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物理

课时13.3光的干涉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

1.杨氏干涉实验

(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

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

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

3.光的干涉能用叠加原理解释吗?

解答:能。

主题1:光的干涉

问题:(1)光是一种波,跟波有相似的特性。上一章我们学了波的干涉,什么是光的干涉呢?

(2)光的干涉条件是什么?

(3)如何获得相干光源?

(4)思考后讨论,为什么生活中很少见到光的干涉现象呢?

解答:(1)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相互间隔,即亮纹和暗纹相互间隔,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2)两列光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或两列光振动情况总是相同。

(3)采用将一束光一分为二的方法可获得相干光源,称为分光法。

(4)不同光源发出的光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频率和恒定的相位差。故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知识链接:用波的干涉的有关知识来类比光的干涉,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主题2:双缝干涉条件

问题:有同学认为两列相干光叠加时,只有波峰、波峰相遇或波谷、波谷相遇才出现明条纹;只有波峰、波谷相遇才出现暗条纹。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解答:不对。只要相遇处两列光振动方向始终相同,就出现亮条纹;只要相遇处两列光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就出现暗条纹。

知识链接:两列相干光叠加,加强区出现明条纹,减弱区出现暗条纹。

主题3: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形成与路程差的关系

问题:光屏上某点到缝S1、S2的路程差为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加强,出现明条纹;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如图所示。

(1)如果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0时出现哪种条纹?

(2)以上规律能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吗?如果能,请写出来。

解答:(1)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0的点是干涉条纹的中央,也就是光屏上的P0点,该点出现明条纹,也叫中央亮条纹。

(2)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Δr(也叫光程差),Δr为光波波长的整数倍时,该处振动加强(明条纹),Δr为光波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处振动减弱(暗条纹),即

Δr=r2-r1=±kλ(k=0,1,2,3,…),亮条纹

Δr=r2-r1=±(2k-1)λ(k=1,2,3,…),暗条纹。

知识链接:光的干涉现象也是波的干涉现象。

1.(考查干涉现象的条件)能产生干涉现象的两束光是()。

A.振幅相同的两束光

B.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

C.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发出的红光

D.同一光源的两个发光部分发出的光

【解析】只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波,在它们相遇的空间里才能够产生稳定的干涉,观察到稳定的干涉图样。为了得到相干光,通常是把同一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源和双缝间设置一个狭缝就是让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经过双缝后得到的两束光成为相干光。

【答案】B

【点评】两束光能产生干涉,必须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考查产生亮条纹的条件)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在光屏上的P点出现亮条纹,则光波从双缝S1、S2到P点的距离差应是 ()。

A.波长的整数倍

B.半波长的整数倍

C.波长的奇数倍

D.半波长的偶数倍

【解析】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等于单色光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处出现亮条纹,选项A、D正确;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等于单色光波长的奇数倍时,该处出现亮条纹,但出现亮条纹并不能说明双缝距离之差是单

色光波长的奇数倍,选项C错误;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既可能是波长的整数倍,也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因此不一定出现亮条纹,选项B不正确。

【答案】AD

【点评】产生亮条纹的位置,光程差应是半个波长的偶数倍或波长的整数倍。

3.(考查干涉现象中明、暗条纹的条件)如图所示的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光屏上的P点是亮条纹,那么光波从缝S1、S2到P的光程差Δs应是( )。

A.波长的整数倍

B.半波长的整数倍

C.只是波长的奇数倍

D.只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解析】在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中,S1、S2两缝发出的光具备干涉条件,P点是亮条纹,则两列光在P点叠加过程中相互加强,光程差Δs应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即波长的整数倍。

【答案】A

【点评】半波长的偶数倍就是波长的整数倍。

4.(考查对明暗条纹的判断)如图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

5.30×10-7 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 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选填“亮条纹”或“暗条纹”)。

【解析】=1.5,即Δs=1.5λ,故P点应出现暗条纹。

【答案】暗条纹

【点评】光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

拓展一:双缝干涉的必要条件

1.两盏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相遇时,我们观察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

