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

2.阴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

3.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

4.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推荐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

5.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推荐方药:壮骨丸加减。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中成药及静脉点滴药物使用。如木丹颗粒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1.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07年)的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改善麻木症状:可予维生素B族、甲钴胺、腺苷钴胺、a-硫锌酸、依帕司他治疗。

3.缓解疼痛: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四)熏洗(蒸)法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对阳虚寒凝证尤为适宜。

禁忌证: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ml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20~30分钟,14日为1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五)针灸疗法

适应证:各种证型,依“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禁忌证:空腹血糖≥10mmol/L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晕针、体质虚弱者。

不良反应:晕针甚者晕厥。

应对措施: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1)体针

气虚血瘀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阴虚血瘀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阳虚寒凝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次疗程。

痰瘀阻络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肝肾亏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伏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2)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

2~3穴。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

(3)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15~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六)其他疗法:离子导入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对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疗效尤为显著。

禁忌证:对离子导入液过敏者。

不良反应:灼伤、过敏。

应对措施:灼伤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并停止使用。

离子导入液:川乌、草乌各、透骨草、白芥子、鸡血藤、赤芍、川牛膝、元胡、红花、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七)推拿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八)护理

⑴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⑵密切观察病情:周围神经病变以对称性远端多发性神经病较多,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⑶加强足部护理

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可选用震动觉检查仪。

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可选用频谱仪。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7℃,时间20~3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⑤预防外伤:指导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及时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症状判定标准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积分

临床症状积分表(表1)。

表1 临床症状积分表

症状轻中重

主要症状四肢疼痛

偶尔疼痛,每日2次以

下,每次10分钟以内

经常疼痛,每日4次以

下,每次30分钟以内

持续疼痛,每日4次以

上,每次30分钟以上,

甚者不能缓解

四肢发凉

偶尔发凉,近衣被即可

缓解

经常发凉,近衣被30~

60分钟可缓解

持续发凉,近衣被60分

钟以上不能缓解

肢软无力

行走无力,上2层楼即

感下肢发软

行走无力,上1层楼即

感下肢发软

行走无力,平地步行即

感下肢发软

感觉减退

肢体感觉迟钝,10g尼

龙丝试验阴性

肢体感觉迟钝,10g尼

龙丝试验阳性

肢体感觉迟钝,针刺试

验才有感觉

肢软麻木

偶尔麻木,每日2次以

下,每次10分钟以内

经常麻木,每日4次以

下,每次30分钟以内

持续麻木,每日4次以

上,每次30分钟以上,

甚者不能缓解

肌肉萎缩

行走无力,平地步行即

感下肢发软

肌肉轻度萎缩肌肉中度萎缩

次要症状气短乏力日常活动中偶有介于两者之间稍有活动就感气短乏力神疲懒言日常活动中偶有介于两者之间稍有活动就有

五心烦热偶有(每周1~2次)经常(每周2次以上反复(每天都有发作

肢体困重稍有,不影响活动较明显,活动减少症状明显,不欲活动

畏寒肢冷偶有感觉介于两者之间

需加衣覆盖,比常人穿

衣多

腰膝酸软稍有,不影响活动较明显,活动减少症状明显,不欲活动

头晕耳鸣偶感(每周1~2次)经常(每周2次以上)反复(每天都有发作)

脉舌质

淡红

暗红

紫暗

暗淡

其他(如实记录)

舌苔薄白

薄黄

白腻

黄腻

其他(如实记录)

舌体胖大

胖大,边有齿痕其他(如实记录)

舌下脉络青紫

脉象沉迟

弦滑

弦数

结代

其他(如实记录)

注:主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分,中:2分,重:3分。

2.Toronto临床评分(表2)

表2: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症状分反射分感觉试验分

足部疼痛膝反射针刺觉

发麻踝反射温度觉

针刺感轻触觉

无力震动觉

共济失调位置觉

上肢症状

注:症状分:出现一项记1分,无为0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每出现一次异常记1分,无异常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总分最高19分。

3.肌电图评价——神经反射评价

(1)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王拥军主译制定。)

神经病变体征总积分减少6分为显效,减少3分为有效。

(2)肌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抗氧化剂α-硫辛酸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一项荟萃分析》

D.Ziegler,H.Nowak,P.Kempler.etal2004DiabetesUK.DiabeticMedicine,2 1,114-121)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米/秒”为单位,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后传导速度提高的数值进行评价。

