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分析比较

机车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分析比较
机车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分析比较

班级机车车辆

0932班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设计(论文)题目机车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分析比较

主要研究内容(1)从机车的传动形式了解交流传动的发展优势;

(2)以HXD3型机车为例,深入分析交流传动的特点及电路结构,与SS4改机车做出对比分析。

(3)从传动主电路及相关保护、辅助电路等不同角度,探讨新技术在交流传动机车上的应用。

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目标

(1)比较分析交流电机与直流电机的区别及优缺点。

(2)针对机车变流器存在的区别,深入分析交流传动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3)围绕主电路的传动形式,对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优缺点。

(4)初步掌握交流传动机车上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

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交流传动的使用为铁路机车带来的优势,初步掌握交流传动机车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熟悉交流传动机车的基本原理及组成结构。

主要参考资料及文献

电力机车控制华平主编

机车新技术张中央,刘敏军 HXD3型电力机车张曙光

目录

1 电力传动形式的发展 (1)

2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1)

2.1 机车工作原理的比较 (1)

2.1.1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1)

2.1.2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3)

2.2 交流传动与交直流传动机车主电路的比较 (4)

2.2.1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主电路特点比较 (5)

2.2.2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变流装置比较 (7)

2.2.3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牵引电机比较 (8)

3 新技术在交流传动机车上的应用 (10)

4 总结 (11)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电力传动形式的发展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努力探索机车牵引动力系统的电传动技术。1879年的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和1881年的第一台城市电车都在尝试直流供电牵引方式。1891年西门子试验了三相交流直接供电、绕线式转子异步电动机牵引的机车, 1917年德国又试制了采用“劈相机”将单相交流供电进行旋转、变换为三相交流电的试验车。这些技术探索终因系统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低、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转换能量小等因素,未能成为牵引动力的适用模式。

1955年,水银整流器机车问世,标志着牵引动力电传动技术实用化的开始。1957年,硅可控整流器( 即普通晶闸管) 的发明, 标志着电力牵引跨入了电力电子时代。大功率硅整流技术的出现,使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传动型式从直-直传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供电-直流电动机),很自然地被更优越的交-直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直流电动机)所取代。1965年,晶闸管整流器机车问世, 使牵引动力电传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技术变革, 全球兴起了单相工频交流电网电气化的高潮。随着大功率的晶闸管特别是大功率可关断晶闸管(GTO)的出现和微机控制技术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交-直-交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逆变器-交流电动机),即所谓的交流传动,又很自然地取代了交-直传动。

与直流传动机车相比,交流传动机车具有启动牵引力大、恒功率范围宽、粘着系数高、电机维护简单、功率因数高、等效干扰电流小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2.1 机车工作原理的比较

2.1.1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包括直直型电力机车和交直型整流器电力机车。

直直型电力机车是由直流电源供电,直流串励牵引电机驱动,通过串并联切

换加凸轮变阻或晶闸管斩波器调阻(调压)方式进行调速和控制的机车。

图1 直直型电力机车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为一般工矿用4轴电力机车串并联切换加凸轮变阻的电传动装置原理示意图。工作过程为:机车由受电弓从接触网取得直流电,经断路器QF,启动电阻R,向4台直流牵引电动机M1-M4供电,牵引电流经钢轨流回变电所。随着4台牵引电动机接通电源即行旋转,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分别通过各自的齿轮传动装置,驱动机车动轮实现牵引运行。

交直型整流器电力机车的能量传递是将接触网供给的单相工频交流电,经机车内部的牵引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装置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然后向直流(脉流)牵引电动机供电,从而产生牵引力牵引列车运行。如图2所示。

图2 交直型电力机车原理示意图

2.1.2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是指由各种变流器供电的交流异步或同步电动机作为传动电机的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系统结构

根据变流器是否带中间回路,分为交直交变流器和交交变流器两类。根据中间回路选择元件的不同,又分为电压型系统、电流型系统两种基本结构。因此电力牵引领域的交流传动机车基本上有两类:电流型变流器供电的同步或笼型异步电动机机车和电压型变流器供电的笼型异步电动机机车。

图4 电压型变流器供电的笼型异步电动机系统原理图

图4所示为电压型变流器供电的笼型异步电动机系统原理。来自接触网的单相交流电经受电弓引入机车变压器,在牵引变压器中变换成所需的合适电压后送人电源侧变流器,将单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中间回路经平滑功率脉动,送入电动机侧的变流器,将直流电逆变为电压和频率可调的三相交流电供给三相异步牵引电动机,实现牵引运行。在这个系统中,机车先将电网的交流能量转换为直流能量,然后进一步转换成电压和频率可调的交流能量。

由于电压型变流器供电的笼型异步电动机机车的转矩脉动以及对电网的反作用小,适合于较大功率的机车,因此干线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绝大部分都采用这种系统。

直流传动机车,无论是直直型还是交直型,共同点是采用直(脉)流牵引电动机,都可通过控制励磁电流使牵引电机具有所要求的软特性和良好的防空转性能,脉流牵引电动机虽然在结构上与直流电机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上与直流电机相同,直流电动机结构上的缺点是存在电刷和换向器,无法改变电机存在的火花和环火的致命缺陷,从而限制了直流电动机的功率和容量,不能很好地满足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要求,继而限制了直流传动机车的发展,因此在机车上采用无整流子的交流电动机成为趋势。

2.2 交流传动与交直流传动机车主电路的比较

交流传动机车与交直流传动机车都是将接触网供给的单相工频交流电,经受电弓进入机车内部的牵引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装置将单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不同的是,交直传动机车会将转换来的直流电通过滤波电抗器、电磁绕组进行滤波,然后向直流(脉流)牵引电动机供电,从而产生牵引力牵引列车运行。而交流传动机车会将转换来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再逆变成三相交流电,向三相异步牵引电动机供电。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机车主电路的区别在于两者变流装置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能量传递形式的不同。而交流传动机车与直流传动机车本质上的不同是,这两者所采用的牵引电机不同。交直与交流传动机车主电路比较如图5所示。

图5 交直与交流传动机车主电路比较

接下来,我们就将交流传动机车HXD3型电力机车和交直传动机车SS4改机车从主电路特点、变流装置以及牵引电机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2.1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主电路特点比较

(1)主传动形式

SS4改机车采用传统的交-直传动形式和串励式脉流牵引电动机,具有较成熟的经验,控制系统较简单。

HXD3型机车采用交-直-交传动形式和三相交流异步牵引电机,交流牵引电机没有直流电机的换向器,避免了环火问题,维修工作量小,使用寿命长。同样的体积下,交流牵引电机的重量轻,功率更大。

(2)牵引电动机供电方式

SS4改机车采用转向架独立供电方式,每台转向架负载两台并联牵引电动机,由一组整流器供电。当一组整流器损坏时,能保留3/4牵引力。

HXD3型机车电源侧采用四象限整流器,电机侧采用变压变频式逆变器向三

相交流异步牵引电机供电。每台牵引电机由各自的逆变器供电,即轴控方式。由于整车采用轴控方式,当整台机车的6个轴的轮径差、轴重转移及空转等可能引起的负载分配不均匀时,均可以通过牵引变流器的控制进行适当的补偿,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机车牵引力。

