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候》主题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世界气候》主题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主题:世界气候

一、设计目标:

1. 通过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全球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学习世界的气候带及其特点:热带、温带、寒带。

2. 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北极气候等。

3. 通过研究不同气候类型的原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 利用数据分析不同气候带的气温、降水、风向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5. 利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来展示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的相结合:教师首先介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2. 实地观察和实验:安排学生去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景观和气候特点,并进行相关实验。

3. 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灾害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评价方式:

1.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并解答提出的问题。

3. 知识检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知识测试,检测学生对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理解。

4. 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去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景观和气候特点,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资源:

1. 世界地图和区域地图。

2. 图表和统计数据。

3. 相关实验设备和材料。

4. 案例研究资料。

六、教学进程安排:

1. 第一节课:介绍世界的气候带及其特点。

2. 第二节课: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 第三节课: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4. 第四节课: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5. 第五节课: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和讨论。

6. 第六节课:复习和知识测试。

七、拓展活动:

1. 借助多媒体资源,安排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风貌。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研

究。

3. 安排学生参观或参与相关的气象活动和气候研究项目。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 第1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全球气候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 3、运用气候统计图概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方法: 导学、设问、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变”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天在变、地在变,沧海可以变桑田。山在变、水在变,全球气候也在变。今天我们来探讨——全球气候的变化。 2、提问:前边咱们讲过了气候的要素,谁来告诉大家?(如果回答不出来,进行启发——我们这里什么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寒冷指的是什么、多雨干燥指的是什么?) 3、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因此考察全球气候变化也从这几个这几个方面进行。 板书:气候变化水热风 4、专家对黄土高原土层的进行考察,黄土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层次厚度不一,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风的强弱在不同时期不同)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边书归正传。 5、同学们谁知道“豫”什么意思?哪个意思与地理有关?多媒体出示百度词条。(河南的简称)。 6、同学们看一下——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大象生存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谁知道老挝的首都是哪?(万象)。这说明大象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当然南亚、非洲的森林里也有,大象应该是生存在热带环境中的动物。河南是湿热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7、说明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某一段时间是湿热的,那么是哪段时间呢? 8、出示课本97页气候统计图,看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找一下中国哪些时候比较温暖呢? 9、秦汉之前除一小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暖。这正是中国的夏商周造字时代啊,很多字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豫”字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气候烙印。 10、公元500-1000年是不是也比较温暖啊。这又是哪一段历史啊? 11、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最繁盛的一段历史,尽管毛泽东看不起唐宗宋祖,但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为什么呢?(水热条件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说,这一温暖期制造了一段辉煌历史。还记得杨贵妃吗?还记得霓裳舞吗?美女、纱裙展示了一个开放的唐代,这肯定与当时的温暖期有一定关系。 12、挪威什么时候比较温暖,什么时候比较寒冷? 13、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比较温暖,十五世纪以来比较寒冷,这是两次大的波动。板书:历史两波 14、看95页阅读:用数轴表示气候变化史的三个阶段。 找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一万年(同学们都知道这是猴子爱与不爱的分界点)之前为地质时期,到一二百年是历史时期,一二百年以来为近现代。 15、探究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看图4-19,哪个时期最冷,哪些时候较温暖?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而其他时间相对温暖。我们把最冷的一段称为冰期,冰期之间较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16、再看一下右侧的干湿状况有什么规律?也是相互交替。板书:震炭第四冰期中 冷暖干湿相交替 17、历史时期的时候变化,有两次大的波动,那么近现代呢? 18、再看一下图4-21,说明了什么?(近现代气温波动上升) 板书:历史两波近现升

《世界的气候》第1、2、3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是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的。 3.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 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气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把握基础,适时适度的安排运用各种图表、数据分析气候事物和现象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气候的地区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降水的地区差异,导致了气候的地区差异。这节课将从现象出发,概括出世界上各地有冷热、干湿不同的组合,定性说明有多种气候类型。 四、教学流程