A.两盏灯亮度不同

B.灯光的波长太短

C.两灯光的频率不同

D.电灯发出的光不稳定

【分析】只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相遇才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其中,频率相同是首要条件。

【解析】双缝干涉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频率相同,即使两盏一样的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选项C正确。

【答案】C

【点拨】①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即两束光一定要为相干光,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条件。

②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个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的振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不能满足干涉的条件,所以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由光源上同一点发出的光或同一列光分出的两列光其振动情况是相同的。

③激光是相干性很强的光,所以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我们用的是氦氖激光器发出的红色激光。

拓展二:对双缝干涉条纹明暗的判断

2.线光源a发出的光波长为480 nm,线光源b发出的光波长为672 nm,则()。

A.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1=1.68 μm的P处将出现暗条纹

B.用b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1=1.68 μm的P处将出现亮条纹

C.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2=1.44 μm的Q处将出现亮条纹

D.用b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3=1.008 μm的M处将出现亮条纹

【分析】某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取决于该点到两光源的路程差,只要分析

出路程差即可判断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

【解析】题中两光源发出的光的半波长分别为λ

1

=×480×10-9m=2.40×10-7

m,λ

2

=×672×10-9 m=3.36×10-7 m

P、Q、M三处到双缝的路程差可表示为

s 1=1.68×10-6 m=7·λ

1

=5·λ

2

s 2=1.44×10-6 m=6·λ

1

s 3=1.008×10-6 m=3·λ

2

可见,用a、b两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P处到双缝的路程差都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P处均出现暗条纹,A正确,B错误;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Q 处到双缝的路程差恰等于线光源a半波长的偶数倍,Q处应为亮条纹,C正确;用b 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M处到双缝的路程差恰等于线光源b半波长的奇数倍,M 处应为暗条纹,D错误。

【答案】AC

【点拨】根据明暗条纹形成的条件判断屏上某点是出现亮条纹还是暗条纹的方法是①当屏上某点到双缝S1、S2的路程差为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加强,出现亮条纹;②当屏上某点到双缝S1、S2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

一、物理百科

麦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麦克耳孙干涉仪是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定长度和长度改变的仪器。它是麦克耳孙在1881年设计成功的。麦克耳孙和莫雷应用该仪器进行了测定以太风的著名实验。后人根据此种干涉仪研制出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

如图所示,G2的一面镀上半透半反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和精密丝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 mm,可读到10-5 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移动,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不断从中心“吐出”或向中心“消失”。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一个个条纹。M2和

M 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M

1

移动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

记位置。

光束2三次穿过分光板,而光束1只通过分光板一次。补偿板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而设置的。在使用单色光源时,补偿板并非必要,可以利用空气光程来补偿;但在使用复色光源时,因玻璃和空气的色散不同,补偿板则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而相干光的光程差要非常小,即两臂基本上完全对称,此时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若M1或M2稍作倾斜,则可以得到等厚的交线处(d=0)的干涉条纹为中心对称彩色直条纹,中央条纹由于半波损失变为暗条纹。

二、备用试题

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为自然数,λ为光波波长) ()。

A.在距双缝的距离相等的地方形成暗条纹

B.在距双缝的距离差为nλ的地方形成亮条纹

C.在距双缝距离差为λ的地方形成亮条纹

D.在距双缝距离差为的地方形成暗条纹

【解析】在距双缝的距离相等的地方和在距双缝的距离差为nλ的地方,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是相互加强,将会形成亮条纹。由于n为自然数,当n为偶数时, n为整数,当n为奇数时,n为的整数倍,因此在距双缝距离差为λ处,可能是振动加强的点,也可能是振动减弱的点,即有可能出现亮条纹,也有可能出现暗条

纹;(2n+1)一定为奇数,则λ一定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故在距双缝距离差为λ处,振动减弱,一定出现暗条纹。

【答案】BD

2.S1、S2为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7.5×1014 Hz,光屏上A点与S1、S2的光程差为1.8×10-6 m。

(1)若S1、S2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则A点出现什么条纹?

(2)若S1、S2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反,则A点出现什么条纹?

