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

试比较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与新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论”。

答: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股思潮两大流派的论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两大思潮从重商主义时代晚期起,贯穿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全过程。换句话说,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中此消彼长、彼此斗争的两大基本经济思潮。

所谓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是凯恩斯学派(还有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和瑞典学派)。其基本理论是:(1)摒弃传统理论把资本主义歌颂成完美无缺的说教,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和分配不均的“缺陷”,承认失业问题严重,除传统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2)摒弃萨伊“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的定律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的传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缺乏自动保持均衡和经济增长的力量,主张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3)国家干预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主张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4)摒弃传统的健全的财政原则,主张实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提高税收,搞赤字财政,举债花费。

所谓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是指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极少量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属于这一思潮的有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其基本理论是:(1)以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非自愿失业”;(2)信赖市场供求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达到经济均衡的发展,反对国家干预,硬说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起的,即使要有所干预,也应降低到最低限度;(3)坚持传统的健全的财政原则,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其小,收支平衡;(4)主张稳定物价,坚决反对通货膨胀。

从以上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是完全相反的,但它们都在为资产阶级国家出谋献策,力求保持和发展资本主义。它们之间孰优孰劣,各自的效应究竟如何呢?从这两大思潮不断更替来看,是不能做出断然回答的。一个国家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还是主要进行自由经营,只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来做抉择。诚然,西方各经济思潮和学派提出的政策,虽然有的可能在这一时期对这一国家的“经济病”有一定疗效,有的在那一时期对另一国家的经济起一定作用,但总的说来,无论哪一经济思潮、哪一经济学派的经济政策,都不是灵丹妙药,均不能挽救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等资本主义痼疾。因此,根本谈不上孰优孰劣。这就告诉人们,在研究西方经济学时不能匍匐在它的面前,也不能迷恋于某一学派,即使是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虽然在某一时期信奉某一学派,但也并不绝对皈依这一学派,而是博采众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照抄照搬的倾向,尤其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崇拜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步,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关于这种盲目崇拜的原因和后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在《对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中作了很好的分析。在他看来,这股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的倾向产生和泛滥的社会经济原因有二:一是战后时期的前半段即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经济的带有战后恢复性质的经济高速增长;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战后时期出现了国际性的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人就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危机,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是包医百病的药方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战后时期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复杂性和迷惑性,即理论上的原因有三:一是误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主流派经济学;二是被其光怪陆离的理论表象所迷惑,没有认识到它与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旧经济自由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渊源关系;三是没有识破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强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学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险恶用心。陈岱孙在谈到这一点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在国内甚至国际生活中厉行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但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模式和经济政策,取消国有企业,取消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洞开国内市场,与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的世界经济接轨,其目的无非是要在发展中国家恢复新殖民主义统治,在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演变为资本主义,或外国资本主义。

可是,我国个别学者没有识别这些阴谋诡计,却十分卖力地在国内贩卖这一套新自由主义货色,竭力鼓吹科斯的“产权理论”、哈耶克的“理想社会”(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乌托邦),主张“非国有化”、“自由放任”等等,而且非常顽固地坚持这一套,实际上扮演了西方资产阶级附庸的可悲角色。因此,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试论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发展过程。

答:(1)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渊源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指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体系和流派。西方许多经济学流派都具有新自由主义的特点,比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都是构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经济学流派。因此严格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经济学流派,而是一种经济思潮。虽然新自由主义各流派之间也有分歧,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把经济自由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原则,这里的经济自由包括拥有私人财产的自由、消费自由和就业自由等;强调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完善性;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等等。

从理论来源讲,崇尚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各个经济学流派的具体政策主张可能不尽相同,然而,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角度来说,它们一般具有共同的两种经济思想渊源。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来源。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8世纪,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认为市场经济制度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二百多年来,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一直对西方经济思想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最集中反映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的新古典经济理论。

20世纪最后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不但继承了新古典经济理论鼓吹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思想,而且还变本加厉,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无限夸大,因而被人们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新古典经济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其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受到新奥地利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的重要影响。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建立在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著作中,突出强调了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个人活力的解放是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并鼓吹这是资本主义能够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根源所在。他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其聪明才干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公平的角逐,从而产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市场价格机制所具有的自动平衡体系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个最经济的信息载体和处理器,引导人们把利己的动机转变成社会的整体功能,保证了经济的高效率。在政治上,新奥地利学派既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又与当时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相抗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从新奥地利学派的论述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和营养。