柱状图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判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特征。 1. 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冷热状况 2. 读降水柱状图,分析干湿状况 3. 综合冷热干湿,归纳气候特征图,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环节三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慧眼识图】 阅读四幅不同景观图 片,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是 有规律的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图中一共有多 少种气候类型 2. 读世界气候类型分 布图,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 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并 填在表格中。 3. 读世界气候类型分 布图,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 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 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 表中。 分组讨论,选出 代表回答问题: 学习在地图中找 到有效信息,思 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阅读世界 气候类型分布 图,分析回答 问题,提高学 生的读图分析 能力以及合作 探究能力,培 养学生的综合 思维能力 概括明确: 1.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温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寒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 4.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6.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环节四当堂练习环节五课堂小结 五、当堂练习 读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A.阴晴、风雨B.干、湿 C.气温、降水D.降水、风向 2.甲、乙两地相比() 乙甲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 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优秀7篇 高考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__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总体上讲,水平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学生七年级地理掌握的都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

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平均分60以上。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激趣导入,目标定向 为了让学生对不同气候景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气候下的自然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课本P90活动题,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 课的研究内容。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也是导致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地这两个因素的不同从而形成本土的气候类型。那么,世界上有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学生据课题对本节所学内容提出质疑。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整合学生所提问题,确定研究目标。

二、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一)、热带气候类型 教师可以板书“热带气候类型”,然后让学生填写热带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四种气候类型分别有何特点? 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然后让学生掌握亚热带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三、总结归纳,巩固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需要明确以热带气候类型为重点,亚热带气候类型点到为止,让学生重点掌握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特点就可以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重点。 播放课件,展示热带气候的气候资料图,让学生观察并口答。引导学生认真复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在气温和降水上的相同和不同,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1中,小组阅读课本P88-89的四幅热带气候分布的图,学生需要看图、思考、 讨论回答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规律,有效突破重难点,同时也能调动多种感官,提高研究效率。 随后,课件展示热带气候分布图,让学生个别回答分布地点和特点。阅读材料了解,利用气候资料图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得出气候特点,后完成导学案中的填图勾画。接着,教师提问热带雨林为什么称为“地球之肺”,让学生齐读教材P88边读边找边回答。这样可以复旧知,引出新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完成问题的能力。

《世界的气候》教案

《世界的气候》教案 任东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并记住气候的两大要素。 2.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并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运用实例说出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重点: 1.气候类型的判断。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气候类型的判断。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 四、教学方法: 问题法、归纳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象。接着请看(课件)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我们这里一年到头高温多雨,植物茂密,四季花开,长年结果;我们这里终年炎热干燥,一片黄沙,上面只点缀着一些耐旱的植物;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多雨,郁郁葱葱,冬季寒冷干燥,一片枯黄。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气候”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虚幻,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少,要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首先须营造一种直观、丰富、有趣的学习情景,借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介绍和三位小朋友对自己家乡景象的介绍,间接的反映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激发学生学习“气候”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轻 松、愉悦地获取知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养成了喜爱

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如何?(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通过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四句话,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过渡]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天气的几个要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天气状况)都说清楚了。那么我们还听说某某地方气候怎样怎样,那么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看(课件)四句和天气与气候有关的话,进行判断,说出判断的依据,比较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转折]大家说了宜宾的天气,那么宜宾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总结]刚才大家谈了对宜宾气候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引导深入]宜宾之外的地方气候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与宜宾一样呢?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 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总结] 看来各地的气候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地区差异,那么差异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板书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同学们阅读教材P62文字。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在不同气温和降水条件下,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区,所以,要分析地区气候特征首先要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吧! 板书----气温、降水

