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简要概述

农产品价格简要概述
农产品价格简要概述

第十章价格

农产品价格的相对水平会影响到农业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模式,价格关系也影响着相对盈利水平和经济刺激。相对盈利水平是各种资源的物质生产力的函数,也是投入物与产生物的比价关系的函数。换言之,提高所施用的肥料的物质生产率以及提高稻米与肥料的比价,都可以增强对稻米生产的刺激。在传统农业中,除非资源生产率随着资源使用量的多少而变化它一般被定义为常量。因而,价格政策的运行恰好与静态的生产环境相矛盾。本章主要探讨传统农业中的价格问题和价格政策。如果价格在基本静态的技术环境中发挥作用,那么在不同程度上孤立地考虑价格政策也是合乎情理的。通过研究来确定,在传统农业中,是否能够仅仅依靠价格政策促进生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在农业现代化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人们也同样会注意到价格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单独考虑价格政策而应该联系各方面的变化加以考察。在本书的农业现代化部分,第十章(考察改进农业生产的研究)、第十一章(新生产要素的供应)、第十四章(研究市场运销问题),还将涉及到价格政策,其它许多章节也都与价格政策有潜在的联系。与其它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政策相比较,在现代化过程中,价格政策可以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的确,当这一章将要得出有关价格政策在传统农业中的作用的几个使人沮丧的结论的时候,这一章也将使人们认识到价格政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0.1供给对价格的反应中的农业企业的替代

尽管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价格变化对一种农作物替代另一种农作物的影响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与价格变化对整个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所不同。首先,价格促使生产模式转变的效果,取决于价格变化在实际上改变不同企业的相对盈利水平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物质的、技术的因素以及基础资源的经济性质。其次,如果存在新的盈利性关系,农民是否对此有所反应取决于他们的基本态度。同一种文化的不同个人对盈利水平的变化的反应有明显的不同,不同文化的人们对盈利水平变化的反应的一般倾向可能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所选择的某种商品能用农民自己支配的一定量的资源生产出来,而且,投入-产出的比率与投入物-产出物的现有比价很接近,那么,盈利水平就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因此如果每斤棉花的价格是小麦的10倍,(比如说:每斤棉花3元,每斤小麦3角),一位农民能用他支配的资源生产的小麦恰是棉花的10倍,如果其它因素不变,无论是多生产棉花,还是小麦,他都不感兴趣。相对比价的微小变化就会改变两种作物盈利水平的顺序。相反,如果资源的性质使这个农民生产的小麦是棉花的20倍,仍以上述比价关系为准,那么,要使小麦种植向棉花转移相对价格就必须大幅度地变化。

如果我们认识到农业中共同作用的互补关系能够给合并的企业群体带来比单个企业的专业化更大的优势,那么这个例子就变得更现实。根据价格导向的变化来选择企业的类型常常是很有帮助的。

基本土地资源(包括土壤、气候、地形)对决定商品替代的生产比率有一系列重要影响。不论在高收入国家,还是在低收入国家,基本土地资源比较适宜于种植某些特定的作物,而不太适宜于其他物的生长。因此,即使价格波动大,对相对盈利水平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比如美国堪萨

斯州西部的小麦和东南亚许多地区的水稻就是这样,它们对农产品价格相对变化的反应是微弱的。

多年生作物在很多热带国家特别重要,它代表了自然条件迫使供给反应呈现刚性的一个变种。许多多年生作物的生长期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只要固定资产仍在发挥作用,多年生作物的可变成本一般很低,因而比其他供选择的作物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已经种植了其他作物,如果价格的提高有指望促使资源转向多年生作物,那么在实际产出增加以前,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使多年生作物开始生产。这常常造成一种不利的情况,因为在根据有利的比价关系决定投入和增加生产以后,收获还遥遥无期,到那时,比价关系就可能变得不利了。这样,长期的严重的不平衡就很难避免。因此可以预期,多年生作物短期内供给的价格弹性格比较低,并出现周期性的价格波动,这样就会给那些依靠多年生作物换取外汇和获得国民收入的国家带来严重的问题。如果多年生作物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也较低,正如在高收入国家里常见的某些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低一样,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

投入土地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也会影响生产比率。商品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业与仅仅维持生存水平的低生产率农业相比,投入物的性质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为比较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中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提供了基础。高收入农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以高成本的复杂机器代替劳动力。这些机械通常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功能,因此,如果某块地里全部改种新作物,那么原来的机械的价值就会损失很多,新置适宜于新作物的机器,费用又很高,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现有生产模式的改变,因而供给对价格的反应呈现刚性。不仅机械的复杂的销售渠道,而且其他投入物以及产出物的销售渠道都会因之僵化。在发达国家,更为复杂的销售渠道也许会削弱短期供应对价格反应的灵敏度。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中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也许更难以相提并论。现代农业要求有大量精细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知识。熟练地攀握了某种生产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会发现,除非根本改变了价格关系,否则改变生产方式将无利可图。这就产生了对价格反应的刚性。当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掌据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但是学习过程需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必须计入各种生产可能性的比较之中。、

相反,在低收入国家中,非土地资本投入一般只是耕畜和几件简单的工具,对每种作物同样适用,生产模式大同小异。尽管生产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专门性,但不能与技术先进的农业同日而语;虽然学习新的生产方法问题不大,但实践中又会被劣等的工具所抵消。这些力量的平衡,部分地取决于由于价格变化的影响所选择的作物已经种植的程度。

潜在地增加商品性农业生产的灵活性有利于革新,而革新又会降低成本;还可以象不同企业之间那样改变生产可能性。革新不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因而不会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当革新与价格变化相呼应的时候,可以反过来改善因为价格变化而失去优势的商品的生产比率。

