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李鸿章弥留之际 为何还要上折子推荐袁世凯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袁世凯登基秘闻 慌乱中上位 死后才敢穿龙袍

历史趣谈:袁世凯登基秘闻 慌乱中上位 死后才敢穿龙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登基秘闻慌乱中上位死后才敢穿龙袍导语:袁世凯在二次革命中将国民党打败之后,逐渐有了帝制自为的野心,不但在全国引起不少人的反对,在家里也暗流涌动,闹起了“储位之争”。

袁袁世凯在二次革命中将国民党打败之后,逐渐有了帝制自为的野心,不但在全国引起不少人的反对,在家里也暗流涌动,闹起了“储位之争”。

袁克定(1879—1958),字云台,曾留学德国,有很好的德文、英文基础,旧学也很有根底。

他自小跟在袁世凯的身边,所以对旧官场上面的事情非常熟悉。

袁世凯原来一直很喜欢他,也信任他,经常让他作为代表外出办事,直到将腿摔伤致残。

袁克定自伤后,再没有出去做官,平时也很少出门,于是一群追逐名利有所干求的小人包围上来。

一个叫张宗长的人,本是袁世凯老师的儿子,为照顾面子,被安排在政事堂任职。

这是个愚蠢而又狂妄的人,自命是星相家,他想得到袁克定的青睐,便语出惊人地对他说:“从八字来看,大爷命中注定当做20年的太平天子。

”还说,如果大总统为终身总统,则误了克定的帝位,应该先把大总统推到皇帝的位子上面,然后叫他逊位,则帝位自然落在大公子身上。

袁克定本来就有当嗣皇帝的野心,1913年从德国治疗腿伤回来,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蛊惑,从此更加热衷帝制阴谋。

他曾串通薛大可等人,造假版的《顺天时报》,制造舆论、民意,欺瞒其父。

有一天,袁世凯的三女儿袁叔祯托她的一个丫头买些黑皮五香蚕豆来,从包装纸上才发现了真的《顺天时报》,竟和她每天看到的报纸论调相反。

袁叔祯找来袁克文,询问是怎么回事?其实袁克文早已发觉此事,只是不敢对老父挑明。

袁克文问三妹:“你敢不敢说?”当天晚上,袁叔祯便把袁克定的骗局向袁世凯揭穿。

袁世凯不料自己精明一世,竟被儿子骗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历史趣谈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导语: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

那第七位君子,就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

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光仁一起被捕。

清廷原定“斩立决”的名单中有七人,徐致靖为第一名,因为七人中他不仅官位最高,而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党人都是他保荐给光绪皇帝的,所以慈禧太后对他十分仇视。

本来徐致靖必死无疑,因李鸿章与徐父是密友,又是同年进士,积极设法营救,巧妙地通过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出面求情,才得以将徐致靖改判为“绞监候”即死缓。

庚子事变(1900年)后徐致靖出狱,赴杭州定居,别字“仅叟”,意谓戊戌六君子被害,他是屠刀下仅存的一位老人。

谭嗣同等六君子问斩那天,徐家曾抬着棺材去菜市口刑场等着收尸,未想到囚车里没有徐致靖,才知道他幸免于难。

晚年徐仅叟谈及谭嗣同时便神色凄怆,多次说:“吾对不住谭浏阳,如不保其入军机则不致被害也。

”但他一生中最悔恨的是给光绪帝上了保荐袁世凯的密折一事。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4月23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了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的矛盾迅速激化,围绕在慈禧身边的一群顽固派大臣阴谋废立光绪。

在此危急关头,康有为、谭嗣同孤注一掷,想倚靠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来诛荣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近代百年被误解最深的人?卖国贼背后的强国梦

历史趣谈:近代百年被误解最深的人?卖国贼背后的强国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近代百年被误解最深的人?卖国贼背后的强国梦
导语:李鸿章之所以被后世所唾弃,其一是他所创办的洋务运动;其二是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三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然而,这些都是他一
李鸿章之所以被后世所唾弃,其一是他所创办的洋务运动;其二是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三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然而,这些都是他一人之过吗?鸦片战争的失败,将中国推向了内忧外患的绝境。

然而,政府身处如此进退两难的境地,一些封建士大夫却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放眼整个朝廷,只有极少数有识之士将以往盲目自大的眼光投向了西方,李鸿章正是其中之一。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使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走向迅速发展的道路,李鸿章发动了洋务运动,创办了诸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等之类的近代化工厂,还派遣了一批留学生,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他这些努力却并没有换来世人的理解和同情,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世人又将挑剔的眼光投向了李鸿章,认为他崇洋媚外,使大清王朝在列强之中丢尽了脸面。

扪心自问,如果没有李鸿章所发动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码需要再向后退几十年;如果没有李鸿章所发动的洋务运动,那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恐怕不是以失去几艘军舰和向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能够将事情摆平的。

实际上,洋务运动不仅不是一次“崇洋媚外”的愚昧举动,而且还是中国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诚然,李鸿章确实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袁世凯的遗嘱:自己的死为日本去除了一个大敌