天气和气候单元主题备课

天气和气候单元主题备课 《天气与气候》是初中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第一节的重点是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第二节要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要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第四节“世界的气候”重点是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二)单元具体目标 第一、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分析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生产的关系。 2、会看简单的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图。 3、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4、会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会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识记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会阅读并绘制降水柱状图、等降水量线图。 3、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4、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会判别。 2、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概况。 3、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单元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等温线图 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气温的变化,并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数值越大,气温越高,数值越小,气温越低。 2、任意两条相邻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3、等温线呈封闭形状,若中心气温低于周围气温,表示这是低温区,多出现在冬季大陆地区、夏季海洋地区、寒流流经地区、地势高(如山岭、山脊)地区。若中心气温高于周围气温,表示这是高温区,多出现在夏季大陆地区、冬季海洋地区、暖流流经地区、地势低(如山谷、盆地或洼地)地区、部分城市地区。 4、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反应着气温水平分布上的温差大小。一般情况下,等温线越密集,表示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表示温差越小。 5、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判断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如图D点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因为这里是横断山脉。 7、(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3)判断月份(一月或七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一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七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等降水量线图 根据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弯曲情况可以判断降水量的变化,并可根据降水量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其判读方法与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相似。 1、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减

《世界气候》主题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世界气候》主题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主题:世界气候 一、设计目标: 1. 通过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全球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学习世界的气候带及其特点:热带、温带、寒带。 2. 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北极气候等。 3. 通过研究不同气候类型的原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 利用数据分析不同气候带的气温、降水、风向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5. 利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来展示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的相结合:教师首先介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2. 实地观察和实验:安排学生去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景观和气候特点,并进行相关实验。 3. 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灾害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评价方式:

1.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并解答提出的问题。 3. 知识检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知识测试,检测学生对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理解。 4. 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去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景观和气候特点,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资源: 1. 世界地图和区域地图。 2. 图表和统计数据。 3. 相关实验设备和材料。 4. 案例研究资料。 六、教学进程安排: 1. 第一节课:介绍世界的气候带及其特点。 2. 第二节课: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 第三节课: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4. 第四节课: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5. 第五节课: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和讨论。 6. 第六节课:复习和知识测试。 七、拓展活动: 1. 借助多媒体资源,安排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风貌。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研

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单元教学设计以 及思维导图 世界的气候 适用 七年级 年级 所需 课内共用7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时间 主题单元研究概述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章节,是整个初中地理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对以后研究理解世界地理中的大洲、地区、国家以及中国区域地理中的气候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由“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节内容组成,我们可以按照四个专题来研究,其中第一、二、四专题与第三专题存在表现与本质的关系,前者侧重“是什么”,后者侧重“为什么”。本单元的研究重难点:学生会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能够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的成因。

本单元本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学生导学案为载体,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2节展示课,努力使学生达成: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理解并归纳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运用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结合本地的实践情况,大略判别近期大概出现的天气情况。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漫衍图,说出世界气温的漫衍纪律。 5.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纪律。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漫衍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漫衍的差异。 7.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课标要求: 1.区域认知:了解全球气候的演变。 2.人地协调观: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二、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五、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六、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乞力马扎罗山冰雪消融”小视频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事物,其中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哪些,激发学生兴趣。 思考:思考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事物,其中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学生回答:出现了非洲、大象、草原、乞力马扎罗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冰雪的融化与本节有关。 (二)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 双减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样例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气温和降水

答案:A 图4-2-2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并完成4~5题. 图4-2-2 4.全球的等温线大致与()走向一致。 A.经线 B.海岸线 C.纬线 D.等高线 答案: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实践探究 探究内容: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 探究资料: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甲 图4-2-3 观察发现: (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等温线的数值越来越________(填“大”或“小”),由此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________(填“递增”或“递减”)。 (2)等温线闭合处通常为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判断图中甲处为_________中心,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带的范围大体一致。 (4)由图可知,南半球20℃等温线与________(填纬线)接近,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原因是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面积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5)图中A、B两处纬度相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 答案:(1)小、递减 (2)低温中心;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3)热带 (4)南回归线,C (5)A 2.探究活动

【探究思考】: (1)读图4-2-4分析:当天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及相应温度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4-2-4计算:测量当日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4-2-5分析:一年当中,深圳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__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__月,年温差大概_______℃。 答案:(1)14点,16℃ (2)10℃ (3)7 1 13.5℃ 8点 14点 20点 2点 图4-2-4某日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图4-2-5 深圳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世界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