经济学的争论似乎暗示人们在低收入农业中,对价格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土地资源本身的适应性有脱离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倾向;资本和技术的适应性在低收入国家有变大的倾向。

前面讨论了价格比率的变化对可供选择的生产模式的盈利水平的影响。我们已经假定农民对自己的生产模式的决策以市场价格变化为依据,只要农民出售自己生产的一部分产品,这个假设就站得住脚。然而在低收入国家,维特生计的生产量不仅占了总生产量的大部分,而且有时某种特殊产品全部留作家庭消费。商品性和口粮性生产的并存产生了一个价格间断点,这使得生产模式的刚性加强了。因为农民实际上在买进时要支付零售价格,在售出时只能得到批发价,所以他为家庭消费比为出售而进行的生产代价更高。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假设一个既生产小麦又生产棉花的农民只卖一部分小麦,其余的全部留作家庭消费。如果小麦价格下除减少小麦生产,增加棉花生产就有利可图。农民对此可能作出的反应是把小麦生产的部分资源转用到棉花生产上,使生产的小麦恰好够家庭消费。如果小麦生产的资源进—步转到棉花上,农民将需购买小麦。这时,他将不比较小麦的批发价,而会比

较他购买小麦时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上他购买小麦时花了高价。除非小麦的相对价格跌到小麦购销差价为最小的时候,其生产量不会下降到满足不了生存需要的程度。实际上这将减小供给的价格弹性。

如果在这个问题中考虑的只是口粮作物的购销差价,那么其影响就无足轻重。在低收入国家,基本消费品的销售成本比较低。然而,由于未来价格关系的不确定,这种影响可能大大增强。在低收入国家,季节性的价格被动就更令人难以捉摸了。虽然平均季节变动不太大,且与储藏费用息息相关,但在某些特殊年份里变动很大,且不同年份间的季节性变动方式无法预测。同样,不同年份的价格波动也很大,也难以预料。所以,那些不生产生活必需的农产品的农民,因不得不以十分不利的比价购买维特生计的必需品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为了保证家庭生计的需要,他们就不能考虑价格关系如何了。低收入国家的农民不愿承担半点风险,这就更促使他们不能考虑价格关系,而必须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

大多数农民还面临着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很难确定究竟用多大面积来生产维持生计的作物才能保证家庭的基本消费需要,所以稳妥的决策就是使用足够大的土地面积来生产维持生计的作物,以保证在欠收年也能满足需要。当然,在多数年份里这将导致这种作物有可以出售的剩余量。以市场价格计算,维持生计的作物相对地没有盈利,这正是为这种保护性策略付出的风险保险费的代价。考虑到风险的程度和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民如此行为也并不奇怪。因此,实际市场价格的多变和各种因素的不稳定增大了维持生计的农产品供给的刚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稳定因素当然不会绝对地限制资源在农业企业间的流动。在一定的不稳定状态下,相对价格有了变化,农民就会发现停止生产维持生计的农产品而在市场上购买更为合算。在低收入国家里,也有许多专门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实例。此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季节价格波动无规则性的弱化和其他有利于加强市场功能的措施的采用,也将增大维持生计的作物供给的价格弹性,并因之增大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性作物供给的价格弹性。

可以得到的经验证据证实了上述分析。对单个商品的供给弹性的多种研究,是否只是测定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源从一种农产品商品向另—种流动,或是否也测定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总资源量变化,对此还不完全清楚。有可能两者都涉及到,但是影响最大的是替代效应。在低收入国家里,研究几种经济作物(如黄麻和棉花)已经表明弹性在0.5—1.0之间,一般说来高于发达国家。对维持生计的作物的供应弹性的研究表明,弹性是正数,但在一定程度低干商品性作物。热带种植园的多年生作物产品的短期供应弹性基本上是零,然而小规模种植园还是正数,但很低(大约0.2)。

前面例举的关于供应弹性的经验证据部分地回答了低收入国家农民的态度问题。很明显,农民对价格关系变化的充分反应致使供应弹性至少跟高收入国家可能达到的供应弹性一般高,或者更高。当然我们不知道,低收入国家的农民的态度,在何种程度上阻抑了供应反应达到了解充分、反应灵敏的标准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态度。

对已经变化了的盈利水平的反应的灵敏度不高,要归因于对收入最大化不其关心和对价格关系及其影响的忽视。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好象对本地价格关系变化的信息十分灵通,至少在几年内他们也能察觉到这种变化对纯收入的影响,因此关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作物替代,我们应该相信农民会有足够的动力和深刻的理解。

10.2供给对价格的反应中的农业总产量水平

如果一种价格政策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总产量,那么这种价格政策一定会促进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这些资源可能来非农部门,因而农业生产的提高以非农生产的损失为代价;资源也可能来自目前闲置着的资源储备因而增加社会总生产量。在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价格所起的这种作用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在传统农业中,价格政策可以影响的主要投入物是劳动力,主要替代是生产活动替代了闲暇。在正常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流入非农部门的劳动力比例,后者主要受非农部门就业机会的影响,而非农就业机会又是资本积累率的函数。由于价格的变化,可以使更多的土地得到耕种,也可以使之撩荒,这首先决定于投入土地改良或耕地面积扩大的劳动力是多还是寡。在传统农业中,购买的可变投入如化肥微不足道,因此,价格变化本身不可能通过这种投入物的使用而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即使使用购买的投入物的比例较大,对总产量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在传统农业中,正常的消费基础薄弱,人们对这些投入物的反应亦不敏感。

