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

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沈佐民

本文从九华山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及佛教地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当地群众民俗文化与民间风情的渗透与融合做一较全面的阐述与探讨。并以此说明佛教文化在与当地地域文化、群众道德观念、当地教育事业中形成使社会和谐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佛教 地藏文化 民俗文化 和谐社会

作者沈佐民,1957年生,安徽省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池州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一、九华山与佛结缘

有关九华山金地藏可征信的原始资料少之又少。比较可信的是唐宪宗李纯八年(813)费冠卿所撰《九华山化城寺记》(以下简称《费记》)中的记载。因费冠卿世居九华,又几乎是金地藏同时代人,他的所见所闻应该比较确实可信。宋僧赞宁所撰《高僧传》卷二十中有《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其内容几乎全来自《费记》。据《费记》我们可以得到有关金地藏的信息是:

1.金地藏为朝鲜半岛上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金地藏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99岁时殁;则其出生年应为696年;他居九华苦修75年,则落发来唐时间应不晚于玄宗开元八年(720)。

2.《费记》中说他“尝云:‘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徙。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径进。”从文中可见他落发后即渡海来唐,并找到九华,在此苦修。因其法名为地藏,此人以金地藏称之,据此并可说明他并非自幼出家,而是成人后根据自己意愿出家修行的。

3.金地藏来九华后,因“素愿写四部经,下山至南陵,得俞荡等人写献”后,“自此归山,迹绝人里”。一直到至德初(756)才被诸葛节等乡老发现。《费记》描述,这里“山深无人,云日虽鲜,明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这说明自唐玄宗开元八年至唐肃宗至德初,金地藏已在此独自苦修36年左右才被人发现,由诸葛节等人“出帛布买檀公旧地”,为之筑室,作为禅居。这样金地藏之名才渐为远近所知。

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3期

一直到唐德宗初(780),张岩为池州郡守,金地藏年已84或85岁,张岩仰慕他的高风大德,捐俸施舍,并移旧额,奏请置寺,赐额化城寺。①这就是九华山化城寺的由来。该寺也成为九华山最古老的开山寺院,全山寺院的中心。金地藏也被认为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各地闻名来归金地藏者日众。

4.自化城寺建成后,远近闻名施献者甚多;并且新罗本国之人,闻金地藏德名,相与渡海,拜师为徒者亦甚众。但金地藏苦修一如既往。“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畲田采薪自给。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缉麻衣,其重兼均。堂中榻上,唯此而已。”②贞元十年夏(农历7月30日),99岁成道。有资料说他端坐山头修禅75载。

另外,从《全唐诗》中我们找到了三篇署名金地藏的诗篇。

其一:送童子下山③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中完全表现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僧送别年幼、不耐山中寂寞、思家归去小童的情景以及对他的劝慰。如确系金地藏所作,也只能反映他循循善诱、慈祥为人的一方面,至于对金地藏本人事迹在这一方面,未见有什么反映。

其二:酬惠米诗④

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柯用之。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其三:陈岩诗⑤

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僧都向梦中闻。

这两首诗较明显的为后人所作。前一首是谈柯用之给金地藏送米,他为表示感谢而作。但据金地藏为人,不会在诗中两次提到自己的皇族出身,并且明确提出是皇太子。此事不见史传,恐是他人对他的褒美之词。第二首题目即标明为“陈岩诗”,恐确系上文提到的宋末元初之陈岩所写。诗中提出“八十四级山石头,五百余年地藏坟”。这里指的大概是神光岭上金地藏埋骨的月(肉)身宝殿有八十四级陡峭石阶直通十王殿。五百余年地藏坟,指的即是金地藏之坟,从陈岩写诗的时间推算,也正好差不多五百余年。所以此诗必写于金地藏成道之后,是陈岩所作。

① 化城,来自妙法莲华经三 化城喻品:“(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某

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前入化城,生安稳想。”寺之立名,盖取此义。后来也称佛寺为化城。

② 见《费记》。

③ 载《全唐诗》卷八〇八。中华书局出版《全唐诗》第二十三册,9121页。其中对金地藏的介绍为:“金地藏,新罗国王子。至德初,航海居九华山。诗一首。”如说其至德初航海来九华,比《费 记》晚了几十年,与生卒年月俱对不上,似不可信。

④ 载《全唐诗外编》(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709页。作为附录(友邦)的最后两首诗。

