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


 近些年我国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模式也从早期的粗放型转为集约化规模化方向。硬件水平提高了、养殖规模也扩大了,但各种疾病并没有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而远去,仍是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为未病先防和既病方变。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以及出现疫情后的控制扩散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养殖业来讲,降低养殖场病原体水平、可最大程度降低各种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机率。如何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养殖场安全防控体系以确保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关键所在,这也成为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构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思想,如欧盟的健康的家禽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系统评估养殖场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能够提示养殖场风险状态的评估体系。养殖场安全体系涵盖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指从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开始到日常的饲养管理多方面建立体系,以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人养殖场 对外,指养殖场发生了疫情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病原体在畜群或者农场内向未感染的动物及其他养殖场散布。本文重点对如何建立生物安全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传染病在畜禽中传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大要素。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能在其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易感动物即缺乏抵抗力、容易被疾病感染的未感染动物。动物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养殖场的气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外界因素,以及动物特异免疫状态的内在因素所决定。传播渠道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传播给易感动物的途径。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有的可能只有一种,如皮肤霉菌病。有的疾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如猪瘟可通过接触、饲料等传播。控制传染病的三种策略 首先要消灭或者治愈传染源或者控制其排毒,其次要通过免疫接种、药物保健等来保护易感动物,再次要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包括切断场间传播即构建养殖场之间的生物安全屏障、阻止病原体在养殖场之间的传播 切断舍间传播即养殖场内环境消毒、阻断病原体在场内各生产单元之间的传播。切断畜、禽间的传即带畜禽消毒,阻断病原体在各生产单元、不同动物个体之间的传播。
各个养殖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饲养管理不科学、卫生消毒、封闭隔离、疫病监控等

防疫措施跟不上等问题。在保护易感动物方面最主要的免疫接种方面忽视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巨细胞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影响。大部分养殖场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这也导致动物的肝脏、肾脏、脾脏等实质器官的损伤,降低免疫力。饲料中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氨基酸等缺乏也可导致动物易感疾病。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气候反常易引起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猪流感病毒的检出率明显增多。
养殖场生物安全有三大要素 隔离、清洗、消毒。目前规模化养殖场主要生物安全薄弱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
养殖业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养殖场的设计要从长远考虑。养殖场应该远离城市中心、畜产品加工厂、学校、居民区等地方,光照、温湿度、空气的流向、水质的供应和污水排放等环境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有条件的养殖场周围应设置隔离墙或者种植防护林,有了这一层屏障可有效减轻呼吸道疾病等靠飞沫途径传播的病原体在区域间的扩散。在寒冷的冬季,植树造林、设置围墙不仅可以抵御风寒,还可以使猪场内的风速降低70%左右,可将猪场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减少25%、空气中细菌数减少30%。养殖场内要做科学的区域规划,把行政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等分开建设,并在中间设置隔离带和消毒设施,这样有利于生活便利和养殖场安全。
2 养殖场环境条件
许多种传染病都可以通过粪尿等排泄物传播,不仅污染养殖场内部也可污染周围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就很关键。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每日清扫栏内和污水沟的粪污,清洗排污区及粉尘堆积处,保证排污沟通畅。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消毒水平及消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消毒灭原工作,既可用很小的投入换取很大的回报,也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养殖场病畜隔离处理
在养殖场场下风向50m左右设立隔离区。发现病、弱动物要及时隔离,科学诊治、细心照料,争取早期恢复。各种传染病的病畜隔离期是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更好的控制传染源,原则上对病畜的隔离要到传染期终了为止。另外也要注意病原携带者,即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如病畜,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和危险的传染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