因此,我们发现,在传统农业中价格对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闲暇和生产状态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来实现。在第五章已经说明了价格变化对效用平面有收入效应,对生产可能性平面有替代效应。在受传统的消费模式约束的经济中,收入效应可能冲销替代效应,向后弯曲的供应曲线可以验证这个结果。在动态的消费模式中,价格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总生产水平。但是在传统农业中,总生产水平对高价格反应微弱,至少部分农业人口的反常行为会冲淡另外一部分人的积极反应所带来的正效应。

高收入的商品化农业对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有较强的反应,原因有三个:

第一,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来回流动的机会多得多。这并不是说这种流动十分容易,立刻就可完成。美国农业调整的最后几十年就出现了流动困难的情况,但至少一些资源的流动从未间断过。因此,与低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里农产品提价会延缓资源由农业向外转移的步伐,而农产品降价将加速资源向非农部门转移。

第二,高收入社会中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用结合较为紧密,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就会鼓励人们放弃闲暇,投入劳动。

第三,高收入国家的农业主要依赖于购买的投入物(如化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结果是,价格向有利的方向变化可以对这些要素的投入产生双重影响:由于这些成本是可变性质的,使用这些投入物可以提高盈利水平;价格变化影响收入,收入又影响资本的可得性和农民对风险的态度。

10.3价格的不稳定性

末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模式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实际价格的影响。就实际价格的变动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对农业企业的替代影响与对农业

生产总水平的影响有些不同。

低收入国家的农民知道价格有波动,并且她们也可以感觉到波动既无规则又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感到因末达到既定的生活水平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远远大于超额达到这种水平所带来的利益,那么我们就面临着这种情形;农民不仅过分顾虑平均价格,而且过分顾虑价格不确定的程度。这样,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不确定程度很不相同,农民就会更顾虑程度高的那一种,结果是重点生产风险小的那一种。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作物价格不确定的相对变化就会导致生产的相对变化。

因此,如果想增加价格极不确定的作物的产量,那么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将可达到这一目的,就象价格提高会增加生产一样。一套全面的价格保护计划还可以导致那些以前风险和不确定性最大的作物增加产给。

与前述的价格变化对农作物替代影响的原因相类似,传统农业在作物替代方面对不确定性变化的反应、比高收入的发达农业更为敏感。影响作物替代的土地资源的自然品质不是发展水平的函数,因而不会引起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不同反应,传统农业中的资本投入、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可变性很大,因此这些要素的反应更为灵敏。这种状况的强化是低收入社会中消费模式刚性加大的趋势,这样就会因某种作物种植的失败而导致所期望的效用的巨大损失,以及由于期望过高而使效用减少。这样就会刺激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较低的企业的发展,

就会把资源引入风险减小、不确定性降低的企业。而且,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价格稳定政策来大大降低价格风险。

前面的分析全部是关于价格不确定性的。因为气候和其他自然现象而引起的作物产量不稳定,也可以来用同样的分析方法。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在低收入国家实行作物保护政策,减少风险,会对作物替代产生更大的影响。

就象对直接的价格影响的分析那样就不稳定和风险来说,可以预料它们对总生产水平的影响与对替代的影响有些不同。不稳定的程度决定着投入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总量并因此影响着总生产水平。在高收入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可变性很大,购买的可变投入物又如此重要,只要它们的不确定程度降低,就会产生与价格提高一样的效果(鼓励把更多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但在低收入国家,这种影响不仅十分微弱,而且还很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达到某种生存水平的动力很高,而超过这种水平的动力较低,那么在生产量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为安全起见,农民就会生产出超过这个目标的产量,以便留

有余地。采取措施提高稳定程度可以使生产计划较为精确,而且会使农民计划获得的产量接近他们的实际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不稳定程度的下降会引起产量减少而不是产量增加。虽然这种情况在低收入国家并不常见,但也足以冲淡很多积极影响,因此这种情况对农业生产总水平很少有或没有正效应。

10.4提高价格促进产量增加的方法

在传统农业的环境内,为提高总生产水平而制定的价格政策有三个主要缺陷。第一,强制性的政策可能与其他的或许更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第二,影响价格上涨的适当

计划难以组织落实和进行管理。第三,即使所设计的价格政策能够实施对提高生产总水平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需要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束缚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部门利益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发展非农部门的资金不足。改变交换条件,使农业处于不利地位,以此增加非农部门的盈利,作为非农部门储蓄和投资的基础,这是向非农部门提供资本的一个手段。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与发展的基本目标背道而驰。在理论上当然可以这样说:如果交换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增加生产,那么额外收入可以通过税收将之使用于其他部门的发展。然而,如前面已经说过的,对农业部门难以加税。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对价格的反应极为微弱,好象几乎没有增税的任何余地了。

每一种具体的可以选择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法都与其他政策相抵触。例如,当需求增加时限制供应无疑会提高农产品价格。在低收入国家要实行这种政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如果价格政策旨在实现农业生产增长的话,这种政策就太荒谬了。政府可以通过大宗购买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如果库存且有些年份里增加,有些年份里减少,那么政府购买计划就只是稳定价格而不是提高价格。为使政府购买能持续提高农产品价格,库存必须积累一定时期。

另一种可以设想的方法是刺激农产品的国内需求,这样在供应和提价之前提高需求水平。这可以通过限制竞争性的非农商品进口,把需求引向国内商品来实现。这是一种迂回战术,采取这种战术的理由主要是考虑到外汇的通用性,面不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减少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购销差价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有利彤响。这一措施很灵验,但准确地说,它是提高效率的一种直接方法,面不是价格政策的一部分。

如果国内消费的大部分粮食依靠进口,那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就更为有利。减少进口能节约外汇和提高国内价格。但是减少进口会失去进出口交换比率发生变化的可能,从而减少贸易额,而对外贸易可以为农业提供一部分资金。这对国内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可能超过外汇储备不平衡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这种政策对增加国内生产总量作用不大的话,那么必须根据外汇节省和国内储蓄损失之间的平衡来考虑这种政策是否恰当。