【解析】 (1)由c=λf,得λ===4×10-7 m。

光程差s=1.8×10-6 m,则==

若S1、S2振动步调一致,则在A点产生暗条纹。

(2)若S1、S2两光源振动步调完全相反,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则在A点两列波刚好相互加强,出现亮条纹。

【答案】 (1)暗条纹(2)亮条纹

3.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屏上一点P到双缝的路程差δ=1.5×10-6m,

=0.5 μm时,P点将形成亮条纹还是暗条纹?若单色光波长

当单色光波长λ

1

λ2=0.6 μm呢?此时在中央亮条纹与P之间有几条暗条纹?

=0.5 μm时,P到双缝的路程差【解析】由题意知,当单色光波长λ

1

δ=λ1=3λ1,满足波长的整数倍,在P点形成亮条纹;当单色光波长

λ2=0.6 μm时,δ=λ2=λ2,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在P点形成暗条纹,在0~λ2范围内λ2和λ2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此时在中央亮条纹和P 点之间有两条暗条纹。

【答案】亮条纹暗条纹两条

1.由两个相同的单色光源发出的光叠加后,并没有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由于()。

A.两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同

B.两光源到相遇处的距离不同

C.两光源不是相干光源

D.没有使两光源同时通电发光

【解析】两个独立的光源即使发出同一颜色的光也不能保证“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所以不能形成干涉图样。

【答案】C

2.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第一次在实验室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图甲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简图,M为竖直线光源(长直灯丝钠灯)、N和O均为有狭缝的遮光屏、P为像屏。现图乙有四种不同的带有狭缝的遮光屏,实验时的正确选择是 ()。

A.N应选1,O应选2

B.N应选3,O应选4

C.N应选1,O应选4

D.N应选3,O应选2

【解析】实验中所用双缝要跟竖直线光源平行,而且单缝要靠近线光源。

【答案】A

3.以下光源可作为相干光源的是()。

A.两个亮度相同的烛焰

B.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

C.双丝灯泡

D.出自一个单色光源的一束光所分成的两列光

【解析】不同的发光物体产生的光,不具备相干条件,它们的频率不同;出自一个单色光源的一束光所分成的两束光频率相同、振动稳定,是相干光源。

【答案】D

4.图示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当使用波长为6×10-7 m的橙色光做实验时,在光屏中心P点及其上方的P1点形成两条相邻的亮纹,若使用波长为4×10-7 m的紫光重复上述实验,在P和P1点形成的亮、暗纹的情况是( )。

A.P和P1都是亮纹

B.P是亮纹,P1是暗纹

C.P是暗纹,P1是亮纹

D.P和P1都是暗纹

【解析】在P点均是亮条纹,P1点对橙光是亮条纹,则光程差s=1×λ橙

=6×10-7 m。对于紫光,s=1.5λ

,故P1点对紫光为暗条纹,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5.关于光的干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双缝干涉现象里,相邻两亮条纹和相邻两暗条纹的间距是不等的

B.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光才能产生干涉

C.频率不同的两列光也能产生干涉,只是不稳定

D.在屏上到两缝距离相等的点产生亮条纹

【解析】在干涉现象中,相邻的亮条纹和相邻的暗条纹的间距是相等的,故A 选项错误;能发生干涉的两列光频率必须相同,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到两狭缝距离相等的点,光程差为零,出现亮条纹,故D选项正确。

【答案】BD

6.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中,若用λ1=5.0×10-7m的光照射,屏上O为中央亮条纹,屏上A为第二级亮条纹所在处。若换用λ2=4.0×10-7m的光照射时,屏上O处是什么情况?屏上A处又是什么情况?

=5.0×10-7m的光照射时,A点为第二级亮条纹,则光程差【解析】当用λ

1

Δs=AS2-AS1应为波长的2倍,即Δs=2λ1,即===,所以若用

λ2=4.0×10-7m的光照射A处应为第三级暗条纹。O点光程差为零,仍为亮条纹。

【答案】O处是亮条纹,A处是第三级暗条纹

7.关于两列光波在空中叠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的色光有可能产生干涉现象

B.不同的色光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

C.强度不同的光有可能产生干涉现象

D.强度不同的光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

【解析】两列光波叠加是否发生干涉现象关键是看两列光是否是相干光,这与光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有关,不同的色光频率一定不相同,所以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B项正确。光的强度不同但有可能满足相干条件,故可能产生干涉现象,C项正确。

【答案】BC

8.如图所示,用频率为f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光屏上P点出现第三条暗条纹(从中央亮条纹往上数),已知光速为c,则P点到双缝的距离之差r2-r1应为()。

A.B.