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简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糖尿病 BNV060 E14.901)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 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热盛证 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 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 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2.3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 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 查可确诊。 3.中医辨证治疗 3.1 阴虚热盛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 湿热困脾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泄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甚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而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 血瘀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枝、桂枝

糖尿病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常规

糖尿病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常规 谭茶玲 概念: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长期的高血糖及伴随的蛋白、脂肪代谢异常,会引起心、脑、肾、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甚至会造成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发病率较高:80年我国30万人口调查发现,DM发病率为6.09‰;目前我国有患者三千多万,居世界第二位。男女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患病率与年龄和体重超重却显著相关。(北京:40岁以下DM患病率为1-2%,40岁以上者为3-4%,个别报告退休干部可达12%);体重越超重,DM患病率越高。 糖尿病的分型(Classification): DM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一、1型糖尿病:约占5%DM病人,发病与胰岛素(Ins)分泌绝对不足、免疫介导有关。相对特征: 青少年起病 起病急,症状典型,有自发酮症倾向 对Ins敏感 有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血清中胰岛素、C肽水平低 二、2型糖尿病:约占90%--95%DM病,发病与胰岛素(Ins)抵抗和(Ins)分泌不足 有关。 相对特征: 多有肥胖或肥胖前病史 多成年发病(40岁以后发病) 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无酮症倾向 无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血清中胰岛素、C肽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对胰岛素不敏感 (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 Diabetic Mellitus. GDM) 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IGT或DM均为GDM,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这些妇女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一)1型糖尿病: 与某些HLA有关,有家族遗传史;当病毒感染时可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以致胰岛素不足,发生1型糖尿病。

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 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 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 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 脑梗塞、格林一一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 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

糖尿病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询问既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和进食情况及生活方式、休息状况、排泄状况、有无特 殊嗜好。 2.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泌尿道、皮肤、肺部等感染。 3.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 4.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系统异常。 【症状护理】 1.感染的护理: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加强口腔、皮肤和阴部的清洁,做到勤换内衣。 2.肢体麻木、疼痛的护理:注意保护足部,鞋袜不宜过紧,保持趾间干燥、清洁。经常 检查有无外伤、鸡眼、水泡、趾甲异常等,并及时处理。剪趾甲时注意剪平,不要修剪过短。应禁烟限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3.眼部病变的护理: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视力下降时,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 1维持营养平衡 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进食,具体计划因人而异。饮食治疗原则为在满足机体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营养素以及合理安排饮食。 2 运动治疗 运动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据个人喜好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一般坚持30-60 分钟,每周至少运动3天。不宜空腹运动,每次运动宜选择餐后1小时。运动强度 因人而异,以运动后脉率应达(170-年龄)、且不感到疲劳为宜。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有效手段。 采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检测频率取决于治疗目标和方式。

4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按医嘱使用降血糖药,不可随意加减剂量,定时定量进餐,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密切监测用药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1)?注射胰岛素病人护理 *胰岛素需置于0-5 C冰箱存放。 *抽吸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抽吸时摇匀并避免剧烈振荡。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后抽吸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2).胰岛素使用法: *指导所使用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指导低血糖反应的紧急处理,食用糖水、高糖等。 5健康教育 a.向患者解释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说明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能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使用降血糖药得到控制,其预后取决于血糖是否得到控制和有无并发症。 b.解释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知道患者进行饮食疗法;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饮食搭配均 匀,分配一般为1/5、2/5、2/ 5 或1/3、1/3、I/ 3。 c.教会患者及家属测尿糖、血糖,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技术及饮食量、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的调整方法。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饭后2h血糖< 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ATC詣%。 d.按时测体重,必要时记录出人量。 e?每日起居应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f.病人易产生焦虑,应鼓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坚持控制血糖,可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g.足部护理: (1)定期检查足部皮肤,以早期发现病变。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以温水浸泡双脚,时间不可过长,5分钟左右,冬季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 (3)以润滑剂按摩足部,避免穿过紧的长裤、袜、鞋。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消渴病的护理查房

(一)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 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作用及其预防: 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 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 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进行皮下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5.并发症的护理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每l~2h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体及血糖、血酮体等。 (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然后进食含糖食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

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2015)[1]