(2)凯恩斯主义革命与新自由主义的“反革命”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逐渐激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凯恩斯提出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衰退和就业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得到完全实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批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受到极大挑战。与此同时,在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却逐渐抬头,并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中,趋于保守的政府纷纷上台,在经济生活中都执行一系列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刺激私人企业制度繁荣的经济政策和措施。随着这些保守政府的上台,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也逐渐兴起。虽然各个经济学流派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它们大都认为,除了应当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一些修补之外,还应当在发达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执行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更是鼓吹放弃国家所有制,使国有企业私有化,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执行了一系列错误的价格政策,实施过多的国家干预,结果造成了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不当,减慢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取得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就必须放开市场,让自由市场经济繁荣。应当把国有企业私有化,欢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消除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扭曲,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在这些论点的影响下,主要的西方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干预、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和调节,促进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措施。由于这些经济学派都继承了新古典经济理论鼓吹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且它们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矛头都对准了凯恩斯革命所代表的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思想,所以这个时期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被西方称为反对政府干预的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反对凯恩斯革命)。

(3)“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巩固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主流地位。

一是苏联东欧国家的解体。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认为,苏联东欧国家的解体对一百多年来经济发展是依靠市场还是依靠政府的长久争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答案。依靠政府进行经济发展的思想被认为已经不再有任何生命力。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制度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二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刚刚开始,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从而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认为,市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组织,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佳形式。

三是东亚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经济的飞速成长,有些国家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东亚经济的成功被认为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开放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结果,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胜利。

正是从这三个最重要的事件中,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受到极大的鼓舞,并逐步巩固了它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统治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当各种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展成为“华盛顿共识”,或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型的时候,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各种内部原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能控制的外部原因,发展中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债。这种对外债务还本付息的负担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净流出。随着对外偿债义务的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通货膨胀加剧,政府赤字严重,对外收支失衡。到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对外延期支付债务,引发了第一次债务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偿债问题,那些西方债权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负有解决各国对外收支平衡问题责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了不得不与债务国谈判延长还本付息期限和以更为优惠的条件取得额外的融资之外,它们还要求债务国实行严厉的“稳定化”政策。

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稳定化政策措施发展为“华盛顿共识”。所谓华盛顿共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决定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美国经济管理机构和多边国际经济组织所形成的共同观点和看法。鉴于其所带有的经济自由主义特点,华盛顿共识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

华盛顿共识的各种主张都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一是私有化,即使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巩固私有产权的一系列措施;二是自由化,实行外贸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三是“稳定化”,即执行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多边国际经济组织所推行的包括使汇率贬值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在内的稳定化计划。华盛顿共识基本上反映了现今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流看法,因此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所鼓吹的经济政策也似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所必须奉行的金科玉律。

(4)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衰落

如前所述,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大行其道。然而,这二十年也是人们逐渐认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天生缺陷和片面性的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在处理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两个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大事件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天生缺陷和片面性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使人们对它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并逐渐丧失了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影响。

①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重灾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拉丁美洲国家就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试验场。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多边国际经济组织的压力下,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都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出发,进行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实行市场化价格改革,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对外经济方面,这些国家都实行了所谓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然而在这二十年中,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不但增长缓慢,还接连受到债务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困扰,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成为拉丁美洲国家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慢的年代。很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学家指出,拉美国家这二十年经济的停滞和发展质量的下降,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难辞其咎。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危害,纷纷要求发展中国家摆脱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探寻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②“休克疗法”的失败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当苏联和东欧国家解体的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苏东国家改革的各种方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苏东国家推行的所谓“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实行大规模私有化,

通过私有化把产权迅速转移到私人手中。第二,原有的国有企业,不论经营情况如何,统统关停;尽量削弱原有的政府机构,使它一下子瘫痪,从而再也不能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第三,在原有的制度构架完全瘫痪之后,再进行激烈的一步到位的价格改革和市场改革,“激活”市场。