(3)整流调压电路

SS4改机车采用三段不等分顺控桥控制,平滑调节整流电压,这样可以使机车功率平滑变化,机车功率因数较高,谐波电流降低。其采用单相半控桥式全波整流电路。为改善牵引电机换向性能,在机车主电路中设有平波电抗器,在牵引电动机励磁绕组两端并联了固定分路电阻。为提高机车功率因数和改善通讯干扰,机车增设了PFC装置。

HXD3型机车采用四象限脉冲整流电路,将单相交流电压转换成稳定的750 V 直流电压。四象限脉冲整流电路是将升压斩波与整流电路结合起来,使输人电流近似正弦波并与网压同相。其特点是属于升压整流方式,要求输入电压低于输出电压,其输入侧功率因数较高,接近于1。采用IGBT作为其功率器件后,调制频率提高,因而控制响应速度加快,当其输入端或输出端发生变化时,控制系统能很快作出响应,快速调节使输出保持稳定。

四象限整流器是一个脉宽调制变流器,它将电源的交流电压,通过脉冲宽度和相位控制,控制中间直流电压的幅值和流入牵引整流器的交流电流波形和相位,使交流电流的波形尽量接近正弦外,同时使得交流侧的基波电流的相位差接近于0,这样既限制了谐波电流分量,又提高了机车功率因数。与相控整流器比较,四象限整流器有很高的功率因数,谐波电流含量也小得多。

(4)电制动方式

SS4改机车采用加馈电阻制动,电制动功率为5300kW。每节车四台牵引电机主极绕组串联,由一台励磁半控桥式整流器供电。每台转向架上的两台牵引电机电枢与各自的制动电阻串联后,并联在一起,并与主整流器串联。

HXD3型机车采用再生制动,可将动能部分转换成电能并回送到接触网上,节能环保,其电制动功率为7200kW(65km/h或70km/h~120km/h)(25t/23t轴重)。(5)调速方式

SS4改机车采用削弱励磁电流的电阻分路法,三级磁场削弱。

HXD3型机车采用改变异步电动机供电电源的频率即所谓的变频调速,节能运行。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开发应用,近代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已很好地解决了变频的问题,使得交流传动机车的调速具有平滑无级的特性。HXD3型机车采用由电压型四象限脉冲变流器和三相逆变器组成的牵引变流器进行调速,使得功率因数接近于1。

2.2.2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变流装置比较

变流装置用于直流和交流之间电能的转换,并对各种牵引电机起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控制机车的运行。

SS4改型机车,靠变流器把来自接触网的电能变换为适合于牵引电动机运行的形式,其任务是整流,将已经降低幅值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所以此处的变流器实质上是整流器,而且主要用自然换相的可控整流器。该机车采用单相半控桥式全波整流电路。

HXD3型机车,每台机车装有两台变流装置,每台变流装置内含有三组牵引变流器和一组辅助变流器,使其结构紧凑,便于设备安装。

为了提高装置的小型化及冷却性能,牵引变流器采用强制循环水冷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冷却效果好、无污染、重量轻、结构上维修方便等特点,是国际上流行的冷却方式。

冷却液采用亚乙基二醇纯水溶液,确保在-40℃时不冻结。

另外,牵引变流器的冷却液和主变压器(Mtr)的冷却油经过复合冷却器循环,依靠复合冷却器风机进行强制风冷。

辅助变流器(APU)单独采用强制风冷方式。

每组牵引变流器由一个四象限和一个逆变器组成。整流器单元使用了模块化IGBT元件,采用脉宽调制(PWM)方式、两点式电压型,通过高次谐波整流和错开各组控制载波的相位,从而降低高次谐波和提高功率因数。

逆变器单元同整流器单元一样使用模块化IGBT元件、实现单元的标准化

通过采用IGBT元件和32bit高速演算控制装置的配合,采用矢量控制方式,来实现电机转矩的控制,达到快速响应,提高粘着利用率和实现空转滑行保护控制。

辅助变流器是辅助电动机供电电路的核心。APU向牵引通风机电机和压缩机电机等辅助机器供给三相交流电,具有变压变频(VVVF)控制和恒压恒频(CVCF)两种控制方式。两台复合冷却器风机和六台牵引通风机电机为了确保适应机车状况的冷却风量和降低运转声音,按照VVVF控制模式进行设定。

APU通过使用IGBT的PWM整流器单元把从主变压器三次线圈供电的交流电转换为恒定电压的直流电,再供给由IGBT构成的逆变器单元,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三相交流。

机车共设有两套辅助变流器UA11、UA12。在正常情况下辅助变流器UA11、UA12全部工作,基本上以50%的额定容量工作,辅助变流器UA11工作在VVVF 方式,辅助变流器UA12工作在CVCF方式,分别为机车辅助电动机供电。当某一套辅助变流器发生故障时,不需要切除任何辅助电动机,另一套辅助变流器可以承担机车全部的辅助电动机负载。此时,该辅助变流器按照CVCF方式工作,从而确保机车辅助电动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2.2.3 HXD3型机车和SS4改机车牵引电机比较

SS4改电力机车采用的牵引电机是直流电机,直流电机优点有两个,一是调速容易,二是转矩比较大,但不适合大功率、重载机车。缺点是制造比较贵,有碳刷,就不可避免有环火和火花。环火和火花可以说是直流电机的致命伤。碳刷和整流子存在磨损,因此有个寿命限制,并且噪音也较大。

HXD3型电力机车采用的牵引电机为三相鼠笼式异步牵引电动机,由于交流牵引电动机没有换向器工作面圆周速度的限制,因而可以选用高的转速和大的传动比,这样,能显著减轻电机的重量,以获得较大的单位重量功率。另外,交流电动机充分利用了原直流电机换向器所占的空间,热量能沿定子圆周均匀散发,改善了电机的冷却效果,明显地增长了电机的寿命。

交流电机的优越性可由下表所示的德国电力机车用的两种电机参数比较中得到证实,也可由日本东洋电机公司制造的交流、直流牵引电机参数比较得到证

明。

两种不同类型牵引电动机参数比较表1 电机种类三相异步电动机脉流电动机

型号BQCA843 UZll6—64K 安装机车型号BRl20 181.2

功率(kW)1400 1360(5rnin)持续功率(kW)1400 810

电机电压(V)2200 1050

持续电流(A)360(相)830 最大转速(r/min)3600 1860

转子直径(mm)930 950 重量(kg)2380 3630

单位重量功率(kW/kg)0.588 0.375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中小型容量的电机,在大致相同的重量和外型尺寸情况下牵引电动机的功率一般比直流电动机的功率大30%。

中、小容量交、直流电机参数比较表2

电机类型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牵引电动机

型号TDK6200-A TDK8270-A

小时功率(kW) 165 130 小时转速(r/min)1565 L450 绝缘等级 C C

重量(kg)770 776

机座外径(mm)570 570 单位重量功率(Kw/kg) 0.214 0.168

单位重量转矩(N·m/Kg) 1.316 1.1

目前,从国外统计资料来看,不同类型电机其单位重量功率可达到的比值约为:直流电动机为0.33kW /kg,同步电动机为0.5kW/kg,异步电动机为0.68kW /kg。随着科技的发展,异步电动机的单位重量功率值将越来越高。如日本新干线上300系列原型试验车,所采用的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其功率达到300kW,但重量不足400kg,单位重量功率可达0.75kg。这一经济技术指标,对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发展的高速机车尤为有利。众所周知,高速机车为改善机车和轨道的动力学性能,除了改进机车机械部分结构外,还需减轻簧下重量,而采用单位重量功率大的异步电动机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新技术在交流传动机车上的应用