C.D.

【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r2-r1=λ,又因为λ=,则可得D正确。

【答案】D

9.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s1=0.75 μm,光屏上Q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s2=1.5 μm,如果用频率为6.0×1014 Hz的黄光照射双缝,则()。

A.P点出现亮条纹,Q点出现暗条纹

B.Q点出现亮条纹,P点出现暗条纹

C.两点均出现亮条纹

D.两点均出现暗条纹

==0.5 μm。而P点的光程差【解析】由波长与波速的关系式可知λ

Δs1=1.5λ黄,即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P点出现暗条纹。而Q点的光程差Δs2=3λ

,即波长的整数倍,所以Q点出现亮条纹。

【答案】B

10.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为0.6 μ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 Hz和f2=7.5×1014 Hz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明暗条纹的情况是()。

A.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亮条纹

B.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暗条纹

C.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亮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暗条纹

D.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暗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亮条纹

【解析】如图所示,双缝S1、S2到光屏上P点的路程之差d=S2S2',当d等于单色光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光同时到达波峰或波谷,由S1和S2发出的光在P点互相加强,P点出现亮条纹;当d等于单色光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S2(S1)发出的光到达波峰,S1(S2)发出的光到达波谷,这样由S1和S2发出的光在P点互相抵消,出现暗条纹。

单色光f1的波长λ1== m=0.6×10-6 m=0.6 μm

单色光f2的波长λ2==m=0.4×10-6 m=0.4 μm

可见d=λ1=λ2,故正确的选项应为C。

【答案】C

11.如图所示,在某次双缝干涉实验中,Q处是中央亮条纹P往上数的第一条亮条

纹。已知从S1和S2发出的两束相干光到Q处的路程差是9×10-7m,则实验所用的

单色光的频率是多少?第二条暗条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多少?

【解析】因为Q是除中央亮条纹外的第一条亮条纹,所以QS2-QS1=λ=9×10-7

m

由c=fλ得:f== Hz=×1015 Hz

第二条暗条纹到S1、S2的路程差:

Δs=λ=1.35×10-6 m。

【答案】×1015 Hz1.35×10-6 m

12.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1和S2为双缝,P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点与S

、S2距离之差为2.1 ×10-6m。已知A光在折射率为n=1.5的介质中波长为4×10-7 1

m,B光在某种介质中波长为3.15×10-7 m,且当B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

角为37°。分别用A、B两种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则P点是亮条纹

还是暗条纹?(sin 37°=)

【解析】①用A光做光源时,设A光在空气中波长为λ1,在介质中波长为λ2,

由n=,v=λf得:n=,则λ1=nλ2=6×10-7 m

光的路程差δ=2.1×10-6 m,所以N1==3.5

P点到S

、S2的光的路程差δ是波长λ1的3.5倍,所以P点为暗条纹。

1

②用B光做光源时,根据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

sin C=

得n==

由此可知,B光在空气中波长λ2=nλ介=5.25×10-7 m,N2==4

可见,用B光做光源,P点为亮条纹。

【答案】用A光做光源P点为暗条纹,用B光做光源P点为亮条纹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与要求18学时 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概念 word

word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空集φ: A ?φ 2、 集合的运算 并集B A ?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 B A \:}|{\B x A x x B A ?∈=且 全集I 、E 补集C A : 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word公式计算教案

