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浅谈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浅谈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阐述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对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网络文化;特点;影响;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而高校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走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沿。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机制、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材。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网络工具为基础,结合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以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情绪、实现互动联结、共享各类资源的文化表达形态。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它具有新的特点。 (一)知识性和便捷性 网络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资源与信息的宝库。并且它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出现的,对于求知欲强、喜欢探索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运用搜索引擎轻轻一点鼠标,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数字图书馆和各类数据库使大学生能接收到最前沿的文化科技动态;学术视频、网上报告厅等资源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聆听名人大家的课堂教学;网上各类考试、学习网站比比皆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各类资讯信息量丰富、覆盖范围广,使学生能一网在手尽知天下事。网络使信息传递和交流瞬间实现,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系统,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即时掌握世界每时每秒的动态和变化,信息传播快捷、高效,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 (二)多元性和开放性 每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存在某一种文化观念在网络中占支配地位。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在网络上都能得到传播和发展,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之间碰撞、激荡、融合,形成了网络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同时,网络无国界,网络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突破了地域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价值。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只要具备相关知识,就可以和任何一种异域文化进行交流,获得相关信息。网络构建了一个广泛和连续的信息发布、传播和交流平台。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后定稿)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引导者,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权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 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的和谐社会,只靠社会、市场和民众的自发调节是无法达到的。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的权威调控和正确引导不可或缺。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显然,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就必须拥有一个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一个务实、高效、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社会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具体来说,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政府职能,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服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大力加强城乡就业 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援助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失地群众技能培训,加快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户、“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强化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以创业实现就业。坚持实施政府公益性服务。落实技能扶贫任务。培育家政服务品牌,挖掘社区服务岗位。 1、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吸纳了21.2%和17.8%的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却只有工业平均水平的54%和37%。要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白酒、粮油、肉类、饮料和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中小学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工作工作计划

中小学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工作工作计划 网络已成为当代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加强规划、培养队伍,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填充。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 二、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三、联系实际、开展教育,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四、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中小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内容形式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中小学生;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定位与内涵建设上,要以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五、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性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色,是指校园网络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网站的办网风格、独到的育人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学校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 的(最新版)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倡导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企业和谐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在一个企业中,无论该企业资金多么雄厚,自然资源多么丰富,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但永远也不能取代员工的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思想,不仅应当作为一个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策,而且应该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要尊重员工,倡导平等的文化理念。尊重,是人的最高的精神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尊重,其它一切东西都是空的。尊重员工,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

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和民主权利、发展权利。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分工有不同,职务有高低,权力有大小,能力有强弱、性格有差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在人格和尊严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决不能因为存在种种差异而产生轻视和歧视他人人格和尊严的思想。尊重员工,必须首先从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做起,并提出比一般员工更高的要求,将对整个企业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企业家和管理者要自觉摆正个人与员工的关系,切莫因位高而狂傲、权重而跋扈,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牢固树立员工为尊、员工为贵、员工为大、员工为上的尊民思想,视员工为知己和朋友,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尊重人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关心员工,倡导亲民的文化理念。企业家首先做人要真实。关心员工,从社会劳动关系角度来讲,是企业对员工应尽的一种责任,是经营者管理者对员工应当履行的一种承诺和义务。从文化理念来讲,是一种亲民爱民的文化理念。关心员工,就是要把重视和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时时体恤员工劳作的

浅谈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浅谈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0-10-11T13:23:51.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侯怀军 [导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 侯怀军(河南省濮阳县总工会职工培训学校河南濮阳 4571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和谐的社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对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矛盾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念和强大的精神。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一、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的文化因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可以讲和谐的社会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就可以处理好一系列利益调整的关系,可以顺利化解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能够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所以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大事,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必将成为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社会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着经济发展的前提,都要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基础。当代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谐社会就会受到破坏,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理顺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友善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三、加强历史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

