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肠出血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合集下载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靶向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对GIST 生物学行为认识的加深,靶向药物、分子病理、影像学、微创等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GIST 的治疗模式,已经建立了包括外科、病理科、消化科、内镜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但迄今为止,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推动GIST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特制定本共识。

1 活检或标本处理术前评估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会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可直接行手术切除。

如果需要进行术前治疗,应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但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应当慎重。

尽量通过胃肠腔穿刺,以减少肿瘤针道转移和破裂种植的风险。

对于转移性GIST,可考虑经皮穿刺活检。

(1)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术后可能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直肠的病变。

(2)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 切除的病变。

(3)疑似GIST 者(如需排除淋巴瘤)。

(4)疑似复发转移的GIST病人。

(1)内镜活检:内镜下活检常难以获取肿瘤组织明确病理诊断,且偶可导致严重出血,仅适用于病变累及黏膜的病例。

(2)空芯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CNB)活检:在超声或CT 引导下行CNB。

(3)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在有经验的单位可尝试内镜超声引导下FNA。

但获得组织较少,诊断难度常较大。

(4)经直肠穿刺活检:对于盆腔和直肠的病变,推荐此方式。

(5)经皮穿刺活检:对于转移性GIST,可推荐此方式。

(6)术中冰冻活检:不推荐常规进行。

活检组织通常较少,大多数病例虽可以做出疾病诊断,但较难评估肿瘤性质。

推荐用于GIST 鉴别诊断的免疫组化抗体包括:DOG1、CD117、CD34、a-SMA、desmin、S-100蛋白。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③铁代谢检查;④C反应蛋白(CRP)。

3、多学科协作实施PBM,需要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尽早评估手术患者,充分术前准备,对复杂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更应该做好计划和预案。

本共识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贫血管理贫血是围手术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问题。

妇科患者术前贫血患病率为24%~45%,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1.4%。

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更高、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差,以及异体输血量显著增加。

PBM的理念是推荐以非输血的方式纠正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贫血,对急诊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术前需要积极治疗贫血。

1、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1)妇科常见贫血病因: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和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常见原因是异常子宫出血(AUB)。

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除患者患有血液病外,主要病因为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等。

(2)贫血诊断及分级:建议采用WHO(2011)的贫血诊断标准,以便更早识别潜在的贫血状态,积极纠正贫血。

我国也制定了贫血诊断标准(表1)。

推荐对于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前,贫血在1级以上(Hb≤90 g/L)的患者,应纠正贫血达正常后再手术。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1/3的患者有遗传背景,5%~6%的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结直肠癌。 由于对遗传性结直肠癌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除了几家肿瘤专科医院和少数综合医院开展了相关工作外,尚缺乏系统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登记筛查工作,因此,国内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实际诊断率仍较低。 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第1类是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PJS)、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PS)和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等;第2类为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包括Lynch综合征、FAP和MUTYH基因相关息肉病(MAP)等,这些疾病均已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 如MLH1、MSH2、 MSH6、PMS2、EPCAM、APC和MUTYH等。 通过对家系先证者的基因诊断,继而找到突变携带者,并这些高危人群进行风险管理,从而实现预防、早诊和早治。

本专家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综合征以及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等 3部分,分别针对各个遗传综合征的定义、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和随访监测策略展开阐述和推荐。除了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家系成员的遗传筛查和监测随访。 一、非息肉病性综合征 (一)Lynch综合征 1. 定义: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可引起结直肠及其他部位(包括子宫内膜、卵巢、胃、小肠、肝胆、上尿道、脑和皮肤等)发生肿瘤,其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Lynch 综合征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2%~4%,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

2. 临床病理特征: 3. 临床诊断标准: 2003年全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提出了中国人群HNPCC家系标准(后改为中国人Lynch综合征家系标准):家系中至少有2例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一级血亲),并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1)至少1例为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包括腺瘤);(2)至少1例结直肠癌发病年龄<50岁;(3) 家系中至少1例患HNPCC综合征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卵巢癌和肝胆系统癌)。 因此,凡是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均应进行Lynch 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筛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病 因
• 上消化道疾病 • 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 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 • 全身性疾病
上胃肠道疾病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损伤 (Mallory-Weiss综合征、放射及化学损伤等) 胃十二指肠疾病: •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 •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急性胃黏膜损害 • 胃癌 • 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 破裂又称Dieulafoy病等) • 其他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息肉、淋巴瘤) 无呕吐,则无撕裂!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吉大一院胃肠内科 刘健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2. 熟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紧急处理原则
3.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
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定 义

上消化道出血 Treitz韧 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 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 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 大量出血 短期内失血 量>1000ml或失去循环血容 量的20% 表现:呕血和/或黑粪, 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2.紧急输血体征 • 估计失血量>全身血容量的15% • 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 失血性休克 • 血红蛋白<70g/L 或血细胞比容<25%
3.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措施
• 药物止血: • 缩血管药物:血管加压素,生 长抑素 • 扩血管药物:硝酸甘油 • 联合用药:血管加压素+硝酸甘 油 • 气囊压迫止血 • 内镜治疗:喷洒药物,硬化剂注射, 套扎 • 外科治疗 • 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 流术