Word表格数据计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在word中单元格的概念 2.学会使用函数、运算符在word表格中求和。 【教学重点】: 1. 单元格地址 2. 表格中利用函数求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对话框进行数值运算和函数运算 突破难点的方法:1演示强调公式以“=”开头; 2师生共同分析如何表示函数运算范围。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Word素材文件、教材、粉笔。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复习:展示效果图,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成绩统计表 2、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问:如对每个同学的总分进行统计?——引入WORD表格公式计算 二、WORD表格计算——求和 (一)单元格 word表格的每一个单元格以A1、A2、B1、B2的形式表示。其中字母A、B、C、D等表示列号,数字1、2、3、4等表示行号。 (二)使用WORD公式命令求和 选择【表格】----【公式】菜单命令,弹出【公式】对话框进行输入公式。且公式必需以“=”开始 1、SUM函数--SUM( ) SUM是一个表示求和的函数,括号中是运算的范围。 (1)SUM(Above):对光标上方的连续数值单元格中的数据求和 SUM(Below):对光标下方的连续数值单元格中的数据求和。 SUM(left)、SUM(right)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使用上述方法求和。 (2)SUM(单元格范围) 连续区域范围----以:隔开

SUM(A1:B2) 表示求A1+A2+B1+B2的和。 ◆不连续单元格范围----以,隔开 SUM(A1,C2) 表示求A1+C2的和。 ◆一整行或一整列 SUM(c:c) 表示求第c列的和。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使用上述方法求和。 2、运算符“+”计算 =A2+B2+C4 表示求A2、B2、C4三个单元格的和 以“学生成绩统计表”为例演示运算符的使用。 (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 步骤: (1)选择【表格】----【绘制表格】菜单命令,弹出【表格和边框】对话框 (2)光标定位至求和的单元格,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可快速求出表格中 某一行或某一列中的数据之和。(使用此方法时最好从下至上求和。) (3)例:宁达电器公司2009年销售统计 三、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如何在表格中进行计算,同学们应多加练习,灵活应用。 四、课堂延伸 1、小技巧:在输入公式后,可按下F4以复制公式。 2、思考:在word中如何进行数据的减法、乘法以及除法运算? 五、作业布置: 1、请写出word表格中计算B1:E4的和的几种方法。 2、实训课完成P113 第6题计算“合计”。 六、板书设计 1、单元格:以 A1、A 2、B1、B2的形式表示 2、【表格】——【公式】 (1)SUM函数--=SUM( ):SUM(left)、SUM(A1:C3)、SUM(A1,C3)(2)运算符“+”计算:=A1+B1+C2 3、“自动求和”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 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a, b, c, d, e, f, g}. 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 (2)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3)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三、教学过程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 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 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 (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 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 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 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4: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年级:八年级下 3.所用教材版本: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电子工业出版社 4.学时数:1学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作表的编辑和美化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公式,完成对工作表中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特点来看,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帮助老师计算学生考试总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课本资源,从单纯学习信息技术处理技能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使学生在独自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既满足对新知的渴求,又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中公式运算的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动手、细心认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操作探究相结合;体验Excel中的数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式的概念及输入公式的基本操作步骤,学会创建、修改公式,正,能结合数学内容理解公式的概念并能灵活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创建和编辑公式、掌握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中的“做一做”和“试试看”练习体会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提示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互助,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懂得寻求协助,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知识,在电子表格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如何操作,以及对知识点枯燥地讲解,而是安排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动手做,从中观察、体会、理解、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对单元格的引用,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善于抓住典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和“小博士”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教材word版(免费下载)

目录 一、函数与极限 (2) 1、集合的概念 (2) 2、常量与变量 (3) 2、函数 (4) 3、函数的简单性态 (4) 4、反函数 (5) 5、复合函数 (6) 6、初等函数 (6) 7、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 (7) 8、数列的极限 (8) 9、函数的极限 (10) 10、函数极限的运算规则 (11)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Excel公式计算教案 excel 公式计算