⑤ 同上。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但自九华山建起化城寺后,至唐末已有大小寺庙13座;两宋时期九华山寺庙增至25座;明万历年间,寺庙增至百座以上;清初增至150余座,佛事活动极盛。也有说明清两代,九华山达鼎盛时期时,有300多座寺庙,僧尼5000多人。太平军进入九华山,寺庙多数被毁。其后又有所修整,现尚存98座。①其中化城寺等9座名刹被列为汉地佛教国家重点寺院,小天台等30座庙宇被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院,现有佛像10000余尊,历代文物2000多件。

二、地藏崇拜与金地藏

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因而他现身在人、天、地狱六道之中,广设方便,救度苦难众生永离痛苦。所以地藏菩萨获得了“大愿地藏”的称号,密宗称他为“悲愿金刚”。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地藏本愿经》是中土撰述。②而“十殿阎王的名称最初出自《预修十王生七经》。”此经“作者署名为‘唐成都府大圣慈寺藏川述’,说明它不是印度的佛教著作,而是出自唐代末年中国和尚之手。”③而十殿阎王之名称亦大多由中国佛教所创。④由此可见西方来的地藏信仰已完全中国化了,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而被很多人所接受。

至于为什么正是在隋唐时期地藏信仰特别盛行呢?有人认为这是在新罗王子金地藏来华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及赐额化城寺后开始的。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另一些学者认为的:“末法时代”的忧患意识是地藏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占察经》中明确提到,于正法灭后,像法欲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绕。我(佛陀自称)诸弟子,失其善念。……

至于金地藏作为应化的地藏菩萨,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的时间则要比地藏信仰晚了很多。笔者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

1.《费记》和宋赞宁的《高僧传》都没有提到金地藏的应身菩萨身份,而是把他作为人间的一位高僧来记述的。虽然其中也有一些灵异之处,但许多佛门高僧往往也有不少为人们传颂的美丽神话。

2.笔者比较了与金地藏生卒年月相距不远又与九华山有较深渊源的几位诗人。

金地藏 696年——794年

李 白 701年——762年

刘禹锡 772年——842年

① 参见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20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 张总:《地藏信仰研究》,第7-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③《佛教文化面面观》第164页,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编,1989年齐鲁书社出版。

④ 同②。

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3期

杜 牧 803年——852年

李白与金地藏几乎是同时代人;刘禹锡是金地藏在华后期的见证,而杜牧则生活于金地藏殁后的岁月,包括他在池州等地作刺史时。但是翻遍这几位巨匠有关九华山的诸多诗作,却没有一篇涉及到金地藏的事迹。

3.在唐末尚有诸多禅门高僧,他们为宣扬九华山的佛教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除应物曾写过化城寺和金地藏外(惜又不传),其他人著作中只字未提金地藏之名。

4.李白对佛教有较多了解并且崇信,写了好几篇有关佛教与佛寺的诗文。如:《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①、《化城寺大钟铭并序》②等等、等等。并且他应扶风窦滔之请,在其地藏菩萨图上,题写《地藏菩萨赞并序》③,原因是:窦滔有病,“愿图圣容,以祈景福,庶冥力凭助,而厥苦有瘳。”④这说明礼拜地藏图像以祈福祛灾的做法,当时已很流行。有的材料根据李白在此赞序言中所说的“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认为指的就是金地藏,并说李白与金地藏是莫逆之交。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从上下文看,这两句话是颂扬地藏菩萨的。文中开头就说:“大雄掩照(原书注:谓释迦入般涅槃也),日月崩落,惟佛知慧大而光生死雪。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独处旷劫,导开横流,则地藏菩萨为当仁矣。”由此可见李白对《本愿经》及地藏悲愿应该是很了解的了。他与金地藏是同时代人,并且“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如果他已知金地藏是地藏菩萨应化,则在此赞中不可能一字不提。

甚至宋元,如陈岩诗中提到地藏坟,还只是“风撼塔铃天半语,众僧都向梦中闻。”相当孤凄。有的学者提到,明代鲁王的《补陀山碑记》云:“神州之内有三大山,为震旦佛国,曰五台、曰峨嵋、曰洛迦。”……直到清代前期王鸿绪写《潮音和尚中兴普济寺记》中才出现“四大名山”说法。⑤这说明直到明朝前期,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的佛教名山地位还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笔者同意严耀中先生在《江南佛教史》中提到的说法,“九华开始崭露名山头角当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这和当时一位名叫量远的僧人努力分不开的”。他引用《九华山志》介绍量远的事迹,“万历三十一年化城寺灾。量赴京奏闻,奉太后赐金重建,兼修塔院。三十四年,敕封护国月(肉)身宝殿及大藏金塔,并赐量远紫衣。”他又说:“‘护国月(肉)身宝殿’的敕封表明金地藏为地藏王菩萨和九华山化城寺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的地位被官方所正式承认。”⑥此后,有关金地藏和九华山种种神话和传说才迅速地广泛流布。比如:有关白犬善听、有关山神赠药献泉、有关地藏定印、二圣祀

