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悼亡诗、情婚曲与歌

第十讲:悼亡诗、情婚曲与歌
第十讲:悼亡诗、情婚曲与歌

《英美诗歌选读》课程教案第十讲首页

备注:教学进程一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自定页数。

第十讲悼亡诗、庆婚曲、歌

第一节悼亡诗

悼亡诗(elegy or monody or mournful poem)也被译成挽歌,哀歌,是哀悼个人之死,群体之死,乃至整个人类之死的诗作。如弥尔顿的《黎西达斯》(Lyidas, 1637)是诗人对同学、密友爱德华?金(Edward King)的哀悼之作。金和弥尔顿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两人都是诗人、学者和有事业心的好青年,是校方精心培养的牧师人才。金在163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原校深造,准备做牧师,不幸的是,金于1637年夏天利用暑假去爱尔兰访友,在威尔斯港外船破人溺。弥尔顿非常伤心,写下了这首哀歌,其前面部分如下:

Yet once more, O ye laurels, and once more,

Ye myrtles brown, with ivy never sere,

I come to pluck your berries harsh and crude,

And with forced fingers rude

Shatter your leaves before the mellowing year.

Bitter constraint, and sad occasion dear,

Compels me to disturb your season due;

For Lycidas is dead, dead ere his prime,

Young Lycidas, and hath not left his peer. 1

通过对亡友的哀悼,弥尔顿似乎成熟了许多,在结尾处暗示出要告别以前的诗歌创作风格,准备走向革命战斗的诗歌新草地:

And now the sun had stretched out all the hills,

And now was dropped into the western bay.

At last he rose, and twitched his mantle blue:

Tomorrow to 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 2

1652年,弥尔顿第一任妻子玛丽(Marry Powell)产后三天去世,弥尔顿完全失明。1656年娶年仅28岁的凯瑟琳(Katherine Woodcock)为妻,不料凯瑟琳于1658年死于生产。弥尔顿在凯瑟琳死后的第三年,即1600年,写下了十四行诗《悼亡妻》(On His Deceased Wife),表达了他与妻子真挚的情感: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1我再一次来,月桂树啊,/ 棕色的番石榴和常青藤的绿叶啊,/ 在成熟之前,来强摘你们的果子,/ 我不得已伸出我这粗鲁的手指,/ 来震落你们这些嫩黄的叶子。/ 因为亲友的惨遇,痛苦的重压,/ 迫使我前来扰乱你正茂的年华;/ 黎西达斯死了,死于峥嵘岁月,/ 年轻的黎西达斯,从未离开过本家。(朱维之译) 2夕阳西下,把群山的影子拉长,/ 射进西边深山中的凹地。/ 他终于站起来,抖抖蓝色的斗篷,/ 明天将

Brought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 as whom washe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 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eile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e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h!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ed,

I wake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3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前两节如下: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s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Now fades the glimmering landscape on the sight,

And all the air a solemn stillness holds,

Save where the beetle wheels his droning flight,

And drowsy tinklings lull the distant folds: 4

(Thomas Gray: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这首诗表达了对乡土的爱和对农民的同情,歌颂的是淳朴,有一种难以派遣的感伤情绪,因为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开始,诗人感到它在破坏乡村的宁静生活,造成巨大变化,但又不明究竟,无可奈何。这首诗结构谨严,词句精雕细刻,深刻的个人感受和浓厚的感伤情绪得到完美结合。也是在这首诗里,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传达了后来浪漫主义诗人们大力宣泄的浪漫情调:

3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 因此,我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更加叫人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朱维之译)

4(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 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 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 只听见嗡嗡

Full many a gem of purest ray serene,

The dark unfathom’d caves of ocean bear:

Full many a flower is born to blush unseen,

And waste its sweetness on the desert air. 5

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是为了纪念诗人曾经钟爱的姑娘,不幸的是姑娘已经不在人世,因此这些诗里有一种忧郁的情调,《对死者的爱》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悼念: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6

(William Wordsworth: The Love for the Dead)

英诗中写得这样沉重的悼亡诗不多见,最后把一个弱女子的命运放在整个大自然的运转里,从此得到一种不朽,又是华兹华斯的独有之笔。

雪莱的《阿多尼斯》(Adonais, 1821)是雪莱悼念济慈之死而作,第一节如下:

I weep for Adonais—he is dead!

O, weep for Adonais! though our tears

Thaw not the frost which binds so dear a head!