在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是这一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第一代机车采用快速晶闸管,变流机组复杂、效率较低、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均不理想。随着大功率GTO器件的诞生, 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被迅速应用

于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动车, 技术性能又有新的提高。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高压IGBT相继问世,器件品质进一步提高,变流机组又开始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 控制策略的发展是交流传动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先后研究、应用了晶闸管移相整流控制、PWM控制、四象限脉冲整流控制、磁场定向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方法。

微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交流传动技术进步提供了现代控制手段。从过去复杂的模拟--数字电路实现简单的控制功能,进人现代网络化控制、小型化及模块化结构。微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品质不断提升,由8位进步到32位、64位,由定点运算进步到浮点运算,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构筑了以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的实时控制器。

由此可见,电力电子技术这门综合学科对牵引动力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4 总结

通过机车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交流传动机车明显的发展优势。交流传动机车所以成为现代机车发展的方向,正是由异步电动机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和传统的串激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相比,交流异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优越之处表现在机械、绝缘、耐热、耐潮、粘着、维修、效率、重量尺寸等诸多方面。

1.构造简单,转速高

异步电动机是所有电机中结构最简单的电动机,除轴承外,没有其他机械接触部分。串激直流电动机则不然,结构复杂,定子、转子都有绝缘要求很高的绕组,有换向器装置和电刷机构,磨擦部分多,接线复杂,机械转速受换向条件和机械强度的限制,只能达到2500r/min左右。而交流异步电动机转速可达4000r/min以上,试验转速甚至可达6000r/min,这是直流电机所望尘莫及的。

2.粘着性能好

(1)异步电动机有很硬的机械特性,所以当某电机发生空转时,随着转速的

升高,转矩很快降低,具有很强的恢复粘着的能力。空转发生时,转速上升值不大,即使是同步转速,与原工作点的转速差不会超出5%以上。串激电动机则不然,转矩变化一点,转速就有很大的变化。

(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点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平滑调节,以实现最大可能的粘着利用,不会出现粘着中断情况。根据检测有关粘着控制的信号,准确、迅速地改变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频率,寻求最佳工作点,使驱动系统既不能发生空转,又能充分发挥最大的牵引力。

(3)可实现各轴单独控制。当某台电机发生空转时,可调节该台电机,这样能充分利用机车的粘着性能。在交—直传动系统中,某轴空转时,需要使所有各轴电机卸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机车的牵引能力。

由于上述特性和良好的控制功能,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粘着系数可以利用得很高,能达到40%以上,而交—直传动系统的粘着系数在36%以下。

3.功率大,牵引力大

这个概念是指在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在机车结构所提供的空间条件下,可以装更大功率的异步电动机。目前,从国外统计资料来看,不同类型电机其单位重量功率可达到的比值为:直流电动机为0.33kW/kg,同步电动机为0.5kW/kg,异步电动机为0.68kW/kg。随着科技的发展,异步电动机的单位重量功率将越来越高。如日本新干线300系列原型试验车,所采用的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其功率达到300kW,而其重量不足400kg,单位重量功率可达0.75kW/kg。这一经济技术指标,对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发展的重载和高速机车尤为有利。

4.可靠性高,维修简便

交流异步电动机无换向器、无电刷装置;除轴承外无磨擦部件,密封性好,防潮、防尘、防雪性能好;全部电气部件均是绝缘的,且所用绝缘材料均为H 级或F级,绝缘性能好,耐热性能好。因此故障率低,可靠性高。控制装置是模块结构,故障率也很低,驱动系统的全部运行过程和控制过程均由无触点电子元件完成,所以不存在传统系统中经常发生的触点磨损、粘连、接触不良、机械卡滞等问题。另外交流传动机车有完备的微机监视系统和故障诊断系统,可随时监视系统的技术状态,进行故障诊断。综上所述,可知交流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是很

高的,维修量很小,且检修简便,维修费用大大降低。

5.简化了机车主电路

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及牵引、制动状态的转换,通过微机控制装置改变逆变器的输出相序即可实现,不需要改变主线路,所以机车主线路中的两位置转换开关可省去,主电路变得十分简单,使整车的可靠性大大提高,降低了使用维修费用。

6.效率高,利用率高,使用灵活性强

交流传动系统的总效率约为0.90,而交直流传动系统的总效率约为0.86。由可靠性、耐久性和易于维修的结合,使交流传动机车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与直流传动机车相比,HXD3型交流传动机车的利用率提高了10%。对铁路运营管理来说,在计算所需数量时,机车利用率起着重要作用,对所需投资有决定性的影响。

交流传动机车有很强的使用灵活性,它既可满足货运的大的起动牵引力的要求,又可满足客运高速度的要求。

7.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较好

异步电动机结构紧凑、重量轻,同时采用特殊的悬挂装置,簧下重量小,有较高的曲线通过能力,对轨面的冲击力小。

可在广阔的速度范围内实行电制动,甚至可以制动到零,制动功率大。一部分电制动的能量可用于其它辅助设备。

8.显著的节能效果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由于应用了四象限脉冲整流器,使得机车在1/4额定功率以上时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牵引同吨位的列车,接触网电流可降低20%左右。另外,它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就能方便地实现再生制动,从运行结果看可反馈10%的能量,且品质比相控机车好得多。

9.解决了对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干扰

交流传动的电力机车,应用了四象限脉冲整流器作为输入端变流装置,不仅改善了接触网的功率因数,而且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流过接触网的电流波形不会发

生明显畸变,消除了对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干扰。

综上所述,交流传动机车具有起动牵引力大、恒功率范围宽、粘着系数高、电机维护简单、功率因数高、等效干扰电流小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机车电传动技术已走过50余年的发展里程,取得了巨大进步,铁路运输从速度和功率已被用到技术极限的交-直传动迈入速度更快、功率更高的交流传动的阶段,但这项技术的创新和开拓是永无止境的,它必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到更新的水平上。

致谢

本篇论文,在王志亮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之下得以成稿,特此感谢。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中,王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课本,使我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更加丰富了我对机车尤其是机车传动方面的认识和相关知识。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多不足,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谢谢!

参考文献

[1]华平.电力机车控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张中央,刘敏军.机车新技术.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曙光.HXD3型电力机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李福胜.机车牵引传动.郑州:郑州大学

交流传动机车系统分析

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课题名称: 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分析 二、指导老师: 三、设计内容与要求: 1、课题概述: 早期电力机车常采用直流电机来实现牵引系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VVVF逆变器控制的异步电机牵引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替代了直流电机牵引系统。采用交流传动技术的电力机车具有性能好、可靠性高、驱动功率大、维护工作量小等直流传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电力牵引交流传动已经取代了直流电机牵引系统,成为轨道交通实现高速和重载的唯一选择和发展方向。 本课题主要分析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常见的主电路拓扑结构,交流传动系统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和原理,以及各种交流传动控制技术的对比分析。 2、设计内容与要求: 1)设计内容 a)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 b)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组成和各种主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c)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各主要部件功能和原理分析 d)各种交流传动控制技术的对比和分析 e)结论 2)要求 a)通过检索文献或其他方式,深入了解设计内容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b)能够灵活运用《电力电子技术》、《交流调速技术》、《电力机车总体》 等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来分析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系统。 c)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电力电子,轨道交通专业基础。 四、设计参考书 1、《现代变流技术与电气传动》 2、《HXD1型电力机车》