历史趣谈:袁世凯的遗嘱:自己的死为日本去除了一个大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世凯的遗嘱:自己的死为日本去除了一个大敌
导语:段祺瑞原本向袁世凯请了两个月的病假,期满后又续了两个月,日子久了,也就跟被革了职一样。

直到1915年8月29日,他才被正式解除陆军总长一
段祺瑞原本向袁世凯请了两个月的病假,期满后又续了两个月,日子久了,也就跟被革了职一样。

直到1915年8月29日,他才被正式解除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

9月间,在帝制派的策动下,各地出现了劝进热潮,就连很多反对帝制的人,或者为保身家性命,或者不舍名利地位,都违心地加入了这股热潮。

在袁氏幕府中,梁士诒是一个颇有见识也相对比较清醒的人,据说段祺瑞曾与之相约,说:“我一文一武,万不可赞成帝制,误袁氏。

”现在一看若再不跟风操作就可能出局,梁士诒也赶紧跟上,亲自出面拼凑了一个帝制请愿团。

就连段祺瑞本人都无法免俗。

虽然他已脱离陆军部,但身上还有袁世凯所赏的“管理将军府事务”,在幕僚们的劝说下,他只好以此名义列名劝进。

不过此后就一直保持沉默,不再多言。

因为段祺瑞表现出的消极态度,以袁克定为首的极端帝制派对段祺瑞进行了威胁。

段祺瑞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上面扬言段祺瑞若不识时务,将对他采取不利行动。

段祺瑞当即昂然表示:“武人不怕死!”
段祺瑞铁了心不愿为袁世凯的帝制站台,他对谋士曾毓隽说:“你再见项城(袁世凯),不必多费口舌,只听其发付就是。

我生死且不计,何计较得失!”
曾毓隽将段祺瑞的话回复袁世凯,但袁世凯仍想让段祺瑞出山相助。

这让曾毓隽感到非常为难,不得不求助于“小诸葛”徐树铮。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如何应对“马嘉理事件”危机的?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如何应对“马嘉理事件”危机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是如何应对“马嘉理事件”危机的?
导语:到了七月,马嘉理事件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威妥玛发现,总理衙门的人,没一个是认真办事的,在没完没了的推脱、推卸、推诿、搪塞、虚晃中,时
到了七月,马嘉理事件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威妥玛发现,总理衙门的人,没一个是认真办事的,在没完没了的推脱、推卸、推诿、搪塞、虚晃中,时间一天天过去。

威妥玛在日记中,生动地描述了总理衙门的大臣是怎样议事的:“凡各国使臣至总理衙门,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

又中国虽事权不归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王一发言,则各人轰然响应,亦莫非是言。

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

”这种场面,凡官场中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不过,总署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觉得洋人脾气恶劣,不可理喻。

崇厚就批评威妥玛:“威妥玛的谈话是不能当真的——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今天说是,明天又说否……暴怒、愤慨、咆哮,任性而发,使我们只好不理。

”双方的思想、文化、语言、习性都格格不入,对起话来,就像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威妥玛指责总署:“总署向来办事多是含混敷衍,不独此一件事!无论何事都是往返商量多日尚无定见,似此如何办得事的!”他声称,既然总署没有诚意,他只好离京,前往上海。

路经天津时,李鸿章约他七月初三会晤。

当日,威妥玛到衙门拜访李鸿章,按照督抚衙署规定,凡有客至,先由门役通知号房,再由号房通知门房,由门房再通知签押房。

威妥玛性急烦躁,等了一会,满头大汗,大叫:“不能杀我,殆将渴死我
生活常识分享。

【悲剧:一代能臣袁世凯为何非要当皇帝】

【悲剧:一代能臣袁世凯为何非要当皇帝】

【悲剧:一代能臣袁世凯为何非要当皇帝】【悲剧:一代能臣袁世凯为何非要当皇帝】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是偶像,可他想死后继续当偶像,而结果,死后的偶像没当成,连活着时候的偶像地位也搭进去了。

死了一个革命党伟大领袖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那不革命,岂不就只剩下请客吃饭了吗?这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刚开头,湖南桃源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国民党人宋教仁就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

电报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袁世凯发的,电报的内容,名义上很堂皇:共商国是。

实际上谁人都清楚,无非就是各方面的几个人物私下里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往事,然后拉拉家常。

那个谁谁谁你认识吗?认识啊!他是我在日本读书时的同学。

那那个谁谁谁你认识吗?太认识了,我们前几天还一起吃饭来着,他跟我一个村的,这人喝酒不行,半斤酒吐得稀里哗啦。

对对对,上次我们一桌吃饭,他做东,我们都还没来得及灌他,他就自己先醉了。

哈哈哈……,那个某某事,老哥你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啦。

就这样,中国的很多事就办成了。

接到电报后,宋教仁很兴奋,他也想就这么简单地把孙中山和黄兴几十年没办成的事给办成了。

因为当时的形势,国民党经改组吸纳了几个小党派顺利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而根据《宪法》,国会第一大党有权组织内阁,派人出任总理,并提交各部部长名单,说白了也就是他们现在掌权,这新做好的蛋糕如何分由他们说了算。