《世界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列表对比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A我们这里一年到头高温多雨,植物茂密,四季花开,长年结果;B我们这里终年炎热干燥,一片黄沙,上面只点缀着一些耐旱的植物;C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多雨,郁郁葱葱,冬季寒冷干燥,一片枯黄。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讲授新课] 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入手。通过与学生谈话,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很大,因而由这二者组合成的气候特点的地区差异也就很大。各地不同的水热组合,形成了世界上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用的是哪两个要素? 学生气温和降水。 教师对,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气温的知识。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学生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教师谈的很好,这说明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也同样差异很大,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学生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说的非常好,气温和降水是描述一个地方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请大家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 学生两极地区的气温低,降水少,所以这里的气候特征是全年寒冷少雨。冰雪的世界。 教师对,两极地区形成的是全年寒冷少雨的气候。那么,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 学生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教师是的,请大家看课本,A小朋友的家乡就在赤道地区,这里一年到头都很热,几乎天天下雨,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又称“雨林”,所以在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这种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请大家再看B小朋友的家乡所在的地区,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B小朋友家乡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象是一片黄沙,上面点缀着一些耐旱的植物(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 教师不错,这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是一年到头炎热和少雨,所以B小朋友家乡所在的地区形成了全年炎热干燥的气候。 同学们,再看看C小朋友的家乡所在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有什么不同?自然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两极地区是全年寒冷少雨。赤道地区是全年高温多雨。而C小朋友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 双减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样例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

下图是深圳某时段的气象资料,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资料描述的是气候 B.该资料说明天气的特点是长期不变 C.该资料说明气候的特点是稳定 D.该资料说明天气的特点是多变 答案:D AQI (Air Quality Index,即空气质量指数)描述了空气污染的程度。下表为某日我国四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资料,据此完成4-5题。 4.四座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深圳 D.石家庄 答案:C

D.昨夜西风凋碧树 答案:C 来源:新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照片中云的颜色越白表示() ①云层越薄②云层越厚③可能是晴朗天气④可能是阴雨天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意图:引导学生看懂卫星云图,了解天气状况。 来源:新编 8. 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读懂天气预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 一项必备技能。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 A.——高空作业 B.——减少出行 C.——播种小麦 D.——晾晒衣服 答案:B 意图:引导学生看懂天气符号,了解天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来源:新编 拓展性作业(选做)1. 以天气符号的形式,在下表中记录你学校这一周的天气状况。 日期 天气 符号 答案:略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 际行动去观察一周的天 气情况,再将它们用天 气符号记录下来,学以 致用。 来源:知能 2. 右图为某市某日的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 下列问题。 (1)该日天气状况为:由_______天气转为 _______天气。 (2)风向为_______风,风力达_______级 左右。 (3)该日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_℃。 答案:(1)多云、雨夹雪 (2)东北、6 (3)2℃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天 气预报中出现的符号, 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 来源:新编

初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全球气候变暖 学 地理年级初一 科 主 题 单 天气与气候 元 名 称 研 究 性 气候变暖 学 习 名 称 所 需 2课时 时 间 【学习目标】 1. 查阅资料获取数据,并使用PPT软件绘制世界气温变化曲线图,说明全球气温变化的情况,培养绘图析图能力。 2.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和社区、工厂、乡村采访等方式,用具体实例说明气侯变暖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不同国家的应对政 策。

