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学史的可能性与艰巨性
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一、关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两种声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理论,但是这一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学理上的梳理与完善。
如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马利•伽列(又译卡雷)给出的法国学派比较有代表性和最明确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以及由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提出的美国学派最有概括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可以说,上述两派关于比较文学的界定均不涉及跨越异质文明的内涵,法国学派关照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而美国学派虽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范围,但其视域的投射依旧集中在西方文明的领域内。
因此,这样一种传统的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研究的触角仅仅局限在自身单一的文明圈内,并没有讨论跨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不过,随着东方比较文学的繁荣发展,以及比较文学学科自身的演进,逐渐有西方学者意识到长期被西方文明掩盖或忽视的其他文明的存在,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思考关于跨越异质文明的问题。
而纵观中外不同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有两种声音较为突出并富有代表性。
(一)不具备可比性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出版了他颇具时代意义的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极具争议的“文明冲突论”。
他在此书中曾这样讨论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
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宏利巨献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宏利巨献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第二部分(精华)宏利巨献综合论述题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5.论述《俄底浦斯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6.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7.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8.分析夏洛克的艺术形象。
9.分析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10.论述答尔丢夫的艺术形象。
11.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12.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3.分析《恰尔德哈罗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年。
14.论述《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
15.论述奥涅金这一形象。
16.论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17.分析于连的艺术形象。
18.论述《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19.分析拉斯蒂涅的艺术形象。
20、分析高老头的艺术形象。
21.论述《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22.论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3.分析《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和五个地主的形象特点。
24.论述《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艺术形象。
25.以《卡拉玛佐夫兄弟》为例,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复调”思想特征。
26.论述苔丝的艺术形象,兼论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
27.分析聂赫伯朵夫的艺术形象。
28.分析安娜的艺术形象。
29.论述《玩偶之家》的思想主题及艺术特色。
30.论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
31.分析葛利高里的艺术形象。
32.分析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形象。
33.论述桑提亚哥的艺术形象。
34.论述《永别了,武器》的思想意义。
35.论述《荒原》的象征寓意。
36.论述《四个四重奏》的宗教哲学意义。
37.以《城堡》为例,论述卡夫卡作品的主题意义。
38.论述《尤利西斯》的主题内容及艺术手法。
39.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论述萨特"境遇剧"的特色.40.论述《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41.论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艺术特色。
外国文学史(东方)

外国文学史(东方)一、古代文学1、古埃及文学宗教哲理诗:《失望者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宗教性诗文集:《亡灵书》故事:《厄运被注定的王子》2、古巴比伦文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3、古印度文学诗歌总集:《吠陀》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戏剧:迦梨陀娑——印度的莎士比亚,宫廷作家和剧作家,代表作《沙恭达罗》4、希伯来文学《旧约》《圣经》二、中古文学(亚非封建社会文学)1、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古兰经》2、日本文学《万叶集》——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俳句”——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代表家:松尾芭蕉紫式部《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3、波斯文学萨迪——《蔷薇园》三近代文学(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1、日本文学夏目漱石——长篇小说《我是猫》2、印度文学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四、现当代文学(一战后)1、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个人的体验》《万延年的足球队》三岛由纪夫——日本的“海明威”,代表作《金阁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2、印度文学普列姆昌德——印度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戈丹》3、阿拉伯文学叙美派:以纪伯伦为代表,散文诗集《先知》埃及现代派:塔哈•侯赛因——自传体小说《日子》4、埃及文学马哈福兹——埃及小说界“金字塔”,代表作: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7——1949)文学史上一般把这段时期的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史称“三个十年”: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第一个十年一、新文化运动:胡适、陈独秀发起,《新青年》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