3、《HXD2型电力机车》 4、《HXD3型电力机车》 5、《电力牵引交流传动与控制》 五、设计说明书内容 1、封面 2、目录 3、内容摘要(200-400字左右,中英文) 4、引言 5、正文(设计方案比较与选择,设计方案原理、分析、论证,设计结果的说 明及特点) 6、结束语 7、附录(参考文献、图纸、材料清单等) 六、设计进程安排 第1周:资料准备与借阅,了解课题思路。 第2-3周: 设计要求说明及课题内容辅导。 第4-7周: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初稿。 第7-10周:第一次检查,了解设计完成情况。 第11周:第二次检查设计完成情况,并作好毕业答辩准备。 第12周:毕业答辩与综合成绩评定。 七、毕业设计答辩及论文要求 1、毕业设计答辩要求 1)答辩前三天,每个学生应按时将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专题报 告等必要资料交指导教师审阅,由指导教师写出审阅意见。 2)学生答辩时,自述部分内容包括课题的任务、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 原始资料或参考文献、设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成果结论和评价。 3)答辩小组质询课题的关键问题,质询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知 识、设计方法、实验方法、测试方法,鉴别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 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文字要求:说明书要求打印(除图纸外),不能手写。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排版合理,无错别字,不允许抄袭。 3、图纸要求: 按工程制图标准制图,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电力牵引交流传动及其控制系统》报告——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优劣的比较

1.电力传动的发展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努力探索机车牵引动力系统的电传动技术。1879年的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和1881年的第一台城市电车都在尝试直流供电牵引方式。1891年西门子试验了三相交流直接供电、绕线式转子异步电动机牵引的机车, 1917年德国又试制了采用“劈相机”将单相交流供电进行旋转、变换为三相交流电的试验车。这些技术探索终因系统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低、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转换能量小等因素,未能成为牵引动力的适用模式。 1955年,水银整流器机车问世,标志着牵引动力电传动技术实用化的开始。1957年,硅可控整流器( 即普通晶闸管) 的发明, 标志着电力牵引跨入了电力电子时代。大功率硅整流技术的出现,使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传动型式从直-直传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供电-直流电动机),很自然地被更优越的交-直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直流电动机)所取代。1965年,晶闸管整流器机车问世, 使牵引动力电传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技术变革, 全球兴起了单相工频交流电网电气化的高潮。随着大功率的晶闸管特别是大功率可关断晶闸管(GTO)的出现和微机控制技术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交-直-交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逆变器-交流电动机),即所谓的交流传动,又很自然地取代了交-直传动。 与直流传动机车相比,交流传动机车具有启动牵引力大、恒功率范围宽、粘着系数高、电机维护简单、功率因数高、等效干扰电流小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2.1 机车工作原理的比较 2.1.1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包括直直型电力机车和交直型整流器电力机车。 直直型电力机车是由直流电源供电,直流串励牵引电机驱动,通过串并联切换加凸轮变阻或晶闸管斩波器调阻(调压)方式进行调速和控制的机车。一般工矿用4轴电力机车串并联切换加凸轮变阻的电传动装置工作过程为:机车由受电弓从接触网取得直流电,经断路器QF,启动电阻R,向4台直流牵引电动机M1-M4供电,牵引电流经钢轨流回变电所。随着4台牵引电动机接通电源即行旋转,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分别通过各自的齿轮传动装置,驱动机车动轮实现牵引运行。 交直型整流器电力机车的能量传递是将接触网供给的单相工频交流电,经机车内部的牵引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装置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然后向直流(脉流)牵引电动机供电,从而产生牵引力牵引列车运行。如图所示。

电力机车事故概况案例

2012年“”列车停于无电区一般D15事故概况 事故概况: 2012年10月14日,我段XX运用车间XXX机班HXD3-8123机车,值乘DH41087次列车,兖北四场开车经一场走白兖联络线方向,由于司机精力旁顾,在兖北一场出站前错过支线号输入时机后,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盲目运行,导致出站后装置默认外包线自动闭塞数据,机车信号双黄转白限速递减装置常用动作,机车停于分相无电区,被迫请求救援,构成铁路交通一般D15事故。 事故原因: 1、非正常情况下司机操纵不科学、不合理,在未判明列车前方进路时盲目加速。下行兖北一场出站后有三个进路方向,司机在无法车机联控确认列车运行方向时,没有适时降低列车速度,而是盲目提手柄加载运行,未给采取补救措施留出操作时间,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2.关键地点、重点作业环节主次不分,精力不集中,错过输入时机。在距出站信号机约70米处,司机已确认进路表示器显示方向,但却将精力旁顾,在仅有的十几秒操作时间内没有完成输入步骤,耽误了操作时机。 3.发生错漏输后没有正确处理,分相前未采取补救措施。司机发现错误后没有执行“乘务员在出现错漏输时,必须在发现后

及时进行监控装置参数修正”要求,未及时采取停车措施对LKJ 降级重新输入站号操作;而是错误考虑前方有电分相,想提高速度先闯过电分相,期间盲目多次进行无效的支线号输入操作,导致在机车信号停车模式下继续运行,装置触发常用动作列车停在无电区,从而导致错误加大,问题升级,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2013年“”事故因素概况 基本概况: 2013年2月24日,我段XX运用车间XXX机班,使用HXD2C-0127机车,DH38215次,由于机班对弓网异常信息不敏感,没有及时向车站反馈信息;对弓网故障后的应急处置能力差,应急处置措施不正确,造成接触网故障持续存在,导致接触网故障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为后续列车运行带来了较大隐患,构成段定事故因素。 原因分析 1、对弓网异常信息不敏感。接到车站注意观察接触网运行的通知后,未降低运行速度,以75km/h的速度常速运行通过观察地点,对接触网状态确认不彻底,接触网吊悬故障未发现。 2、对弓网故障后的应急处置能力差,应急处置措施不正确。在机车出现只有感应网压、自动降弓动作后未果断采取停车措施。 3、对自动降弓故障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接触网故障导致的机车受