And thou, sad Hour, selected from all years

To mourn our loss, rouse thy obscure compeers,

And teach them thine own sorrow! Say: ‘With me

Died Adonais; till the Future dares

Forget the Past, his fate and fame shall be

An echo and a light unto eternity!’7

据希腊神话,阿多尼斯是一个美少年,为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在罗马神话

5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 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 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 把芳香白白地散发给荒凉的空气。(卞之琳译)

6沉睡锁住了我的心,/ 我已无人间的恐惧;/ 她也化物而无感应,/ 再不怕岁月来接触。// 如今她无力也不动,/ 不听也不看,/ 只随地球日夜滚,/ 伴着岩石和森林转。(王佐良译)

7我为阿多尼斯哭泣——他已经死去!/ 为阿多尼斯哭泣吧!纵然我们的泪/ 融不了这样可爱的头颅上的霜雪。/ 你啊,选自千年百岁为我们悼亡的/ 悲伤时刻,快唤起你晦暗的朋辈,/ 传授给他们你自己的伤悲;就说:/“和我一道,他已经死去;除非未来/ 敢于忘却过去,他的命运和荣誉/ 将永远成为不绝响

中为维纳斯)所爱,不幸被野猪咬伤而亡。希腊妇女年年为其举行悼念仪式,诗人比翁(Bion, 100BC)曾写过挽诗哀悼。莎士比亚根据此神话写了英雄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雪莱在这首诗中将阿多尼斯比拟济慈,阿多尼斯的故事和济慈的遭遇相互交织,不少章节都仿效和取材于比翁哀悼阿多尼斯的挽诗。但比翁笔下的阿弗洛狄忒代表对肉体美的爱,雪莱笔下的幽兰尼(Urania, 阿多尼斯或济慈的母亲)则象征对于精神的爱。

阿诺德的《色希斯》(Thyrsis, 1866)是悼念诗人朋友亚瑟?克拉夫(Arthur Hugh Clough, 1819~1861),克拉夫作品表现对维多利亚时期道德和宗教的怀疑,可惜于1861年死于佛罗伦萨。第一诗节如下:

How changed is here each spot man makes or fills!

In the two Hinkseys nothing keeps the same;

The village street its haunted mansion lacks,

And from the sign is gone Sibylla's name,

And from the roofs the twisted chimney-stacks--

Are ye too changed, ye hills?

See, 'tis no foot of unfamiliar men

To-night from Oxford up your pathway strays!

Here came I often, often, in old days--

Thyrsis and I; we still had Thyrsis then. 8

在希腊神话中,酒神杖(Thyrsus)是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手杖。阿诺德将这个词改变一个字母成为人名色希斯,用以比拟诗人朋友克拉夫,将朋友提到很高的地位。这首诗追忆了诗人与克拉夫在牛津郡乡下漫步的美好时光、年轻时他们作为诗人的相互竞争以及克拉夫离开他而进入更加纷乱的社会。诗歌一开始就睹物思人,哀伤油然而生。

托玛斯?哈代与前妻爱玛生前不睦,但婚后亦曾经有过多年的恩爱。1912年11月爱玛去世后,哈代无限悲伤,回首往事,非常悔恨和自责,从1912年11月到1913年底,写下了五十多首怀念亡妻的诗篇,其中有这篇《呼唤声》(The Voice)

Woman much missed, how you call to me, call to me,

Saying that now you are not as you were

When you had changed from the one who was all to me,

But as at first, when our day was fair.

Can it be you that I hear? Let me view you, then,

Standing as when I drew near to the town

Where you would wait for me: yes, as I knew you then,

8这里人们造的或填的每一处都变了,/ 亨克塞的两处地找不到相同的东西;/ 村子街上没有了常去的房舍,/ 西比拉的名字也从招牌上消失,/ 房顶上扭曲的烟囱也不见踪影。/ 你们这些群山也变了吗?/ 你看,今晚从牛津迷路到你路上的/ 并非陌生人的腿脚!/ 我很久以前常常来到此地,/ 色希斯和我;那时我们还

Even to the original air-blue gown!

Or is it only the breeze, in its listlessness

Traveling across the wet mead to me here,

You being ever dissolved to wan wistlessness,

Heard no more again far or near?