大学试题(文学)比较文学考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答案附后面)

大学试题(文学)-比较文学考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答案附后面)卷一:1.下面作家中,可以进行影响研究的是OA、鲁迅和果戈理Bs易卜生和曹禺C、托尔斯泰和罗星・罗兰D、拜伦和莱蒙托夫E、拜伦与普希金2.简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3.什么是“期待视野”?4.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5.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
A、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B、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C、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D、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6.下列学者哪个不属于心理分析学派OA、弗洛伊德B、荣格C、钟敬文7.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窕方法,是由法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8.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A、屈原B、李白C、苏轼9.1979年,O的《管锥编》出版标志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10.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OA、倭寇B、小日本C、鹰钩鼻11.关于“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口,合理的做人”,正确的是()。
A、此语出自宗白华B、提出的问题与教育有关C、此语出自《美学散步》D、其思想与《弟子规》相似1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窕有何关系13.为什么要在跨学科研究中引入跨文明的视野?14.美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A、基亚B、韦勒克C、雷马克D、韦斯坦15.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性研究的新阶段。
16.属于美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有O.A、列文B、基亚C、卡雷D、韦勒克E、雷马克17.信息本身最根本的性质是()βA、独立性B、完整性C、不确定性D、确定性18.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中说哪篇文章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OA、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B、钱钟书的《通感》C、钱钟书的《诗可以怨》D、朱光潜的《诗论》19.下列作家研究中可以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的是OA、鲁迅与果戈理B、托尔斯泰与罗型•罗兰C、歌德与席勒D、拜伦与雪莱E、拜伦与普希金20.《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叶》的比较研究属于OA、影响研究B、平行研究C、阐发研究D、接受研究2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22.比较文学要求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应以()为背景,以()为参照系统,认识和评价H己。
“中心”与“世界”互动——试论东方海洋文学史的整体性

东北亚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0“中心”与“世界”互动——试论东方海洋文学史的整体性谭艳红(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摘 要:“海洋”作为人类生存空间,其自然形态无法分割。
“海洋文学”作为人类海洋生活的反映,包含文学的基本命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族群与世界的关系”。
构建一部海洋文学史,首要问题是如何兼顾海洋的整体性与文学史的时空性。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洋文明共同体,兼具了“长时段”与“整体性”的要素。
在时间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存续时间几乎覆盖整部世界史;在空间上,它连贯了“人文海洋”中三个具有历史价值与学术内涵的东方海洋空间——“厄立特里亚海”“印度洋诸世界”和“海洋亚洲”。
因此,作为东方海洋文学史整体性的研究视域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东方海洋文学史;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世界”;“海洋亚洲”;整体性 1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1)01-0010-06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路文化视域下的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学科体系建构”的(19ZDA2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谭艳红,女,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东方文学与文化。
在人类文明史中,以陆地为核心的地缘思想明显优先于海洋。
随着航海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海洋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直在不断地生成过程中。
人类历史曾经形成三个比较明显的海洋中心秩序:一是古希腊—罗马的“地中海世界”;二是以南中国海为核心的华夷秩序的“南洋诸国”;三是穆斯林统治的“印度洋世界”。
由于地理位置的自然属性,印度洋成为世界各大洋中最早的海运中心,孕育了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文明。
在公元前后出现的希腊文献中,“印度洋”作为一个与地中海相区别的世界,被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指环绕阿拉伯半岛的所有海域,包括今天的波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泛指古代印度洋。
跨文化视野下的小说母题研究--评王立著《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

在分专题探 索小说母题 文化 内蕴时,书中也是新见迭 出。 “ 树神遭 害”是从 “ 伐树 血 出”体现的古人对生态环境 的反思入手 ,从 南亚树神崇拜 、道教禁伐意识等结合的角 度 ,探讨 古人 的植物崇拜在小说和传说 中的描写 ,这对于今 天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也 是有 着积极 意 义 的 。至 于 “ 睡显 真 形 ” ,探 讨 的 则是 佛 教 轮 回观 念 、本 土 变形 思 想 与 通
