智慧技术,使新建和现有建筑物都能抗震,已经解决了农村住房和城市住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技术对全美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已经渗透到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森林保健监测研究领域,能提出环境状态的预报。 日本对于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也相当重视。由气象台、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气象网与卫星、雷达、探空仪、气象观测船等组成了日本气象的立体观测系统,日本气象厅还配臵了巨型计算机,建立了新的数值预报模式。日本的地震监测系统极为发达,其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深井观测系统,孔井式遥测地震监测网,微震遥测观测网、GPS观测网遍及全国,建立了初步的地

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铁路安全监控系统 主要功能 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专门为高速铁路遇到风、雪、雨等灾害情况实施监测的系统,由于铁路线路的特殊性,风、雪、雨等自然灾害对铁路行车的影响,会由于具体的地形地貌,铁路的防护措施等而变化,因此达到灾害等级的风、雪、雨灾害不一定会影响到铁路运行,而未达到灾害等级的风、雪、雨气候条件却有可能影响到铁路运行。因此铁路防灾安全系统的建立,不仅是对风、雪、雨气象条件的监测,而是要对实测数据、历史数据、气象预报数据、经验数据等多种数据的综合处理,提供告警预警。 技术特征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监控单元、网络汇聚点、调度所构成防灾系统专用局域网。系统中心上联调度所,下联二级汇聚点,同时负责前端控制器接入,还负责和其他第三方系统安全互联;系统二级汇聚点,负责汇集区段前端控制器数据;调度所为系统远程中心,与CTC、雨量监测系统等进行安全互联;中心-远程中心-二级汇聚间联网采用双星形结构,双设备/双网冗余;汇聚点-前端控制器采用双网冗余接入。 系统能够接收管辖区内的各监控单元上传的风速风向、降雨量、异物侵限等监测信息和设备工作状态;对风、雨、异物侵限等灾害的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根据灾害强度,生成各类报警、预警信息以及相应的行车管制预案并在工务终端上生成文本、图形显示及音响报警;同时,将风、雪、地震、异物侵限等灾害的报警、预警信息以及相应的行车管制预案传送至调度中心防灾终端。 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在用户界面上图形化地、动态地集中显示全线监测点的监测信息,主要包括各类监测项目的实时变化值及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提供完善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维护、系统运行参数配置、用户权限管理和访问日志功能。 知识产权:归属自有 应用领域:客运专线、既有铁路 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1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 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 《XXXX泌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 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 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