中断进口所带来的外汇节约数额并不大,而由于贸易领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国内储备损失却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行为就没有什么经济意义,除非价格提高能刺激生产总量激增。

最后,在低收入国家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措施会大大抑制需求,因为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农产品提价方案实施以前,必须认真考虑农产品大幅度提价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和用价格机制把消费模式引向非农产品的经济效果。

因此,不同意在传统农业中试图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发展生产的论据是很清楚的。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不在于它有争议,而是要强调,由于同样的原因,增加农业生产的努力应主要从其他方面突破。其他方面的成功还会抑制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升,这样可以、或者至少与农产品价格一起,增强对总生产水平的积极影响。

10.5稳定价格的措施

比提高农产品价格总水平缓和一点的办法是采取稳定价格的措施,减弱农产品价格水平的不稳定。但它也有三方面的缺陷:第一,管理费用负担重,资源成本高,因而要求报酬

丰厚。第二,可能影响社会总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他政策目标。第三,虽然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很有价值,但在传统农业的环境中,它似乎对生产总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大影响。

一个有效的价格稳定计划需要掌握大量的库存量和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商品本身的不足和储存设施的缺乏,库存量难以增大。前一个问题可以利用美国优惠出售的粮食来部分地缓解,但后一个问题即储存问题,依然如故。如果美国或其他国家愿意提供储存设施,接受国稳定价格政策的费用就会很低。如果这一政策对产量或产值有积极影响的话,实行它就是合算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一两个国家大量购买美国480法案出口的小麦就以极小的成本取得了稳定价格的理想效果。只是对那些必须自己负担全部费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才成为一种压力。

国家政策可以尝试用复杂的制度机构来代替仓库储存,然而一般难以特别奏效。就不得不使用难得的管理人才而言,这种做法代价太高了,这些人才最好能用于发展生产上,这也许有更好的效果;而且,如果没有大量的库存,这种办法亦不甚奏效。另外,真正危险的是这种制度机构恐怕只会搅乱正常的营销渠道,降低营销过程的效率——因而这种作法的效果将与真正的目的背道而驰。

价格稳定措施与其他发展目标相摩擦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改变了交换条件,而不只是作为稳定手段而起作用。今后几年的农产品平均价格水平是难以预测的,如果价格稳定措施旨在不改变交换条件的情况下稳定价格,那么预测就必不可少。必须制订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购买,高于目标价格时就抛售。一般情况下,开始实行这些措施以前要准备大量的库存。如果目标价格定得太低、库存量将不断减少,直到售光,这个方案将最终因为供应实力不足而落空。如果目标价格定得太高,库存量将源源不断地增加,巨额的直接费用要政府负担,增加的间接费用格通过改变对农业的交换条件而减少资本积累。

下面两种因素将导致目标价格定得太高。第一,由于未来的价格趋向难以预测,估价和定价水平太高的错误难以避免。第二,政治压力,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他们会施加压力要求有意制定高于市场价格的支持价格,或者要求达到由低下的预测能力所产生的防御价格范围的上限。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使交换条件转向有利于农业。

如果农产品需求变动比供给变动更快,因而不断驱动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那么对确定的价格稳定水平太高带来的问题和不良后果的告诫就不必要了。这种局势可以使农产品支持价格经常地自动调减。这种自动调整的幅度事实上没有常常从静态分析中假定的那么大。

如果绝对地以货币为依据来定价,以及通货膨胀过程中价格全面上涨,那么偏离的农产品价格自动回落的机会无疑会增多。

与价格稳定措施相抵触的更大危险是以间接的方式出现的。低收入国家里许多农产品价格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在销售渠道中效率低,欠完善。其原因可以部分地归结为信息不灵,市场设施不

健全,缺乏技术、知识、研究、教育、以及新的体制。价格稳定政策会产生多种疾病的征兆,因而掩盖了问题的真正起因,这是很危险的。

此处讨论稳定价格政策时语气是消极的,这主要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政策有滑到提价政策上去的危险,也有掩盖低效率的更为基本的原因的危险。如果价格不稳定的问题很严重,又没有其他解决办法,那么采取稳定价格的政策也许是有用的。如果得到优惠的农产品可以降低实施这种政策的管理和储存成本,那么实行稳定政策就更为合适了。

此处的讨论是从生产方而着眼的。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季节波动大,会通过对消费者的影响而带来不利的政治、经济后果。价格稳定措施虽然对生产影响微弱,但仍具有非常有益的、全面的作用。这将在十四章进行讨论。

10.6新型的购买生产要素特例

前面的讨论是关于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和稳定价格的方法的。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购买的投入物对生产水平的意义不大。发展过程开始以后,购买的投入物就越来越重要了。即使在传统农业的环境中,购买的化肥也能促进生产。在引进化肥的初始阶段,农民缺乏必要的知识,思想上又保守,且肥料的价格又不稳定,这几种因索凑在一起,用以往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农民就认为使用化肥得不偿失了,所以化肥使用里很小。即使这样,只要价格不稳定因素消除了,农民也会很快接受并使用它。在发展的初期,化肥投入量少,整个农业或某一具体的作物生产中的价格稳定成本和作物保护计划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相比显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扩大投入的途径是很有意义构。途径有两个:一是以实物偿还贷款,二是与产出挂钩,以现金偿还。在这种方式下,价格稳定政策只适用于可变投入成本所代表的生产部分。价格稳定政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投入物供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在第十四、十五章讨论。