excel 公式计算课题:Excel公式计算使用教材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二)》及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名称教学理论课□实验课? 课型技能课□其它□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2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教学重点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教学难点 1:掌握Excel2010中数据的计算。 2:理解和掌握Excel2010中常用函数。学情分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对于Excel的学习具有畏难情绪,学习比较吃力,并且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差异性较大,所以在教学时应合理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学习法 1:浏览教材,了解各个知识点,标明什么是重难点。教学准备 2: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以及相关拓展知识。 3:做好相应的课件。 一、导入环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以及数据的输入。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Excel的重难点,我们要来学习Excel中数据的计算以及常用函数的学习,跟以前小学学习数学计算一样,我们先来认识运算符,再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二、学习新知: 1. Excel2010数据计算的认识公式语法=数据对象+运算符这里数据对象可以是常量、单元格、单元格区域,而运算符也有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引用运算符,下面我们将具体的来认识各个运算符及其用法。注意:等号一定不能省略,如果省略掉等号计算机则无法判断进行的是运算,只会将输入的公示当字符串处理。 2. Excel2010中运算符的认识 1)算术运算符教学过程算术运算符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中乘和除的运算符号与平时我们学习和接触的有一些不一样,但是用法都是一致的。例如:如果要计算三乘以二直接在单元格中输入:=3*2回车即可。 2)比较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主要是用来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后一个不等于符号的书写。比较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一个逻辑值,即:true或false。 3)文本运算符文本运算符以前没有接触过,它的作用是将两个文本值连接或串联起来产生一个连续的文本值。例如:“Love”&“China”代表的就是将LOVE与China 两个字符串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符串结果为:LOVEChina,字符串一定要用引号引起来。注意:文本运算符除了连接字符外还可以连接数字。 4)引用运算符引用运算符可以将单元格区域合并计算,它包括冒号,逗号和空格。其中冒号是基础,它代表引用两个单元格之间的区域。 3. Excel2010中单元格的引用 1)相对引用:是指当把一个含有单元格地址的公式填充到一个新的位置或者用一个公式填入一个区域时,公式中的单元格地址会随着改变。 2)绝对引用:是指在把公式复制或填入到新位置时,使其中的单元格地址保持不变。 3)混合引用:指在一个单元格地址中,既有绝对地址引用又有相对地址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通过在单元格地址中插入”$“符号来实现,或者利用F4键来切换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4. Excel2010中函数的理解和学习函数的基本语法:=函数名(参数列表)注意:语法中等号是必须的,这里主要讲解下图所示的8个基本函数,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如何查看函数的帮助文档,学会自学。 1) 求和函数 ? SUM直接求和函数:SUM(number1,number2,…) 表示求函数所有参数的和,其中参数可以是单元格、单元格区域或数字。例如:SUM(2,3,5)结果为10。? SUMIF单条件求和函数:SUMIF(range,criteria,wem_range) 即SUMIF(条件区域,条件,实际求和区域) 这个函数运用要比直接求和运用的更加广泛,它只求满足条件的某些单元格值的总和,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学习认识。

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教案

计算机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名教材 配套电子教案

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1 Word的基本操作 4.1.1 启动Word 4.1.2 Word的窗口组成 4.1.3 新建空白文档 4.1.4 保存文档 4.1.5 关闭文档与退出Word 4.1.6 打开已有文档 4.2编辑文档 4.2.1 输入文字 4.2.2 插入符号 4.2.3 撤销与恢复 4.2.4 选定文本块 4.2.5 删除、复制或移动文本 4.2.6 Office剪贴板 4.2.7 查找和替换 4.2.8 打开多个文档 4.2.9 更改默认设置 4.3文档视图 4.4设置页面格式4.4.1 设置页面 4.4.2 页眉和页脚 4.4.3 页码 4.5设置文档的格式

4.5.1 设置字符格式 4.5.2 设置段落格式 4.5.3 用格式刷复制格式 4.5.4 清除格式 4.5.5 自动更正 4.6 处理表格 4.6.1 建立表格 4.6.2 修改表格 4.6.3 设置表格格式 4.6.4 数据的计算与排序4.7 插入图片 4.7.1 插入图片文件 4.7.2 从“插入剪贴画”任务窗格插入剪贴画 4.7.3 从“剪辑管理器”插入剪辑 4.7.4 调整图片 4.8 绘图 4.8.1 创建绘图 4.8.2 自选图形 4.8.3 移动图形对象并调整其大小 4.8.4 三维和阴影效果 4.8.5 叠放图形对象 4.8.6 组合图形 4.9 文本框 4.10 艺术字