9 6
维普资讯
体 的探 讨也 未必 都合 理 ,但 不难 看 出作 者对 于这一 领域 研 究 历 史与 现状 相 当熟 悉。
该书列举 了小说母题的多种成因,回顾 了主题学理论的引进复兴过程 ,探讨 了母题
研 究对现 有 文 学 史研 究模 式的 冲 击 ,并 对 新世 纪母 题 研 究 予 以 了前 瞻。 引人 注 意 的 是 ,
维普资讯
・
书评 ・
‘ 府 论 2 2 第6 天 新 >0 年 期 0
跨 文化 视野 下的小说母题 研究
评 王立著 《 宗教 民俗 文献与小说母题 》
清 扬
俄 罗斯汉学家李福洁院士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说 :“ 我很 高兴现在 中国也有人 从 事母 . 题 问题研 究,比如辽 宁师范大学的王立教授 。 ”从 学理 上来说 ,母题研 究主要属 于民间
外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
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教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
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功用是,它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诱惑欺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
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2.骑士文学: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在骑士抒情诗中最有名的是破晓歌。
3.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者关于哲学、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的多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家卢梭、歌德,代表作《爱弥儿》。
4.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叶英国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潮,又称主情主义文学,因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这派作家重视感情的传达,主张感情的自然流露,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他们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是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精神的展示和刻画,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日记体、旅行记、书信、回忆录等形式,代表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戈德史密斯《威克菲尔德的牧师》。
5.狂飙突进: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运动的参加者们在英法启蒙思想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压力,要求个性解放,他们鼓吹个性、冲上天才和叛逆,强调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主张民族统一,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与突进》,理论代表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葛兹·封·伯利欣根》。
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
希腊人展示着人类的自然天性,连神话中的神都是高度人格化的。
一切都是世俗的,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按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但是这种命运观念很快就随着古希腊人对外在和内在自我的认识与把握而淡薄,没有积淀成沉重的民族包袱。
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众多篇章不同程度地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③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
古希腊文学种类齐全,具备了后世几乎所有文学样式。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等。
7、简述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塑造的是代表整个氏族的英雄人物,在这些形象中概括了全氏族的力量、智慧和理想。
这些英雄都是神与人之子,是被神化了的人,被奉为神的人。
在思想内容上,希腊神话反映的是希腊社会的世俗生活和希腊人的意志愿望。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
他们不但具有人的性格和形象,还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世俗化色彩极浓。
希腊神话还体现出浓郁的人本色彩,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
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表现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
8、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
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是:肯定了在与自然和神的抗争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性因素。
在颂扬英雄肯定人的精神的同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新的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风尚以及一夫一妻制。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优秀作品,是城邦时期公民教育的重要材料,是我们研究希腊史前社会的一部宝贵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文学史的可能性与艰巨性
一、宗教文学:困惑与挑战
人类当然存在着相同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可以借用任何能够反
思这些本质属性的理论。但人类因时因地所创造的文化显然也存在着
差异性,由此我们更必须正视这些差异性并发展出独特的理论,从而
更好地反思不同文化的独特面貌。“文化”视角的辨证内涵,正在于此。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每一种反思性的概念和理论都必须符合这个
对象的本质属性。任何简单机械的“格义”都会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
境地———既无助于理解人类的共同特质,更不能认识不同文化的丰
富内涵;既不能理解“他者”,更无法观照自身。应该承认,当代中国学
术语境中,并没有完善地建立符合研究对象属性的概念语义系统,“宗
教”和“文学”就是最为显著的例证之一。
首先它们分别是对西方概念religion和litera-ture的迻译。“宗教”
甚至并不是一个中国固定的传统词汇,而是日本人翻译时赋予新义的
一个新词;“文学”虽然古有此词(孔门四学之一),但旧瓶装新酒,已经
被直接作为西方literature的对应。名词如果仅作为某种物体的代号
当然是无足轻重的,可是当名词指向某一概念或范畴时,其所代表的
概念或范畴的内涵外延就至关重要了,它决定着我们反思的意义。于
是,一个根本问题就产生了:西方文化中的religion和literature是什么?
中国文化中有religion和literature吗?至少,中国文化的religion和
literature有哪些独特的内涵?