电力机车与牵引传动试题

电力机车与牵引传动整体认知 一、填空题 1、目前世界各国电气化铁道大部分已采用单相工频交流制电力牵引供电系统, 接触网供电电压______千伏。 2、我国已形成了 4、6、8 轴的______系列的电力机车型谱,仅株州电力机车厂 一家生产总台量到2001年底已达2893台。 3、交流电机简单可靠,具有良好的防空转性能、______特性和制动特性。 4、从整台机车来说,电力机车的轮周功率最高已达______KW以上,内燃机车最 高功率为4800KW(柴油机功率,若折算到机车轮周,则还要降低20%~30%)。 5、客运电力机车运行速度已可达到 250KM/H,货运电力机车也可达到______ KM/H,随着新型电力机车的不断出现,机车运行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6、蒸汽机车的平均热效率为 8~10%,内燃机车的平均效率为 25%左右。电力 机车本身的效率是很高的,但考虑到整个电力牵引系统,其平均效率则______, 它与供电系统的电能来源有关,在由水力发电站供电的情况下,电力牵引的效率 可达到60.70%。 7、自给式机车的过载能力要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受机车发动机过载能力的 限制,另一方面又受机车所带的能量装置过载能力的限制。对于______电力机车,其能量是来自较强大的供电系统,因而机车的过载能力是较高的。 8、由于______整备作业少,宜于长交路行驶,这样就可以减少机务段的数目, 如我国宝成铁路使用蒸汽机车牵引时,全线共有四个机务段,电气化后仅设有两 个机务段,而且乘务人员和使用的机车台数也相应减少,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9、电力牵引的能源可以来自多方面,因而实行电力牵引可以合理的利用能源, 特别是可以利用丰富而廉价的______和天然气资源,即使由火力发电站供电,发 电站也可以使用质量较差的煤作燃料,蒸汽机车则要消耗______。 10、发展电力牵引是整个国民经济电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城乡及其它部门的 电气化,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电气化程度较低,使用电力牵引后,就使沿线农村可以方便地修建电网,促进了城乡的______。 二、选择题 1、客货两用电力机车:用来牵引旅客或货物列车。其牵引力和速度()。 A、牵引力不大,运行速度高 B、牵引力大,速度不高 C、速度和牵引力均较低 D、介于客、货电力机车之间 2、据 1996 年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已有电气化铁路万( )KM,在经济发达 国家, 电气化铁路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一般都已达到 35%~60%以上,承担 的铁路运量所占比重已超过60%~90%以上,所以铁道电气化为许多国家作为

机车交流传动技术

机车交流传动技术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人所共知,机车发展按其动力来分,最早出现的是蒸汽机车,以后由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在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中,开始是直-直传动,尔后是交-直传动,70年代以后又出现要交-直-交传动,即所谓的交流传动。这种传动型式被认为是现代机车的标志,日益风靡世界。这样的发展道路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机车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变的必然结果。每种机车的出现和存在都是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比如随着大功率硅整流技术的出现,直-直传动很必然地被更优越的交-直传动所取代。同样,随着大功率的晶闸管特别是大功率可关断晶闸管(GTO)的出现和微机控制技术等的发展,交直传动很自然地被交-直-交传动所取代。 二、交流传动技术的特点和优点 人们很早地认识到交流传动的优越性。交流传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但其本质的特点是牵引电动机采用了交流异步电动机,其一系列的优点都是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交流传动机车所以成为现代机车发展的方向,正是由异步电动机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和传统的串激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相比,交流异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优越之处表现在机械、绝缘、耐热、耐潮、粘着、维修、效率、重量尺寸等诸多方面。 1、构造简单 异步电动机是所有电机中结构最简单的电动机,除轴承外,没有其他机械接触部分。串激直流电动机则不然,结构复杂。定子、转子都有绝缘要求很高的绕组,有换向器装置和电刷机构,磨擦部分多,接线复杂,机械转速受换向条件和机械强度的限制,只能达到2500r/min左右。而交流异步电动机转速可达4000r/min 以上,试验转速甚至可达6000r/min,这是直流电机所忘尘莫急的。 2、粘着性能好 (1)异步电动机有很硬的机械特性,所以当某电机发生空转时,随着转速的升高,转矩很快降低,具有很强的恢复粘着的能力。空转发生时,转速上升值不大,即使是同步转速,与原工作点的转速差不会超出5%以上。串激电动机则不然,转矩变化一点,转速就有很大的变化。 (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点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平滑调节,以实现最大可能的粘着利用,不会出现粘着中断情况。根据检测有关粘着控制的信号,准确、迅速地改变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频率,寻求最佳工作点,使驱动系统既不能发生空转,又能充分发挥最大的牵引力。 (3)可实现各轴单独控制。当某台电机发生空转时,可调节该台电机,这样能充分利用机车的粘着性能。在交—直传动系统中,某轴空转时,需要使所有各轴电机卸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机车的牵引能力。 由于上述特性和良好的控制功能,交—直流传动系统的粘着系数可以利用得很高。1992年美国铁路协会(AAR)在向四家机车制造厂提出的26台交流传动机车投标建议书中提出的粘着指标是:起动粘着系数45%,全天候牵引粘着系数是32%(GE公司在交—直传动机车上,采用“SENTRY”粘着控制装置后,全天候粘着系数是0.25~0.30)。如此之高的粘着利用,正是针对交流机传动机车所具有的良好的粘着控制而提出的,这对于交—直传动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德国四轴120型机车,可满足以往六轴机车的全部要求。 3、功率大,牵引力大 这个概念是指在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在机车结构所提供的空间条件下,可以装更大功率的异步电动机。如加拿大改造的CP4744号机车,在给定的设计空间条件下,直流电动机的功率大约被限制在600~700kW/轴。装用BBC6FRA40B异步牵引电动机,其功率可达1492kW/轴以上。正因如此,才可使机车的牵引功率大大提高。牵引功率大导致牵引力大,而又由于粘着性能好,大的牵引力能充分发挥其牵引能力。我们可以比较一下ND5型交直流传动机车和SD60MAC交流传动机车的牵引力情况:ND5机车的柴油机的标定功率为2940kW,起动牵引力为533.6kN,持续速度为22.2km/h时的持续牵引力为359.8kN;SD60MAC机车的柴油

机车电传动及控制实验指导书190070

机车电传动及控制实验指导书 2006、12-27

交流调速SPWM变频电路及电压频率控制输出特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调频、调压的工作原理 2、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原理及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基本参数、V/F曲线 3、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交流调速(SPWM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1、实验设备 1、电力电子实验台(主机) 2、RTDJ41单相电容运转电动机(挂箱) 3、RTDJ10可调电阻器(挂箱) 4、RTDL17单相异步电动机SPW变频调节箱(挂箱) 5、RTDL14-2A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挂箱) 6、R TDJ37线绕式异步电机转子专用箱; 7、RTDJ36三相线绕式异步电机(△接法); 8、测试转接盒; 9、根据自己的方案需要的实验设备。 10、双踪示波器 11 、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3E -弋 *

图2、三相SPWM 变频调速 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单相和三相 SPWI 变频调速的主电路。单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与三 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相同,下面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原理来说明,由电机学可知,电机的转速表 达式为: 60 f , n - (1 一 s ) = n 。(1 一 s ) P 其中fi 为定子供电频率;P 为电机的磁极对数;S 为转差率,由上式可知改变定子供电频率 fl 可以改变电机的同步转速,从而实现了在转差率 S 保持不变情况下的转速调节,为了保持电机的最 大转矩不变,必须维持电机气隙磁通恒定,因而要求定子供电电压也随频率作相应调整。即 E^4.44f 1N 1K N1 ESN E 图3、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特性 四、实验内容 1、 构建交流调速SPW M :频电路,研究SPW 碉制的发生原理,测定与SPW 碉制有关的各种波形; 2、 研究比较在不同的 U/f 1比值下系统的特性。 五、实验方法 1按下实验台主电源电路面板上的启动按钮,打开 RTDL17挂箱的电源开关,通过频率设定按钮 在忽略定子阻抗压降的情况下, E 1 U 1,所以 其中, 1 c = 4.44N 1K N 为常数。 为使气隙磁通恒定,在改变定子频率的同时必须同时改变电压 似的恒磁通调速。 U ,即5二const 。从而实现近 f 1 在额定频率以上调速时, 定子电压不可能再与频率成正比地升高, 只能保持在额定值,即U=U N , 此时气隙磁通0随着频率f 1的升高反而比例下降,这一段可看作近似恒功率调速。 U 1 f 1N f 1