但是,事实证明,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做法,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并没有使人民得到实惠。苏东国家大规模群众性私有化所造成的是人民财产的贬值和资产的被剥夺;实行一系列自由化政策的结果是出现权力真空、制度真空,并出现少数私人寡头垄断的局面,特别是在原材料、能源工业、金融业等原有的国家垄断部门出现了新的私人寡头垄断;实行所谓的稳定化计划的结果是:不但没有出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相反,凡是预期出现市场发育的地方,却出现了黑手党现象,其猖獗程度令人咋舌,生产直线下降。

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转型相对照,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过程中一直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方向,没有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而是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增量改革方针,不搞一步到位。这不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在改革中一直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了政治稳定。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坚定而稳妥地进行,通过价格双轨制逐渐过渡,培育市场,培育企业家精神,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催生新的企业。中国对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改革,采取了“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稳定发展。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失败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③亚洲货币金融危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措施,大幅度开放金融市场。然而,这些国家在本国基本经济因素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却由于它们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出现大规模银行倒闭,国际储备下降,货币贬值,生产衰退的严重货币金融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在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面前,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不顾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局面,仍然片面地坚持“紧缩+自由化”的方针。

与此相反,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之前就一直坚持按照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逐步开放市场并实行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方针,在放开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的时候,并没有急于使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结果中国经济比较好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冷静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世界经济的疲软局面,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另一方面,根据本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使中国比较平稳地减轻和化解了亚洲货币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正是在对20世纪最后二十年影响世界经济重大事件的处理当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缺陷和实践误区都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在世人面前,也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逐渐丧失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逐渐走向衰落。

西方各学派是如何论述其政策无效论观点的?

答:(1)政策无效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思想发生转向,对“政府失灵”的论证代替了对“市场失灵”的论证,“政策无效”命题在逐步形成并趋于完善。西方经济思想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向存在两个现实背景:

①西方世界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局面与凯恩斯主义者的宏观干预理论相矛盾。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干预虽然在五、六十年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却出现了明显的滞胀局面。在滞胀局面下,政府宏观干预就显得左右为难:以扩张政策降低失业率,会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以紧缩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会导致更严重的失业。70年代的滞胀,破除了人们对政府的幻想,重新树立起对市场的信心。

②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实现了最初的高速工业化之后,普遍遇到了共同的难题:人民缺乏积极性、经济结构僵化、计划失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共同难题面前,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启动改革,先是南斯拉夫脱离苏联体系,进行以工人自治为中心的改革,继而是东欧、中国、前苏联的改革。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间、步骤设计和改革力度上有差异,但方向是一致的:分权化、市场化、充分利用私人力量,以此把原来赋予政府的职能转交给市场和个人。如果说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工业化成就向人们召示的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和市场的局限性,那么50年代以后兴起的改革浪潮昭示的则是政府的局限性和市场的有效性。50年代前后诞生的重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如公共选择学派、产权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政策无效”命题作了系统的论证。

(2)西方经济学流派关于政策无效的论证

①现代货币主义的论证:经济真实量有其客观值,难为政府政策所动

现代货币主义是作为凯恩斯主义干预理论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它的重要论点中都包含着政策无效、干预有害的思想。

第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交换方程为PQ=MV。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经验证明货币流通速度V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影响名义GNP(即PQ)的因素只有货币供应量M。结论是,如果财政政策不能影响货币流通速度V,它就根本不能提高名义GNP,此时根本不存在运用财政政策的余地。换言之,此时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第二,持久收入假定

该假定的基本意思是,收入有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之分,相应地,消费有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之分。一时消费同一时收入之间没有规则的关系,但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从持久收入假定中推出的是财政政策,尤其是斟酌财政政策无效的结论。因为,一时的增税、减税、收入转移方案只能增、减人们的一时收入,而不能改变人们的持久收入,因此不能影响人们依据一生收入预期所确定的基本支出结构。

第三,自然失业率概念

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自发作用时对应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其水平取决于结构和制度方面的条件。

货币数量论、持久收入假说,自然失业率概念旨在说明主要经济变量有其客观值,不为政府政策所变,以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由于没有政府斟酌空间,货币主义者主张政府按固定规则行事。