10.7价格政策与产品组合的转换

考虑到营养需要、外汇收入的可能性和其他因素,有时可以利用国家政策把农业生产资源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在传统农业中,通过保护价格来提高稳定程度,或通过提高平均价格水平,可以使选择使用的旨在优惠某种产品的价格政策有可能获得成功。当能,如果物质生产比率极不利于鼓励优惠的作物,成功的希望就会变成泡影。由于这种价格政策只涉及小部分生产,因此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计划的费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这种政策成功的极大可能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价格稳定政策能为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带来特殊的稳定的利益,向这个方向转移资源获得的高效率就会产生综合的政策问题。取消价格支持就会遇上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政治的眼光看,解决问题的方便途径就是对其他产品也一视同仁,消除不均等现象。这将带来全面价格支持政策所能带来的全部问题。因此,如果价格政策旨在调整生产结构,给某些特殊产品以优惠,就一定要理解优惠的原因,并使之合情合理。尤其有必要搞清楚,为什么需求的自然力量没能产生合理的价格结构和生产结构。只有搞清了干预的必要性,这种政策才有成功的希望。

为防止产生误解,这里需作进一步说明。一般情况下。稳定政策会对那些受优惠的个别产品产生良好的效果。为了节省管理和其他费用,如果稳定政策能够提高某些产品的总生产比例,就会引起资源向这些产品转移,而不对生产产生巨大的综合性影响。错误的引导政策会不恰当地强调基础粮食作物,而忽视商品性的作物和出口作物,其方法是为基础粮食作物提供价格支持这样资源就会流向这些作物。用全面发展的政策眼光看,这种政策是十分有害的。

最后,根据上述理由可知,一般的价格支持政策对生产总水平影响不大,但是由于最初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其他商品的价格更不稳定,就会使资源在这些商品中转移。这种转移可能与全面的价格目标不一致,因此,在考虑实行价格稳定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小结

本章讨论了传统农业中价格的有关问题,包括了供给对价格的两种反应、价格的不稳定性、提高价格促进产量增加的方法、稳定价格的措施、新型购买投入物的特例、价格政策与产品组合的转换六个部分。供给对价格的两种反应说明了:价格变化对一种农作物替代另一种农作物的影响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与价格变化对整个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所不同;农民对价格关系变化的充分反应致使供应弹性至少跟高收入国家可能达到的供应弹性一般高,或者更高;在传统农业中,价格政策可以影响的主要投入物是劳动力,主要替代是生产活动替代了闲暇,从而通过劳动力充分利用来增加产量。价格的不稳定性、提高价格的方法、稳定价格的措施三个部分是本章的重点,主要说明了:在技术不变情况下,末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模式都有影叭这种影响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实际价格的影响;提高价格可以促进产量水平的增加;价格稳定措施的优点和缺陷。新型购买投入物的特例一节指出新型投入物增加对于价格的是否稳定十分的敏感的问题。价格政策与产品组合的转换说明了一般的价格支持政策对生产总水平影响不大,但是由于最初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其他商品的价格更

不稳定,就会使资源在这些商品中转移。这种转移可能与全面的价格目标不一致。

思考题

①供给对价格的反应

②价格的不稳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③提高价格的方法有哪些

④稳定价格的方法有哪些

物流概论物流概论

第一章物流概论 一选择题 1. 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可以分为(A)、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A.供应物流 B 企业物流C 地区物流D 行业物流 2. 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物流可以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A)。 A. 国际物流 B 企业物流C生产物流D销售物流 3.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物流可以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A)。 A. 企业物流B生产物流C销售物流 D 回收物流 4.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A) A 供应物流 B生产物流C销售物流 D 回收物流 5.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A) A 销售物流 B供应物流 C 生产物流 D 回收物流 6. 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为止,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A) A 生产物流 B 供应物流 C销售物流 D回收物流 二填空题 1. 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2. 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物流可以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3.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物流可以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

三判断题 1. 统布置规划(SL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构成物流系统的各种设施进行流程相关性和活动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高的设施紧密布置,相关性低的可远离布置,从而得到最优的系统布局。 2. JIT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供应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 四简答题 1.简述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商流和物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商流和物流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一般在商流发生之后,即所有权的转移达成交易之后,货物必然要根据新货主的需要进行转移,这就导致相应的物流活动出现。必须强调指出:只有在有物流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有发生商流的契机,也就是说有购物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交易行为。因此,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在交易实施的步骤上商流是物流的先导。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只有在流通的局部环节,在特殊情况下,商流和物流可能独立发生,一般而言,从全局来看商流和物流总是相伴发生的。 2. 简述JIT采购的基本思想。 JIT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供应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 3. 简述物流系统化的目标。 1)服务性(service) 在为用户服务方面,要求做到无缺货、无货物损伤和丢失等现象,且费用低。 2)快捷性(speed) 要求把货物按照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送到。为此可以把物流设施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3184414.html,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刘晓梅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4期 [摘要]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观也从过去单一化向多样性和便捷性转变。这种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压力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特点出发,阐明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对当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讨,探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特点;发展路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搭乘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这两趟列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但是我们在看到农产品物流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较晚,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为复杂,不仅受到国家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在技术水平以及人才培养和储备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与发展路径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探讨。 1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1 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巨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之大,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多样性的气候特点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产量大、品种繁多的特点。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产品物流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关系着我国国家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对于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支撑的作用。 1.2 较高的技术要求 第一,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如季节性、时鲜期短和不易保存等特点,在进行物流运输、包装和仓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像水果、时蔬以及水产品等都需要运输过程具备较好的冷藏系统。第二,粮食类农产品对于储存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占据大量的仓储面积,还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储存,这就使农产品物流储存环节的难度加大。第三,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较多,且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地域跨度较大的农产品运输,不仅需要经过集中运输、分销包装环节,还需要历经集装箱、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的运输,这一复杂的运输过程对以时蔬、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易造成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及安排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及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及安排 20xx年是我镇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大精神,深入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之年。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全面提升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xx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xx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xx大大精神为指导,以提升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创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与任务 20xx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加强宣传、推进准入、强化监管、加快认证等一系列措施,使我镇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0xx年工作的基本任务为: 1.做好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2.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三