机车车辆王牌复习题

机车车辆官方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铁道车辆的基本知识 一、铁道车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自行导向(轮轨导向运行) 2、低运行阻力(除坡道、弯道、空气对车辆的阻力外,运行阻力主要来自走行机构中的轴与轴承以及车轮与轨面的小摩擦阻力) 3、成列运行(由于以上两个特点决定它可以编组、连挂) 4、严格的外形尺寸限制 二、铁道车辆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1、车体(容纳运输对象,安装和连接其他四个部分) 2、走行部(即转向架,承受来自车体和线路的荷载,缓和作用力) 3、制动装置(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机车车辆都有制动装置) 4、连接、缓冲装置(连接机车和车辆、车辆与车辆;传递纵向牵引力和冲击力;缓和机车和车辆间的动力作用) 5、车辆内部设备(为运输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设于车内的固定附属装置) 三、常用的货车车种有哪些? 1、敞车(C) 2、棚车(P) 3、平车(N) 4、冷藏车(B) 5、罐车(G) 6、自翻车(ZF)--非重点 四、铁道车辆标记有哪些? 1、运用标记 (1)自重、载重、容积 (2)车辆全长及换长(车辆全长/车辆长度:该车两端钩舌内侧面间的距离;换长:车辆全长/11,尾数四舍五入,保留1位小数) (3)车号、车辆定位标记 (4)汉字标记及定员标记

2、产权标记 (1)国徽 (2)路徽 (3)产权标志 (4)配属标记 3、检修标记 (1)定期修理标记:段修(一年半)、厂修(不固定) (2)辅修(6个月)及轴检(3个月、6个月、一年)标记 货车由于无配属,故必须涂刷标记以备查考; 客车由于有配属,故不须涂刷辅修标记。 4、其他标记 (1)制造标记 (2)红旗列车标记 五、车辆标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主要是为运用及检修等情况下便于管理和识别所设置的 六、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 1、车辆性能参数 自重系数:自重/ 标记载重 轴重:(自重+载重)/ 轴数 每延米轨道载重:车辆总质量/ 车辆长度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车辆能够安全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 比容系数:设计容积/ 标记载重(平车无比容系数;罐车采用容重系数,即比容系数的倒数) 最高试验速度:指车辆设计时,按安全及结构强度等条件所允许的车辆最高行驶速度 最高运行速度:满足连续以该速度运行时车辆有足够良好的运行性能的速度通过最小曲线半径:车辆能够安全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 2、车辆尺寸参数 车辆定距:车体支承在两走行部之间的距离。(转向架中心间距)。如图中

交流电力传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概论

交流电力传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内容摘要 为了资源能效并保护环境,实现高速和重载运输,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具有优异运行性能和显著节能效果的电力牵引交流传动系统应用越来越普遍,而交流传动传动控制技术是高速和重载车辆必须的技术配置,是高速铁路和重载货运发展的基础,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铁路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论文从电力牵引交流传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出发,大致介绍了国内外交流电力传动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系统核心部件牵引变压器、变流器、牵引电动机以及对之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最后研究了我国的交流传动控制技术发展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交流传动与控制结构与原理现状与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protect the environment,realize the high-speed and heavy transportation,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in the area of rail transportation,the electric traction AC drive system,which has excellent core component and eminent effect of energy-saving,is be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pplied in practical condition .Meanwhile,AC drive control technology,a imperative technology about high-speed and heavy transportation and a fundamental of high-speed train and heavy freight transportation,becomes a significant sign to judge a country’s 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This essay is base o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electric traction AC drive system,and,roughly,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bout electric traction AC drive system all over the world . also,it explicitly analyses the core components,including transformer, converter, and traction motor,and the related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out its control system. At last,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about AC drive contro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C drive and control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目录

铁路机车基本知识概述

铁路机车基本知识概述 机车是铁路运输的基本动力。客货列车的牵引和车站上的调车作业,都由机车来承担。机车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正点、多拉快跑、优质低耗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铁路运输业的关键设备。因此,车站与行车有关的计划与指挥人员,对各种类型机车的基本性能和运用常识应有一定的了解。 一、机车的种类 机车按原动力的不同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内燃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电力动车组)三种。 机车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运行速度较高的客运机车、牵引力较大的货运机车和机动灵活的调车机车。 1.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的应用,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是通过蒸汽机,把燃料(煤、油、木材)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用来牵引列车运行的一种机车。蒸汽机车主要由锅炉、汽机、走行部、车架、煤水车、车钩及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等部分组成。 蒸汽机车热效率低、能源消耗大、输送能力小,所以,目前在我国已逐步被淘汰。 2.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是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机车。它的特点是热效率高,持续工作时间长,适合长交路运行。

目前,我国运用的内燃机车,按其传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传动和液力传动两种类型。 电传动内燃机车是由柴油机带动发电机,把柴油机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将电能供给牵引电动机,再经齿轮传递给机车轮对使机车运行。 液力传动内燃机车是在柴油机与机车动轮之间装有一套液力传动装置,柴油机输出的扭矩通过传动装置传递到机车的轮对上,使机车产生牵引力。 目前,我国生产的几种内燃机车的概况如表1-4所示。 表1-4几种国产内燃机车概况表

3.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本身不带能源,是依靠从沿途接触网导线上获取电能,通过牵引电动机而驱动的机车。 发电厂将110~220kV的三相工频交流电经输电线送往铁路牵引变电所,由牵引变电所分别向与其两边相邻区间的接触网上供给25~27.5kV的单相工频交流电,供电力机车使用。 电力机车主要由车体、走行装置、车底架、车钩及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和一整套电气设备组成。 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起动速度快、善于爬坡、便于实施高速重载等优点。目前国产主要型号电力机车的技术性能如表1-5所示。 表1-5几种韶山系列电力机车概况表

02 HXD1B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总体说明书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设计文件 HXD1B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总体说明书 更改单编号 版本0.1 编 制 日 期 审 核 日 期 批 准 日 期

大功率交流传动9600kW六轴货运电力机车总体说明书 1 概述 大功率交流传动HX D1B型六轴9600kW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引进、消化、吸收HX D1型机车基础上进行自主再创新的成果,该型机车研制时紧紧围绕机车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主要配套技术,遵循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原则,按照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要求,优化设计和制造,研制的适应铁路运输需要的六轴交流传动7200kW干线电力机车。机车设计、制造和试验等采用的技术标准是IEC、UIC、EN、DIN、GB及TB等相关标准。该型机车设计使用寿命30年。机车主要特点是: 采用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并充分考虑噪音、防火、安全及维护等设计要素。 主电路:机车设有2个水冷牵引变流器,每个变流器包含2个四象限整流器以及3个为相应3台牵引电动机供电的主逆变器和1个为辅助设备供电的辅助逆 变器。整流器和逆变器均采用 6.5kV/600A IGBT。逆变器电机控制上采用单轴 控制技术,粘着利用率高;轴牵引功率1600kW,电制动采用再生制动。 辅助电路:机车辅助采用主辅一体化设计,辅助逆变器供电(集成在主逆变器中),可实现在过分相时不间断供电。辅助变流器分别由恒频恒压变流器(CVCF)与变频变压变流器(VVVF)两个模块构成,实现100%故障冗余。辅机采用无级 闭环控制,效率高,节能降噪。 控制网络:机车采用SIBAS 32微机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模块化,使机车控制系统具有控制、诊断、监测、传输、显示和存储功能,控制网络应符合IEC 61375 的标准要求。机车内部的通讯通过MVB总线实现,机车间的通讯通过WTB总线 实现,通过WTB总线进行多机(最多三台)重联控制及显示功能,CCU采用双套 热备冗余,具有当代机车微机网络控制的先进性; 设备布置:机车总体结构为双司机室、机械间设备按斜对称原则布置、中间走廊、采用预布线和预布管设计。 通风方式:机车采用独立通风方式,具有先进的冬夏季转换功能,保证机车内部清洁的环境和良好的通风效果。 车体:车体采用整体承载结构型式,全部由钢板及钢板压型件组焊而成的全钢焊接结构,车体纵向压缩载荷取3000kN,纵向拉伸载荷取2500kN。以中央纵梁 作为主要传递牵引力的构件,具有高强度低重量的优点,适合重载牵引。

