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和翻译

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和翻译
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和翻译

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和翻译

荔枝生巴峡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③。叶如桂,冬青④,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

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①选自《白香山集》。

②【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③【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④【冬青】:冬天还是绿的。

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者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

《白氏长庆集》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 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1/9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2/9

荔枝图序导案

这里为你导航! 预设难点:准确口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展读来实现对课文的初记忆。 2、通过自学、组学、群学的方式达到疏通文章的目 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序”及作者。 2、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 意,(重、难点)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 听一则消息;近日我国荔 枝的主产区,因天气原因 面临着大量减产。我国四 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但 客商多因不了解其品质而 不愿前往收购。如果你 是四川一位有责任心、有 学识的当地人,你准备如 何来向客商介绍本地的荔 枝,以解乡亲们的燃眉之 急?本文就会给你一个 很好的答案。现在我们就 来学习《荔枝图序》,首 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荔枝图序》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主备:张淑平审阅:冯红霞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序”这种古代文体及作者 2、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重、难点)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重点) 先了解一下节课的学习目 标 2、先用2-3分钟看学案上 的“课前热身”,勾画重要 信息。要求脱稿展示,评 价2分/次。 3、现在我们“步入自我展 示的殿堂,分享一起收获 的喜悦”,先自读课文,读 出我们的风采和个性!(引 导学生阅读“小贴士”) 4、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与文本建立联系。 5、学生展示朗读(给3个 机会,以激励学生积极展 示) ①学生自由读,个体展示, 目的是正音。放大镜形式 强调: 华huā如橘 瓤肉ráng 醴酪lǐ lào ②评价方式:5、6号5 分/次,其余学生3分/次; 语言激励(从流利、停顿、 语调、等角度) 6、接下来我们一起闯下一 关:疏通文意。引导学生 阅读导案相关内容。 要求:个人完成站起并识 记;对子完成后,相互交 流;小组完成后提出疑难。 7、达标测评, 课前热身: 理解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 自己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是说明文的一 写作背景: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 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 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的风采。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 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 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 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 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步入自我展示的殿堂,分享一起收获的喜悦 读文:朗读乐园显风采!读一读。 一、1、自读课文,拿起你手中的笔为不熟悉的字词注上音。 为你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做好准备。 (小贴士:(1)语速适中,又富有节奏,不要拖音。 (2)、在读的时候手、脑、眼并用,认准字形,第一印 象很重要哦!) 2、看图片选择文章中相应的句子来回答。 (建立记忆连接点,为背诵打基础。如:生……,叶……, 花……,实……,朵……,壳……,膜……,瓤肉……, 浆液……,大略……,若离……。) 3、展示朗读效果(机会难得,好好把握) 二、译文:疏通文意我最行 1、结合下注试译全文。(形式口译,注意译出句中的重点 词、画出自己有难度的句子) 2、组内互译,进一步练习,互相学习。(自译先完成的说 给对方听,共同商讨) 3、小组共同提出疑难(出示在黑板上),组间互帮互助。 (注意做好笔记) 4、达标测评(1)听写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华.如橘,春荣。() b、大略 ..如彼,其实.过之()() c、命工吏图.而书之() (3)译句(1)实如丹,夏熟。 (2)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答案 语文12月考

中职《语文》阶段测验试卷附答案 姓名 一、语言训练(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5分) A.兑.换(duì)神甫.(pǔ)肖.像(xiào)忽必烈汗.(hán) B.两讫.(qì)服侍(sì)迁徙.(xǐ)耳闻目睹.(dǔ) C.宁谧.(mì)山脊.(jǐ)婀娜(nuó)游目骋.怀(chěng) D.枢.纽(qū)訇.然(hōng)龟.裂(jūn)一骑.红尘(jì) 2、对下列各句中引号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 A.地球有“水球”之称。(表示强调) B.水球“缺水”。(表示强调) C.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表示有特别的含义) D.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往往在水井干枯了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水的价值。”(表示有特别的含义) 3、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0分) (1)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拟人)(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4)于是,神州大地开始躁动起来了。(拟人)(5)小王,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借代)(6)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农民,却不愿意名正言顺的居住在农村,反而名不正、言不顺的跑到城里来找工作。(反复)(7)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喻)(8)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9)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明喻) (10)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二、课文理解。(20分) 1、填空(14分) (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泛指南部地区,交代了荔枝的产地;“六月”,指阴历六月,说明了荔枝的成熟期;“丹”描绘了成熟荔枝的颜色。这样的标题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诗的意境,很有吸引力。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中的句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宋代苏轼的《食荔枝》 中的句子。 (3)《守财奴》作者是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包括《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 (4)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的语言艺术形式。其中“对仗工整”要求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句法相同这四项。 2、选择题(6分) 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D ) A.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比喻、比拟) B.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比喻、比拟) C.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比喻、比拟) D.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比喻、比拟、夸张) 2、对标题《我的空中楼阁》的礼节,最正确的一项是(B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自己的小屋因建在山上,又处在朦胧烟雾中,犹如耸 入天际的楼阁。 B.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建于山上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小屋,又 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C.运用象征手法。位于山上的小屋,象征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向往与追求。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 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文言文《荔枝图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原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注释】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2团团;圆圆的。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6实:果实。7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11红缯(zēn):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