① 该化城寺系三国时吴大帝所建,较九华山化城寺更古老。

② 李白所撰钟铭的铜钟至今仍保留在当涂化城寺中。

③ 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八;载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下册,第1336页。

④ 见李白《地藏菩萨赞》之序中。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临命终时,男女眷属,将是命终人舍能

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象,或使病人眼见耳闻,知其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形象。若是业报合受病重,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益增。

⑤ 见严耀中著《江南佛教史》,第29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⑥ 见该书第293-294页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庙、娘娘宝塔等等、等等,并且金地藏也获得了金乔觉之名。

九华山历代出现过那么多名僧大德,为什么却只把应化菩萨的桂冠给了金地藏呢?历史上百岁宫的无瑕和尚,崇祯三年皇帝曾敕封为“应身菩萨”,还有如宋代被称为定光佛的宗杲,明代灵峰藕益大师等等,它们无一不受金地藏之感召,拜倒在其塔前,智旭自称为“地藏之孤臣”。这绝非偶然。

笔者认为,首先,金地藏是九华山化城寺的开山祖师,时间最为久远。并且,地藏信仰早就传到新罗古国。据张总《地藏信仰研究》一书中提到《占察经》的编写与新罗僧人圆光有很大关系。圆光在隋开皇九年(589)入长安。后声名日隆,被新罗国王敕请回国。他回国后出入宫殿,仍置“占察宝”,在新罗国有很大影响。那么,地藏信仰也必随之盛行新罗。圆光于641年,90岁时入寂。其占察法继续由真表律师等人传承,一直延续到新罗末年。金地藏出生在圆光殁后,他于剃度前很可能受到过圆光所传的影响,法名地藏也可能由此而来。来华后继续从事地藏法门的修习,其徒众在其成道后结合其日常修为视其为地藏化现,这可能是一大原因。

有人说他苦修忍辱,敬拜地藏,是受三阶教影响,笔者认为根据不是很足。三阶教由信行创立于隋代(583年开始)。隋文帝虽大兴佛教,但于开皇二十年(600)却下令禁止三阶教;唐武则天兴佛教,却屡次禁止三阶教,唐玄宗下令灭三阶教,三阶教经受如此沉重打击,一直受到统治者的禁止,虽然在民间还有一定影响,但已很衰微,终于宋代湮没不闻。金地藏来华后,一直孤身独居深山,又是新罗僧人,其对地藏的敬拜,更不必间接得自三阶教。

当前许多著作都是根据张新鹰先生“疑似受三阶教影响”的看法而来,但把“疑似”两字去掉了,越说越肯定。其实张先生文中是非常客观地作为一种推测,而无意于明确肯定金地藏为三阶教中人。它其实更明确地说的是:“他和门徒的情形,有更多的地方与三阶教不同。”“金地藏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无宗派而不无兼容、或超宗派而有某些倾向的道路。”①事实上,金地藏不是学问僧,不专门研习某一宗派学说;金地藏也不是诗僧,以诗歌弘传佛法,扬名天下。他以大乘佛教救度众生的思想,虔修苦行,身体力行,影响广大信众,深入民间心理。许多有关地藏圣迹的传说,反映了他在民众中的影响。宗教本来自民间,它的潜在生命力也寓于民间。九华山地藏道场之形成并经久不衰,金地藏本身言行及其传说深入民间信仰是其又一主要原因。

四、九华山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和谐互动

九华山地藏信仰已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据有关资料报导,当今九华山地区有50%以上群众信佛,83.69%的人认为信教或拜佛可以使人在心理、伦理、生理上得到调节,精神得到安慰。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九华山佛教思想规劝众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教理,这也是形成九华山地区,社会和谐、治安良好、刑事案件和犯罪现象很少的重要