Thus I; faltering forward,

Leaves around me falling,

Wind oozing thin through the thorn from norward,

And the woman calling. 9

这诗感情真挚,抚今追昔,低徊不已,写法也很朴实,没有一个浮词艳词,与一般浪漫派诗歌不同。浪漫派诗歌是年轻人的诗,而此诗诗人作于老年,因历经沧桑而感受更深。甚至“你变了,不再完全属于我”(you had changed from the one who was all to me)也坦白说出,如今一切又回到最初的热恋时刻,连她当年穿的“浅蓝裙衣”都如在眼前,那一声声呼唤,也就更加震撼心灵了。

第二节庆婚曲

顾名思义,庆婚曲(Epitholamion or marriage songs)是庆祝婚姻的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宾塞的《祝婚曲》(Epithalamion, 1595),全诗包括二十三个诗节,每个诗节从十七行到十九行不等。诗中以新娘和新郎为中心,周围是城镇街衢,即社会环境。城外是自然环境,在这外围又呈现出神话世界,神话世界之上,则是基督教天国。总之,社会与自然、现实与想象、异教与基督教等众多因素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无限浩淼的宇宙空间。正是从宇宙空间那黎明前的阴郁和沉寂开始,诗中首先出现了神话人物。在这种氛围之中,新娘从娘家出发。随着旭日东升,人类社会看见庆婚队列穿过城镇街衢,来到教堂,举行神圣的婚仪。接着是喜庆活动。夜幕降临后,众人散去,只把一对新婚夫妇留在洞房,这时又再次出现神话人物和广阔宇宙。全诗以广阔的宇宙开始和结束。在这广阔的背景上,全诗以第十二、十三两诗节描写教堂婚仪为中心,象征性地把人间之爱与神爱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宇宙欢乐的颂歌。其第十三诗节(即第223行~第241行)如下:

Behold whiles she before the altar stands

Hearing the holy priest that to her speaks

And blesseth her with his two happy hands,

9朝夕怀念的女人,你在呼唤我,呼唤我,/ 说你现在不是从前的你,/ 而是我的一切,当你还未改变,/ 那时,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伴侣。// 这声音真的来自你?那么,让我看见/ 你站在那儿迎候,就象往日当我回到/ 小镇:那时我对你完全了解,/ 甚至能辨出你初次穿的浅蓝裙衣!// 也许这仅仅是风声,懒洋洋拂过/ 潮湿的草地,扑到我的耳畔;/ 声音消失,不见你的踪影,/ 我再也听不见,无论是近还是远。// 于是,迎着沙沙飘跌的落叶,/ 我踉跄地向前追赶,/ 北方袭来的刺骨寒流,压低了风声,/ 淹没了女人的呼唤。

How the red roses flush up in her cheeks,

And the pure snow with goodly vermill stain,

Like crimson dye in grain,

That even th' Angels which continually,

About the sacred Altar doe remain,

Forget their service and about her fly,

Oft peeping in her face that seems more fair,

The more they on it stare.

But her sad eyes still fastened on the ground,

Are governed with goodly modesty,

That suffers not one look to glance awry,

Which may let in a little thought unsound,

Why blush ye love to give to me your hand,

The pledge of all our band?

Sing ye sweet Angels Alleluya sing,

That all the woods may answer and your echo ring. 10

斯宾塞的《迎婚曲》(Prothalamion, 1596)是诗人为庆祝伍斯特伯爵萨默塞特两个女儿在埃塞克斯府邸举行的婚礼而写的贺诗。全诗共十个诗节,其开始部分如下:

Calm was the day, and through the trembling air

Sweet-breathing Zephyrus did softly play―

A gentle spirit, that lightly did delay

Hot Titan’s beams, which then did glister fair;

When I (whom sullen care,

Through discontent of my long fruitless stay

In princes’ court, and expectation vain

Of idle hopes, which still do fly away

Like empty shadows, did afflict my brain),

Walk’d forth to ease my pain

Along the shore of silver-streaming Thames;

Whose rutty bank, the which his river hems,

Was painted all with variable flowers,

And all the meads adorn’d with dainty gems

Fit to deck maidens’ bowers,

10看啊,她这时在圣坛前面站住,/ 聆听着神圣的牧师对她讲话,/ 牧师赐福的双手在为她祝福,/ 看啊,红玫瑰初放在她的双颊,/ 美丽的朱砂在纯净白雪上点缀,/ 像鲜红染料永不退。/ 那些天使们一直未离开圣坛,/ 他们围绕着圣坛不停地翻飞,/ 忘记了服务,在她的四周盘旋,/ 不时地窥视她的脸——越凝神细瞅,/ 她的脸儿越俊秀。/ 但她那羞怯的目光却始终紧紧/ 盯着地面,为谦恭美德所控制,/ 决不让自己的眼睛稍稍斜视,/ 因为那会使不洁的思想入侵。/ 爱人啊,你的手是我们结合的信物,/ 给我时为何害羞?