4.11 边框、底纹和图形填充 4.11.1 添加边框 4.11.2 添加阴影、颜色或图形填充4.12 公式 4.13 打印文档 4.13.1 打印前预览页面 4.13.2 打印文档 4.13.3 检查打印作业的进度 习题4

【最新】高中物理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教案 教科版选修3 4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 )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 (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 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指望这 用心爱心专心- 1 -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制作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执教人:信息技术教研组王荔虹) [课题]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教学内容] Excel数据的函数运算 [教学对象] 1、子江中学初一(1)班。 2、对Excel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组成和使用方法; 2、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3、了解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基本方法; 4、学会利用函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Excel运用公式与函数运算的对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情感目标:体验应用公式和函数解决问题的优势。,感受计算机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参数和函数参数的格式。 2、函数中的选定数据范围(包括连续和不连续)。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教师创设好Excel的故事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讲授法:通过有趣的游戏环节,讲解Excel中什么是函数,通过故事内容中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公式运算与函数运算。 3、任务驱动法:根据布置任务的具体要求,利用习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4、自主探究法:分小组结合书本、教师提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供Excel运算的辅助材料,如练习、导入材料等。 2、学生准备:课前分好小组。 3、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ppt2007教案word电子版第9章输出演示文稿

章节备课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本章内容提要 打包演示文稿 打印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输出为网页或图片 课 题: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学习输出演示文稿,使学生掌握本章知识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应用制作好的ppt 演示 课 时 数:合计2课时,理论1课时,上机实践1课时 教 具:微机室 ppt2007素材见光盘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制作好演示文稿后,我们还可将其打包以便在别的计算机中播放。此外,还可以打印演示文稿或将演示文稿发布成网页或图片等。 9.1 打包演示文稿 如果需要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播放演示文稿,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将演示文稿文件复制到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假如你准备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没有安装PowerPoint 程序,或者演示文稿中所链接的文件以及所采用的字体在那台计算机上不存在,这些情况会使演示文稿无法播放,或者影响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PowerPoint 提供了演示文稿的“打包”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将播放演示文稿所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连同演示文稿一起打包,形成一个文件夹,从而方便在其他计算机中进行播放。 9.1.1 打包演示文稿 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 第一次执行打包操作时出现

单击“选项”按钮,打开“选项”对话框设置打包选项:在“包含这些文件”设置区中可选 择需要在打包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在“帮助保护PowerPoint 文件”设置区中可设置打开或修改包中的演示文稿时是否需要密码 如果要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文件夹,可在“打包成CD ”对话框中单击“复制到文件夹”按钮,在打开的对话框输入文件夹名称“感受童画的激情”,然后单击“浏览”按钮,设置存放打包文件夹的位置 返回“复制到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编辑框中可看到放置打包文件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提示对话框,询问是否打包链接文件,单击“是”按钮,系统开始打包演示文稿,并显示打包进度。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最后单击“打包成CD ”对话框中的“关闭”按钮,将该对话框关闭。 9.1.2 播放打包的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打包后,可找到存放打包文件的文件夹,然后利用U 盘或网络等方式,将其拷贝或传输到别的计算机中。要播放演示文稿,可双击打包文件夹中的“Play.bat ”文件进行播放。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常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4图10—26,10—27)]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10—27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10—27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生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二、新课引入 (一)光的衍射实验

数学计算公式大全讲课教案

一、数学计算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Word电子教案

Word2003电子教案 目录 第一章Word基础知识 (3) 第一节Word 2003 简介及新增功能 (3) Word 2003 简介 (3) Word 2003新增功能 (3) 第二节Word 2003 基本操作 (4) Word 2003 启动与退出 (4) Word 2003 界面组成 (4) 第二章文档基本操作 (5) 第一节新建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二节保存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三节打开和关闭文档 (6) 第三章文本编辑 (6) 第一节输入文本 (7) 第二节修改文本 (8) 选择文本 (8) 文本编辑 (8) 查找与替换 (9) 拼写和语法 (10) 第四章文本格式编辑 (10) 第一节设置字符格式 (10) 设置字体 (10) 设置字号 (10) 设置字形 (11) 第二节美化文本 (11) 设置字体效果 (11) 设置字间距 (12) 设置文字动态效果 (12) 添加边框和底纹 (12) 第三节设置制表位 (13) 第四节设置段落格式 (14) 第五章表格的制作 (16) 第一节创建表格 (16) 第二节编辑表格 (17) 第三节美化表格 (18) 第四节数据处理 (19)