②理性预期学派的论证: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抵消了政府政策意图

与现代货币主义的论证角度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是从政府政策的作用对象——厂商、居民、下级政府机构——的行为模式着眼的。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理性预期。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运用已占有的信息,依据头脑中已形成的经济模型对未来的经济变动情况做出基本准确的预测。经济当事人所占有的信息的质与量并不亚于政府部门,其预测同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得出的结果不相上下。由于经济中存在许多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事件,当事人的预期也会出错。但人们不会始终一贯地犯同样的预测错误,一旦发现错误马上会得到纠正。也就是说,人们的预期会出现随机误差,但不会出现系统误差,预期是无偏的,因而是理性的。理性预期假设暗示,人们最终会完全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因此,政府难以在长期内任意摆弄大多数人。

在理性预期假定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推导出“政策无效命题”。理性预期学派主要论证的是宏观货币政策无效,但这一结论被推而广之,认为所有宏观政策无效。典型的说法是:“在一个理性预期的世界里,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政府于事无补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过多地卷入经济是最好不过的。”

③公共选择学派的论证:公共选择主体的“经济人”行为致使公共决策过程失灵

公共选择学派把理论的触角指向政治决策过程,或公共选择主体。该学派在分析政治决策过程时有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公共选择主体的行为是经济人行为。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公共选择学派对“公共选择”失灵或“公共决策”失灵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公共选择失灵的原因之一是,与交易市场的选择不同,公共选择过程缺乏效率原则所要求的应有的确定性。非确定性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在交易市场上,个人既是选择的主体又是决策的主体,选择行为和决策结果之间是一致的。但在投票中,个人只是选择主体而不是决策主体,决策主体是他所处的集体。即使某个人对所有备选方案及其结果都了如指掌,因而能够正确地投票,他并不能左右决策结果。因为在人数众多的投票站,他的一票往往是无足轻重的。第二,在公共选择中,正确决策增进的收益是作为整体利益而出现的,个人只是众多整体利益分享者中的一员。决策失误的责任也是由集体承担的,只是迂回地、甚至以难以意识到的形式影响个人的福利。因此,公共选择的利益和责任是不明确的。确定性程度会左右个人的选择行为。在交易市场上,由于确定性程度高,个人就会尽力搜集各方面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偏好尺度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在公共选择中,没有确定性,而且,为了正确投票,投票者还要花费精力和金钱去搜集有关选择对象的各方面信息,这种信息成本完全落在了个人头上。被决策的公共事务越复杂,弄清选择信息的成本就越大。因此,作为经济人的个人,就不会去认真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信息,对于手中的选票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如果多数选民对选票持无所谓的态度,公共选择过程就往往会被既得利益集团所操纵,从而使其成为谋取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手段。

公共选择失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投票的不可分性。一个人只有一张选票,他只能在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同时放弃其他方案。这种选择范式必然导致福利损失。同时,一个人选择的实现并不以其他人必须放弃自己的选择为条件,每个人都能在预算约束内实现自己的选择,市场机制把每个人选择时表现出的偏好信息转化为价格信号,指导厂商的配置活动。结果,引导的资源配置结构能够满足每个人的偏好。

由于存在若干基本因素,公共选择过程并不能保证公共决策真正符合社会需要。而且,即使通过公共选择制订出的政策真正符合社会需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政策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问题出在执行政策的各级官员和实施政策的微观经济单位身上,他们同样不能排除自身利益对政策的干扰,对政策做出偏于自身利益的理解,在政策界限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2012-4-27 17:31:20 来源:人民论坛中旬刊(总第359期)作者:景思江【摘要】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全盘否定,以及强调弱化国家职能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借鉴和吸收新自由主义的合理主张,理性看待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市场化中国经济改革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思潮,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新形势下的回归,它秉承自由主义原则,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和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从早期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边缘性思潮,开始占据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后来,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作为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始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化实践,成为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理论来源各有不同。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以及强调弱化国家的职能是其基本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析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新自由主义的借鉴与中国经济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思路设计受到了来自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影响。诚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新自由主义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首先,新自由主义对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前提的,但撇开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的强调,新自由主义对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市场经济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已经明晰,仍然有许多人对传统体制抱有幻想。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家干预力度,以应对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出现了关于“国进民退”和“再国有化”的争论。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反危机的特殊性,来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甚至改变市场化改革方向。尽管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