And crown their paramours

Against the bridal day, which is not long: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11

第三节歌

歌(song)是诗歌的一种,与其他诗歌不同的是,歌主要用来配上乐曲唱,因而也就有歌曲的特点,诸如合唱,反复等。例如:

’T was at the royal feast, for Persia won

By Philip’s warlike son:

Aloft in awful state

The godlike hero sate

On his imperial throne;

His valiant peers were placed around;

Their brows with roses and with myrtles bound:

(So should desert in arms be crowned).

The lovely Tha?s, by his side,

Sate like a blooming Eastern bride

In flower of youth and beauty’s pride.

Happy, happy, happy pair!

None but the brave,

None but the brave,

None but the brave deserves the fair.

Chorus

Happy, happy, happy pair!

None but the brave,

None but the brave,

None but the brave deserves the fair. 12

(John Dryden: Alexander’s Feast or The Power of Music; an Ode in Honor of St. Celilia’s Day)

11宁静的日子啊,穿过微颤的大气,/ 和畅的西风在空中飘舞轻盈,/ 那温柔的精灵,使太阳稍稍减轻/ 火热的光焰,照耀得和煦明丽;/ 我心中愁烦郁悒,/ 不满于长期一无所获地滞留/ 在王室宫廷,徒然无益地空抱/ 渺茫的希望,那希望相继飞走,/ 犹如虚幻的暗影,使我头痛心焦,/ 沿着银波荡洋的泰晤士河岸,/ 河岸上繁枝密布,为河水镶边,/ 绘出了姹紫嫣红,百花齐放,/ 所有的草坪有玉石珠翠镶嵌,/ 适合装饰闺房,/ 戴在情人们头上,/ 迎接他们的佳期,它就在不久,/ 可爱的泰晤士河轻轻流,流到歌尽头。(胡家峦译)

12那是在皇家宴会,因为波斯/ 被腓力王好战之子战胜:/ 高高在上,令人敬畏/ 如神的英雄坐在/ 帝王的宝座。/ 他英勇的同伴坐四周/ 额头装饰玫瑰和桃金娘,/ (沙漠也应该用武器加冠)/ 漂亮的泰依丝坐在他身旁,/ 像正在盛开的东方新娘,/ 是青春的花朵,是美的骄傲。/ 幸福,幸福,幸福的情侣,/ 除勇猛者没有谁,/ 除勇猛者没有谁,/ 除勇猛者没有谁值得拥有这美女。// 合唱//幸福,幸福,幸福的情

此诗是纪念西西莉亚节的颂歌。西西莉亚是罗马女子,早期基督徒,约在公元230年殉难。相传她是管风琴的发明者,被尊为音乐保护神。1683至1703年期间,伦敦一音乐组织每年在西西莉亚节(11月22日)举行宗教仪式和音乐会。此诗作于1697年,歌颂音乐的力量。它以亚历山大大帝一生中一段著名经历为基础。他举兵入小亚系亚,大败波斯王。攻克波斯首都后,举行盛大宴会,招待诸将领。席间,其雅典情妇泰依丝(Tha?s)叫他烧毁宫殿,以报波斯王烧毁雅典之仇,亚历山大果然从命。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于1736年为此诗谱曲,使其流传很广。

又如莎士比亚《无事生非》中的一段歌:

Sigh no more, ladies, sigh no more,

Men were deceivers ever;

One foot in sea, and one on shore,

To one thing constant never.

Then sigh not so,

But let them go,

And be you blithe and bonny,

Converting all your sounds of woe

Into Hey nonny, nonny.

Sing no more ditties, sing no mo

Of dumps so dull and heavy;

The fraud of men was ever so,

Since summer first was leavy.