3.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知道为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 通过网络搜索、PPT制作与使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5. 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情境】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任务】 1.小组调查——世界各地关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学生利用网络围绕这一内容,展开调查,形成书面文字。 2. 资料搜集整理——搜集各国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绘制相关统计图,理解气候变暖个人类带来的影响。 3. 社会调查——利用网络、社会调查搜集世界整体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制成PPT演示文稿。 4. 展示——展示绘制的统计图,并进行描述和分析;对PPT进行解说。 5. 自导课本剧本表演——《北极熊的未来》。课下设计剧本,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对人类、动物的未来生存第几生活的影响。课上表演,时间不超过5分钟。 【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方式和预期成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应活动。 小组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高、性格、成绩,适当考虑男女生性别的搭配,组成前后同桌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学习 小组内设置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督导员等职务,职务不固定,定期轮换。这样的学习小组划分既考虑了学生的个 体差异,又方便学生听课和讨论。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 1.一天的气温 【填空题】 1、使用气温计时,要等到气温计示数()后,才能读数。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阳光()且()的地方。把气温计悬挂在(),注意保持()。 3、某天的最高气温是十五摄氏度,写作();最低气温是零下十二摄氏度,写作()。 【判断题】 1、一天之中清晨和傍晚的温度一定相同。() 2、某小组测得的气温与其他组不一样,肯定是气温计坏了。() 3、每天室内外的气温都是一样的。() 4、一天之中中午气温最高。() 5、每天测量气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选择题】 1、使用气温计,读数是视线要与气温计液柱的( )持平。 A.中间 B.顶端 C.底端 2、下列三个气温中,( )更接近此时的气温。 A.教室内21℃ B.大树旁19℃ C.阳光下25℃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大约是( )。 A.中午12时~下午1时 B. 下午1时~下午2时 C. 下午4时~下午5时 【画图题】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 时间8点10点12点14点16点 气温9℃11℃14℃17℃13℃ 【综合探究】 小文对某日的天气预报进行了记录,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太原南京济南重庆福州 天气状况多云晴晴阴阴 气温-10℃~1℃-4℃~7℃-3℃~4℃4℃~9℃9℃~15℃ 请根据小文记录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城市中最高气温最高的是(),最低气温最低的是()。

2、该日南京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天气状况是()。 3、该日在太原适合穿的衣服是()。 A.棉衣 B.短袖T恤 C.长袖衬衫 4、小文推测,该日济南气温-3℃的时间最可能出现在() A.凌晨6时 B.上午10时 C.下午2时 【实验探究】 小明测量了一天的气温,记录如下。 时间6点8点10点12点14点16点18点气温(℃) 3 4 8 14 16 16 12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下图中画出相应的液面 8点 10点 12点 2、8点到10点的平均气温是(),10到12时的平均气温是(),16到18时的平均气温是()。 3、分析表格中的气温变化情况,写出这天的气温变化规律。(至少两点) 2.风向和风力 【填空题】 1、______和______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 2、风吹来的方向叫作______,风的强度叫作______。 3、风向可以用______来测量,风力可以用______来测量。 4、风向标箭头的指向即为______。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刮风时,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相反。() 2、我们在野外考察,观察炊烟可以判断气温。() 3、如果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那么此时的风向是东南。() 4、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5、极端的恶劣天气只有龙卷风和台风两种。() 6、在测试风向风力计的时候可以用嘴吹风。() 【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初中地理教案《世界的气候》

世界的气候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是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系统性学习,也为进一步探讨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好了知识准备。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2.图3.22是对不同气候景观的举例,并通过对气候特点的描述,使学生了解怎样去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该图三幅照片分别是:A为热带雨林气候景观;B为热带沙漠气候景观;C为温带季风气候景观。 3.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 4.世界气候分布图(图3.23)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但表现欲较强,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肯定和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具备了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并且知道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判读各地气温降水曲线柱状图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感受各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word单元备课教案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 上) 一、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六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了解、初步学会)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初步学会) ●通过读图,叙述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差异。(理解、学会、)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 ●读图叙述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理解、学会)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了解)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学会)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初步学会) 学习重点:1、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3、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学习难点及突破建议: 1、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方法建议:教师先板图指导,再训练。要点是任一根风杆都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风尾画在哪段,即指示哪个方向。如一根风杆指向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风尾画在东端,那风向就是东风。) 2、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建议: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从图上去总结规律,解释好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14时。解释:太阳穿过大气照射到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把热量传给靠近地面的空气。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就像太阳透过玻璃照到室内,玻璃并没增温一个道理。) 3、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简单解释赤道、两极、大陆东岸、西岸降水多少的原因,注意从图上寻找规律。) 4、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会根据气温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最好通过回忆复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因素分别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气温降水组合起来即气候。) 二、单元活动设计 (一)、课堂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方法1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师生同唱“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方法2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前布置学生收听并记录近两三天的天气预报,课上进行播报展示。 3、阅读材料3-2的资料,总结天气对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天气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