2017年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凝心聚力、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 【2017年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校园建设的必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结合华州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的丰富活动,拓展校园文化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提高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当地苗族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要全面营造出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富有时代精神人文校园。 三、总体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精神内核,体现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方案实施方案

xxxx小学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素养教 育实施方案 网络走进校园,孕育而生了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逐渐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建设必然成为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网络文化将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我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以便更好的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并在建设的工作过程中丰富内容,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形成张中网络文化的特色。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网络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多样艺术形式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这一土地上相结合,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中的另一力量——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二、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 创造一个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网络文化环境,这不仅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更是学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1.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倡绿色上网,建设绿色网吧 网络素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更应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素养教育。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利用网络来帮助自己的学习,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等问题。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面对开放的网络和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社会阅历和正确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支持鼓励教师采取继续教育。自我学习。专题培训等有效方式,加强道德。学识。能力修养,不断完善教师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品格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确保教师具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校园网络文化的能力。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使他们既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育改革。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还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主动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

5.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解决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程中,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1)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治学理念、精神面貌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在提高教师、学生素质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突出特色,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创建标准,努力实现“五个一”,即创建一批校园文化特色校、完善一套标准完备的特色教育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术业专攻的教师,培育一代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主要内容 (一)培育校园精神。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校风表现出来,如通过创作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同时,还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各单位要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师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学生的普遍尊敬。学校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征订教育刊物,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二)校园环境建设。设要提高文化品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要把校园环境建设与创建特色学校、文明学校和园林式学校等结合起来,通过3-5年的努力,抓出成效。 1、校园的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教育场所,寝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都要干净,还要保持墙壁、阅报栏和各种宣传窗的整洁、有序。师生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

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思考

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思考 新时期网络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 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种物质基础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是 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以 进行思想传播、文化传承、道德教育、娱乐审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活动。当前,高校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部分因素制约其发展,因此要加强校 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一、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数 据显示,我国当前网民人数中40%以上为高校学生。因此,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校校园网站不仅仅是高 校开展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弘扬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风尚,传递文明和谐的社会正 能量,从而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领悟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高校校园网站已成为高校对外宣传过程中一 张内容丰富的“名片”。通过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全方位展示办 学的最新成果,传播先进的育人理念,展现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于进一步弘扬 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网络作为当今社会最为便捷 的媒介手段,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网络浏览 信息、查阅资料,不断加深对外界社会的认识,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精神大餐。然而,由 于网络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内容,对 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青年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极易沉迷虚拟聊天、网 络游戏之中,荒废学业、迷失自我。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身心 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校园 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信息,从而激发自主学习 的兴趣,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 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覆盖传统校园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 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 产能力。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

浅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oc

浅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一些传统的事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在文化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相当迅速,缩短了人们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令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改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其文化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水平,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一、校园网络文化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的空间距离被缩小,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中国网络用户规模急速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文化的大融合。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开放这一词汇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还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互联网丰富而又精彩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而高校教育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学术教育,还应当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通过有效的建设、管理,规范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令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工具。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校园文化的塑造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储备人才,只有健康

的校园文化才能令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步的融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为此,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转变得完全适应目前全新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网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利用其优势促進大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点,高校可以借鉴世界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发展,审时度势,对自身校园文化进行网络化创新。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不断得到更新换代,个人电子终端也更加的普及、便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中超半数群体为大学生,而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理念不断交融碰撞。而这些海量的信息就使得网络成为了一个复杂虚拟的社会。现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虽然这种方式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拓展了信息获取的空间,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也拓展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选择和接受的能力,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并且在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维意识趋实际。也正是由于网络对于信息的包容,在传播信息上的迅速,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精英教育理念,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工具,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始受到重视。 对于新鲜事物,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抵抗力都相对较差,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阻碍主要集中在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3-08-04 22:55:3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并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中出彩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个虚幻的概念。尤其是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过去,我国的改革被人们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现存的改革开放经验的情况下大胆试错摸索前进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试错,来回翻烧饼就会瞎折腾。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一条是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离了这两条主线就会来回折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比如: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本来面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人浮于事及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带来的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条条框框更多、行政审批更繁杂,各部门都不想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吃一块唐僧肉。另一方面,吃公共财政饭的人员也更多,政企更加难以分开。又比如: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公民权利维护与政府行政执法实施方面的改革。由于偏离了这两条主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与民争利,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公民权利屡被践踏,民怨不断,社会群发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讲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因为如果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比如:过去,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在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我国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荒芜,农村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严重。然而,同时在坚持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华西村却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相反在农田联片集约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共同致富等方面有得天独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