Then sigh not so,

But let them go,

And be you blithe and bonny,

Converting all your sounds of woe

Into hey nonny, nonny. 13

(William 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ct II, Scene III)

这是阿拉冈亲王唐佩德娄的仆人巴尔萨泽的一段唱词。歌的特点是反复重复一些词句。

以下是莎剧《如愿》中陪同被放逐的公爵的一个名叫哀米安斯的贵族的一段唱词。

Blow, blow, thou winter wind,

Thou art not so unkind

As man’s ingratitude;

13别再叹气,小姐们,别再叹气,/ 男人总是要欺骗;/ 一脚在海里,一脚在陆地,/ 永远不会专一不变。/ 那么就别长吁短叹,/ 让他们去胡搅乱干,/ 你自己要欢天喜地,/ 把你的哀声一变/ 而为“海侬呢,海侬呢。”//别再唱歌,别再唱/ 这样沉闷悲苦的歌;/ 男人的欺诈总是这样,/ 夏天叶子总是长得多。/ 那么就别长吁短叹,/ 让他们去胡搅乱干,/ 你自己要欢天喜地,/ 把你的哀声一变/ 而为“海侬呢,海侬

Thy tooth is not so keen,

Because thou art not seen,

Although thy breath be rude.

Heigh-ho! Sing, heigh-ho! unto the green holly:

Most friendship is feigning, most loving mere folly:

Then, heigh-ho, the holly!

This life is most jolly.

Freeze, freeze, thou bitter sky,

That dost not bite so nigh

As benefits forgot:

Though thou the waters warp,

Thy sting is not so sharp

As friend remembered not.

Heigh-ho! Sing, heigh-ho! unto the green holly:

Most friendship is feigning, most loving mere folly:

Then, heigh-ho, the holly!

This life is most jolly. 14

(William Shakespeare: As You Like It, Act II, Scene VII)

再如《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精灵爱丽尔的一段唱词:

Full fathom five thy father lies,

Of his bones are coral made;

Those are pearls that were his eyes;

But doth suffer a sea-change

Into something rich and strange.

Sea nymphs hourly ring his knell:

(Burden)Ding-dong.

Hark! Now I hear them—Ding-dong bell. 15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empest, Act I, Scene II)

罗伯特?勃朗宁在诗剧《比芭经过》(Pippa Passes)中也有插曲:

14吹,吹,冬天的风,/ 你不似人间的忘恩负义/ 那样的伤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样的尖,/ 因为你本是没有行迹,/ 虽然你的呼吸甚厉。/ 咳喉!咳喉!来对冬青唱只曲:/ 多半友谊是假,多半爱情是愚。/ 咳喉!冬青!这里的生活最有趣。// 冻,冻,严酷的天,/ 你似人间的负义忘恩/ 那般深刻的伤人;/ 你虽然能改变水性,/ 你的尖刺却不够凶,/ 像那不念旧交的人。// 咳喉!咳喉!来对冬青唱只曲:/ 多半友谊是假,多半爱情是愚。/ 咳喉!冬青!这里的生活最有趣。( 梁实秋译)

15五噚的水深处躺着你的父亲,/ 他的骨骼已化成珊瑚;/ 他的眼睛是耀眼的明珠;/ 他消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曾/ 受到海水神气的变幻,/ 化成瑰宝,富丽而珍怪。/ 海的女神时时摇起他的丧钟,/(和声)叮!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And day’s at the morn;

Morning’s at seven;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The lark’s on the wing;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God’s in His heaven__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16

(Robert Browning: Pippa’s Song)

丁尼生的长篇叙事诗《公主》第三版插有多首短歌,19世纪和20世纪的一些作曲家曾为这些诗谱过曲,其中就有插在第三章开始处的摇篮曲《轻柔的风,低微的风》:

Sweet and low, sweet and 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

Low, low, 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

Over the rolling waters go,

Come from the dying moon, and blow,

Blow him again to me;

While my little one, 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

Sleep and rest, sleep and rest,

Father will come to thee soon;

Rest, test, on mother’s breast,

Father will come to thee soon;

Father will come to his babe in the nest,

Silver sails all out of the west

Under the silver moon:

Sleep, my little one, sleep, my pretty one, sleep. 17

(Alfred Tennyson: The Princess)

16一年中早春,/ 一天中清晨,/ 早晨七点多清新;/ 山坡露珠闪光,/ 云雀飞翔高空,/ 蜗牛喜欢蠕动;/上帝安居天堂——/ 世上一切顺当!(宗白译)