① 见张新鹰:《九华山金地藏断想三则》,《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116页。

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3期

原因之一,当然也与该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九华山地区的地藏信仰千百年来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对人们的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1、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群众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帮人、助人、济世、行善、施爱,其提倡的道德原则是众生和睦相处、宽恕待人、公正平等、宽厚诚实。这些思想道德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德、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和谐共融。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尊重、珍惜生命,以救世为务,治心为本。因此,慈悲可谓是佛教道德观的核心。佛教反对屠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广到整个世间万物,都属于戒杀的范围。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在保护人类自身及促进建设和谐社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地藏菩萨的悲悯大愿,金地藏的身体力行,赢得各阶层、尤其是当地下层群众的供奉与膜拜。

2、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及民间风情的渗透和融合

佛教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色,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渗透到了民俗文化之中,民俗文化又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两者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推动当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1) 九华民俗文化

九华山自清以来即为僧俗合居一地,所以许多山民的习惯都受到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影响。如荤年素年、龙灯、腊八粥、平安锁、除夕进香、求签、百子会、许愿还愿等。

荤年素年:腊月二十八,九华山地区的老百姓便提前过大年了。这天下午,家家打扫房屋,户户张灯结彩;壁上贴新画,门上换新联,大人忙年饭,孩子放鞭炮。到了晚饭时分,一家老小团聚桌前,父母在这时得到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孩子们在这时得到大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山上山下,到处都洋溢着热烈而祥和的气氛。这就是九华山的荤年。荤年过后,腊月二十九日,家家洗锅擦碗,重做素菜,开始吃素。大年三十。老百姓家里同寺庙里一样,端上的全是素菜。吃过晚饭,大人带着孩子,打着灯笼,抬着大捆的塔香,前去朝拜肉身宝殿供奉的地藏王菩萨。有些虔诚的居民,同远方赶来烧香的佛徒一道,通宵绕塔拜佛。地方上把这种守夜朝拜活动称为“守塔”。

腊八粥: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习俗。

求签:来山游人、香客或当地居民遇事不能决定时,往往在朝拜佛菩萨的同时求签问路。签文即诗句,分上上、中上、大吉、中下、下下五种,可供求家宅、求婚姻、求财、求寿、求子、求医求药等多类。求得大吉以上签者则事能成,信心倍增,求得中下以下签者,则事难成就,心灰意冷。

百子会: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的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的称“小百子会”。朝山者众人身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多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

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

宵达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

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为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通

行无阻的特权。

许愿还愿:许愿就是对佛和菩萨许以愿心,当如愿以偿时即按心中许诺的愿一一

向佛、菩萨偿还。愿心有多种(如求子、求婚、求财、求寿、求功名等),一旦实现了

某一意愿,便是大喜大庆。

(2) 民间风情

九华山由于长期受地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一些颇具佛教文化色彩的民间风情。如禁养家禽家畜、“三元济残”等。为清洁“净土”,九华街长期以来禁养家禽家畜,尤其不准养猪。但每一户和每个寺庙里准养一只公鸡,目的是公鸡报晓,“净土”

有声,兴旺发达,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三元济残”是九华山山民由于受佛教习俗的

影响,形成了一种如同佛教界定期向残疾人发慈悲救济的做法,即每年有三天(夏历正

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集中救济残疾人,分发给每个残疾人一些钱粮衣物。另外,九华山居民一向有“拜地藏”的礼仪,具体做法是每月的初一、十五用素菜为地藏

菩萨斋供;每年正月初一,到肉身殿向地藏菩萨拜年。据调查,94.41%的人认为九华山

佛教文化使当地民俗文化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并使当地民俗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地藏

文化的融合体,其中,佛教界近乎100%的认同,社会各界也达到89.04%的认同率。①

3、九华山佛教文化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九华山古代建筑文化中,寺庙建筑是精粹,主要有宫殿式、民居式和组合式。每

一座寺庙都以其个性成为整个寺院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了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和谐

统一。九华山建筑文化产业已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一是依山就势,灵活布局;二是皖

南民居格调,使用功能突出;三是就地取材,坚固耐用。近年来,九华山地藏道场的佛

门领袖仁德法师发愿筹建99米露天地藏大铜像、描绘“莲花佛国”壮丽蓝图。赵朴初

居士写下了“长忆谪仙人间九芙蓉殊胜境。仰瞻菩萨像放大吉祥光明云”对联。现在该

铜像正在九华山脚下施工建造。

4、九华山佛教文化带动并促进地域教育事业的发展

九华山佛教兴学历史悠久,陈岩在宋末元初,隐居九华山时,筑“九华书院”,啸

歌其中。明代儒者施达,精研理学,曾在九华山天柱峰下的“天柱书堂”弹琴著书,开

馆长达17年,遐迩闻名,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②1898年,华严学者月霞在九华山翠