品一标"认证和产地认证工作。 3.加大对种植、养殖过程的监督巡查工作,重点对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防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做好巡查记录,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 4.做好对产地农产品检验监测工作,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样送检、安全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工作。全年完成检测抽检样品450份以上,同时配合市农委质检科做好例行抽检工作。力争使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5.开展大型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3次,举办专业培训4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3000份。 6.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警和响应机制,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做到迅速反应、有效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党委政府和市农委监管科,防治事态扩大和蔓延。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为了确保全年目标的顺利完成,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结合"科技下乡"等多项活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对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

农产品绿色物流概述

农产品绿色物流 §1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概述 一、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的产生背景 绿色物流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们在反思传统发展观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绿色运动最早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消费这两大环节,人们提出了“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绿色制造(亦称清洁制造)是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式制造绿色产品,是一种生产行为;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行为。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绿色制造是实现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的前提,绿色物流可以通过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来促进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物流管理来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的基础上。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型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就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未来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 (二)绿色物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绿色物流是以经济学一般原理为基础,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和物流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的物流科学发展观。同时,绿色物流也是一种能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作业流程的物流活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强化依法监管,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区种植业“三品”产量比重,全面提升全场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村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强化依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通过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监管职责,强化生产过程全程监管,确保全场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本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显著增强,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比重和市场公信力大幅提升,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管理与运行;

进一步提高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完善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全场不发生因食用地产农产品而出现的中毒事件。 三、工作重点 (一)落实监管责任 1、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村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本 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畜 禽屠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出准入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作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提高监管能力 1、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场、村二级监管机构,强化 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生产企业内检员三支监管队伍的建设,健全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真正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下沉至田间地头。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样本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规划

待补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 - )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概况 待补镇位于会泽南部,距县城50公里,东邻鲁纳、上村乡,南接驾车乡,西靠大海乡,北连金钟镇,东北面是新街乡和雨碌乡,西南面与昆明市东川区接壤。境内有国道“213”线、会曲路和嵩待、待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会泽南部重要的交通通道和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辖15个村委会21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38亩,全部为旱地,主产玉米、马铃薯。境内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2277米,年平均气温11.3℃,平均降水量1074mm,森林覆盖率为43%。末,全镇有人口12068户47343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367万元,人均有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1723.5元。地方财政收入44万元。 二、发展条件 (一)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优势 ,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万元,年均递增7.8% ;现价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年均递增8.5% ,全镇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万吨以上,粮食总产量达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生猪出栏 63 万头,家禽出栏 980 万只,水产品产量 6000 吨,农产品实现了总量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到,已建成中药材基地 0.5万亩,香料基地 2.8 万亩,花卉基地 0.3 万亩,出栏家畜达30万头。

经过“公司+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培育建成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家。建立了以蔬菜、水产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万亩,经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2个、绿色食品品牌认证1 个。注重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7100 人次,集中连片开发培育支柱产业,在贫困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基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同时,深化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个,综合服务社个,入社农户户,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全镇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面临六大发展机遇: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嵩待高速公路的开通,待补进入2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农产品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作用。四是待补是会泽1小时经济圈南部承接昆明主城核心区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镇,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五是待补经济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将继续保持。六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更加重视作为发展稳定基础的农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和基础条件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些新的机遇将有力地促进待补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农村农业及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物流分析及案例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作业 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及案例分析 姓名:杨如川 学号: 1003201115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04班 老师:李娇 2013年 1月 4日

摘要 农产品物流一直是物流当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分支,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其次,提到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冷链技术水平落后、市场主体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接下来,主要讲述了为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包括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强教育与培训等解决方法。然后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说明我国农产品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一、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 (4) (一)农产品物流的定义 (4)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4) (三)农超对接 (4)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现状 (4)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5)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 (5)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6)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低 (6)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水平落后 (7) (五)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7) (六)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 (7) (七)我国农产品物流缺乏专业人才 (7)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8) (一)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8) (二)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8)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 (9) (五)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 (9) (六)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9) (七)加强我国农产品物流人才建设 (10) 四、案例分析 (10) 五、结束语 (13) 六、参考文献 (13)

农产品物流分析及案例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作业 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及案例分析 姓名:杨如川 学号:1003201115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04班 老师:李娇 2013年1月4日

摘要 农产品物流一直是物流当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分支,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其次,提到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冷链技术水平落后、市场主体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接下来,主要讲述了为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包括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强教育与培训等解决方法。然后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说明我国农产品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一、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 (4) (一)农产品物流的定义 (4)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4) (三)农超对接 (4)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现状 (4)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5)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 (5)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6)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低 (6) (四)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水平落后 (7) (五)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7) (六)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 (7) (七)我国农产品物流缺乏专业人才 (7)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8) (一)努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8) (二)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8)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 (9) (五)培育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 (9) (六)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9) (七)加强我国农产品物流人才建设 (10) 四、案例分析 (10) 五、结束语 (13) 六、参考文献 (13)

202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结报告提纲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结报告提纲 这段时间,农产品消耗量大、交易活跃,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易发多发期。我们严格按照市食安委与省农委的要求和部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 ___力度,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农产品质量 ___ 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随着的临近,市农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认真总结了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认真分析我市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了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 ___工作,加强值班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结合年底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及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活动,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及科技知识宣传培训,如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训项目,一月份分别在我市云梯、胡乐等乡镇培训农户1000余户,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手册XX余份。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结合