17轻柔的风,低微的风,/ 吹自西方的海面上,/ 微微地吹来一阵阵,/ 吹自西方的海面上!/ 吹过海面上的波浪滚滚,/ 吹自将隐没的月色昏沉,/ 把他吹到我身旁,/ 趁我漂亮的小宝宝正熟睡。// 静静地睡,稳稳地睡,/ 爸就会来到你身边,/ 睡呀睡,在妈怀里睡,/ 爸就会来到你身边;/ 爸就来看窝里的小宝贝—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2013上海闵行初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闵行区初三语文一模卷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向来枉费推移力,。(朱熹《观书有感》)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词,7-8题(4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的心情。(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 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 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9-11题(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快手刘》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

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悼亡诗:李忱《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李忱《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注释 ① 吊:哀悼。 ② “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赏析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 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使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 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 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 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能够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 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

腕长叹罢了。这里使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 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 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 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 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 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 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 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 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刘基《苦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落下的笋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臼中岸:水边的陆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罗:排列。 C.启陨箨以艺粟菽艺:种植。 D.一旦运穷福艾艾:止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 ..的一组是() A.吹毛求疵(cī)练达统筹藻饰 B.狡黠(xiá)涉猎聪颖要决劝诫 C.诸如此类狂妄自大惆怅(chòuchàng) D.颦(pín)眉意蕴栩栩如生拘泥(nì)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项是 (1)传统的中国画和中国诗,形式虽不一样,美学却都体现出“诗情画意”。 (2)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无不甘于寂寞,在寂寞中磨练意志、寻求生命的。 (3)汉中古道以陆路将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打通,而数千里的长江,是四川千百年来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A.内涵真理蔓延 B.内含真谛蔓延 C.内涵真谛漫延 D.内含真理漫延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受网民青睐,如今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B.折枝、攀爬等不文明行为在春游赏花中屡禁不止,原因是一些游客自以为无伤大雅而忽视了对自我的约束。 C.北京园艺博览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D.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希望能保存、拯救、发现、收集中国胶片电影。 1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A.网红书店利用漂亮的室内设计引来读者拍照打卡,是实体书店转型的结果;书店应思考如何让单纯打卡拍照的人被阅读的乐趣吸引,主动买书读书。这是书店传播知识应有的责任。 B.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令人怦然心动。遇见,是山岭两侧的溪流,走了太远终于在山脚汇合;遇见,是天两边的白云,漂泊了太久终于在天涯交汇。 C.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得名,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王室贵族占卜、记事的文字实录。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 D.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得意时的姿态。古今成功之士多有谦逊之心:不耻下问的孔子、三顾茅庐的刘备、韬光养晦的曾国藩。谦逊,是一种美德和修养。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1)斯坦·李主导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而金庸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如果说斯坦·李给了美国人一个关于英雄的宇宙,那么金庸给了中国人一个关于武侠的江湖。 (2)“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 (3)金庸的最初作品表现的是正邪分明的英雄主义。但《天龙八部》慕容复这个一心想反攻复国的角色和时政是分不开的。《笑傲江湖》也显现出对政治与现实的隐喻,透露出对上世纪50、60年代社会变化和复杂人性的思考。斯坦·李的作品对应着美国历史每个时期显露出的问题:《美国队长》对抗的是纳粹式的观念,《钢铁侠》对抗的是贪婪的资本主义与无尽的战争…… (4)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5)金庸的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6)对金庸笔下的英雄侠客来说,内功修炼是最好的方法,要成为绝世高手须约束自我、修炼心性。无论是扫地僧、张三丰还是王重阳、逍遥子都是如此。漫威英雄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他们多是具有各种缺陷的普通人,超能力的获得多与发达的现代科技有关,机缘巧 2