峰寺创办“华严大学”。1929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东崖寺方丈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并任院长兼九华平民小学校长。③当时开设的课程有:佛学概论、贤首学、小乘

① 张和敬、罗生芹等:“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载《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总

第68期),79页。

② 李桂红:《九华山道儒文化及其与佛教关系探析》,《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8页。

③ 钱征、丁育民、华子编著:《走进九华圣境》,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45,182

页。

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3期

佛学概论、佛教宗派源流、摄论以及国文、英文、文章作法、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艺术、体育等。它历时17年,为本山和全国佛教界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受到中华全国佛教总会的嘉奖。①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僧伽培训班,学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庙招生,经考试择优录取。1990年7月创办九华山佛学院,开设正科班一个,佛学研究班一个,并不定期地为全国各地举办寺院执事培训班,传授古汉语、哲学、医学、写作、英语、书法、梵呗等基础课和佛学概论、八宗概要、戒律、遗教三论、地藏经、三论贤义、佛教史等佛学理论课。九华山佛学研究小组、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池州师专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等成立,曾多次召开有关佛学和金地藏学术研讨会,还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佛学界人士进行交流,聘请海内外名僧来山讲经说法。2004年4月九华山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节”,进行茶文化的国际交流;8月下旬中韩佛教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韩国现代山水画及中韩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等。

据当地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九华山于清宣统二年始建九华山初等小学,该校是由当时九华山佛教界资助办起来的。现在的“九华山学校”也是由佛教界释义方于建国初期(1949年)筹办的,当时名为“九华山小学”,义方任校长,1979年正式更名为“九华山学校”。

此外,九华山佛教界鉴于安徽省教育经费困难的现实,积极努力地开展引资办学工作。他们最多的一次是从新加坡引资160万,办起了两所学校,解决了一大批孩子上学难问题。另外,九华山佛教界还资助了一些办学经费困难的学校,仅是经常被资助的学校就有30多所。这些善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困难,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②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佛教的神圣情感,又有地方文化之内涵,它与当地的民间文化、民俗、民情有着天然的联系,并相互渗透和影响,对发展和促进地方和谐社会建设和丰富区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黄夏年)

① 张跃西:《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65页。

② 张和敬、卢生芹等《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第1期(总第68

期),79页。

梵净山景区营销策划方案

梵净山景区营销策划书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外出旅游,关注健康,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成为人们在生活方面的新取向. 旅游业--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各地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招商引资 或外商独资等多种融资形式纷纷加大对旅游业投入,以拉动本地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与规范,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产业.中国的旅游现状说明,一方面,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另 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游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另一客观事实表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加 上国家实行利民的休假制度,使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去旅行,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 的空间.在国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国内人们对外出旅游的观念也日趋成熟,根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将是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到,旅游业目前在我 国正值成长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背景分析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面积41900公顷,197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孓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 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 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梵净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名 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较多,为尚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梵净山应进一步发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优势,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旅游点。 (一)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应对国内市场竞争 梵净山应坚持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严厉打击不良旅游现象,健全景区交通状况,不断规范旅游市场,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种竞争力。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

浅谈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管理方向)学号:1234001254185 姓名:刘志磊 【摘要】: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地藏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菩萨寺庙 【正文快照】: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的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地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他在因地曾发下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他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在他的眼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因他誓愿宏深,故受佛嘱托,是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这中间漫长的无佛时代一切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我国自唐代以来,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盛行。地藏菩萨那种“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这当然也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玄奘所译《地藏十轮经》等流行于世有关。但是,这与金乔觉之被看成是地藏菩萨的应世教化众生,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据唐代著名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典籍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国高僧金乔觉,世称“金地藏”。金乔觉颖悟天然, 24岁时削发为僧。唐开元末年,他携灵犬善听航海而来,遍访江南诸山,最后到达九华山。相传他来到此地后,常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苦修,感动了当地士绅及广大信徒。同时他又以地藏菩萨的愿行,募得家财甚富的闵让和之九华山地全部,修建了弘法的大道场。并使闵让和先是令其儿子出家,后来自己又舍俗离尘,两人一起跟随金乔觉学法修道。寺院建成后,又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带领徒众苦修,从而影响越来越大。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其肉身坐石函中,越三年仍完好如初,灵异昭著,信众们尊崇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广大佛教信众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四方信众纷纷来朝山礼拜祈福。且不说九华山的香火日益旺盛,就是一般的寺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行地藏法会,以纪念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成道日。这一天在民间,江南一带几乎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因此,中国佛教中对于地藏菩萨的虔诚信仰,与金乔觉被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是分不开的,它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二、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 正文: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三、佛教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梵净山景区营销策划方案