既然如此,兴奋的人自然就远不止宋教仁一个了。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另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国民党内那些长期失业的高干们此时情绪极高,因为一旦宋教仁当上总理重组内阁,他们不但可以成功实现下岗再就业的宏伟目标,还很可能竞争到各部部长的高位,过一把“学而优则仕”的官瘾。

所以,当3月20日,宋教仁准备从上海登车前往北京的时候,在上海的国民党大佬如黄兴、陈其美、廖仲恺、于右任等无论出于党谊私谊都来为他送行。

在车站外,大家徘徊良久,依依不舍,宋教仁也频频与同志们握手挥别。

然后一行人像流水般缓缓涌向站台,可谁知这时冷不丁从宋教仁身后闪出一个人,此人不容分说,对着宋教仁的腰部就是一枪。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一个真实的袁世凯高一历史组整理近代中国焦灼于国家灭亡危局的一些中流砥柱,在濡染了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后,试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把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模式和生产方式中的一部分,移植到中国来。

这样的移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慈禧太后先是镇压了狂飙突进的百日维新,又在20世纪初支持了在内容上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几乎雷同的改革,其核心依然是采用“西法”,但她并无改革的诚意,这场喧闹的表演最终只落实到3项具体改进——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校和派送学生出国。

对于随后的立宪运动,慈禧太后和醇亲王采取的都是拖延策略,因为他们从未考虑过在中国真正引入君主立宪制。

在辛亥革命的烈焰中即将覆灭的清廷,因为要倚赖袁世凯的力量,将最高军事权力拱手交给了他。

很快,袁世凯当上总理大臣,组建了自己的内阁。

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就任共和国大总统的前提是,他必须支持共和。

宣誓拥护共和时,袁世凯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并庄严承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背叛共和以及上演帝制复辟的丑剧,令袁世凯背上了可耻的罪名,“袁对宪法的嘲弄,对议会非法的操纵,施用的贿赂、威胁、谋杀,以及监禁等手段,无可挽回地侮辱了公众的人格,也为此后十年的法律失调与社会无序,留下了隐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阎锡山认为,鼓动袁世凯称帝的,是想要继承大统的长子袁克定、妄图封侯的清廷旧官僚、指望陷袁于不义的副总统黎元洪的羽翼和企图将中国推入分崩离析的帝国主义。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为:中国的拿破仑,中国的华盛顿,中国共和之父。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家族为“民国第一家”。

很快,袁世凯成了窃国大盗、卖国贼……我们能否同时也看看,这个时代罪人在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二十一条》时,到底有过怎样的交涉?他真的一个“不”字也没说过吗?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詹天佑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跟他是怎样一种关系?当南京政府反对保护私有财产时,北京方面做了什么?民国初年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跟他又有什么关系?探究一个人怎样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不同的形象,犹如一次探险,对于袁世凯这样复杂的人物,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寻,以避免简单的判定。

历史趣谈:李鸿章支持?李鸿章为何会保护维新党人

历史趣谈:李鸿章支持?李鸿章为何会保护维新党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支持?李鸿章为何会保护维新党人
导语: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硬呛呛地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

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
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硬呛呛地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

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1898年9月,光绪的一个雷霆动作引发了轩然大波。

9月初,礼部一个与康有为关系密切的六品主事王照看到皇帝与太后关系微妙,大胆上了一个奏折,建议光绪母子二人出访外国,并以日本为出访的第一站。

礼部尚书怀塔布认为奏折太出格,便将奏折扣下。

光绪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认为礼部尚书无端阻挠言路,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与另外四个侍郎一同革职,让王照连升三级,官至三品,以示激励。

紧接着,光绪又下了一道更令人惊骇的圣旨:任命四位新军机章京,他们是: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

明确规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阅;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

原来的王公大臣和军机处之军机大臣,被搁置一边。

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表示了光绪帝的变法决心,但明显暴露出光绪在处理事务上的草率和鲁莽。

毕竟,名不正而言不顺,以区区四品,怎么指挥那些一品二品大臣呢?朝廷老臣顿时不满,他们纷纷跑到颐和园向太后哭诉。

没过几天,事情轮到在家赋闲的李鸿章了,光绪突然下诏:罢免李鸿章总署大臣之职,令其勿在总理衙门行走。

接到圣旨的李鸿章不由得啼笑皆非,此时,李鸿章已基本赋闲在家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弥留之际为何还要上折子推荐袁世凯
导语:李鸿章在弥留之际,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上上了一个折子,内容如下: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

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
李鸿章在弥留之际,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上上了一个折子,内容如下:
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

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

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

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

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

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

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

每一念及,忧灼五中。

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

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

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赍志以终,殁身难瞑。

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

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

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

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

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谨奏。

李鸿章的这份奏折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了,“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这是他内心最深切,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