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 引言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1】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与平等之上的世界观。前者是强调古典自由主义而后者更为明显的是在强调社会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广泛支持的观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自由市场、民权、民主社会、世俗政府、国际合作等等,通常取决于他们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认识。 19世纪自由主义政府成立于欧洲国家,以及南美和北美。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是保守主义,但随后自由主义又面临着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对手的挑战,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20世纪后,在欧洲和北美,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自由主义扩张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模式后,也不得不面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问题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自由主义中国转型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 正文: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自由理想。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

由主义的状况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保守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主要的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政策令人们失望,人们对自由主义的主张也丧失了信心,而且代之而起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未能尽如人意,保守主义的主张同样引起人们的怀疑。【2】 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英国政府面对自己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缩减政府编制,对原有的税制进行改革,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福利开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措施。这一些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保证了英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失业率也不断的增长,而且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更是相对的扩大了,对于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也只能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增加货币供应,同时降低存款利率,以这样的方法来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1982年之前也是坚定不移的一直执行着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在保守主义政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不断浮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断的质疑着美国政府所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的正确性。终于美国政府在1982年“中期选举”之后不得不增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其具体措施跟英国几乎如出一辙,而且与英国相比较来说,美国的国会在政府开展干预行动的同时也是不断的通过相关的法案,以此来支持美国政府在此种情况下作出的干预行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4】提出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凯恩斯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产生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率增高面临严重失业危机的原因。由于对于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分析比较准确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凯恩斯主义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接受,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了比较主流的指导理论。而且凯恩斯主义中要在自由放任的政府和过度干预的政府之间寻找一条新的道路的主旨,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 综上,自由主义在20世纪末的振兴是经过一系列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选择与沉淀的结果,与此同时,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随着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自由主义自身也变得更加充满了活力。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潮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深陷战争的泥潭,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就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现实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哈维·曼斯菲尔德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reedom: Two Lecturers by Harvey C. Mansfield The Dilemma of Conservatism & Democratic Greatness in the Founding 关键词: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自然权利 自私 低贱 伟大 个人主义 提 要:在这两篇演讲中,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曼斯菲尔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自由民主与保 守主义之间复杂的关系。在《保守主义的两难》中,作者指出,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的保守 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针对自由主义的自私和低贱的两个欠缺,要么提出一套取而代之 的方案,要么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在作者看来,真正成熟的自由主义恰恰是认可自由主义 原则,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民主制伟大与美利坚之立国》中,作者 用美国政治史中的例子,来讨论“民主”和“伟大”之间的关系。美国第一次在一个大国实 现了民主,从而证明了民主与伟大之间并不是必然相排斥的。作者以此表明,现代的民主自 由不仅不排斥伟大的德性,而且要让两者相辅相成。 作 者:曼斯菲尔德(Harvey C. Mansfield),1932年生,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讲座教授。 演讲一:保守主义的两难 何谓保守主义?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即便在一时一地,例如当今美国,保守主义阵营内部各种力量也相互抵牾,例如坚持自由市场的自由至上论者(libertarians),力图维续国民道德的社会保守派,还有主张增强国防的新保守派,以及反感理性原则、坚持对传统美利坚民族(如果真有这回事的话)信念的传统保守派。 不过,我们还是不妨从一般的定性开始。保守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反动。尽管这一概念并不那么好界定,但自由主义的社会信条以权利为基础,进步则是其目标。作为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彼此关联,它以自由主义为起点,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保守主义”这一术语出现在十九世纪,旨在反对法国大革命。