于现在的绸。12绡(xiā):生丝织成的绸。13瓤肉:果肉·。14莹白:晶莹洁白。15醴:甜酒。16酪:奶酪17去:消失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翻译】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生食。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琵琶行 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以下是分享的琵琶行琵琶行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①华:花。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译文和答案】 85.荔枝图序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荔枝图序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4.壳如红 缯()5.浆液甘酸如醴酪()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 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答案 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红4.泛指丝织品5.酒浆6.那样它的实际情况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列数字出处外形味道变化 四、唐朝乐天香山居士 注释: 本文选自《白香山集》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二模试卷 语文2015.5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佗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臵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这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 高三二模语文第1页(共14页)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人到湓浦口,正值夜晚,听到船中有人弹奏琵琶。听那乐音,铮铮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着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岁增长,容貌衰老,就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我于是叫人摆上酒席,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曲子弹完后,她显得十分忧郁,自己诉说起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可如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迁徙。我被贬官离京出任江州司马已有两年了,觉得淡泊宁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触动了,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官外放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吟咏并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取名叫《琵琶行》。 夜晚来临,我来到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来到船上,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虽然喝醉了,心情却并不愉快,因为将与朋友分别心里悲伤,这时江面茫茫一轮明月沉浸在江水之中。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我顿时忘记了回家,客人也忘记了开船出发。 我追寻着声音悄悄问弹奏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答话却又有些迟疑。我移近船只请她过来见面,添上酒把灯光拨亮些,再一次摆开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来,还怀抱着琵琶羞涩地遮住半边脸庞。她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已先有了情意。声声弦音低沉抑郁,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她低着眉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了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奏《霓裳》,接着弹《绿腰》。粗弦声音沉重抑扬犹如暴雨,细弦声音轻细细碎好似窃窃私语。沉重轻细的声音交错弹奏,如同大大小小的珠子散落在玉盘上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如同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时断时续。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弦凝结不动声音暂时停歇了下来。停歇中另有一种幽愁暗恨在产生,这时虽是无声却胜过有声。突然间如同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又像铁甲骑兵突然冲出,刀枪碰撞轰鸣作响。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 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同时发出如同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西两条船上悄然无声,只见那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 琵琶女深思片刻,放下拨子插入弦中,然后整理好衣裳,起身站立,显出庄重的神色。她诉说自己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时就学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名字编在教坊第一队里。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大师佩服,梳妆后的貌美常常被同行歌伎嫉妒。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争相赠送锦帛,弹完了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镶着金花的银钗因随着乐曲打拍子而被敲碎,猩红的罗裙被泼翻的酒玷污。欢乐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美好的岁月就这样白白地虚度了。弟弟从军去了,鸨母也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貌衰老了。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光顾,年纪大了,只好嫁给商人作妻子。商人只看重钱财而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去了。他走了以后,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围绕着船儿陪伴我的只有这明亮的月亮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我忽然梦见我年轻时候的往事,梦中哭得搽了胭脂粉的脸上红色泪痕纵横交错。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2、激发兴趣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 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 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提高目标: 背诵课文 三、围绕目标学习 (二)、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 ng)绡(xi o)醴(l )酪(l o)华(hu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2015年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要点

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5.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

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魄,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衫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首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声,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