其中“宗教”的问题更为关键一些。“宗教”的普遍性毫无疑问是存
在的,它是一切人类文明的母体。正因为如此,宗教应对于文化的差
异性而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就中国而言,一方面,文明以后的中国古
代社会实用理性昌炽,精英传统中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主流,很早就出
现了排斥“宗教”的倾向。另一方面,原始宗教却在民间层面上有大量
遗存。原始宗教并非是原始社会的化石,而是一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
始终发挥着作用的活态宗教,并且是创生型宗教的基础[1]。更复杂
的是:中国古代实用理性和儒家人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阻挡创生型宗
教的产生,因为人们需要对诸如人世苦难的根由与解决办法,善与恶
的来源、性质和结果,以及现世人生与彼岸世界的关系等根本问题寻
找答案。然而中国的各种创生型宗教(包括外来并逐渐本土化的佛教),
除了因未能妥善处理与现世伦理的关系而被社会打压转入地下的“秘
密宗教”外,最后仍不免都转变为世俗伦理的附庸,逐渐丧失了其作
为宗教本身所应有的“对某种无限物的体验”这一根本属性①。世俗
道德伦理取代宗教,而实现了那种原本应由宗教实施的、使人相信人
生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的功能。佛、道教包括各种民间信仰,最后都
向这种伦理靠拢,而变成了后者的一种绝妙的补充。中国古代社会中
所有的真正活跃的“宗教”因素,不仅主要呈现在世俗生活中,而且与
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融为一体,是“世俗的”或“生活的”宗教。佛、
道教内部的义理探讨,往往更接近于哲学,与一般社会信仰有显著的
区别。总之,中国的“宗教”显然具有独特的禀质。其原因固然十分复
杂,但事实则非常清楚。
总体而言,在“宗教”的问题上,中国现当代研究基本上是按照西
方语义进行的。因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伯来———犹太教”及“希
腊———罗马”文化中,宗教是重中之重,所以它成为探讨的中心和重
要的视阈,宗教与文学、宗教与哲学、宗教与艺术等等均成为极富意
义的理论视野。且不说这些由西方文化产生的理论思考是否适合于中
国对象,即使它们因为具有某种普遍性而可以应用到中国语境中,也
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问题而有所修正,最终从根本上建设起我们自身
的反思理念。整部中国现代学术史就是一个从发现“他者”到简单格义,
再到逐渐走向文化理解的过程。不幸的是,这个过程至今为止仍然没
有完成。为了完成这个过程,我们是否需要回到原点,按照饶宗颐先
生的观点,重新从“照着说”再发展为“接着说”②,建立我们自身的“话
语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宗教文学”的命题,既是一个艰难的
挑战,也是诸多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尤为复杂。特别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是仅仅
局限在宗教本身的“文学”,还是包括宗教影响下的“文学”?第二,创作
主体是仅限于宗教内部比如佛僧、道士、向道者,还是包括一切人士?
两个问题的不同结论是互不统摄的,非它即我,非我即它:如果仅局
限在宗教本身的“文学”,必然很难涵括其他创作主体;如果创作主体不
分内外,那么就不能仅仅限于宗教内部的文学。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什么是宗教本身的“文学”?如果说偈语赞颂、寓言故事等至少还符合
一定的文学形式标准的话,那么诸如经文、章表乃至咒语等,是否仍
然算得上是“文学”?
在这些挑战面前,应该承认,目前中国学术界的态度是颇为暧昧
的,研究者往往采取绕道而行、曲线迂回的策略。比如回避“宗教文
学”的界定,着重进行“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些研究主要
从事二者具体物质形态方面的关联考察,如文学主体与佛、道教的关
系,佛、道教在文学中的表现,等等。近几十年来,关注于二者深层
互动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如佛道教对文学主体的影响,对文学意趣、
文学形式、文学内容的影响,文学对佛道教的深刻反映,等等③。
毫无疑问,无论是物质形态方面的关联还是深层互动,仍然还是“宗
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尚非“宗教文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少学者逐
渐开始对“宗教文学”本身进行研究,如李丰楙关于六朝隋唐“仙道文
学”的论述(《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中华书局2010年
版;《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中华书局2010年版)。但无
可讳言的是,这些研究仍然回避了“宗教文学”的界定,并且仍然按照
当代意义上的“文学”标准定义中国古代宗教文学。事实上,即使是“宗
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一旦趋于深入,上述根本问题同样会愈显突
出,无法回避。原因在于,严格地按照现代西方语境界定“宗教”与“文
学”,必定不能契合古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反之,如果一味恪守古代中
国的语境,又势必很难达成文化高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