我市农业产业化奖励验收,检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基地(标准化小区)37个,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完善生产档案,帮助提高认识,要求做到不加工、不转运、不储存、不销售、不食用病死畜禽和农残超标蔬菜等有害农产品,发现疫情,立即报告,妥善处理,有效控制疫病传播。再一方面,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全省防治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演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产生了很好效果。 三、突出重点,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农资市场治理。月份正值各种子经销商进货备货时期,为加强种子市场源头管理,月9-10日,执法大队组织本市主要种子代理商参加了宣城市种子代理商培训会议;月日,大队又召开了宁国市年种子执法年活动启动会议,对今年种子市场监管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严把种子进货关,健全种子经营档案,并对每一品种、每一批次杂交水稻种子进行大田同步纯度鉴定,目前已出动执法人员8人次,抽样品种20份。同时发放宁国市农委《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强两系杂交稻种子管理的紧急通知》等资料70份,签订《种子经营承诺书》20份。

食品安全宣传手册

您知道这些与食品有关的标志吗? 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以“企业 食品生产许可”的拼音. “Qiyeshipin Shengchanxuke”的 缩写“QS”表示,并标注“生产 许可”中文字样。获得食品生产 许可证的企业,在产品包装上 使用QS 标志。声明该企业获 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该产品经 过国家核定,有市场准入资格; 证明该产品是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企业承诺食用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由麦 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 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 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 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 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 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 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 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 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绿色食品并非 指颜色是绿色的食品,是 对无污染的、安全的、优质 的、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的级别比“无公害 农产品”高。 有机食品标志由两个同 心圆、图案以及中英文 文字组成。内圆表示太 阳,其中的既像青菜又 像绵羊头的图案泛指自 然界的动植物;外圆表 示地球。有机食品标志 整个图案采用绿色,象 征着有机产品是真正无 污染、符合健康要求的产品以及有机农业给人类带来了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有机食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禽畜产品、调料等。这类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对生产环境和品质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是更高标准的安全食品。目前,在我国产量还非常少。 保健食品标志为天蓝色 图案,下有“保健食 品” 字样。保健食品是食品 的 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 品 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 机 能,适于特定人群食 用, 但不能治疗疾病。 民 食 以 以 食 安 为 为 天 先 , 。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还有很大不足,典型的特点就是在加工过程的各方面耗费太大。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给食品加工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力资源优势就会逐步削减,市场对科技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项目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企的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精深加工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的应用必将大放异彩,农产品加工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前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70年代末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相继恢复了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教学和科研工作,到8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开设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后成立了食品科学系,以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也成立了食品科学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师资队伍,包含果蔬贮藏、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和食品科学。农业科研单位也相继成

立了食品科学研究所或食品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农产品旺的教学、科研体系[22]。目前从事农产 品贮藏、保鲜、加工科研和设计的单位近180个,大专院校95所,其中农林院校30多所,还有249所中等教育单位口。一支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水平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科研队伍[23]。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把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提供了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小麦、稻谷、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因而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当仁不让的就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怎样正确认识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现代化前进的脚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使科技充分转化成为生产力,就要让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3]。十二五上,更是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措施。 有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不是就意味着有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呢,当然不是。但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一、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000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物流的研究综述 1、物流热的兴起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7年,R.Borsodid《配送时代》一书中首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

农产品加工业概况

山城街道办事处农产品加工业概况 山城街道地处枣庄市山亭区中部,山亭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春秋早期小邾国的故都,世界倪、颜姓氏的发源地。总面积134.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现辖8个管区,28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人。 一、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概况 山城街道党工委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发展以花椒初加工、地瓜枣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创建鲁南地区最大的花椒、地瓜枣生产销售基地。以花椒、地瓜枣等无公害生产基地4个。漫山红调味品厂、小邾国特产有限公司、翼云山调味品厂和山芋地瓜枣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家,积极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发挥已注册的"漫山红"、"翼云山"商标的调味品厂和申报注册的"郁香园"牌地瓜枣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品牌创市场,大力培植优势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增值率达到30%以上。 二、农产品初加工情况 1、花椒初加工。山城街道素有“花椒之乡”美誉,以大青壳、大红袍等为主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建有花椒专业批发市场两处,花椒加工厂两家,年产椒皮2000多吨,占山东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最重要的花椒主产区之一。2001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其6项药物检测残留为零,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无公害食品”,2002年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又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地客户青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地瓜枣风味食品加工。被誉为"无污染绿色保健食品"的地瓜枣是该街道的又一著名特色产品,以瑞丰食品为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加工户2600多户,从业7000多人,年加工能力达4000多吨。目前已与20多个外贸部门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产品畅销日本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枣庄瑞丰食品有限公司

最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深入**、**两县实地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呈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到2010年10月底止,**县共有12家省、市、县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注册资金为:**绿宝米业和国兴百丈泉公司各500万元,山村油茶1000万元,将军果业1600万元,斌杰食品2688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在6800万元-1.5亿元之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注册资金少的150万元,多的达500万元。年销售收入在1664 万元-3692 万元之间。2009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79亿元,2010年预计可实现产值收入7.98亿元。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全县共种植水稻33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0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1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年繁育仔猪2万

头以上养殖场1个,生猪出栏今年预计可达到60万头以上;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精心打造了埠头和崇贤二个万亩脐橙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35万亩;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2009年,全县粮食加工109586 吨,脐橙加工29800吨,生猪加工1440吨,油茶加工2400吨,灰鹅加工485吨。2010年预计全县粮食加工114649吨,油茶加工2000吨,脐橙加工22800吨,生猪加工1640吨,灰鹅加工495吨。 **县现有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2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2家。2009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产值6.9亿元,利润5600万元,有固定职工2100人,涉及的农业产业有粮食、果蔬、蘑菇、茶叶、席草、生猪等。目前,产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稻谷,年种植面积92万亩,年产量;脐橙,年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9000万公斤;柑桔,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年生产量6500万公斤;蘑菇,年种植面积3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量3500万公斤;白莲,年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480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30万公斤;席草2万亩,年产量1600万公斤;黄鸡,年出笼3600万羽,产量4320万公斤;生猪,年出栏20万头,产量2000万公斤;鱼,年产量2200万公斤。