无论从政治意义上还是哲学意义上,我们都应提到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名字,伯克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反对者,他是第一位保守主义者,尽管他其实并未使用这个词。 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但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呢?这里我们就遭遇到保守主义所面临的基本两难:保守主义是要提供一种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抑或其使命只是在于纠正和弥补自由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潜移默化、史无前例的变革,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场变革与以往都是极大不同的。今天的世界各样的文明同时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变革几乎对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和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复兴,作为广泛的现代历史进程现象,与新一轮资本全球化交织在一起。这些现象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规则。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推销”他们自己感觉良好的政治制度,宣传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助于自身特殊利益扩展的价值观念。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认清自身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显得重要。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具有群体性、稳定性、历史性和渗透变化性等特点。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权合法性、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共识,并渗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具有维护本国国体、政体的合法性,整合、动员、规范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国家各项生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2.个人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个人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它把个人自由、价值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确立个人本位,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需求、自我控制以至于达到自认为的不受外界约束的拥有自我“完全支配权”的个人,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是否尊重个人自主这个标准更能判定自由主义的内核了。新自由主义高举的个人主义旗帜与其进一步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紧密相关。尊重个人“自主权”、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过分调节,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主张和实践层面中的现实要求。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先行军”,没有个人“自主权”就没有自由主义,更没有自由主义的衍生。 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和地区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复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是非洲最富有影 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中《瓦解》是他的杰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同时是 现代非洲小说中传阅量最大的一部小说。虽然阿契贝在小说《瓦解》中塑造了一 个英勇无畏的男性英雄形象,不过通过作者对非洲伊博氏族日常生活的描写,我 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男权氏族社会中,女性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并没有完全被男 性统治所笼罩,相反,在她们的行为和意识中已经反映出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 萌芽。虽然《瓦解》中的女性人物是以次要角色出场,但女性却是作品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论者们往往忽略了她们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对这部小说主 人公身边的女性进行分析,揭开作者如何一步一步的从她们身上映射自由主义女 权主义。 关键词:《瓦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埃喀维菲;奥贡喀沃 一、男人崇拜的对象——女人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直接面对的严酷现实是女性被全面排除于社会生活之外。《瓦解》中描写了伊博氏族社 会中的男人对自己女人的绝对话语权,要想令男性崇拜女性可谓是无稽之谈。可是,整个氏族 对女性的崇拜在文中却显而易见,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氏族社会的日常生活。文中的乌姆 奥菲亚是一个崇拜神和有信仰的氏族,人们按照神的意愿生存,而他们最重要的神就是地母——阿尼。地母阿尼是一切丰产之源,“阿尼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神祗都重要。她是道德和行为至高无上的裁判。而更重要的是,她还和氏族中己经被埋到土里的祖先们有着密切来往。”氏族对地母是无比崇拜的,他们认为“没有她的保佑,我们的庄稼是长不起来的”氏族中每 年的新木薯庆祝会,就是对一切丰产之源的地母阿尼谢恩的日子,以表示对地母和氏族祖先灵 魂的尊敬。所以,女性的代表地母成了氏族中地位最高、最令人崇拜的神。而这也恰恰说明了 乌姆奥菲亚的男性对女性的崇拜。除了地母之外,女祭司在乌姆奥菲亚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身上充满了神的威力,人们都很怕她。”从女祭司契埃罗带走埃金玛就可以看出,即使像奥贡喀沃这样伟大的英雄在她的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伟大的英雄对女祭司既崇拜又恐惧。由此可见,《瓦解》中女性的潜在地位是如此的“至高无上”。文中女性形象的提升也印证了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的理论,女性不再单单是男性的附庸。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从文中男性对女性的崇拜可以 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女性在氏族社会中的作用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逐渐演变为男性崇拜的对象,这一过程贯穿全书。 二、被女性超越的对象——男性 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男 女两性在本质、能力尤其理性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够做到,女性拥 有和男性同样的理性。《瓦解》中展示的是一个男性的世界,男性是氏族的英雄和主人,而女 性也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和奴隶,她们身上甚至闪烁着超越男性的光芒。这在奥贡咯沃的女儿 埃金玛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埃金玛是奥贡喀沃第二个妻子埃咯维菲唯一的女儿。她只有十岁,“可是她的智慧却超过她 的年龄。”埃金玛是埃喀维菲世界的中心,“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把母亲叫做妈妈,而是像她父 亲和别的大人们一样喊她的名字埃咯维菲。她们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母女,还有点像平辈的 伙伴。”就连一向被人们叫作“一团烈焰”的奥贡喀沃内心也非常认同埃金玛,“奥贡咯沃特别喜 欢埃金玛。她很像她那当年是村里的美人的妈妈。可是这种喜爱只在很少的场合中流露出来。”埃金玛美丽、聪明、贤惠,别人称她为“美丽的水晶”,她真正理解作为英雄的父亲,她有自己 的想法,她不像“不成器的儿子”恩沃依埃那样做出“可耻的事”而令奥贡喀沃失望。因为在奥贡 喀沃所有的孩子中,包括他的儿子们,只有埃金玛最了解他的脾气。奥贡喀沃也承认埃金玛是 他的孩子中最棒的。