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的解读
叙事聚焦叙述者·时空——对汪曾祺《异秉》不同文本的解读

大 众 文 艺187摘要:“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章以汪曾祺小说《异秉》的三个不同文本作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叙事聚焦Abstract : Rewrit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Wang’s writing. The essay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Uncanny of three different texts to find Implied meaning.Key Words :Wang Zengqi; Uncanny; Narrative focus“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复仇》、《戴车匠》《异秉》《职业》等小说都曾以不同面貌出现在汪曾祺的笔下。
小说《异秉》从4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三次文本变化,从小说内容、艺术形式到文化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以《异秉》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异秉》发表于1948年《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文本为汪曾祺的一篇习作《灯下》,刊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的《国文月刊》第1卷第10期[1]250。
《灯下》内容涉及保全堂药铺、铺内同仁以及王二熏烧摊,已基本勾勒出《异秉》的雏形。
到了80年代,由于早期文本的散失,汪曾祺又以《异秉》之名重写,发表于1981年《雨花》第1期,将自己多年积聚下来的文学冲动和对人生的全新体悟融于新版《异秉》中。
《灯下》及两篇《异秉》在情节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和传承性,但在叙事策略上却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三个文本各自的叙事策略,对它们进行解读。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概念转化为更抽象的“聚焦”概念,提出“聚焦”的三分法:“零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即“叙述者>人物”)、“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叙述者=人物”)、“外聚焦”(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人物”)[2]197-198。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
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
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
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全面而且细致。
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
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
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
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
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
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只有称职的,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们缝制的衣服”。
所有人都想自己是称职的,聪明的人,两个骗子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的诡计才得以实现。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赵新艺何曼曼赵莹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9期《装在套子里的人》无疑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优秀作家契诃夫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套中人”的人物形象并非别里科夫独有,它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因此,“套中人”别里科夫在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人入胜,使学生深刻体会沙皇政府的残暴统治并了解人们在该政权统治下的生活状态。
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将别里科夫以及其他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鲜明,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造诣。
对于该文本的解读,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往“经典人物”的分析路径上,而应另辟蹊径,实现对作品的开放性理解。
同时,由于叙事语法模式、美学形态等是反映文章内涵的利器,因此其叙事手段也值得学生学习。
一、动态解读,去经典化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为例,因其叙事手法之巧妙、人物塑造之精准、反映问题之深刻而被我们称之为经典作品。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在理解、赏析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将“经典”过度消费,简言之,经典文本、经典人物形象成为罩住我们的“套子”,成为我们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的最大阻力,从而使我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止步不前。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很显然是别里科夫,在故事的开头叙述了他诡异的生活习惯以及逃避现实的畸形生活态度,别里科夫对作品主题的深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叙事者布尔金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揣测,难道作者设计这一人物仅仅就是想借他之口给我们介绍别里科夫吗?应该不仅如此。
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就像人的眼睛,它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
全篇的矛盾都出自布尔金之口,在别人的故事中反映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思想、性格,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较为隐蔽的叙事手法,并且这一隐性的人物形象贯穿文章始终。
在文章开头介绍布尔金的句子是这样的,“他躺在里面的干草上,因光线黑暗并不能看清他的长相”,这种叙事背景为人物性格的隐性特征做了铺垫。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2017 年语文高考全国 I 卷考了赵长天的小说《天 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这样处 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参 考 答 案 :① 小 说 人 物“ 他 ”所 知 有 限 ,这 样 写 很 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 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 点 2 分)
语文教学 教 学 研 究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
——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罗宏丽 1 邹春盛 2 (1.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6;2.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摘 要 文章以《祝福》为例,重点讨论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文本。首先是倒叙运用,强调情绪和氛围;其次是叙述者的选择,阐述 “可信的”和“不可信”叙述者;再次是叙述视角的变化,引进主视角和副视角的概念;最后是区分静态描写和叙述性描写。
