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深度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深度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只有较少学者对深度教学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数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了深度学习,进而探讨了深度教学。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所以在这简单叙述一下国外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
2000年,学者Entwistle 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且分别对应三种学习层次;其中,机械练习对应着浅层学习,意义学习对应着深层学习,成就驱动对应着策略学习;而且,其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基础,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和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出在教学中要构建知识框架体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与联系、学生的反思评价过程在实践中完成等(Entwistle.N,2000)。
国外对于深度教学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应对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年,学者Mehdi DavariTorshiz 和MostafaBahraman 研究了关于同伴对深度教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伙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两位学者强调了合作学习对深度教学的重要性。
(Mehdi DavariTorshizi,2019)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深度教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深度学习到应对深度学习策略——深度教学的研究阶段。
但是关于深度教学与地理学业成就的相关性分析并没有过学者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学地理深度教学的概念,焦孟娟、荆延德认为中学地理深度教学以地理核心内容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整合地理知识,完善深度探究的教学主题,通过精心设计情境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地理知识,树立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10]。
冯虎、刘丹强调中学地理深度教学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地理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科学探索、体验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地理创造深刻情感体验的教学[11]。
小组合作学习文献综述

小组合作学习文献综述1. 1合作学习的发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
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在西方,早在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
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咯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他们的观念于19世纪初传到美国,深受欢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合作学习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帕克,他在担任马萨诸塞洲昆西学校的管理者时(1875—1880),每年平均有3000 0多名来访者,检验他对合作学习法的运用情况。
帕克以后,著名教育家杜威(Dewey,J)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之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教育学史上,真正的、科学的、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朝野上下,同时也使美国教育界受到了了严峻的挑战。
此后十几年里,美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的开发与研究.他们从小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等教学实践中得到启示,从社会心理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策略(如“小组一游戏一竞赛”);到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趋成熟,其影响也逐步扩大,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等),合作学习开始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文献综述

探究式教学文献综述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文献综述:
1.杨贤江等(2019)对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进行了综述,认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团队协作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2.张永涛等(2020)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的影响。
3.王民等(2018)对探究式教学在STEM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4.刘佳慧等(2021)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5.陈明君(2017)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应用的关键点和可行性措施。
同时也反思了探究式教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
综上,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代小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对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成绩提升,更是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层面,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元认知理论则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这些理论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文献综述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例如,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各科成绩上普遍优于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的研究也表明,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重要预测因素。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如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监控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策略

定义术语 课题中的关键术语和概念要做定义 三种术语定义方法
1. 本质定义 — 也就是使用常常被称为字典途径 本质定义— 的定义; 2. 通过举例来阐明; 3. 对重要术语进行操作性的定义 。 即要求研究 对重要术语进行操作性的定义。 者具体说明测量或辨别某个术语所需要的行 为或操作。 为或操作。
文献综述
整群随机抽样
–选择被试群体或整群而不是选择被试个体的方法 被称为整群抽样 被称为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
样本容量
–至少选择4个班,每个班至少包括30个个体。 至少选择4个班,每个班至少包括30个个体。
抽样实例: 抽样实例: 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外语类大学外国留 学生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学习成绩的影响。 目标总体: 目标总体:全国所有与北外同类外语类大学外国留 学生。 可获得总体:北外所有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 可获得总体:北外所有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 学生。 样本: 样本:从北外北外所有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 学生选取2个班(约占20%)。 学生选取2个班(约占20%)。 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整群随机抽样。
-
显著性水平—习惯上将出现概率等于或者小于 0.05(P<=0.05)的结果视为不太可能的结果(虚无假设)。 05(P<=0 05)的结果视为不太可能的结果(虚无假设) 平均数的t 检验— 一种参数统计检验, 平均数的 t- 检验 — 一种参数统计检验 , 用来检验两个 样本平均数的差是否显著。 样本平均数的差是否显著。有两种形式: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定量与定性 • 区分的标准:是否已数字形式呈现数据
定量分析 研究的目 标 研究的问 题 研究的样 本 数据收集 方式 数据分析 结果 检验确定的变量;验证假 设 数据收集前是明确了研究 问题 大样本 固定的程序结构 统计分析 有广泛的应用性 定性分析 确定变量;产生假设 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逐步 具体化 小样本 灵活和动态的程序结构 定性分析为主,也采用统计 分析 缺乏广泛的应用性
关于厌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厌学的文献综述
1. 《青少年厌学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策略》(作者:李晓明等)
文章分析了青少年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个体因素(如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情绪困扰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期望等)和学校因素(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合理等)。
同时探讨了通过心理咨询、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等多元化的干预策略。
2. 《我国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对策》(作者:王春燕)
该文回顾了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历程,指出当前厌学现象普遍且复杂,涉及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并提出了构建积极教育环境、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心理辅导以及家长参与等综合性的解决对策。
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的大学生厌学问题探究》(作者:刘洋)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厌学行为源于个体在满足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上的缺失。
文章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了大学生厌学的内在心理机制,并提出通过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优化高校教育环境等方式来预防和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
4. 《学业负担、学习倦怠与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关系研究》(作者:张晓梅)
研究揭示了学业负担过重和学习倦怠是导致初中生产生厌学
情绪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指出减轻学业负担、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实施有效的抗压教育是解决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关键路径。
5. 《网络虚拟环境对青少年厌学影响的研究》(作者:周红)
在现代科技背景下,该研究探讨了网络虚拟环境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强调了适度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其沉迷网络而引发厌学问题的重要性。
有关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文献综述

有关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强调学习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共同的社会活动。
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为自主、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应用正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构建学习共同体。
研究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等内容,可以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的潜在价值,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通过对学习共同体的效果评价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3 研究意义构建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共同体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与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最重要的是,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文献综述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陈春苑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国内外诸多文献,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对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新课改的基础理论建设,保护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01年9月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在不同地区陆续进入高中阶段实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见解和批评。
对课堂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新课改宗旨的理解和整个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认识、梳理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新课改的基础理论建设,保护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数学是解决我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问题的主要工具,没有一个物质的领域不呈现出数学可以研究的现象或规律的,尤其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数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所有生活之中。
同时,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是思维科学中,都需要借用数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来做更为精确的研究或描述。
因此,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训练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思维的智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协作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三班梁曦文20121543271、引言选题的目的: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
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
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并且《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
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
在课堂学习上,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
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这句话如果在几年前听到我们也许是不太在意,甚至怀疑。
但是现在我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在这个热点之下,我们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其影响之广泛足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合作学习历史发展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见郑金洲主编《合作学习》)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现在我们所普遍谈论的,其实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
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
”(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同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的约翰逊兄弟戴维·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嘎斯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河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卡甘,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沙伦夫妇等是当今合作学习研究和试验的重要代表人物。
2、我国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界没有明确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教育界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逐步推进;本世纪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
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界进行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很多,主要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
在此基础上,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全国掀起了研究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热潮。
这些试验和研究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阐释,而且将“合作”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学科教育 2000年第21.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
如: 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界定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斯莱文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
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
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