也正是因为埃金玛身上的这种超越男性的气质,所以奥贡喀沃才不断地祈 祷“我真希望她是个男孩子……她是这么懂事。在他的孩子中,还有谁能够如此透彻地理解他的 心思呢?”而这也正好说明了埃金玛比他的儿子们要更加令奥贡喀沃满意。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 女性不仅与男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但在作品中的奥贡喀沃儿女一代人中,埃金玛战胜了包 括恩沃依埃在内的所有同辈男性。从中不难发现,女性的地位在新的一代里发生的变化。埃金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_陈橹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陈橹1杨勇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14) (2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南京210014) 摘要:古典自由主义把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作为政治和社会文化自由的基础与动力,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却只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在经济上则普遍排斥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其原因在于:在自由主义被当作救国工具的前提下,其核心价值不能不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倾向和对经济生活的陌生与鄙视、政治全能主义、大同理想,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偏好;知识分子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和对扭曲的市场经济的抗议,而产生了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幻想;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及对统制经济的迷信,也影响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想偏差;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45-07 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没有充分发育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机制作为发生的基础,反而排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除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论战时曾论述过土地私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外,整个近代的知识界都表现了对自由经济的隔膜和排斥,中国的自由主义也全部发生于政治与文化领域,鼓吹者们没能够把握住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自由之间的关联。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时期,当时胡适、罗隆基、储安平等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仿效英美代议政治和德俄统制经济的建国设想。1945年秋天的民盟一大政治报告及其纲领集中反映了贬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如5纲领6的/经济0部分说:/民族经济之目的,在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以保障人民经济上之平等0,/全国经济之生产与分配由国家制定统一经济计划,为有系统之发展0,/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具有独占性之企业,概以公营为原则,0/人民生活必需品之消费分配,以设立国营公营商店及消费合作社为原则0。在其后的政协会议上,民盟更明确地表达了把英美政治民主与苏联式的/经济民主0相结合的设想,企图/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0。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倾向,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治民主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人的本性是在经济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及其它公共生活中追求权力的最大化。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个个人的权利的让渡,而人类历史反复验证的经验事实是,公共权力对于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是必须的,但它对人性具有无法抗拒的腐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影响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① 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① 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②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思想工具,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它在经济上,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在思想文化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阐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其共有的主要观点有: (1)崇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私有制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指出,“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离不财产的私有制。由于人们离不开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坚持私有制,以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③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私有制制度下,人们是自由的,产权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自由主义研究[J], 经济学家,2004(2):23-25. ②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6. ③(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念。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切地讲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一批思想家,如霍布斯和洛克等关于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然法学说的提出,个人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社会等价物优先于社会价值来讨论,并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寻求国家的起源,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制度的安排,从而形成近代完整的自由主义体系内容。第一次对自由主义做出系统哲学表述的是托马斯·霍布斯。他的学说对近代自由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个人主义内涵,标志着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中世纪神学的决裂。在他看来,国家并非先验存在的,更不是道德实体,它只不过是每个人为保证各自的权利不被侵犯而组成的人造物,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个人的权利是第一位的,而国家和社会次之。 但是,只要以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的方式发展,就不得不以一种更高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这就是国家主权。然而,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缔结契约的同时人们表达了服从的意愿。这种服从并不是一时冲动产生的,是通过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虽然这时的霍布斯还没能够提出自由的结论,个人的自由没有保留到社会状态中去,但为洛克的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被提炼为一整套知识传统,