盆底重建手术网片或吊带暴露并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盆底重建手术网片或吊带暴露并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盆底重建手术网片或吊带暴露并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盆底重建手术中使用网片或吊带(网片/吊带)的术式包括抗尿失禁尿道中段悬吊带术(mid‐urethral sling,MUS)、经阴道植入网片手术(transvaginal mesh,TVM)和骶骨固定术(abdominal sacrocolpopexy,ASC)三大类。

网片/吊带暴露是常见的并发症,一些暴露并发症的处理非常棘手。

为了方便并发症的归类和记录,国际妇科泌尿协会(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IUGA)与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共同制定了目前专业内较为公认的并发症报告系统,即:类别‐部位‐时间(category,time and site,CTS)编码分类系统[1]。

有关网片/吊带暴露并发症的处理多为病例报告或者小样本量的病例系列报告,缺少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给临床决策带来困扰。

2020年,美国妇科泌尿协会(American Urogynecologic Society,AUGS)和IUGA 共同发表了有关网片相关暴露和疼痛诊治流程的联合立场声明[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2018年《女性盆底重建手术人工合成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处理的中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单纯针对网片/吊带暴露这一并发症进一步延展深化,集体讨论制定了该并发症的诊断、处理和预防的共识,供同道们借鉴。

本共识所用的推荐等级来自AUGS和IUGA的联合立场声明[2]。

推荐等级包括,A级:有良好的科学证据支持推荐;B级:至少是科学性尚可的证据支持推荐;C级:至少是科学性尚可的证据不支持推荐;D级:有良好的科学证据不支持推荐;Ⅰ级:证据不充分无法评估和推荐。

一、概述本共识仅适用于网片/吊带暴露导致的并发症。

暴露合并疼痛者应遵照疼痛并发症的处理流程[2]。

2024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2024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2:
●胃肠功能障碍受病人基础疾病, 以及内、外源性多种因素影响, 根据发病机理可分 为 原 发 性AGI 与 继 发 性AGI。[推荐强度: (8.94± 0.89)分]
(三)胃排空与胃潴留的监测
● 核素显像是胃排空评估的金标准。 ● 目前临床上评估胃潴 留最常用的方法为胃残余量测量\ ● 重症病人 经胃管喂养,高胃残余量很常见,且发生时间早,尤 其在镇静或昏迷病人中更频繁,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 (一)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时机 ●(二)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的速度与喂 养量 ● (三)胃肠功能损伤肠内营养的制剂与配方 ● (四)保护胃肠功能的方法 ●(五)微生物组群的调控在肠道功能紊乱中的 作用 ● (六)胃肠动力药在AGI中的应用
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 腹部外科手术(90%) ● 阿片类药 物行镇痛治疗 ● 过量液体 复苏 ● 应激病理刺激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因素类型
影响原因
入院时因素
基础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现存疾病(脊髓损伤、颅脑损伤、 胰腺炎、腹腔手术)
动态内源性因素 动态外源性因素
高龄、高血糖、低血钾、疼痛、危重疾病、胃肠激素(分泌过多或抑 制)炎症
同时高胃残余量是 上消化道喂养不耐受的早期标志,与院内获得性肺 炎 、ICU 病死率密切相 关[20]。 ● 胃 残余量为150~300 mL可作为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治 疗的临界值,胃残余量为250 mL 可作为喂 养不耐 受的早期诊断标准,需要启动早期干预治疗212]。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 指南建议胃残 余量>500 mL/6h 应 推 迟 肠 内 营 养 。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年第卷第期 . . . . ..专家论坛 .胃肠问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指南解读何裕隆何裕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胃肠胰外科主任、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并兼任《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杂志主编、副主编及编委。

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参与“ ”工程、“ ”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论文余篇。

主编《直肠癌保肛手术》和《胃癌淋巴转移》两本著作。

主译《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

【摘要】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成立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订立了我国的诊治共识。

以后每年均进行更新次。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发布的指南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手术;肿瘤复发,局部;肿瘤转移? . , , ? , , : ?, : . .【】 .. ..【】 ;, ;, ;胃肠间质瘤, 中国共识版。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 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 , 发布的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的最疗,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新国内共识和新版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 , 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解读。

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无破裂等,GIST的恶性潜能从极低危至高危不等。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制定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GlST临床诊治水平。

鉴于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一批GIST 治疗领域的专家,基于文献和专家经验整理了本版共识,力求能使小GlST的诊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要求每一个临床问题的诊疗意见根据GRADE法对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级: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等级;并根据专家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弱推荐和无共识3个级别。

见表Io01小GIST定义及流行病学观点:胃是小GlST最好发的部位,其余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

证据级别:B o推荐意见:强推荐。

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超声内镜的高风险特征如强回声灶、异质性、边界不规则、囊性变等,有助于预测小GlST恶性潜能。

证据级别:Co推荐意见:弱推荐。

依据:小GlST的生物学行为是指导随访和治疗的关键。

目前包括美国NCCN,欧洲ESMO及中国CSeo的最新指南对于直径V2cm 的GIST的处理尚无统一意见。

过去认为小GlST恶性潜能较低,然而一项来自SEER数据的大样本研究回顾了378例小GlST患者后发现,约11.4%的小GlST在首次被诊断时即伴随着局部进展甚至远处转移。

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密切随访观察,但目前观察的指标仅仅只是肿瘤直径是否增大,然后被动地等待肿瘤增大后进行手术切除。

如何在小GIST发展早期评估其是否具备恶性潜能是研究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