请关注四个关键词 :人物、主旨、氛围和情绪 ,叙 事学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常常与之有关。同时 ,还要 特别注意“叙述者”这个词。
二、叙述者的选择 一篇优秀的小说 ,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 的 ,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 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 个中年知识分子 , 《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 计 ,《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那么 ,作者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 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 ,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 应该是柳妈 ,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 , 作者都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卫老婆子和柳妈 固然熟悉祥林嫂 ,也对她有一定同情 ,但是由她们来 叙述故事 ,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 改嫁等八卦的故事 ,而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 界 ;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 ,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 和劳力 ,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 ,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叙事分析报告

叙事分析报告1. 引言叙事是人类传递信息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情感、启发思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叙事分析是一种对文本或故事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旨在揭示其隐含的意义和结构。
本报告将通过叙事分析,探讨如何理解并解读不同类型的叙事。
2. 叙事类型在叙事分析中,叙事可分为三种类型: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循环叙事。
2.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类型,其结构通常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组织。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的发展易于理解,读者或听众可以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跟随故事的展开。
例如,经典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就是一个线性叙事的例子。
2.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顺序,通过回溯、闪回等手法,将故事的片段按照非线性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探索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例如,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叙事方式就是非线性的,通过不同时间层次的交错展示,给观众带来了深度的体验。
2.3 循环叙事循环叙事是一种以循环为特点的叙事方式,通常以一个事件或情节的重复出现为基础,通过不断循环的展示来加深故事的意义。
循环叙事常用于揭示主题的复杂性和深度。
例如,小说《1984》中通过反复描写主人公的抗争与失败,强调了权力的腐败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3. 叙事分析方法叙事分析涉及多种方法和工具,下面介绍两种典型的叙事分析方法:故事结构分析和符号分析。
3.1 故事结构分析故事结构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叙事分析方法,它着重分析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
通过分析故事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的情节发展、情感起伏以及人物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故事结构分析有助于揭示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传递的价值观。
3.2 符号分析符号分析是另一种重要的叙事分析方法,它关注故事中所使用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符号是用于传递特定含义的物体、动作或事件,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故事中所传递的意义和主题。
符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故事中的隐喻、象征等深层次的意义。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解读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解读《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是一篇传统写实的作品,小说中的“我”继承了姑母的职业,在殡仪馆做化妆工。
因为这个职业,姑母当年的恋人吓得逃跑了,而今“我”与男友热恋,但却始终瞒着自己的职业,终于男友提出要参观“我”的工作情形。
“我”矛盾重重,万分痛苦。
主人公“我”的命运如何,会同他的姑母一样吗,这成了牵引小说发展的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的召唤结构,牵动着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表现了这类女性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和憧憬,也无情地鞭笞了社会上的世俗偏见,在平淡的叙述中表现出淡淡的忧伤。
小说的叙述特色《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内视角,主人公“我”充当事件、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的目击者和叙述者。
作者通过塑造“我”,用“我”的眼光来观察世界、透视生活。
这种方法让小说显得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让读者觉得文本真实感人,如同呈现在眼前一样,甚至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而且“我”是女性,小说内容主要是“我”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其鲜明的女性视角,更能引起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并对“我”发出深切的同情。
因此,小说的叙述语气是低徊的,枝蔓的,似乎有点啰嗦、缠绕,就像上了一定年纪的女人说出来的话语,不是为了向他人控诉命运如何待她不公,只是希望有人能聆听她心底的话,让她内心的压抑得以放松。
从而,整篇小说呈现出来的感情基调也是低沉的,宿命的,好像有点消极,而“我”是一个比较认命的人。
例如: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我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而终于一步一步走向命运所指引我走的道路上去。
小说的内容特色“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但我和夏之间的感情发展到今日这样的地步,使我自己也感到吃惊。
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作了残酷的白,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小说如此开篇,主人公大胆地把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最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可以说是“我”对生活最温柔的咆哮,让读者看到一个因为命运的束缚,而无可奈何,内心藏着重重矛盾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