(2015)[1] 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的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感觉定量试验和神经传导速度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气虚血瘀证 症状: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晄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主方:糖宁止痛1号方 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鸡血藤、红花、地龙、桂枝、水蛭、细辛、元胡、蒲黄、五灵脂 加减:病变以上肢为主加桑枝、桂枝,发下肢为主加川牛膝、木瓜。若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更甚,可选用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 2、阴虚血瘀证 症状: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嫰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主方:糖宁止痛2号方 白芍、甘草、生地、当归、元胡、川芎、木瓜、怀牛膝、细辛、桂枝、水蛭、鸡血藤、蒲黄、五灵脂 加减:腿足挛急时发抽搐,加全蝎、蜈蚣;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胡黄连 3、痰瘀阻络证 症状: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护理常规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常规 1、指导孕妇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遵医嘱给低糖饮食。 2、遵医嘱按时监测血糖、尿糖,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征象,如出现头晕、心慌、烦躁不安、出冷汗,脉搏增快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3、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治疗,避免过度疲劳。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于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按时进餐,严密观察用药后反 应,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烦躁不安、心悸、出冷汗、脉搏快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5、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护,指导孕妇自测胎动。 6、指导孕妇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胎膜早破者勤换会阴垫,每日会阴擦洗两次,必要时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7、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促胎儿肺部成熟。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恶吐、嗜睡、呼吸深大、呼气可闻及烂苹果 味、眼球下陷等酮症酸中毒征象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10?注意皮肤清洁,观察下肢皮肤情况,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压疮、肺炎、尿路感染等。 11、加强产后观察,预防产后出血。 12、指导产妇做好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保持皮肤、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13、做好出院指导,如尿糖的自我监测,定期产科保健和内科复查、做好避孕等。 先兆流产护理常规 1. 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2. 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 3. 安慰孕妇,遵医嘱用药。 4. 注意阴道出血和腹痛情况,若出血超过月经量或伴有阵发性腹痛,报告医生。 5. 保持外阴清洁。 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1. 按产前护理常规。 2. 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尽量不做或少做腹部,肛门检查,必要检查时动作轻柔, 3. 胎膜早破者,按胎膜早破护理常规。 4. 孕未满28周者每日听胎心1-2次。 5. 遵医嘱给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 6. 有宫缩者报告医生,按医嘱给硫酸镁或安宝等抑制宫缩,注意控制药物滴速。使用硫酸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 一、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 二、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稳或突发事件有关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感染、创伤等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高于机体需要量 3、有感染、受伤的危险与糖尿病病人组织中糖含量高及免疫功能受损有关与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功能障碍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 5、知识缺乏与糖尿病缺发相关知识及保健措施有关 6、焦虑与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需长期治疗有关 三、护理措施 1、患者血糖控制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可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如果出现任何症状加重或感觉不适,应适当休

息. 2、严格饮食管理,给予糖尿病饮食。 3、遵医嘱糖尿病治疗,观察降糖药的副作用,及时处理低血糖。如出现心慌、脉速、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报告医师并抢救处理。其处理:一旦确诊低血糖发生,立即口服能快速升高血糖的物品,如一杯饮料(雪碧、可乐、果汁等)、糖果(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50g)、口服葡萄糖片、一勺蜂蜜或果酱等,如果5分钟内症状仍无改善,应再服糖1次,若10分钟仍无改善,考虑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切不可用低热量饮料或甜味剂食品治疗低血糖。 4、评估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糖、血酮、尿酮、电解质及体重等情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5、指导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注意运动安全.如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禁止运动:血糖〉 16. 7mmol/l.或空腹血糖〈4. 5mmol/l (应适当加餐后再运动);尿中有酮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心悸,气促,恶心,眩晕;身体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视物模糊等。 6、协助口腔及皮肤护理。注意保护足部,避免穿过紧的鞋、袜,防外伤致足部感染。