梵净山景区营销策划书 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得生活水平得到空前得提高、外出旅游,关注健康,享受生活带来得乐趣成为人们在生活方面得新取向、 旅游业--21世纪得朝阳产业,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很大得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得新亮点,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各地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招商引资或外商独资等多种融资形式纷纷加大对旅游业投入,以拉动本地区域经济市场得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得旅游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与规范,就是一个尚未成熟得产业、中国得旅游现状说明,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得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游经济蕴藏着巨大得发展潜力、 而另一客观事实表明,国家经济得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得金钱、加上国家实行利民得休假制度,使人们有更多得休闲时间去旅行,为旅游业得发展创造良好得空间、在国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国内人们对外出旅游得观念也日趋成熟,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将就是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得阶段、可以瞧到,旅游业目前在我国正值成长期,有着巨大得市场潜力、 二,背景分析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得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面积41900公顷,197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梵净山就是武陵山脉得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得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孓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得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得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得唯一分布区。梵净山

传统文化与民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梵净山凤凰古城旅游实习报告

梵净山凤凰古城旅游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2年5月4日----2012年5月6日 二、实习地点:梵净山景区、凤凰古城景区 三、实习目的:通过对实习地梵净山、凤凰古城的观察和认识了解旅游景区景点的现状;通过实习,学习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和团队精神,提高作为一名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与旅游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旅游者的景区产品消费心理,从而达到进一步学会分析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空间行为;通过实习,将课堂上的理论转为实际的实践经验。 四、实习安排: 5月4日乘车前往同仁,5月5日上午由铜仁乘车去梵净山景区,徒步登山实地调查,下午乘车到凤凰,5月6日考察凤凰古城 五、实习内容 1、景区景点简介: 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地区的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78年,梵净山被正式划为贵州省自然保护区, 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MAB)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成员。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

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 梵净山蘑菇石圈保护区网”成员。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凤凰古城 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成为中国第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1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凤凰:“若从

贵州梵净山的导游词(精选3篇)

贵州梵净山的导游词(精选3篇) 贵州梵净山的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西北部,处于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会处,属武陵山脉中段。车到梵净山脚下天已完全黑了,还下起雨来,感觉甚不方便。 第二天上午天气还可以。吃过早饭,我们寄存了行李,买了些矿泉水和干粮之类,便开始爬山。此时刚过8点,在山门口,我们看了一个告示,原来是从去年国庆起门票由原来的15元涨到50元,涨了3倍多。 入得山门,还要坐旅游公司的面的,10公里路程,10元一位。沿途有两个观景点,一是瀑布;二是远眺山顶及近观清澈的溪流水。梵净山是贵州名山,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范围。据介绍,梵净山生长有珙桐、冷杉、长苞铁杉、水青树等700多种树种,药用植物800多种,苔藓植物近250种,大型真菌近400 种,有不少是珍稀植物品种。动物则有黔丝猴、猕猴、云豹、长尾雉、娃娃鱼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数十种。经过约半个小时的里程,我们的车终于停在一块不大的空平地上。司机告诉我们,在这里才是真正要算开始爬山。 开始登山了,我们沿着约两米宽的石阶兴致勃勃向7000多级台阶冲刺。走了一段后发觉脚步逐渐沉起来,且全身开

始发热出汗,背包甚感沉重。一问轿夫,才爬了500多级。天渐渐阴沉下来,水汽也逐渐弥漫,刚才还清晰的山头此刻若隐若现,变成朦胧的一片。我们加快了脚步。在隐约听到雨点打在树叶之际,便快步入亭内避雨。有游客提醒说,这里刚好一千步。 路径比1000级以下窄了一半。到2400步的时候,有一个小旅馆,有矿泉水、干粮卖,可以炒菜吃饭,也可以留宿。我们经过时,没有作停留,便继续往上爬,以至后来提起,有同伴几乎没有印象。经过一段路程的攀爬,大家已渐渐适应,没有感觉像开始1000步那么累。我们每爬800—1000步左右就小歇一下,吃点饼干,喝点矿泉水。爬了大半天还没有一半的路程,真不知何时才能到顶。 在不到山顶非好汉的信念支撑下,我们不觉迈过了3600步,将近一半的里程。途中几上几落,翻了几个山头。到4500步时,有一个叫回香坪的招待所,景点管理区办公室也设在这里。 到达6000步时,又有一招待所,这是一个休整转折点。站在半山腰,一阵风吹来,感觉有点冷,打了个颤抖,赶紧把衣服穿好。山顶只剩1000多步了,似乎胜利在望。但真正考验人的还是在后头。 继续往上爬几百步,又有一个招待所,右边有一座寺庙,名叫镇国寺,估计历史不是很长。因为在上面有座荒废的寺庙,原来全是由山上的石块砌成,名叫慈恩寺,据说和尚被土匪杀死抢掠后就荒废了。站在废墟上,让人感觉到有一股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导游词