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运动表达出来,是在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光荣革命之后的执政时期。其最重要的代表是约翰·洛克,洛克对自由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是个人自然权利的理论,其二是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其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洛克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与霍布斯相似,即从自然状态出发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历史上或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状态。洛克曾举美国的印第安人作为这种状态的例证。但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状态是一种哲学家的理论构想。哲学家希望探讨政府的目的、形式等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便提出一个理论预设:假如没有政府人们会处于何种状态,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当代著名保守主义哲学家诺齐克在构建政治理论时,也是从讨论无政府状态下个人的权利以及个人生活的不便开始,从而进一步推导出最小政府的结论。 洛克的理论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近年来,这一说法受到一些挑战。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洛克的理论是对光荣革命后确立的立宪政体的最好阐释之一。洛克的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乎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十八世纪,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是欧洲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地方。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启蒙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德斯鸠、卢梭、贡斯当和托克维尔。这些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今天自由主义讨论的核心问题。

浅析变迁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浅析变迁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变迁过程进行梳理有助于在其对话过程中理解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从何而来,因何而起。从新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评的理论出发点和实际运行的过程分析后,以期对新保守主义做简要的评述。 标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批评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是西方主要思想流派的中坚力量,其百年的思想流变过程,既是二者的互动也是二者对现实的回应。以变迁的视角去考察和审视这一历史过程,在动态角度中评述二者发展与当代表现,对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和思想的变化都有所帮助。 一、极盛而衰的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一)二战后的繁荣与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流派、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也几经调整和改造其主张,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点,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20世纪的自由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保持着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个人主义原则、理性主义、社会进步的观念。约翰·格雷认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个特征是个人主义,他宣告对任何社会集体的否定,将个人独立的精神置于首位;第二个特征是平等主义;第三个特征是普遍主义;第四个特征是社会的向善主义”[1]。这四个特征说明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当然传统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表现为:传统自由主义坚持消极自由及在其基础上的最小国家原则,而现代新自由主义以积极自由为出发点,坚持主张积极政府,期待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积极自由基础上的现代自由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在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二战后达到了顶峰。在理论上,为其辩护的理论家主要有霍布豪斯、霍布森、凯恩斯及二战后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其《正义论》的问世,标志着20世纪自由主义进入了其发展的巅峰。在实践上,西方各国都以现代自由主义为理论指导制定各种政策,美国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提出及施行,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上的最高峰。 然而,当新自由主義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达到其顶峰之后,其衰落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新自由主义不可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西方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西方社会爆发,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及“滞胀”现象,引发了一连串新的社会矛盾。在理论上,保守主义、社会主义、货币主义理论派别对其群起而攻之;在实践上,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使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政府彻底束手无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当在查询相关资料时,我找到了一本书,一本与这个题目十分贴近的书。《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2010年10月出版,作者是高志勇。然而,进一步了解发现,本书只是针对于胡适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内容简介:《独立评论》时期(1932年5月至1937年7月),在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也是胡适处于与现实政权、特别是与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关系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阶段。整理和探讨这个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丰富内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政治行动)的分裂状况,对深化胡适及其政治思想的整体研究,对促进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忧患与希望、落后与自由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潮在当时风起云涌。自由主义在其中一支独秀,因为他的领导人是鼎鼎大名的胡适及一批曾留学欧美的北大、清华的教授。追随胡适及这些学者、教授的青年学生刚开始是趋之若骛,但最终,他们又选择了抛弃,自由主义在中国却遭到了失败。格里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者本身没有抓住为他们提供了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机会。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混乱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假定应当存在的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却不存在,而自由主义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产生这类价值准则的手段。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该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会在中国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 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一场接一场的民族救亡运动和激烈对抗的社会政治斗争,不可能造就自由的花朵所需要的文化土壤,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渐进的稳步发展,只能给极端的激进主义和固执的保守主义以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正是自由主义长期萎缩,左右摇摆,不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一个根本原因。陈西滢个人的命运与自由主义紧密相连。有人说,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在陈西滢身上体现的是历史与个人的双重悲剧。谈到自由主义,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胡适、蔡元培、殷光海这样的大家,对他们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而象陈西滢这样的自由主义边缘人,却无人问津。他虽然与胡适、徐志摩等人是好友,虽然也有满腹的才华,但在当时和现在,他只是人们轻轻一笔代过的“正人君子”。本文试图通过陈西滢的作品,对陈西滢的社会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出陈西滢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 通过这位自由主义落寞者的命运,思考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命运。陈西滢醉心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在政治上将西方国家视为中国的榜样。主张中国效法西方,建立起一个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接受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始终对政治、文化等现象保持着“独立的”、“不主附和”的批判精神,主张人的文学,主张充分表现个性的情理结合的美文学。 然而,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他绅士般的中立、公道却被谑称讽刺为“正人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