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肝肾亏虚证) 第1-3天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动脉多普勒□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治疗措施: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 □耳穴治疗 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 第4-7天 □病情评估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 □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 □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主讲人:赵米米 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 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2)采取的锻炼形 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3)作用及其预防: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 1 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min为宜。 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 身携带甜点心及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 1 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 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最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df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 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 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53.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2011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拟定。 (1)有消渴病病史。 (2)肢端发凉,麻木,疼痛。 (3)皮肤紫绀或苍白,毛发脱落,感觉多变。 (4)间歇性跛行。 (5)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2015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4]拟定。 (1)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2)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缺血的临床表现。 (3)ABI检查:ABI≤0.90 可诊断为下肢缺血。 (4)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 (5)下肢血管CTA、MRA或DSA:提示管腔狭窄等。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 1.阴虚血瘀证:肢端麻木或灼痛或肌肉挛痛等,或现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边有瘀斑,苔薄白干或少苔,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端麻木、乏力、疼痛,肌肉萎软无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晦暗,活动易劳累,自汗,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苔白,脉沉弱无力。 3.阳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入夜痛甚,肢端皮肤紫绀或苍白,间歇性跛行,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腰腿酸软,畏恶风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4.阴阳两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紫绀或苍白或毛发脱落、灼痛、蚁行等,间歇性跛行。神疲体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四逆,阳痿,或伴肢体浮肿,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而涩。 5.热毒血瘀证:肢端麻木、灼痛,足部发红,局部肤温可有增高,口干渴喜凉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气重,汗出畏热,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阴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玉泉丸加减。白芍、甘草、生地黄、当归、水蛭、麦门冬、黄芪、茯苓、乌梅、天花粉、葛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药、川芎、当归尾、地龙、水蛭、人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并痰湿重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若兼气滞明显者,可加柴胡、枳实、姜黄、三棱、莪术等。 3.阳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赤芍、当归、桂枝、细辛、川芎、地龙、全蝎、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寒凝重者,可加乌头、吴茱萸、鹿角胶等。 4.阴阳两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补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三七、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顾步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石斛、当归、银花、牛膝、菊花、紫花地丁、桃仁、制大黄、桂枝、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消渴病肾病护理常规

消渴病肾病护理常规 因消渴病日久及肾,损伤肾气所致。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少浮肿、畏寒肢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三焦有关。糖尿病肾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血糖、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阳虚证,病室向阳,避免潮湿阴冷。 (4)肾衰患者早期可以适当参加工作及轻体力劳动,注意不要疲劳;而对于症状较明显,肾功能损伤较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5)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量体重、血压、血糖。有腹水者定时测量腹围。 (7)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水肿、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变化。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病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神昏谵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 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应用清氮方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应注意保护肛门周围皮肤。 3. 饮食护理饮食宜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及优质低蛋白之品 4. 轻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5. 临证护理 (1)脾肾阳虚者,呕吐频繁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在舌面上滴姜汁数滴。(2)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口中尿味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汤含漱。 (4)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6. 并发症护理 (1)出血 ①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鼻粘膜、口腔黏膜出血,观察二便,呕吐物,痰液的颜色、性质及有无出血倾向。 ②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刷刷牙。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塘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 )。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肪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烟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班,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护理评估】 1.当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时,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呼吸加深。后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重者昏迷。 2.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出入液量 3.血糖、血酮、尿糖、尿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注意安全防范,如加床栏、使用约束带等。 2.立即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1~2条,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先快后慢,如无心力衰竭一般在2小时内需输入1000~2000ml液体,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24小时输液总量约4000~5000ml。 3.严格控制胰岛素给药速度:加强血糖监测,血糖下降速度以每小时3.9~6.1mmol/L为宜,血糖下降过快或过慢均应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为输注葡萄糖溶液,按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计算。告知病人进餐前仍需皮下注射胰岛素。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定期监测血糖、血酮、尿糖、尿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采血必须在非输液肢体侧进行。用胰岛素治疗期间,测量血糖每1~2小时一次。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每3~4小时测量一次,至基本恢复正常。 6.观察病人水电解质失衡及脱水现象,如眼球凹陷、唇裂、口腔、皮肤黏膜干燥,感觉异常、麻痹等有无好转或加重。 7.鼓励清醒病人大量饮水,昏迷者可鼻饲温开水,每日饮水量应达4000ml。进清淡饮食,保证主食摄入量,暂禁脂肪类食物,直至酮症消失。 8.告知病人及家属避免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如感染、外伤、中断胰岛素治疗或应用胰岛素剂量不足、暴饮暴食、精神过度紧张等。 【护理指导】 1.鼓励清醒病人大量饮水,昏迷者可鼻饲温开水,每日饮水量应达4000ml。进清淡饮食,保证主食摄入量,暂禁脂肪类食物,直至酮症消失。 2.告知病人及家属避免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如感染、外伤、中断胰岛素治疗或应用胰岛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