景区导游讲解 各位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五通桥。大家可以看见,我们这里一共有五座桥,每座桥都有不同的名字,分别为: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合在一起就叫做五通桥。 大家可以看到在桥的侧面都刻有各自的名字,下面还有很多在此地放生的鱼,在观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有同学可能会感觉好奇,这五通桥有什么含义呢?这五通在佛教里代表的是五种神通,天耳通就是指用耳朵听见佛界的声音,天眼通就是感知来世与现实世界中远处和细微处,他心通就是感知他人的意念,神足通就是彻底的摆脱束缚,来无影去无踪,宿命通就是感知前世今生。 这座五通桥仿自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汉白玉材质。护栏的两头都刻有一座谛听,这谛听,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 好了,各位同学们请跟我走,我们去广场牌坊。 大家请看,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就是广场牌坊了,这座牌坊五间三层十二柱结构,是古代皇家牌坊的规格,这种高规格建制的牌坊,也说明了地藏王菩萨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地位。 大家抬头看牌坊上的匾额。上面镌刻有“芬陀普教”四个大字,这是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南巡至南京时御笔亲书赐给九华山化城寺的。这“芬陀”是佛教中指的是一种莲花,而且是莲花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俗称白莲花。所以芬陀普教四个大字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大意就是佛性的光辉广施教化。 这座牌坊是我们大愿文化园的第一座牌坊,除了眼前这一座,还有“大门牌坊”“甬道牌坊”,每一座牌坊都富有徽派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气息,但造型不同,其内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待会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好了,同学们,我们来这边的广场,大家注意看着广场在中间的路面,全部由暗红色的大理石铺筑而成,中间饰以纵横交错的纹路,大家觉得这远远的看像什么?袈裟,对了。所以我们这个广场就叫做九子袈裟广场。 我们的袈裟广场直径有99米,形似一件随风而展开的袈裟,至于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的广场,设计灵感源于地藏王金乔觉“袈裟覆地”的故事,不知道各位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看来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么钱导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传说中这地藏王菩萨前身叫做金乔觉,是新罗国的王子,但是由于当时大唐文化鼎盛,佛教文化也是盛极一时,声名远播。金乔觉十分仰慕,便来到大唐求学佛法。最后他落脚在九华山,潜心修行。 金乔觉最初在九华山修行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也没有什么名气,也就没有自己修行的道场,便在九华街盆地搭茅棚修行。当时的九华山还不叫九华山,叫做九子山,山的主人叫做闵让和。闵公乐善好施,经常设斋供养僧人,而且一供养就是一百位。但是说来也巧,每次设斋都会少一位,于是请金乔觉来凑足一百位。有一次吃完斋饭之后,金乔觉向闵公乞求一袈裟之地以便修行,闵公慷慨应允,于是金乔觉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岂止这袈裟随风越展越大,最后居然罩住了整个九子山九十九座山峰。闵公这才幡然大悟,明白金乔觉乃是菩萨真身,连忙伏地叩首,并心甘情愿的送上九子山作为其修行 根据这个典故,设计师设计出九子袈裟广场,不仅如此,不少朋友们也看到了这个广场上或立或卧着的几块巨石,那么这些石头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来数一下这些石头的数量,或许有所启发。对了,这里一共有九块石头,代表着九华山上具有代表性的九座山峰,并根据这些山峰的地理位置和大致形态,来布置这些石头,这中间的一条用鹅卵石铺就而成的浅浅水道,从南到北贯穿其间,这边象征着九华河。大家再注意看这些石头上的浮雕纹饰,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关于写爬山旅游的作文攀登贵州梵净山