电力机车的传动控制技术

摘要:近年来, 为了适应“提速、重载”的要求, 功率大、性能技术先进的新型国产内燃、电力机车的投人运用, 成为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自1995年以来, 我国铁路机车迅速更新换代, 不仅蒸汽机车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国产第一代内燃机车和第二代内燃机车的早期产品也批量报废, 国产第一代电力机车早期产品已开始批量报废, 第二代国产电力机车正通过大修改造为第三代相控电力机车。近年来, 大批量生产的是适应“提速、重载”的第三代内燃、电力机车, 并在积极研制第四代新型内燃、电力机车。本文简要介绍了机车电力传动形式的转变历程,回顾了交流传动的发展历史,揭示出电力电子技术与电传动技术的密切关系,重点阐述了我国电力牵引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展望了以交流传动技术为方向的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力机车传动,控制技术,发展与现状。

目录 1.电力传动形式的转变 (3) 2.交流传动技术 (4) 2.1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 (4) 2.2交流传动技术的原理简介 (6) 3.我国机车电传动技术的发展 (6) 3.1 第一代电力机车控制技术 (6) 3.2 第二代电力机车控制技术 (7) 3.3 第三代电力机车控制技术 (8) 4.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1.电力传动形式的转变 从很早的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努力探索机车牵引动力系统的电传动技术。1879年的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和1881年的第一台城市电车都在尝试直流供电牵引方式。1891年西门子试验了三相交流直接供电、绕线式转子异步电动机牵引的机车, 1917年德国又试制了采用“劈相机”将单相交流供电进行旋转、变换为三相交流电的试验车。这些技术探索终因系统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低、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转换能量小等因素,未能成为牵引动力的适用模式。 1955年,水银整流器机车问世,标志着牵引动力电传动技术实用化的开始。1957年,硅可控整流器( 即普通晶闸管) 的发明, 标志着电力牵引跨入了电力电子时代。大功率硅整流技术的出现,使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传动型式从直-直传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供电-直流电动机),很自然地被更优越的交-直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直流电动机)所取代。1965年,晶闸管整流器机车问世, 使牵引动力电传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技术变革, 全球兴起了单相工频交流电网电气化的高潮。随着大功率的晶闸管特别是大功率可关断晶闸管(GTO)的出现和微机控制技术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交-直-交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逆变器-交流电动机),即所谓的交流传动,又很自然地取代了交-直传动。

电力机车主电路发展概述(I)

电力机车主电路的发展概述 电力机车(electric locomotive)本身不带原动机、靠接受沿线接触网送来的电流作为能源、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所需的电能,可以由多种形式(火力、水力、风力、核能等)转换而来。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热效率高、速度快、过载能力强和运行可靠边等主要优点,而且不污染环境,特别适用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大的山区铁路。 发展概况【top】最早造出第一台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的是苏格兰人R·戴维森,时间是1842年,由40组蓄电池供电,但没有实用价值。1879年5月,德国人W·VON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台能拉乘坐18人的三辆敞开式“客车”的电力机车,它由外部150V直流发电机通过第三轨供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1881年,法国在巴黎展出了第一条由架空导线供电的电车线路,这就为提高电压,采用大功率牵引电动机创造条件。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 6 km长的遂道区段修建了直流电气化铁路,在该区段上运行的干线电力机车自重97 t,采用675 V直流电,功率为1 070 kW。1903年德国的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km 的高速记录。 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 500 V直流电力机车。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1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出厂926台,成为中国电气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 200kW提高到4 800kW,载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 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 型电力机车。1994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 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 轴和3 200、4 800和6 400kW功率系列。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001号“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类型【top】电力机车是从接触网上获取电能的,接触网供给电力机车的电流有直流和交流两种。由于电流制不同,所用的电力机车也不一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直—直流电力机车采用直流制供电时,牵引变电所内设有整流装置,它将三相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后,再送到接触网上。因此,电力机车可直接从接触网上取得直流电供给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使用,简化了机车上的设备。直流制的缺点是接触网的电压低,一般为1 500V或3 000V,接触导线要求很粗,要消耗大量的有色金属,加大了建设投资。 交—直流电力机车在交流制中,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工频(50Hz)交流制,或25Hz低频交流制。在这种供电制下,牵引变电所将三相交流电改变成25 kV工业频率单相交流串励电动机,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任务在机车上完成。由于接触网电压比直流制时提高了很多,接触导线的直径可以相对减小,减少了有色金属的消耗和建设投资。因此,工频交流制得到了广泛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力机车也是交—直流电力机车。 交—直—交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的最大优点是调速简单,只要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就能很方便地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对机车的调速。但是这种电机由于带有整流子,使制造和维修很复杂,体积也较大。而交流无整流子牵引电动机(即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制造、性能、功能、体积、重量、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远比整流子电机优越得多。它之所以迟迟不能在电力机车上应用,主要原因是调速比较困难。改变端电压不能使这种电机在较大范围内改变速度,而只有改变电流的频率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只有当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晶闸管变流装置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才能生产出采用三相交流电机的先进电力机车。交—直

HXD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培训教材

第一章 机车总体 1. 概述 以在中国国内的主干线上进行大型货运为目的,设计并制造了HX D3型交流大功率电力机车。 此机车采用PWM矢量控制技术等最新技术的同时,尽量考虑对环境保护,减少维修工作量。另外,考虑能够在中国全境范围内运行为前提,在满足环境温度在-40℃ ~ +40℃,海拔高度在2500m以下的条件的同时,最大考虑到4组机车重联控制运行。 2. 机车主要特点 2.1 轴式为C 0-C ,电传动系统为交直交传动,采用IGBT水冷变流机组,1250kW大转矩 异步牵引电动机,具有起动(持续)牵引力大、恒功率速度范围宽、粘着性能好、功率因数高等特点。 2.2 辅助电气系统采用2组辅助变流器,能分别提供VVVF和CVCF三相辅助电源,对辅助机组进行分类供电。该系统冗余性强,一组辅助变流器故障后可以由另一组辅助变流器对全部辅助机组供电。 2.3 采用微机网络控制系统,实现了逻辑控制、自诊断功能,而且实现了机车的网络重联功能。 2.4 总体设计采用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电气屏柜和各种辅助机组分功能斜对称布置在中间走廊的两侧;采用了规范化司机室,有利于机车的安全运行。 2.5 采用带有中梁的、整体承载的框架式车体结构,有利于提高车体的强度和刚度。 2.6 转向架采用滚动抱轴承半悬挂结构,二系采用高圆螺旋弹簧;采用整体轴箱、推挽式低位牵引杆等技术。 2.7 采用下悬式安装方式的一体化多绕组(全去耦)变压器,具有高阻抗、重量轻等特点,并采用强迫导向油循环风冷技术。 2.8 采用独立通风冷却技术。牵引电机采用由顶盖百叶窗进风的独立通风冷却方式;主变流器水冷和主变压器油冷采用水、油复合式铝板冷却器,由车顶直接进风冷却;辅助变流器也采用车外进风冷却的方式;另外还考虑了司机室的换气和机械间的微正压。 2.9 采用了集成化气路的空气制动系统,具有空电制动功能。机械制动采用轮盘制动。 2.10 采用了新型的模式空气干燥器,有利于压缩空气的干燥,减少制动系统阀件的故障率。