第1章物流管理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物流管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大类,下列选项属于商业包装的是( C )。 A. 将玉米装袋 B. 将煤炭装车 C. 旺旺新年礼包装 D. 将成批衣服装袋 2. 物流的英语表述是:( B )。 A. SCM B. Logistics C. ERP D. MRP 3. 3PL是:( C )。 A. 物流 B. 供应链 C. 第三方物流 D. 第四方物流 4. ( C )是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营效益,通过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A. 企业生产物流 B. 企业供应物流 C. 企业销售物流 D. 企业回收物流 5. ( A )又称一体化物流,指在不同职能部门或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物流管理和运作的合作,以达到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最佳化和总体成本最小化的效果。 A. 集成化物流 B. 非集成化物流 C. 综合性物流 D. 功能性物流 6. ( C )是指由物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的物流运作方式。 A. 自有物流 B. 第二方物流 C. 第三方物流 D. 第四方物流 7. ( A )的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A. 宏观物流 B. 微观物流 C. 社会物流 D. 企业物流 8. ( B )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各类商品按不同类别、不同方向和不同用户进行分类、拣选、组配、装箱,按用户要求的品种、数量配齐后送至用户,其实质在于“配齐”和“送达”。 A. 运输 B. 配送 C. 包装 D. 流通加工 9. 按照空间范围的不同,物流可划分为国际物流和( A )。 A. 区域物流 B. 城市物流 C. 国内物流 D. 企业物流 10. ( B )是物流各环节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运输、保管和包装等物流作业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A. 运输 B. 装卸搬运 C. 包装 D. 流通加工 11. ( A )是通过加工、包装等改变物品的形状性质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 A. 形态价值 B. 空间价值 C. 时间价值 D. 占有价值

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一:20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20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按照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总体部署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食 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求,我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积极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部署,明确任务 1.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年初,制定了《20XX年农业局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方案》,明确了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监管重点,确定了以农业投入品和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并组织召开农口部门、各镇主管领导专题会议,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细化巡查、检测等具体工作安排,进一步完善了检测程序,确保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到实处。

2.制定应急预案。结合今年实际,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了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增强应对我市突发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对处理能力。 3.安排各节假日值班表。在元旦、春节、国庆等各节假日,安排监管站人员进行值班,密切注意全市农产品生产地的生产情况,对各种植地的水果、蔬菜采摘上市前的进行检测,保障全市农产品上市前的安全。畅通信息,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门报 —1— 告存在的异常情况。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 目前,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在编人员3人,全市4个镇也分别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服务中心,各镇工作人员为2-3名。市级监管站、检测站主要是承担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监督检测任务,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并研究和推广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镇级检测服务中心主要承担辖镇内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加工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生态化农业道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产业化;生态农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同时,农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由此引发的农产品污染、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食品安全危机等各种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成为制约新阶段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的瓶颈。 因而,发展无公害、质量型农业是对我国传统、数量型农业的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农产品加工研发力度,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得到应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一方面,推广良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农产品优质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速,农民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通过储藏与保鲜技术的推广,使我国主要果蔬以及肉食品的储藏与供应器明显延长。农产品加工向着深度、精度及专用化方向发展。城镇居民的比例变化也使得农产品直接消费者需求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刺激农产品加工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产品附加值也不断升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了技术时代,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4倍,而中国刚刚才突破1.5。发达国家加工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中国只有还不到30%。农业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总体概述

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总体概述 一、工程管理目标 (一)、质量管理目标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一次性验收合格工程。在工程开工到竣工全过程,严格按现行“国家及行业现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及设计文件执行,对各道工序操作质量实行动态管理,要求各操作班组均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并虚心听取业主、监理、设计及质监单位的意见,接受他们对施工质量监督,同时紧紧抓住工程质量目标不放松,确保达到预期质量目标。 (二)、工期管理目标 工期管理目标:我公司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结合设计图纸提供的工程量,科学地组织平衡流水、立体交叉作业的施工方法,并且各分包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确保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44日历天。 1、采取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各阶段的施工计划,每周根据前峰线,对比实际施工进度,及时调整劳动力、关键工序,进行月、旬、周滚动计划管理。 2、在施工中以总工期为目标,以阶段控制计划为保证,采取动态管理,使施工组织科学化,合理化。本工程总工期控制关键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 3、推行全面计划管理,编制切实可行的月、旬、周施

工作业计划。对每个作业班组下达生产计划任务书,使施工生产上下协调,长、短期计划衔接。 4、生产副经理负责全面协调各分部项和各分包单位的施工进度,实行例会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并与各分部项工程施工班组长签订进度责任书,责任到人。 5、由业主愿意或不可控制因素引起的延误,工期应当顺延。 (三)、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管理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执行,贯彻实施工《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法》,杜绝发生因工伤亡、火灾、倒塌、坍塌及设备事故,安全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1.5‰以下,按防火规范要求设置消防实施,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四)、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按某市有关规定做好文明施工,保持场地整洁卫生,并按省市关于施工现场文明管理的要求,进行砼硬地坪施工,实行文明施工并对周围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争创某市文明工地。 (五)、机械利用率 机械利用率为85%、完好率为95%。 二、施工部署总原则 本工程量大、工期紧、质量要求高,为了交给业主及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