关于写爬山旅游的作文攀登贵州梵 净山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王伯伯、大妈、牛伯伯、阿姨、爸爸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满满的期待来到梵净山。开始了在梵净山的旅程。 走进梵净山,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水,印入我的眼帘。“哗啦啦”的流水声和时不时从山谷传来的鸟鸣。仿佛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入我们的耳中,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初到此地的礼物。 不知不觉我们便踏上了决心登顶的旅途。刚开始山中清新的空气,仿佛给了我们无尽的力气一般,让我们不知疲倦,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我一看还有那么高,心想:还有那么高,估计都爬不到山顶,还不如放弃呢!这时,心头涌上一股想放弃的念头。可是就在这时,王伯伯跟我说:“你看看旁边70多岁的老人都能爬那么高,那你能爬到山顶那么高吗?还是爬到一半就放弃了?”我顿时领悟了王伯伯鼓励我爬到山顶的毅力。我便有了用不完的力气。等牛伯伯和阿姨爬上来,在休息一会,便继续往上爬。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告示牌,上面写着:山中有毒蛇,

许多动物和剧毒植物······我一看吓一跳就问王伯伯:“这是真的还假的啊?”“这当然是真的,不然不会放过几个告示牌在这里提醒我们不能进丛林。”王伯伯毫不犹豫地说。我惊讶地说:“真的啊!那万一爬出来,那不就惨了吗?”我伯伯一边笑一边说:“小心一点就行了,再说了这么多人蛇也不敢出来啊!”听了这句话我的心我的心才放下来,继续登顶,不一会就登上了山的顶峰。从山顶往下看,这美景犹如仙境一般,再配上朦胧的雾气漂泊在山顶中央。看到这美景,我都不舍得下山了。 最后我们走出了这犹如仙境一般,犹如仙女一样的地方!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王伯伯、大妈、牛伯伯、阿姨、爸爸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满满的期待来到梵净山。开始了在梵净山的旅程。 走进梵净山,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水,印入我的眼帘。“哗啦啦”的流水声和时不时从山谷传来的鸟鸣。仿佛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入我们的耳中,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初到此地的礼物。 不知不觉我们便踏上了决心登顶的旅途。刚开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道教建筑也称为宫) 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注:现代寺庙中讲法殿与藏经楼合为一处名为法堂,又名藏经阁,此处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许多为追求佛陀真谛的僧人发下宏愿而简居的建筑,称为佛洞。与道教中闭关参悟的洞府有类同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九华山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

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研究课题教学设计 种一颗善的种子 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孙永平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1. 传播佛教文化,寻找和发掘佛教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 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了解佛教里的“十善”。 3. 引导学生培养善的种子,做一个善良并知恩感恩的人。 4.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修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设计重难点: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和“十善业”的认识理解。 三、设计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五、设计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明白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客观评价;解读“十善业”;对父母的善,十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善表现为: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重点;对师长的善对自然的善;对自然的善;对国家社会的善;小结。 教学流程: 一、引出并解读话题 1. 引出话题:你喜欢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喜欢一个恶行满身的人?你觉得你善良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2. 学生回顾课文中带“善”的句子. PPT展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上善若水。------《易经》 3. 同学们对善的理解是什么呢?(可以讲个故事、举个例子、组个词) 说文解字:善=羊+口+喜(板书) 4. 说起善,我们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十善业”。 PPT展示“十善业”并简单解读: 一、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二、不偷盗。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

梵净山旅游资源概况论文

梵净山旅游资源概况 班级:专三3班 姓名:蔡永凤 摘要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其自然景观在国内外都独具特色,有旅游资源的独有性和不可代替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赐敕碑、红云金顶、万米睡佛、蘑菇石、观音瀑布、老鹰岩等众多的旅游景点,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价值, 资源十分丰富。 关键词 梵净山、旅游、资源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引言 (2)

梵净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2) 主要景点 (2) 赐敕碑 (3) 红云金顶 (3) 黔山第一石 (3) 万米睡佛万 (3) 蘑菇石 (4) 观音瀑布 (4) 老鹰岩 (4) 棉絮岭 (4) 动植物资源概况 (5) 社会资源 (6) 佛教 (6) 弥勒菩萨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梵净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样性、立体性、美丽性、变异性等特点,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观,具有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

价值。 一、梵净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一)主要景点 赐敕碑, 赐敕碑是梵净山的著名景点,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 红云金顶 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遍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据说清朝大书法家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贵州梵净山旅游攻略

贵州梵净山旅游攻略 梵净山旅游景点攻略 棉絮岭 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 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 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 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赐敕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 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 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 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云金顶 山峰直立高达百米,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端。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 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状若飞 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 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 德不报”四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 万米睡佛 万米睡佛,仰卧在梵净山顶,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千百年来,各地百姓把梵净山 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