中南大学《机车车辆传动与控制》纸质作业答案(0-2章)

《机车车辆传动与控制》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加馈电阻制动: 为了改善电阻制动在低速时的制动特性,须维持制动电流不随机车速度降低而下 降。要维持制动电流不变,必须要有外部电源对制动回路补充供电,以使制动电流(电枢电流)不变,实现低速恒制动力特性,这种方法称为“加馈电阻制动”。 在电力机车电阻制动中,加馈电源由主变压器和主整流桥相控输出整流电压U d提供,对制动回路实施电流加馈,以维持制动电流不变,即达到恒制动力特性。 Z a d Z R E U I + =,要维持制动电流不变,加馈电压必须要与发电机感应电势同步反向变化,即 发电机输出电压减小多少就由U d补偿多少,直至加馈整流桥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为止,加馈制动功率达到最大值,加馈制动过程结束。此后,电力机车将按照最大励磁电流特性进行制动。 2.电阻制动:电阻制动属动力制动,是利用电机的可逆原理,将牵引电动机改为他励发动机运行, 将列车的惯性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非摩擦制动方式,在动力轴上产生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的阻力性转矩,阻碍列车运行,对列车实施制动。 电阻制动将发电机输出的电能消耗在制动电阻上,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3.牵引特性:机车牵引特性是指机车轮周牵引力F与机车速度v之间的关系,即F=f(v), 它是表征机车性能的重要指标,是列车运行牵引计算的依据。 4.(相控电力机车)特性控制: 特性控制是目前广泛用于国产机车上的一种控制方式。它是恒流控 制和准恒速控制的结合,即机车牵引特性具有恒流启动和准恒速运行的双重性能。 二、简答题: 1.简述列车电力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答:列车电力传动系统一般由能源供给单元、变换单元、动力输出单元和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列车电力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 能源供给单元:系统提供适当的工作能源,一般有一次能源石油和二次能源电能。一次能源主要为柴油,二次能源电能通过接触网线提供; 变换单元是将工作能源通过相应的装备变换成动力输出单元(负载)所需要的电能,提供给动力输出单元。柴油机将一次能源柴油转换为机械能,拖动牵引发电机组工作产生电能。 接触网线上的二次能源电能通过车载受电装置引入车内,经变流环节变换为合适的电能,供 给动力输出单元; 动力输出单元主要由牵引电动机、传动装置和转向架轮对组成,牵引电动机接受电能并将其转换为机械能从转轴上输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车轮旋转,在轮轨之间产生牵引力,牵 引列车运行; 控制单元是电力传动系 统的中枢神经部分,承担着整 个系统各单元内部及相互间 的控制和通信任务。 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基本组成框图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电力牵引交流传动及其控制系统》报告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优劣的比较

1.电力传动的发展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努力探索机车牵引动力系统的电传动技术。1879年的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和1881年的第一台城市电车都在尝试直流供电牵引方式。1891年西门子试验了三相交流直接供电、绕线式转子异步电动机牵引的机车,1917年德国又试制了采用“劈相机”将单相交流供电进行旋转、变换为三相交流电的试验车。这些技术探索终因系统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低、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转换能量小等因素,未能成为牵引动力的适用模式。 1955年,水银整流器机车问世,标志着牵引动力电传动技术实用化的开始。1957年,硅可控整流器(即普通晶闸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力牵引跨入了电力电子时代。大功率硅整流技术的出现,使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传动型式从直-直传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供电-直流电动机),很自然地被更优越的交-直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直流电动机)所取代。1965年,晶闸管整流器机车问世,使牵引动力电传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全球兴起了单相 工频交流电网电气化的高潮。随着大功率的晶闸管特别是大功率可关断晶闸管(GTO)的出现和微机控制技术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交-直-交传动(交流发电机或交流供电-硅整流-逆变器-交流电动机),即所谓的交流传动,又很自然地取代了交-直传动。 与直流传动机车相比,交流传动机车具有启动牵引力大、恒功率范围宽、粘着系数高、电机维护简单、功率因数高、等效干扰电流小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的比较 2.1机车工作原理的比较 2.1.1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工作原理 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包括直直型电力机车和交直型整流器电 力机车。 直直型电力机车是由直流电源供电,直流串励牵引电机驱动,通过串并联切换加凸轮变阻或晶闸管斩波器调阻(调压)方式进行调速 和控制的机车。一般工矿用4轴电力机车串并联切换加凸轮变阻的电传动装置工作过程为:机车由受电弓从接触网取得直流电,经断路器QF启动电阻R,向4台直流牵引电动机M1-M4供电,牵引电流经钢轨流回变电所。随着4台牵引电动机接通电源即行旋转,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分别通过各自的齿轮传动装置,驱动机车动轮实现牵引运行。 交直型整流器电力机车的能量传递是将接触网供给的单相工频交流电,经机车内部的牵引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装置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然后向直流(脉流)牵引电动机供电,从而产生牵引力牵引列车运行。如图所示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司机室设计规范-20110624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司机室设计规范 1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司机室布置的简统化模式和原则,该设计规范以运装技验[2004]177号文批准的《机车、动车组司机室设计规范》为基础,根据交流传动机车的技术特点和近年来铁道部的各项新规定,结合近几年铁路牵引设备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1.2本规范仅适用于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适用于本规范。 UIC651 OR-2002机车、有轨电车、动车组、驱动拖车的司机室布置 GB/T 3317 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 GB 5914.1 机车司机室了望条件 GB 5914.2 机车司机室前窗、侧窗和其他窗的配置 GB/T 6769 机车司机室布置规则 GB 6770 机车司机室特殊安全规则 GB 6771 电力机车防火和消防措施的规程 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JB 2873-19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 TB/T 1736 内燃、电力机车车型及车号编制规则 TB/T 2868 机车、动车司机室布置规则 TB/T 2961 机车司机室座椅 3司机室 3.1概述 司机室的设计必须给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便利的操作空间、充分的瞭望条件。同时也应设置基本的辅助设施,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工作环境。室内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人机工程原理且必须满足单司机操作的要求。每台机车具有两个相同操作功能的司机室,分别设在机车两端。 3.2司机室总体要求 a) 司机室设计必须符合该设计规范; b) 司机室布置必须保证当司机坐着和驾驶时应面向前方线路,且司机可以站立操作, 符合GB/T 6769中相关的要求; c) 司机室内实际有效空气容量不小于10m3,如果司机室有充足的通风或空气调节, 则此值可以适当降低。司机室空间的其他控制尺寸应符合GB/T 6769中第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