第六章图形和图像编辑 (20) 第一节绘制图形 (20) 第二节插入图片或剪切画 (21) 第三节艺术字 (22) 第四节文本框 (23) 第七章样式和模版 (23) 第一节样式应用 (23) 第二节模板应用 (24) 第八章文档高级应用 (25) 第一节宏的应用 (25) 第二节目录 (26) 第三节公式 (26) 第四节使用域 (26) 第五节邮件合并 (26) 第九章页面设置与打钱印输出 (26) 第一节页面设置 (26) 第二节文档格式 (28) 第三节打印输出 (29)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课时12.4波的衍射和干涉 1.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知道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波的衍射的定义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的基础。对于波的衍射,教学的关键仍在于实验的演示、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了有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利用课件进行模拟,以便于使学生对衍射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在波的干涉学习中,从波叠加的一般原理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学生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理解得到加深,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新课: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这个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1.波的衍射 (1)定义:波可以①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③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一切波均可发生衍射现象。“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④声波的衍射。 2.波的叠加 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⑤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3.波的干涉 (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⑦振幅增大,某些区域的⑧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列波的⑨频率必须相同;二是两个波源的⑩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3)干涉图样的特点:在加强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在减弱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减弱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4)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声波、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 1.教材波的衍射的演示中图1 2.4-1中甲、乙哪个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解答:乙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2.医院中探测仪器“B超”为什么用超声波而不用普通声波? 解答:超声波的波长短,不易发生衍射,故波能反射回来并被接收。 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就是波峰或波谷吗? 解答:振动加强的部分有波峰、波谷、平衡位置等,只是它们的振幅最大。 主题1:波的衍射

《Excel公式计算》教学设计

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简单运算 王西中学许贺琼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中的相关概念,并能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对于填充柄、单元格地址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软件,但是作为Office办系统成员之一的Excel,学生有了Word的操作基础,应该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关的操作,也会通过迁移的操作完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公式的作用、掌握常见算术运算符的表示 2、熟练掌握公式的编辑,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3、掌握用函数法求和、平均值等简单运算 4、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Excel数值计算的强大优势,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式的编辑、常用函数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三、教法设计: 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Excel中数据计算的方法,掌握用计算处理数据的地般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软件:Excel2003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任务驱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能过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实践,一个个任务迎刃而解。在课堂中学生处于动脑、动手、交流的状态,学习氛围体现出了和谐高效。

第18章衍射教案

第十八章光的衍射 教学要求 * 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半波带法; * 理解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影响; * 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 掌握光栅衍射公式、光栅衍射谱线位置确定及条纹分布特征; * 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衍射谱线分布影响,理解缺级现象; * 了解X射线衍射。

教学内容(学时:4学时) §18-1单缝衍射 §18-2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8-3光栅衍射 §18-4 X射线衍射 教学重点 * 单缝衍射的条纹分布规律, * 光栅衍射的条纹分布规律, * 半波带法及缺级现象。 作业 18-01)、18-03)、18-04)、18-06)、18-08)、 18-10)、18-12)、18-14)、18-16)、18-19)、 ------------------------------------------------------------------

第十八章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___绕过障碍物传播“绕弯”___且产生明暗相间条纹) §18-1 单缝衍射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光的衍射现象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尺寸比光的波长小或差不多的障碍物时, 它就不再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而会传到障碍物的阴影区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图: 针和细线的衍射条纹) 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说明光线绕过障碍物边沿的现象,但它不能确切地说明为 什么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菲涅尔用“子波相干”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解释 了各类衍射现象并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从同一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在传播到空间某点时,各个子波间也可以相互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