快手刘阅读题答案

快手刘阅读题答案 阅读是语文的重点组成部分,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重点知识,多加练习, 下面是快手刘阅读题答案,欢迎参考阅读!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 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 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 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 球儿,你连眼皮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 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 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竞然哗 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 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 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 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 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 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 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 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 还有快手刘。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潘岳和李商隐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个性气质,探析二者在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上异同点,并由此进一步地挖掘其中深层次的联系。为此选取李商隐典型的悼亡诗诗作《房中曲》来说明潘岳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潘岳;悼亡诗;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诗学领域中,“悼亡诗”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若是寻找它的源头,《诗经》则是首开悼亡诗的先河。《诗经·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因而触物生情,其后,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助文学的形式来表现伉俪之情和刻骨之痛。然而,也有言悼亡诗题材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三首之说。《晋书》本传赞潘岳曰:“藻饰艳丽,善为哀诔文之父”。其情发于其妻杨氏之死,并以此寄托哀思。诗写得情深意长,哀婉动人,被认为是悼亡之传统。 潘岳有他个人的创作理念,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作不可避免地有着他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而他的叙悲悼亡作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此类文学的创作。自此而后,经朝历代,不乏名篇。如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铸的《半死桐》、陆游的《沈园》二首,清朝纳兰容若的一系列悼亡词等等。然而至今为止,实际上悼亡诗作占的创作比重为数不小的李商隐却被大多数学者所忽视。根据据黄世中先生的说法是“商隐伉俪情深、细检全集,直接、间接发为悼亡之诗在30 首以上”。[1]因此,在研究李商隐的悼亡作品在如何借潘岳先师之鉴的这个领域,仍然有待探究。下面,文章将通过对潘李二人的比较得出结论。 1. 创作缘由:人生坎坷,抒伤逝情怀 这是潘岳和李商隐共同的创作缘起。二人一生前行的道路都不甚平坦,个人遭遇多艰。但具体说来,这其中又有些许差异。潘岳身处乱世,动荡的社会给他留下的,只是死亡和失去。而苦难还不止这些。他年少得志却遭到嫉妒,因而“栖迟十年”;人到中年,功名未就,未免有壮志未酬之悲;就在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亲人挚友,一一亡故……祸不单行,谁堪忍受?潘岳不得不直面痛苦的人生,从思念亲朋故友到缅怀悲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其中,他的悼亡作品从最初的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博爱的高度。相比之下,李商隐处在晚唐时期,虽说没有战乱,但是也多动乱,那是一个王朝没落的时代,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批官僚阶层的没落——李商隐即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官僚家庭。李商隐的遭遇,首先要提他婚姻爱情的不如意,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再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痛苦的根源——被卷入“牛李”政治斗争之中。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使得心灵善感、气质沉郁的李商隐不得不用文字浇胸中之愠火,抒心灵之苦痛。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诗选》前言中说:“(李商隐) 特别是悼亡诗,往往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成为悼亡诗中一个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刘基传阅读答案_刘基传翻译赏析

刘基传阅读答案_刘基传翻译赏析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父刘濠曾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败露,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毫无办法,只得更改名册,被株连者都得以幸免。刘基自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曾对其父刘火龠说“:你祖德深厚,这个孩子日后必成大器。”元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有关官员控制不了他,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归隐青田,着《郁离子》一书以明

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爱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极快。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来,然后大败之。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暮色降临,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

阅读答案快手刘节选

阅读答案快手刘节选 阅读之后我们需要答复相关的问习题,各位,大家看看下面的阅读答案快手刘节选,欢迎阅读哦! 阅读答案快手刘节选快手刘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情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仿佛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

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竞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四周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划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敏。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实验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中学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妙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枯槁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逝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中学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遣悲怀(三首) 唐元稹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赏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

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说明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 故.(因此)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能够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画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差不多上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明白得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困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送别悼亡诗鉴赏及背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送别悼亡诗鉴赏及背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苍凉,包孕着作者无边的离情别绪。后两句在联想中开发意境,在沉挚的“天涯一望”中深化感情,顿使全诗情景浑成一体。它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莫不如此。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诸如“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元稹《三遣悲怀》之一),“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梅尧臣《悲书》),率皆类此。这些悼亡诗,多从细处、近处和静处进行描写,不仅给人以“斯人既已”的孤独感和“触物伤摧”的郁塞感,而且使人在时间颓然不流的错觉中产生一种难以自拔的窘促感,从中体味到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悼亡诗则多在作者身临之

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本文悼亡诗: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译文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注释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夜台:指坟墓。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这首词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为卢氏亡故三周年之时。 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

悼亡诗: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原文翻译及赏析

悼亡诗: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原文翻译及 赏析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译文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仅仅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注释 凭仗:倚着拐杖。 丹青:指亡妇的画像。 省(xǐng)识:记忆起、忆起。 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忒(tè):方言,太、特。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在爱妻亡故后,悲痛欲绝,便写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词。《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词,它大约写于卢氏 去世不久。 赏析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 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沮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 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不过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 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今天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 盈的双目,怎能不使他悲伤欲绝呢?“画不成”这个句,用元好问 《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 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 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 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 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 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 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 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 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 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